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反對派獲約三至四成的反對票,卻只能獲得高度不成比例的少數國會席次。

新加坡政府宣稱,絕大多數的人民行動黨議員都是直選產生,且法律已保障議會中有反對黨的聲音。

但 ... 新加坡政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10月22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新加坡政治"—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與政治系列條目 憲法 行政機關 總統 哈莉瑪·雅各布 政府 總理 李顯龍 副總理 王瑞傑 國務資政 張志賢 尚達曼 內閣 行政機關 立法機關 國會 議長:陳川仁 選區 國會議員 非選區議員 官委議員 政治黨派 司法 大法官:梅達順 最高法院 上訴庭 高級法庭 初級法庭 選舉 總統選舉 國會選舉 行政區劃 外交 相關主題 OB標記 女性在新加坡政治的地位 地圖 政治主題 閱論編 根據《新加坡憲法》,新加坡是一個類似於英國的單一制、議會民主制(內閣制)國家,自1959年取得自治地位以來,一直由人民行動黨執政並以壓倒性多數控制著議會,因此被一些人認為該國實際上是一個威權主義或一黨制國家。

然而由於新加坡國會議員是通過選民投票直選產生的(單一選區及集選區),國內也有多個政黨參與選舉以及容許有反對黨的存在,加上自李顯龍上任後,反對黨相較於從前有更大的空間,容許網上發言及組織,但不容許集會,因此一些人認為新加坡也屬於部分民主[1]。

2019年《經濟學人》週報表示新加坡的民主指數為第66名,屬於有缺陷的民主國家[2]。

目次 1國家元首 2議會 3內閣 4司法 5選舉 6政黨 6.1人民行動黨 6.2反對黨 7相關條目 8參考資料 9外部連結 國家元首[編輯] 新加坡的政治體制奉行英國的西敏制,因此總統是國家元首,只擁有象徵性的權力。

在1991年以前,總統由議會任命。

1991年憲法修改後,總統由民選產生,任期6年。

修正後的憲法也賦予總統更多的權限,包括否決所有可能危及國家安全或種族和諧的政府法案,在總理的推薦下任命內閣官員和部門首長,以及啟動腐敗調查程序。

但是總統在採取這些行動前必須首先諮詢總統顧問理事會(CouncilofPresidentialAdvisers)的意見。

新加坡歷史上的首次總統民主直選於1993年8月28日舉行,當選者為王鼎昌。

第二任民選任總統塞拉潘·納丹是於1999年經選舉上台的第六任總統。

2011年9月1日,陳慶炎博士宣誓為新加坡第七任總統。

總統顧問理事會是1991年憲法修正案所建立的機構,憲法明確規定,總統在動用任何權力之前必須首先諮詢該理事會的意見。

該理事會由6名成員組成,其中2名由總統本人任命,2人由總理推薦任命,1名由最高大法官推薦任命,還有一人由主管公務員的公共服務委員會主席推薦任命。

現任總統顧問理事會主席沈基文是淡馬錫控股的董事,他在總統無法行使元首職責時代理元首行使職責。

在總統顧問理事會主席也不能代理元首職責時,由國會議長代理行使。

議會[編輯] 新加坡國會大廈 新加坡擁有一個一院制的議會,其中大多數成員由平均5年一次的民主直接選舉產生。

新加坡議會與新加坡總統構成了完整的新加坡立法機構。

議會中的多數黨黨魁將獲總統任命為政府總理,然後再由總理推薦內閣部長和部門首長,經總統任命後組成內閣與政府。

政府對議會負責,並接受議會的監督與質詢。

一屆議會(以及政府)的任期最長為5年,但是總理可決定提前解散議會,舉行大選。

大選必須在議會解散後的3個月內舉行。

議會議長在議會首次召集開會後選舉產生,當總統和總統顧問理事會主席均因故無法行使國家元首職責時,將由議會議長代為行使職責。

現有的議會(於2015年新加坡大選選出)共有101名議員,其中包括89名單一選區及集選區議員(ConstituencyMemberofParliament)、3名非選區議員(Non-ConstituencyMemberofParliament)以及9名官委議員(NominatedMemberofParliament)。

由於長期以來人民行動黨主宰了議會的絕對多數,1991年修正後的憲法規定,議會內必須有至少9名反對黨議員,如反對黨議員未達法定人數,必須由政府委任得票最高的反對黨議員進入議會。

目前在101名議員中,只有9名反對黨議員,其中1人是單一選區議員,另5人則來自集選區。

批評者認為人民行動黨擁有了議會的絕對主導權,使得權力制衡受到破壞,反對派根本無法發揮監督作用。

反對派獲約三至四成的反對票,卻只能獲得高度不成比例的少數國會席次。

新加坡政府宣稱,絕大多數的人民行動黨議員都是直選產生,且法律已保障議會中有反對黨的聲音。

但反對派批評新加坡獨有的集選區制度讓反對派難以進入議會,且政府在歷次選舉均會重劃集選區,反對派難以勝出。

內閣[編輯] 內閣成員由總理從政府部門首長中選出,內閣由總理負責,設2名副總理。

1990年總理李光耀下台後自任內閣資政;2004年總理吳作棟下台後,李光耀繼續擔任內閣資政,而吳作棟則出任國務資政。

2009年副總理尚穆根·賈古瑪轉任國務資政。

國務資政與內閣資政,相當於中國大陸的國務委員,出席內閣會議,幫助總理指導部長,參議內政外交等國家事務,影響力猶大。

由於現任總理李顯龍是內閣資政、前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之長子,兩人同在內閣中工作也引起許多人的批評。

2011年新加坡大選後,李光耀和吳作棟退出內閣。

內閣成員同時也是議會議員,其中多名內閣成員兼任多職。

司法[編輯] 新加坡高等法院與新加坡上訴庭是新加坡司法的最高裁決機構。

新加坡高等法院負責對重大刑事或民事案件進行審判,同時也接受判決上訴。

高等法院的主審判長(即最高大法官)、資深法官以及6名大法官由總統任命。

若高等法院判決不服則可繼續要求上訴庭重新考慮。

1994年新加坡廢除了英國樞密院的最終裁定權,因此新加坡國內案件不再可交由位於倫敦的樞密院最終裁定。

選舉[編輯] 新加坡實施強制投票。

該國國會93名議員是由民選直接產生的,來自於全國各個選區,其中包括17個集選區(GroupRepresentationConstituency,GRC)和14個單選區(SingleMemberConstituency)。

單一選區議員產生較為方便,採用簡單多數制,得票最多的候選人當選,當有多人參選時當選者不必獲得過半數的選票。

目前議會內有10位反對黨議員和2位非選區議員,但是人民行動黨的候選人在大多數單一選區中獲得超過半數選票當選。

集選區是1988年新設立的選區模式,5至6名候選人必須搭檔參選(最初只需要三名候選人),且其中1人必須是少數族裔(馬來、印度或亞歐混血族)代表。

選民不能選舉單一的候選人,而只能選舉一組候選人。

得票最高的一組候選人當選,共同進入國會。

集選區模式是新加坡政治體制中最常遭到批評的一部分,因為這有效地阻擋了更多的反對黨議員進入議會(2011年以前的5次選舉中,反對黨從未在任何一個集選區獲得勝利),而且由於人數上的要求,導致在多個集選區中,反對黨根本無法推選出足夠人數參選,使得人民行動黨無對手自動當選(walk-over);但是人民行動黨政府則宣稱,此舉保證了少數族裔的參政權,讓這些族群也可以在議會中擁有自己的代表。

歷史上,人民行動黨一直在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在第十屆大選(2006年)中人民行動黨獲得了66.6%的選票。

即使是表現最差的時候該黨也可獲得61%的選票。

雖然至今未發現任何選舉不公或舞弊行為,反對黨依然指責執政黨占據了有利優勢,通過政策支票來拉攏選民。

例如在第九屆選舉中(2001年),在反對黨長期紮根的波東巴西選區,人民行動黨就保證選民若該黨在此選區獲勝將提供免費組屋翻新計劃。

雖然反對黨最終還是保住了該選區的議席,支持率卻有明顯的下降。

此外,反對黨也指責人民行動黨經常通過司法手段來阻止具有威脅性的候選人參選。

新加坡嚴格的選舉法對參選人的資格做出極大限制,有任何犯罪記錄(甚至包括酒醉駕車)的人士或破產者都被禁止參選。

此外許多人也因被控誹謗而丟失議席。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981年新加坡15年以來議會中的第一位反對黨議員惹耶勒南(JBJeyaretnam)被李光耀等11次控告誹謗成立後被要求支付巨額賠款,在延遲1天交付賠款的情況下,被強制勒令破產,從而剝奪了其參加2001年選舉的資格。

政黨[編輯] 參見:新加坡政黨列表 人民行動黨[編輯] 人民行動黨是新加坡最大的政黨,自1957年以來就一直控制著新加坡的議會。

該黨於1954年成立,最初是一個左派的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政黨,以追求最終從英國殖民統治下脫離為目標,其成員即有從英國留學歸來的民族主義者(如李光耀),也有受當地華校教育和共產主義思潮影響的極左人士。

在1957年舉行的首次市議會直選中,新成立的人民行動黨就獲得了接近半數的議席;1959年立法會選舉中則獲得壓倒性勝利,取得51席中的43席,也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執政之路。

1961年該黨曾險些喪失議會的控制權:由李光耀領導的黨內社會民主主義的反共勢力與黨內親中共勢力決裂,共產黨人脫離行動黨另組社會主義陣線,人民行動黨一度只以1席優勢控制議會。

但是在與馬來西亞短暫的合併期間,李光耀在得到吉隆坡政府的支持下鐵面整肅共產黨人,並從1966年起人民行動黨就一直占據了議會中的全部席位達15年之久,直到1981年惹耶勒南打破人民行動黨的議會壟斷。

反對黨[編輯] 新加坡的反對黨勢力一直非常薄弱,早期的反對黨勢力主要是左派的新加坡工人黨和極左的社會主義陣線,但是社陣自1963年新馬合併後就一蹶不振,1965年新加坡獨立之後也通過法律規定共產黨組織為非法組織。

社陣到了1990年代併入新加坡工人黨。

目前新加坡的反對黨主要是新加坡前進黨、新加坡民主黨和新加坡工人黨。

過去新加坡民主黨一直是新加坡最大的反對黨,曾經在議會中擁有三個席位,但於2006年新加坡大選中,該黨於議會中並沒有任何議席;而新加坡工人黨和新加坡民主聯盟則在議會分別擁有2席(其中1人是受委任的非選區議員,即得票率最高的反對黨候選人,相當於保障名額)和1席。

此外也有一些較小的政黨,比如馬來民族機構。

在2020年新加坡大選後,政治版圖重新劃分。

新加坡工人黨現於阿裕尼集選區、盛港集選區及後港單選區擁有10個議席,雖然不足抗衡行動黨,但已成為最有力的反對勢力。

反對黨活動空間一直遭到壓縮,例如新加坡的媒體很少報導其活動,甚至在選舉期間也受到執政黨各種打壓與威脅。

不少反對黨的成員都已經離開新加坡,移居澳大利亞或美國。

2019年1月18日,新加坡國會前議員陳清木在臉書宣布籌組新政黨新加坡前進黨(ProgressSingaporeParty),已向新加坡政府申請成立政黨。

2019年7月26日,陳清木召開記者會宣布新加坡前進黨正式成立。

該黨在2020年新加坡大選中獲得2席非選區議席,並會與其他政黨合作。

[3][4] 相關條目[編輯] 新加坡國會 2011年新加坡大選 2006年新加坡大選 2015年新加坡大選 2020年新加坡大選 參考資料[編輯] ^纪赟:被中国一再误读的新加坡.聯合早報.2013-03-13.  ^GemmaIso.Singaporeisupfrom69thto66thintheDemocracyIndexrankingsbutstilla“flaweddemocracy”(html).獨立新聞.2019-01-09[2019-11-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7)(英語).  ^新加坡前議員組黨李顯龍胞弟臉書相挺(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經濟日報2019-01-2416:21中央社記者黃自強新加坡24日專電 ^新加坡新政黨記者會稱將參與大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廣播電台時間:2019-07-2621:33新聞引據:中央社撰稿編輯:張子清 外部連結[編輯] 新加坡:假冒憲政的專制王朝(中文)作者:曾節明 閱論編亞洲各國家和地區政治聯合國會員國 阿富汗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巴林 孟加拉 不丹 汶萊 柬埔寨 中華人民共和國 賽普勒斯 埃及 喬治亞 印度 印尼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 哈薩克 北韓 南韓 科威特 吉爾吉斯 寮國 黎巴嫩 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蒙古國 緬甸 尼泊爾 阿曼 巴基斯坦 菲律賓 卡達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 泰國 東帝汶 土耳其 土庫曼 阿聯 烏茲別克 越南 葉門 聯合國觀察員 巴勒斯坦 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 阿布哈茲 阿爾察赫 北賽普勒斯 南奧塞提亞 中華民國(臺灣) 屬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阿克羅蒂里和澤凱利亞 英屬印度洋領地 聖誕島 科科斯(基林)群島 香港 澳門 閱論編新加坡主題歷史時間線海峽殖民地(1874-1942)·昭南島(1942-1945)·新加坡直轄殖民地(1945-1959)·新加坡自治邦(1959-1963)·新加坡州(1963-1965)·新加坡共和國(1965-) 政治法律(憲法)·總統·總理·資政·國會·內閣·選舉·政黨·法院·軍事·人權·貪污調查局 地理新加坡行政區劃選區(市鎮理事會-現任主席)·社區發展理事會·地區·都市發展區域 專題動物·地區·島嶼·公園·海灘·植物·河流·新加坡旅遊·新加坡旅遊景點極點新加坡地理極點 經濟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新加坡元·新加坡銀行業(中央銀行)·星展銀行·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新加坡稅收·新加坡健康保障·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新加坡交通部·新加坡民航局·新捷運巴士·新加坡地鐵·新加坡公司·新加坡賭場·新加坡農業(吃凍肉運動)·新加坡高速公路 人口專題移民·語言·宗教 文化建築·藝術·電影·名人·文學·教育·音樂·媒體·報業·體育·戲劇·假日·飲食·國家古蹟·口香糖禁令·不准掉頭綜合症·新加坡小販文化 國家象徵(英語:NationalsymbolsofSingapore)國歌·國徽·國旗·國慶慶典·信約·國花 其他新加坡之最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新加坡政治&oldid=67072700」 分類:新加坡政治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自2018年10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EnglishEspañolSuomiFrançaisहिन्दीBahasaIndonesiaქართულიBahasaMelayuPortuguêsРусский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