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班中的女性 - 臺灣女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另外,在歌仔戲戲班中,女性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依據聲線與合適度的分別,入不同行當、練習該行當的身段與唱腔,進而產生了「坤生」;坤生的存在,除了昭示跨性別演出的 ...
跳至內文
跳至索引列
1910年代前後發源自宜蘭的台灣歌仔戲,是當時農家的娛樂活動;起初主要以詠唱、歌謠等方式進行,隨著時間、需求發展,逐漸演變為加入角色、鼓樂的表演形式,並開始在廟會活動、酬神場合演出。
在這個時期,歌仔戲戲班中尚未有女性的加入,直至1920年代初期,台灣文化風氣漸起,逐漸解放傳統觀念,才終於能在戲班中看見女性的身影。
歌仔戲發展初期,「重男輕女」的觀念仍根深蒂固,除了認為女性不應拋頭露面外,也因為歌仔戲中的劇情多為男女情愛,為傳統道德框架所不允許,由女性出演更不合適;另外,因女性的生理構造影響所產生的月經,更被視為不潔的象徵,進而不許女性表演。
後來,戲班女性比例漸漸提升,甚至後來取代男性成為舞台上的主要性別,也因為女性大量進入而衍生出「哭調」。
但是,在光鮮亮麗的舞台外表下,戲班女性的生命經歷通常是困苦與煎熬:許多女性因為家貧、迫於時勢,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而被賣到戲班,「父母沒聲勢,綁囝去搬戲。
」的俗諺,以及「綁戲」一詞便是這麼來的;而此類人身買賣契約通常會被賣斷,女性在戲班的時間長,要演更多的戲、接受更多嚴苛的訓練,身不由己地跟隨戲班漂泊。
另外,在歌仔戲戲班中,女性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依據聲線與合適度的分別,入不同行當、練習該行當的身段與唱腔,進而產生了「坤生」;坤生的存在,除了昭示跨性別演出的複雜與困難,同時也揭開了戲班中的女性可能面臨到與自身生理性別不同的迷失。
時至今日已經不如以往,能時常在廟埕或村口看見正在搬演的歌仔戲,但是,歌仔戲在台灣人的生活歷史中,依然是重要的存在,而在台上演出的女性們,也用另一種方式,演出她們的人生。
延伸閱讀:邱貴芬,《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臺北:台灣商務,2006。
黃雅勤,《日治時期之內台歌仔戲全女班》,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戲劇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00。
現在主宰歌仔戲的女演員們,在過去曾經是不能上台的?──回顧百年來的歌仔戲發展史台灣傳統戲曲的表演與禁忌
angle-left楊秀卿(1935-)
白玫瑰運動angle-right
主題辭條標籤雲人物特寫(17)
信仰(13)
公共參與(13)
刊物(9)
化妝(8)
原住民族(17)
台北(30)
台南(10)
同志(12)
基督教(13)
女性工作(35)
婚姻(32)
婦女(8)
婦女運動(9)
婦運人士(15)
媒體(11)
客家(8)
專業化(7)
性別不平等(33)
性別分工(7)
性別刻板印象(9)
性別平等(24)
性別意識(6)
性別角色(27)
教育(42)
文學創作(14)
服裝(24)
服飾(6)
母職(12)
漢人(37)
父權體制(7)
父系社會(12)
社會參與(9)
社會教育(10)
社會運動(9)
空間(18)
習俗(41)
藝術工作(7)
親屬(14)
解嚴-現今(25)
身體意象(14)
身體規訓(18)
醫療(7)
高等教育(12)
高雄(7)
關於本站
最新消息
主題辭條
身體文化
婚姻地位
日常生活
風俗文化
教育
工作
女性創作
婦女運動
法律
科技
大事記
多元史料
研究資源
展覽回顧
延伸閱讀
學術資源
社群連結
參考資訊
臺史博出版品
目前瀏覽量:12345
延伸文章資訊
- 1歌仔戲角色行當名稱 - 口罩
以台灣歌仔戲劇團的生態,通常以[坤生]惟一團的[主柱] ,例如、楊麗花、葉青、小明明、---------等。其餘的行當就是綠葉陪襯紅花,眾星拱月、完全以她為 ...
- 2歌仔戲的角色雖然沒有分得那麼精細,但也有「花旦」、「苦旦」
- 3歌仔戲班中的女性 - 臺灣女人
另外,在歌仔戲戲班中,女性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依據聲線與合適度的分別,入不同行當、練習該行當的身段與唱腔,進而產生了「坤生」;坤生的存在,除了昭示跨性別演出的 ...
- 4花面 - 歌仔戲主題知識網
傳統歌仔戲以生、旦、丑腳色為主,淨行是從其他大戲(如北管及京劇)引入,如包公、關羽與曹操等歸類於「大花」,漸漸形成歌仔戲生、旦、淨、丑四種行當。花面依年齡、性格 ...
- 5歌仔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行當编辑 · 小生 · 副生:第二個生。反派角色稱為「反生」;若會武功則稱為「武生」。 · 苦旦 · 副旦:又稱花旦。反派角色稱為「妖婦」;若會武功則稱為「武旦」。 · 大花 · 老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