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櫟(04/28)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槲櫟(04/28). 有故事的樹-槲櫟. Quercus aliena Blume 殼斗科植物園特展室及棚架區(櫟栗在木~臺灣殼斗科特展). 槲櫟的幼果. 槲櫟的葉. 本館上週起於植物園辦理「櫟栗 ...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搜尋 熱門關鍵字 徵才 恐龍卡 雨林溫室 科學攝影 北極熊 微真菌 分享大師視野 編鐘 恐龍 實習 花果曆 回顧2021年花果曆 回顧2020年花果曆 回顧2019年花果曆 回顧2018年花果曆 回顧2017年花果曆 回顧2016年花果曆 回顧2015年花果曆 回顧2014年花果曆 回顧2013年花果曆 回顧2012年花果曆 回顧2011年花果曆 回顧2010年花果曆 回顧2009年花果曆 回顧2008年花果曆 回顧2007年花果曆 回顧2006年花果曆 回顧2005年花果曆 回顧2004年花果曆 回顧2003年花果曆 回顧2002年花果曆 回顧2001年花果曆 冬季(1.11.12月) 春季(2.3.4月) 夏季(5.6.7月) 秋季(8.9.10月) ::: 目前位於: 首頁〉 花果曆〉回顧2015年花果曆〉春季(2.3.4月)〉槲櫟(04/28) ::: 槲櫟(04/28) 有故事的樹-槲櫟QuercusalienaBlume殼斗科植物園特展室及棚架區(櫟栗在木~臺灣殼斗科特展)   槲櫟的幼果   槲櫟的葉   本館上週起於植物園辦理「櫟栗在木~臺灣殼斗科特展」。

您可以在這個特展裡看到一半以上的臺灣原生殼斗科植物。

一進戶外棚架區,可以看見幾棵葉緣有優美波浪的小樹。

這種植物在臺灣最早是在1924年,由日本植物學家島田彌市在新竹州坑子口到紅毛港間的牛口嶺採得。

另一位植物學家佐佐木舜一,在1930年也有採集過,之後就沒有人再採到。

某些資料上甚至以為這種植物已經在臺灣野地絕跡。

故事發展到2002年,當時鑽研臺灣落葉林的靜宜大學生態學系楊國楨副教授對這種多年未在臺灣出現的植物充滿興趣。

因為低海拔的新竹竹北蓮花寺附近曾經發現應該生長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類似植物栓皮櫟(QuercusvariabilisBlume),所以跟助理到新豐附近的山區尋找。

一開始是徒步尋找,後來開車在附近的產業道路上搜尋,無意間看到這種植物的葉子,才終於發現與栓皮櫟混生在一起的植株。

到此,這種在臺灣已經幾十年沒有被發現的植物,終於被確定它在臺灣的存在。

至於這種植物的名字,島田彌市一開始鑑定是學名為QuercusdentataThunb.的槲樹,後來又改為學名為QuercusalienaBlumevar.acute-dentataMaximowicz的孛孛櫟。

重新發現後,特徵比較接近承名變種,中文稱為「槲櫟」。

槲櫟的學名是由德國與荷蘭植物學家卡爾·路德維希·馮·布盧姆(德語:KarlLudwigvonBlume,荷蘭語:CharlesLudwigdeBlume,1796-1862)於1850年命名。

他曾長期研究東南亞植物,對當時荷蘭殖民地的爪哇植物有深入研究,並在1823年至1826年間擔任爪哇茂物植物園農業部副主任,由他命名的植物在命名者常縮寫成Bl.。

這種植物的屬名Quercus,中文稱為「麻櫟屬」或「櫟屬」,是這類植物的傳統拉丁文名稱,希臘文quer(優良的)加上cuez(樹木)。

種小名aliena是「外國的」的意思。

它是原產於日本、韓國與中國中部的植物,約在1908年時被引進歐洲。

槲櫟在日本、韓國與中國大陸的溫帶地區都不算是稀有植物。

但臺灣的野生族群卻是它地理分布的南界,而且是新竹濱海,不是高山地區,這其中的原因值得再進一步探討。

只可惜現在野外植株不到一百棵,需要人們嚴密保護。

這次特展裡,還有其他有故事的樹,關於它們的故事,之後我們將會為您一一介紹。

文:廖仁滄∕圖:廖仁滄 2019/11/01更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