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外語,值得嗎? 自學西語改變人生的「內向大叔」經驗分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打破學語言的迷思】(一):學外語,值得嗎?──自學西語改變人生的「內向 ... 二、「幹嘛學那麼多其他的語言,只要英文學好就可以走遍天下了。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時事現場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上架,夢想人生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CrossingCampus 學習 【打破學語言的迷思】(一):學外語,值得嗎?──自學西語改變人生的「內向大叔」經驗分享 林志都/今天來點跨文化 2018/08/23 23779 PhotoCredit: 把語言學習與生活切開,不可能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這篇文章的標題,似乎是多此一問:不多學點外語,要怎麼跟外國人溝通呢? 嗯,如果讀者朋友您會這樣想,就表示你與我應該在同一個「同溫層」中;但如果你勇敢一點點、走出這個圈圈,很可能就會聽到類似以下的評語: 一、「幹嘛學其他語言,中文跟英文都學不好了。

」 二、「幹嘛學那麼多其他的語言,只要英文學好就可以走遍天下了。

」 三、「幹嘛學那麼多語言,學coding跟電腦能溝通才是真的,你看人家外國多缺軟體工程師啊!」 四、「幹嘛學外文,未來是中國人/中文的世紀啊。

」 五、「反正我又沒想出國讀書、工作,幹嘛學外文?」 ⋯⋯ 在過去,文章一開始「設問破題」後,我就會開始直接在下方──反駁這些謬論──畢竟這是小時候作文、申論考試、辯論比賽訓練出來,最有效率的表達方式。

不過因為不想再被酸民罵「光說教沒故事」,因此在一一反駁這些說法之前,這篇文章請先讓我賣個關子,來談談自己的學語言經驗好了: 「反正你們暑假補習都學過了」──讓我傻眼的英語學習經驗 對我來說,學中文並不難;根據長輩的轉述,在上幼稚園之前,我就已經會念報紙上出現的大部分文字了。

這邊當然不是要自誇天份高──其實,如果你生活在台灣、一定也可以輕鬆學會中文、不必靠補習。

因為每天光是看電視、電影、報紙、網站,甚至連課本都不必看,就可以耳濡目染地學會生活中所需的中文了。

光以「影音」來說,因為我們的多數電視節目、電影都有字幕,這其實就是最好的「學習工具」,如果是中文發音的節目,它還會「念出來給你聽」呢! 或許因為如此,我對台灣國民義務教育體系中,直到現在還在採行的「國文課」教育方式,實在很容易感到嗤之以鼻:怎麼到現在還在背課文、劃重點背作者生平、錯字罰寫幾十遍?而不是把重點放在教學生們培養閱讀習慣、媒體識讀、練習具邏輯地分析整篇文章、以及培養想法表達的能力或創作?(難怪有人半諷刺地説:台灣的數學課,是把學生「當天才在教」;但到了國文課、歷史課,卻把人「當白痴在教」。

) 總之在當時的環境下,我的中文成績還算不錯,反倒是台語在當年沒字可遵循、也沒有正式的語言課程下,讓我學起來很吃力──不過這個故事我們之後再說。

然而我在小學、中學時的英文學習,就真的很悲劇了:在我國中時代因家庭因素搬到阿根廷之前,我的英文真的「非常不怎麼樣」。

主要原因也很簡單:在那個考試還會考你每個單字音標的年代,我在台灣上國中前的那個暑假,沒乖乖像其他學生一樣去補習班、或到老師家「補音標」。

因此一開學時,當國中老師直接在台上説:「音標這些都跳過不教,反正你們暑假都在補習班學過了。

我們直接來開始背單字!」時,我頓時傻眼。

然後,根據我當年在台灣念國中時有限的經驗,英文老師的教學方式,基本上完全就是以學生「聯考」的英文成績為終極目標、「模擬考校際排名」為次要目標、「段考、月考的班際排名」為再次要目標⋯⋯這樣類推下來的。

換言之,只要「考試不會考」、「配分比不高」的學習項目,一定是盡量快速跳過。

「要有效率的念書啊!浪費那麼多時間看英美電影、小說,考試又不會考!有什麼用?」可說是當時我所體驗的英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

 圖/nelen@Shutterstock 來到阿根廷後,自己找到學習方法 總之,在不懂音標、英文不怎樣,西文當然更完全不懂的情況下,我就這樣來到阿根廷了。

一開始那幾年,著實非常痛苦──不擅社交的我,不敢去找阿根廷當地人、或其他國家的學生說話練習,校園、生活中的溝通常常遇到困境。

家人看我如此痛苦,便請了個家教幫忙,但對當時的我來說,成效也很有限。

但是後來,我找到了自己的學習方法:閱讀。

從歷史課本、科普雜誌到小說故事,我按照自己的興趣,除了學校的西班牙文課本外,還自己邊看邊查字典,讀了很多西文的雜誌與「課外讀物」(是的,那時候還有這樣的稱呼);透過這些閱讀,我不但獲得了更多知識,也日漸了解西班牙文的寫作方式。

與許多語言一樣,西班牙語可以略分成口語、書面與正式等三種表達方式,而因為「廣泛閱讀」(如小說中的「對話」,便常以口語形式表達),讓我對口語及書面、正式的表達方式差異,比單看教材要更加清楚。

也就是靠著當年「半自學起家」的西班牙文,讓我不但了解更多不同的觀點,看到更廣的世界,也有了更多的機會與「奇遇」:從用西班牙文學著寫文章、讀心理分析,到找到相關的業務工作、還翻譯了幾本書;從輕鬆在西班牙自助旅行、還在聖家堂用西班牙語跟俄國美女搭訕,到後來頻赴拉美出差;從在拉丁美洲招商並宣傳台灣、到幫大官甚至總統翻譯過幾次外交會議⋯⋯。

這些都是剛到阿根廷時、深陷學習痛苦中的我未曾想到的。

 圖/IakovFilimonov@Shutterstock 學第二外語會讓英文變好?對我來說是真的 甚至,因為西班牙文與英文的相近性,在自己融會貫通下,讓我本來不怎樣的英文也變好了──尤其是英文閱讀能力。

回頭說到我的英文能力:其實我的英文只有三分之一是透過正式教育學到的;另外三分之一是看完精彩的西文小說,又忍不住去找它的英文版來讀學到的;還有另外三分之一,說來有點不好意思,則是看電影、看電視劇、尤其是玩電腦遊戲學的──是的,就是大家都說玩多了會上癮、浪費人生的「電動」。

在這邊稍微解釋一下:由於大叔我那年代的電腦是RGB螢幕+286核心,無法呈現如現代遊戲華麗的動畫、影音效果,就連圖片都是紅藍綠三色組成,可說「慘不忍睹」。

因此許多角色扮演遊戲與戰略遊戲的「過場情節」,都是以「文章」敘述。

但正是靠著那些RPG的「過場情節敘述」,我不只學到了英文文章的敘事手法,也學到了許多像是“troll”、“orcs”、“ogre”這些多年後隨著《哈利波特》小說與《魔戒》系列電影的風行,漸漸為眾人所知所用(儘管意義通常與原意不同)的單字。

(當然,你也許會說「學那些有甚麼用」,然後你就會被一堆人“troll”⋯⋯) 而靠著電視劇與電影,我知道了許多歐美常用的俗語與片語,也才會發現在英美澳洲,發出often裡的t音的人越來越多──但在我們的國中小英文課程裏,我們還是只會教一個「標準發音」:often這個字裡的t,絕對不能發音。

學外語一定要「出國」嗎?語言教育體制不改,那出國可能真的比較快 從英文不好、西語程度零,到現在自認幸運擁有不少特別的經歷和經驗,這一切回想起來,真的主要歸功於我當時在拉丁美洲,硬是學好了西班牙文。

而這些,還只是個不太會行銷自己的「內向中年大叔」,靠著單單一種語言、靠著單單自己一個人不斷閱讀所做到的事──相信能力更好、更開朗大方樂意與外國人互動的你/妳,若趁著年輕有時間,多學幾種語言,拓展你/妳自己的可能性,更絕對會是值得的。

看到這裡,不知道會不會又有酸民跳出來說:「那是因為『你家有錢/有閒/有資源』送你出去阿根廷⋯⋯」云云。

這裏就姑且先不論「到阿根廷」跟「家裡有錢」或「學好英語」的關係到底在哪裡,也不論其實如前文所言,我剛到阿根廷時不敢交際、因此真的是只靠閱讀來學習好了。

我覺得像這樣「有錢=出國=外文好」的刻板印象,倒是可以這樣看:「生活環境」固然確實會成為語言學習的助力,但真正重要的,其實還是「學習方法」和「教育」的方式──畢竟以台灣為例,現在每個人在12年義務教育中,都學了整整12年的英文,為什麼大家還是會認為「出國英文才能變好」呢? 可見,台灣的外語、甚至語言教育,確實有諸多需要改進之處: 把語言學習與生活切開,不可能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我常常覺得,也許我們的語言教育最失敗的地方,就是把所有語言──不管是中文或其他外語——切割成萬千個「小單位」(生字、句型、文法),然後要求學生們「單獨」背誦、「重複」練習,當作考試過關用的講義,讓學習死板而毫無樂趣。

同時,我們的外語教育也常常硬生生把「課堂」和「生活」切開,無視於充斥電視、電影與網路上的各種影片與資源,導致無法在台灣營造出學生有興趣、有動力的「學習環境」。

讓我至今印象很深的事情是,大約3 年前,有教育產業工會團體抗議、也看到國中老師投書,認為「由於偏鄉教育資源不足、無法有效學習英文聽力,因此學測不應該考英文聽力以示公平,才能拉近城鄉差距」。

這話題當時一度沸沸揚揚,甚至還有報紙去訪問眾多「明星爸媽」各抒己見。

但老實說,這樣的觀點,只讓我差點從椅子上摔下來── 沒錯,城鄉確有教育上的「資源差異」。

但誰說資源少就無法「有效學習英文聽力」?按照這個邏輯,資源少也無法「有效學習中文能力」、「有效學習史地觀念」、「有效學習數學計算」,所以「為求公平」,大家通通不用學習,就能「拉近城鄉差距」了?偏鄉資源若缺乏,我們不應該想法投入更多資源來平衡相關差距嗎?怎會變成削足適履,而不是換雙大一點的鞋子呢? 圖/Photographee.eu@Shutterstock 其實,這類爭議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長期以來,都把「學習」視為「只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的工具,並且硬是納入一定會有、也必須要有「標準答案」的教育體系裡。

在這個教育體系下,許多教育者甚至不覺得英文或任何語言,是一種「活的語言」──明明學習外語的目的,是用來閱讀、用來看電視電影、用來彼此討論與創作的;是用來對話、溝通、用來思考與發表意見、用來更深入了解異國文化、或者向外介紹自己文化用的。

但在這一套體系下僵固的思考中,外語,只純粹是用來應付考試、決定學生成績「高低」與「勝敗」的填鴨罷了。

在這樣的教育體制與學習環境下,也難怪「出國才能學好外語」的刻板印象,會如此深植人心了。

(未完待續,在下一篇文章中,我會嘗試一一反駁文章開頭提出的「外語學習無用論」相關評論,敬請指教)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Credit:Chainarong0@Shutterstock(圖非當事人) 教育 外語 台灣 語言 生活 關聯閱讀 精通六國語言,沙發客來上課──不要怕犯錯,才能學好外文 在台灣,如何輕鬆「假裝」自己很有「國際觀」? 頂著外文系「光環」赴美留學,才體會「說英文不簡單」──我們有資格害怕,卻也有責任克服 作品推薦 外國人嚮往的「先進寶島」,還是媒體形容的「落漆鬼島」?──為什麼台灣的形象反差這麼大?該怎麼改變? 「瑞典肉丸」非源自瑞典的「正名運動」──食物起源的「國族主義」與融合創新 參考資料 TOP 林志都/今天來點跨文化 從拉丁美洲到南亞再到非洲,從業務到譯者、老師與貿易,從科普文學、動漫到電影,從20世紀到21世紀,今天,且讓實際年齡大概是心理年齡兩倍以上的大叔我,與你分享跨越了這麼多種不同文化、職場與世代的體驗。

臉書專頁:「今天來點跨文化」 看更多 上一篇 【美國教我的一堂課】這裡的小學生活,沒有安親班與學習單──那些「比做功課更重要的事」 下一篇 【打破學語言的迷思】(二):「中英文都學不好了,幹嘛多此一舉」的荒謬,與語言的「現實價值」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學習Learning 你不是非要出國,才能學好英文──擺脫「菜英文」,先破解「四大迷思」 留學StudyAbroad 不設限的自由工作者之路──華威大學「TESOL」留學經驗,改變我在台灣的英語教學思維 評論Opinion 讓我們一起打造一個多語台灣──見不賢而內自省,從「強國崛起」的烏龍事件說起 新創Startup 以PDG看見未來,在台灣做全球的事,加入iKala、CloudAD與漸強實驗室駛向世界舞台! 熱門文章 1 「神秘」的中國快時尚品牌,為何在西方年輕人中引發熱潮?(BBCNews中文) 2 一名烏克蘭青年的告白:俄羅斯最厭惡烏克蘭的,就是我們自由的靈魂 3 【歷史文化】美國社會的頭號殺手:肥胖──為什麼窮人愈來愈胖?因為他們根本吃不起新鮮食物 4 沒經驗、沒簽證、沒選擇?我在德國4年換3份工作,領悟「國際人才」的困境與優勢 5 烏克蘭真的「潰敗」、美國真的「冷眼旁觀」?──俄烏戰爭的那些陰謀論,與台灣人真的該擔心的事 6 大家都是斯拉夫人不要分那麼細?烏克蘭、俄羅斯衝突不斷的原因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