白堊紀環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溫暖的海洋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沈積在海底的遺骸成為今日各地的巨厚白堊岩層,這正是白堊紀命名的由來。
海洋爬行類中,更多種類的蛇頸龍問世,魚龍開始衰減,滄龍( ...
失落的世界:生存環境篇
[古老的世代] [三疊紀的世界] [侏羅紀的世界] [白堊紀的世界]
白堊紀(CretaceousPeriod)距今約144至65百萬年間,是中生代的最後世紀。
早期,在亞洲東部和北美洲西部的最北端有陸地相連,形成一個生物區,稱為亞美大陸區。
接下來,一條劃開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並繞過南非最南端的岩漿活動帶,打開了大西洋,孤立了南極澳洲大陸,並將印度向北推移,逐漸靠近亞洲大陸;南極與澳洲之間也出現了裂谷,到了白堊紀末期終於分出澳洲而向北移。
這是一個大陸崩解的時代。
週期性的海平面上升在白堊紀中期達到中生代的最高峰,比今日高出200公尺,現今陸地有大約四分之一都在淺海底,各陸塊因而紛紛被孤立起來:北美洲逐漸被一條縱貫南北的淺海道分成東西兩半,西半部遂成了一個島,擁有自己的特有物種;北美洲東部、歐洲和格陵蘭
(歐美陸塊)
與亞洲之間也被淺海分隔,歐洲與非洲之間又重新隔著古地中海。
隨著海陸的變動,全球氣候也有大幅變化,洋流把水氣帶入以往的內陸地帶,世界變得更加暖溼,沼澤也大大增加。
典型的中生代植物像蘇鐵、銀杏、針葉林及蕨類,仍是陸地上的優勢植物;開花植物在白堊早期以小灌木的型態開始出現,到了中期己進佔河谷及平原,後勢看好。
到了白堊紀晚期,氣候開始顯著逆轉,全球氣溫開始降低;原本淹沒陸地的海平面也下降,北美洲的內陸海道消失,亞洲與歐洲則不時有陸地相連,非洲和歐洲、南美與北美之間的陸橋似乎也打通了。
在這樣的氣候與海陸轉變中,極區的森林邁向絕跡;高緯及高海拔地區的針葉林則隨著氣溫降低反倒更加旺盛;低矮的開花植物取代蘇鐵與蕨類,成為陸地植物的大宗,花開花落改變了大地的景觀,還有幾種開花植物發展為樹,如山毛櫸、棕櫚、樺樹、楓樹、胡桃樹等。
動物界的變化也很大,且因陸地的分隔而逐漸發展出區域特色。
與花朵關係密切的昆蟲與開花植物一同興旺,彼此之間互為助力,共同打下大片江山;角落裡,不起眼的小型哺乳類正迅速多樣化;蛇類也由蜥蜴演化而來。
在空中,白堊紀早期是短尾翼龍的全盛時代,展翼可寬逾10公尺的巨大飛行機器令人震懾,但後來氣候的轉變導致了全族邁向衰亡;相對地,鳥類卻在各種氣候條件下繁盛,散布全球各地,到了白堊紀末期已出現不會飛的海洋型品種。
在溫暖的海洋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沈積在海底的遺骸成為今日各地的巨厚白堊岩層,這正是白堊紀命名的由來。
海洋爬行類中,更多種類的蛇頸龍問世,魚龍開始衰減,滄龍
(Mosasaurs)
則在白堊紀中期出現;硬骨魚與鯊魚仍繼續興盛。
白堊紀末期的氣候改變嚴重影響海中的生態,魚龍率先絕種,蛇頸龍與滄龍、箭石、菊石、雙殼貝類等等都逐漸減少。
在翼龍巨大羽翼下的陸地,白堊紀是恐龍的全盛時期。
從侏羅紀來的巨大植食性恐龍發展已到頂點,其它各具特色的肉食性與植食性種類則在各陸塊呈現多樣化發展,生生滅滅,直到最後一個世代,還發展出史上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龍來。
(地圖依據David
Lambert:TheUltimateDinosaurBook修訂重繪)
延伸文章資訊
- 1白垩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 堊 ( è ) 纪(英語:Cretaceous,符号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是地质年代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近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
- 2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怎麼命名? - 寶島庫
侏羅紀中的侏羅是一座山的名字,白堊紀中的白堊是一種土壤的名字,那它們跟恐龍有什麼關係呢?就是因為侏羅山上發現了不少恐龍時代的化石,白堊土裡也 ...
- 3白垩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
1 地质年代. 1.1 年代测定; 1.2 白垩纪亚层; 1.3 岩层 · 2 地理 · 3 气候 · 4 生物. 4.1 植物; 4.2 陆栖动物; 4.3 海生动物; 4.4 灭绝事件 · ...
- 4地质年代是如何命名的? - 知乎
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为什么如此命名?有什么科学根据嘛.
- 5白堊紀是怎樣命名的
白堊紀是怎樣命名的,1樓匿名使用者白堊紀洞察全球氣候變遷的鏡子科學家將距今6500萬年至1 4億年的時期稱為白堊紀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