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專訪】疫情下的台灣視覺藝術產業如何自救?六位從業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對於台灣視覺藝術產業而言,2020年在國內長期零病例的安全氣泡保護下,最嚴格的防疫措施僅是將參觀方式改為預約制,而在全國閉館禁令發布之後,高度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2021/07/13,藝文PhotoCredit:國美館提供
朱晏禛ClaireChu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倫敦V&A博物館LGBTQ+導覽員,現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展覽組擔任專案助理。
透過書寫勾勒現、當代藝術中的議題主軸,夢想成為促進美術館文化近用功能的藝術說書人。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2021年5月中,台灣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病例確診數急速上升,台灣從全球疫情的旁觀者,成為置身其中的一員。
「後疫情」一詞不再適用,我們都在習慣新的日常生活規律。
對於台灣視覺藝術產業而言,2020年在國內長期零病例的安全氣泡保護下,最嚴格的防疫措施僅是將參觀方式改為預約制,而在全國閉館禁令發布之後,高度倚賴實體參觀人潮和國際展會的視覺藝術產業,又發展出何種對策因應這個處境?透過訪問位於產業鏈不同端點的六位從業人員,這篇文章試圖從藝文紓困政策、國際文化交流、以及數位策略等三個層面,勾勒視覺藝術產業的現況。
PhotoCredit: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藝文紓困政策下,視覺藝術產業補助資源的去向?疫情開始至今,藝文紓困政策已從1.0編列到4.0,並在相關工會的監督和要求之下,擴大金額和補助對象。
期間正逢文化部長鄭麗君於去年5月卸任,以及李永得部長上任的政治交接,讓6月份推出的藝文紓困4.0成為檢視施政品質的重點。
繼「藝文事業營運損失補助專案申請須知」之後,藝文紓困4.0將「各領域、各類型」藝文工作者納為補助對象,調整了原先條文中對「表演藝術展演」、「流行音樂演出」、「電影國片商業映演」等類別的偏重,雖說如此,仍可看出視覺藝術產業相較於上述類別,是容易被忽視的一塊。
PhotoCredit:文化部提供文化部現行藝文紓困4.0補助方案,分成自然人和事業兩種申請資格。
藝術創作者吳尚邕在學生時期便加入了台灣視覺藝術協會,並曾於協會擔任要職,他在身分的轉換之間,與對政策的長期觀察之下,指出政府補助視覺藝術工作者時的陳舊思維:「在大多數官員的想像中,藝術創作就是獨自一人在工作室創作的畫家或者工匠。
但當今的創作模式已衍生出許多團隊的跨域合作,其中也涵蓋了大量的國際交流,需投入的相關成本也越趨多元化。
像是部分錄像作品的製作規格,幾乎等同於拍一部電影,需要多方專業團隊的協作,因此在補助上也不該僅用單人的工作型態去估算他們的損失。
」他也提到許多非營利藝術組織的存續,高度仰賴政府單位的補助,希望政府能詳細斟酌實況給予視覺藝術產業更大的支持。
獨立創作者之外,藝文紓困4.0中也設立3種補助方案供事業單位申請,對領受者來說不無小補。
尊彩藝術中心展覽經理王淳容提到:「沒有人知道疫情在之後會如何發展,因此畫廊在閉館期間還是持續為藝博會和展覽做準備,而這些花費都很龐大。
對我們而言,補助真的是即時雨。
」隸屬於文化部的國立台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管理的台北當代藝術館(簡稱當代館)和台北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等,則因為有公部門預算編列,疫情期間聚焦在如何善用資源、持續推展業務。
國美館典藏組組員林熙芸分享了她的觀察:「在疫情之前,館內盡力製作了很多藏品數位化圖像內容,雖然礙於視覺藝術作品的版權限制無法盡情利用,但在文化部政策之下,為了彌補疫情期間實體場館不能開放的損失,轉而加速推動集結成不同主題的數位資源,供民眾24小時使用。
」台北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在今年度計畫受到延宕之下,已宣布取消2022年度國際交流計畫徵件,雖說如此,藝術村經理韓慶玲表示:「原本要出訪或進駐的藝術家,若因疫情影響暫時無法完成計畫,會提供證明讓他們以個人名義向文化部申請補助。
」將團隊現有資源投注在藝術家身上,展現了藝文圈互助共生的特質。
國際交流除了現地參訪之外,還可以有怎樣的做法?在全球化社會中,當代藝術的發展取決於和她國之間的對話,而疫情之下航空交通受阻,如何繼續推動駐村計畫、國際型藝博會、國際策展計畫等重要工作項目,並維持與國外藏家、觀眾、藝術家等的對話,成為各單位面臨的一大挑戰。
策展人張君懿在策劃「給火星人類學家」一展時,考量到受邀的國外藝術家可能無法來台參展,更何況是現地製作,於是改變了本以實體展場為主的策展計畫,而請藝術家以網路介面作為作品發生的地點進行創作。
她回憶到其中的轉折:「當時從線下轉到線上的初衷,就是在既有的條件下,思考如何跨越局勢給定的限制,繼續做作品、做展覽,讓藝術繼續發生?」
PhotoCredit:給火星人類學家提供杜立安・高登(DorianGAUDIN)的作品〈代罪者〉(Pharmakos)是一互動響應式網頁,請瀏覽者用鎚子圖示的鼠標打碎最醜的一件陶瓶。
每週得票數最高的陶瓶將在現實世界被打碎,直到架上剩下最後一個陶瓶。
以「藝術家交換」及「台北藝術進駐」二大計畫為業務主軸的台北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從疫情爆發之初便首當其衝受到影響。
在國內變動的簽證法規下,為藝術家申請的簽證種類從原先的觀光簽改為工作簽,即使手續繁複,仍盡力安排已完成申請的藝術家來台駐村。
內部人員也積極發想不同的展演方式,協助藝術家發表作品。
韓慶玲提到:「在藝術村無法對外開放的時期,我們改採線上直播、展場紀錄片和舉辦線上座談會呈現最近一季的創作成果。
這個因為三級警戒而開始的展出嘗試,雖然時間在平日下午,意外收到很不錯的觀眾反饋,藝術家也很開心。
經過這次,藝術村內部可能還會添購一些設備,並留意、調整線上觀看的細節。
」團隊內也鼓勵成員提出創新想法,一同解決外在限制:「我們曾經也在去年討論過虛擬駐村,跟國外的交流機構合作,將原本預計出訪和進駐的國內外藝術家進行配對,讓他們在線上彼此討論合作方向,並仰賴對方完成自己對駐村目的地的期待。
」儘管因為多數藝術家對現地感官經驗的重視,虛擬駐村無法獲得足夠迴響,但在以網路為媒介的藝術創作興起之時,這個做法或許將成為未來可行的替代方案,不過在疫情下的未來如何發展,仍是巨大的未知數。
同樣高度仰賴實體經驗的藝術博覽會,在疫情之下轉向虛擬和實體並行,這對於參展畫廊而言,又有著怎樣的影響?香港巴塞爾博覽會是亞洲區重要的國際博覽會之一,曾在2019年創下88000觀展人次、共吸引242間藝廊前往參展。
2020年因疫情取消實體展會、改辦線上展廳。
今年因疫情稍有平息而再次開辦,除了恢復實體展會之外,也為104間藝廊中無法到場的56間,提供視訊參展的服務。
位於台北市大內藝術特區的老字號畫廊尊彩藝術中心,今年第七度參加香港巴塞爾博覽會,由負責人陳菁螢領軍前往香港,拜訪許久未見的當地藏家。
展期適逢台灣疫情爆發,也讓團隊決定在香港多做停留,進行售後服務。
展覽經理王淳容談起線上與實體展會中不同的銷售挑戰:「實體展會的步調非常快,成交頻率可能是一小時好幾張(畫作)。
而線上展會則是拉長戰線,在客人沒辦法看到作品的時候,慢慢釋出資訊,包括在展場的樣子、畫作細節、如何安排運輸等,成交頻率也遠比不上實體展會。
但是透過更長時間的經營,相信線上展廳也能逐漸展現效果,發展出更完備的展出體制。
」
PhotoCredit:尊彩藝術中心提供2021香港巴塞爾博覽會尊彩藝術中心展位現場照。
反觀國內,原訂於今年1月舉辦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經兩度延期之後,在今年3月宣布取消。
吳尚邕談起朋友參與展會的波折時,對國內展覽生態表示關注:「去年會影響較大的,大部分都是國際交流相關,國內部分規模較大的展會暫停舉辦外,許多藝文活動在加強防疫措施的前提下,還是能以低限的狀態勉強維持運作。
今年三級警戒一開始,便強制中斷了所有實體藝文活動的舉辦,而環環相扣影響到的,包含廣告行銷公司、輸出場佈廠商、運輸公司和參展單位等,都遭受極大的連帶損失,對於還沒在長期疫情下完整發展出應對策略的台灣藝術產業來說,是很大的打擊。
」去年小試水溫的數位策略,在台灣疫情爆發後獲得了怎樣的發展?疫情持續延燒之際,也讓各組織亦發注重手邊的數位工具、開拓線上露出機會。
以虛擬展廳和線上直播等為首的嘗試,是否將帶來數位策略的進一步發展?在數位資源使用上,當代館一直勇於嘗試與創新,從去年《無處不在的幽靈—陶亞倫個展》開始,便陸續推出3檔線上展覽。
今年邁入20週年,原先預計從5月中至明年3月中展出4檔與館所歷史密切相關的展覽。
然而首檔展覽開幕當天,便遇上病例數急速上升,與政府發佈緊急閉館禁令。
面對突如其來的行程變更,館內以擁有廣大粉絲群的臉書專頁為基礎進行展出內容推廣,並加速開發今年2月初上線的MocaonAirPodcast等數位內容,拓展觸及觀眾的虛擬渠道,以創新思維站穩陣腳。
當代館網路行銷專員林俐瑄,與我們分享了閉館期間臉書經營策略的轉變:「以往臉書或IG比較像公告活動的平台,只要介紹展覽和作品就會有基本流量。
但閉館期間無法做到將觀眾從線上引導到線下,因此我們把策展人或歷屆館長訪談影片發佈到線上做宣傳,以轉換畫面和說故事的方式讓觀眾留下印象。
此外也開發一些新的數位工具,比如說Line、VR展覽、Podcast等,增加更多跟觀眾互動的觸角。
」而在國內館所中外籍觀眾比例較高的當代館,也運用這些數位工具創造國際露出機會。
媒體聯繫專員林育華則提到開始推行VR線上展覽的原因之一:「除了與各大國外美術館接軌之外,也希望彌補疫情下無法來台的國外參觀人次。
此外,當代館的Podcast節目中也針對20週年慶製作特輯,這些特輯包括:釜山現代藝術館策展人、哈恩內夫肯影像收藏基金會創辦人及工作人員、瑞士商務辦事處、歌德學院等參與錄製,也會附註中譯文字,讓國內外觀眾都可以觀賞。
下半年我們預計邀請到日本、香港和印尼的藝術家做線上對談,並在Podcast播出。
」PhotoCredit: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2021年2月初甫上線的MocaonAirPodcast,最近也推出週年慶相關節目。
不同於當代館著重推廣作品內容,尊彩藝術中心鎖定藝術品的價值,將其盡量完整在線上呈現。
藉由數位工具的策略性部署,克服無法時常登門拜訪藏家的處境。
展覽經理王淳容分析:「宣傳的話主要是用IG和FB推送新知,分享當下的展覽和活動,發文數量會依照活動量多寡而有所調整。
官網則會提供更多資訊,由於已經使用多年,目前總經理也有在諮詢專家意見,思考更新與改進平台介面的方式。
再來就是數位銷售平台,一方面具有廣告效果,二方面也利用後台分析工具搜集數據,了解國內外藏家的喜好。
」此行香港巴塞爾博覽會的參展經驗,也讓畫廊團隊進一步捕捉時下藏家喜好,準備在藝術市場上大展身手。
線上內容與實體展場並陳,如何打破習以為常的觀展經驗?在行銷及銷售端以數位工具吸引目標客群,前往實體地點參觀或購買藝術品時,對博物館典藏人員和數位策展人而言,數位資訊便是他們經營的對象,平台則是工作發生的場所。
從他們的觀點來看,疫情如何成為實驗平台功能性的契機?若觀眾逐漸習慣線上展覽的參觀模式,「真品」和實體空間在展覽中的重要性是否將受到動搖?除了館內原有的「國美典藏」檢索性資料庫之外,國美館在去年成為台灣第一間將典藏品公開在Google藝術與文化(GoogleArtsandCulture)的公立美術館。
三級警戒後一個月內,也順利將美國順天美術贈與文化部的近700件藏品、及超過2000件文獻檔案全數線上化,推出「台灣美術拼圖順天收藏」,完整公開藥學博士許鴻源畢生收藏。
在從事精細而繁瑣的典藏工作時,林熙芸對於坊間推陳出新的資料庫結合網站系統讚譽有佳,同時也提出了它們的限制:「使用系統處理資料非常方便,可以針對內容和主題的需求,去調整資料欄位和關鍵字,快速在前端產出的想要的內容,但在版型和形式上都容易受限。
」研究成果轉化為無形的藏品資訊後,在線上如何轉換為其她內容?她對此也提出對未來的想像:「一般常見製作線上展覽的工具,是建立一套適用的模組,將實體空間虛擬化。
雖然展覽還是有各自的主題,卻很容易受限於工具本身,造成不同的線上展覽內容識別度普遍都不高。
因此希望能有更多依照教育年齡分層、客製化的內容,也期待能有更多關於內容本身品牌的討論。
」PhotoCredit:「台灣美術拼圖順天收藏」網站截圖「台灣美術拼圖順天收藏」資料庫中完整公開藥學博士許鴻源收藏的652件作品。
除了用3D建模呈現實體展場空間,以及利用資料庫策劃主題式線上展覽之外,虛擬展覽還有哪些可能性?2020年8月由策展人張君懿策劃、在新北市藝文中心展出的「給火星人類學家」,邀請到15組國內外藝術家在網站介面上呈現他們的作品,而實體展場中的作品則作為線上作品的「線索」,引導觀眾進入線上主展場。
不僅凸顯藝術創作形式的變遷,也用前衛的思維「考古」人們過往對線上展覽的認知。
實體展場空間中被認為不可取代的身體感知,也隨著作品發生現場的轉移,以及展場720度環景攝影,隨之延伸到線上世界。
張君懿表示:「近幾年線上展覽應該會是一個蠻重要的趨勢,除了有更多藝術機構投入製作,我相信藝術家也會開始重新思考網路這個媒體,而觀眾在居家防疫期間相對也會更熟悉數位產品,以及線上看展。
過去我們認為一定得親臨現場的慣性想法,在未來有可能會慢慢鬆動。
」這樣的思路也使得該展的空間設計,擺脫實體空間的觀看限制,以螢幕前不受實際展場高度影響的空間視角,將天花板納入作品展陳的範圍,在其上安置鐵製雕塑物件。
張君懿也強調:「這裡提到的線上策展,是指用網路空間作為展覽發生的地點,而不是實體展覽的移植或替代方案」而實體展場閉展之後,線上展覽也持續展出完整作品內容,近日更推出同名的Podcast延續對展覽的討論。
PhotoCredit:「給火星人類學家」展覽網站截圖「給火星人類學家」在天花板也安置作品,整合線上線下的視覺慣性。
結論綜合以上受訪者的觀點,疫情期間台灣視覺藝術產業的應對方式,如同尊彩藝術中心展覽經理王淳容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經理韓慶玲都說是「且戰且走、不斷調整」、「走一步算一步」。
歷經接近兩個月的三級警戒,微解封之後,各館所是否有流失線下觀眾的風險?當代館網路行銷專員林俐瑄認為短期之內,數位內容只會讓觀眾更期待回到展場。
在無法預測的未來之下,藝術創作者吳尚邕認為居家獨處的時間,是重整自我思緒、沉潛累積創作能量的絕佳時刻,是契機也是挑戰,相信只要調適好自己的生活節奏,便能在疫情時期持續創作持續成長。
與此同時,策展人張君懿也提出思考線上展覽時或許可以檢視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以跳脫看待展覽時的慣性、開創新的可能性。
在疫情期間,台灣的視覺藝術產業仍然充滿活力地,在重重限制之下利用數位工具與世界連結,秉持資源共享的精神,努力讓台灣視覺藝術被世界看見。
責任編輯:王祖鵬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數位呈現是實體展演的替代品嗎?從裸木畫室《目光:環形》線上人體素描談起4月前【劇場】大疫來臨,線上為解?談表演藝術實踐線上展演的突圍與失落2月前疫情催生數位轉型:文化部推線上售票演出,《藝Fun線上舞臺計畫》獲選者最高獎助150萬4月前2021藝FUN券加碼推出提升至300萬份,怎麼使用、誰能登記抽籤等疑問一次解答2月前【TNL沙龍本週議題】「微解封」下的藝文活動,你會參與嗎?4月前【專訪】聯合數位文創董事長李彥甫: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將台灣原創IP推向世界4月前Tags: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視覺藝術藝文紓困文化部吳尚邕台灣視覺藝術協會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美館台北當代藝術館文基會當代館典藏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給火星人類學家線上展覽尊彩藝術中心數位資源王淳容林熙芸韓慶玲張君懿林俐瑄林育華藝術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零距離科學:曾生存2000萬年,超級掠食者「巨齒鯊」為何滅絕?1則觀點歐盟淨零轉型下「碳關稅」將登場,台灣汽機車零組件外銷首當其衝1則觀點蔡英文宣示「2050淨零碳排」的同時,台灣的運具電動化政策是什麼?1則觀點目標「2030年新售新能源機車占35%」,從廣設充換電站到車行轉型都是必要配套1則觀點燃油機車大廠「髮夾彎」追捧電動車,來得及彌補「油電平權」下的失落兩年嗎?1則觀點台灣房價指數創歷史新高,內政部祭出打炒房5大措施,建商與房仲認為矯枉過正1則觀點在港慈善機構:無國界醫生公眾捐款額跌17%、保護兒童會未上傳最新年報1則觀點所謂遊民,不過是一群無家可歸的市民:「就地安身」是失敗的安置,還是成功的輔導?1則觀點【四個公投的公民課】選舉「投廢票」是一種意見表達,但用在公投上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4則觀點「反內卷」的中國年輕人:只要我躺平了,不要往上生長,別人就割不了我的韭菜1則觀點
延伸文章資訊
- 1文創產業價值之創造與展望
視覺藝術產業. 2.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 3.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 4.工藝產業. 5.電影產業 ... 跨界是台灣文創特色與競爭優勢,推動整合型文創產業。
- 2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AVAT
2021年12月4日至2022年1月8日,來自台灣的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與摩洛哥丹吉爾當地的獨立藝術空間Mahal Art Space 聯合展出,以Mahal Art Space 10月在...
- 3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 全國法規資料庫
一、視覺藝術產業。 二、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 三、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 四、工藝產業。 五、電影產業。 六、廣播電視產業。 七、出版產業。 八、廣告產業。
- 4文創產業 - 文化統計
日期, 種類, 類別, 標題, 檔案下載. 2021/6/1, 年鑑年報, 文創產業, 2020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檔案下載. 2019/1/31, 年鑑年報, 文創產業, 2019文化創意...
- 5新一輪全球化下的藝術產業競局: 機遇與策略
其實對視覺藝術產業而言,2020年的新冠疫情,並非新世紀後遭遇的首次全球 ... 文化部有關藝術產業的政策,某種程度上,確實希望推動台灣視覺藝術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