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天生就是學習者,直到你給了他們「好處」為止 - 關鍵評論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我決定論是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迪西(Edward Deci)和理查.萊恩(Richard Ryan)的心血結晶。

1970年代,迪西和萊恩提出這個理論的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日本版新上線EnglishEdition簡體/正體2017/10/30,教育PhotoCredit:[email protected] 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保羅‧塔夫獎勵措施原本是針對低成就動機的極貧學童,為什麼反而失效了呢?這是個大哉問,而且顯然反映出獎勵措施以外的問題。

其實,這讓我們回到本書的核心問題之一:我們如何鼓勵低收入的學童更努力,更堅持求知?或者再問深一層:該怎麼激勵人去做每件事?從經濟學家的角度思考,往往得到非常直接的結論:付錢解決,或提供其他物質獎勵來吸引人,但經濟學家不是唯一思考這個問題的學者。

心理學家也花不少時間研究人類的動機,他們提出的回答往往比經濟學家的解釋更加周全。

菲爾之類的獎勵研究,面臨到一個苛刻的現實:對於出身貧困環境的孩子,已經看到良好教育能得到多少林林總總的物質回饋了。

具有高中學位的大人,生活過得就是比高中沒畢業的好。

平均來說,這些人不只收入更高,家庭也更美滿,身體更健康,被逮捕或入獄的可能性更低。

具有大學學歷的人平均來說,生活同樣過得比大學沒畢業的要好。

青少年都知道這一點。

然而,當他們面臨各種關鍵決定,牽涉到他們追求更高學歷的可能性,出身逆境的少年卻常做出違背自己利益的選擇,於是出人頭地之類的目標變得更加遙不可及。

心理學裡有個思想體系,叫做「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theory),可以解釋這個明顯矛盾的行為。

自我決定論是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迪西(EdwardDeci)和理查.萊恩(RichardRyan)的心血結晶。

1970年代,迪西和萊恩提出這個理論的雛形,此時心理學的主流是行為主義,認為人的行為完全由動機來控制基本生物需要,因此會對直接獎勵與懲罰產生高度反應。

迪西和萊恩卻認為,我們行動帶來的物質後果,並非主要誘因,而是這些行為能給我們何種內在享受和意義(學者稱之為「內在動機」)。

他們點出,人有三個關鍵需求—勝任感、自主性,以及與自我連結。

迪西和萊恩主張,只有當我們覺得這些需求得到滿足,內在動機才得以持續。

迪西和萊恩在過去幾十年間,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呈現出外部獎勵(也就是菲爾研究圍繞著的物質獎勵)不只難以激勵人們投入長期的目標,很多時候其實適得其反。

丹尼爾.品克(DanielPink)的著作《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引述了這個理論的早期研究,那時在卡內基美隆大學就讀心理學研究所的迪西,請兩組學生完成相當有難度的益智遊戲。

第一天,兩組都沒有因為解題而得到獎勵。

但在第二天,迪西告訴其中一組,每完成一題就可以得到一塊錢。

第三天,他告訴前一天有獎金的那一組,錢用完了,所以這天解開題目也不會得到獎金。

在這三天裡,從來沒拿到錢的那一組,愈來愈投入解題過程,因為他們覺得很有趣,而且每一天他們的解題速度都會再快一些。

迪西透過監視鏡觀察,發現他們閒下來時也繼續解題,儘管當時並沒有計時,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正在被監看。

但是,在第二天得到報酬的那一組,顯示出不同的行為模式。

在第二天,他們可預期的,更努力解題,速度更快,想要多賺點錢。

但在第三天,迪西離開之後,這些人大都把題目擺在一邊,他們解題的功夫不光只比前一天差,投入程度也比不上第一天了,那時是他們對題目從心底生出興趣,完全沒想到報酬。

也就是說,祭出獎勵措施,把解題的刺激與興奮轉化為一份工作,誰會想做沒有報酬的白工呢?迪西和萊恩,以及其他學者,在學童身上重新證實了這個發現。

PhotoCredit:[email protected]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者馬克.賴普(MarkLepper)進行了實驗,請一群喜歡畫畫的學前兒童,下課前畫幾張圖,並且發給他們獎品—一條藍絲帶和一張證書。

兩星期後,這些孩子對畫圖的興趣明顯減少了,而且空閒時間很少拿來畫畫。

對這些過去很愛畫畫的四歲小孩來說,畫圖已經成了一份工作,是為了得到藍絲帶才值得去做的一件事。

迪西和萊恩的教育論文裡指出,人類天生就是學習者,以及孩子生下來就有創意跟好奇心,「內在動機促成了各種有助學習與發展的行為。

」美國教育學者:明星學校的學生「壓力」太大,但「挑戰」太少但是,這個主張還有個變數,那就是不管學什麼,從繪畫、程式設計,還是八年級代數,都需要反覆不斷的演練,而重複練習通常很無趣。

迪西和萊恩承認,老師每天要求學生完成的許多作業本身其實挺無聊,也無法激發內在滿足感。

只有非常少數的學生會因為熟記九九乘法表,而浮現深刻的內在動機。

正因如此,凸顯了外在動機的重要性—如果這個必須完成的行為,不是為了內在滿足,而是為了其他的目標。

迪西和萊恩說,若是能鼓勵學生內化這些外在動機,那麼動機力量會變得更強。

於是心理學家回到人類三大需求:自主性、勝任感、自我連結。

如果老師能夠創造一個提升這三種感覺的環境,學生就會表現出更高的學習動機。

那麼老師該如何創造這種環境?迪西和萊恩解釋,如果老師將「自主選擇跟參與感極大化」,同時將學生被迫與被控制的感受極小化,而老師指派的功課,必須是符合學生程度但稍有難度,挑戰學生現有能力。

迪西與萊恩表示,這麼一來,學生會覺得自己很厲害,並感受到老師看重、尊重,進而喜歡自己,於是學生的自我連結也提高了。

12»全文閱讀 最新發展:美國教育學者:名校學生「壓力」太大,但「挑戰」太少4年前美國教育學者:明星學校的學生「壓力」太大,但「挑戰」太少4年前Tags:動機內在動機激勵心理學學習學生行為主義自我決定理論老師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胸腔專科醫師圖解說明:晚期肺腺癌存活率低、容易轉移,標靶用藥選擇是影響整體療效的關鍵1則觀點重機就是安全沒保障的「肉包鐵」?重機上國道法案早已通過,為何遲遲不落實?1則觀點無定界、斬件上、避規管:明日大嶼環評鬼祟開工了1則觀點鄧佳華出演國產A片《華根初上》,群眾心態反映了台灣社會最醜陋的一面1則觀點【TNL本週沙龍議題】你贊成新竹縣市合併成為「第七都」嗎?1則觀點阿德勒才沒有這樣說:「社會惰化」並非來自阿德勒心理學,但可以從大師理論中找到解方1則觀點立院三讀父母可「同時請領」育嬰留停津貼,勞動部估每年1.4萬人受惠、每人可領10萬元1則觀點女性產檢假、配偶陪產假加碼至7日,雇主不給假最高罰30萬、公布機構與負責人姓名2則觀點當酒喝到某個程度,產生生理病變以後,只有「罰和關」當事人是不會怕的1則觀點重大民生議題不能單純以「是或否」來決定,德國至今沒有中央層級的公投3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