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進步與失業:追究我國的這次爆發性失業問題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追究我國的這次爆發性失業問題,它的本質還是科技進步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人力需求的減少。

針對現階段的失業問題,在保證科技進步的前提,我們還是可以通過許多 ... 技術進步與失業 追究我國的這次爆發性失業問題,它的本質還是科技進步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人力需求的減少。

針對現階段的失業問題,在保證科技進步的前提,我們還是可以通過許多方法來避免或者減少失業問題的發生的。

在我國,由於歷史發展的原因,我們不得不面對爆發性的失業問題。

原創自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開始利用機器進行生產勞動,生產力得到顯著提高,人類創造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得多的財富,甚至於在這幾個世紀創造出來的財富要比人類有史以來創造出來的財富總和都要多。

是什麼讓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呢,是以引進機器代替手工作業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這幾個世紀裡,人類的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推動著生產力的迅速提高,給人類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財富。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原本需要人力從事的勞動實現了機器自動化作業,並且在代替人工作業的同時機器還提供了更高的效率。

在我們欣喜於生產效率提高,大量財富積累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失業,由於人力被機器所代替,原來的工人便失業了。

當代社會,無論是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都存在著嚴重的失業問題。

實際上這個問題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就已經存在,並且在幾個世紀中有過很多的爭論。

為了探討問題的所在,我們首先應該回顧一下這幾個世紀中,學者們關於科學技術進步與失業問題的討論。

早在19世紀初,偉大的經濟學家李嘉圖就在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指出,勞動階級認為機器的出現會損害他們的利益。

也就是說,作為與問題最直接相關的勞動階級,早在機器剛剛出現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

或者說,當時就已經出現了由於機器引入而導致的失業問題。

因此關於這個問題的探討從機器出現的那課起就伴隨而來。

到了19世紀70年代,由於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進步,資本主義社會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程度,生產效率的提高帶來的巨大財富掩蓋了失業問題。

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經濟發展周期特性,到了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大蕭條時期,經濟的蕭條導致了持續性的失業問題,經濟學家再次把目光集中在失業問題上,那時候的主流看法是肯定技術性失業的存在,認為技術進步確實會帶來失業問題,當時甚至在美國國會出現了對機器徵稅的提案[1]。

隨後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導致了對勞動力的特殊需求,關於失業問題的討論也因此中斷。

但是這種特殊時期對勞動力的需求只是暫時緩解了失業問題。

隨著戰後恢復生產,到了20世紀60年代,失業問題又逐漸顯現,失業問題也因此再次成為學者討論的焦點,這時候更多的是利用大量的統計數據對失業問題進行探討,稱為結構性失業。

而從60年代至今,新的信息化革命開始,科學技術的進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迅猛,伴隨而來的是在科技發展較快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失業率逐年增長,因此失業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

而對於社會主義新中國,在六七十年代,由於我們執行的是計畫經濟,人們的工作是國家分配的,因此當時可能並不存在這個問題(但是問題的實質是這導致了生產效率的極端低下,失業問題只是被掩蓋了),而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設備提高生產效率,我國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伴隨而來的失業問題也逐漸體現出來,到了90年代,國有企業改制更是讓失業問題呈現爆發性發展,大量的工人下崗。

雖然國家採取了許多措施來解決失業問題,但是到目前為止,失業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不但還有許多下崗工人等待安置,甚至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們也越來越感受到就業的壓力。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國家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同時我國當時實行的是計畫經濟,人們在國家的統一安排下從事勞作,因此並不存在失業問題。

但是,歷史的發展已經說明了,當時這樣一種社會制度是不能長期施行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迅速實現我國的工業化,我們不得不實施那種特殊的經濟政策,全國人民艱苦奮鬥,積累下的勞動成果作為我國實現工業化的原始積累(那些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這種原始積累則多是靠對外殖民或者戰爭獲取的),從某種程度上說,當時的那一代人是偉大的,他們犧牲了自己來讓中國迅速完成實現工業化的原始積累。

他們沒有失業問題,但是他們更像是努力工作而不要工資的一群人。

而隨著六七十年代我國工業化的逐漸發展,我們的工人階級大部分在國有企業下從事勞動,雖然當時沒有失業問題,但是實質上失業的禍根已經從當時就埋下了,隨著國家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國有企業的員工的效率實際上是在下降的。

直到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化程度的步步深入,為了消除國有企業長期積累下來的種種弊端,提高企業競爭力,國家不得不實施國有企業改革,而付出的代價之一就是90年代的大量國有企業職工下崗,這種爆發性失業問題實際上是之前幾十年就已經積累下來的。

追究我國的這次爆發性失業問題,它的本質還是科技進步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人力需求的減少。

具體來說,在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由於我國的工業化程度還很低,因此大量的勞動還是需要由人力來完成,因此在早期生產效率較低的情況下,國有企業需要的員工較多。

而隨著我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國有企業引進先進設備提高生產效率,由此直接導致的是對人力需求的減少,因此必然有一部分人要面對失業問題。

同時,國家的就業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失業問題。

在早期,與傳統的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相適應,我國在勞動就業方面堅持的是“公平優先”的原則,實行的是“統分統配”的就業制度,採取的是“低收入,廣就業”的就業政策[2]。

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的政策已經由“公平優先”改成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提高生產效率,防止那種因為人浮於事導致的低下的勞動效率。

而這時候,因為科技進步導致的人力需求的減少就開始體現出它的作用,失業問題開始顯現。

出現失業問題,除了因為企業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提高自動化程度而導致的勞動力需求減少的原因外,另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勞動力本身素質低下,不能滿足當前生產要求。

這個問題在我國尤其明顯。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必然會越來越高。

我國由於是剛剛起步的開發中國家,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因此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勞動力素質的瓶頸將逐漸體現,失業問題因此顯現。

不管是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科技的進步都帶來了失業問題。

在我國,由於特殊的歷史發展進程,這種問題更是呈爆發性出現,因此,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就變得很迫切。

從勞動者的角度,最原始的想法會是抵制機器的引入,這是最簡單的一種思維方式,甚至於在我國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失業問題還真的是局部存在,這就是在我們的農業發展上。

我國一直在努力實現工業化,但是在農業上我們並沒有提倡機械化,究其本質就是我們現在的經濟水平還不足以消化這幾個億的農業勞動力,短期內,我們不得不放棄已開發國家機械化大農場模式的農業,而繼續維持我們低效率的小農經濟。

當然了,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們期盼有一天我們的經濟規模能達到消化這么多剩餘勞動力的程度,而讓我們的農業實現高效的機械化勞作。

但是,為什麼我們的工業不維持原來的生產模式呢,答案實際上很明顯,如果說農業上的政策是一種出於無奈的決策,那么事關國家強大的工業化無論如何都要大力推進的。

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利用科技進步帶動國家經濟發展是必然的過程。

從長遠的角度看,科技進步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許多新的產業,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全球人口呈爆炸性增長,要不是科技進步帶來的經濟規模的極大增長,單憑原來的經濟規模又怎么可能消化這么多的新勞動力。

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科技進步,而尋找其它方法來解決或者減少失業問題。

正如前面所說,科技進步實際上從長遠角度發展還是促進就業的,因此我們實際上需要解決的是技術進步導致短期的失業問題:產業發展不能馬上擴大就業,但是生產率的提高導致了需要人工的減少。

針對現階段的失業問題,在保證科技進步的前提,我們還是可以通過許多方法來避免或者減少失業問題的發生的。

首先,正如我們前面分析的,科技進步能促進經濟發展從而帶來就業機會,雖然它更多地是從長期的角度分析而得到的結論。

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利用它來減少失業的發生。

只要我們有選擇地發展一些能較快提供就業機會的新興產業,失業問題自然就會減弱。

這點實際上在第三產業尤為突出,因為在傳統工業,科技發展更多地是導致勞動力需求的減少,但是在以人為直接服務對象的第三產業,很多的工作都不能直接用機器代替,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有利於失業問題的解決的。

同時,勞動者素質低下而不能適應科技社會的生產活動也是造成失業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努力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水平。

在這一點上,我們的政府和企業都是有義務的,由於我國是開發中國家,普通工人自身並沒有那種環境來提高自己的素質,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和企業努力為工人們提供提高自身素質的環境。

應該說這種做法對三方都是有利的,在我國有許多產業不能發展實際上主要的制約因素就是沒有足夠的高素質勞動力。

因此,如果通過大家的努力來提高勞動力的素質,那么對政府、企業、勞動者都是有利的。

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可以減少失業問題,同時促進許多產業的發展。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我國的一個特殊現狀,也即前面提到的農業問題,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有大量的農業人口,如果我們現在實施農業機械化,一旦我們的市場不能消化如此之多的剩餘勞動力,就將導致嚴重的失業問題甚至是社會動盪。

因此,在農業問題上,我們不能操之過急,而只能維持現在這種小農經濟,用較低的生產效率保證這個問題不被觸發。

同時,我們必須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們最終是要消除這種低效率勞作的,我們必須清楚地意識到現在的穩定是建立在幾億農民作出的巨大犧牲的基礎上的。

因此,依靠科技進步的力量,大力發展經濟是我們現在的迫切任務。

通過經濟規模的發展,我們可以儘快實現消化農村剩餘勞動的目標。

從長遠角度來講科技進步是有利於就業的,我們討論的是由於科技進步帶來的短期的失業問題,這個問題伴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出現而出現。

在我國,由於歷史發展的原因,我們不得不面對爆發性的失業問題。

雖然科技進步導致短期的失業問題,但是我們必須辨證地看待問題,為了解決失業問題,我們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依靠科技進步的力量,拓展新興產業,提供培訓,提高員工素質。

作為個人,要做好就業的準備;作為企業,要努力促進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崗位;作為政府,要做好引導工作,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

相關詞條 失業 在經濟學範疇中,一個人願意並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況,即認為是失業。

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裡符合“失業條件”者所占的比例。

實際上,確定確實... 簡介   類型   度量指標   影響   解決措施 技術性失業 技術性失業是由於技術進步所引起的失業。

在經濟成長過程中,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是生產中越來越廣泛地採用了資本、技術密集性技術,越來越先進的設備替代了工人的勞... 歷史回顧   主要理論   制度因素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 科學技術進步與就業問題:20世紀主要西方國家的就業變化與失業保障 結構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經濟產業的每次變動都要求勞動力供應能迅速適應變動,但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特徵卻與社會對勞動力需求不吻合,由此而導致的失業被稱為“結構性失業”。

... 涵義   產生條件   類型   職業指導 自然失業 自然失業是指由於經濟中某些難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業,現實中2%到3%的失業率。

概念   自然失業的類型 自然性失業 自然失業率是由磨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形成的失業率。

是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處於均衡狀態的失業率,也是經濟穩定運行的失業率,是能夠長期存在的最低失業率。

影響因素   分類 失業屬性與中國失業問題研究 版次:開本:這三種不同的勞動供求失衡狀態,也就反映了三種不同的失業屬性,即:數量性失業、質量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均衡失業理論 內容介紹本書假定在理性期望的前提下,公司和員工都想讓他們的報酬最大化。

本書著眼於為失業率的變化建模,假定結束工作和帶來新工作的排列的隨機過程,以及這種... 內容介紹   作品目錄 技術進步對勞動就業的影響研究 技術進步不僅包括豐富的技術內容,而且還包括豐富的經濟內容。

技術進步既不是一個純技術概念,也不是一個純經濟概念,它是技術與經濟的結合,是一個技術經濟概念... 內容介紹 熱門詞條360雲盤ambassadorAppSyncfixyoujustdancemacbook並聯四不像國際電話山田君與7個魔女張三的歌張彬彬敬語明朝好丈夫李茂山樂高未來騎士團步步高vivoX3無線寬頻路由器老鼠諾拉斯傳奇速騰金瓜石魏辰洋鮭魚味噌湯HomeSweetHome世界海洋日亡靈殺手勁霸危機總動員吱吱喝咖啡垃圾分類基督日報多肉植物天祥小花仙德國啤酒節月虹樂高未來騎士團王健林瑞鈴藍環章魚裸體飄渺之旅Teal國語土肉桂家庭樹建築模型暗黑破壞神3攻略木薯電動起子技術進步與失業@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