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龍洋,也稱龍銀,近代東亞地區鑄有龍的圖案一類的銀元的俗稱,中國、日本、安南和朝鮮均曾在各自國家發行。

其中龍的形象在日本、朝鮮龍洋上出現在正面,在中國、安南龍 ... 龍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關於與「龍洋」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龍洋(消歧義)」。

龍洋,也稱龍銀,近代東亞地區鑄有龍的圖案一類的銀元的俗稱,中國、日本、安南和朝鮮均曾在各自國家發行。

其中龍的形象在日本、朝鮮龍洋上出現在正面,在中國、安南龍洋上出現在背面。

龍洋的形制源自於從16世紀開始流入東亞地區的西班牙銀元,西班牙銀元每枚重27.22克,成色為90.0%,也就是每元含銀24.5克,各國龍洋均參照了這一重量和成色。

日本從明治三年(1870年)開始鑄造龍洋,中國從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開始鑄造。

目次 1背景 2安南龍洋 3日本龍洋 4中國龍洋 5韓國龍洋 6備註 7參考文獻 背景[編輯] 帶有各種中國商人戳記的墨西哥銀元 隨著西班牙於16世紀在菲律賓建立起殖民統治(英語:HistoryofthePhilippines(1521–1898)),市中市(馬尼拉的前身)成為一個轉口港,西班牙的船隊每年定期往返於菲律賓馬尼拉和新西班牙總督區阿卡普爾科(今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橫穿太平洋將大量的中國商品,經菲律賓中轉,運往美洲甚至西歐,同時也將大量在墨西哥鑄造的銀元經菲律賓中轉輸入到中國,這就是所謂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1]。

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給西班牙人帶來大量財富的同時,也使西班牙的「八里亞爾」銀元大量流入東亞各國,並被廣泛應用於國際貿易和日常交易,西班牙銀元成為遠東貿易中的一個貨幣標準。

以致於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統治崩潰後,西方國家發現同中國進行貿易時,首選的支付方式就是使用西班牙銀元的繼承者墨西哥銀元[2]。

多國家因此發行了與西班牙銀元相同的重約27.22克,含銀量900‰的貿易銀元、本國貨幣或殖民地貨幣,如英國的叻幣和港幣,日本龍洋,中國龍洋,法屬印度支那元等等。

其中,英國於1866年5月在香港銅鑼灣成立香港鑄幣廠,鑄造一圓等面值的銀幣,是「圓」作為貨幣單位首次出現在錢幣上[a][4]。

安南龍洋[編輯] 安南王室在1830年代手制了幾種背面帶有龍圖的明命通寶銀元。

日本龍洋[編輯] 日本明治三年一圓銀幣 參見:日本銀元和1日元銀幣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上台,開啟明治維新,推行現代化改革。

維新政府於明治三年(1870年),從香港購得造幣機器,開始鑄造本國銀圓[5]。

這批機器來自於1866年開設,1868年就關停的香港造幣廠,日本政府以6萬港元的價格購買了該廠的全套造幣機械[4]。

明治四年(1871年)5月10日,日本政府頒布《新貨條例(日語:新貨条例)》(明治4年太政官布告第267號),廢止江戶幕府時代的一分銀(日語:一分銀)等銀幣,製造重416格令(約26.96克),含銀900‰的貿易一圓銀幣,同時製作50錢以下的銀輔幣。

為防止銀輔幣流失海外,成色減為800‰,質量約減少7.2%。

面額一圓的銀幣均帶有龍圖,鑄造發行始於明治三年(1870年),止於大正三年(1914年),45年間共鑄造了34個年號,依次是明治三年、七到三十年、三十四到三十九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和大正三年,分為三大版別,既正面龍圖背面太陽的明治三年版,正面龍圖背「一圓」的明治七年版,正面龍圖背「貿易銀」的明治八年版。

明治三年版僅發行於明治三年,明治七年版發行於明治七年和明治十一年之後,明治八年版僅發行於明治八至十年[5]。

除此之外,市場上還有『銀』字列印版,此版本為日本政府用於外銷時使用的特殊版本,『銀』字在左,為大阪造幣廠產品;『銀』字在右,則是東京造幣廠所打,此銀字戳在各種龍銀樣式皆可看到。

[6] 中國龍洋[編輯] 中國龍銀 傳統上,中國硬幣多為利用鑄造法製造的銅錢,明清時期白銀的使用日漸廣泛,但多為鑄造的銀錠或碎銀。

清朝乾隆年間,在西藏仿照尼泊爾銀幣製造發行的藏幣,是中國最早的仿照歐洲打壓法製作的銀幣。

由於銀幣攜帶便利,每枚成色、重量穩定,不似元寶需要澆灌融鑄,較為方便,廣受歡迎。

尤其晉商、徽商等全國性的商業人士,更加愛用。

一般情形下,一個銀元約重0.72兩,九成銀,故僅含有銀0.648兩。

但民間大致上以0.7兩白銀,兌換一個銀元。

(有時以0.69兩兌換,稱六九銀;亦有時以0.72兩兌換,稱七二銀。

)由於鷹洋、佛銀等外國銀幣的流入,嚴重影響中國的幣制和金融,同時也促進中國的幣制改革。

光緒十四、十五年間(1888年-1889年)在廣東省起開始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鑄造銀幣。

其後均開始自鑄銀幣,抵抗外國貿易銀。

銀幣因為上有蟠龍像,因此被稱為「龍銀」,各行省紛紛仿製。

1889年,廣東地方當局正式設立正式設立銀元局,彷照鷹洋的重量、成色和式樣,用機器大量鑄造,開啟中國自製銀圓的先例。

[7]同時,張之洞眼見外國銀幣佔據中國市場,並換回十足的銀兩,造成中國人的貿易損失,故提議設局鑄幣,獲得朝廷同意,光緒十六年(1890年)鑄出龍洋。

各地各自鑄造,皆以龍為記,故稱龍銀、龍洋。

宣統二年(1910年),清朝廷頒布《幣制則例》,規定銀為本位幣,以西制「標準重量為27.47克;成色90.2%,含銀24.76克」每枚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純銀九成,合六錢四分八厘。

翌年5月開始鑄造大清銀幣。

旋因辛亥革命發生,未正式發行。

龍洋也有紀念幣,康有為流亡外地時,製造九龍紋銀幣(「九洋」)向華僑募款。

[8] 韓國龍洋[編輯] 大韓光武九年半圜銀元 備註[編輯] ^並非「圓」首次被用作貨幣單位,此前在中國已有使用,如1841年魏源《聖武記》中就有「凡商船出洋者,勒稅番銀四百圓」的記載[3]。

參考文獻[編輯] ^Williams,Glyn.ThePrizeofAlltheOceans.NewYork:Viking.1999:4.ISBN 0-670-89197-5.  ^張寧.墨西哥银元在中国的流通.中國錢幣.2003,(4):26–31.  ^丁騁騁.中国货币单位为何称“元”.網易-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2016-10-17[2018-11-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4.04.1嚴紹林.香港造币厂.錢幣博覽.2003,(3):92.  ^5.05.1楊覺.简说日本龙洋银币.收藏界.2010,(6):102–103.  ^百酒樓.【日本龍銀】了解日本龍銀種類、市場價值、鑑定知識.[2020-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4).  ^名鑑文化編輯部.萬物簡史.台灣:名鑑文化.2007.ISBN 986828421X. (中文(臺灣)).  ^康有为在瑞典买下的小岛价值几何?相当于四之一个诺贝尔奖,真壕.[2021-09-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30).  閱論編清朝貨幣(含外國在華殖民地)各時期的流通貨幣附:後金貨幣 天命通寶 天聰汗錢 清廷發行歷朝制錢 順治 康熙 羅漢錢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咸豐 同治 光緒 宣統 其他貨幣 銀兩 平色 順治鈔貫 龍洋 大清寶鈔 戶部官票 大清戶部銀行兌換券/大清銀行兌換券 銅元 大清銅幣 大清銀幣 大清金幣 地方發行 銀毫 滇藩司鈔 藏幣 寶藏幣 章噶噶布 桑松果木 桑康雪阿 色章果木 卡岡 噶欽 噶窮 噶啟介 雪岡 雪松 雪阿 四川藏洋 普爾錢 其他勢力 港元 南明貨幣 永昌通寶 大西貨幣 興朝通寶 裕民通寶 太平天國貨幣 熱西丁紅錢 流入中國的外國貨幣 尼泊爾銀幣 尼泊爾莫哈爾 多種外國銀元 羌帖 幣值單位 文 貫/吊/串/弔 兩 錢 分 厘 元 角 分 鑄錢局、造幣機構 寶源局 寶泉局 宣府鎮局 密雲鎮局 薊州鎮局 寶直局 寶德局 大同局 寶晉局 陽和錢局 盛京錢局 寶奉局 寶吉局 江寧府局(寶安局) 寶蘇局 寶浙局 福建省局(寶福局) 台灣府局 寶台局 漳州局 寶昌局 臨清鎮局 山東省局(寶濟局) 萊州局 寶河局 寶武局 荊州府局 襄陽錢局 鄖陽錢局 常德府局 寶南局 寶廣局 肇慶府局 寶桂局 寶川局 寧遠府局 寶黔局(貴陽府局) 畢節縣局 大定府局 寶雲局 大理府局 祿豐縣局 蒙自縣局 臨安府局 霑益州局 東川府局 廣西州局 東川府新局 順寧府局 永昌府局 曲靖府局 楚雄錢局 廣南錢局 寧台廠錢局 文山縣局 寶藏局 延綏錢局 寶陝局 寶鞏局 寧夏府局 葉爾羌局 阿克蘇局 烏什局 庫車局 喀什噶爾局 寶迪局(寶新局) 寶伊局 廣東造幣廠 成都造幣廠 江南造幣廠 扎什造幣廠 曾發行貨幣的外國銀行 東藩滙理銀行 渣打銀行 滙豐銀行 有利銀行 上海法蘭西銀行 東方匯理銀行 德華銀行 銀兩票 銀元票 大德國寶 橫濱正金銀行 華俄道勝銀行 制錢票 銀兩票 銀元票 花旗銀行 華比銀行 上海和囒銀行 臺灣銀行 相關歷史 中尼銀錢貿易 廢兩改元 中國貨幣史:先秦 ·秦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十國 ·宋遼金夏 ·元代 ·明代 ·清代 ·民國/共和國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龙洋&oldid=70551343」 分類:​清代貨幣已廢止的日本貨幣已廢止的朝鮮半島貨幣銀幣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EnglishTiếngViệt吴语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