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嚐糞後嘗膽,喜歡重口味的勾踐,“臥薪嚐膽”真的是他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到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才有了勾踐"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的記載,東漢趙曄在《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中也有勾踐" ... 您現在的位置:欣欣網>文化先嚐糞後嘗膽,喜歡重口味的勾踐,“臥薪嚐膽”真的是他嗎?2020-04-2221:06:04文化在中國,凡是讀過書的人,大概都知道“臥薪嚐膽”的故事,當然也知道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越王勾踐。

這一點兒也不錯。

自古而今,“臥薪嚐膽”的故事不知道激勵了多少“有志之士”在困境中自強不息,重新崛起。

因而,在人們的心目中,越王勾踐一直就是一個“處逆境而不失志”的經典人物。

“臥薪嚐膽”被作為一個成語收入了《漢語辭典》,這個故事也被編進了教科書,鼓舞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這種“待遇”,在眾多的歷史人物,特別是歷代帝王君主之中亦是為數不多的。

據《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記載,吳王赦免了勾踐以後,勾踐在吳國做了三年的奴僕。

在這三年之中,勾踐和他的妻子由范蠡陪伴著住在一間石屋裡,銼草養馬,擔水掃糞,竟至"三年不慍,面無恨色"。

連吳王夫差也被他的這種"忠誠表現"有所感動,對太宰嚭說:"寡人不忍見而欲赦之。

"范蠡對越王是十分忠誠的。

在吳國的三年中,范蠡一直陪伴在勾踐身邊,不離其左右,越王曾感嘆地說:"孤所以窮而不死者,賴公之計耳"(《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

而越王"嘗糞察疾",取信吳王之舉,也正是范蠡的計策。

吳王有病,三個月不見好轉。

范蠡認為這是越王盡顯"忠誠"的大好時機,於是對勾踐說:"臣觀察,吳王雖然有病,但病不至死,而且用不幾天就會好起來。

大王可趁機進宮探視,如果吳王召見,您就要求嘗他的糞便,觀察他的面色,並當場拜賀,說他的病到已巳日就會好轉,三月壬申日就能完全康復。

這樣你就會取得吳王的進一步信任,以後大王就沒有什么可憂慮的了。

"第二天,越王對太宰嚭說:"罪臣想去探視一下大王的病情。

"太宰嚭進宮告訴了吳王,吳王立刻要召見勾踐。

真是無巧不成書,這時候正趕上吳王大便。

太宰嚭捧著盛有吳王大便的盂器出來,走到宮門,勾踐正等在這裡。

看到太宰嚭捧著便盂,知道是吳王糞便,於是跪拜上前,對太宰嚭說:"請讓我嚐嚐大王的糞便,以決定大王病情的好壞。

"說完便用手取糞便而口嘗。

嘗完之後,勾踐入內見吳王,伏首稱賀:"罪臣勾踐賀喜大王,大王的病己巳日將有好轉,至三月壬申日那天就能夠完全好了。

"吳王問道:"你怎么知道?"勾踐回答說:"下臣曾經跟老師學過,聽說人的糞便順應五穀的味道,如果與時氣相逆就會病死,而與時氣順應就會病癒。

今天罪臣私下嘗過了大王的糞便,其味苦且酸,而這種味道正是順應了春夏之氣,我因此知道大王的病不日即可康愈。

"這一番谷味順應時氣的"嘗糞理論",並非勾踐臨時發揮胡謅出來的,乃是范蠡所教。

吳王聽後大喜,病彷彿一下子就好了一半,稱讚勾踐為"仁人也"(《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

吳王一高興,就讓越王搬出了石屋,並安排了專門的宮室居住,但養馬塵除等事照舊。

勾踐終於不用住在石屋之中了,不過從此也落下了一個"口臭"的毛病。

吳王的病果然到了勾踐說的那一天完全好了,這下便徹底打動了吳王,決意赦免勾踐回國。

伍子胥再三勸諫,吳王也不再改變主意,沒過多久就把勾踐赦回了越國有關勾踐入吳的記載最早見於《國語·越語上》:"(勾踐)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然而不知為什么,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勾踐入吳三年的事情卻沒有任何記載,倒是范蠡在吳國做了兩年的人質,後被赦回國。

想來司馬遷是不願意把這些寫進史書的,因為從《史記》的寫作情形來看,司馬遷對越王勾踐是抱著褒賞的態度,如果把這些事寫進去也許會損害了越王勾踐的形象。

當然,我在這裡也並不想對勾踐入吳三年的屈辱作太多的評議,也不想籍此有汙於勾踐的美名。

對待許多的歷史人物,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評判標準,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有人說,《吳越春秋》純屬野史,所載內容並非史實,不足為信。

這樣理解,《史記》中沒有載入勾踐入吳三年的事情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然而有時野史往往就是對正史的一種補充,也往往比正史流傳得更為廣泛,更為民間化。

不管怎么說,越王勾踐最終得以回國,於是便有了歷史上著名的"臥薪嚐膽"的故事。

可是史書中對這個故事的記載並不完整。

《左傳》和《國語》中雖然對越王勾踐的事情都有記載,卻絲毫沒有談及"臥薪嚐膽"。

到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才有了勾踐"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的記載,東漢趙曄在《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中也有勾踐"愁心苦志,懸膽於戶,出入嘗之,不絕於口"的描述。

一說"置膽於坐",一說"懸膽於戶",說法雖然不一,但"嘗膽"之實似乎已經得到了歷史的認證。

但所有的史籍史料中,並不見有勾踐"臥薪"的文字記載。

那么,"臥薪"之說又是緣何而起呢?有學者認為,《吳越春秋》中所述"越王念復吳仇之非一旦也,苦身勞心,夜以接日,目臥則攻之蓼……",就有"臥薪"的意思。

蓼是一種具有辛辣味道的植物,越王勾踐為報會稽之仇,雪入吳之恥,日夜操勞,眼睛疲倦想睡覺(目臥)時,就用蓼草來刺激它,時間久了就積"蓼"成"薪"。

但這種觀點所表明的是,所謂"臥"只是"目臥"就是眼睛睏乏了想睡覺,而絕非"躺臥"之意。

"薪"則是日久積聚起來的蓼草,而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乾硬的柴草。

這或許就是對勾踐"臥薪"的唯一而合理的解釋。

那么,真正的"臥薪"者是不是另有其人?這個問題無論在正史或是野史中都無從找到答案。

而最先把"臥薪"和"嘗膽"並列在一起使用的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他在《擬孫權答曹操書》中說:"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這看上去和勾踐一點兒關係也沒有。

大概是受了蘇軾的影響吧,南宋時一些官吏和學者,在他們的奏章或著述裡則開始提到勾踐"坐薪嘗膽"或"臥薪嚐膽"。

而同時期的另一位學者呂祖謙在其著述《左氏傳說》中,卻首次提出吳王夫差曾"坐薪嘗膽"。

明代的張溥在他的《春秋列國記》中也說:"夫差即位,臥薪嚐膽"。

後來馬驌在編撰《左傳事緯》和《繹史》時,同樣的把"臥薪嚐膽"歸於夫差名下。

直到清初,吳乘權在編撰《綱鑑易知錄》時仍沿用了南宋時的說法,雲:"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臥薪嚐膽"。

再稍後一些,蔡元放在修訂《東周列國志》時,又說:"勾踐累薪而臥,不用床褥;又懸膽於坐臥之所,飲食起居必取而嘗之"。

這樣,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就流傳開來,而漸漸為後人所接受。

不過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勾踐不是"臥薪嚐膽",而是"枕戈嘗膽"。

因為唐代詩人杜甫在《壯遊》一詩中有"枕戈憶勾踐"句。

據此,北宋王洙在批註此詩時說:越王勾踐"出則嘗膽,臥則枕戈"。

南宋初期丞相李綱在其《論國是》疏中也有勾踐"枕戈嘗膽,以勵其志"之語,在《論使事札子》中仍說:"勾踐枕戈嘗膽,卒以報吳"。

然而這種觀點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同。

綜上所述,"嘗膽"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而"臥薪"則始於北宋蘇軾筆下,二者相隔了一千多年之久而組合在了一起,這種組合是不是一種誤傳?"臥薪嚐膽"者是越王勾踐還是吳王夫差?勾踐是"枕戈嘗膽"還是"臥薪嚐膽"?這些頗費爭議的問題還有待於史學家們作進一步的考究。

大家都知道勾踐臥薪嚐膽,但滅吳之後越國很快就被打回原形了?眾人只知勾踐臥薪嚐膽,卻很少有人知道還有個成語、典故和他有關臥薪嚐膽,古往今來第一“忍”者故事:師父和師妹被殺死,男子挑斷腳筋留仇人身邊,臥薪嚐膽用口技復仇秦朝監察體制,《商君書》監察思想的一次大膽嘗試《悲喜自渡》:90歲季羨林的人生滋味,苦樂喜憂,唯有自嘗品嚐《桔子》清爽可口女作家丁玲大膽嘗試三人行,晚年到底和誰在一起了?故事:喝完蜂蜜水,男神說想嚐嚐更甜的,話音未落他堵住我的脣毛主席詩詞《沁園春.雪》是我最喜歡的詩作,嘗試和詩一首。

嘗枇杷,讀詩歌:一起品味5首“枇杷詩”裡的喜樂悲愁嚐嚐這款酸辣粉,好吃教你自己做Copyright©2020欣欣網NO.1jasve.com商務合作:xingwa#jasve.com(傳送郵件請將#替換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