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弘曆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
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 ...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愛新覺羅·弘曆/2161759
複製
複製成功
愛新覺羅·弘曆
編輯
鎖定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
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國封建社會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
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峯,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
乾隆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國庫日漸充實。
乾隆時期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並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再次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最大化,近代中國的版圖也由此正式奠定。
漢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開博學鴻詞科,修《四庫全書》;
[1]
同時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如京劇就開始形成於乾隆年間。
但是後期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
[2]
嚴格抵制英國、俄國的侵略性行為,拒絕英國馬戛爾尼使團提出的通商貿易及有損主權之無理要求。
[175]
但此時中國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國正處於近代的前夜。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去世於養心殿,享年89歲。
[3]
廟號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之裕陵。
本 名
愛新覺羅·弘曆
別 名
元壽(幼名)
十全老人(自稱)
文殊皇帝(西藏尊號)
號
長春居士、信天居士,晚號十全老人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滿族
出生地
一説北京雍親王府,一説避暑山莊
[4]
出生日期
1711年9月25日(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
逝世日期
1799年2月7日(嘉慶四年正月初三)
主要作品
樂善堂全集
御製詩初集
主要成就
開創“十全武功”;康乾盛世達到全盛;編著《四庫全書》;有很高的書法、詩文造詣
[5]
年 號
乾隆
廟 號
高宗
諡 號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逝世地
北京紫禁城養心殿
陵 寢
清裕陵
在位時間
1735年-1796年
目錄
1
人物生平
▪
早年經歷
▪
乾隆初政
▪
摒除困局
▪
戡亂邊疆
▪
揚威西南
▪
全盛之象
▪
盛極轉衰
▪
晚年用武
▪
太上訓政
2
為政舉措
▪
政治
▪
軍事
▪
經濟
▪
文化
▪
社會
▪
邊疆、民族
▪
外交
3
歷史評價
▪
史書評價
▪
名人評價
▪
國外評價
4
軼事典故
▪
乾隆博學
▪
勤政安民
▪
六下江南
▪
秘立皇儲
▪
寵信和珅
▪
英使訪華
5
個人作品
▪
文集
▪
詩詞
▪
書畫
6
人際關係
▪
父母
▪
后妃
▪
皇子
▪
公主
7
後世紀念
8
身世爭議
9
藝術形象
愛新覺羅·弘曆人物生平
編輯
愛新覺羅·弘曆早年經歷
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
[7]
),弘曆出生於北京雍親王府東書院“如意室”
[6-7]
,(一説生於承德避暑山莊
[4]
),幼名“元壽”。
[8]
生母熹妃是雍正帝的妾室格格。
此時,弘曆的二兄弘昐兩歲時早殤,未曾與序行次;而與序行次的長兄弘暉、三兄弘昀又先後去世,年長於弘曆的只有弘時一人,所以弘曆在胤禛諸子中排行第四而實為第二子。
弘曆自幼聰明,五歲就學,過目成誦。
康熙六十年(1721年),據説康熙帝在雍親王府第一次見到了孫子弘曆,當時弘曆十歲,祖父康熙帝見而驚愛,令養育宮中,親授書課,並隨祖父巡幸熱河避暑山莊。
[9]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胤禛即位。
由於當時弘時性情放縱,行事不謹,
[10]
失歡於乃父。
而弘曆在康熙末年曾因得到康熙帝的寵愛,而使其父在爭奪儲位的鬥爭中處於頗為有利的地位,因而雍正帝即位之初,便把年僅十三歲的弘曆作為自己心目中的儲君。
寶親王時期的弘曆(1733年)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親書立儲密旨,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鐍匣,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
[11]
由於雍正帝忙於爭奪儲位的鬥爭,因而,弘曆接受啓蒙教育比其他皇族子弟為晚,直至九歲才入學讀書
[12]
。
雍正帝即位並決定弘曆為儲君之後,才加強了對他的教育。
除原來教師福敏之外,還選派了朱軾、徐元夢、張廷玉、嵇曾筠、蔡世遠等著名文臣輔導弘曆學習文化知識和儒家經典,又以宗室重臣允祿、允禧等教其火器使用和弓馬騎射。
[9]
在雍正帝的精心培養下,短短几年的時間,弘曆便兼通滿、漢文,遍習文武。
雍正二年(1724年)底,康熙皇帝“再期忌辰”,弘曆第二次替父“祭景陵”
[13]
。
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賜成大婚,弘曆與出身滿洲名門察哈爾總管李榮保女富察氏結為夫妻,居紫禁城西二所(弘曆即位後改名為重華宮)
[14]
。
是年,三阿哥弘時因放縱不謹,被削宗籍
[15]
,弘曆的有力競爭對手不存在了。
雍正八年(1730年),弘曆的嫡子出生,雍正帝親自命名為永璉,隱含繼承皇位之意,將所著論賦詩詞等編成十四卷之《樂善堂全集》。
該年冬,由其弟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作序,翌年由朱軾、蔡世遠等作序。
雍正十年(1732年)又有允祿、允禮、允禧等作序。
目的在於為此後弘曆繼位做輿論準備
[16]
。
為了進一步培養從政能力,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封弘曆為和碩寶親王,讓他參與處理平定準噶爾叛亂和平定貴州苗民起義等重要政治軍務。
[17]
弘曆在雍正時期受到了全面而又嚴格的教育和訓練,表現出色,深得信任。
自此,弘曆經常奉命祭陵、祭孔、祭關聖帝君、享太廟、祭地、祭太歲、祭大社大稷等。
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初政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內侍取出諭旨,宣佈弘曆即位。
[18]
九月初三日,弘曆即皇帝位於太和殿,以明年為乾隆元年。
九月二十七日,乾隆帝移居養心殿,免民欠丁賦及額賦。
[19]
十月,宣佈“寬嚴相濟”的為政之道。
[20]
乾隆初政,總的政策走向是以儒家理念為指導,用寬緩代替父皇雍正的嚴苛,對百姓實行仁政,對大臣官員寬容開明。
乾隆帝即位之初,集中力量糾正前兩朝特別是雍正朝的一些弊政,並在這一過程中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幹。
乾隆帝即位後,為調整皇室內部關係失調的局面,收攬人心,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他先將雍正帝長期監禁的政敵允禵等釋放出獄恢復爵位。
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尖鋭的矛盾,為保持統治階級各階層人員的一致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調整皇室內部關係的同時,乾隆帝還對雍正朝年羹堯、隆科多兩案的遺留問題進行了妥善處理。
乾隆二年(1737年)他就釋放了雍正末年因貽誤軍機而判死罪的嶽鍾琪、傅爾丹,賜予允禟等公爵。
十一月,諭令大學士鄂爾泰等仍辦理軍機事務
[21]
。
郎世寧所作乾隆元年畫像
在緩解朝廷內部局勢的同時,乾隆帝還堅持安定邊疆的叛亂。
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張廣泗討平貴州苗亂。
[22]
十月,皇儲永璉病歿,追諡“端慧皇太子”
[23]
。
乾隆四年(1739年)二月,準噶爾部噶爾丹策零上表請求以阿爾泰山為界,為清準議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24-25]
七月,額駙策稜上奏率兵駐鄂爾海西拉烏蘇,並分兵駐鄂爾坤河、齊齊爾裏克、額爾德尼昭、塔密爾及烏里雅蘇台,防範準噶爾叛亂。
[26]
同年十月,爆發了莊親王允祿、理親王弘皙結黨營私案,乾隆帝革除允祿議政大臣、理藩院尚書的職位,弘皙削爵圈禁,貝勒弘昌等革降、停俸。
[27]
十二月,晉西藏貝勒頗羅鼐為郡王。
乾隆五年(1740年)十二月,張廣泗率軍徹底平定廣西、湖南的苗民叛亂。
[28]
乾隆帝又採取步驟糾正或放棄雍正帝推行的一些錯誤政策和措施。
例如,由於崇信“祥瑞”,迷信煉丹長生之術。
乾隆帝不信丹術,將宮中僧道驅逐出宮,下令嚴禁呈報“祥瑞”,“凡慶雲、嘉穀一切祥瑞之事,皆不許陳奏”
[29]
。
針對耗羨歸公和攤丁入地中的失誤,乾隆帝也予以糾正。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乾隆帝規定,以後各地奏報墾荒田畝時,必詳辦查核,“不得絲毫假飾以滋閭閻之累”
[30]
。
乾隆帝以很大的勇氣調整和糾正了雍正朝某些失誤政策,當然他也繼承和發展了雍正時所有積極意義的政策,這就使得乾隆朝的政治和經濟在康熙、雍正兩朝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對清朝的統治全盛局面出現,是一個良好開端。
愛新覺羅·弘曆摒除困局
主詞條:貴州苗疆之亂、瞻對之役乾隆六年(1741年)七月,乾隆帝首次舉行木蘭秋獮典禮。
奉崇慶皇太后至避暑山莊,免除所經過地區額賦之十分之三,減行圍所經過州縣額賦,歲以為常。
[31]
乾隆帝堅持行圍木蘭,並非為了狩獵取樂,其目的是為了遵循祖制,整飭風氣日下的軍隊作風。
乾隆帝在即位第六年恢復木蘭秋獮,並非偶然,繼平定貴州苗疆之亂,清朝與準噶爾部息兵議和,雍正帝留給乾隆帝的兩項未竟之業都已經完成。
更為重要的是,他雖即位伊始,着手調整政治經濟政策,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並不盲目樂觀。
他曾多次就軍隊中貪圖安逸、軍備廢弛的現象,申斥將領。
因此乾隆六年的木蘭秋獮有重要的開局意義
[32]
。
乾隆古裝御容圖
乾隆帝“冀為成康”之治,除了通過木蘭秋獮整頓軍隊之外,還通過解決經濟上面臨的最嚴重困擾,即糧價上漲、民食艱難問題。
起初他以為造成糧價上漲的問題是浪費,特別是燒鍋釀酒,因此頒佈了“禁止燒鍋令”,但以後變成了一紙空文。
各地糧價飛漲、搶米風潮此起彼伏。
[33]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乾隆帝一方面重視農業生產,另一方面,繼續鼓勵墾荒、組織移民,並根據全國人口迅速增長、土地相對不足的實際情況,提倡農民種植高產作物。
他還仿效康熙帝的做法,普免全國錢糧,至於對各省因災荒和其他原因而臨時蠲免錢糧的就更多了。
全國各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較大幅度的發展,耕地面積擴大,人口激增,國庫充實,整個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乾隆十年(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後,準噶爾部內亂,達瓦齊奪得汗位。
七月,乾隆帝開始派兵進剿四川瞻對地區的叛亂。
九月,收復上瞻對,進剿下瞻對。
[34]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乾隆帝東巡,駐曲阜,謁孔林,並赴泰安登泰山。
[35]
三月,皇后富察氏逝世,追諡為“孝賢”。
乾隆帝即位之初,輔政大臣鄂爾泰和張廷玉在朝廷各有一幫勢力。
如果任其發展,對乾隆帝加強自己的君主專制統治將十分不利。
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一月,張廷玉以原官致仕時,乾隆帝曾特頒諭旨,許其身後配享太廟,但很快因他未曾親自謝恩而收回成命,還削去其伯爵爵位。
[36]
乾隆二十年(1755年),他又製造了“堅磨生詩抄案”,將鄂爾泰的兩個親信胡中藻和鄂昌處死,藉此機會將鄂爾泰的牌位也撤出賢良祠。
與此同時,他還有絲毫不假手於人,而且在遴選新任官吏時,也注意選拔與上層官僚關係不深的出身寒微之士。
經過一段時期的調整,形成了以君主為核心的一支官吏隊伍,對全國臣民的控制大大加強了。
愛新覺羅·弘曆戡亂邊疆
主詞條:清平阿睦爾撒納之戰、清平天山南路之戰乾隆初年,大金川日益強盛,大金川土司頭目莎羅奔興兵攻打小金川,劫持了土司澤旺及其印信。
不久,又出兵攻掠革布什札、明正兩土司。
為了懲治大金川對鄰部的侵犯,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調動三萬大軍,分兩路進攻大金川。
[37-40]
然而,由於當地山勢險峻、氣候惡劣等許多原因,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夏秋,清軍仍然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乾隆帝勢同騎虎,又增兵增餉,
[41]
特派大學士傅恆前往該地指揮作戰。
[42]
傅恆至軍後,採取了嶽鍾琪選鋭深入的作戰方略。
[43-44]
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清軍進逼莎羅奔老巢勒烏圍,莎羅奔被迫乞降。
[45]
郎世寧《乾隆大閲圖》
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發生了以郡王珠爾墨特那木札勒為首的地方貴族割據勢力的武裝叛亂。
[46]
以達賴喇嘛為首的廣大僧俗和入藏清軍聯合作戰,這次叛亂很快即被鎮壓下去。
乾隆帝意識到讓西藏個別貴族擁有過大的權勢,很不利於西藏政局的安定和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統治。
[47-48]
便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平叛鬥爭勝利後,立即廢除了舊有的藏王制度,併成立了由四名噶隆組成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廈。
不久,又制定《西藏善後章程》,提高了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的權力。
乾隆十五年(1750年)後,準噶爾部上層貴族發生了爭奪汗位的內訌。
[49]
為了擺脱戰爭災難,薩喇爾、三策凌等先後率部內遷歸附。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乾隆帝發兵五萬直搗伊犁,向達瓦齊發起進攻。
[50]
達瓦齊猝不及防,兵敗被俘。
不久,歸降清廷的阿睦爾撒納,因統治厄魯特蒙古四部的野心未能得逞,聚眾叛亂
[51]
。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三月,清軍收復伊犁,阿睦爾撒納逃往哈薩克。
命西路、北路進徵哈薩克。
命大學士傅恆赴額林哈畢爾噶整飭軍務。
[52]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乾隆帝遣軍從巴里坤等地分路進擊,叛軍潰敗,阿睦爾撒納叛逃沙俄後病死。
[53]
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分裂叛亂的戰爭,至此取得了勝利
[51]
。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清朝平定準噶爾大局已定,乾隆帝立即調派滿漢官兵一萬人南下,討伐天山南路叛亂的大小和卓。
[54]
九月,乾隆帝命駐防伊犁大臣兼理回部事務。
和闐城伯克霍集斯等向清軍投降,烏什城也歸降。
[55]
十月,兆惠軍孤軍陷葉爾羌,
[56]
次年(1759年)二月,富德、阿里袞等與霍集佔大戰呼爾璊,大敗之,解黑水營之圍。
[57]
六月,乾隆帝命兆惠進兵喀什噶爾,富德進兵葉而羌,並趁機收復之。
[58]
七月,清軍攻克喀什噶爾、葉爾羌,大、小和卓木逃至巴達克山部被殺,天山南路的叛亂平定。
[59]
愛新覺羅·弘曆揚威西南
主詞條:大小金川之役、清緬戰爭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乾隆帝因為沙俄駐兵和寧嶺等四路,聲言與清廷分界,於是諭阿桂、車布登扎布以兵逐之。
[60]
十月,皇十五子永琰(即後來的嘉慶帝)出生。
[52]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雲貴總督楊應琚奏報緬甸各部頭人內附。
乾隆帝以楊應琚病,命楊廷璋赴永昌接辦抵禦緬軍。
[52]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正月,清軍徵緬失利,弘曆諭楊廷璋回廣東。
二月,發生了底瓦江之戰,清軍徵緬失利。
因此,閏七月,乾隆帝賜楊應琚自盡。
緬軍趁機入寇中國雲南。
[61]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二月,弘曆令大學士傅恆赴雲南,經略徵緬事宜。
[62]
又於次年(1769年)正月,命阿桂、阿里袞協助傅恆剿緬。
[63]
因為緬甸氣候炎熱、煙瘴叢生,清軍損失大半。
緬甸趁機乞降,乾隆帝命清軍班師,緬甸國王孟駁向清朝稱臣納貢。
[52]
乾隆歲朝圖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七月,小金川土司與沃克什土司相勾結挑釁,乾隆帝命阿爾泰勸諭小金川。
[64]
和親王弘晝、大學士傅恆相繼逝世。
[65]
十一月,土爾扈特蒙古脱離俄國羈絆,返回祖國。
[52]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部進入中國境內,乾隆帝命巴圖濟爾噶勒赴伊犁辦理安置事宜。
九月,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等於熱河入覲,乾隆帝在避暑山莊萬樹園封渥巴錫為汗,以下封親王、郡王等爵。
[66]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土司索諾木朋楚克、僧格桑分別攻掠附近土司,乾隆帝決定再度出兵。
清軍取各個擊破之策,先盡全力攻打小金川。
[67-68]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春,清軍轉向進攻大金川。
其後,指揮作戰的温福腐朽無能,清軍遭到嚴重失敗。
乾隆帝又任命阿桂為定西將軍,調集軍隊,重新組織進攻。
[69-71]
是年冬,再克小金川,
[72-73]
而後,又師出三路,進攻大金川。
經過兩年的戰鬥,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底,始將大金川最後平定。
這時,乾隆帝決心徹底推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在小金川舊地設美諾廳(後改名懋功廳),在大金川舊地設阿爾古廳,皆隸屬於四川省,還分別在其險要地區設兵鎮守,從此,這一地區最終結束了混亂相爭的局面。
愛新覺羅·弘曆全盛之象
主詞條:康乾盛世乾隆中期,全國各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較大幅度的發展,耕地面積擴大,人口激增,國庫充實,整個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以耕地面積而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國已開墾土地達七億八千萬畝;全國人口也從乾隆初年的一億四千多萬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億人;國庫存銀則長期保持在六、七千萬兩之間,幾乎相當於全國每年賦税總收入的兩倍,整個社會經濟呈現了空前繁榮的新局面。
乾隆皇帝漢服圖
乾隆時期,農業生產的發展還表現在糧食產量的普遍提高以及高產作物的普遍種植。
由於興修了農田水利,並且採取了精耕細作,單位面積的產量有了明顯的提高。
南方的水稻產地,一般畝產二三石,多者達到畝產五六石,甚至七八石。
乾隆時甘薯和玉米在我國南、北方較廣泛的種植,一方面產量大量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隨着人口的增加,對糧食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甘薯和玉米這兩種高產作物正是適應這種需求而得以廣泛推廣種植的。
其次是經濟作物種植更加廣泛。
清代前期的主要經濟作物是棉花、煙草、茶樹、甘蔗等。
棉花種植在明代已較為廣泛,到了清代前期更加盛行。
當時,全國較為集中的產棉區有長江三角洲和東南沿海地區、錢塘江沿岸地區,以及北方的河南、直隸等地。
乾隆後期,江蘇的蘇州、松江兩府植棉很廣泛。
蘇州府的吳江縣吉貝(棉花)的種植面積已經超過糧食的種植面積。
直隸“種棉花之地,約居十之二三”
[74]
。
寧津縣“種棉者幾半縣”
[75]
。
河南是北方各省中植棉較廣泛的省份之一,所產棉花除供本地織布而外,商販大量地販運到江南紡織業比較發達的地區。
乾隆帝十分重視文化,他決意對社會上全部現存文獻進行整理,首先廣泛徵集圖書,不斷頒佈求書諭旨。
在這些諭旨中,他指示地方各級行政官員必須將求書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同時,還為徵求遺書制定了具體政策:“在坊肆者,或量為給價”;家藏者“不妨繕錄副本,仍將原書給還”,“一切善為經理,毋使吏胥藉端滋擾”
[76]
。
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九月,從全國各地徵求的圖書已逾萬種,從而大大地充實和豐富了國家藏書。
在乾隆帝的直接領導下,經過全館人員的共同努力,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庫全書薈要》首先告成後,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八部《四庫全書》亦先後抄寫完畢,並陸續入貯各閣。
乾隆三十年至六十年,庫銀長期保存在六千萬兩以上。
文化事業也很發達,清朝進入了人們贊稱為文治武功兼備、疆域空前遼闊、社會繁榮、文化發達的“康乾盛世”時期,強大的中國屹立於東方。
愛新覺羅·弘曆盛極轉衰
主詞條:甘肅冒賑案、浙江貪污案乾隆帝在中年以後,逐漸好大喜功,不但大興土木,六下江南耗用國家人力物力,貪污腐化又再開始盛行,整個清王朝亦在乾隆後期由盛轉衰。
乾隆帝本人的生活是極為奢侈的,他多次巡幸各地,遊山玩水,靡費特甚。
他大興土木,任意揮霍,耗費了大量的國帑。
在皇太后八十壽辰以及乾隆帝自己八十壽辰時,“京師巨典繁盛”,與皇太后六十壽辰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競相效仿。
晚年乾隆皇帝
[77]
同時,吏治敗壞也成為乾隆後期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乾隆帝晚年寵信和珅,導致和珅專權,貪贓枉法,嚴重破壞了吏治。
和珅原是內務府鑾儀衞中一個地位較低的拜唐阿,官位直至軍機大臣、户部尚書和授大學士,前後專權達二十四年之久。
在他秉政期間,他利用乾隆帝年老昏聵,喜諛厭諫的思想,報喜不報憂。
一方面積極經營,擴大權勢,“內而公卿,外而藩閫,皆出其門”
[78]
;一方面憑藉自己的權勢索取賄賂,“納賂諂附者,多得清要,中立不倚者,如非抵罪,亦必潦倒”。
[79]
從中搜刮到了駭人聽聞的鉅額財富,而乾隆後期的政治亦因此而達到了非常腐朽的地步。
吏治的腐敗還體現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發生的兩淮鹽政高恆、
[80]
普福和鹽運使盧見曾貪污鹽引案
[81]
。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六月,甘肅出現捐監冒賑奇貪案,命刑部嚴審總督勒爾謹,
[82]
逮捕王亶望,皆處死
[83-84]
。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山東巡撫國泰、
[85]
於易簡虧空庫帑案發
[86]
,和珅等查辦,革職逮問,旋皆處死。
[52]
對於各案要犯,乾隆帝雖然皆處以極嚴厲的刑罰,但是貪風並未因此而有所收斂。
相反,貪風的惡性發展使得各級官吏嚴重不純,為政素質普遍降低。
吏治一壞,直接導致了乾隆後期統治走向下坡路。
乾隆中期以後,官場中更形成了種種層層相因的陳規陋習。
當時下級官員覲見上司時,要饋送銀錢;年節生辰,要進送禮品;官員外放,要通賄吏部官員及京中大員;欽差及督撫大員赴任途經地方,地方官員必須饋贈盤費。
這樣,上至閣老大員,下至胥吏差役,都從這種陋習中獲取厚利。
因為“州縣有千金通融,則胥役得乘而牟萬金之利;督撫有萬金之通融,州縣得乘而牟十萬之利”
[87]
。
乾隆中葉以後、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殘酷的封建剝削,將廣大農民逼向絕境。
與啼飢號寒、無以為生的廣大農民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封建統治者的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
封建統治的腐敗沒落,預示着皇朝日漸衰落的命運。
封建統治的腐敗沒落,激化了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乾隆朝末期以後,農民起義的烈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
愛新覺羅·弘曆晚年用武
主詞條:林爽文事件、安南之役、廓爾喀之役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甘肅人蘇四十三率回民起義。
[88]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林爽文攻佔諸羅、鳳山,進逼台灣府,所佔縣城隨即失去,局勢十分嚴重。
[89]
五月,湖南鳳凰廳的苗民起義,被清總兵尹德禧鎮壓。
[90]
針對台灣的嚴峻形勢,同年七八月,乾隆帝命福康安為將軍、海蘭察為參贊大臣,赴台進剿林爽文起義。
[91-92]
十二月,福康安以鎮壓林爽文之功,晉公爵。
[52]
用兵安南戰圖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安南阮氏篡國對宗藩體制發起了挑戰。
[93]
農曆八月末,乾隆帝即醖釀對越南用兵,併為贏得這場戰爭做着各個方面的準備。
兩路出擊,兩廣總督孫士毅、廣西提督許世亨率兵一萬出鎮南關為正兵,擔任主攻;雲南提督烏大經率兵八千出白馬關為偏師,配合作戰,兩路皆聽孫士毅節制。
[94]
九月,緬甸頭目細哈覺控等覲見,乾隆帝下諭暹羅、緬甸二國已經內附中國,二國應該彼此修好,不得與之前一樣再興戰爭。
[95]
十月二十八日,兩廣總督孫士毅奉命帶兵出鎮南關,正式用兵安南。
十二月,孫士毅一路勢如破竹,乾隆帝命孫士毅班師。
[96]
但次年正月初,清軍在黎城被擊敗,兵敗而歸,
[97]
最終阮惠主動向清朝請和,乾隆帝同意講和並承認了阮惠為安南的新君主
[98-99]
。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七月,素爾巴爾達布率廓爾喀兵三千人,侵略中國西藏濟嚨、聶拉木等地,
[100]
命成德與穆克登阿圍剿。
次年初,藏廓簽定協議,由西藏噶布倫每年向廓爾喀交納元寶300錠,作為聶拉木、濟嚨宗、宗喀宗三地的贖金,廓爾喀退兵。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廓爾喀再犯後藏。
十一月,令福康安率軍赴藏,徵廓爾喀。
[101]
次年(1792年)六月,福康安敗廓爾喀軍,
[102]
出境作戰。
[103]
廓爾喀戰敗乞降,福康安班師。
[104]
九月,乾隆帝令福康安、孫士毅等定西藏善後事宜,定金奔巴瓶抽籤制度。
恢復廓爾喀王公爵位,定五年進貢一次。
[105]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三月,乾隆帝通諭設金奔巴瓶於北京雍和宮,飭理藩院堂官、掌印札薩克喇嘛等共同掣出蒙古所出之呼畢勒罕。
[106]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六月,英使馬戛爾尼來華。
[107]
七月,乾隆帝在承德御臨避暑山莊萬樹園大幄,接見英國正使馬戛爾尼、副使斯當東等人。
[108]
愛新覺羅·弘曆太上訓政
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湘黔苗民起義爆發,至嘉慶二年(1797年)平定。
九月三日,乾隆帝御勤政殿,宣示建儲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定明年歸政,改為嘉慶元年。
[109]
十月,頒嘉慶元年時憲書。
普免明年地丁錢糧。
[52]
十全老人之寶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舉行歸政大典,自為太上皇帝。
[110]
授璽後,禮部鴻臚寺官員詣天安門城樓,恭宣嘉慶帝欽奉太上皇帝傳位詔書,金鳳頒詔,宣示天下。
[111-112]
乾隆帝歸政後,仍住在養心殿訓政,嘉慶帝則只能住皇子所居的毓慶宮。
嗣皇帝年號嘉慶,只對外使用,宮中繼續用乾隆年號,批閲奏摺、任免官員等重要政務權力仍掌握於乾隆帝手中。
[113]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圓明園召見屬國使臣,告訴他們:“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
”舉千叟宴以太上皇蒞之。
白蓮教起義爆發,數月間遍及川、陝、楚、豫、甘五省,至嘉慶七年(1802年)平定。
嘉慶二年(1797年)八月,阿桂逝世,和珅為首席軍機大臣。
十月,乾清宮、交泰殿失火,諭急修復。
嘉慶三年(1798年)八月,弘曆得知農民起義領袖王三槐被擒,侈談“武功十全之外”,又“成此巨功”。
嘉慶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
[114]
),乾隆帝於養心殿逝世,終年八十九歲,嘉慶帝親政。
逮和珅於刑部獄,旋賜死。
以十一皇子成親王永瑆為軍機大臣。
三月,大赦乾隆間文字獄各案涉及人員。
四月,上尊諡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
廟號高宗。
九月,葬乾隆帝於裕陵。
[114]
愛新覺羅·弘曆為政舉措
編輯
愛新覺羅·弘曆政治
寬嚴相濟
乾隆帝
乾隆帝即位後首先緩和雍正時期造成的政治緊張氣氛。
乾隆初年,為了緩和緊張的政治氣氛,調節矛盾,改善各方面的關係,還對雍正的政策做了較大的改變和調整。
乾隆初年,弘曆不諱言自己“賦性寬緩”,但又説不能寬大無邊,要濟之以嚴。
有時候,他公開説“政尚寬大”,寬比嚴好。
乾隆帝晚年的詩句中也説“政實宜寬弗宜猛”,但在絕大多數場合,總是寬嚴並提,把兩者看做因時而異,相輔相成的,“寬以濟猛,嚴以濟寬,政是以和”,這是乾隆認定進行統治的不二法門。
乾隆帝一方面調整統治階級內部各種關係,擴大自己的統治基礎,另一方面又採取步驟糾正或放棄雍正帝推行的一些錯誤政策和措施。
除此之外,乾隆帝還對雍正朝以來形成的中央政府和地方縉紳之間頗為緊張的關係進行了調整。
[115]
中央制度乾隆帝在位時,重建並完善了軍機處的建制和職權,極大地加強其權力。
軍機處重建之後,乾隆帝擴大了軍機大臣人數,任命鄂爾泰、張廷玉、訥親、海望、納延泰、班第等六人為軍機大臣,軍機章京也由原來的十人擴充至十六人,滿漢各半。
在對人員編制不斷充實的同時,軍機處處理事務也日益增多,權力愈加擴大,各項制度也不斷趨於健全。
[116]
官員駕馭乾隆帝善於駕馭羣臣。
乾隆初年,朝廷中以鄂爾泰與張廷玉為代表的滿漢兩派鬥爭十分激烈,互相拆台。
弘曆不是打一派拉一派,而是對他們都進行嚴厲警告,並採取抑制手段,不讓一派打壓另一派,始終讓他們保持平衡,避免了大分裂。
同時,乾隆帝還重視對宦官的約束。
即位後就發表上諭,告誡太監不得越軌。
“若太監略有放縱,許內務府總管先斬後奏。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弘曆將泄露硃批的太監高雲從處以磔刑。
[117]
[164]
整頓吏治乾隆初中期,重視吏治。
首先他重視官吏的選拔,他強調官吏應該年富力強,五十五歲以上的官吏要詳細甄別,六十五歲以上的官員要帶領引見,能否繼任他要親自定奪。
他將不稱職的官吏分成八類: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疲軟無力、不謹、貪、酷,並給予不同的處理。
在乾隆一朝,因考績不合格受到降級或處分的官吏達六萬多人。
第二,禁止向皇帝進獻,在初中期他禁止各省大員向皇帝進獻方物、土產。
第三,注重考績,為了整頓吏治,弘曆嚴格運用“京察”、“大計”考核官吏,過去那些不用考核的藩臬(佈政史與按察司),也要考績。
他要京官以密摺報告屬吏是否賢良。
第四,注意解決官員及其家屬的生活費問題,給京官加薪,給外官發放養廉銀,使官員安心職守。
第五,處置貪官。
這是指初中期的情形。
嚴懲貪腐
乾隆帝《採芝圖》
乾隆帝把雍正年間因貪贓被革職的官吏一齊復職,對貪污案不予追究,放鬆對官吏的考績,結果吏治又壞,貪風再起。
乾隆帝覺察後,從乾隆三年(1738年)起他開始嚴肅處理侵貪案件,將性質嚴重、核實無誤的貪污犯即行正法。
乾隆六年(1741年),弘曆處死了納賄銀千兩的兵部尚書兼九門提督鄂善。
從乾隆二十年(1755年)開始到四十年代,還處死了十餘名職位很高的鉅貪,如雲貴總督恆文、雲南布政使錢度、山東巡撫國泰、陝甘總督勒爾謹、浙江巡撫王亶望都被賜死、正法。
八旗生計八旗生計問題到乾隆時非常嚴重,為此,乾隆帝採取了一些措施。
如增加兵額,添加“養育兵”;政府撥款給八旗子弟還債;資助部分在北京的八旗子弟遷居東北開荒等,然而效果都不理想。
這個問題困擾了此後歷代清帝,直到清帝國滅亡。
愛新覺羅·弘曆軍事
軍事思想高宗認為戰爭對於國家是十分必要的,“非師旅征伐,則梗我王化者無以伏懲創,不敢抗幹”
[118]
。
強調戰爭要合於王道,對內戡亂伐暴,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對邊遠地區和外國,“怵之以威”,即以武力威懾或必要時的出兵征討,抵禦外侮,綏靖邊圉,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的統一。
他一再聲明,其“十全武功“並非窮兵黷武之舉,非此不能確保父祖開創的江山社稷,鞏固大一統的局面。
擊退廓爾喀入侵西藏之後,針對當時武備漸致廢弛,官兵習於晏安的現實,他在《十全記》中強調指出:“乃知守中國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
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棄其故有而不能守。
”
軍事行動類型時間戰役國內維護統一的戰爭乾隆元年(1736年)鎮壓古州苗亂乾隆十年(1745年)瞻對之役
[119-120]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大小金川之役乾隆十五年(1750年)平定珠爾墨特那木札勒之亂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平定準噶爾之役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之役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平定台灣林爽文乾隆六十年(1795年)至嘉慶元年(1796年)平定苗民起義平定國內起義的戰爭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平定蘇四十三起義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平定田五起義乾隆六十年(1795年)平定湘黔苗民起義與鄰國的戰爭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清緬戰爭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廓爾喀之役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清越戰爭奠定版圖對邊疆的經營是乾隆帝最大的功績。
清朝的疆域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努力而最後形成:東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爾喀什湖、葱嶺,北到恰克圖(貝加爾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羣島。
愛新覺羅·弘曆經濟
重視農業乾隆帝繼承康熙、雍正兩朝的政策,比較重視農業生產。
他相信“民為邦本,食為民天”,“務本足國,首重農桑”,
[25]
他要求北方向南方學習耕種技術。
以前貴州遍地桑樹,但不養蠶紡織,他責成貴州地方官向外省招募養蠶紡織能手傳授技術。
他令地方官注意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乾隆帝鼓勵開荒,擴大種植面積。
雍正二年(1724年),全國可耕面積683萬餘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擴大到741萬餘頃。
烏魯木齊地廣人稀,他資助甘肅貧民前去墾種。
恤商政策乾隆帝重視發展商業並給予寬鬆政策。
他也採取了一些恤商政策。
規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銷售糧食,可以免關榷米税,允許百姓販運少量食鹽。
金融機構(經營匯兑和存款、信貸的票號)在乾隆朝也開始出現。
由於生產的發展,國家財政收入從乾隆二十八年開始逐年提高。
原來每年財政收入是三四千萬兩,二十八年就達到47063610兩,四十二年達到最高點81824044兩。
後來降低一些,但也達到六七千萬兩。
愛新覺羅·弘曆文化
編輯典籍
四庫全書
清朝皇帝中對文化事業的重視和功績當以乾隆帝為最。
在他統治期間,各種官修書籍達100餘種,完成了順治朝開始編撰的《明史》和康熙下令開始編寫的《大清一統志》,他又令臣下編成《續文獻通考》《皇朝文獻通考》《大清會典》。
除了這些歷史、制度方面的著作外,其他類別的著作,著名的有文字音韻《清文鑑》、文學《唐宋詩醇》、地理《大清一統志》、農家《授時統考》、醫學《醫宗金鑑》、天文曆法《曆象考成後編》等重要文獻。
此外還命令將內府珍藏編成《石渠寶笈》《西清古鑑》等。
[121]
圖書編撰方面的最大成就是乾隆帝親自倡導並編成了大型文獻叢書《四庫全書》。
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涵蓋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來華歐洲傳教士的一些著作,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但同時,與清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相伴的,是一場禁燬圖書的浩劫。
凡被清朝統治者認為違悖倫理綱常、不合義理名教、譏貶滿族先世、危及皇朝統治地位的,均在禁燬之列。
20年間,這些“違礙”之書或被全毀,或被抽毀,被毀書籍近3000種,達10萬部以上。
[186]
博學鴻詞科乾隆元年(1736年),御史吳元安上疏稱:“薦舉博學鴻詞,原期得湛深經術、敦崇實學之儒,詩賦雖取兼長,經史尤為根柢。
若徒駢綴儷偶,推敲聲律,縱有文藻可觀,終覺名實未稱。
”經吏部商議,定考試分為兩場,於賦、詩外再增試論、策。
乾隆元年九月薦舉的176人在保和殿進行了考試,首場試賦、詩、論各一,二場試製策二結果取中一等5人:劉綸、潘安禮、諸錦、于振、杭世俊,授予編修之職;二等10人:陳兆崙、劉藻、夏之蓉、周長發、程恂等授予檢討之職,楊度汪、沈廷芳、汪士鍠、陳士璠、齊召南等授予庶吉士之職。
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又舉行一次補試取一等1名:萬松齡,授予檢討;二等:張漢授予檢討,朱荃、洪世澤授子庶吉士。
[183]
乾隆元年這次再舉博學鴻詞特科,“與其選者,山林隱逸之數,多於縉紳,右文之盛,前古罕聞”
[182]
。
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一月,乾隆帝又下詔:“今海字昇平,學士大夫舉得精研本業,其窮年,宗仰儒先者,當不乏人。
奈何令終老牖下,而詞苑中寡經術士也。
內大學士九卿,外督撫,其公舉所知,不拘進士舉人諸生以及退休閒廢人員,能潛心經學者,慎重遴訪,務擇老成敦厚純樸淹通之士,以應精選,勿濫。
”這道諭旨發佈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延訪,共得40多人,再經過一番考察、複核,得陳祖範、吳鼎、梁錫璵、顧棟高等4人,授吳鼎、梁錫國子監司業,召對勤政殿,陳祖範和顧棟高因年老不能供職,俱授予司業之銜。
這一舉動,亦被稱為乾隆朝特科之盛事。
[183]
此外,乾隆帝巡幸所到之處,也不斷召試儒士。
六幸江蘇、浙江,得王昶等85人;三幸山東,得黃道熙等17人;四幸天津,得姚文田等16人;巡幸五台山,得龍汝言等9人。
又開陽城馬周科,以待士之不得志而隱棲巖穴或伏入門下者。
各級教育廣泛發展、再舉博學鴻詞科及保薦經學等科種種措施,對於乾隆朝文化的大發展,直接起到了推動作用。
[183]
興文字獄從乾隆二十年(1755年)胡中藻案開始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纂修《四庫全書》之前,文字獄案件不下五十起。
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館纂修《四庫全書》至乾隆六十年歸政前,各種類型的文字獄又有五十餘起,因文字之禍而受到株連的各階層人士不但在範圍上遍及全國,而且在數量上也大大超過了前期。
據統計,終乾隆一朝,各種類型的文字獄案件約有一百一十起,幾乎佔了整個清朝全部文字獄案件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這些文字獄對當時和此後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維護滿俗乾隆帝深感滿族的騎射、服制和語言有喪失的可能,因此他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温了《太宗實錄》,傳諭諸王貝勒和羣臣,強調太宗皇帝崇德元年口諭的重要性,要求王公大臣及大小官員“自當永遠遵循,守而勿替”,並命將聖諭刻石立碑,分別立於紫禁城箭亭、西苑紫光閣、侍衞教場和八旗教場,是為“訓守冠服騎射碑”。
[122]
乾隆帝尤其重視滿語的保護,為此出台一系列舉措,使滿語得到長足發展,形成“新清語”,但終究無法挽回滿語文的頹勢。
[123]
建築藝術在建築藝術方面,弘曆在北京及京畿保護、擴修、興建的皇家宮殿園林,如皇宮的寧壽宮及其花園、天壇祈年殿(換成藍色琉璃瓦)、清漪園(頤和園)、圓明園三園、靜宜園(香山)、靜明園(玉泉山)、避暑山莊暨外八廟和木蘭圍場等,其中清漪園改甕山為萬壽山,上建大報恩延壽寺(排雲殿),又建佛香閣。
這些皇家園林,無不體現着清代園林文化的輝煌,是園林藝術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
除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燬外,多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愛新覺羅·弘曆社會
普免錢糧
白蓮教起義和苗民起義範圍
乾隆帝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受災百姓,執政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據統計乾隆時期蠲免了正額賦銀兩億兩,加上歷年“災蠲”等的一億多兩,共計三億兩以上。
災賑制度荒政制度是清代救荒政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乾隆五年(1740年)有鑑各省賑濟糧米數目參差,無有成規,應定章法。
乾隆初實施審户制度,放賑又與貧户等次相掛連。
撫卹災民,也有實行以工代賑的。
如乾隆二年(1737年)在直隸、山東,三年在皖北,七年在江西,十三年修山東沂河堤工,二十二年在河南,二十五年在直隸,四十二年在甘肅都實行過以工代賑。
[124]
經康、雍兩朝的建設及積累,乾隆朝的粥賑繼續作為賑饑的重要措施被採用。
此期最重要的制度建設,就是據各地災荒的具體情況,對粥賑期限做出相應調整及完善,進一步增加了粥廠,並對賑廠數量及廠址的選擇、粥賑人員的挑選與獎懲,以及領粥、食粥的順序及方法等影響粥賑效果的重要因素都作了詳細規定,突顯了濟災活民的賑濟宗旨,把該制度推進到中國粥賑制度史上的頂峯,最大程度達到了賑饑養民的目的。
這一時期還規定了粥賑米糧、柴薪的數額。
[125]
興修水利乾隆帝關心水利建設。
下令完成的水利工程,較大的有:河南至商丘黃河河堤新築170餘里,清口及江南運河疏浚,江南淮陽運河挑浚,清河千里堤岸培築。
此外,在他關心下,修了江蘇寶山至金山242里長的塊石簍塘和浙江金山至杭縣500裏海塘。
這些水利工程起了防洪、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
愛新覺羅·弘曆邊疆、民族
藏族地區
金奔巴瓶
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以後,清朝在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噶廈制度”,並不斷完善駐藏大臣制度。
駐藏大臣制度發端於拉藏汗代行管理西藏期間,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聖祖派侍郎赫壽到西藏,“協同拉藏辦理事務”。
雍正六年(1728年),在任命頗羅鼐總理西藏政務的同時,又向西藏派遣兩名駐藏大臣,並建立駐藏大臣衙門,協助頗羅鼐處理政務。
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西藏實行噶廈制度以後,駐藏大臣已不是協助西藏地方政府處理政務,而是與達賴喇嘛一起共同領導。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頒佈《欽定西藏章程》以後,駐藏大臣制度更加完善。
章程明確規定:駐藏大臣是督辦西藏政務,其地位與達賴、班禪同等;達賴、班禪“轉世”時,必須在駐藏大臣監督下實行“金瓶掣籤”;西藏各級僧俗官任命由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奏請,升黜、賞罰由駐藏大臣全權主持;西藏的涉外事務統由駐藏大臣負責;西藏的財政由駐藏大臣稽察總核;等等。
清廷通過駐藏大臣加強了對西藏的直接管理。
[180]
普陀宗乘之廟
其次在西藏推行政教合一的政策。
乾隆十六年(1751年)以前,西藏是政教分治,政治上實行“以蒙治藏”或“以藏治藏”。
乾隆十五年(1750年)珠爾墨特那木札勒發動了叛亂,駐藏大臣傅清和拉布敦誘殺了珠爾墨特那木札勒。
但傅清、拉布敦也被叛黨殺死,七世達賴下令平息叛亂,清廷亦派兵入藏。
叛亂平息後,乾隆十六年(1751年)對西藏管理體制進行了重要改革,改行政教合一的噶廈制,廢除原來的郡王總理政務制度。
噶廈(發佈命令的機關)由四名噶倫(一名僧官三名俗官)組成,在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的共同領導下,處理西藏政務。
達賴喇嘛之下還設有詳倉(秘書處),掌管噶廈下達的政令,公文必須蓋有達賴的印章才生效。
西藏各級僧、俗官員的任命,必須由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奏請。
此時的達賴喇嘛不僅是宗教界的領袖,也是西藏地方政權的首腦。
[180]
在宗教上,清朝推行尊崇喇嘛教。
在藏族地區,特別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實行政教合一的政策之後,具有加強思想統治與政治統治的雙重意義。
正是在這一政策的鼓勵下,藏族地區的喇嘛教有了迅速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康、雍、乾三朝時期達賴喇嘛所轄的寺廟有3050座,有喇嘛302500餘人;班禪所轄寺廟有327座,有喇嘛13700餘人。
即藏族的寺廟共有3377座,共有藏族喇嘛316200人,平均每座喇嘛寺廟有94人。
藏族寺廟約佔全部喇嘛寺廟5677座(3377+2300)的59.49%,即近60%,可見喇嘛教在藏族地區發展之快,規模之大。
[180]
新疆地區乾隆時期對天山南路回族的管理,實行伯克制的行政管理體制。
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霍集佔的叛亂後,在天山南路維吾爾族聚居區,沿用其族原有的伯克制並加以改造。
即在維吾爾族各城設置阿奇木伯克(總管)、伊沙噶伯克(協理)、噶雜拉齊伯克(掌地畝錢糧)、商伯克(徵輸糧賦)、哈子伯克(管訴訟)等來管理“回務”,同時廢除原有各級伯克的世襲制,各城的伯克皆聽命於清廷派駐本城的參贊大臣(或辦事大臣、領隊大臣)。
同時規定,各城伯克均由皇帝指派,還要定期輪班到京師覲見皇帝。
還決定回部不派駐八旗兵、綠營兵,但各城要有番戍兵,“揀選頭目,統轄城堡,總歸伊犁軍營節制”。
[180]
其次是尊從回民對伊斯蘭教的信仰,實行“以回治回”的政策。
清朝對某些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總的政策是尊從其信仰。
到乾隆帝時,情況發生了變化,伊斯蘭教內部出現了不同的派別,乾隆帝則根他們對清朝的態度,採取支持一派,限制、打擊另一派,即“以回制回”的策。
17世紀時天山南路維吾爾族信仰的伊斯蘭教分裂為白山(白帽)派與黑山(黑帽)派兩派鬥爭激烈。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白山派的大小和卓叛清以後,清廷對兩派的態度十分明朗,即支持黑山派,打擊白山派。
乾隆中期甘肅回民的伊斯蘭教徒分為兩派,派稱格底木派(老教),另一派稱伊合瓦尼派(新教)。
清廷支持老鎮壓起來反的新教蘇四十三與田五、馬四圭。
[180]
三是實行回民屯田與“普爾制”貨幣體制。
乾隆年間統一天山南北路之後,清朝便在天山北路大興屯田,既有兵屯,又有民屯。
維吾居住的天山南路、人口眾多,農業較發達,可墾之地已不多。
自乾隆中期起,清廷鼓勵支持維吾爾族到天山北路伊犁附近建城屯田,稱之為“回屯”,共有9屯,建寧遠城以居之,選維吾爾族人為阿奇木伯克,管理回屯事務,“自寧遠城以東三百里皆回民屯"。
普爾錢是維吾爾族居住區使用的一種銅錢。
清統一天山南北後,出於尊重維吾爾族的習慣和便於當地經濟的發展,決定在維吾爾族地區使用新的普爾錢。
這種銅錢“輪廓方孔,如制錢式”,面鑄“乾隆通寶”漢文,幕鑄地名為滿文及迴文,1枚普爾錢可換制錢5枚。
這種普爾錢只在天山南路各城通用。
[180]
土爾扈特清政府在獲得東歸消息後,就籌劃接納與安置事宜,派遣官員侍衞專門前往辦理。
乾隆帝曾指示,東歸之人可以歸併安置在伊犁厄魯特等處,烏梁海人則送回原遊牧處安置,若舍楞、勞章扎布、鄂木布、果勒昭海等人來投,則將其部眾安置於額爾齊斯等處,羅布桑希努(羅布藏舒努)之子,則仿照杜爾伯特之例暫行安置於一處。
[179]
爾後又下諭:“朕以為,將彼等安置於塔爾巴哈台迤東科布多以西額爾齊斯、博羅塔拉、額敏、齋爾等處地方為好。
”
[178]
這些區域為土爾扈特部西遷前與準噶爾部的早期駐牧區,水草豐美、宜於遊牧。
清政府針對他們歸來時的貧困情況給予了大量的物資接濟,據乾隆帝記:“甘肅邊內外,暨回部諸城,購羊裘五萬一千餘襲、布六萬一千餘匹、棉五萬九千餘斤、氈廬四百餘具,而給庫貯之氈棉衣什布幅不與焉。
”
[177]
對待土爾扈特的上層人物,清政府依據各頭目部眾多寡、東歸中的作用、部落中的威望等因素進行冊封。
乾隆三十六年(1771)九月初八日,渥巴錫等人在木蘭圍場覲見了高宗。
九月十九日,高宗在避暑山莊又接見了渥巴錫等,將渥巴錫封為汗王,策伯克多爾濟封為親王。
使他們互不相連,從地域上實現了“眾建以分其勢”,此為最終的編旗設盟提供了基礎。
隨着各部落駐紮完畢,特別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渥巴錫所屬遊牧移居珠勒都斯,各王公所屬分居天山南北,互不相連,此為編旗設盟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於是在渥巴錫去世前清朝再次醖釀編旗設盟之事。
[176]
重新對土爾扈特部進行了安置。
渥巴錫所部稱舊土爾扈特部,舍楞所率部眾為新土爾扈特部。
舊土爾扈特部分南、北、東、西四盟,共十旗,分別置於喀喇沙爾、布克賽裏、精河縣、庫爾喀烏蘇;新土爾扈特部設二旗,置於科布多、阿勒泰地區。
隨來的和碩特恭格部設四旗,置於博斯騰湖一帶。
[181]
愛新覺羅·弘曆外交
朝貢體系乾隆時期清朝的藩屬國擴充到東南亞地區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老撾)、暹羅(今泰國)、緬甸以及南洋羣島的蘭芳共和國;西南喜馬拉雅山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等國;中亞地區有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愛烏罕(今阿富汗)、巴達克山、乾竺特與拉達克等國。
乾隆年間修撰《欽定大清通禮》時,將朝貢禮儀納入其中的《賓禮》,由“外國朝貢禮”和“冊封藩國禮”兩部分構成。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廷遣使臣德保、顧汝修冊封安南國王,再次發生禮儀之爭。
與俄國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朝組織力量勘察了東北邊境多條河流的河源,抑制了沙俄在我國東北黑龍江流域的侵擾野心;而且在蒙古地區和西北新疆地區抑制了俄羅斯的侵略野心。
[126]
在貿易方面:雍正六年(1728年),中俄簽訂了《恰克圖條約》,自此恰克圖就成為中俄邊境貿易的市場。
後來因為俄羅斯窩藏中方罪犯加上俄羅斯人在邊境搶劫,乾隆曾三次下令關閉恰克圖市場。
清朝對俄羅斯進行了貿易制裁,外禁皮毛輸入,內禁茶葉輸出,使俄羅斯至少損失了五百萬盧布。
與暹羅
乾隆帝晚年畫像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緬甸與暹羅的戰爭中,緬軍攻入暹羅都城,國王波隆摩羅闍五世失蹤,華僑鄭信(1734—1782年)領導暹羅人民經過浴血奮戰,消滅入侵的緬軍主力,建立了吞武裏王朝。
清朝同鄭信吞武裏王朝的關係,其中多有波折。
由於鄭信採取措施使清朝瞭解情況,主動表示友善,乾隆帝對他的態度開始轉變。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鄭信再次派使節訪華,在廣東星交公文兩廣總督巴延三上奏。
乾隆帝接報後認為:“外國輸誠獻納,自應允其朝貢,以示懷柔。
俟該國貢使齎到貢物、表文時,巴延三等派委妥員送來京。
呈進後,再降諭旨。
”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暹羅使者在兩廣總督委派的官員陪同下,帶着大量的貢品來到京師。
經禮部准奏,按乾隆三十一年例賞賜回贈物品。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月,暹羅使者入宮“表貢方物”,受到友好接待。
由於鄭信所派出的使團沒有正式提出冊封的要求,清代史籍中只是稱鄭信為“暹羅國長鄭昭”。
[184]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鄭信宣佈退位。
披耶都克將軍趕回京城,處死鄭信,自立為國王,號稱拉瑪一世(1782—1809),創立曼谷王朝。
拉瑪一世即位後,立即派人到清朝請求按舊例派使來華“朝貢”,乾隆帝予以允許。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拉瑪一世遣使來華,請求封號,並帶來大量貢品。
乾隆帝正式封鄭華為暹羅國王,命禮部鑄鍍金駝紐銀印,交來使齎回。
乾隆帝又於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初六日正式發出冊封文告。
此後,暹羅曼谷王朝同清朝建立了密切的友好關係,僅拉瑪一世在位28年,派遣訪華使節就多達15次。
[184]
閉關鎖國乾隆以後,清朝開始實行全面的閉關鎖國政策,一開始是四口通商,到後來只開放廣州一口對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壟斷其進出貿易,對出口貨物的種類也多有限制。
愛新覺羅·弘曆歷史評價
編輯
愛新覺羅·弘曆史書評價
《清高宗實錄》:太上皇帝亶聰於天,受命於天,荷天之篤眷,合天之全體。
天鑑在十二齡“福當過子“之諭,天貺在廿五齡升香讓善之誠。
是以六十三年中,登郅治,付鴻業,積日筴三萬一千九百而贏。
乾縡穆清,貞符悠遠,致此躬閲四朝、親見七代、嘏崇九袠、謀詒萬葉之洪庥,蓋內聖外王之治法、道法,顯著於億兆人之耳目,淪浹於數十年之心髓,而超出於千萬端之擬議形容,固有宥密所不能仰窺、言動所不能悉記者。
[185]
《清史稿·高宗本紀》:高宗運際郅隆,勵精圖治,開疆拓宇,四徵不庭,揆文奮武,於斯為盛。
享祚之久,同符聖祖,而壽考則逾之。
自三代以後,未嘗有也。
惟耄期倦勤,蔽於權幸,上累日月之明,為之嘆息焉。
[127]
乾隆帝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
所謂的“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己説的是:“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
[128]
乾隆帝總結自己的政績為:前代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威,曰女倡,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令皆無一彷彿者。
愛新覺羅·弘曆名人評價
昭槤:純皇帝即位,承憲皇嚴肅之後,皆以寬大為政,罷開墾,停捐納,重農桑,汰僧尼之詔累下,萬民換悦,頌聲如雷。
(平和卓後)三載之間,拓地二萬餘里,天山雪窟,無不隸我版圖。
其間雖有成功賞賚之費,然視往昔邊防轉餉,十不一二,足見上(指乾隆帝)之貽謀宏遠,非人臣所及也。
上自甲戌後,平定西域,收復回疆,以及緬甸、金川諸役,每有軍報,上無不立時批示,洞徹利害,萬里外如視燎火,無不輒中。
每逢午夜,上必遣內監出外問有無報否。
嘗自披衣坐待竟夕,直機密近臣罔敢退食,其勤政也若此。
趙翼:惟我高宗純皇帝,當大一統之運,臨御六十年,親傳寶位,猶時勤訓政,享年至八十有九。
今上自受禪後,極尊養之,誠無一日不親承色笑。
視孝宗之一月四朝,曾不足比數焉。
然則兩宮授受,慈孝兼隆,福德大備,真開闢以來所未見,豈不盛哉!
[129]
梁啓超:清高宗席祖父之業,承平殷阜,以右文之主自命,開四庫館,修《一統志》,纂《續三通》《皇朝三通》,修《會典》,修《通禮》,日不暇給,其事皆有待於學者。
[170]
陳康祺:高宗登極,所布詔令,善政絡繹,海宇睹聞,莫不蹈舞。
[130]
蔡東藩:卻説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多福多壽多男子,把人生榮華富貴的際遇,沒一事不做到,沒一件不享到。
[131]
呂思勉:清朝的衰機,可説是起於乾隆之世的。
高宗性本奢侈,在位時六次南巡,耗費無藝。
中歲後又任用和珅,貪瀆為古今所無。
官吏都不得不剝民以奉之,上司誅求於下屬,下屬虐取於人民,於是吏治大壞。
[136]
蕭一山:在位六十年,武功文治,堪稱極盛,於時海宇清宴,民物雍熙。
在有清二百六十餘年中,固屬絕無僅有之時代,即在我國曆史上,亦可以媲美漢唐,光延史冊。
[132]
鄭天挺:乾隆帝是一個頗有政治抱負、很有作為的人。
他處處以乃祖康熙帝為榜樣,乾綱獨斷,事必躬親,大半生勤於政事……這種勤於政事的精神,同前明許多皇帝的高拱深居、萬事不理,是一個鮮明的對照。
[133]
戴逸:①乾隆是中國曆代帝王中的幸運兒。
……在位期間,國力強盛,四海昇平,經濟文化發展鼎盛。
他以強大的武力和比較正確的政策,平定西北,保護西藏,加強國家的統一,奠定了中華的版圖。
……文治武功,臻於極盛。
[134]
②乾隆帝一生喜愛讀詩、喜愛寫詩,是中國詩史上創作最宏富的第一名多產詩人。
[171]
韋慶遠:乾隆時期的中國封建社會已經不同於既往的封建社會了,社會經濟結構重大的變化,正在此一時期內加緊醖釀和萌發。
[135]
趙秉忠:乾隆帝繼承歷代君主的統治經驗,強調用禮義教化黎庶,處理好百姓與皇帝、朝廷的關係。
這就是以儒家學説的“三綱五常”教化人民,使他們自覺地樂於聽天由命、安分守己、尊君親上。
[172]
馮爾康:①乾隆帝不愧是明君康熙帝、雍正帝培養出來的帝王,他能總結兩朝的政治得失,初政即提出寬嚴相濟、剛柔相濟的政治方針,尤其可貴的是能隨時觀察政治動向,比較及時地糾正露出端倪的偏差。
②乾隆帝對苗疆堅持用兵,成功地維持改土歸流的成果,並且不再否定這一政策,維護了雍正朝的改制成果。
西北、西南的穩定,更是中央政府與中原地區的安定因素。
[174]
錢宗範:乾隆在其六十多年的治政中所遵循的一些思想和原則,所採取的一些措施,是有積極意義的,乾隆一生的活動,是對我國當時的歷史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
他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的傑出君主,在我國曆史上佔有應得的地位。
但是,乾隆也有若干失政之處。
例如,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文網的嚴密,對一部分有反清思想的知識分子的迫害;在國庫富裕,長期安定的條件下,乾隆後期奢侈浪費之風的滋長;乾隆晚期重用貪官和珅以及吏治日漸敗壞等等。
如和康熙治政時一貫儉樸的風氣比較,乾隆晚年的治政是有所遜色的,乾隆的治政不是完善無缺的。
但是,這些失政之處是歷代封建皇帝中都很難避免的。
它和乾隆一生的成就比較起來,畢竟只佔很次要的地位。
乾隆治理下的中國在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這是評價乾隆的最主要的方面。
所以,對乾隆必須從歷史事實出發,給予全面的評價,肯定他的歷史地位。
[187]
閻崇年:①在清朝皇帝中,可以作為英傑人物來論説一番的只有四位皇帝——清太祖天命大汗努爾哈赤、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極、清聖祖康熙大帝玄燁和清高宗乾隆大帝弘曆。
乾隆是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享年最高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
同時,乾隆又是在民間傳聞最多、被文藝作品演繹最多和官方文獻記載疑點最多的皇帝之一。
②乾隆平準定回諸役,統一了準、回各部,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統轄,剷除了準噶爾東犯喀爾喀、威脅京師及大西北的禍根,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會安定。
③乾隆帝執政時間過長,雖然自勵“持盈保泰”,但是月盈則虧,泰極否來。
乾隆晚年,志驕意滿,思想僵化,喜諛惡諫,懶於進取,老人御政,宵小環繞,做了許多錯誤事情,積累了嚴重的社會矛盾。
彭陟焱:清乾隆年間平定大、小金川土司戰亂後,乾隆帝在大、小金川地區推行了一系列的改土歸流措施。
其中,在經濟上推行了各種形式的屯田制度,對清朝政府在嘉絨藏區的統治、祖國的統一、西南邊疆的穩定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73]
愛新覺羅·弘曆國外評價
朝鮮對乾隆帝的評價經過了一個由貶到揚的過程。
乾隆初年,燕行使筆下的乾隆皇帝有“清皇荒淫喜巡遊”等類似的記載,但到了乾隆後期,朝鮮對於乾隆皇帝評價客觀且多有讚譽。
如“想其六十年治平,秦、漢以來所未有,必有所以然而致之也”。
“問一世俱享六紀治平,而乾隆比康熙,尤盛焉”。
[137]
崔瑞德等: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強有力的君主,同時“又是一個最有爭議的人物”,他“集藝術家、詩人、焚書者、好戰者、窮人的保護者”於一身。
他既“打敗了準噶爾,最終結束了中亞遊牧民族的分立狀態,強有力地擴大了清帝國的版圖”。
而又剛愎自用,打了勞民傷財的“大小金川之役”和得不償失的“遠征越南、緬甸之戰”。
他既編纂了保存浩瀚典籍的《四庫全書》,又大力焚書,濫行文字獄。
他在位期間發展農業、提高生產力,養活了全國三億人口,使清朝的經濟達到鼎盛,但又喜怒無常,揮霍浪費,導致晚年面臨貧困和腐敗之局面。
[138]
愛新覺羅·弘曆軼事典故
編輯
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博學
弘曆語言能力超羣,精通滿語(包括老滿文和新滿文)、漢語和蒙古語,藏語和維吾爾語也達到了“能之”的程度,這在古代帝王中是絕無僅有的。
弘曆在位期間,才完成《明史》,編一朝史書,耗時百年之久。
弘曆不僅有文才,還善射。
每年夏天弘曆接見武官後就在宮門外比試射箭。
賽三次,每次射三箭。
弘曆九箭一般中六七箭。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月,他在大西門射九箭,箭箭中的。
乾隆帝書法作品
愛新覺羅·弘曆勤政安民
乾隆帝總是卯時起牀。
夏天這時天已亮;冬天五更才盡。
在軍機值班的十多人,每晚留一人值班。
恐怕第二天一早有事,非一人對付得了,便每日輪一人早上班相助,於是也在五更上班。
平時大家不知弘曆何時起牀。
但從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後,弘曆從他寢室出來,每過一門,必響鞭炮一聲,憑此就知道乾隆聖駕已到乾清宮了。
這個時候,要燃一寸長的蠟燭天才亮。
軍機處的十多人,過五六天才輪上一個早班,已覺辛苦,但弘曆則是天天這麼早就上朝了。
平時無事時弘曆也是如此。
當西北用兵徵準噶爾部和回疆之時,軍事情報到達,即使是半夜,弘曆也一定要起來親自過目,如有要事立即召集軍機大臣指示機宜,説很多話。
趙翼作記錄,有時從起草到恭楷謄正,得要一兩個時辰,這時弘曆還披着衣服等他。
愛新覺羅·弘曆六下江南
弘曆在位六十年,曾六次南下巡視。
他在《御製南巡記》中説:“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
”乾隆下江南是仿其皇祖父康熙,目的之一是為了探訪民情;其二是為了加強清政權與江南地主士紳的聯繫;其三是為了河工,康熙時期主要是治理黃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視察黃河大壩,還視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
弘曆自己説:“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
然而,和康熙相比,乾隆下江南遊樂的目的大大增加。
弘曆則是前呼後擁,大批后妃、王公親貴、文武官員相隨。
沿途修行宮,搭綵棚,舳艫相接,旌旗蔽空。
為搬運帳篷、衣物、器具,動用馬六千匹,騾馬車四百輛,駱駝八百隻,徵調伕役近萬人。
不僅沿途地方官要進獻山珍海味,還要從全國各地運來許多食品,連飲水都是從北京、濟南、鎮江等地遠道運去的著名泉水。
乾隆帝南巡圖卷
愛新覺羅·弘曆秘立皇儲
正大光明匾額
弘曆即位初年效法漢人立“嫡長子”的做法,在乾隆元年(1736年),密立嫡出的永璉為皇太子。
然而乾隆三年(1738年)永璉就死了,還不到十歲。
後又立皇后生的二兒子永琮為皇太子,不久永琮也死了,才兩歲。
一年後皇后富察氏死在東巡途中,弘曆十分傷心,遂遷怒於庶出的皇長子,皇長子不久憂懼而死,讓弘曆傷透了心,他命令大臣不準再提立儲之事。
1773年,六十三歲的弘曆已經沒有理由迴避立太子的問題了,這時還活着的皇子有七人。
弘曆覺得誰都不是理想的人選,1773年冬,弘曆下定決心,立皇十五子永琰為太子。
愛新覺羅·弘曆寵信和珅
和珅像
和珅原名善保,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
生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比弘曆小近四十歲。
和珅是弘曆從一個三等輕車都尉一手提拔起來的,確有不少長處如相貌出眾,語言才華超羣,書法藝術有造詣等:通滿、藏、蒙古、漢語。
和珅被重用初期,做過幾件好事,比如查辦雲貴總督李侍堯受賄案,在弘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潔的印象。
皇帝交代的事他都能辦得井井有條。
於是和珅平步青雲、恩寵無比。
弘曆晚年十分孤獨,多虧和珅上下溝通,既讓國家機器保持運轉,又使皇帝不至於寂寞。
和珅還能幫皇帝辦很多別人辦不成的事,幫皇帝背黑鍋,為老年弘曆的奢侈揮霍提供財源,所以弘曆離不開和珅。
於是和珅逐漸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影響皇帝,被人們私下稱作“二皇帝”。
和珅十分貪婪,不僅大肆受賄,還公開索賄。
地方督撫為了息事寧人,每當給皇帝進貢都着給他帶一份。
久而久之,和珅積累起了鉅額的家產。
愛新覺羅·弘曆英使訪華
英使訪華時托馬斯·斯當東單膝參拜乾隆帝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王以補祝弘曆八十大壽的名義派出以馬戛爾尼和副使斯當東為首800多人的使團訪問清帝國,並於次年到達。
按清朝規定,外國使臣朝見清朝皇帝必須行三跪九叩禮。
而馬戛爾尼認為這樣有損大英帝國的尊嚴,主張行單膝下跪的英式禮節。
弘曆得知後非常生氣。
經過磋商雙方達成妥協: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初六萬樹園歡迎宴會上行英式禮節;八月十三日,正式舉行乾隆萬壽典禮時行三跪九叩禮。
馬戛爾尼離開英國時,英王喬治三世讓他把一封信轉交乾隆。
提出如下請求:開放珠山、寧波、天津等口岸通商;允許英國商人仿俄羅斯例在北京設一個貨棧買賣貨物;取消澳門和廣州之間的轉口税,或照1782年的税率減免;禁止向英國商人在海關關税之外另行勒索;在珠山附近劃一個設有城寨的小島供英國商人居住、囤貨;在廣州附近劃出一塊地方允許英商居住,並自由往返澳門;允許英國人自由傳教等等。
愛新覺羅·弘曆個人作品
編輯
愛新覺羅·弘曆文集
文集介紹《樂善堂全集》乾隆帝在藩邸時期詩文作品的集結。
《御製詩》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餘集現存乾隆帝詩歌總數為43630首。
《御製文》初集、二集、三集、餘集收錄各類文章1041篇。
《乾隆御稿》約45000頁,收錄乾隆帝生前手稿。
以上參考資料
[165]
愛新覺羅·弘曆詩詞
類別內容七絕《如意湖》、《蘇堤春曉》、《過蒙古諸部落》、《薩爾滸》、《遼陽懷古》等五律《泛月》、《紫光閣閲武舉射》、《淑清院》、《顯通寺恭依皇祖元韻》等。
七律《閲馬》、《閲古樓》、《姜女祠》、《響屧廊》、《賜沈德潛》、《盧溝曉月》、《題吳梅村集》、《中元觀河燈》、《經嶽武穆祠》、《夏日題瀛台》、《讀》、《賜大學士張廷玉》、《三月初八日幸圓明園》、《煙雨樓用韓子祁詩韻》等。
其他《高其佩指頭畫虎》、《題四面雲山亭子》、《檢近稿偶志》、《杜詩》、《仇英碧梧翠竹圖》、《題寧遠祖氏石坊》、《御午門受俘馘》、《山店》、《科爾沁》、《題宋宣和池塘秋晚圖》、《觀採茶作歌》、《喜鵲》、《擬古意》、《昭慶寺》、《桃花寺行宮即目》、《荷露烹茶》、《讀項羽紀》、《菜花》、《玉瀾堂》、《雨後昆明湖泛舟騁望》等。
[139]
愛新覺羅·弘曆書畫
乾隆皇帝的書法具有一定水平。
他學王羲之、趙孟俯、黃庭堅等名家的書法,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自己圓潤道麗、温妍儒雅的書法風格。
他説他最喜歡黃庭堅的筆意,創作《書法中最喜黃庭堅筆意因而有作》以抒懷對黃庭堅的敬意。
[169]
乾隆十六年(1761年)鐫刻乾隆御書《敬勝齋法帖》(現存故宮外東路樂壽堂東西廊下),此帖長達四十冊,前二十冊書寫的是乾隆帝自己詩文和古人的經書、詩文等,後二十冊則是他臨寫的歷代書家名跡。
[166]
乾隆皇帝亦喜愛繪畫。
有《仿元人十八公圖》以及臨摹趙孟頫的《紅衣羅漢》等御筆畫作傳世。
[167]
《石渠寶笈》亦收錄了部分乾隆御筆的緙絲畫。
[168]
愛新覺羅·弘曆人際關係
編輯
愛新覺羅·弘曆父母
父親: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母親: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愛新覺羅·弘曆后妃
皇后(3位)
孝賢純皇后
孝賢純皇后(1712年—1748年),富察氏,弘曆之元配皇后。
[140]
皇后那拉氏(1718年—1766年),初為嫺妃。
[141-142]
孝儀純皇后(1727年—1775年),魏佳氏,嘉慶帝生母。
[143]
皇貴妃(5位)慧賢皇貴妃高佳氏
[144]
、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145]
、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146]
、純惠皇貴妃蘇氏
[147]
、慶恭皇貴妃陸氏
[148]
貴妃(5位)
孝儀純皇后
忻貴妃戴佳氏、愉貴妃珂里葉特氏、循貴妃伊爾根覺羅氏、穎貴妃巴林氏、婉貴妃陳氏妃(6位)舒妃葉赫那拉氏、豫妃博爾濟吉特氏、容妃和卓氏、惇妃汪氏、芳妃陳氏、晉妃富察氏嬪(6位)儀嬪黃氏、怡嬪柏氏、慎嬪拜爾葛斯氏、恂嬪霍碩特氏、誠嬪鈕祜祿氏、恭嬪林氏貴人(12位)秀貴人、鄂貴人西林覺羅氏、白貴人柏氏、慎貴人、瑞貴人索綽羅氏、陸貴人陸氏、福貴人、新貴人、武貴人、順貴人鈕祜祿氏、金貴人、壽貴人常在(4位)張常在、揆常在、寧常在、平常在答應(2位)祥答應、那答應慧賢皇貴妃淑嘉皇貴妃純惠皇貴妃慶恭皇貴妃
愛新覺羅·弘曆皇子
皇長子,永璜(1728-1750),母哲憫皇貴妃。
追封定親王,諡曰安。
[149]
子二,綿德、綿恩。
[150]
皇次子,永璉(1730-1738),母孝賢純皇后。
雍正帝賜名,隱示承宗器之意,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乾隆帝密定皇儲緘其名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
乾隆三年(1738年)薨,冊贈皇太子,諡端慧。
[151]
皇三子,永璋(1735-1760),母純惠皇貴妃,追封循郡王。
[152]
皇四子,永珹(1739-1777),封履親王,母淑嘉皇貴妃。
皇五子,永琪(1741-1766),封榮親王,母愉貴妃,三十一年(1766年)薨,年二十六,諡號純。
[153]
皇六子,永瑢(1743-1790),封質郡王,母純惠皇貴妃。
皇七子,永琮(1746-1747),母孝賢純皇后,弘曆欲立為太子。
乾隆十二年以痘殤,年二歲,諡號悼敏。
嘉慶四年(1799年)三月,追封哲親王。
[154]
皇八子,永璇(1746-1832),封儀親王,母淑嘉皇貴妃。
[155]
皇九子,未命名(1748-1749)幼殤,未封,母淑嘉皇貴妃。
[156]
皇十子,未命名(1751-1753)幼殤,未封,母舒妃。
[157]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字鏡泉,號少廠,別號詒晉齋主人,封成親王,母淑嘉皇貴妃,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清中期四大書家。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母皇后那拉氏。
[158]
皇十三子,永璟,幼殤,未封,母皇后那拉氏。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幼殤,未封,母孝儀純皇后。
皇十五子,永琰(1760-1820),即嘉慶帝,母孝儀純皇后,在此不予贅述。
皇十六子,未命名(1762-1765),幼殤,未封,母為孝儀純皇后。
[159]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母孝儀純皇后。
[160]
愛新覺羅·弘曆公主
皇長女(1728-1729),幼殤,未封,母孝賢純皇后。
皇次女(1731),幼殤,未封,母哲憫皇貴妃。
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1731-1792),母孝賢純皇后。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下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色布騰巴勒珠爾。
皇四女和碩和嘉公主(1745-1767),母純惠皇貴妃。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下嫁傅恆之子福隆安。
皇五女(1753-1755),幼殤未封,母皇后那拉氏。
[161]
皇六女(1755-1758),幼殤未封,母忻貴妃。
皇七女固倫和靜公主(1756-1775),母孝儀純皇后。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下嫁博爾濟吉特氏拉旺多爾濟。
皇八女(1757-1767),幼殤未封,母忻貴妃。
皇九女和碩和恪公主(1758-1780),母孝儀純皇后。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嫁烏雅氏札蘭泰。
皇十女固倫和孝公主(1775-1823),母惇妃。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下嫁和珅之子豐紳殷德。
(親屬成員部分參考《愛新覺羅宗譜》等資料
[162]
)
愛新覺羅·弘曆後世紀念
編輯
主詞條:清裕陵位於孝陵西側的勝水峪,始建於乾隆八年(1743年)二月初十日丑時,完工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耗用白銀178萬多兩。
1928年,發生了震驚中外、駭人聽聞的孫殿英東陵盜寶案,裕陵地宮被盜掘。
1975年對地宮進行過清理,1977年對裕陵建築進行了全面修繕,1978年裕陵及地宮對外開放。
[163]
愛新覺羅·弘曆身世爭議
編輯
相傳乾隆帝不是雍正的親生兒子,而是海寧陳閣老陳世倌之子。
在雍親王(雍正)福晉分娩的那一天,恰好陳閣老的夫人也生下了一個孩子,只是前者是女孩,後者則是個男孩。
此時的雍正聽説後,密令家人將陳閣老請來,並強調一定要帶着小孩。
然後藉口福晉要看孩子,將小孩帶入內室,將自己的女孩換給陳家。
陳家後來發現不對,但不敢聲張。
後來因為乳母多嘴讓弘曆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才六下江南時,暗去海寧省親。
從邏輯上説,弘曆不是雍正的長子。
也就是説,雍正並不擔心無人繼承皇位。
而且,“九子奪嫡”的皇位之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雍正怎麼敢與他人交換孩子,而給政敵留下話柄。
血統歷來為儒家人倫所重視,在封建社會由是,以堂堂皇家之尊,不可能與普通臣民交換兒子,以致亂了皇家血統,因此,弘曆身世之謎可以確切地説子虛烏有。
有學者認為,雍正的繼位很大程度原因是因為弘曆的關係,是康熙看好弘曆,才給雍正做皇帝。
康熙大帝有97個皇孫,能養育宮中親自教導的少之又少,弘曆即是其中之一,康熙第一次見到弘曆的時候,就感覺很親切,非常寵愛他,後來弘曆在御製詩集中多次寫詩懷念祖孫二人相處時的融洽。
愛新覺羅·弘曆藝術形象
編輯
年份地區影視名稱飾演者1929中國大陸乾隆遊江南魏鵬飛1940香妃李英1988戈壁恩仇錄達式常1991風流乾隆張多福雍正皇帝盧持1993梅花烙勾峯1996宰相劉羅鍋張國立1997嘉慶微服私訪記高明班禪東行郭旭新1998香妃與乾隆甘向寧大貪官和珅譚非翎劉羅鍋斷案傳奇韓小磊還珠格格張鐵林1999還珠格格第二部張鐵林雍正王朝賈致罡皇帝也風流徐錦江2000鐵齒銅牙紀曉嵐張鐵林揚州八怪張豐毅乾嘉巨案鬱尚校2001皇宮寶貝許文廣鐵齒銅牙紀曉嵐2張鐵林九歲縣太爺李志輿風流才子紀曉嵐朱泳騰江山為重吳京2002七品欽差劉羅鍋徐少強夢斷紫禁城張勇手乾隆王朝焦晃龍鳳奇緣張鐵林天下糧倉聶遠書劍恩仇錄陳昭榮草民縣令嶽躍利江山兒女幾多情吳京2003曹雪芹馮遠征還珠格格3狄龍江南京華夢陳浩民布衣天子張鐵林2004鐵齒銅牙紀曉嵐3張鐵林倚天欽差金安歌少年大欽差吳孟達少年寶親王黃少祺乾隆與香妃尊龍避暑山莊大傳奇湯鎮宗寶帖傳奇侯祥玲滄海百年王冰大清御史高蘭村2005少年嘉慶張國立李衞辭官于波褡褳王爺王冰宮廷畫師郎世寧趙寧宇大清洗冤錄陳寶國2006鐵將軍阿貴張鐵林人小鬼大劉羅鍋王冰紅墨坊寇振海南少林李楠2007少年訟師紀曉嵐李盟嘉慶皇帝李法曾縣令黃馬褂陳鋭2008上書房袁弘2009醫痴葉天士隋抒洋鐵齒銅牙紀曉嵐4張鐵林嘉慶君遊台灣寇振海書劍恩仇錄鄭少秋大國手付聰2010大內低手雷恪生貴妃還鄉張學軍2011甄嬛傳王文傑新還珠格格邱心志2012三審奇石陸詩雨2013畫框女人黃覺錢塘傳奇餘少羣王者清風何晟銘2014宮鎖連城湯鎮業大清鹽商倪大紅2016乾隆秘史王耀慶美人香金澤灝2017糊塗縣令鄭板橋黎源天下糧田宗峯巖2018如懿傳霍建華延禧攻略聶遠進京城焦晃2019金枝玉葉聶遠2021劉墉追案黃海冰駐藏大臣趙寧宇1956港台乾隆皇遊江南新馬師曾乾隆皇大鬧萬花樓新馬師曾1958乾隆皇大鬧杏花樓羅劍郎1960書劍恩仇錄張瑛1974乾隆香妃風流賬劉永1975香妃吳風1976書劍恩仇錄鄭少秋金玉緣遊天龍乾隆皇奇遇記劉永1977乾隆下江南劉永1978乾隆下揚州劉永契爺皇帝夏雨1980乾隆皇與三姑娘劉永大內羣英王書麒1981書劍恩仇錄白彪英雄出少年黃日華1982乾隆皇君臣鬥智劉永1984書劍恩仇錄遊天龍1985皇上保重劉德華1986乾隆下江南楊麗花洪熙官楊澤霖1987書劍恩仇錄任達華豬哥亮與嘉慶君吳翠娥1988滿清十三皇朝黃元申1991戲説乾隆鄭少秋1992書劍恩仇錄沈孟生1993方世玉俞立文1994方世玉與乾隆皇張兆輝洪熙官黃允財君臨天下吳明龍1997乾隆大帝古天樂1999金玉滿堂江華2001玉指環王皓2005御用閒人魏駿傑2007鐵嘴銀牙胡楓2009幕後大老爺陳山聰2018天命張國強
參考資料
1.
夏徵農,陳至立主編.《大辭海民族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第214頁
2.
鄭文翰主編.《軍事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第1081頁
3.
周篤文主編.《中外文化辭典》.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1:第334頁
4.
出生地點之謎
.新浪網.2005-11-17[引用日期2020-07-10]
5.
錢仲聯等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第1170頁
6.
羅慶泗,唐文基.《乾隆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1頁
7.
《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世宗第四子,母孝聖憲皇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於雍親王府邸。
8.
楊啓樵.《揭開雍正皇帝隱秘的面紗》.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0:第217頁
9.
《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隆準頎身,聖祖見而鍾愛,令讀書宮中,受學於庶吉士福敏,過目成誦。
復學射於貝勒允禧,學火器於莊親王允祿。
木蘭從獮,命侍衞引射熊。
甫上馬,熊突起。
上控轡自若。
聖祖御槍殪熊。
入武帳,顧語温惠皇太妃曰:“是命貴重,福將過予。
”
10.
王先謙:《東華續錄》乾隆一、雍正十三年十月己丑。
11.
《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宮,密書上名,緘藏世祖所書正大光明扁額上。
12.
《採善堂全集》乾隆帝庚戌年原序,福敏跋文。
13.
紀連海解讀《甄嬛傳》:弘時儲位落空鬱鬱而終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10-20]
14.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0-20]
15.
紀連海解密《甄嬛傳》:弘時儲位落空鬱鬱而終(2)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10-20]
16.
羅慶泗,唐文基.《乾隆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9頁
17.
《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雍正)十一年,封和碩寶親王。
時準噶爾役未竟,又有黔苗兵事,命上綜理軍機,諮決大計。
18.
《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雍正)十三年八月丁亥,世宗不豫。
時駐蹕圓明園,上與和親王弘晝朝夕謹侍。
戊子,世宗疾大漸,召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領侍衞內大臣豐盛額、訥親,內大臣户部侍郎海望入受顧命。
己丑,崩。
王大臣請奉大行皇帝還宮。
莊親王允祿等啓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密封,宣詔即皇帝位。
19.
盤點《甄嬛傳》中那些與歷史不符的十大破綻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3-12-04]
20.
乾隆皇帝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4-09-04]
21.
清朝軍機處權限述論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10-20]
22.
《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乾隆五年五月)壬戌,貴州定番州苗阿沙等作亂,張廣泗討平之。
23.
《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乾隆三年,(冬十月)辛卯,皇次子永璉薨,輟朝五日,以御極後,親書永璉為皇太子密旨,一切典禮如皇太子儀。
丁酉,諡皇太子永璉為端慧皇太子。
壬寅,上幸田村,奠端慧皇太子。
24.
《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乾隆四年二月)庚子,準噶爾台吉噶爾丹策零請以阿爾泰山為界,許之。
25.
《清代皇帝傳略》之乾隆帝弘曆
.中國文史網[引用日期2014-10-27]
26.
《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秋七月戊申,額駙策凌奏率兵駐鄂爾海西拉烏蘇,並分兵駐鄂爾坤河、齊齊爾裏克、額爾德尼招、塔密爾、烏里雅蘇台附近,防範準噶爾。
27.
《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十月)己丑,莊親王允祿、理親王弘晰等緣事,宗人府議削爵圈禁。
上曰:“莊親王寬免。
理親王弘晰、貝勒弘昌、貝子弘普俱削爵。
弘升永遠圈禁。
弘晈王爵,系奉皇考特旨,從寬留王號,停俸。
28.
《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乾隆五年)十二月壬寅,張廣泗進剿湖南城步、綏寧,廣西義寧苗、瑤,悉平之。
29.
《東華續錄》乾隆一,雍正十三年九月辛亥。
30.
《東華續錄》乾隆一,雍正十三年十月乙亥。
31.
《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乾隆六年七月)戊子,上初舉秋獮。
奉皇太后幸避暑山莊,免經過額賦十分之三。
自是每年皆如之,減行圍所過州縣額賦。
32.
羅慶泗,唐文基.《乾隆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51-53頁
33.
羅慶泗,唐文基.《乾隆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56-58頁
34.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乾隆十年九月)慶復奏收撫上瞻對,進剿下瞻對班滾,克加社丫等卡及南路各寨。
35.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乾隆十三年二月)己卯,上釋奠禮成,謁孔林。
詣少昊陵、周公廟致祭。
命留曲柄黃傘供大成殿,賜衍聖公孔昭煥及博士等宴。
壬午,上駐蹕泰安府。
癸未,上祭岱嶽廟,奉皇太后登岱。
36.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乾隆十四年十一月)戊辰,大學士張廷玉乞休,允之。
辛卯,削致仕大學士張廷玉宣勤伯爵,以大學士原銜休致,仍準配享太廟。
37.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乾隆十二年)三月,辛丑,召慶復入閣辦事,調張廣泗為川陝總督。
復設雲貴總督,以張允隨為之。
命圖爾炳阿為雲南巡撫,孫紹武為貴州巡撫。
賑河南水災。
以大金川土司掠革布什咱、明正各土司,擾及汛地,命慶復留四川,同張廣泗商進剿,並飭張廣泗撫馭郭羅克、曲曲烏、瞻對、巴塘諸番。
38.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乾隆十二年)己酉,命張廣泗進剿大金川土司莎羅奔。
西路軍營參贊大臣保德期滿,以那蘭泰代之。
39.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乾隆十二年)六月丙子,小金川土司澤旺率眾降,並歸沃日三寨。
官兵進剿大金川,攻毛牛及馬桑等寨,克之。
召慶復回京。
40.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乾隆十二年七月)癸丑,張廣泗進駐小金川美諾寨,分路攻剿,受小金川降。
41.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乾隆十三年三月)丁亥,命班第赴金川軍營協商軍務。
諭張廣泗、班第調嶽鍾琪赴軍營,以總兵用。
42.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乾隆十三年九月)庚辰,訥親、張廣泗以貽誤軍機,褫職逮問。
召張廣泗來京,發訥親北路軍營效力。
以傅恆為經略,統金川軍務。
43.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乾隆十三年十月)丁丑,以訥親請命張廣泗、嶽鍾琪分路進兵,責以前後矛盾,逮治之。
己卯,以用兵金川勞費,密諭傅恆息事寧人。
44.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乾隆十三年十二月)丙寅,密諭傅恆,明年三月不能奏功,應受降撤兵。
45.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乾隆十四年正月)諭傅恆以四月為期,納降班師。
乙卯,賑山東金鄉等州縣災。
丁巳,命傅爾丹、達勒黨阿、舒赫德、尹繼善、策楞參贊大金川軍務。
戊午,命瑚寶署陝甘總督,侍郎班第褫職,仍署四川巡撫。
甲子,召傅恆還京。
命尚書達勒黨阿、舒赫德、尹繼善均回任,策楞、嶽鍾琪辦理大金川軍務。
丙寅,以傅爾丹請深入,嚴飭之。
丁卯,以大金川莎羅奔、郎卡乞降,命傅恆班師,特封忠勇公。
丙子,諭傅恆受莎羅奔等降。
46.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癸丑,珠爾默特那木紥勒謀作亂,駐藏都統傅清、左都御史拉布敦誘誅之。
其黨卓呢羅卜藏紥什等率眾叛,傅清、拉布敦遇害。
甲寅,命策楞、嶽鍾琪率兵赴藏,調尹繼善赴四川經理糧餉,命侍郎那木紥勒同班第駐藏。
47.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逮紀山來京,命舒明駐青海,眾佛保署之。
乙卯,宣諭珠爾默特那木紥勒戕其兄車布登及悖逆諸狀。
追贈傅清、拉布敦為一等伯,封傅清子明仁、拉布敦子根敦為一等子,世襲。
命侍郎兆惠赴藏,同策楞辦善後事宜。
48.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丁巳,命策楞擇藏番目與班第協辦噶布倫事務。
49.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甲申,以準噶爾達瓦齊、阿睦爾撒納內訌,增兵阿爾泰邊隘。
命舒赫德、玉保查閲北路軍營。
丙戌,以阿巴齊、達清阿為北路參贊大臣。
50.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二十年春正月丁丑,命定邊左副將軍阿睦爾撒納率參贊大臣額駙色布騰巴勒珠爾、郡王品級青滾雜卜、內大臣瑪木特、奉天將軍阿蘭泰由北路進徵,定邊右副將軍薩喇勒率參贊大臣郡王班珠爾、貝勒品級札拉豐阿、內大臣鄂容安由西路進徵。
51.
清平定準噶爾叛亂之戰
.江西國防教育網[引用日期2014-10-20]
52.
“十全老人”——乾隆帝
.華夏五千年[引用日期2014-10-27]
53.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以成袞紥布為定邊將軍,由巴里坤進剿,車布登紥佈署北路定邊左副將軍,舒赫德、富德、鄂實為參贊大臣,色布騰巴勒珠爾、阿里袞、明瑞等為領隊大臣。
54.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癸丑,命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額敏和卓、哈寧阿為參贊大臣,順德訥、愛隆阿、玉素布為領隊大臣,徵回部。
55.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戊戌,調歸宣光為左都御史,以嵇璜為禮部尚書,命梁詩正署工部尚書。
命駐防伊犁大臣兼理回部事務。
和闐城伯克霍集斯等來降。
壬子,烏什城降。
56.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冬十月癸亥,賑浙江錢塘等十六縣場水災,山西朔平府屬霜災。
丁卯,賑直隸大城等九縣水雹霜災。
兆惠自巴爾楚克進兵葉爾羌。
57.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甲子,富德、阿里袞與霍集佔戰呼爾璊,大敗之。
封富德為三等伯,予舒赫德、阿里袞、豆斌等世職。
命舒赫德回阿克蘇辦事。
己巳,富德兵至葉爾羌,會兆惠兵進攻。
58.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命兆惠進兵喀什噶爾,富德進兵葉爾羌。
59.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秋七月己酉朔,兆惠等奏喀什噶爾、葉爾羌回眾迎降。
布拉呢敦、霍集佔遁巴達克山。
命阿里袞等率兵攻巴爾楚克。
庚戌,諭兆惠等追捕布拉呢敦、霍集佔。
命車布登紥布駐伊犁,防霍集佔等入俄羅斯。
60.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本紀四》:己巳,以俄羅斯駐兵和寧嶺、喀屯河、額爾齊斯、阿勒坦諾爾四路,聲言分界,諭阿桂、車布登紥布等來歲以兵逐之。
61.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本紀四》:閏七月甲寅,賜楊應琚自盡。
丙辰,緬匪渡小猛侖江入寇雲南茨通。
62.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本紀四》:二月丙寅,諭用兵緬甸,輕敵致衄,引為己過,令明瑞等班師。
額勒登額、譚五格褫職逮問。
命鄂寧回雲南,阿里袞署雲貴總督,駐永昌。
緬人陷木邦,珠魯訥死之。
戊寅,上還圓明園。
丙戌,明瑞等敗績於猛育,死之。
召阿桂來京,以伊勒圖署伊犁將軍。
命傅恆為經略,阿里袞、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赴雲南。
63.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本紀四》:庚寅,以緬人書詞桀驁,命副將軍阿桂與副將軍阿里袞協助傅恆征剿。
64.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本紀四》:壬子,以小金川與沃克什土司構釁,命四川總督阿爾泰傳集小金川土司勸諭之。
65.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本紀四》:癸丑,上臨和親王弘晝第視疾。
丁巳,和親王弘晝卒。
太保大學士傅恆卒。
66.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本紀四》:乙巳,土爾扈特台吉渥巴錫等入覲,賞頂戴冠服有差。
67.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本紀四》:十二月庚午,温福奏進駐向陽坪,攻小金川巴朗拉山碉卡,不克。
桂林奏克小金川約咱寨。
68.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本紀四》:丙戌,以大金川酋僧格桑遣土目赴桂林軍營獻物,命給賞遣歸。
己丑,温福奏克巴朗拉碉卡。
癸巳,温福奏進駐日隆宗地方,董天弼收復沃克什土司各寨。
69.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本紀四》:八月己巳,阿桂奏攻克小金川甲爾木山樑碉卡。
以阿桂為內大臣。
賞布拉克底土司安多爾“恭順”名號,巴旺土婦伽讓“恭懿”名號。
壬申,温福等奏小金川賊襲瑪爾迪克運路,海蘭察等敗之。
己丑,小金川犯黨壩官寨,阿桂遣董天弼援之。
70.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本紀四》:九月壬寅,温福奏進至木蘭壩,賊毀南北兩山碉卡,聚守路頂宗山樑。
諭嚴防後路。
阿桂奏綽斯甲布土司分兵進攻勒烏圍。
71.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本紀四》:冬十月壬申,董天弼奏攻克穆陽岡等卡。
壬午,阿桂奏攻克小金川甲爾木山樑。
72.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本紀四》:十一月乙未,温福等奏攻克路頂宗及喀木色爾碉寨。
丙申,除四川樂山等九州縣三十五年坍廢鹽井額賦。
丙午,温福等奏克博爾根山等碉寨。
戊申,阿桂奏攻克翁古爾壟等城寨。
己酉,命富勒渾赴四川,以陳輝祖兼署湖廣總督。
癸丑,阿桂奏攻克得裏等碉寨。
丁巳,阿桂奏攻克邦甲、拉宗等處,拉約各寨番人降。
73.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本紀四》:十二月癸亥,阿桂奏攻克僧格宗碉寨。
癸酉,以温福為定邊將軍,阿桂、豐升額俱為副將軍。
丙子,温福奏攻克明郭宗等碉卡。
丁丑,阿桂奏攻克美諾碉寨。
庚辰,温福奏彭魯爾等寨番人就撫。
辛巳,温福等奏克布朗郭宗、底木達碉寨,澤旺降,僧格桑逃往金川。
74.
《御製棉花圖·收販》。
75.
光緒《畿輔通志》卷74《物產》,引自《河間府志》。
76.
《四庫全書總目》卷首,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四日諭旨,中華書局1965年版。
77.
乾隆皇帝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9-05-10]
78.
此語出自乾隆後期的朝鮮使臣之口:“閣老和珅,用事將二十年,威福由己,貪黷日甚,內而公卿,外而藩閫,皆出其門。
納賄諂附者,多得清要;中立不倚者,如非抵罪,亦必潦倒。
上自王公,下至輿珅,莫不側目唾罵。
”
79.
《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4881頁。
80.
《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九·高恆列傳》:高恆為鹽政,陳請預提綱引歲二十萬至四十萬,得旨允行。
復令諸商每引輸銀三兩為公使錢,因以自私,事皆未報部。
三十三年,兩淮鹽政尤拔世發其弊,上奪高恆官,命江蘇巡撫彰寶會尤拔世按治。
諸鹽商具言頻歲上貢及備南巡差共用銀四百六十七萬餘,諸鹽政雖在官久,尚無寄商生息事。
上責其未詳盡,下刑部鞫實,高恆嘗受鹽商金,坐誅。
81.
《清高宗實錄·卷815》,乾隆三十三年八月乙酉條:“刑部議覆江蘇巡撫彰寶奏,原任兩淮鹽運使盧見曾,隱匿提引銀兩,私行營運寄頓,照例擬絞監,候秋後處決。
應如所奏,從之”。
82.
《清史稿·卷十四·高宗本紀第五》:(四十六年四月)庚午,逮勒爾謹,以李侍堯管理陝甘總督事,未至,以阿桂兼管之。
83.
《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九·王亶望列傳》:阿桂疏發杭嘉湖道王燧貪縱、故嘉興知府陳虞盛浮冒狀,上諭曰:“朕上年南巡,入浙江境,即見其侈靡,詰亶望,言虞盛所為。
今燧等借大差為名,貪縱浮冒,必亶望為之庇護。
”命逮燧嚴鞫。
會河州回蘇四十三為亂,勒爾謹師屢敗,亦被逮。
大學士阿桂出視師,未即至,命尚書和珅先焉,和珅疏言入境即遇雨,阿桂報師行亦屢言雨。
上因疑甘肅頻歲報旱不實,諭阿桂及總督李侍堯令具實以聞。
阿桂、侍堯疏發亶望等令監糧改輸銀及虛銷賑粟自私諸狀,上怒甚,遣侍郎楊魁如浙江會巡撫陳輝祖召亶望嚴鞫,籍其家,得金銀逾百萬。
上幸熱河,逮亶望、勒爾謹及甘肅布政使王廷贊赴行在,令諸大臣會鞫。
亶望具服發議監糧改輸銀,令蘭州知府蔣全迪示意諸州縣偽報旱災,迫所轄道府具結申轉;在官尚奢侈,皋蘭知縣程棟為支應,諸州縣飠鬼賂率以千萬計。
獄定,上命斬亶望,賜勒爾謹自裁,廷贊論絞,並命即蘭州斬全迪;遂令阿桂按治諸州縣,冒賑至二萬以上皆死,於是坐斬者棟等二十二人,餘譴黜有差。
上謂:“此二十二人之死,皆亶望導之使陷於法,與亶望殺之何異?”令奪亶望子裘等官,發伊犁,幼子逮下刑部獄,年至十二,即次第遣發,逃者斬。
84.
《清史稿·卷十四·高宗本紀第五》:(四十六年六月)己丑,以甘肅累年冒賑,命刑部嚴鞫勒爾謹,逮王亶望至都。
85.
《清史稿·卷十四·高宗本紀第五》:(四十七年)夏四月戊辰,命和珅、劉墉同御史錢灃查辦山東虧空。
戊寅,免山東壽光等五縣水災額賦。
己卯,山東巡撫國泰褫職逮問,以明興代之。
86.
《清史稿·卷十四·高宗本紀第五》:(四十七年)六月丙子,國泰、於易簡論斬。
以富躬為安徽巡撫。
87.
章學誠:《上執政論時務書》。
88.
《清史稿·卷十四·高宗本紀第五》:(四十六年)壬寅,甘肅循化廳撒拉爾回匪蘇四十三等作亂,陷河州,命西安提督馬彪同勒爾謹剿之。
癸卯,回匪犯蘭州,命阿桂往甘肅調度剿賊機宜。
89.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五十二年(陰曆)春正月辛未,林爽文陷諸羅竹塹。
癸酉,命鄂輝署四川總督。
乙亥,宥富勒渾罪。
丁丑,調李侍堯為閩浙總督,常青為湖廣總督,仍留福建督辦軍務,命舒常署之。
癸未,林爽文陷鳳山,知縣湯大全死之。
甲申,常青以守備陳邦光督義民守鹿仔港,收復彰化奏聞。
二月壬寅,林爽文復陷鳳山,犯台灣府,柴大紀督兵民御之。
90.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第六》:(五十二年五月)湖南鳳凰廳苗作亂,總兵尹德禧討平之。
91.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秋七月壬辰,以海蘭察為參贊大臣,舒亮、普爾普為領隊大臣,率侍衞、章京等赴台灣剿賊。
八月,常青免,命福康安為將軍,赴台灣督辦軍務。
92.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第六》:(五十二年九月)壬午,調柴大紀為福建水師提督,以蔡攀龍為福建陸路提督,並授參贊。
辛卯,以諸羅仍未解圍,催福康安徑剿大里杙賊,並分兵進大甲溪。
93.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乾隆五十三年六月)戊申,安南人阮惠等叛逐其國王黎維祁,維祁來求援。
命孫士毅赴廣西撫諭之。
94.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第六》:(五十三年八月)丙辰,安南阮嶽等遁,命孫士毅督許世亨進剿,命富綱統兵進駐蒙自。
95.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第六》:(五十三年)九月壬戌,緬甸番目細哈覺控等入覲,諭暹羅、緬甸現均內附,二國應修好,不得仍前構兵。
96.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第六》:(五十三年)十二月己丑,釋富勒渾、雅德。
孫士毅奏敗賊於壽昌江。
癸巳,又敗賊於市球江。
丙申,收復黎城,復封黎維祁安南國王,封孫士毅為一等謀勇公,許世亨為一等子。
戊申,命孫士毅班師。
97.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第六》:(五十四年正月)癸未,阮惠復陷黎城,廣西提督許世亨等死之。
召孫士毅來京,削公爵。
98.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第六》:(五十四年四月)丁未,宣諭:“安南水土惡劣,決計不復用兵。
阮惠已三次乞降,果赴闕求恩,可量加封號。
朕撫馭外夷,無不體上天好生之德,從未敢窮兵黷武。
”
99.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乾隆五十三年陰曆)十二月己丑,釋富勒渾、雅德。
孫士毅奏敗賊於壽昌江。
癸巳,又敗賊於市球江。
丙申,收復黎城,復封黎維祁安南國王,封孫士毅為一等謀勇公,許世亨為一等子。
戊申,命孫士毅班師。
100.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第六》:(五十三年七月)戊子,廓爾喀據後藏濟嚨、聶拉木,命成德與穆克登阿剿之。
101.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第六》:十一月癸酉,授福康安為將軍,海蘭察、奎林為參贊,徵廓爾喀。
102.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第六》:(五十七年)六月甲戌,福康安奏克廓爾喀所踞擦木耍隘。
丁丑,賑江西南豐、廣昌水災。
福康安奏殄瑪噶爾轄爾甲山樑之賊。
己卯,福康安等奏克濟嚨。
103.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第六》:(五十七年七月)己酉,福康安等克廓爾喀東覺山樑,並雅爾賽拉等處營卡,成德等克紥木、鐵索橋等處。
104.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第六》:(五十七年八月)丙戌,福康安等奏克噶勒拉、堆補木城卡,阿滿泰、墨爾根保陣亡。
成德等克利底、大山賊卡。
戊子,福康安奏廓爾喀酋拉特納巴都爾等乞降。
上以其悔罪乞降,許之,命班師。
105.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第六》:(五十七年)九月丁酉,上還京師。
己亥,論徵廓爾喀功,賞福康安一等輕車都尉,晉海蘭察二等公為一等,議敍孫士毅等各有差。
丙午,上命福康安、孫士毅等會商西藏善後事宜。
命御前侍衞惠倫等齎金奔巴瓶往藏,貯呼畢勒罕名姓,由達賴喇嘛等對眾拈定。
壬子,復廓爾喀王公封爵,定五年一貢。
106.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乾隆五十八年三月)戊申,諭於雍和宮設金奔巴瓶,飭理藩院堂官、掌印札薩克喇嘛等,公同掣蒙古所出之呼畢勒罕。
107.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六月)乙酉,英吉利貢船至天津。
戊子,於通州起陸。
命在天津筵宴之。
108.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第六》:(五十八年七月)壬寅,命英吉利貢使等住宏雅園,金簡、伊齡阿於圓明園分別安設貢件。
己酉,以旱命刑部清理庶獄,減徒以下罪。
庚午,上御萬樹園大幄,英吉利國正使馬戛爾尼、副使斯當東等入覲。
109.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乾隆六十年)九月辛亥,上御勤政殿,召皇子、皇孫、王、公、大臣等入見,宣示立皇十五子嘉親王為皇太子,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
110.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494,嘉慶元年正月初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0-12-08]
111.
《清史稿·卷十六·仁宗本紀》:嘉慶元年丙辰春正月戊辰朔,舉行內禪,上侍高宗遍禮於堂子、奉先殿、壽皇殿。
高宗御太和殿,授璽。
上即位,尊高宗為太上皇帝,訓政。
112.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嘉慶元年正月戊申朔,舉行授受大典,立皇太子為皇帝。
尊上為太上皇帝,軍國重務仍奏聞,秉訓裁決,大事降旨敕。
宮中時憲書用乾隆年號。
113.
碧玉交龍紐“太上皇帝之寶”
.故宮博物院官網[引用日期2020-12-08]
114.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三年冬,上不豫。
四年正月壬戌崩,壽八十有九。
是年,四月乙未,上尊諡曰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
九月庚午,葬裕陵。
115.
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孫文良主編.《中國通史·第10卷·中古時代·清時期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1225頁
116.
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孫文良主編.《中國通史·第10卷·中古時代·清時期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1227-1228頁
117.
昭槤《嘯亭雜錄》卷一:有內監高雲從素與於相交善,稍泄機務,上聞之大怒,將高立置磔刑,其嚴明也如此。
118.
《清高宗實錄》卷五百九十九。
119.
《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十年四月)己巳,慶復、紀山奏進剿瞻對番。
120.
《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七·慶復傳》:十年,慶復偕巡撫紀山、提督李質粹疏請發兵進剿,上命宜妥協周詳,毋少疏忽。
慶復遂發兵,質粹進駐東俄洛,扼兩瞻對總隘;夔州副將馬良柱出裏塘為南路,松潘總兵宋宗璋出甘孜為北路,建昌總兵袁士弼出沙晉隆為中路,刻期併發,四朗詣宗璋軍降。
士弼自擴城頂趨納爾格,與番人戰加社袨卡諸地,屢勝。
良柱攻嚓嗎所,焚其寨三,地雷發,番人死甚眾。
上下瞻對夾江而居,四朗居江西地,曰撒墩,其從子肯朱居江東地,曰孺耳,班滾亦居江西地,曰如郎。
江東木魯工為要隘。
四朗既降,宗璋兵越撒墩駐阿賽,去如郎數十里,良柱亦逼進如郎,質粹發兵往應,班滾力拒。
宗璋分兵自然多會士弼,克臘蓋,破底朱。
良柱亦撫定番寨四十六。
班滾請降,慶復不許。
疏入,上命毋恃勝輕敵。
121.
乾隆皇帝
.故宮博物院官網[引用日期2020-12-08]
122.
《乾隆御製〈訓守冠服騎射碑〉》
.故宮博物院官網[引用日期2020-05-25]
123.
乾隆皇帝曾苦心保護滿語,為什麼沒能挽回頹勢?
.騰訊網[引用日期2020-05-25]
124.
郭松義:《清代的災賑》
.中華文史網[引用日期2020-06-05]
125.
周瓊.乾隆朝粥賑制度研究[J]:清史研究,2013(04)
126.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本紀四》:庚寅,醜達以扶同桑齋多爾濟私與俄羅斯貿易,正法。
127.
《清史稿·卷十五·本紀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0-21]
128.
乾隆皇帝身世之謎
.搜狐網[引用日期2014-10-21]
129.
《廿二史札記·卷十三·魏齊周隋書並北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04]
130.
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卷二。
131.
蔡東藩:《清史演義》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11]
132.
蕭一山.《清代通史(中卷)》:中華書局,1986:第258頁
133.
鄭天挺.《清史》上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422-423
134.
戴逸.《清代人物研究》:巴蜀書社,1992:第435頁
135.
韋慶遠.《清史論叢》第四輯,《清代前期的商辦礦業和資本主義萌芽》:中華書局,1982:第83頁
136.
呂思勉:《中國通史》清代的盛衰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11]
137.
《李朝正祖實錄》卷四十三,正祖十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丁丑)。
138.
從“衝擊――反應論”到“中國中心觀”的歷史轉變——《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述評
.中華文史網[引用日期2017-07-11]
139.
乾隆詩選
.中華詩庫[引用日期2014-08-12]
140.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高宗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察哈爾總管李榮保女。
高宗為皇子,雍正五年,世宗冊後為嫡福晉。
乾隆二年,冊為皇后。
後恭儉,平居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
歲時以鹿羔沴毧製為荷包進上,仿先世關外遺制,示不忘本也。
上甚重之。
十三年,從上東巡,還蹕,三月乙未,後崩於德州舟次,年三十七。
141.
《星源吉慶》:皇后納喇氏,佐領那爾布之女,初雍正時為高宗藩邸側福晉,乾隆二年十二月冊封嫺妃,十年十一月晉封嫺貴妃,十四年四月晉封皇貴妃,攝六宮事,十五年八月立為皇后,三十年正月以故自行剪髮杵上旨,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七月十四日崩,詔以皇貴妃禮葬。
142.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皇后,烏喇那拉氏,佐領那爾布女。
後事高宗潛邸,為側室福晉。
乾隆二年,封嫺妃。
十年,進貴妃。
孝賢皇后崩,進皇貴妃,攝六宮事。
十五年,冊為皇后。
三十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髮,上益不懌,令後先還京師。
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
143.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內管領清泰女。
事高宗為貴人。
封令嬪,累進令貴妃。
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丁丑,仁宗生。
三十年,進令皇貴妃。
四十年正月丁丑,薨,年四十九。
144.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大學士高斌女。
事高宗潛邸,為側室福晉。
乾隆初,封貴妃。
薨,諡曰慧賢皇貴妃。
145.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事高宗潛邸。
雍正十三年,薨。
乾隆初,追封哲妃,進皇貴妃。
146.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事高宗潛邸,為貴人。
乾隆初,封嘉妃,進嘉貴妃。
薨,諡曰淑嘉皇貴妃
147.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純惠皇貴妃,蘇佳氏。
事高宗潛邸。
即位,封純嬪。
累進純皇貴妃。
薨,諡曰純惠皇貴妃。
148.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慶恭皇貴妃,陸氏。
初封慶嬪。
累進慶貴妃。
薨。
仁宗以嘗受妃撫育,追尊為慶恭皇貴妃。
149.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傳八》:定安親王永璜,高宗第一子。
乾隆十三年,上南巡,還蹕次德州,孝賢純皇后崩,永璜迎喪,高宗斥其不知禮,切責之。
十五年三月,薨。
上諭曰:“皇長子誕自青宮,齒序居長。
年逾弱冠,誕毓皇孫。
今遘疾薨逝,朕心悲悼,宜備成人之禮。
”追封定親王,諡曰安。
150.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傳八》:子綿德,襲郡王。
坐事,奪爵。
弟綿恩,襲。
五十八年,進封親王。
嘉慶四年正月,封其子奕紹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八年閏二月,有陳德者,匿禁門,犯蹕,諸王大臣捍禦。
論功,賜綿恩御用補褂,進奕紹貝子。
二十年,授御前大臣。
道光二年,薨,賜銀五千治喪,諡曰恭。
151.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傳八》:端慧太子永璉,高宗第二子。
乾隆三年十月,殤,年九歲。
十一月,諭曰:“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
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
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
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
”旋冊贈皇太子,諡端慧。
152.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傳八》:循郡王永璋,高宗第三子。
乾隆二十五年七月,薨。
追封循郡王。
153.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傳八》:榮純親王永琪,高宗第五子。
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榮親王。
永琪少習騎射,嫺國語,上鍾愛之。
三十一年三月,薨,諡曰純。
154.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傳八》:哲親王永琮,高宗第七子,與端慧太子同為嫡子。
端慧太子薨,高宗屬意焉。
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以痘殤,方二歲。
155.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傳八》:儀慎親王永璇,高宗第八子。
乾隆四十四年,封儀郡王。
156.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后妃列傳》: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事高宗潛邸,為貴人。
乾隆初,封嘉妃,進嘉貴妃。
薨,諡曰淑嘉皇貴妃,葬勝水峪。
子四:永珹,永璇,永瑆;其一殤,未命名。
157.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后妃列傳》:舒妃,葉赫那拉氏。
子一,殤,未命名。
158.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傳八》:貝勒永璂,高宗第十二子。
乾隆四十一年,卒。
嘉慶四年三月,追封貝勒。
159.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后妃列傳》:孝儀純皇后……子四:永璐,殤;仁宗;永璘;其一殤,未命名。
160.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傳八》:慶僖親王永璘,高宗第十七子。
乾隆五十四年,封貝勒。
嘉慶四年正月,仁宗親政,封惠郡王,尋改封慶郡王。
161.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后妃列傳》:皇后,烏喇那拉氏……子二,永璂、永璟。
女一,殤。
162.
詳細資料·皇五子-愛新覺羅·弘曆(淸高宗純皇帝)
.愛新覺羅宗譜網[引用日期2020-07-10]
163.
【裕陵】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0-06-05]
164.
《清史稿·卷十三·本紀十三》:(乾隆)三十九年……秋七月……乙亥,命阿思哈在軍機處行走。
太監高雲從處斬。
165.
鄭欣森:《清代康、雍、乾三帝與詩歌評議》,《故宮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10期,第242頁
.故宮博物院官網[引用日期2021-04-28]
166.
《乾隆皇帝的書法》
.故宮博物院官網[引用日期2021-04-28]
167.
乾隆御筆書畫的趣味、水平與市場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1-04-28]
168.
的
.故宮博物院官網[引用日期2021-04-28]
169.
書法中最喜黃庭堅筆意因而有作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1-05-12]
170.
《梁啓超文集》提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1-25]
171.
戴逸.我國最多產的一位詩人[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5(05):41
172.
趙秉忠.論乾隆帝躬詣闕里祭孔[J]:社會科學輯刊,1991(06):87-91
173.
彭陟焱.析乾隆帝在大、小金川地區推行的屯田制度[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5):26
174.
馮爾康.乾隆初政與乾隆帝性格[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35-40
175.
愛新覺羅·弘曆(清高宗)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2-03-03]
176.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史研究室、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滿文部.《滿文土爾扈特檔案譯編》,伊勒圖《伊勒圖奏報渥巴錫病故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237-238
177.
官修.《清高宗實錄》卷892(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965
178.
吳元豐,烏·葉爾達,巴圖巴雅爾..《清代東歸和布克賽爾土爾扈特滿文檔案全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15
179.
吳元豐、烏·葉爾達、巴圖巴雅爾.《清代東歸和布克賽爾土爾扈特滿文檔案全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6-7
180.
李治亭.《清史下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905-906
181.
李治亭.《清史下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855
182.
《清史稿·卷一百九·志八十四·選舉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04]
183.
李治亭.《清史下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973-974
184.
李治亭.《清史下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960-961
185.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500,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8-05]
186.
《四庫禁燬書叢刊》編輯出版完成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2-08-05]
187.
錢宗範.論乾隆治政[J]: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03):71
展開全部
收起
圖集
愛新覺羅·弘曆的概述圖(1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896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fyz搵笺临嵩
(2022-09-01)
1
人物生平
1.1
早年經歷
1.2
乾隆初政
1.3
摒除困局
1.4
戡亂邊疆
1.5
揚威西南
1.6
全盛之象
1.7
盛極轉衰
1.8
晚年用武
1.9
太上訓政
2
為政舉措
2.1
政治
2.2
軍事
2.3
經濟
2.4
文化
2.5
社會
2.6
邊疆、民族
2.7
外交
3
歷史評價
3.1
史書評價
3.2
名人評價
3.3
國外評價
4
軼事典故
4.1
乾隆博學
4.2
勤政安民
4.3
六下江南
4.4
秘立皇儲
4.5
寵信和珅
4.6
英使訪華
5
個人作品
5.1
文集
5.2
詩詞
5.3
書畫
6
人際關係
6.1
父母
6.2
后妃
6.3
皇子
6.4
公主
7
後世紀念
8
身世爭議
9
藝術形象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編輯
反饋
登錄
延伸文章資訊
- 1愛新覺羅·弘曆_百度百科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 ...
- 2《如懿傳》真實歷史下場超悽慘!狠心乾隆聽聞死訊竟繼續玩樂
翻開「歷史真相」發現,絕對是場虐戀啊… 關鍵字:. 歷史 清朝 人物 後宮 乾隆皇帝 那拉氏 延禧攻略 輝發那拉氏 如懿傳 ...
- 3乾隆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以及實際掌權時間最长的皇帝。雖然乾隆時代是清朝鼎盛時期,中國人口亦突破一億大關,但乾隆帝好大喜功,自封「十全老人」,晚年 ...
- 4乾隆皇帝是怎麼死的?奪走10位清朝帝王性命的元凶 - 風傳媒
行醫的人都知道,冬天,特別是北方嚴寒的冬天,是很多老人家熬不過去的關卡。那麼,北京的冬天又如何呢?翻開厚厚的皇家檔案,令人驚訝的是,清朝入關後的十位皇帝, ...
- 5清高宗乾隆皇帝是怎么死的- 趣历史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