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海溝是岩石圈的在海洋的消亡邊界,大洋岩石圈板塊在此俯衝、消亡。

主要分布於環太平洋地區,也見於印度尼西亞以西的印度洋和加勒比海域。

在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海溝與島弧 ... 海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0年2月13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9月30日)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

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

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page}}標籤。

海溝是位於海洋中的兩壁較陡、狹長的、水深大於5000米(如模里西斯海溝5,564米)的溝槽。

海溝多分布於活動的海洋板塊邊緣,在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交界處,一般認為它是地球板塊相互擠壓所形成。

世界大洋約有30條海溝,其中主要的有17條,屬於太平洋的就有14條,環太平洋的地震帶也都位於海溝附近。

地球上最深也最知名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海溝,它位於西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東南側,深度大約11,034米。

目次 1定義 2海溝特徵 3參見 4外部連結 定義[編輯] 深度超過6000米的狹長的海底凹地。

兩側坡度陡急,分布於大洋邊緣。

如太平洋的菲律賓海溝、大西洋的波多黎各海溝等。

海溝多分布在大洋邊緣,而且與大陸邊緣相對平行。

對於海溝的定義,科學家有許多不同的觀點。

有人認為,水深超過6000米的長條形窪地都可以叫做海溝。

另一些人則認為真正的海溝應該與火山弧相伴而生。

世界大洋約有30條海溝,其中主要的有17條。

屬於太平洋的就有14條。

地球上主要的海溝都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地區,環太平洋地震帶也都位於海溝附近。

地球上最深、也是最知名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海溝,它位於西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東南側,深度大約11,034米。

1951年英國挑戰者Ⅱ號在太平洋關島附近發現了它。

在地質學上,海溝的產生被認為是海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

密度較大的海洋板塊以30度上下的角度插到大陸板塊的下面,兩個板塊相互摩擦,形成長長的"V"字型凹陷地帶。

另外,科學家還認識到所有的海溝都與地震有關。

環太平洋的地震帶都發生在海溝附近。

這是因為海溝區的重力值比正常值要低,它意味著海溝下面的岩石圈被迫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向下沉降。

海溝特徵[編輯] 海溝是岩石圈的在海洋的消亡邊界,大洋岩石圈板塊在此俯衝、消亡。

主要分布於環太平洋地區,也見於印度尼西亞以西的印度洋和加勒比海域。

在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海溝與島弧平行排列;在太平洋東部,海溝與陸緣火山鏈相伴隨。

海溝有以下特徵: 海溝長一般在500~4500千米,寬40~120千米。

地球上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深達11,034米。

海溝在平面上大多呈弧形向大洋凸出,橫剖面呈不對稱的V字型,近陸側陡峻,近洋側略緩。

海溝兩側普遍具有階梯狀的地貌,地質結構複雜,發育藍閃石片岩相高壓低溫變質帶。

海溝中的沉積物一般較少,主要包括深海、半深海相濁積岩。

海溝是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之間的接觸過渡帶。

海溝的兩面峭壁大多是不對稱的"V"字型,溝坡上部較緩,而下部則較陡峭。

平均坡度為5度到7度。

偶爾也會遇到45度以上的斜坡。

海溝為重力負異常帶,自由空間異常值可低至-200毫伽以下,熱流值僅為1HFU左右,低於地殼平均熱流量。

海溝分布的地震帶是地球上最強烈的地震活動帶。

震源通常自洋側向陸側加深,構成自海溝附近向大陸方向傾斜的震源帶(見貝尼奧夫帶)。

參見[編輯] 海槽 閱論編地形陸地地形高原·台地·平原·盆地·山地(日語:山地)(山·丘·丘陵)海底地形大陸架(大陸坡)·中洋脊(大洋中脊)·海盆(海洋盆地)·海溝相關條目地貌學(地形學)·地理學·地球科學 規範控制 GND:4463868-1 NDL:00564581 外部連結[編輯] NationalGeography(MarianaTren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海沟&oldid=70331707」 分類:​海溝隱藏分類:​自2010年2月缺少來源的條目自2020年9月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Asturianu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CatalàČeštinaDansk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eilgeGalegoहिन्दी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Македонскиमराठी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Kiswahili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