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 今天頭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種,楚國郢人,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

公元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擊破困守會稽時,他向越王勾踐獻乞降求和之計,並親去 ... 首頁 歷史天空下的螞蟻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2019-08-16  歷史天空下的螞蟻 古往今來,「忠誠」都被上位者視為臣下們的第一品德,不管你多有才華,只要沒有忠心,上位者就會放棄你,一旦放棄你,在現代你可能會坐一輩子冷板凳,甚至失去工作,可是在古代,失去了忠誠就等於失去生命。

今天我要講的是范蠡和文種的故事,他們對主君勾踐都十分忠誠,可為什麼最後一個離開了勾踐,一個被勾踐給殺掉了呢?同是忠心一片,但因為兩人對「忠誠」的理解不同,導致了兩人結局的不同。

范蠡志向宏大又聰明睿智的范蠡對勾踐的忠誠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國宛地三戶邑,雖出身貧寒,但從小便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其實范蠡有名師指點,一種猜測,范蠡的老師是《計然策》的作者辛文子),希望有朝一日遇到賞識自己的明君,讓自己能一展治國平天下的抱負。

可惜當時楚王昏聵,選拔官吏,非貴族不得做官,范蠡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與宛縣縣令文種相識,結為知己後,就商量著要離開楚國,另投賢明,實現政治抱負。

范蠡和文種來到越國後,深得越王重用。

勾踐欲先下手為強,率先攻打吳國,大敗後,勾踐非常絕望,感覺自己再也沒有翻身機會,甚至想去自殺。

但范蠡對勾踐說,當這個世界無人能夠幫助你時,就只能靠自己,任何情況下,都要忍得了、容得了、捨得了、苦得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救。

更何況,越國還有我們這批忠誠賢能的人啊。

勾踐聽從范蠡建議,忍辱向吳國求和,則自己成為人質入吳國為仆,臥薪嘗膽。

而范蠡則伴君入吳,患難與共,在勾踐身邊一同吃苦。

臥薪嘗膽范蠡認為,在政治鬥爭中,榮、辱、禍、福、吉、凶、安、危都是可以轉化的,當事人不要因為幸運而厭惡其中不利的東西,也不要因出於不利的狀態就把這些當成至理名言。

正是范蠡處危不驚,矢志不移,含垢忍辱,患難與共的精神感召了越王勾踐,使勾踐得以忍受了一個君主幾乎無法忍受的屈辱和痛苦,堅持了下來。

胸懷大志的人,不管處境多麼艱難,總會「忍以持志,因而礪堅」;與有大志的人在一起,受其鼓舞,弱勢者也不會氣餒。

可以這樣說,正因為有范蠡在,後來名垂史冊的越王勾踐才能走過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光。

夫差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范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范蠡從不為所動。

為奴的三年時間裡,范蠡同勾踐一起耕作勞動,粗食、臥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日,不離不棄,讓吳王即讚許又羨慕。

在給吳王當了兩年馬夫後,勾踐終於得以回國。

此後,范蠡建議勾踐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

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群臣,下義百姓。

西施與鄭旦等美女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范蠡重建都城。

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

小城是建給越國秘密練兵用的,而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築城牆。

這樣就迷惑了夫差。

重視軍隊訓練,提高士氣,增加戰鬥力,組織了敢死隊,以最高金額獎勵。

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給他最喜好的東西,以討夫差的歡心。

還向夫差進獻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經過近二十年的準備,待越王復國時機到來,成功滅了吳國,洗刷會稽之辱,最終成為一方霸王。

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換一般人處在范蠡的位置上,有幾人面對吳王的招安而巍然不動呢?又有幾人能如范蠡般忠誠於敗主呢? 其實范蠡忠誠的不僅是勾踐,更是在履行對自己人格的承諾。

在現代社會中,像范蠡那樣篤信諾言,處順境不驕,於逆境不疑的為人品格已經彌足珍貴。

甚至按照現在的一些價值觀來看,范蠡的表現只是一種愚忠,其實不然,范蠡的這種品德不僅換來了夥伴的信任,也換來了對手的崇敬,具有這樣人格魅力的人,在加上聰穎的智慧,怎麼可能不成大事呢?人生難的不是一往無前,而是知進退。

進退之間,可謂智慧。

在這點上,范蠡可謂是歷史上功成名就以後,得以保全善終的典範了。

在滅吳之後,越國群臣祝賀作樂,樂工在唱詞中對越王大加讚頌,其間夾雜有對文種和范蠡兩大功臣的稱讚,群臣聽罷大悅而笑,唯獨勾踐面無喜色。

范蠡當時就已經看出了越王對部下的猜忌之心。

此時的范蠡在巨大的成績面前表現的非常冷靜,天下已經太平,這個時候本來功高蓋主就是很危險的,容易讓君王感覺受到威脅,加之多年的相處,范蠡發現了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自己官居極品,樹大必然招風。

(這種思想同樣運用在了後來做生意上,使得范蠡獲得了「商聖」的美譽)。

范蠡與西施雙宿雙飛 在政治生涯達到頂峰的時候,范蠡毅然向勾踐辭官。

勾踐以平分國家為條件來挽留范蠡,但范蠡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幾天後,范蠡攜妻兒悄然離去,前往齊國,從此以後,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有美相伴,好不逍遙自在。

范蠡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曾留給好友文種一封信,信中說:「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忍辱妒功。

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

子今不去,禍必不免!」,勸文種也馬上離開,可惜文種不以為然,范蠡走後不久,功勞僅次於范蠡的文種被勾踐賜死。

文種明明也是一位智者,而且還是他在市井之中發現了范蠡這塊璞玉,才華功績都不下於范蠡的他,為什麼沒有做出明智的選擇呢?這就要從文種對勾踐的忠說起。

互相幫助的好友才華出眾又理想主義的文種對勾踐的忠誠文種,楚國郢人,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

公元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擊破困守會稽時,他向越王勾踐獻乞降求和之計,並親去吳軍,賄賂吳國太宰伯嚭,得以保存社稷。

勾踐被擄走時,他受託主持國政,勾踐回國後,仍讓他主持內政。

他配合范蠡向勾踐提出了陰圖吳國的戰略思想,他的「滅吳九術」更是越能勝吳的關鍵,《吳越春秋》記載:「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可見大夫文種的才華。

才華橫溢是文種待到越國伐吳時,文種提出的「九術」已得到了全面徹底地落實,越國早已取得了制服吳國的戰略主動,這是文種對越國霸業的突出貢獻。

文種對越國的事業傾注了很深的感情,對越王勾踐始終忠誠如一。

他的對吳外交和提出的破吳之術,無不滲透著他對越國的一片赤誠之心。

文種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其中的君臣觀念深深紮根於他的意識。

吳國被越國打敗後,吳王窮途末路,勾踐讓文種將其誅殺,文種回答說:「人臣不敢加誅於君,願主公自命之!」強烈的君臣意識,使他不敢對一個戰敗的敵國君王下手。

文種用傳統的君臣觀念看待一切君臣關係。

強烈的群臣意識使文種對自己的君臣關係始終抱著一種良好的願望。

他收到范蠡的信時,不但不以為然,還感嘆說:「范蠡何慮之過乎?」文種劇照但專制制度下政治活動的規律並不以文種的主觀願望為轉移。

越王稱霸列國後,勾踐知道文種制敵圖霸的才能已經用不著了,若是他一旦為亂恐怕無人能制衡他,因而產生猜忌之心。

他心裡戒備文種,曾為此而拒絕發兵援魯,呆在國內守著。

文種見勾踐疏遠自己,便稱病不朝,以為可以避禍,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有小人在勾踐面前說他的壞話,說他稱病不朝,是因為他仗著有功於國,但是國君沒有給他更大的封賞,所以懷有怨恨之心,就用稱病不朝這種方式來威脅國君(此人螞蟻覺得應該是私下勾踐專門交代的,就是讓他說出來,給勾踐一個殺文種的理由)。

此時,勾踐對文種已經極為戒備和猜疑,於是就趁此機會,賜給文種「屬鏤劍」(夫差殺伍子胥時用的就是此劍),要文種自裁,並告訴文重說:「你有九術強越,現在只用了三術就已滅吳,其他六術你去陰間教給孤的先王們用吧。

」於是文種就在無盡地後悔中自殺。

文種墓總結:宋人王十朋嘆息文種不聽范蠡的忠告,曾寫《大夫種》一詩云:狩罷吳郊鳥兔空,果烹獵狗廢良弓。

大夫自為知幾晚,豈是陶朱計不忠。

文種的忠是真正的愚忠,同時又不善於猜度人心,對險惡的人心明顯不如范蠡看得透,這可能跟文種的經歷有關。

文種是那種典型的士大夫,他和范蠡本來都想的是「學好文武藝,貨於帝王家」,可是文種還指望著自己成為管仲式的人物呢,可惜勾踐不是小白,范蠡就看出來了,而他還蒙在鼓裡,心存幻想。

結果就是,范蠡遠涉江湖,後來變成了「商聖」陶朱公,繼續風光無限,最後壽終正寢,而他卻早早的死於帝王的劍下,死後再給背個作亂的名聲,僅是「知進退」一點,文種死的就不怨。

這就是范蠡之忠和文種之忠的區別,也註定了兩人不同的結局。

文章來源:https://twgreatdaily.com/YXObp2wBvvf6VcSZiQ1y.html 范蠡比文種強了一點,就這一點,文種死的不冤 2019-08-16 劉勝夫婦有什麼資格穿金縷玉衣?它真能讓人死而復生嗎? 2019-07-19 中國古代曾有大量犀牛,如今已消失,原因令人傷感 2019-07-16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