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真的吃了吴王夫差的屎么? - 知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越语》和《吴越春秋》,可信度本身不高。

但因为情节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现代的《卧薪尝胆》《西施秘史》等影视节目也编入了这些情节,所以 ... 中国历史历史历史人物春秋战国(东周)先秦历史越王勾践真的吃了吴王夫差的屎么?关注者83被浏览115,582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2​4条评论​分享​17个回答默认排序林屋公子​​社科人文领域答主​关注367人赞同了该回答这事存在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可以认定是个标准的童话故事。

一部春秋战国史,最传奇的无疑是春秋末年的吴越史。

这是因为早期可靠史料较少,而后世文本不断层累,同时内容也不断戏剧化。

我们耳熟能详的不少记载,比如伍子胥过昭关、兵圣孙武、干将莫邪铸剑、西施的故事,其中夸大甚至虚构成分都很多。

至于勾践为夫差尝粪的说法,来自于东汉人的野史书写:《吴越春秋》。

其实不要说勾践有没有为夫差尝粪,他本人甚至根本没去吴国为奴。

我们来梳理下史料中的记载: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檇李也,遂入越。

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噽以行成,吴子将许之。

伍员曰……三月,越及吴平。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春秋史料最可信的《左传》中,提到了勾践派大夫种(文种)与夫差议和,尽管遭到伍子胥的反对,但两国最终还是修和。

其中没有提到吴越议和的条件,似乎并无独特之处。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王,私于下执事曰:寡人不天……君如为惠,邀天地之福,毋绝越邦之命于天下,亦使句践继纂于越邦,孤其率越庶姓,齐厀同心,以臣事吴,男女服。

四方诸侯其敢不宾于吴邦?君如曰:‘余其必灭绝越邦之命于天下,勿使句践继纂于越邦。

’巳!君乃陈……王亲鼓之,以观句践之此八千人者死也。

——清华简《越公其事》最新整理清华简第七册的《越公其事》,也提到了吴越争霸的史实。

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作品,晚于《左传》主体。

其中提到文种议和的条件,即“孤其率越庶姓,齐厀同心,以臣事吴,男女服”,这当然确定的只是两国的臣属关系,而并非让越王个人为吴王做奴仆。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句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扫以䀭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盘匜以随诸御。

……”——《国语·吴语》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

”……夫差与之成而去。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国语·越语上》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曰:“请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以国家之重器。

”吴人不许。

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龠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

”吴人许诺。

王曰:“蠡为我守于国。

”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

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王曰:“诺。

”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国语·越语下》《国语》的三篇也记载了勾践乞和的事。

所不同的是,《吴语》说的是勾践让儿子和女儿入吴作为人质,而《越语》则都提到勾践本人入吴,其中《越语上》提到勾践与三百官员入吴,《越语下》提到勾践与范蠡入吴。

可见,《越语》是勾践入吴的最早来源。

根据顾颉刚先生分析,今本《吴语》近于史官记载,今本《吴语》采自原本《吴语》;而《越语》为个人创作,除了采自原本《吴语》还加入了越事传说,(见《春秋三传与国语之综合研究》)可见,顾老认为《越语》的可信度是低于《吴语》的。

越王句践乃以甲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而行成,请委国为臣妾。

——《史记·吴太伯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史记·伍子胥列传》《史记》的相关篇章《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伍子胥列传》也都没提到勾践入吴的事,仅仅提到范蠡与大夫柘稽入吴。

出土金文记载越王氏为诸稽,柘稽、诸稽同音相转,柘稽或即《吴语》诸稽郢,亦即越太子郢,符合“一介嫡男,奉盘匜以随诸御”的谈判条件。

太子做人质,无疑也比国君做人质更加合理。

昔者,越王句践与吴王夫差战,大败,保栖于会稽山上,乃使大夫种求行成于吴。

吴许之。

越王去会稽,入官于吴。

三年,吴王归之。

——《越绝书·越绝请籴内传第六》《越语》的说法,没有被《史记》采用,可见太史公还是非常严谨的,但却又被之后的《越绝书》认可了。

《越绝书》是东汉时期越人所作野史,可信度就更加低了。

《吴越春秋》与《越绝书》性质类似,成书时间稍晚,最早记载了勾践尝粪:越王明日谓太宰嚭曰:"囚臣欲一见问疾。

"太宰嚭即入言于吴王,王召而见之。

适遇吴王之便,太宰嚭奉溲恶以出,逢户中。

越王因拜:"请尝大王之溲,以决吉凶。

"即以手取其便与恶而尝之。

……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

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第七》所以说,勾践入吴最早是《越语》记载的,而勾践尝粪最早是《吴越春秋》记载的。

《越语》和《吴越春秋》,可信度本身不高。

但因为情节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现代的《卧薪尝胆》《西施秘史》等影视节目也编入了这些情节,所以反而比真正的史实更加深入人心了。

今天绍兴火车站附近有蕺山公园,因山上盛产蕺草得名。

蕺草即岑草,也就是鱼腥草了。

从《左传》的“越及吴平”到《越公其事》的“使者返命越王,乃盟,男女服,师乃还”,我们看到所谓的“臣事吴”、“男女服”,应当是战败国对战胜国尽一些名义上称臣和实际上的纳贡义务,并不会像其他故事中句践到吴国服侍夫差,为其前马。

司马迁《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中不取《越语下》“(句践)与范蠡入宦于吴”之类怪诞之说,表现出史学家的见识。

验之《越公其事》的详细记载,可以确信句践入宦于吴三年是后人对“臣事吴”的曲解和附会。

——李守奎《〈越公其事〉与句践灭吴的历史事实及故事流传》编辑于2018-05-0922:48​赞同367​​42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晉公子​​古代文学博士​关注99人赞同了该回答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太湖夫椒山大败越军之后,伯嚭与伍子胥就是否接受越王勾践的议和请求吵得不可开交。

伍子胥以最严厉的口吻警告夫差:“今不灭越,后必悔之。

句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倘若对春秋的政治文化不甚了了,很可能误将伍子胥口中的“灭越”想象作秦始皇击灭六国那样的行为——尽数吞并越国的土地,将越王勾践处死或者贬为庶民。

但这种绝其国嗣、毁其社稷、有其土地的灭国方式在春秋时代是极其罕见的,更不能随意套用在吴越争霸的历史事件上。

吴越争霸的这段历史中有这样一道独特的景观值得我们仔细玩味:无论吴王夫差的智囊伍子胥与伯嚭,还是越王勾践的谋主范蠡和文种,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楚国人。

这显示出了楚国对吴、越两国政治文化的强烈影响。

也因此,吴越两国的争霸逻辑、灭国行为都逃不出楚国的既有范式。

作为春秋时期吞并小国数量最多的国家,楚国的灭国方式同秦灭六国大相径庭。

简单地说,就是楚国不会彻底消灭这些国家的政权。

相反,武力征服之后,楚国会在原址或者迁址重建这些国家的社稷。

先灭国再重建,楚国为何多此一举呢?灭国重建可不是推倒了积木再堆起来这么儿戏的事儿,它具有非常严肃的政治意义和法律内涵。

楚国吞并的这些国家绝大多数是周天子封建的诸侯国,就跟周成王封建楚国开国君主熊绎一样。

这些国家与楚国具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大家都是周天子的藩属。

但楚国消灭这些国家之后,再以楚王的名义授权他们重建,他们与楚国的关系便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既然这些国家的新治统来源于楚王而非周天子的授权,他们就不再是周天子的藩臣,而是楚王的私属。

也就是说,只要经历过灭国重建这个环节,楚国就从法理上实现了对这些国家的征服,他们的国君与与楚王的关系遂由原来的同列变为君臣。

在春秋时期楚国发动的众多灭国行动中,与夫差灭越最相似者当属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吞并郑国的案例。

那一年,郑襄公因架不住楚军的强大攻势,被迫向楚庄王乞降。

《史记》载:三月,郑以城降楚。

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牵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

敢不唯命是听。

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唯命是听。

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絶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

然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惟命是听。

”——《史记·郑世家》郑襄公所说“迁之江南”,意思是他预料楚庄王可能在灭国之后,将他和郑国公族迁至楚国腹地,重建社稷。

相对于这样的安排,郑襄公更希望能够以谦卑的乞和姿态博得楚庄王的怜悯,同意他就在原址向楚国称臣。

郑襄公向楚庄王乞和的时候肉袒牵羊。

无独有偶,根据《国语》的记载,越王勾践战败后向吴王夫差卑辞请和,也曾按照郑襄公战败的礼仪亲自为夫差牵马。

勾践说:“勾践请为臣,妻为妾。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这就是表示他愿意按照楚式灭国的办法重新定义吴越两国的邦交关系,委身为吴国的臣属国。

至于汉朝人编撰的《吴越春秋》上说勾践此后入吴,为夫差服了7年苦役,甚至亲自为夫差尝便,那是根据后来秦灭六国的情形,误读《国语中》勾践“亲为夫差前马”的投降礼仪,并添油加醋进行演义的结果,不可能是春秋灭国行动中的真实历史。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看看,后来勾践逆转翻盘,战胜夫差,他是怎么对夫差说的:“吾置王甬东,君百家。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这也是要在灭国之后,重建吴国的社稷。

所不同者,前一次勾践请求夫差允许越国在原址重建,而后一次他却要求夫差要迁址建国。

如果我们从灭国重建的角度去理解伯嚭与伍子胥在公元前494年对越议和时的争论,就会发现,两人的根本分歧不在是否彻底灭绝越国的国嗣——这是违反礼制规定的,注定不能实施——而在有没有必要全面占领越国的故土,让它迁址重建。

伍子胥是强烈要求这样做的,但伯嚭对此表示反对。

灭国之后究竟是在原址重建还是迁址重建,从楚国既往的灭国经验看,这取决于亡国的旧址是否具备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

楚国曾经吞灭的权国、申国、息国、蔡国等诸侯,因为坐落在楚国对外扩张的重要交通在线,所以灭国之后被迁往楚国腹地进行重建。

而像随国这样次为重要的国家则在原址沦为楚国的附庸。

现在伍子胥与伯嚭就是否应该对越国实施迁址重建计划爆发激烈争论,背后所反映出的,实际上是他们二人在思考吴国对外扩张的战略方向时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伍子胥的意见是要南下,全面占领越国故地,巩固吴国在南方的势力范围。

而伯嚭的意见与他正好相反,他主张吴国应该将战略扩张的重心转向北方,先伐齐国,进而夺取中原霸权。

从历史的后续发展看,显然伯嚭的北上战略最终得到了吴王夫差的支持,也因此,夫差与伯嚭成了“昏君”与“佞臣”的代名词。

可要是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历史场景,设身处地地替夫差想一想,他支持北上、否决南下,其实是情有可原的。

吴越两国的政治文化既深受楚国的影响,吴国此时又因破楚入郢而取代楚国成为南方第一强国,参考楚国从前的扩张战略,北上中原、争霸问鼎乃是题中必有之义。

事实上勾践灭吴之后也同样选择了北上争霸,吴、越的崛起与争霸都是沿着楚国的故辙在前进。

那为什么勾践北上之前要执意先行占领吴国故土,而夫差北上之前却没有对越国做同样的事情呢?我想,这里面大概有两点原因:首先,夫椒之战后,勾践对吴称臣的前提就是要保留越国的固有领土。

《国语》说:“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

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国语·越语上》勾践明白无误地表示,如果吴国要全面占领越地,对他实施迁国重建计划,他就拒绝臣服,血战到底。

与勾践拼个鱼死网破,这个代价太大了。

代价大不仅因为吴国的国力、兵力俱为有限,对楚、对越两线作战支应不敷,同时还因为越地不在吴国的战略主攻方向上。

对夫差来说,要成为一个让天下人都认可的霸主,他的舞台只能在北方,他的对手只能是齐、晋。

至于南平百越,虽胜而不足以为功。

不信的话,看看《史记》就知道了:吴起为楚国令尹,南平百越,拓地千里,司马迁在《楚世家》中连一个字的记载都没有——这就不值一提。

所以伯嚭才会对夫差说:“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国语·越语上》伐越应当适可而止,不值得在勾践身上消耗更多国力。

但反过来对勾践说,情形就完全不一样。

越国要北上争霸,吴国正挡在他的必经之路上。

不占领吴地,不把这条北上走廊打通,勾践的争霸战略无从实施。

因此夫差对越外交的态度不同于勾践对吴,说到底是两国的地缘政治特征使然。

其次,根据《史记》与《国语》的记载,夫差屡次北上伐齐,伍子胥都会事先对他进行谏阻,都会强调先行灭越的重要性,但夫差始终拒绝他的建议。

在后来人看,夫差似乎刚愎固执,瞽目盲心。

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伍子胥谏阻夫差的动机,他真是全心全意为吴国和夫差出谋划策吗?恐怕不尽然。

《吴越春秋》载:十二年,夫差复北伐齐。

越王闻之,率众以朝于吴,而以重宝厚献太宰嚭。

嚭喜,受越之赂,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王信用嚭之计。

伍胥大惧,曰:“是弃吾也。

”乃进谏曰:“越在,心腹之病。

不前除其疾,今信浮辞伪诈而贪齐,破齐譬由盘石之田,无立其苗也。

愿王释齐而前越,不然悔之无及。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对越议和的政策主导者是伯嚭,北上伐齐的战略主导者还是伯嚭。

夫差伐齐,屡有斩获,伯嚭也因此越来越受到他的信任,而这就意味着伍子胥在吴国政坛被日益边缘化了,所以他害怕,他说“这是君王要抛弃我了”。

谏阻北伐,抛出“越国威胁论”的议题,伍子胥谋国之余,更是要藉此刷存在感,重新争取夫差的信任。

也正是看穿了这一点,伯嚭才会在夫差面前揭穿伍子胥,指责他谏阻北伐是暗藏私心:“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史记·伍子胥列传》事实上,夫差北上伐齐,对身后的越国不是没有警惕。

公元前484年,子贡南下吴国,游说夫差伐齐救鲁,夫差是这样答复他的:“善。

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

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伐齐救鲁不是不可以,但你得等我先把勾践打服帖了。

”这是勾践最担心的事儿。

因为大夫逢同早就提醒过他:“国新流亡,今乃复殷给。

缮饰备利,吴必惧,惧则难必至。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卧薪尝胆,积极备战。

一旦让夫差看出越国有对吴复仇的征兆,他必然会抢先对动手,将越国掐死在羽翼丰满之前。

因此,伍子胥并非没有机会说服夫差南下伐越。

但说服夫差的前提是,你得拿出勾践反吴的证据来。

可伍子胥是怎么对夫差说的呢?“越王句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史记·吴太伯世家》勾践生活简朴是事实,爱护子民也是事实,但这就一定表示他会反吴吗?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这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呢?至少伍子胥的手上没有这样的证据,勾践也不会轻易让他抓住自己的把柄。

就比如公元前484年子贡南下,与夫差商议伐齐的这件事。

夫差告诉他,自己对勾践可能的报复行动非常担心,必须先伐越国,再行北上。

子贡在了解了夫差的真实想法以后,下一站访问越国,便对勾践做出了这样的建议:“今王诚发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现在吴王不是对越国不放心吗?那好,吴王北伐,越国出钱,出人。

这不就跟今天安倍政府奉承美国人的套路一样儿一样儿的吗?特朗普总统会因此怀疑日本的忠诚吗?是,伍子胥的“越国威胁论”无疑显示了他准确的战略预判能力,但遗憾的是,没有哪个国家领导人会因为一番全无证据的分析而做出重大的国策调整,更不会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开罪自己的盟邦。

“越国威胁论”口说无凭,北伐战争却节节胜利。

吴王夫差的注意力日益被引向遥远的齐鲁大地。

而在他背后,卧薪藏胆的勾践悄悄抽刀出鞘,他复仇的机会,终于要来了。

参考文献: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徐元誥《国语集解》张觉《吴越春秋校注》田成方《春秋时期楚国宗族研究》节录自“知乎”专栏——“晋公子读《史记》”编辑于2019-04-1612:31​赞同99​​4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