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歷史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代建設 · 閩越族開發古代泉州. 泉州位於福建東南沿海,西北戴雲山脈綿恆,中部丘陵平原交錯,晉江橫貫其中,東南海岸曲折,水深灣多,氣候温和,雨量充足。

· 中原漢人南遷.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泉州歷史/13006315 複製 複製成功 泉州歷史 編輯 鎖定 泉州歷史悠久,是我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唐宋以來,泉州地位日益重要,宋元時是海外交通貿易巨埠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也是我國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祖家”之一,對祖國曆史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中文名 泉州歷史 定    位 歷史文化名城 地    理 福建東南沿海 所屬地區 福建 目錄 1 古代建設 2 海外貿易 3 台灣關聯 4 貢獻 5 近代革命 6 科技文化 ▪ 雕塑書畫 ▪ 戲曲藝術 7 教育發展 8 文物古蹟 ▪ 開元寺東西塔 ▪ 老君巖 ▪ 草菴摩尼教寺 ▪ 古基督教堂 ▪ 洛陽橋安平橋 ▪ 崇武古城 ▪ 德化屈鬥宮 9 大事年表 泉州歷史古代建設 編輯 閩越族開發古代泉州泉州位於福建東南沿海,西北戴雲山脈綿恆,中部丘陵平原交錯,晉江橫貫其中,東南海岸曲折,水深灣多,氣候温和,雨量充足。

泉州先民憑藉有利的自然條件,戰勝困難,在此勞動生息。

泉州古城 遠在新石器時代,泉州就有閩越族居民,他們散處山林海濱,過着從漁獵到種植水稻的農耕定居生活,善造舟楫,涉江環海,原始手工業發展,紡織和製陶具有一定的水平,織物有葛,陶器堅硬美觀,在漫長歲月中,閩越族率先開發古代泉州。

中原漢人南遷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泉州屬閩中郡(郡治在今福州)。

秦末閩越首領無諸參加反秦起義,又幫助劉邦滅楚,受西漢封為閩越王,轄地改稱閩越國,泉州屬之。

漢武帝廢封國,閩越國改為會稽郡(郡治在今浙江紹興),泉州改屬會稽郡,與中原聯繫日漸密切。

東漢末至南北朝時,北方戰亂,生產破壞,南方相對安定,海上交通發達。

中原漢人不斷通過陸海兩路進入泉州,帶來鐵農具,牛耕,翻車等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開發晉江流域。

泉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今南安豐州及晉江下游的廣闊平原地帶,逐漸成為物產富庶,人煙稠密之區。

泉州府縣設置與變革晉江流域經濟發展,政治地位日益重要。

三國東吳於公元260年(永安三年)建立東安縣,縣治設在今南安豐州,轄今泉州市(除德化縣外),莆田市,廈門市及漳州市部分縣,區。

西晉改晉安縣。

隋唐改為南安縣,唐初,在今南安豐州鎮設置豐州,並分南安縣地置莆田縣,豐州下轄南安,莆田,龍溪三縣,後以豐州地設武榮州。

為適應政治經濟發展之需,公元700年(久視元年)遷州治於東南十里的今鯉城區。

711年(景元二年)改武榮州為泉州。

718年(開元六年)分南安縣東南地建晉江縣(含今中心市區,晉江,石獅,惠安,泉港,縣治附於州治)。

唐末至北宋初,德化,永春,同安,安溪,惠安等縣相繼設置。

唐初至北宋初,泉州先後與漳州,莆田分治。

南宋初之清初。

泉州管轄澎湖,台灣,明代泉州管轄廈門,1914年建金門縣。

泉州政區屢經變遷,今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泉州開發5區,晉江,南安,石獅3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縣。

泉州府城定於今鯉城區後,逐漸成為聞名國內外的大都市,因其特徵,以“鯉城”,温陵“,"刺桐",“泉南”等美稱馳揚中外。

古代泉州經濟的發展唐朝時,泉州進入興盛時期。

唐末五代藩鎮割據,兩宋末,金,元先後入主中原,北方多次陷於戰亂,南方較為安定,政治,經濟中心南移。

中原人民幾次大批進入泉州,傳播先進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推動泉州經濟的發展。

五代閩國開創者王審知,泉州統治者留從效,陳洪進,南宋寓泉趙宋宗室,都對泉州經濟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

盛唐至清初,泉州經濟發展情況: 古代農田水利建設 農田水利。

與山海爭地,擴大耕種面積。

山區開闢梯田,沿海圍墾海棣,有府城東南郊的下圍,大圍,晉江海濱的陳棣等。

水利工程有府城東郊的東湖,東南郊的天水準和北郊的撲葉塘,留公坡(俗稱陳三壩),晉江的六里坡,伏田塘,西棣,安溪的陳塘等。

糧食作物有稻,麥,北宋時引種印度的吉貝(棉花),明代時引種美洲的花生,煙草等。

手工業。

以紡織,制瓷,造船,治鐵,培茶為主,前三項稱為泉州“三大特產”。

紡織方面,分為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古代泉州商品經濟和海外交通貿易發展的物質基礎。

泉州歷史海外貿易 編輯 南朝至五代泉州海外交通的興起泉州具有優越的政治,經濟,地理條件,是外掛古代東南的主要海港。

公元520-527年(南朝梁普通元年至大通元年)間,天竺(今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到南安九日山建造寺翻譯梵文佛經,是迄今已知泉州最早的海外交通例證。

8世紀後期,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興起,注重從海上經天竺和我國進行貿易。

唐朝政府重視發展海外交通貿易。

中唐至晚唐,泉州海外交通貿易進一步發展,出現“市井十洲人”盛況。

為管理對外貿易,唐政府在泉州設置“參軍事”,“掌出使導贊”。

五代時閩王王審知和泉州統治者王延彬、留從效、陳洪進等人重視”招徠海中蠻夷商賈“,用銅鐵,陶瓷交換金貝、珠寶、香料,因而泉州海外交通貿易繼續發展,奠定宋元時期繁盛的基礎。

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貿易的繁盛宋代,泉州造船業和航海業發達,海泊列為泉州土產,要同外國交易,自泉州港乘船便可出海洋。

計算各國與我國的海上距離,也都以泉州港為起點。

宋代泉州與日本、高麗、占城、渤泥、真臘(今柬埔寨)、暹羅(今泰國)、麻六甲(今馬來西亞)、蒲甘(今緬甸)、天竺、細蘭、波斯、大食(今阿拉伯)、弻巴羅、層拔等57個國家和地區有海上貿易關係。

泉州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蕃商大都居住在泉州東南隅的”蕃人巷“。

他們舶來犀角、象牙、珠璣、玻璃、瑪瑙、香料、胡椒,運去絲綢、瓷器、茶葉。

1974年泉州灣後渚巷出土的南宋古船,反映了宋代泉州海外貿易的繁榮。

宋代,大食、波斯、天竺等蕃商常趁每年農曆四月南太平洋上刮西南季風時,從三佛齊順風揚帆來泉州貿易,泉州”異貨禁物如山“港口有當翻譯的”舌人“,負責疏通雙方的貿易。

1087年(北宋元祐二年),泉州正式設立市舶司. 泉州歷史台灣關聯 編輯 鄭芝龍招集泉人開發台灣泉州與台灣僅一海峽之隔,關係密切悠久。

鄭成功收復和開發台灣鄭成功(1624-1662年)原名森,字大木,是偉大的愛國者,民族英雄。

清軍入閩後,他堅持抗清,施琅率軍統一台灣施琅(1621-1696年)是晉江潯海(今衙口)人,文武雙全, 泉州歷史貢獻 編輯 泉籍華僑出洋概況泉州是我國著名僑區之一,唐宋元時代海外交通發達,那時就有泉州人僑居東南亞,日本,高麗,泉州籍華僑對東南亞的貢獻旅居東南亞地區的泉州籍華僑,勇敢樸實,吃苦耐勞,與當地人民和睦相處,共同勞動,開發東南亞,泉籍華僑對祖國和家鄉的貢獻廣大僑胞熱愛祖國和家鄉,與之共命運,同生死,在近現代中國革命和建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詩篇。

泉州歷史近代革命 編輯 響應辛亥革命和反對北洋軍閥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泉州軍民進行禁煙和抗英鬥爭。

1853年中共泉州地方組織的建立 在德化坂裏的福建中共省委舊址 1919年5月21日,泉州學生,工人舉行響應泉州的抗日鬥爭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共泉州地方組織堅決貫徹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積極開展,泉州的解放鬥爭全面內戰爆發後,許集美,現代泉州經濟的騰飛新中國成立後,泉州工農業,交通,電訊的發展在20多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泉州市場經濟發展的特色在經濟跨越的過程中,泉州,海峽西岸明珠城從 泉州歷史科技文化 編輯 泉州歷史雕塑書畫 何朝宗的觀音像 瓷雕塑大師何朝宗(1522~1573)。

又名何來,德化縣隆泰鄉後所村人。

擅長木雕、彩塑,尤其精於瓷塑,是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最著名的雕塑藝術家。

他的瓷塑作品多見於佛道神像,刻意創新,表現神態,追求韻美,手法精細,惟妙惟肖。

被視為”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品“,”東方的維納斯“,”東方藝術標誌“,觀音像是其代表作。

現存何氏作品寥寥無幾。

北京故宮和上海、福建、泉州、廣東等地博物館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歐美、日本、東南亞各國的何氏瓷塑被列為國寶文物。

何朝宗在故鄉積極從事瓷塑研究、創作和傳藝活動,為德化瓷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德化瓷塑贏得高度國際聲譽作出了傑出貢獻。

泉州歷史戲曲藝術 泉州戲曲藝術歷史悠久,豐富多彩, 泉州歷史教育發展 編輯 古代泉州私學,官學和書院的興辦從東漢末年起,中原人民泉州的進士歷史文化名城泉州,人傑地靈。

古稱”滿街都是聖人“。

泉州士人蔘加科舉考試。

自貞元年間(785-805)開始,到清末(1905年)廢除科舉期間,泉州共有文進士2316人(含金門縣),武進士188人。

有狀元12人(其中狀文元8人,武狀元4人)。

唐代的歐陽詹(晉江潘湖村人)是泉州地區歷史上第一個進士。

五代的陳逖(晉江人)是泉州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宋代是泉州士人登第的鼎盛時期,共有進士1078人,其中第一名(狀元)2人,第二名(榜眼)11人。

“三胞”捐資興學 國光中學校園 泉州市我國著名的僑鄉。

建國以來泉州教育的新發展 泉州五中校園一瞥 新中國成立之初, 泉州歷史文物古蹟 編輯 泉州文物古蹟很多,列為保護單位的有600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25處。

泉州歷史開元寺東西塔 開元寺是唐代佛寺,建於686年(唐垂拱二年),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立柱百根,又稱百柱殿、紫雲殿。

殿中平列“五方佛”,斗拱間有24尊“飛天樂枝”。

飛天羣頭頂橫樑,縮短橫樑,跨度,表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大段東西兩側,凌空奇立着舉世聞名的兩座石塔,西仁壽塔,東鎮國塔。

開元寺與東西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泉州歷史老君巖 泉州開元寺 老子被尊奉為道教教主。

泉州道教興於281-289年(西晉太康年間),盛於宋代。

泉州清源山麓有北宋巨型老子雕坐像,稱老君巖。

背後以清源山為列屏,雲氣繚繞。

老君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源山的老子雕坐像 泉州歷史草菴摩尼教寺 摩尼教唐時傳入我國。

晉江羅山鄉華表麓的草菴摩尼教寺,建於1339年,(元后至元五年)。

內有依山石浮雕的摩尼坐像,是我國和世界僅存的摩尼雕像,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泉州歷史古基督教堂 元代傳入泉州的基督教一兩個派別,一為攝思脱裏教(又稱景教),一為天主教,統稱也裏可温。

元代泉州有3坐天主教堂,系歐洲人所建,堂內設貨棧以儲存商貨。

如今發現一座景教(又稱興明寺)。

明末,城內有多座基督教堂。

此外,還有印度教。

這些反映了泉州與世界經濟文化聯繫的加強。

泉州歷史洛陽橋安平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是北宋泉州知州事蔡嚷依靠民間資助建成的我國古代第一座梁式跨海大石橋, 景觀圖(2張) 建於1053-1059年,橫跨泉、惠之間,雄峙洛陽江出海口。

長834米,寬57米,洛陽橋獨創“型基礎”,上築船型橋墩,可減少上游江水和下游海潮的交相沖擊。

墩的最高兩層條石向左右挑出,以加寬墩面,減少石樑跨度。

洛陽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平橋,俗名五里橋,橫跨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的海灣上,為南宋初(1138年)僧人祖派始建,知州事令矜(1151年)完成。

橋全長2255米,寬5.3米,中亭石柱刻“天下無橋長此橋”聯句。

安平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泉州歷史崇武古城 惠安崇武古城 崇武城在惠安縣東南20公里的崇武半島上,北面與莆田湄洲,南面與石獅永寧,祥芝對峙。

崇武城周長2456米,高7米,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泉州歷史德化屈鬥宮 屈鬥宮 屈鬥宮宋代瓷窟,在德化城關。

窟基57..1米,有17間窟室,出土6000多件器物,為德化約200處古瓷窟之典型。

德化是有名的“瓷都”,歷宋,元,明清,外銷瓷器綿延不斷,遍及世界77個國家和地區。

泉州府文廟(2張) 泉州山川秀麗,是個旅遊勝地,2003年榮鷹“國際花園城市”稱號。

同年評出”十八景區“,即開元寺,天后宮,府文廟,塗門街,東湖公園,西湖公園,清源山,仙公山,安平橋,深瀘灣,鄭成功史蹟,蔡氏古民居,洛陽橋,崇武古城,黃金海岸,清水巖,牛姆林,岱仙瀑布。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蹟。

也正在積極申報聯合國保護的”世界文化遺產“ 泉州歷史大事年表 編輯 公元前3世紀以前,--------閩越族在泉州勞作生息。

公元前221年-前207年-------泉州隸屬秦朝閩中郡。

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泉州先後隸屬西漢的閩越國和會稽郡。

2-6世紀-------泉州先後隸屬三國東吳,兩晉,和南朝。

中原漢人不斷南遷,開發泉州。

260-700年------在今南,安豐州鎮建立泉州縣郡州治,名稱先後是東安縣,晉安縣,南安郡,南安縣,豐州,武榮州。

520-527年------天竺僧人拘那羅陀到南安九日山建造寺翻譯梵文佛經,是迄今所知泉州最早海外交通記載。

700年-------遷武榮州治於今鯉城區。

711年-------改榮州為泉州。

718年------劃南安縣東南部置晉江縣。

8-10世紀-------中原漢人再次南遷。

統治者實行招福蕃商政策,在泉州設置管理海外交通貿易的“參軍事”泉州成為“市井州人”的大都市。

10世紀-------德化、永春、同安、安溪、惠安縣等建立。

1087年-------泉州正式設立管理海外交通貿易市舶司。

宋代經常在南安豐州九日山延福寺舉行迎送蕃舶的祈風“典禮。

1171年------泉州知州事汪大猷在澎湖建造營房,派兵防守,這個政府正式改下澎湖與台灣。

1228年------泉州知州事真德秀改革泉州外貿弊政,恢復發展泉州海外交通貿易。

13世紀70年代-90年代-------蒲壽庚招福蕃商。

發展泉州的海外交通貿易。

阿拉伯,波斯人。

大量定居在泉州。

元代時泉州成為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

13世紀70-90年代--------設置澎湖巡檢司,加強管理澎湖、台灣,隸屬晉江縣。

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泉州。

1347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到泉州。

1357-1366年------泉州陷入10年戰亂,泉州港城逐漸衰落。

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經過泉州,以後泉州籍華僑大量出國,開發東南亞。

17世紀20年代------鄭芝龍開始發展安海海上私商貿易,並組織泉、漳人民開發泉州。

1661年4月至1662年2月---------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1683年6月6-9月---------施琅率軍統一台灣。

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行政上隸屬福建省廈台道,軍事上隸屬泉州海防官署管轄。

1840年前後--------泉州軍民進行禁煙抗英鬥爭。

1853年-1857年--------泉州爆發林俊、邱二孃、小刀會反清起義。

1911年11月-------辛亥革命,泉屬各縣推翻清朝統治。

1913年-1916年-------泉州各縣響應反袁運動。

1919年5-6月-----------泉州學生、市民多次示威遊行,響應”五四”運動和福州學生的反日運動。

1926年11月-----------東路北伐軍進入泉州。

1927年1月-----------中共泉州特別支部成立。

1927年4月----------國民黨泉州當局進行“清黨”。

1929年8月----------朱德率領紅軍第二、三縱隊進駐永春福鼎村。

1934年-1935年--------南安永德遊擊根據地和晉安游擊隊先後建立。

1938年3月---------國民黨當局製造“泉州事件”。

1940年4月---------中共泉州地方組織領導泉州“搶米”鬥爭。

1940年7月---------日寇侵犯永寧,崇武。

1947年5月---------中共泉州地方組織領導遊擊隊攻打安海,南安永、晉南同遊擊根據地。

泉州學生參加“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

1948年6月28日---------中共泉州地方組織領導泉州劫獄鬥爭。

1949年8月31日---------泉州解放。

1958年8月----------同安劃歸廈門。

1978年12月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泉州進入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的新時期。

1985年-----省轄地級市泉州市正式成立。

圖集 泉州歷史的概述圖(1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19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木子方草地 (2022-01-14) 1 古代建設 2 海外貿易 3 台灣關聯 4 貢獻 5 近代革命 6 科技文化 6.1 雕塑書畫 6.2 戲曲藝術 7 教育發展 8 文物古蹟 8.1 開元寺東西塔 8.2 老君巖 8.3 草菴摩尼教寺 8.4 古基督教堂 8.5 洛陽橋安平橋 8.6 崇武古城 8.7 德化屈鬥宮 9 大事年表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編輯 反饋 登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