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究竟有多可怕? - PanSci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台灣問可不可以抽大麻這種二級毒品,答案當然是No;但在美國,大麻的危害、醫療用途及合法化的可能性是近年相當火熱的議題,美國總統歐巴馬雖不鼓勵吸食大麻,卻曾 ... 2173泛科授權1.0泛科授權2.0活得科學社會群體醫療健康大麻究竟有多可怕?雷漢欣・2014/08/21・2309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SR值585・九年級+追蹤Credit:IanSaneCCBY2.0《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爆紅的柯震東跟成龍之子房祖名,日前在中國大陸因吸食大麻被捕,引起社會一陣譁然,人們紛紛感嘆年輕人不愛惜羽毛或斥責演藝人員做壞榜樣。

在許多東亞國家,大麻是不論如何都碰不得的毒品,只要扯上大麻就名聲掃地,永遠不得翻身;但在歐美,抽大麻似乎比較沒有這麼大不了,阿姆斯特丹「咖啡店」林立,可以在店內合法吸食大麻;美國有17個州對小量持有娛樂性大麻從寬處理,科羅拉多州甚至在2013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可以合法持有、使用、生產大麻的地方。

[1]在台灣問可不可以抽大麻這種二級毒品,答案當然是No;但在美國,大麻的危害、醫療用途及合法化的可能性是近年相當火熱的議題,美國總統歐巴馬雖不鼓勵吸食大麻,卻曾公開表示大麻對身體的危害不高於酒精。

[2]為什麼區區一株「草」可以引起如此熱烈的討論?究竟大麻對身體有什麼非禁不可的危害?自己的大麻自己生大麻是怎麼作用的?人們服用大麻後,大麻中的主要作用成份四氫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THC)會流入大腦,找到一型大麻受體(cannabinoidreceptortype1,CB1),這些受體散落在整顆大腦,又特別集中在皮質、基底核、下視丘和海馬迴,這些區域分別掌管了思考、行為控制、食慾調節和記憶形成。

CB1長在大腦的目的不是讓我們吸大麻gethigh,而是用來接收大腦自給自足的內生性大麻(endocannabinoids),內生性大麻系統會影響疼痛、記憶、情緒和食慾,同時也在大腦發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由於共用這個受器的分子不多,大量外來THC的入侵才能引起如此奇妙的興奮感、好食慾和其他認知改變。

跟其他產生嚴重幻覺的毒品相比,大麻似乎沒有這麼嚇人,但確實對身體有害。

研究統計,比起沒抽大麻的人,近期吸過大麻的人在工作記憶的認知領域、資料處理速度和高層次的執行能力明顯表現較差,過去四週的吸食頻率與整體神經認知表現及獨立認知領域都呈負相關,雖然有些負面影響在停藥後會漸漸消失,但使用者仍無法復原到非使用者的程度。

[3]除了腦部影響,大麻跟也跟心血管疾病有關[4];另一個研究則發現長期吸食大麻會造成呼吸道損傷、破壞支氣管的纖毛並降低肺泡巨噬細胞的殺菌能力;也有報告指出吸食大麻是氣胸的病因,但還缺乏流行病學的研究佐證,即使長期且大量吸食大麻,對肺部併發症的影響還是遠小於香菸。

[5]Credit:LeRamzviaFlickr吸大麻不會上癮?一定有很多人聽說「大麻很安全,不會上癮啦!」這種講法,藥理學家Franson說:「在相對的量尺上,大麻的成癮性的確低於菸酒。

」但不表示大麻沒有成癮性。

[1]大麻成癮的機制至今還未解,也不知道為何有人可以對大麻免疫。

在一個研究中,長期吸食大麻會導致某些腦區的CB1減少,但停藥四周後,CB1數量又會回到正常值。

吸食大麻造成的CB1表現量下降,可能是成癮的原因。

[6]長期吸食大麻也可能降低多巴胺的分泌和其他成癮機制,讓大腦無法自我感覺良好而離不開大麻。

[1]另一項研究中,以fMRI觀察受試者在預期獎賞時的腦部活動,大麻的長期使用者在期待獎勵時阿控伯核(nucleusaccumbens )的活動較小,阿控伯核是大腦中跟上癮有關的獎賞中樞,顯示大腦獎勵刺激的降低跟長期吸食大麻有關。

[7]這些因素都讓長期使用者迷戀大麻,且必須提高劑量才能得到快感。

大麻確實會讓人上癮,那戒掉大麻應該也很難吧?在長期服用大麻後,有些人會經歷易怒、焦慮和食慾不振,但症狀比起戒鴉片和戒酒來的輕。

[1]真的可以吸大麻嗎?但如果大麻不致死又不難戒,長期吸大麻真的是壞事嗎?這個答案應該視吸食者年齡而定。

基於很多原因,科學家還不能斷言大麻對身體和大腦造成什麼傷害,畢竟直接請人嗑藥幾個月來做實驗是不道德的,所以科學家只能從眾多使用者身上找到一些可能的關聯。

研究發現,相較于沒有抽大麻的人,每週吸食大麻一次以上的18到25歲青年,腦中的阿控伯核和杏仁核有結構上的差異,且改變程度跟大麻劑量有正相關。

[8]科學家還不確定成年後才開始吸大麻造成有什麼長期影響,但以目前的證據看來,似乎沒有青少年這麼嚴重。

各位看倌現在可能想問:「大麻究竟是好還是不好?你搞得我好亂呀!」在下提出這些大麻研究的目的不是為大麻漂白,也不是呼籲大家遠離大麻,只是呈現科學家目前能解釋的現象。

法律規範明確擺在眼前,但大麻對身體的綜合危害卻沒有標準答案,如果你有幸造訪阿姆斯特丹,不如參考前人的研究,再決定是否要踏進煙霧彌漫的咖啡店吧。

延伸閱讀呼麻仔vs醉鬼,誰的呈堂供證更可信?來瞧瞧使用大麻與酒精後的「記憶力考驗」!大麻的麻煩有哪些?幾個關於大麻的研究整理時時刻刻監測您的「飛行安全」——智慧型手機有潛力作為「大麻檢測器」參考資料Legalizationtrendforcesreviewofmarijuana’sdangers.ScienceNews[May30,2014]Obama:MarijuanaNoMoreDangerousThanAlcohol. TheHuffingtonPost[January19,2014]AprilD.Thamesetal.Cannabisuseandneurocognitivefunctioninginanon-clinicalsampleofusers.AddictiveBehaviors.Volume39,Issue5,May2014,Pages994–999.DOI:10.1016/j.addbeh.2014.01.019EmilieJouanjus,etal.CannabisUse:SignalofIncreasingRiskofSeriousCardiovascularDisorders.JAmHeartAssoc.2014;3:e000638doi:10.1161/JAHA.113.000638TashkinDP.Effectsofmarijuanasmokingonthelung.AnnAmThoracSoc.2013Jun;10(3):239-47.doi:10.1513/AnnalsATS.201212-127FR.JHirvonenetal.ReversibleandregionallyselectivedownregulationofbraincannabinoidCB1receptorsinchronicdailycannabissmokers.MolecularPsychiatry17,642-649(June2012)|doi:10.1038/mp.2011.82vanHellHHetal.Chroniceffectsofcannabisuseonthehumanrewardsystem:anfMRIstudy.EurNeuropsychopharmacol.2010Mar;20(3):153-63.doi:10.1016/j.euroneuro.2009.11.010.Epub2010Jan12.JodiM.Gilmanetal.CannabisUseIsQuantitativelyAssociatedwithNucleusAccumbensandAmygdalaAbnormalitiesinYoungAdultRecreationalUsers.TheJournalofNeuroscience,16April2014,34(16):5529-5538;doi:10.1523/JNEUROSCI.4745-13.2014 國中生的科普素養閱讀平台:《科學生》,素養強化訓練今天就展開!相關標籤:THC大麻成癮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2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喵貓2021/01/06回覆覺得文章滿好的最後結論也還滿中性的希望標題可以下得再更中性一點標題有點偏向一方的感覺#2tsaichuenchuen2022/01/09回覆台灣政府都沒有知識份子在看文獻的嗎不是要鼓勵人使用大麻但這篇明顯不論成癮性.危害性.戒斷性都是低於菸酒.那些使用的人被台灣民眾臭罵.咒罵.被關他們還真innocent.我只能說大麻中文翻譯也不好有點負面文化傳下來的吧但以科學角度還是要更新一下啦反對者是不是太激進了會造成雙方兩邊衝突加大12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120社會群體電影中的科學媽媽我不想努力了!想多生一個?研究顯示:爸爸先當「神隊友」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2022/01/20・3707字・閱讀時間約7分鐘+追蹤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編輯|劉芝吟美術設計|林洵安家務分工與生育率的本土研究搶救生育大作戰!臺灣生育率持續走低,人口負成長的警訊近在眼前,除了給薪育嬰假、育兒津貼,2021年8月,政府的生育獎勵也提前至第二胎就發放,鼓勵夫妻多生孩子。

加碼補助真的會讓大家願意再生下一胎嗎?搶救少子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鄭雁馨副研究員從實證研究發現,高教育背景女性生第二胎的意願,會受到家務分工影響,尤其丈夫是否分攤育兒工作更是關鍵。

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的「臺灣金智英們」2019年,《82年生的金智英》颳起一陣話題旋風。

電影細膩刻劃主角金智英在成長過程、家庭、職場面臨的性別處境,包括同工不同酬、婚姻與育兒負擔,不只衝出南韓高票房,在臺灣同樣掀起熱議。

「未婚的時候催趕快結婚,結婚以後催趕快生孩子,有了女兒又說再生兒子,生個孩子也不會改變什麼。

」電影這段揪心金句,道出了無數女性面對婚育壓力的心聲。

然而,生個孩子,真的不會改變什麼嗎?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鄭雁馨副研究員,從多年研究提供幾個具體數據。

根據國外不同學者在2005、2019年發表的論文(Gjerdingen&Center,2005;Kim&Cheung,2019),當家庭迎來新生兒,妻子花在家務和育兒的時間會大幅上升,丈夫的改變則不大。

類似現象,也出現在臺灣。

隨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臺灣女性的勞動參與率節節上升,不過,家務勞動的時間卻沒有明顯變化。

鄭雁馨從2016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發現,臺灣婦女平均仍負擔近80%的家務,多數人白天在職場奔波,回家後,太太與媽媽們的「第二輪班」才正要開始……白天在職場奔波,晚上仍要一手料理家務、育兒,是多數臺灣婦女的生活寫照。

圖/iStock臺灣婦女負擔近八成家務誰做家事?誰來分攤育兒壓力?乍看只是小夫妻的互動模式,實際影響遠遠不止於此。

長年研究人口學的鄭雁馨直言:「臺灣女性在公領域和男性平起平坐,但如果私領域的性別平等沒有跟上腳步,整體生育率就很難提升。

」眾多的西方調查已顯示,有沒有一個「神隊友」,將會影響女性是否想再生一胎。

然而過往的研究較少針對東亞社會,鄭雁馨採用2016年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從3564筆年齡介於15–49歲且至少有一個18歲以下子女的女性樣本,分析「教育程度」與「家務分工」對臺灣婦女生育意願的影響,進行本土性的實證探討。

研究結果在2020年獲刊於美國頂尖家庭期刊《JournalofMarrigeandFamily》,這也是將近10年後臺灣的家庭研究再次登上此期刊。

從數據來看,臺灣家庭分工呈現何種面貌?調查發現,臺灣已婚婦女平均每天要花上6.2個小時,包括處理家事雜務、照顧一家老小,種種占了將近八成的家務。

已婚男性則大約負擔22%的整體家務,家事、育兒的比例相差不大。

其中,有48.5%的女性受過高等教育,而這些高等教育程度的婦女,通常會獲得丈夫比較多的家務支持。

整體而言,妻子的教育程度、收入與丈夫投入家務分工比例,呈現正相關——當妻子的社經地位越高,有越高機率擁有一個更積極分工家務的丈夫。

換言之,家務分工會隨著社會階層呈現不同樣貌:高社經婦女確實多了不少來自隊友的「後盾」支持。

家事分工越平等,媽媽更願意生第二胎第二個問題:家務分工會影響生育態度嗎?當先生攬下越多家務,太太們會不會有更高的生育意願?答案很有趣。

整體來說,當丈夫家務總時數增加,妻子的生育意願也會增加,但進一步分析,還有三個影響關鍵。

首先,如果區分丈夫做了哪類家務,結果則不一樣。

若丈夫是勤快地「做家事」,並不會影響妻子的生育意願;但如果丈夫分攤更多「照顧子女」的工作,妻子的生育意願會明顯增加。

顯然對媽媽來說,比起多洗一次碗、多摺兩件衣服,爸爸能在孩子大哭大鬧時陪玩安撫、換尿布哄睡,更稱得上是神隊友。

此外,這個影響主要發生在「一寶媽」,讓她們更有意願生第二胎;對於有兩個以上寶寶的女性,影響不大。

原因可能是,經歷過一次「育兒地獄」,媽媽們便能看清隊友的「屬性」,若先生沒有放自己單打獨鬥,新手媽媽自然比較願意迎接第二個寶寶;而二寶或三寶媽要再生下一胎,必須付出更高成本、考量更多面向,因此家務分工較難產生實質作用。

除了家務分工內容、胎次,第三個影響因素則是妻子的社經背景。

只有在高教育程度妻子身上,丈夫投入更多家務育兒,才會明顯提高生育意願。

總的來說,研究成果顯示:更平等的家務分工,特別是分攤育兒工作,能提升高教育女性生第二胎的意願。

數據也顯示,所謂「更平等的家務分工」並不是嚴格的1:1。

實際上,只要先生負擔超過20%的育兒責任,就能提高妻子的生育意願。

換句話說,公平只是一種感覺,媽媽期待的不一定是全能爸爸,而是隊友實際表現出願意共同承擔照顧壓力,就能讓妻子備感支持。

臺灣的調查呼應了日本、歐洲國家的研究,當伴侶更有性別平等意識、家庭分工較平等,特別是,如果丈夫一起投入照顧孩子,能讓媽媽的育兒經驗不那麼厭世孤單,支持她再重新經歷一次懷孕、生產、帶孩子的甘苦。

圖/iStock第二輪班,東亞女性的共同壓力鄭雁馨談到,女性承擔高比例家務是臺灣「跨世代的共同現象」。

熟齡世代高達八、九成,青壯世代女性也依然負擔七、八成的家務勞動。

「減少的那一兩成,也不一定是先生做更多,可能是自動化幫了忙。

」鄭雁馨犀利道出痛點。

從掃地機器人、洗碗機常見的廣告語「解放媽媽雙手」、「讓媽媽不再腰痠背痛」,家務商品預設出的消費者形象,也恰恰說明了家務一把罩,仍然是社會對女性的普遍想像。

不只在臺灣。

「育兒家事=太太媽媽」,這個如影隨形的標籤,普遍存在於東亞國家。

攤開數據,1990年代中期,日本婦女每週家務勞動時數是丈夫的13倍;韓國為4倍,而且經過20年,「歐巴們」沒有太大改變,2019年的研究顯示(Kim&Cheung,2019)當家裡迎來新生兒,並不會影響韓國爸爸投入家務的時間。

對照電影中金智英的無奈心聲:「醫生反問我,飯是電子鍋煮的,衣服是洗衣機洗的,為什麼我的手腕會痛?」婦女承擔「第二輪班」的壓力,仍未完全被看見和同理。

過去,男人出外打天下,女人的戰場是「家庭」,打掃煮飯、照顧老小、專心一打多。

如今,許多女性同樣在職場發光發熱,但經歷生產和育嬰關卡時,她們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除了承受懷孕的巨大身心變化,還可能影響升遷、中斷年資,甚至被不友善的職場隱性「驅逐出場」。

這也是為何研究反映出,蠟燭兩頭燒的高社經女性,更容易因為家務分工而影響生育意願。

「家務分工的均衡,影響最大的通常是高社經女性。

」鄭雁馨分析:「她們可能有很好的職場表現,正在追求自己的事業和成就感,一旦生產、育兒,勢必要面臨職涯和婚育的衝突。

當職場和家庭讓人身心俱疲,又發現丈夫不可能調整工作和作息,總是媽媽要犧牲,越來越多女性遲疑,或者生一個後就此打住。

」東亞各國相比,日韓女性都負擔超過八成的家務,臺灣也有近八成。

香港超過六成五,中國超過七成。

資料來源/鄭雁馨停滯的性別革命:生育不只是女人的事!臺灣生育率節節下滑,一谷還有一谷低,青年低薪、高房價、公托不足都可能是影響因素。

但這項實證研究也反映出,跟不上時代腳步的性別文化,更讓不少蠟燭兩頭燒的女性成為「厭世媽咪」,不願輕易再談媽媽經。

「為什麼北歐國家的生育率能回升?很大原因是,他們完成了兩階段的性別革命。

」鄭雁馨解釋,家務分工與生育率的持續走低息息相關,西方人口學家稱之為「停滯的性別革命」──大量女性活躍在公領域中,但男性在私領域的性別角色仍然停滯不前。

這也是東亞文化圈面臨的共同問題,包括臺灣、香港、日本、南韓和中國。

舉例來說,請育嬰假、獨自推嬰兒車散步、上街買菜,是街頭常見的北歐爸爸群像。

然而,當育嬰假政策來到東亞,2017年臺灣、日本、韓國的爸爸使用率全都低於10%。

「如果文化價值、社會環境沒有跟著改變,立意良善且進步的政策反而強化了性別分工。

」鄭雁馨提醒。

回看電影,當金智英滿臉疲憊而怨懟的這麼說:「可以不要再說『幫』我了嗎?幫我做家事、幫我帶小孩、幫我找工作,這難道不是你的家、你的事、你的孩子嗎?」這或許也是大螢幕外許多「偽單親媽媽」的真實吶喊。

透過實證研究再次顯示:生育不只是女人的事,家務分工也絕非是夫妻的家內風景。

若我們希望力挽狂瀾、翻轉生育率,便不應該忽視公私領域的性別結構。

 國中生的科普素養閱讀平台:《科學生》,素養強化訓練今天就展開!相關標籤:82年生的金智英性別革命東亞生育率育嬰假高等教育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1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sufen2022/03/11回覆因為現在大部份都是雙薪家庭,跟以前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全家上上下下都應該要幫忙分攤家事才對,媽媽常說家是大家的,每個人都有責任一起讓家變得更好,這樣住在家裡的成員才會喜歡家,也願意為這個家付出更多。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20篇文章・ 3位粉絲+追蹤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RELATED相關文章一場虎年的中亞瘟疫,預示隨後黑死病的開端?一切都是時臣的錯?同情心讓你先把拳頭放下來──「私刑正義」的心理學2022唐獎「生技醫藥獎」頒給開發mRNA療法(疫苗)關鍵技術的三科學家讓永續發展這門專業可以永續發展,2022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傑佛瑞·薩克斯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野生動物們,別來可無恙?15小時前讓你買菜不再苦惱:NutritionProfiling食物選擇科學化15小時前操作黑帽SEO,小心被Penguin企鵝演算法懲罰!15小時前一切都是時臣的錯?同情心讓你先把拳頭放下來──「私刑正義」的心理學222小時前為何哺乳類顏色不能像鳥類與爬蟲類一樣豐富——著色的演化生物學72022/06/28科學宅的戀愛契機:「同類交配」理論62022/06/11遲來的墮胎除罪:21世紀的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52天前逼近上帝視角——用「統計學」探討因果關係22022/06/1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