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智慧城市(英語:Smart City)是指利用各種資訊科技或創新意念,整合都市的組成系統和服務,以提昇資源運用的效率,優化都市管理和服務,以及改善市民生活品質。

智慧城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智慧城市(英語:SmartCity)是指利用各種資訊科技或創新意念,整合都市的組成系統和服務,以提昇資源運用的效率,優化都市管理和服務,以及改善市民生活品質。

智慧城市把新一代資訊科技充分運用在都市的各行各業之中的基於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的都市資訊化進階形態,實現資訊化、工業化與城鎮化深度融合,有助於緩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鎮化品質,實現精細化和動態管理,並提升都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品質。

關於智慧城市的具體定義比較廣泛,目前在國際上被廣泛認同的定義是,智慧城市是新一代資訊科技支撐、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環境下的都市形態,強調智慧城市不僅僅是物聯網、雲端運算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的應用,更重要的是通過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的方法論應用,構建使用者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徵的都市可持續創新生態。

智慧城市通過在人力和社會資本,以及在交通和資訊通訊基礎設定上的投資來推動可持續經濟增長和高生活品質,並且通過參與式的管理對上面的資源及自然資源進行科學的管理。

一些智慧城市建設的先行都市也越來越突出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比如歐盟啟動了面向知識社會創新2.0的LivingLab計劃,致力於圍繞市民需求將都市建設為各方共同參與的開放創新空間,比如維也納大學對都市體系評價的六個指標,即智慧的經濟、智慧的運輸業、智慧的環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六個方面。

[1]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設是資訊科技、都市計畫等領域的熱點問題。

目次 1理念起源 2特徵 3發展 4平台技術 5研究期刊 6相關條目 7外部連結 8參考文獻 理念起源[編輯]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源於IBM提出的「智慧地球」這一理念,此前類似的概念還有數位都市等。

2008年11月,恰逢2007年-2012年環球金融危機伊始,IBM在美國紐約發布的《智慧地球:下一代領導人議程》主題報告所提出的「智慧地球」,即把新一代資訊科技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

具體地說,「智慧」的理念就是透過新一代資訊科技的應用使人類能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的狀態,通過把感測器嵌入和裝備到全球每個角落的供電系統、供水系統、交通系統、建築物和油氣管道等生產生活系統的各種物體中,使其形成的物聯網與網際網路相聯,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而後透過超級電腦和雲端運算將物聯網整合起來,即可實現。

此後這一理念被世界各國所接納,並作為應對金融海嘯的經濟增長點。

同時,發展智慧城市被認為有助於促進都市經濟、社會與環境、資源協調永續發展,緩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鎮化品質. 基於國際上的智慧城市研究和實踐,「智慧」的理念被解讀為不僅僅是智慧型,即新一代資訊科技的運用,更在於人體智慧的充分參與。

推動智慧城市形成的兩股力量,一是以物聯網、雲端運算、行動網路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科技,二是知識社會環境下逐步形成的開放都市創新生態。

一個是技術創新層面的技術因素,另一個則是社會創新層面的社會經濟因素。

中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孟慶國教授提出,新一代資訊科技與創新2.0是智慧城市的兩大基因,缺一不可。

[2] 特徵[編輯] 在IBM的《智慧的都市在中國》白皮書中,基於新一代資訊科技的應用,對智慧城市基本特徵的界定是:全面物聯、充分整合、激勵創新、協同運作等四方面。

即智慧型傳感裝置將都市公共設施物聯成網,物聯網與網際網路系統完全對接融合,政府、企業在智慧基礎設施之上進行科技和業務的創新應用,都市的各個關鍵系統和參與者進行和諧高效地協同運作。

[3]《創新2.0視野下的智慧城市》強調智慧城市不僅強調物聯網、雲端運算等新一代資訊科技應用,更強調以人為本、協同、開放、使用者參與的創新2.0,將智慧城市定義為新一代資訊科技支撐、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環境下的都市形態。

智慧城市基於全面透徹的感知、寬頻泛在的互聯以及智慧型融合的應用,構建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制度環境與生態,實現以使用者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徵的以人為本可持續創新,塑造都市公共價值並為生活其間的每一位市民創造獨特價值,實現都市與區域永續發展。

因此,智慧城市的四大特徵被總結為:全面透徹的感知、寬頻泛在的互聯、智慧型融合的應用以及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

[4]亦有學者認為智慧城市應該體現在維也納大學評價歐洲大中都市的六個指標,即智慧的經濟、智慧的運輸、智慧的環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六個方面。

[1] 發展[編輯] 2008年,歐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後,便對IBM的「智慧地球」概念做出積極回應,將納入國家戰略和應對金融危機的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後出於商業目的,IBM提出「智慧的都市在中國突破」的戰略,並相繼與中國大陸的多個省市簽署了「智慧城市」共建協定,使得「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新概念引起各界廣泛關注。

為應對智慧城市建設的趨勢,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工業和信息化部也在醞釀相關標準。

[5] 截止到2012年,施耐德電氣已在全球包括中國、印度、歐洲、美國、南美等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都市完進行了智慧城市的建設。

[6] 2012年12月,中國工程院組織起草並發布的《中國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將智慧型都市列為中國面向2030年的30個重大工程科技專項之一。

[7] 平台技術[編輯] 智慧城市有助推動都市的永續發展,令發展與環保之間取得良好平衡,從而打造一個「智慧環境」。

在都市計畫上,透過網路和遙距監控技術,政府可充分掌握及分析都市的天氣狀況、資源運用的程度和道路交通狀況等數據,因而調節及善用社區的資源,實現節能減排,減低「環境足跡」,提升環境的可持續性。

公共運輸管理和監測及電子道路收費系統,均能應用於交通繁忙的地區,有助改善和紓緩道路擠塞的問題,實踐「智慧流動」。

公共運輸管理和監測能向車主提供實時數據,避免車主將車輛駛入擠塞的路段,提升都市運輸效率。

電子道路收費系統則是以用者自付原則減低非必要的交通需求,從而改善地區性交通擠塞及空氣品質。

研究期刊[編輯] 英國智慧城市期刊-IETSmartCitiesJournal[8] 相關條目[編輯] 網際網路、物聯網、超級電腦、人工智慧、巨量資料、智慧型燈柱、雲端運算 生態都市、智慧地球 松島國際都市 外部連結[編輯] 智慧城市是什麼?台灣22縣市案例、六大應用範圍一次看-未來都市@天下 IBM:智慧的地球-智慧的都市 央視網:全球十大智慧城市榜單出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和訊網:住建部公布首批智慧城市試點名單 參考文獻[編輯] ^1.01.1黃天航,劉瑞霖,黨安榮.智慧城市发展与低碳经济.北京規劃建設.2011,2:39–44.  ^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移動政務研究.[2013-02-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8).  ^《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IBM.  ^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PDF).聯合國公共管理網路.[2013-02-06].(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6-03-05).  ^城镇化升温多部委力推智慧城市.中國智慧城市網.[2012-12-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5).  ^智慧城市并非只停留在概念阶段.物聯網線上.[2012-12-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3).  ^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发布.科技日報.[2012-12-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30).  ^IETSmartCitiesJournal,UK,2018.[2019-05-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8).  閱論編都市與區域規劃基本概念都市-區域-區位-市區-市域-市中心-中心商業區(CBD)-郊區-遠郊-建成區-人口集中地區(日)-城市規劃區(中)-都市邊緣區-城鄉結合部-都會區-大都市帶(城市群)-都市體系-都市化-郊區都市化-逆都市化-再都市化-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研究方向都市計畫土地利用規劃(英語:Land-useplanning)-土地使用分割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都市設計-敷地計畫-智慧城市-收縮都市-都市更新環境規劃環境設計-園林設計-景觀設計-都市開放空間-都市綠地-綠色建築-環境影響評價-都市承載力-生態都市-永續發展-低影響開發-海綿城市-韌性城市(英語:Urbanresilience)交通規劃公共運輸-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上蓋開發-生活化道路-交通寧靜化-共享空間-完整街道區域規劃(英語:Regionalplanning)中心地理論-增長極理論-核心-邊緣理論-點軸理論-都市階層-城鎮體系-國土空間規劃(中)-國土形成計畫(日)-國土三法(臺)規劃理念田園城市理論-線形都市-都市美化運動-300萬人口的現代都市-鄰里單位-光輝城市-《雅典憲章》-新城運動(英語:Newtownsmovement)-廣畝都市-有機疏散理論-《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馬丘比丘憲章》-緊密都市-15分鐘都市 -新都市主義-新徒步主義各類都市全球都市-巨型都市-門戶都市-組合都市(組團式城市群)-邊緣都市-衛星都市-新市鎮-公司市鎮-放射型都市-臥城-雙城-收縮都市-大學城(英語:Collegetown)-學園都市都市問題(日語:都市問題)都市蔓延-睡城-貧民窟-仕紳化-都市衰退-屏風樓-爛尾建築-鬼鎮-隔都-農村人口外流-交通堵塞-環境污染-內澇-熱島效應-汽車依賴量化指標容積率-建蔽率-建築間距-綠地率-都市化程度(各國都市化率)-首要性-都市人口密度人物理論家從業者安德魯·杜安尼-科拉倫斯·佩里-科林·布坎南-丹尼爾·伯納姆-埃比尼澤·霍華德-埃德蒙·N·培根(英語:EdmundBacon(architect))-紀·班佛尼斯特(英語:GuyBenveniste)-英·瑪哈-凱文·林區-勒·柯比意-彼得·卡爾索普-派屈克·格迪斯-雷蒙德·昂溫(英語:RaymondUnwin)批評家珍·雅各-詹姆斯·霍華德·孔斯特勒(英語:JamesHowardKunstler)-劉易斯·芒福德-蘭德爾·奧圖爾(英語:RandalO'Toole)交叉學科地理學-建築學-土木工程-土地開發(英語:Landdevelopment)-海洋空間規劃(英語:Marinespatialplanning)-都市工程學-都市地理學-人文地理學-都市社會學-都市人類學-人類群居學-都市經濟學(英語:Urbaneconomics)-發展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公共政策-社會科學-都市生態學-風水學-風景園林學-環境科學其他近現代都市計畫理論與實踐列表-都市史-都市計畫史(英語:Historyofurbanplanning)-都市計畫技師地方實踐巴黎改造-大上海都市計劃-臺灣市區改正-天津都市計畫-香港新市鎮-高雄都市計畫-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 規範控制 BNF:cb16976320w(data) GND:1061057097 LCCN:sh2018000509 LNB:000301517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智慧城市&oldid=70368245」 分類:​智慧城市隱藏分類:​含有英語的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CatalàČeština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Français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മലയാളംBahasaMelayuNederlandsଓଡ଼ିଆ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lovenščinaไทย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