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公島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公島,位於中國東部山東半島東端威海灣灣口,島面積3.15平方公里,島岸線長14.95公里。
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國防上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素有“東隅屏藩”和“不沉的 ...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劉公島/390961
複製
複製成功
劉公島
編輯
鎖定
劉公島,位於中國東部山東半島東端威海灣灣口,島面積3.15平方公里,島岸線長14.95公里。
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國防上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素有“東隅屏藩”和“不沉的戰艦”之稱。
明、清至解放前諸多海上戰事發生於此,特別是甲午戰爭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印跡。
[1]
島上峯巒起伏,其北部海蝕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緩綿延,森林覆蓋率達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譽。
島內人文景觀豐富獨特,上溯千年的戰國遺址、下至清朝北洋海軍提督署、水師學堂、古炮台等甲午戰爭遺址,還有眾多英租時期遺留下來的歐式建築。
1985年由封閉的軍事禁區對外開放以後,已經成為知名的風景名勝區。
中文名
劉公島
別 名
劉家島
劉島
地理位置
山東省威海市威海灣內
面 積
3.15km²
島岸線長
14.95公里
類 型
大陸島
所在海域
黃海
目錄
1
名稱由來
▪
①劉公系何時人尚無從考證
▪
②《威海衞志》記載
2
位置境域
3
島陸環境
▪
地層
▪
地貌
▪
氣候
▪
土壤
▪
植被
4
海域環境
▪
海灣
▪
島礁
▪
海情
5
自然資源
▪
林木
▪
礦產
▪
動物
▪
海洋生物
6
經濟發展
▪
漁業開發
▪
旅遊開發
▪
碼頭建設
▪
航線航運
7
社會歷史
▪
建置沿革
▪
村落居民
▪
軍事
▪
文物保護
8
文物勝景
▪
劉公島戰國遺址
▪
北洋水師遺址
▪
甲午海戰紀念館
▪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院)
▪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陳列館
▪
劉公廟
▪
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
▪
劉公島博覽園
▪
劉公島基督聯合教堂
▪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
中國刻字藝術館
▪
劉公島珍稀動物園
▪
龍王廟(丁公祠)
9
生態保護
10
獲獎記錄
劉公島名稱由來
編輯
據出土文物考證,在戰國時,劉公島上就有人居住。
舊傳此島為“海上劉氏別業”,故稱劉島或劉家島、劉公島。
《元史》稱劉家島,《登州府志》《文登縣誌》《崇明縣誌》或稱劉島,或稱劉家島。
一説劉公島又名龍宮島,因島上原有龍宮廟。
劉公島①劉公系何時人尚無從考證
舊傳劉公為漢朝皇族一支,東漢末年避戰亂來此島,傳説島上曾有魏黃初碑記。
另據島上居民傳説:昔年有南船遇風,漂泊該島,幾瀕於危。
島鮮人煙,遇老夫老母劉姓者搭救,並以食饋船上人,老人旋而不見。
船人以為神仙,因感其救生之恩,遂為之立廟祭祀,稱劉公廟。
劉公島②《威海衞志》記載
島上有劉公、劉母祠,“瓦屋數楹,泥塑雙像”。
英國強租期間,迫島上居民外徙,廟宇亦隨移至碼頭區北溝。
[2]
劉公島位置境域
編輯
劉公島與渤海及山東半島的位置關係
劉公島在威海市的位置及周邊海況
劉公島,位於中國東部山東半島東端威海灣灣口、橫踞威海港出口中央,距威海商港碼頭2.1海里,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國防上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
近似三角形,島東西長4.08公里,最寬1.5公里,最窄0.06公里,平均寬度0.77公里,面積3.15平方公里,島岸線長14.95公里。
[1]
[3]
從威海市區遠望劉公島
劉公島島陸環境
編輯
劉公島地層
劉公島地處膠東地盾的東北部,是一長期隆起地帶。
區內出露的地層以下元古代膠東巖羣的各類變質岩為主。
自上元古代至晚第三紀,一直處於隆起上升狀態,遭受風化侵蝕,沒有接受沉積,直至新生代第四紀中更新世開始有殘積坡積、洪積沖積、海積等堆積層。
它們的分佈與厚度,明顯受古地理條件的限制。
劉公島岩層以黑雲斜長片麻岩為主,夾變粒巖,斜長角閃巖及透鏡狀大理岩。
下部以黑雲斜長片麻岩為主,夾變粒巖,薄層黑雲片岩及透鏡狀斜長角閃巖,大理岩等。
上部以黑雲斜長片麻岩夾變粒巖為主。
混合巖化作用以機械注入為主,伴以滲透交代,長英質脈體呈不規則團塊狀、腸狀貫入,形成腸狀混合巖或偉晶岩帶。
厚度大於2175米。
[4]
劉公島地貌
劉公島地形全貌
劉公島屬大陸島,由下元古代荊山岩羣片麻岩構成,並堆積有上更新世黃土層,其前緣有被海平面淹沒的跡象,西端有海拔12米的海蝕階地。
島上峯巒起伏,海拔多在100米上下,主峯旗頂山,呈東西走向,餘脈綿延迄海,海拔153.5米,為島上最高點。
地勢西高東低,北陡南緩。
島岸線長14.77公里。
北岸曲折,坡短岸陡,侵蝕特徵明顯,多海蝕崖。
東北及西部近岸多明、暗礁石及亂石灘。
南岸平直,多沙灘。
沿岸有黃花灣、荷花灣、騾子圈、麻井子、貝草嘴、黑魚嘴、東泓等岬灣。
[1]
[5]
[6]
劉公島氣候
劉公島地區屬於北温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
與同緯度的內陸地區相比,具有雨水豐富、年温適中、氣候温和的特點。
境內大陸度為54.1%,由於瀕臨黃海,受海洋的調節作用,表現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温,晝夜温差小、無霜期長、大風多和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
[7]
劉公島土壤
劉公島地理特徵和附近大陸相同。
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
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坡度較大,地表徑流強,土壤受到嚴重地剝蝕和沖刷,水土流失嚴重,土層淺,質地粗糙,養分含量低,土壤發育時間短,多為薄層、中層的粗骨棕壤。
丘陵的中下部,坡度逐漸減緩,地表徑流減小,下滲作用逐漸加強,土體內部出現淋溶澱積過程,土壤物理性粘粒和可溶性物質,隨下滲水的移動,上部發生淋溶,下部出現澱積層次,棕壤成土過程明顯,多發育成中層、厚層普通棕壤。
溝谷地帶和山間泊地,由於流水搬運作用的不斷進行,產生了分選性沉積,土壤細粒多流入大海,在山間泊地,形成了質地粗糙並具有不同排列層次的河潮土。
近海處,由於海積作用和河流的沖積、洪積作用,多形成質地粗糙的濱海潮土和濱海潮鹽土。
從而構成了從低山丘陵到濱海平原,由棕壤性土—典型棕壤、白漿化棕壤、潮棕壤—河潮土—濱海潮土—鹽化潮土—濱海潮鹽土的垂直分佈規律。
[8]
劉公島植被
植被以木本植物為主。
在低山丘陵的中上部,生長着赤松和日本黑松等喬木林,以麻櫟為主的灌木林,鬱蔽度0.4—0.7,草本植物主要為羊胡草,是土層淺薄的粗骨棕壤的形成地帶。
丘陵中下部為針葉闊葉林相間,生長着刺槐、麻櫟、果樹和荊條等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主要為貝草、狗尾草等,是粗骨棕壤與普通棕壤形成的過渡區。
山前(間)平原、山間泊地主要為闊葉喬木,有楊樹、刺槐、泡桐、楸樹等;草本植物主要為貝草、白茅、蒿草等,是普通棕壤的形成地帶。
濱海平地、河流沿岸,是柳樹、楊樹、梧桐、泡桐、刺槐、榆樹、黑松、棉槐及蘆葦、茅草、三稜草等植被生長髮育地帶,與河潮土、鹽土、風沙土的形成有關。
不同類型的土壤生長着不同的植物羣落,它們直接影響着土壤的發育和形成。
木本植物的殘落物質腐爛,產生有機酸,能促進礦物質的風化和礦物質養分的轉化,同時由於礦物質溶解度的增大,使淋溶和淋失作用增強;草本植物則有利於養分的積累和培肥土壤。
[8]
劉公島海域環境
編輯
劉公島海灣
劉公島當威海灣口。
威海灣位於趙北嘴和北山嘴兩岬角之間,三面環山,海岸近似半圓形,海岸線長30多公里。
南北兩岸,山勢險峻,岸線曲折。
威海商港位於海灣北部,冬季很少結冰,航道可常年通行。
威海灣口闊7公里,著名的劉公島靜卧灣口,將威海灣口分為南北兩口:從劉公島的貝草嘴至牙石島為北口,口闊1600米,最深處34.5米,是威海通外的主要航道;劉公島東端至南岸趙北嘴為南口,口闊4500米,最深處為19.8米。
威海灣水色碧藍,岸邊花木茂盛,是遊人觀光、休閒的好去處。
[3]
威海灣全貌
倒水灣,位於劉公島西岸。
灣口介於黃島與貝草嘴之間,向西北敞開,寬1.8公里。
水域面積約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公里,縱深0.5公里。
沿岸多石質海岸,岸外有礁石分佈,岸坡較陡,無沙灘。
荷花灣,位於劉公島東北岸。
灣口介於貝草嘴與黑魚嘴之間,向東北敞開,寬1.5公里,水域面積約0.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5公里,縱深0.5公里。
軟泥底質。
沿岸多海蝕崖,嶙峋高峻,近岸處多礁石,該灣水深岸陡。
騾子圈灣,位於劉公島東海岸。
灣口介於黑魚嘴與大泓島之間,向東北敞開,寬2.7公里。
水域面積約0.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4公里,縱深0.6公里。
底質為軟泥。
沿岸多海蝕崖,近岸處多礁石。
[1]
劉公島島礁
黑魚嶼,位於劉公島東北,黑魚嘴以東,島岸線長0.29公里,島高8.8米。
其形如黑魚頭,故名黑魚嶼。
黃島,位於威海灣北口南側,為一圓形小島,與劉公島相連,島岸線長0.84公里,島高12.0米。
在甲午戰爭期間,黃島炮台對封鎖威海港北口、抗擊日軍入侵起很大作用。
小泓島、大泓島,位於劉公島東部,附近海水深廣,故又稱“東泓”。
小泓島島岸線長1.3公里,島高8.3米;大泓島島岸線長1.28公里,島高5.5米。
日島,位於劉公島南2公里,島岸線長0.88公里,島高13.8米。
原為露出水面的一片礁石,遠望似衣漂浮水面,故稱衣島。
清朝初年,以其位於東海日出的方向,改名日島。
[1]
大泓、小泓島
劉公島海情
潮汐。
威海港的潮汐類型為不正規半日潮。
大潮升2.03米,小潮升1.78米,平均海面1.20米,平均潮差1.33米,平均漲潮時間5小時54分,平均落潮時間6小時32分,平均高潮間隙10小時44分,平均低潮間隙17小時15分。
累年最高高潮的平均值為2.74米,最低低潮的平均值為-0.55米,累年最高高潮為2.94米,最低低潮為-0.88米。
[9]
海浪。
冬季:是季風最強的季節,沿岸因多北風,所以,北向浪為主,頻率為22%;西北浪為次,頻率為18%;偏北向浪的總頻率(指西北至東北向浪的頻率和)為65%,冬季大浪(指波高≥2.0米,波級≥5級)較多,平均波高1.7米。
春季:沿岸風向不穩定,浪向分佈雜亂,仍有較多的偏北向浪。
平均波高等於或稍大於1.0米。
夏季:沿岸浪向分散,各方向的浪向頻率不超過10%,偏南向浪總頻率在25%以下。
平均波高在0.5米以下。
秋季:沿岸浪向分佈與春季相似,平均波高在1.0—1.3米之間。
威海灣主要浪向為NE(頻率23.02%),其次為向E(頻率8.78%)。
[10]
冰情。
威海港通常年份不結冰,但歷史上個別寒冷的冬季,港池及其附近海域曾多次出現封凍。
1877年冬,威海衞凍海,冰聯劉公島,人自劉公島踏冰出走。
1936年1~2月,威海港封凍,海冰凍至諸島附近,港內冰厚15釐米左右。
1968年2月、1977年1~2月以及1980年2月,均出現過大面積結冰甚至短時間封凍現象。
[11]
劉公島自然資源
編輯
劉公島林木
劉公島由於長期作為軍事前沿,經常處於荒島狀態。
英帝國主義強佔威海後,曾從日本引入黑松苗10萬株植於劉公島外碼頭區。
森林覆蓋逐漸提高。
[12]
建國後,繼續植樹造林。
1987年9月設立國營劉公島林場,1992年11月,威海市劉公島林場建成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佔地面積247.53公頃。
[13]
據20世紀末統計,劉公島有國有林場森林覆蓋率達59%。
且有劉公島丁公府門前大葉櫸、劉公島林場朴樹、龍柏為古樹名木。
[14-15]
劉公島礦產
據有關地質勘測資料,已發現各類礦產資源33種,主要有金、鐵、石墨、鋁、磷灰石、滑石、鉀長石、花崗石、石英砂等。
[15]
劉公島動物
境內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鳥類、昆蟲類和爬行類。
鳥類有麻雀、黃鸝、斑鳩、八哥、百靈、燕子、烏鴉、布穀鳥、啄木鳥、貓頭鷹、野雞、鴿子、鷹、鷲、海鷗等。
昆蟲類有蜜蜂、蝴蝶、蜻蜓、螳螂、蟈子、蟬、桑蠶、椿蠶等。
爬行類有蜥蜴、蛇、壁虎等。
獸類獾、野兔、山狸、黃鼠狼和刺蝟等。
[15]
劉公島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資源共366種,其中動物278種,植物88種。
在動物中,潮間帶生物161種,潮下帶(淺海)117種;在植物中,潮間帶生物61種,潮下帶生物27種。
在上述366種中,有經濟價值的60餘種,如:軟體動物的菲律賓蛤仔、伊豆布目蛤、大連灣牡蠣、褶牡蠣、紫石房蛤、櫛江瑤、櫛孔扇貝、魁蚶、長竹蟶、中國蛤蜊、紫貽貝、紅螺、鏽凹螺等;棘皮動物有刺蔘、光棘球海膽等;環節動物有巢沙蠶、巖蟲、同鰓巖蟲等;節肢動物有三疣梭子蟹、日本鱘等;藻類有海帶、裙帶菜、海蒿子、鼠尾藻、條斑紫菜、石花菜、江蘺等。
[15]
劉公島經濟發展
編輯
劉公島漁業開發
劉公島地處威海灣口,漁業資源豐富,但古代土著居民以開荒種田為主,近代由於戰亂頻繁、村落興廢無序居民遷徙不定,建國初期一直作為軍事基地。
長期以來,主要作為威海地區漁船停泊的碼頭,沒有形成漁業為生的產業環境。
發展較快的是開放後的海產養殖。
劉公島島岸線14.9公里,島陸面積3.2平方公里,可養殖水域面積2700畝,到1990年代已養殖水域面積1260畝。
[16]
1992年,連續在劉公島、皂埠、雙島等外海水域開發海帶筏式養殖取得成功,使全區海帶養殖面積驟然增至1170公頃,淡幹海帶產量達到4萬噸。
[17]
劉公島旅遊開發
劉公島自清光緒七年(1881年)北洋水師在島上設工程局、機器廠、屯煤所等,後又在此島設電報局,建提督署,修鐵碼頭,築炮台,辦水師學堂等。
1898年劉公島被英國強迫租借,期間,島上修建了飯店、酒吧、俱樂部、球場等。
留下了不少歷史遺蹟,為旅遊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3]
劉公島自然風光優美,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之美譽。
島上峯巒疊起,植物茂密,遠望松林蔽海,鬱鬱葱葱,近觀鹿羣結隊,鳥語花香,森林覆蓋率達85%。
1992年被國家林業部公佈為“國家森林公園”。
[18]
新中國成立以來,劉公島一直是軍事禁區。
1985年4月,劉公島正式對外開放,島上歷史遺址逐步交由地方管理,為旅遊開發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景觀資源。
政府先後投資1000多萬元,修復和修建了北洋海軍提督署、丁汝昌寓所、龍王廟、北洋水師學堂、古炮台、兵器館、劉公廟、水族館、甲午海戰展覽館和北洋海軍忠魂碑等。
島上實現了水、電、路、通訊四通,海上運輸船達19艘,2400個客位。
投資600萬元新建的旅遊碼頭於1993年投入使用。
劉公島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和遊覽勝地。
每年4月至10月為旅遊高峯季節,1993年接待遊客100萬人次。
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劉公島觀光遊覽並題詞。
[3]
1988年劉公島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1999年獲“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稱號,2001年被批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區”,2006年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單位”,2009年獲“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稱號,2010年獲“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景區”“國家級海洋公園”稱號,201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單位”,被中華環保聯合會和中國旅遊景區協會評為首批“全國低碳旅遊示範區”。
2012年,接待進島遊客142萬人,實現旅遊收入1.5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和13%,均創歷史新高。
[19]
劉公島碼頭建設
《威海衞志》(清乾隆本)記載,明萬曆四十六年海運復興,劉公島為泊船之所。
清光緒年間,開始修築碼頭。
劉公島鐵碼頭,在提督署西500米處。
長橋形,長200米,寬10米,水泥墩共40對,鋼架之上鋪設水泥預製板面。
。
於1889年由道員龔照主持籌備建築,1891年竣工。
用厚鐵板釘成方柱,徑四至五尺,長五至六丈,中灌塞門德土(即水泥),凝結如石,直入海底。
1915年重建,上部改換成鐵架,長205米,寬6.9米,水深負7米。
1935年全部鏽蝕。
是年,威海衞管理公署會同中國海軍、地方紳士及英國海軍,成立修理劉公島鐵碼頭工程委員會。
9月,在上海、天津、青島及本埠各報登廣告,招標施工。
建成後,滿潮時在丁字處可停靠萬噸輪。
後專為修理軍艦和裝卸煤炭之用。
1953年,將年久鏽蝕的鐵板、墩樁框等換掉,用進口鋼材重修。
1971年,建造突堤丁字形引橋。
丁字棧橋碼頭長224米,寬10米。
新中國建立後,在南端增建水泥碼頭一段,形成現在的曲尺形。
北端東側,有石築二層樓房1座,高約20米,似方形碉堡,原為北洋海軍指揮塔。
[19]
劉公島石碼頭
康來碼頭,位於劉公島中部,建於1903年清朝北洋海軍時期,軍民合用,因此得名“官碼頭”。
長46米,寬7.7米,水深負4米。
兩邊及頂層均用花崗岩大塊石砌成,內以混凝土填實,周圍護以木樁,又俗稱“石碼頭”。
英租威海衞時期,被殖民當局稱為“康來碼頭”。
專供裝卸貨物和降乘搭客之用。
1932年重修,已有100多年曆史,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
劉公島旅遊碼頭,位於劉公島南岸中部,始建於1988年,當時由於運力不足,碼頭服務設施簡陋。
1991年開始,相繼對劉公島外碼頭及配套設施進行建設,共建成3個旅遊船泊位、2個小遊艇泊位、1個登陸艇泊位和調度樓、候船大廳等配套設施。
1997年,開工並完成了劉公島內碼頭工程。
2008年,劉公島客運中心投入運行,老旅遊碼頭停運。
[21]
劉公島航線航運
元興海運後,船舶往來尚稱便利。
《元史》記載:“浙西抵京,從成山過劉公島至芝罘等地。
”1415年(明永樂十三年)會通河成海,運始廢。
1572年(明隆慶六年),王宗沐督漕,請行海運,“自淮入海。
東北轉成山衞、劉公島、威海衞,西曆寧海衞”。
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海運復興,劉公島、三官營(金線頂下)、廟前口(東碼頭東),俱為泊船之所,避風守凍,多時約數百艘。
行至二年,利害參半,仍專由漕運。
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再行海運。
清代,威海至高麗、日本、琉球、遼東、天津等地均有航線。
劉公島為江浙七省通商要路,過往船舶多在此停泊。
英國強租期間,有英商太古、怡和兩輪船公司客貨兼營輪船,往來於威海至天津、煙台、香港、青島、上海等五條航線。
日商共同會社和中國的仁合東、政記公司客貨兼輪船,往來於威海至大連、煙台、仁川、安東四條航線。
收回威海衞後,威海輪船招商局4艘客貨兼營輪船,定期往來於上海、煙台、天津、大連等港。
解放初期,有民船客貨兼營,往來於威海至上海、大連港。
1950年,有200噸客輪往來於威海至大連港。
1961至1962年,恢復開闢威海至青島、石島、俚島、煙台航線,客貨兼營,6天一班期。
至1982年,客運有威海至大連航線,兩天一班,雙日由大連開往威海,單日由威海開往大連。
貨運有威海至煙台、大連、青島、龍口、上海、丹東、天津、張家埠、石島、羊角溝等11條航線,總噸位在5,000至12,000噸之間。
[22]
威海至劉公島海上旅遊運輸。
威海城市中心區距劉公島2.1海里。
威海港至劉公島海上旅遊運輸業始於1988年4月,當時由於運力不足,碼頭服務設施簡陋,年客流量不足60萬人次。
1991年以來,市交通部門投資2000多萬元,相繼對劉公島外碼頭及配套設施進行建設,共建成3個旅遊船泊位、2個小遊艇泊位、1個登陸艇泊位和調度樓、候船大廳等配套設施。
1997年,開工並完成了劉公島內碼頭工程。
威海港至劉公島海上旅遊客運業務主要由威海市旅遊碼頭有限責任公司經營,有員工180餘人,旅遊運輸船舶23艘,2905個客位。
1997年完成客運量137萬人次。
[21]
2008年,劉公島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主體,投資2000萬元收購威海市旅遊碼頭有限責任公司。
[23]
2015年9月25日,劉公島客運中心投入運行,老旅遊碼頭停運。
客運中心碼頭(島外碼頭)擁有固定泊位6個、浮碼頭泊位4個。
2015年,運送遊客314.5萬人次。
[24]
是威海市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和威海劉公島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從事威海至劉公島、環劉公島觀光遊以及海上觀光、垂釣、婚紗攝影等旅遊客運業務,是交通運輸系統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二級企業。
擁有旅遊船艇26艘,其中威海—劉公島航線營運船舶20艘2600客位、環島航線營運船舶4艘490客位、遊艇和登陸艇各1艘。
島內碼頭可同時停靠客渡船5艘,島內候船大廳6500平方米。
島外劉公島客運中心地上三層分別設置候船大廳、售票大廳和旅遊服務大廳等,擁有固定泊位6個、浮碼頭泊位4個,大小停車位1200餘個。
2016年,把碼頭引橋和港用躉船改造成浮碼頭,疏導旅遊旺季客流。
2017年,運送遊客318.8萬人次,其中實施豪華遊營銷策略,打造高端VIP快速觀光通道,接待高端客户31批次。
[25]
劉公島社會歷史
編輯
劉公島建置沿革
劉公島歷史悠久,古有“東隅屏藩”之稱。
據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人在島上繁衍生息;漢代石落村劉氏在島上墾荒居留,故有“海上劉氏別業”之稱。
劉公島在歷史上曾有過許多名稱。
漢時稱“劉氏別業”,元代稱劉島、劉家島,明中後期一度稱劉島山。
明隆慶六年,在官方奏章和皇帝詔令中始正式出現劉公島這一名稱,沿襲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劉公島名稱由來主要有三種説法,一説是民間傳説劉公、劉母樂善好施,經常救助遇難船民,船民為感劉公、劉母搭救之恩,在島上建劉公、劉母祠,故稱劉公島。
另一説是東漢末年,劉氏皇族一支因不堪曹魏政權迫害,避難遷至島上定居,後稱劉公島。
還有一説認為劉氏指的就是漢代石落村之劉姓,入島定居而得名。
明朝初期,為避倭寇侵擾,魏國公徐輝祖將島上居民遷至陸城城郊。
嘉靖年間王憲武率農民軍佔據劉公島,墾土種田,威震朝廷,後遭官軍鎮壓而撤走。
萬曆末年,登州知府陶朗先又招人進島居住,墾田種糧納税。
並於島上高峯設墩台,派兵戍守。
在此期間,中國發展海運,劉公島成為中轉站,至劉公島停泊的船隻日益增多,使島上居民也隨之增加。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設立威海衞,屯兵駐守。
自此,劉公島及威海衞港便成為海防重地。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軍正式成軍。
劉公島成為其重要基地。
島上先後設立了工程局、機器廠、屯煤所,興建了北洋海軍提督署、威海海軍學校,海軍官邸、營房、鐵碼頭、炮台等一大批軍事設施。
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清政府除割地、賠款、增開通商口岸外,還允許日本軍隊駐紮威海衞。
劉公島被日軍強佔達3年之久。
1898年7月英國強租威海衞,劉公島成為其皇家海軍遠東艦隊的避暑療養之地。
1930年年收回威海衞後,英國政府續租劉公島10年。
國民政府威海衞管理公署將劉公島設為1個特坊,由公安第4分局轄理,有長警20人,轄6閭(古代25家為1閭),總共143户。
1933年,國民黨海軍第三艦隊進駐威海衞,司令謝剛哲將司令部設在劉公島,海軍教導隊第一大隊也駐在劉公島。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戰爭開始,至1938年3月,日軍第二次佔領劉公島,在島上設華北要港司令部,駐汪偽海軍。
1940年11月1日,英軍撤離劉公島,至此英國租借劉公島達42年之久。
1945年威海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劉公島。
劉公島設為威海衞市劉公島鎮公所,轄東村、西村。
1947年10月6日,國民黨軍進犯威海,佔領劉公島,至1948年12月18日撤逃青島,人民解放軍再次進駐。
新中國成立後,劉公島作為軍事禁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軍駐守。
1956年2月,撤鎮併入第一居民委員會。
自同年9月起,先後隸屬鯨園街道辦事處、城廂人民公社、市區人民公社、鯨園街道辦事處。
1985年1月,成立劉公島街道辦事處。
1996年8月,經威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劉公島街道由環翠區收歸威海市管理,與劉公島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
2003年6月27日,經威海市人民政府決定撤銷劉公島街道,所有社會事務由劉公島管理委員會負責。
[2]
[26]
[18]
劉公島村落居民
劉公島開發雖早,但居民幾經遷徙,村莊亦幾經廢興。
據載,至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島上有東村、西村、新莊子3村。
1931年劃入威海衞城區,街區在島南岸,依山傍海,呈東西向帶狀。
大致形成於三個歷史時期,即光緒年間北洋海軍的建築,1898~1930年間英國租佔時的建築,從劉公島東村1978年發掘出的陶器文物可以考證出,早在戰國時代,齊靈公滅萊國(公元前567年)後,齊國國土擴展到東海邊,齊國一部分人遷移到島上居住和開發荒島。
這也是劉公島最早居民的考證,距今已有2500多年。
明代倭寇屢犯我國沿海,處於中轉站的劉公島首當其衝。
為避倭寇侵擾,魏國公徐輝祖將島上居民遷至陸地城郊。
東村居民的平靜生活被打破了,自此與戰亂聯繫起來。
嘉靖年間,人稱“海賊王”的王憲五率農民軍佔島種田,威震朝廷,後遭官府清剿而撤走,島上又荒蕪人煙。
據記載,劉公島上最早有兩個村落,因兩村東西相對而得名東村、西村,形成於明代。
清光緒年間,沉寂多時的劉公島突然熱鬧起來,從1881年至1891年,清政府在此創辦北洋海軍。
短短十年裏,戰艦雲集,劉公島上大興土木,萬人進駐。
並在東村、西村之間新建新莊。
1898年至1940年,在英國租借劉公島42年間,殖民當局在劉公島上襲佔原官產308畝土地後,又公然違背租約規定,為把劉公島建成英國海軍專屬軍事控制區,徵用了島上的4811畝民用土地和所有用房,甚至遷出島上大部分居民,併發布禁令,嚴禁中國人隨意上島。
為了改善島上衞生狀況和居住環境,當局專門做了一個建設規劃,將原來的中國房屋全部拆毀,並按照英國建築標準,重新建設東村和西村,提供給為基地服務的苦力和低級僱員、商人居住。
這當中,東村基本完成改建計劃,改造始於1918年,1920年竣工。
改建房屋50多棟,分三排,建築風貌帶有英倫風情和膠東民居特色,主要租給基地的普通僱員使用,東村大都保存了當時的風貌。
西村建於1920年,只改建了10户民宅,基本按中國的傳統風格而建,西方元素很少,主要租給島上的巡捕和商人使用。
西摩爾街也在這一時期形成。
1930年,殖民當局又在東村南面海邊上建設了海軍村,主要供英國海軍中國艦隊香港籍和廣東籍華人高級僱員暑期度假使用。
1931年劃入威海衞城區,街區在島南岸,依山傍海,呈東西向帶狀。
英租時期的劉公島東村民宅
當時劉公島上的建築“英國範兒”十足。
英國人按照他們的規範和要求增設道路,併為其命名“皇后大道”、“西摩爾街”、“高街”、“朗街”、“樹路”、“井路”等街名。
劉公島作為英國海軍遠東艦隊訓練和避暑療養基地,每至暑期,戰艦雲集,上萬名的洋人突然登臨這座小島,間接催生出了快速發展的服務業:各式商鋪林立,廣告牌匾舉目皆是。
當時劉公島共有143户居民,居民除少數商户開設飯館、麪包房、洗衣房外,多數以搖舢板、拉洋車、清掃街道、擺台、剪草等各種低賤營生,為外國人服務維持生活。
在英殖民者的統治下,村民們的生活是屈辱的。
據東村村民劉元倫介紹:“英國人表面看上去挺紳士,可他們根本看不起島上的苦力,看誰不順眼,非打即罵。
”解放後,劉公島作為軍事禁地,由部隊駐守。
1949年後的建築、居民區在東部(原東村),北洋海軍時期的提督署、龍王廟、水師學堂等建築集中在西部(原西村、新莊子)。
20世紀50年代起,隨着形勢變化,對居民進行了嚴格篩選,從文登、榮成等地農村挑選了新的農民進島居住。
1953年,西村居民併入東村,自此,東村成為島上惟一的村落,此後又經過屢次遷進遷出,劉公島東村號稱有“兩大怪”:其一是島上居民不姓“劉”;其二是島上居民不會出海捕撈,主要因劉公島居民多次遷移,已無原住民,海島居民近海不吃海,這一奇聞也再次驗證了島上居民的移民屬性。
劉公島東村民居
由於居民增多和發展需要,20世紀六七十年代,東村增建房屋,房屋結構獨門獨院,磚石構建,現有房屋69棟,其中英租建築45棟,整體村落保存完好。
1985年劉公島正式對外開放,東村村民告別了“與世隔絕”和顛沛流離的歲月。
作為中國歷史縮影和見證英租殖民屈辱歷史的東村已成為劉公島一個新景點。
[27-28]
劉公島軍事
駐軍及設施光緒年間,隨着北洋海軍的建立,陸軍防務設施逐漸加強,在劉公島和威海港南北兩岸築多座炮台。
1888年正式成軍,駐泊威海衞,總兵張文宣為統領。
指揮機構北洋海軍(亦稱北洋水師)提督署設在劉公島。
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以後,山東巡撫李秉衡,調派福字前、右兩營抵威海港北岸。
南岸鞏軍增募後、新右兩營。
劉公島護軍增募前、後兩營。
駐威陸軍共16個營,近萬人。
[29]
民國時期,海軍第三艦隊1933年駐威海,司令謝剛哲,司令部設在劉公島,轄炮艇兩艘。
1938年日寇侵威前,奉命調往南方。
海軍陸戰隊1930年10月1日接收威海衞,大隊部設在後營,大隊長李潤青,全隊約600餘人,分別駐在城區和柳林村等地。
1932年調去青島。
海軍教導隊1933年駐威,總隊長張楚材,總隊部設在後營。
下屬兩個大隊,第一大隊駐劉公島,大隊長金蔭民;第二大隊駐後營,大隊長任鴻裁。
每個大隊有三個中隊,每個中隊有三個小隊。
軍械庫在劉公島。
1938年3月日寇侵威時,由副中隊長安廷賡率領撤至農村。
[30]
英佔時期,英國殖民軍接收了甲午戰後日軍在金線頂、竹島、王家莊、寨子及威海城左右前綏軍的營房、馬場、醫院及南北幫、劉公島各炮台。
1905年,在後營修建兵營,在谷家疃北和劉公島修建打靶場,修復劉公島旗頂山炮台。
1915年,維修劉公島軍用鐵碼頭,在島上設有海軍、陸軍司令部和軍人俱樂部、兵營等。
[31]
解放後,劉公島作為軍事禁地,由部隊駐守。
[27]
戰事1408年(明永樂四年),倭寇侵佔劉公島,並登陸騷擾衞城,被守軍擊退。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王憲武率一支農民起義軍佔領劉公島,威震朝廷,後遭官軍鎮壓而失敗。
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一支農民軍進駐劉公島,以“建飛”為年號。
登州、寧福、文登三營清軍集中鎮壓。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8月10日,日本軍艦21艘入侵威海海面,炮擊劉公島和南幫、北幫炮台。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2月17日,日軍佔領劉公島。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5月23日,本侵略軍撤離威海衞,次日英國海軍佔領劉公島。
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11月5日,劉公島偽海軍400餘人,殺死日軍17人,於夜間乘同春號等3艘艦船在雙島港登陸,投奔八路軍。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8月23日,盤踞在劉公島的日偽軍狼狽逃走,人民軍隊進駐劉公島。
[32]
1948年2月上旬,東海部隊和威海地方人民武裝對國民黨軍496、497兩個團前沿陣地發起全面進攻。
3月國民黨軍的一個排,登船退至劉公島。
12月18日,島上國民黨軍全部乘船逃往青島。
[33]
劉公島文物保護
1977年12月23日,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佈北洋水師提督署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重新整修提督署。
1985年4月1日,劉公島正式對外開放。
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佈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4]
1983年至1987年10月前,境內文物管理工作由威海市文化館文物組負責。
1984年冬季,駐軍將劉公島北洋海軍提督署移交地方。
1985年3月成立了劉公島北洋海軍提督署文物管理所。
1987年10月1日文化館整建制升為藝術館,不再設文物組。
1988年成立威海市文物所,負責全市文物管理工作。
1992年4月劉公島北洋海軍提督署文物管理所更名為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18]
[35]
劉公島文物勝景
編輯
劉公島景點分佈圖
劉公島劉公島戰國遺址
在劉公島東村東溝,1978年發現。
出土器物有陶豆、陶罐、陶盆等殘片,距今二千二百年左右。
下層尚未發掘,遺址範圍2,000平方米。
[36]
劉公島北洋水師遺址
劉公島地處黃海北端,“疏峯拱秀,砥柱中流”,與遼東半島的旅順口共扼渤海咽喉。
清光緒十年(1884年),北洋水師進駐。
十三年,清政府確定在威海衞建設海軍基地。
翌年,北洋艦隊編成,丁汝昌為提督,擁有戰艦22艘,另有練艦、魚雷艇等20餘艘。
同時開始修建北洋海軍的指揮機關提督署及海岸炮台、鐵碼頭、船塢、彈藥庫等軍事設施,至光緒十七年(1891年),相繼竣工。
光緒二十年(1894年)九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翌年1月,日軍分水陸兩路圍攻威海衞。
北洋水師在劉公島外海面與日軍激戰數日,損失慘重,退守港灣。
陸戰清軍再敗,劉公島遂成孤島。
日軍水陸兩路配合,先後向劉公島和港灣內北洋艦隊發動8次進攻,均被擊退。
提督丁汝昌率北洋水師拼死抗爭25個晝夜,最後在艦隊洋員和主降將領脅迫下拒降自殺,劉公島落入敵手。
經過日軍佔領時期(1895~1898),英國租借時期(1898~1930),日軍第二次佔領時期(1937~1945)及國人自管時期(1945至今),北洋水師的設施雖有部分改變,但多數保存了下來。
主要遺蹟有:
北洋海軍提督署
北洋海軍提督署亦稱水師提督衙門。
在劉公島中部偏西,依山臨海,坐北朝南。
建築為清式單層舉架,磚木結構。
沿中軸線建廳堂三進,周築圍牆,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
大門居中,額題“海軍公所”,李鴻章手書。
門前構築左右角樓和東西轅門,為大典會操、鳴金奏樂場所(圖5-1)。
西南建二層小樓式 望台。
院內廳堂均以正廳為中心,兩側為配房和廂房,共68間。
正廳自南向北分別為禮儀廳、提督廳和祭祀廳。
配房和廂房分別為總兵、副將、洋員教習辦公室及提調室、文武值班室等。
正房與廂房之前,皆出檐構成前廊,三進之間,又分別在正廳東西兩側以南北走廊相貫通。
二進院內建有地下儲水池,容積約300立方米,設兩個明井口,上覆鐵蓋。
在日、英佔據時,建築物遭破壞,部分被改建,英國人還在一進院東側新建水兵俱樂部。
新中國建立後,提督署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使用,1978~1984年進行大修。
1985年4月移交地方文物部門,並設劉公島文物管理所,在正廳內舉辦甲午海戰陳列。
至2002年底,開放禮儀、威海清軍防務設備沙盤、北洋海軍、北洋海軍將領羣像、軍艦模型、威海之戰、文物展、丁汝昌殉難處、甲午戰爭研究成果等11個展廳。
丁汝昌紀念館
丁汝昌寓所闢為“丁汝昌紀念館”。
建於1889年,位於劉公島西端,東距北洋海軍提督署約200米,坐北朝南,屬磚木舉架結構。
寓所佔地7000平方米,佈局與安徽巢縣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相似,分三組,左、中、右三跨院落,西院為內寓,東院為侍從住房,中院為丁汝昌辦公、住宿和會客的場所,大門兩側為門房和書房。
院內有一株百年紫藤,系丁汝昌親手栽植,老幹已枯死,發出的新枝虯曲,生長茂盛,每年5月花團錦簇,清香四溢。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後,丁汝昌攜眷在此居住6年多,又稱“小丁公府”。
水師學堂
水師學堂在丁公府西北約300米處。
光緒十六年(1890年)建,是繼天津水師學堂、北京昆明湖水師學堂之後,北洋海軍興辦的第三所水師學堂。
原有大小房屋63間,戰爭中被毀,現存東西轅門、馬廳、照壁、堞牆和小戲台等。
麻井船塢
麻井船塢的潛艇展
麻井船塢在劉公島西部南岸,光緒十三年(1887年)建。
水面2萬多平方米,設水泥船台和水下鋼軌。
北洋海防炮台,劉公島上有清代北洋海軍時期海防炮台6座,分別稱為黃島炮台、麻井子(又稱“公所後”)炮台、旗頂山炮台、迎門洞炮台、南嘴炮台、東泓炮台,與威海灣南北兩岸炮台遙相呼應,控扼威海灣南北兩個海口,均由德國人漢納根設計。
與炮台配套建有地下通道、兵舍、彈藥庫等,並相互貫通。
炮台及配套建築使用花崗岩砌築、水泥灌漿,設計合理,工藝講究,施工嚴謹,堅固實用。
[19]
公所後炮台 在水師學堂堞牆北150米之小山上,包括地下掩體與炮位兩部分。
掩體部分建於山陽坡,闢有南北向坑道,東西成一排,開7個洞門,坑道內壁以方石料兩面起券被覆。
築地面炮位兩座,呈圓坑形,直徑皆13.4米,保存基本完好。
坑道與炮位相通。
旗頂山炮台
東泓炮台
東泓炮台位於劉公島東端,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設有24釐米和12釐米口徑平射炮各2門,7.5釐米口徑行營炮6門,速射炮4門,地道為磚石結構,兵舍依山而建,隱蔽堅固,甲午戰爭炮台毀於戰火,現地道、兵舍保存完好。
日島炮台在劉公島南1海里處。
原為礁石灘,清軍自南岸搬土填築。
建地阱炮台1座,內置平射炮6門,地阱炮2門,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
炮台地下室與炮位相通。
炮台地阱深2米,徑11米,阱壁築有掩體和儲彈孔,保存較好。
北洋海軍鐵碼頭
北洋海軍鐵碼頭位於劉公島西南,為北洋海軍停泊戰艦之用,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鐵碼頭墩樁用厚鐵板釘成方柱,徑四五尺,長五六丈,中灌水泥,凝結如石,直入海底。
1915年重建,上部改接鐵架,長205米,寬6.9米,水深負7米。
1935年鐵板鏽蝕,威海衞管理公署會同中國海軍、地方紳商、英國海軍聯合成立了修理鐵碼頭工程委員會,重修後的鐵碼頭,漲潮時可停泊萬噸輪船。
1953年,威海市政府將已鏽蝕的鐵板、墩樁、鐵框等拆除,用優質鋼材進行重修。
1971年,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建了實堤“丁”字形引橋。
至今仍為人民海軍使用。
[37]
甲午戰爭博物館
劉公島甲午海戰紀念館
位於劉公島旅遊碼頭東約300米處,是一處以建築、雕塑、繪畫等綜合藝術展示甲午戰爭悲壯歷史的紀念館。
館高18米,造型奇特,猶如數艘相互撞擊的艦船懸浮在海面上,並有一尊高15米的北洋水師將領塑像與整體建築融為一體。
佔地1.42公頃,建築面積8900平方米。
1993年由劉公島管委會與廣東河源華冠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總投資6000餘萬元,1995年6月開業。
海戰館內設序廳、北洋海軍成軍、頤和園水師學堂、豐島海戰、平壤之戰、黃海大海戰、旅順基地陷落、血戰威海、尾聲廳9個展廳,採用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和聲光電技術,再現了北洋水師成軍到覆沒的歷史過程。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劉公島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院)
是甲午戰爭紀念地專門的管理、保護機構。
該館是以北洋海軍和甲午戰爭為主題的紀念遺址性博物館,館址設在劉公島原北洋海軍提督署內。
從1985年建館到2002年共接待110多個國家的1000餘萬觀眾,其中包括10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
19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一百週年)江澤民為甲午戰爭博物館題寫館名,李鵬、喬石、劉華清、田紀雲、李嵐清、周谷城等領導人分別題詞。
博物館管理保護着28處甲午戰爭紀念地文物舊址。
至2002年底,該館開放的景點有北洋海軍提督署、龍王廟、丁汝昌寓所、北洋海軍將士紀念館、水師學堂、東泓炮台、公所後炮台、旗頂山炮台,總面積達10餘公頃。
館內藏有歷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海軍與甲午戰爭文物資料200多件,打撈艦船文物300多件;其北洋海軍將士紀念館中的北洋海軍將士名錄牆長達18.88米,寓意北洋海軍1888年成軍,牆正面鐫刻着北洋海軍有籍可查的400多位將士和外籍僱員的姓名、職銜;牆背面刻着劉華清上將題寫的十二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甲午志士不朽,捍疆衞國光榮。
其中水師學堂是清末四所近代海軍學堂中惟一一座規模完整、有跡可尋的學堂。
2013年,完成英租時期中國艦隊司令官邸、英軍德恩垂共濟會館、英利商行倉庫、大英施醫局和西摩爾街5處3600多平方米老洋房修復工程。
[18]
英人別墅
共濟會徳恩垂會館
甲午戰爭陳列館
劉公島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陳列館
由中科院院士彭一剛教授主持設計,於2008年建成開放,建築面積7622平方米。
該館以《國殤·1894~1895——甲午戰爭史實展》為基本陳列,分《甲午戰前的中國和日本》《日本打開戰爭魔盒》《民族屈辱與抗爭》《警鐘長鳴》4個部分進行展示,陳展面積4500多平方米,展出歷史照片500餘幅、珍貴文物300多件,輔助展品100多件套,以及大量油畫、雕塑等藝術展品,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戰爭歷史的綜合性展館。
[19]
劉公廟
劉公島劉公廟
位於劉公島旅遊碼頭東約300米處的丁公路北側。
傳説在漢代劉公、劉母曾多次搭救海上遇險船民,漁人為感其恩,在島上中部陽坡上建造了一座祠廟,內塑劉公劉母像,後稱劉公廟。
此後,南來北往的船隻經過此地,船民常登岸進廟祈禱,以求平安。
188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和劉公島護軍統領張文宣捐款重修了劉公廟。
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衞和劉公島後,劉公劉母神像被遷往島外北溝村。
1994年為開發旅遊業,劉公島管理委員會投資400多萬元在島上重建,佔地6000平方米。
整個建築為仿清式四合院佈局,包括正殿、側殿、鐘鼓樓和山門。
2002年,投資686萬元對劉公廟進行了彩繪、地面鋪裝和正殿改造。
遊人至此,可全面瞭解劉公劉母的傳説、祠廟變遷和劉公島的歷史沿革。
[18]
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
劉公島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
1992年,經國家林業部批准成立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面積269公頃,佔劉公島總面積的74%,林地面積222.6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5%。
園中有60多種植物競相生長,樹木以黑松為主,植被茂盛,流翠滴綠,棲息着梅花鹿等數十種野生動物。
有6座清代炮台、北洋海軍忠魂碑、劉公泉、動物園、觀海樓、五花石、梅花鹿園、釣魚台、聽濤亭等10多處景觀分佈其中。
屬國家重點名勝風景區和重點文物保護地。
[18]
劉公島博覽園
劉公島劉公島博覽園
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分為六大展區、十九個展廳,採用高新科技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展示手法,全方位、立體化地講述了劉公島的三大主題文化:劉公文化、甲午戰爭和英租歷史,被稱為解讀劉公島的百科全書。
具體包括六大景觀:海聖殿、望海樓(復建)、中華海壇、甲午海戰演示館、英租威海衞歷史博物館、鯨館。
[19]
劉公島基督教堂
劉公島劉公島基督聯合教堂
位於劉公島鄧公路,於二十世紀初由基督教兄弟會所建。
加上附屬建築共八間,佔地二百多平米,主要為外僑以及駐島英軍使用,教堂為石砌建築,歐式風格,從窗户的形狀看略帶有哥特式建築的影子,與其他英租建築相比較,更具有特色和代表性,該建築為威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劉公島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於2012年5月開館,分室內展館和室外遺址兩部分,其中,室內展館部分,建築面積1960平方米,收藏陳列了國內外各時期高爾夫捶丸、杆具等古董器具和高爾夫文獻、郵票、明信片等歷史資料,全面形象地展示了高爾夫運動的起源和發展脈絡;室外遺址部分,原狀修復了英租時期劉公島高爾夫球場,設有國際標準九洞,球道總長3029米,完全傳承了當年球場的林克斯風格。
[19]
劉公島上的體育運動開始於英租時期。
1910年,英國人在劉公島修建劉公島野球場,佔地面積216,100平方米。
英國強租威海衞後,在東門外大操場設足球和高爾夫球場,在劉公島設四個足球場和一個高爾夫球場。
[38]
中國刻字藝術館
劉公島中國刻字藝術館
於2012年4月28日開放,該館利用修復後的英租時期蒸餾塔改建而成,陳展面積600多平方米,館藏200多幅刻字藝術精品,是山東書協刻字藝術創作基地和曲阜師範大學書法學院刻字教學實踐基地。
劉公島珍稀動物園
劉公島劉公島珍稀動物園
位於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西部避風朝陽、草木繁茂區域,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
包括:國寶大熊貓館,於2010年9月30日落成,同年11月5日開館,來自中國大熊貓保護中心四川雅安碧峯峽基地的一對名為“竹靈”“寧寧”的國寶大熊貓在這裏安居。
場館具有濃郁的羌族風格,擁有室內、室外活動空間,並建有熊貓醫院、熊貓廚房、隔音室等服務保障設施。
台灣梅花鹿和長鬃山羊館,於2011年5月28日開館,場館配備了地暖系統,建有假山水池、動物醫院、監控室等配套設施,保證了台灣梅花鹿和長鬃山羊在劉公島健康成長。
同年,國台辦設立威海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在劉公島舉行揭牌儀式,威海成為全國8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之一。
台灣梅花鹿長鬃山羊紀念館,於2012年6月9日建成開放,全程記錄了台灣梅花鹿和長鬃山羊在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幸福生活的點點滴滴。
麋鹿館,於2011年8月2日開館,來自國內最大的麋鹿飼養區江蘇大豐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的一雄兩雌三隻國寶級珍稀動物——麋鹿在此安居,是劉公島首次引進麋鹿。
龍王廟及戲樓
劉公島龍王廟(丁公祠)
位於北洋海軍提督署西100米處,始建於明朝末年,清末籌建海防,劉公島成為北洋海軍基地,駐島北洋海軍和北洋護軍籌資重修。
為磚木舉架結構,四合院佈局,由山門(倒廳)、東西廂房和正殿組成,前後兩院,共計房屋14間,連同廟前戲樓佔地1700平方米。
正殿內正中供奉東海龍王塑像,夜叉、龜相侍立兩側,東西兩側內山牆上分別繪有《三國演義》和《封神演義》故事壁畫。
[19]
甲午戰後置丁汝昌靈位,遂改為丁公祠。
祠內置石碑兩通:一鐫“柔遠安邇”,表彰提督丁汝昌;一鐫“治軍愛民”,表彰駐島護軍統領張文宣。
皆為光緒十六年(1890年)劉公島紳商所立。
大門前建戲樓1座。
[37]
劉公島生態保護
編輯
21世紀初,山東省將劉公島東側海域劃劃定為淺海藻類種質資源保護區。
2014年,保護區管理設施建設通過審查驗收。
位於劉公島東側,面積5000畝,近岸岩礁基底向外延伸較長,藻場未受破壞,藻類品種多樣,豐盛度很高,並盛產海蔘等多種底棲經濟動物,具有很高的生態系統和漁業種質資源保護價值。
由威海市漁業技術推廣站將聯合劉公島管委會對保護區進行管理。
[39]
劉公島獲獎記錄
編輯
2021年10月,入選100個“好客山東網紅打卡地”名單。
[40]
2021年12月17日,被山東省民政廳認定為省級地名文化遺產。
[41-42]
參考資料
1.
威海市志(原縣級)第四編自然地理 第三章海域 第三節島嶼
2.
威海市志(原縣級)第十五編文化·體育 第五章名勝 第三節劉公島
3.
山東省志旅遊志第一卷旅遊資源 第六類威海市 第一輯市區主要旅遊景點
4.
威海市志(原縣級)第四編自然地理 第二章地質 第一節地層
5.
環翠區志 第二編自然環境 第四章海域 第一節海岸
6.
環翠區志第二編自然環境 第一章地質 第一節地層
7.
《環翠區志》 第二編自然環境 第五章氣候
8.
威海市志(原縣級)第四編自然地理 第五章土壤和植被
9.
威海市志(原縣級)第四編自然地理 第三章海域 第五節潮汐
10.
威海市志(原縣級)第四編自然地理 第三章海域 第六節海浪
11.
山東省志海洋志第二卷 物理海洋 第八類 海冰 第三輯 冰情 三、港口冰情
12.
林業庫第三卷 種苗 第二類 良種選育 第一輯 引種馴化 一、引種
13.
山東省志旅遊志附錄 山東省旅遊景點及名勝古蹟資料 森林公園
14.
山東省志環境保護志第一卷環境狀況 第一類自然環境 第六輯海洋
15.
《環翠區志》 第二編自然環境 第七章自然資源
16.
山東省志水產志第一卷 水產資源 第一類 漁業環境 第一輯 海水水域 二、島嶼
17.
環翠區志 第十編漁業 第五章水產養殖 第一節藻類
18.
環翠區志 第十四編旅遊 第二章人文景點 第一節劉公島
19.
威海年鑑(2013)旅遊 景區景點
20.
威海市志(原縣級)第八編交通·郵電 第二章海上交通運輸 第一節港口
21.
威海年鑑(1998)第十二卷 交通·郵電 海運
22.
威海市志(原縣級)第八編交通·郵電 第二章海上交通運輸 第二節航線
23.
威海年鑑(2009)旅遊會展 景區景點
24.
威海年鑑(2016)交通·郵政 海運
25.
威海年鑑(2018)交通郵政 海運
26.
威海年鑑(2004)威海概況 建置沿革
27.
劉公島東村:地道的移民村
.齊魯晚報[引用日期2019-06-05]
28.
《環翠區志》 第一編建置區劃 第三章市區 第四節劉公島辦事處
29.
威海市志(原縣級)第十四編軍事 第一章駐軍 第二節清代駐軍
30.
威海市志(原縣級)第十四編軍事 第一章駐軍 第三節國民政府駐軍
31.
威海市志(原縣級)第十四編軍事 第一章駐軍 第四節人民軍隊
32.
威海市志(原縣級)第一篇大事記
33.
威海市志(原縣級)第十四編軍事 第八章威海保衞戰 第七節國民黨軍逃走
34.
山東省志旅遊志附錄 山東省旅遊景點及名勝古蹟資料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5.
環翠區志 第二十七編文化 第六章文物
36.
威海市志(原縣級)第十五編文化·體育 第四章文物 第一節文物保護單位
37.
山東省志文物志第五卷 近現代遺址與紀念建築 第一類 遺址 第一輯 近代遺址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
38.
威海市志(原縣級)第十五編文化·體育 第六章體育 第三節羣眾體育
39.
威海劉公島省級淺海藻類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項目順利通過驗收
.威海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6-04]
40.
“2021年好客山東網紅打卡季”評選結果正式揭曉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10-14]
41.
名單公示!日照這些地方入選!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1-11-18]
42.
山東省民政廳最新公告山東省民政廳關於認定並公佈大明湖等18個省級地名文化遺產的通知
.山東省民政廳[引用日期2022-01-23]
展開全部
收起
圖集
劉公島的概述圖(2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190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平安是福42
(2022-09-18)
1
名稱由來
1.1
①劉公系何時人尚無從考證
1.2
②《威海衞志》記載
2
位置境域
3
島陸環境
3.1
地層
3.2
地貌
3.3
氣候
3.4
土壤
3.5
植被
4
海域環境
4.1
海灣
4.2
島礁
4.3
海情
5
自然資源
5.1
林木
5.2
礦產
5.3
動物
5.4
海洋生物
6
經濟發展
6.1
漁業開發
6.2
旅遊開發
6.3
碼頭建設
6.4
航線航運
7
社會歷史
7.1
建置沿革
7.2
村落居民
7.3
軍事
7.4
文物保護
8
文物勝景
8.1
劉公島戰國遺址
8.2
北洋水師遺址
8.3
甲午海戰紀念館
8.4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院)
8.5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陳列館
8.6
劉公廟
8.7
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
8.8
劉公島博覽園
8.9
劉公島基督聯合教堂
8.10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8.11
中國刻字藝術館
8.12
劉公島珍稀動物園
8.13
龍王廟(丁公祠)
9
生態保護
10
獲獎記錄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編輯
反饋
登錄
延伸文章資訊
- 1風雨劉公島
劉公島和威海市的關係,就如同旗津和高雄市一樣,也是轄區內的離島城市。細雨中,大家排隊搭船,此時氣溫因雨而下降,外衣紛紛上身。解. 說員在20分鐘船 ...
- 2劉公島附近景點 - Trip.com
劉公島位於山東的威海灣中,是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的誕生地,是清朝北洋水師全軍覆滅的國恥地,也是慘遭英國殖民統治42年的屈辱地。現已成為國家文明風景名勝區和全國著名的 ...
- 3劉公島旅遊指南| 熱門景點資訊、交通地圖| ezTravel易遊網
劉公島,位於威海灣口,它面臨黃海,背接威海灣,素有「海上桃源」之稱。島上主要景點有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劉公島博覽園、劉公島鯨館、旗頂山炮台等景點,還有眾多英 ...
- 4劉公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劉公島是中國島嶼 ; 劉公島與威海港相距4公里,其附近有一些島嶼,包括東部的東泓列島 ; 劉公島地形北陡南緩,最高處在旗頂山 ; 劉公島上人類居住的歷史悠久。據出土文物顯示 ...
- 5劉公島風景區_百度百科
劉公島風景區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威海灣內,距威海市區2.1海里,東西長4.08公里,南北最寬處1.5公里,面積3.15平方公里,最高點旗頂山海拔153.5米,劉公島地勢北高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