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陣/臺灣目前發現最大的巨石文化遺石,為花蓮瑞穗舞鶴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掃叭石柱又叫掃只石柱、舞鶴石柱,是台灣一處考古遺址,位於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緊鄰花東公路(台九線)旁。

掃叭石柱有兩根,兩根石柱各長575公分、339公分,各重10.6噸 ... 姜朝鳳宗族 跳到主文 大家好,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本Blog作者為「姜朝鳳宗族」、姜勝智派下、19世、禮字輩、姜先生0952-095331 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公告欄 facebook姜太公廟 Apr25Mon201619:20 巨石陣/臺灣目前發現最大的巨石文化遺石,為花蓮瑞穗舞鶴村的兩根板岩大石柱/「「掃叭遺址」(舊稱舞鶴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體系,距今約三千年/鹿野忠雄一九二九年赴臺灣東部調查/掃叭遺址即屬卑南文化的一支 藏身3000年的台東成功鎮「和平岩棺」,即將揭開神秘面紗,台東縣政府委託史前館進行調查、試掘採樣,了解相關文化內涵。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攝106年7月4日 神秘岩棺巨石文化再添一塊拼圖(3)(圖)https://bit.ly/3cg7xWL 改寫史前文明驚世紀錄哥貝克力巨石陣|世界之最|寺廟|大紀元-http://goo.gl/Vep2Or 迪士尼把島國神明畫太胖惹議|地球圖輯隊帶你看透全世界-http://goo.gl/Bmi3o6    -------------------------------------- 臺灣目前發現最大的巨石文化遺石,為花蓮瑞穗舞鶴村的兩根板岩大石柱。

有關石柱最早的學術研究,始於鹿野忠雄一九二九年赴臺灣東部調查,隔年在人類學雜誌發表〈臺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に就て〉調查報告。

民國七十七年石柱所在區域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並正式命名為「掃叭遺址」(舊稱舞鶴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體系,距今約三千年,民國九十五年重新公告指定為縣定遺址。

劉益昌等人於民國八○年調查時,測得靠近北邊的石柱地表以上高約五百七十五公分、寬一五二公分、厚三二公分;近南面民國六○年重立之石柱高約三百九十九公分、寬一百公分、厚五○公分。

巨大石柱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的巨大石柱之一,攝於1959年。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鄰近原住民族流傳不少和掃叭石柱有關的神話傳說。

阿美族語「掃叭」發音原本是木板的意思,相傳數百年前族人到舞鶴臺地開墾時,突然下起大雨,族人撿拾木板遮雨,「掃叭」就成了當地的地名。

據說阿美族蓋屋時族人會一起唱祖先流傳的祈禱詞,如果唱錯會被大風颳走變成石頭,石柱便是唱錯祈禱詞的兩位族人化成;除此之外,也有過去祖先住屋遺留之柱子的說法。

在撒奇萊雅族方面,傳說智慧之神福通(Botong)和妻子通往天上時,Botong告誡不得傳出聲響,然而妻子不慎發出嘆息聲,天梯因此斷成兩截,上半部掉落成為今日的掃叭石柱,下半部遺留在花蓮花崗山;另一傳說則是分別居住在瑞穗、美崙山的兩個巨人,為了美女巴奈(Panay)較勁,雙方互擲石頭,掃叭石柱就是當時美崙山巨人所扔的兩塊大石。

掃叭石柱在花東縱谷風景區管理處規畫下開放民眾遊覽,成為瑞穗鄉著名的觀光景點。

重達數噸的石柱源自何方?史前人類又是怎麼搬運並豎立於此地?至今仍然沒有明確的答案,原住民傳誦的神話更增添幾分神祕性,留給我們無限的想像。

掃叭石柱又叫掃只石柱、舞鶴石柱,是台灣一處考古遺址,位於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緊鄰花東公路(台九線)旁。

掃叭石柱有兩根,兩根石柱各長575公分、339公分,各重10.6噸及12.3噸,原本一根橫躺,另一根則是豎立,現今掃叭石柱呈現兩根是豎立狀況,導致原貌遭受人為破壞與保存不力狀況下,難以提供考古,形成一道難解謎題。

在臺灣日治時期就開始被稱作「掃叭」,鳥居龍藏對這處遺址的年代歸類為巨石文化,是目前東部地區所存最大遺石。

現今臺灣的考古學界則是認為掃叭遺址是屬於新石器時代,距今約有三千多年,最主要的文化相是卑南文化和麒麟文化,其中掃叭遺址即屬卑南文化的一支,有一個南北長約六百公尺,東西寬約四百公尺的遺址。

石柱密語-掃叭石柱的傳說-http://goo.gl/IQ5ZrE 花蓮旅人誌-花蓮旅遊部落格HualienBlog-http://goo.gl/ppfeg1 花蓮掃叭石柱日本時代與現代的古今對照圖~ 掃叭石柱最早是日本時代人類學者鹿野忠雄所發現,據紀錄共有兩件,一件豎立、另外一件則倒臥在地上*,上面還刻有一些圖案,可惜已模糊不清無法辨識。

根據後來學者的研究推測,推掃叭石柱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卑南文化,令人好奇的是,當地並不產這種石材,當時的原住民究竟是用什麼方法將重達數噸的巨石運到此處?又為何要大費周章特地將石柱立起來?用什麼方法立?目前仍舊是個無解的謎,不禁讓人聯想同屬巨石文化的英國巨石陣(右上)還有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右下)。

不過有關掃叭石柱的傳說倒是不少,礙於篇幅,以下僅和團友分享阿美族的版本: 傳說在太古時期,有對兄妹叫Nakaw和Sera,為了躲避洪水乘著豬槽漂流到cliangasan山頂,他們兩人結為夫妻,並在此處定居耕種,但山頂蛇很多,不適合居住,於是他們下山移居到加納納(Kalala),但又碰上耕地不足的問題,於是再度遷往現在的奇密社定居,而那些巨石柱,就是他們當時住屋柱子的遺跡。

(摘自台灣大百科) 更多關於掃叭石柱精彩的傳說故事,可以參閱這篇: 石柱密語-掃叭石柱的傳說 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InsightReportContent.php?nid=5324&lid=611 *註: 原本倒臥的石柱在1970年左右由瑞穗鄉公所將其立起來。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378 阿美族掃叭石柱傳說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3354 掃叭遺址 http://210.240.134.48/citing_content.asp?id=3405&keyword=%B1%BD%A5z%A5%DB%ACW原住民大辭典 http://www.erv-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3000137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圖來源: 左-東台灣展望(團長藏) 中-byC.J.Wanghttp://www.flickr.com/photos/destiny910/6109212864/sizes/l/in/photostream/ 右上-以利亞報導 http://elijah.tnhc.org.tw/2013/09/blog-post_26.html 右下-wiki http://zh.wikipedia.org/wiki/復活節島   「月眉石槽」3000多年來一直躺在原址,直到去年底被偷走,遭移動到月眉山山區藏起來。

(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花蓮溪畔的神祕巨石】重達1240公斤、3000多年的史前古物「月眉石槽」險變民宿景觀池、種荷花養魚 自由時報/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2014-06-28〕 壽豐鄉「月眉遺址」為隸屬新石器時代「花岡山文化」的史前遺址,迄今尚未作考古發掘,遺址上有一重達一千二百四十公斤的史前古物「月眉石槽」,一直保留在發現地點,去年十二月古物卻不翼而飛!幸地主彭群元幫忙協尋才找回來! 少見大型石槽重1240公斤 彭群元說,他側面了解,偷走石槽的人並不知道這是古物,只以為是普通石頭,覺得凹槽狀可以拿來作庭園造景,還打算變賣到屏東的民宿當景觀池,種荷花養魚。

花蓮縣文化局進行遺址監管清查,去年底發現月眉石槽從遺址現地消失,四處訪查都找不到石槽下落,發公文給地主彭群元請求協助。

彭群元說,這塊土地是他兩年前買的,不過一直保持原樣沒有利用,當他得知地上原來有「寶物」,很驚訝! 彭群元說,鄉下地方小、人際關係緊密,他經過幾個月努力,打聽到有人把石槽運走,偷藏在海岸山脈月眉山區,但這人不敢現身,只透過中間人傳話;於是他向對方「喊話」,指自己有接到縣府公文,歷史文物不能個人擁有還變賣,且會觸法,只要對方自行歸還就不予追究,因此才失而復得。

找回的「月眉石槽」安置、典藏在豐田菜市場轉型的「壽豐文化創意館」,該館昨天上午開幕揭牌,供遊客免費參觀。

安置壽豐文化創意館供參觀 花蓮縣文化局長陳淑美說,月眉遺址位於花蓮壽豐鄉月眉村,在海岸山脈北段西側的山腳下,年代距今約三千年至二千年;她說,根據考古學界研究,台灣東部史前遺址,偶而會發現槽狀的石器,但一般都不會超過一公尺,而月眉石槽則是少見的大型石槽,長約二百二十九公分、寬一百六十一公分、高二十七公分,重達一千二百四十公斤,至於用途迄今不明! 受邀檢測「月眉石槽」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葉長庚表示,月眉石槽是岩石材質是「石英雲母片岩」,海岸山脈並沒有這種岩層,應該是由中央山脈採集下來,由於月眉到中央山脈距離超過四公里,史前人類為何要大費周章、把這個巨大的石頭載到聚落,至今仍是不解的謎團。

協尋找回古物的彭群元(左),獲花蓮縣文化局長陳淑美(右)頒發感謝狀。

(記者花孟璟攝) 圖:「月眉石槽」是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唯一具有文化資產身份的史前遺物,與其他巨型石器同場展示,透過多媒體裝置營造出未解之謎的神秘氛圍。

(記者謝宗璋/攝) 考古博物館典藏巨石謎樣「月眉石槽」 臺灣史前遺物目前全館唯一具有文化資產身份 更生日報/記者謝宗璋/報導〔2021-03-01〕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開館已滿月,許多珍貴文物再度成為大眾目光的焦點。

其中除了完整陳列的製玉過程標本為鎮館之寶,另一件則是目前全館唯一具文化資產身份的典藏,是留有許多未解之謎的神秘巨石「月眉石槽」,為臺灣史前遺物中罕見的大型石槽。

花蓮縣文化局在館內規劃「花蓮的巨石遺留」展區,陳列十件巨型石器,包括石輪、石槽和有肩單石等,其中最大件是逾一噸重的月眉石槽。

展區背景以大片鏡面反射,製造空間延伸效果,並將巨石研究的論點、謎題以光字投影在巨石上,向觀眾提問,營造神秘的氛圍。

花蓮是石頭的故鄉,礦藏量豐富,東部史前遺址常見石製遺物,偶而可見槽狀石製品出土,然而大多在一米以內。

月眉石槽則是此類型中少見的大形石槽,雖用途迄今仍不明,但具有相當的重要性與文化資產保存價值,民國一○五年二月被指定為古物。

月眉石槽出土於壽豐鄉月眉村的「月眉遺址」,該遺址雖仍未進行考古發掘工作,但從遺址地表採集到的素面夾砂陶、玉錛、玉簇與打製石器等遺物,學者研判文化內涵不同於花東縱谷多數巨型石器屬「麒麟文化」,而是新石器時代的「花岡山文化」,年代約距今三千至二千年間。

石槽呈橢圓形,以整塊石英雲母片岩打鑿而成,長約二百廿九公分、寬約一百六十一公分、高約廿七公分,重達一千二百四十公斤。

但石材產地在中央山脈,與遺址距離至少四公里,對於史前人類如何取得、運送這巨大沉重的石材,以及為何花費工夫打鑿槽狀物,仍是未解的考古謎題。

但從石槽凹壁上清楚可見製造整修的打鑿痕跡,可知史前人類已具有相當精良的石器加工技術。

月眉石槽原在遺址現地保存,隱身於檳榔園中。

一○二年底當花蓮縣文化局進行例行性的全縣遺址監管工作,察見其消失,四處訪查仍未果。

後經當地熱心民眾彭群元協尋搶救,隔年三月才尋獲,逃過被變賣為景觀池塘的下場。

為讓文物留在當地並受妥善保存,文化局商請壽豐鄉公所協助,移地展示於豐田市場活化的壽豐文化創意館。

該館於一○四年由壽豐鄉公所無償提供文化局使用,配合整修工程,而暫時將月眉石槽移至大榮物流文物庫房保存直到去年底考古博物館落成才重返。

【新聞稿資料來源】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91353?fbclid=IwAR0OH4oshZ_C-1wLG9yBdIKUFFAQxP386uEzoiXiHSZrMuVmLn7bxZbgqj8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462698  【花蓮溪畔的神祕巨石】重達1240公斤、3000多年的史前古物「月眉石槽」險變民宿景觀池、種荷花養魚〔2014-06-28〕 【花蓮溪畔的神祕巨石】重達1240公斤、3000多年的史前古物「月眉石槽」險變民宿景觀池、種荷花養魚〔2014-06-28〕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全站分類:生活綜合個人分類:客家、宗教、宗族、反核上一篇:1940臺北太平町臺灣第一劇場(位於今延平北路二段)/1933年,台灣開始使用電梯、冷氣機於太平町臺灣第一劇場/張臺灣日本時代臺北太平町 下一篇:十大姓氏/張簡姓為台灣第一大複性/大寮張簡古厝150年古厝遭夷平/桃園縣、新竹縣及花蓮縣為范姜姓/全國姓氏數量共一千五百一十個姓,前十大姓氏排行榜為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新竹縣十大姓氏為陳、林、張、黃、劉、彭、李、徐、曾、吳。

/苗栗縣前十大姓氏為陳、林、黃、張、劉、李、吳、徐、邱、謝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文章搜尋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新聞交換(RSS) RSS訂閱 POWEREDBY (登入) 人在物質中找不到快樂-真正的快樂源自照顧自己和愛其他人 月曆 « 十月2022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我的連結 姜太公廟smallpdf我的google日曆messagesme姜太公後裔連結貼上新增文章後台編輯桃園姜太公廟姜Podcast 姜太公廟 https://www.facebook.com/tom0952095331/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PIXNET Facebook Yahoo! Google MSN {{guestName}} (登出)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

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最多顯示6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標題(最多顯示9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內容(最多140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 送出留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