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下部地函為地表下700至2900公里深處,其下方即為地核。
越往深處波速緩慢增加,是因壓力增大所造成,岩石的化學成分及岩相則少有變化。
主要組成 ...
4990J059的學習歷程檔案協作的、分享的、社群的知識管理中心
帳號:
密碼:
WePortfolio
關於我
生活札記
生活歷程 維基知識 相簿 資源中心
登入
功能建立新文章全部文章熱門文章統計資訊進階功能導覽最近平台活動沒有任何活動
搜索
個人工具
Views
文章
歷程
地函
FromWisdomMasterWiki
Jumpto:navigation,search
新首頁設計提交現已開放,請踴躍發表意見及提交設計。
[關閉][編輯]地函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地球分層示意圖地函,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区稱作地幔,位於地殼之下,地核之上,和地殼以莫氏不連續面為界,地函與地核間則為古氏不連續面。
厚度約有2900公里。
化學成分主要是含鐵鎂的矽酸鹽,平均密度是3.3-5.5g/cm3。
占地球體積的83%,總質量的68%。
[1]由於P波及S波皆可通過地函,故推測地函主要為固體構成。
地函可分成地函上部、過渡帶及地函下部。
目錄 [隱藏] 1 結構1.1 上部地函1.2 過渡帶1.3 下部地函2 地函組成元素3 參考資料4 參看[編輯]結構各地中文名稱大陸地幔台灣地函地球內部震波傳播圖[編輯]上部地函上部地函約為地殼以下至深度400公里處,包含部分岩石圈及軟流圈,岩石圈部分厚約100公里。
古登堡(Gutenberg)認為上部地函有一震波低速帶(Low-VelocityZone,LVZ),此帶的P波及S波的波速皆越深越慢,其頂端約在地面以下70至100公里,底部則約200至250公里深處,震波低速帶的上方為岩石圈,此帶相當於軟流圈。
P波及S波的波速減慢表示岩石的剛性降低,岩石部分融熔為較具有塑性的岩石,可能是岩漿出現或是有極熱的岩石存在。
於低速帶以下的波速又會開始增加。
上部地函的組成方式有兩種說法,一說為由雙輝橄欖岩所組成,礦物以輝石及橄欖石為主,並含有少量尖晶石及石榴子石,相當於澳洲林伍(Ringwood)所創立的玄橄岩成分,為玄武岩及橄欖岩以1:3所組成的結合體。
另一說為由榴輝石所組成,含有約等量的石榴子石及輝石。
[編輯]過渡帶過渡帶頂部約地表以下360至400公里,底部約深650至700公里處,P波及S波的波速在此帶突然增加,此帶也是最深震源所存在之處。
此帶的形成和主要化學成分的變化無關,而是和結晶構造或相的變化有關。
於過渡帶的下部因壓力增加使橄欖石分解為密度較大的簡單氧化物,如氧化鐵、氧化矽、氧化鎂等,但詳細的礦物組成仍在研究中。
此處的礦物因高壓而變得較有彈性,密度加大,進而增加了波速。
[編輯]下部地函下部地函為地表下700至2900公里深處,其下方即為地核。
越往深處波速緩慢增加,是因壓力增大所造成,岩石的化學成分及岩相則少有變化。
主要組成成分可能為密度高的矽酸鹽或矽、鎂的氧化物(氧化鎂、氧化矽),氧化鐵占約10至12%,另含有少量的氧化鈣、氧化鋁及氧化鈉等。
[編輯]地函組成元素地函組成元素與其氧化物組成重量百分比[2]元素百分比 氧化物百分比氧44.8 矽21.5氧化矽46鎂22.8氧化鎂37.8鐵5.8氧化鐵7.5鋁2.2氧化鋁4.2鈣2.3氧化鈣3.2鈉0.3鈉氧化物0.4鉀0.03鉀氧化物0.04總計99.7總計99.1[編輯]參考資料^ 何春蓀,普通地質學,國立編譯館主編,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印行,1981,頁373^ [email protected] 2008-09-06.[編輯]參看地球構造地核地殼大地電流查看本頁評分給本文評分這是什麼?可信度客觀性完整性可讀性我非常了解與本主題相關的知識(可選)提交評分4個分類:地球地球科學地球物理學地震學創建新帳號登入條目討論台灣正體汉漢閱讀編輯檢視歷史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最近更改隨機條目幫助幫助社群入口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詢問處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繫我們關於維基百科資助維基百科工具箱其他語言Aragonésالعربية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BosanskiCatalàČesky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HrvatskiMagyar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Қазақша한국어LietuviųLatviešuМонголPlattdüütsch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2年10月24日(星期三)15:44。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附加條款亦可能應用。
(請參閱使用條款)Wikipedia®和維基百科標誌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註冊商標;維基™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維基媒體基金會是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登記的501(c)(3)免稅、非營利、慈善機構。
隱私政策關於維基百科免責聲明行動瀏覽
取自"http://eportfolio.lib.ksu.edu.tw/~4990J059/wiki/index.php/%E5%9C%B0%E5%87%BD"
最後更改19:062012年十二月17日.
請輸入文章名稱,以建立新文章。
Name:
延伸文章資訊
- 1傳播速度和方向的變化,間接測得地球內部的構造和組成。
( )20. 下列有關地球的敘述何者正確? 甲.地核的主要組成成分為鐵金屬,密度是地球內部分層中最大的;乙.地殼是由固態岩石所構成,部分岩石在高溫高壓下熔化而具可塑性, ...
- 2地球構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地函由富含鐵和鎂的矽酸鹽岩石組成,和地殼相近。雖然地殼是固體,但是高溫使矽酸鹽擁有足夠的延展性,以在很長時間內緩慢流動。地函的對流 ...
- 3地球Earth - 市立北一女中
由化學組成成分及地震震測特性來看,地球本體可以分成一些層圈,以下就標示出它們的名稱與範圍(深度,單位為公里): 0- 40 地殼 40-2,890 地函 2,890-5,150 外地核 ...
- 4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地函的主要成分為橄欖岩。 地核成分依據其密度及震波波速來分析隕. 石,發現以鐵為主,加少量鎳組成 ...
- 56-1_固體地球的構造48 [] (一) 組成地球的物質A
地函. 地球中間部分由岩石組成,與地殼相鄰為『莫氏不連續. 面』,與地核相鄰為『古氏不連續面』。 地殼密度最小的物質,主要成分為矽、鋁的氧化物。 (三)地球內部構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