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灣蕨類教父郭城孟:閱讀土地的韻律、年輕的地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聊起森林面貌,他先為台灣的山林生態下了一個定義:「台灣擁有全世界所沒有的珍貴異質性!」曾擔任台大植物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植物 ... 攝影/JimmyYang©ShoppingDesign 分享 追蹤 分享 專訪台灣蕨類教父郭城孟:閱讀土地的韻律、年輕的地殼、古老的靈魂 2020/11/02 | 人物 |孫維利 從歐洲的工作經歷看回台灣,郭城孟覺察台灣山林生態的獨特性;透過梳理土地的韻律,他看見自然對人文養成的影響,也鼓勵人們往土地裡找與自己生活的連結。

本文選自《ShoppingDesign》雜誌2020/ISSUE03「Wild山形人.野行者」 穿過台大植物園、彎過幾個廊道,我們來到了前植物標本館館長郭城孟老師的圖書間,滿書櫃記載全世界植物紀錄的古老圖庫,少說也有數十年的世代收藏積累,空氣中瀰漫著午後隱約的光線與異質氣息,在這裡郭城孟與大家暢聊他對台灣山林的眼界,對地質、地貌樣態的演變的詮釋,以及看見這片土地如何孕育獨一無二、年輕又古老的島民靈魂。

攝影/JimmyYang©ShoppingDesign 攝影/JimmyYang©ShoppingDesign 聊起森林面貌,他先為台灣的山林生態下了一個定義:「台灣擁有全世界所沒有的珍貴異質性!」曾擔任台大植物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植物標本館館長,也曾替許多蕨類命名及發表而被譽為「蕨類教父」,郭城孟經常與跨領域專業學者交流、遊歷各洲、走過世界群山曠野,研究全世界蕨類植物及鑽研各國演化脈絡。

在植物及演化的專業背景下陸續受邀於柏林植物園、荷蘭萊登大學、巴黎自然科學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哈佛大學博物館等擔任研究。

攝影/JimmyYang©ShoppingDesign 察覺台灣山的獨特及演化 他回憶起當年在歐洲工作時,曾攀爬過阿爾卑斯山,沿途觀察植物種類的擴展、生物演化、植物群像、地理環境到人類文化的演變,「我會觀察該區森林線高度、山林中植物物種的分佈。

」攀爬至兩千公尺後,阿爾卑斯山的森林線消失了,再往上就是針葉林、岩石、冰山冰河的地形,但故鄉台灣卻很不同,即使到達三千六百公尺,仍可看到森林存在,甚至觀察出因冰河時期受到壓迫,影響了雲杉和冷杉的高度分布差異;他在山林中的植物群像對照觀察裡,慢慢拼湊出台灣的獨特版圖,也發現山林與城市的相互關係,他說:「例如,剛到紐約時,走在街道上,總覺得這座城市不曉得哪裡怪怪的,後來才恍然大悟,原來紐約街道的端點什麼都沒有,不像台灣總是可以看到『山』的蹤跡。

」 在一次與哈佛教授們的下午茶聚會,討論人造衛星底下可看到最迷人的人為景觀,他驚訝不是萬里長城,而是台灣西北部那三千多個亮點——桃園埤塘——三百年前先民挖埤塘掘水所製造出的地理人文軌跡,那次討論讓他心中極為震撼,「我竟然是透過其他國家的描述才認識台灣土地?」於是回到台灣,他開始發展出閱讀台灣的各種方式,包含替台灣人設計登山路線、到郊山認識植物,感受每一片土地的「中心思想」及「自然的韻律」。

在土地的韻律之上發展 「每塊土地都有不同的地質紋理,蘊藏從過去到現在的痕跡,有些土地被經營過、有些土地一直維持原始樣貌。

」透過過去、現況的了解,理解未來的可能發展,人生也是這樣,順著這樣的基礎延伸到未來。

「土地的韻律極為重要,人也應該在這節奏裡,體會它、順著它。

」風土就是自然的韻律,跟地質、氣候、地形都有緊密關係,他描述不同地域所感受到的水的韻律:「越往南走,水的韻律就越少,桃園每年有兩、三個月的乾季,苗栗有三、四個月,南部則有六個月,而好吃的水果都在乾季、這就是為何南部水果受歡迎之處。

」此外,台灣茶的滋味異於其他國家,原因也在土壤裡的組成、風土底蘊來影響到風味層次,模仿不來。

透過閱讀土地的韻律,可以看到氣候、生態、人文發展、氣候等的相互影響,居住在此的肢體律動者、靈修者、藝術創作者、吟唱者都能從這片土地山林裡的紋理節奏,獲得不同的創作靈感及養分,「我們身在台灣,若能了解這座島嶼的自然韻律、身心順應於其中,不僅適合靈修,也自然能找到平衡、展現出內外在的平衡。

」透過眼睛所見的點點滴滴,去反推出整個脈絡,「脈絡出來了,生命的方向就會清楚顯現,因而可以很扎實、隨心所欲的思考、並進行創作。

」 攝影/JimmyYang©ShoppingDesign 攝影/JimmyYang©ShoppingDesign 不同色票的綠療癒與強大生命力 此外,他也認為台灣山林提供極大的療癒力,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若身處在不同綠的環境裡,就是最療癒的過程,他問:「你會不會覺得山裡每種蕨類的綠都不一樣?」現代人在潛意識會想去接觸自然,是因為要尋找平衡,因為雙腳長久沒有踩在土地上接地氣,難怪乎週末會不自覺往山裡去,「大地的美,在於每座山林裡的每棵樹、每片葉子上都有一個神,人脫離森林太久,自然朝著最原初的根源走。

」台灣的山林就是如此具備召喚人們的療癒力。

他長期在山林與平地鑽研蕨類演化,當他走在象山的山林步道上,便有十幾種蕨類蹤跡,「10平方公里內的密度就高達170種以上的種類!」這與以前在非洲住上一個月才看到的數字差異相當大。

有時爬山時不侷限研究種類,而是會去看這些蕨類的演化方向,原來台灣的蕨類種類涵蓋遠古蕨類的後代、恐龍時期蕨類的後代、原生種蕨類等,可說是冰河時期演化過程中保留蕨類種類最多的地方、最適合賞蕨的國度。

攝影/JimmyYang©ShoppingDesign 攝影/JimmyYang©ShoppingDesign 「冰河期(200萬年前~1萬年前)台灣海峽是陸地,台灣是生物避難所的一部分,在這裡恐龍時期的植物保留了下來,而且還保留了不少。

」如今其他同緯度地區都成了沙漠,台灣卻因四面環海、地質年輕的關係,擁有兩億年前的筆筒樹、兩百多座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峰,以及成為獨一無二的蕨類王國、樟樹王國。

因位處於緯度0到30度極廣的區域位置、高度上橫跨數千公尺,以阿里山小火車為例,一路穿過熱帶、暖溫帶、冷溫帶、亞熱帶、亞寒帶,到玉山則到了寒帶,像是赤道到北極的北半球壓縮版,連平緩如安地斯山都望其項背;再加有東北季風,高海拔的生物順著山脊線、小山溝而移動,光是垂直不同區帶就會交錯影響,甚至合歡山上可以找到北極圈才有的小白花、蕨類等植物、成就豐厚的生物圈。

山林的生活風格,促使我們去思考什麼? 「一片土地、一座山林的『生活風格』都不是憑空而生。

」而是從古到今的地形、地質、生態、氣候、人文、產業等所堆疊的韻律總和反映出來。

身為生態地質與人文脈絡的觀察者,郭城孟綜觀土地特質,他認為我們已有意識到人與土地的循環、了解自然的韻律,讓生命的哲學與土地的中心思想同步融合,「台灣人在人權、平權、性權的自由度能如此遼闊多元,是因為台灣擁有大山大海的環境、以及小小一塊土地有如此豐富的地理變化及生態樣貌發展。

」在每次與土地對話的同時,「不要忘記打開天線,接受這座森林要告訴我們的訊息,進行本能的味覺、氣味的察覺,理性、細緻的資料閱讀,深層內化,再一點一點變成我們實際在生活裡可以運用的工具和能力。

」 攝影/JimmyYang©ShoppingDesign 他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山林土地中找到與自己生活的連結,回到最原本的本質中去探索。

「回歸本能,與自己的本質連結,生活就會產生意義」,聊到本質,他忍不住心神嚮往這座獨特的島嶼原型——一個又老又年輕的島嶼、又大又小的地方,在這生物大、土地小的島嶼上形塑出各種獨特的人們,這些人們也跟這山林島嶼擁有一樣的特質——年輕的軀殼、足以乘載各式生命起伏的內在老靈魂。

本文選自《ShoppingDesign》2020/ISSUE03「Wild山形人.野行者」,走進山的國度,找自己的高度⋯⋯,更多內容請點此試閱。

請往下滑看更多精彩內容 延伸閱讀 將山裡故事帶回人間—專訪山岳部落客「雪羊」:翻山越嶺,翻出人生新視界 登山專家詹喬愉:從生活到世界的頂峰《攀向沒有頂點的山》聖母峰之後再談登山 【封面人物】連俞涵/心中有山就不迷失方向:順應自然,不忘記舒服自在的狀態 相關標籤: 植物 自然 山形人 追蹤我們 Wild山形人・野行者 請往下滑看更多精彩內容 訂閱《美好生活指南》周報,每周五發刊 >>管理我的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