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日本侵華歷史不容美化- 紐約時報中文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京高調紀念抗日戰爭爆發77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

絕不答應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歷史。

國際中國商業與經濟鏡頭科技科學健康教育文化風尚旅遊房地產觀點與評論中國中文中中英雙語雙語英文英王霜舟2014年7月8日重慶市民紀念抗日戰爭爆發77周年。

AgenceFrance-Presse—GettyImages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一在北京紀念抗日戰爭爆發77周年的儀式上發表講話,譴責了企圖修改對日軍侵略歷史看法的做法。

「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習近平在北京郊外的戰爭紀念館舉行的儀式上說,參加紀念儀式的有學生、官員,以及抗戰老兵。

「付出了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捍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

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歷史,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絕不答應!」中國和日本有關領土的爭議使兩國關係持續緊張,中國尋求通過大力宣傳日本在戰爭期間對中國的殘暴佔領,來提醒人們:在這兩個亞洲大國的關係中,歷史從來都不是早已過去的事情。

雖然習近平的前任胡錦濤也參加紀念戰爭的活動,但通常是在國際紀念日,比如2005年的二戰結束60周年紀念日,或2010年的65周年紀念日。

周一的活動紀念的是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件,那是日本關東軍部隊與中國國民黨的軍隊發生在北京西南一條鐵路沿線的小規模戰鬥。

雖然日本早在六年前就入侵了滿洲里,但1937年的那次事件被認為是全面衝突的正式開端,中國稱其為抗日戰爭。

周一的儀式包括給一個雕塑揭幕,雕塑是基於發給參戰的中國老兵的勳章建造的,中國的報紙、電視以及網絡媒體對儀式做了廣泛報道。

來自中國國民黨部隊和中國共產黨部隊的老兵參加了這次活動。

盧溝橋事件也因其發生的月份和日期而被稱為「七七事變」。

但是,中國新聞媒體特別高調地報道這個紀念日,不僅與歷史的日子有關,也與時事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抗戰勝利69周年,並非「逢五」和「逢十」的年份,」《新京報》報道說,有關紀念活動的報道刊登在該報周一的頭版。

該報援引上海師範大學歷史學家蘇智良的話說,今年不同尋常的紀念與中日兩國關係的現狀密切相關。

蘇智良說,「在這個時候,我們重溫歷史,有現實的意義,令中國老百姓提高警惕,同時告誡國際社會。

」中國曾指責日本未能完全接受其在戰爭中的侵略行為,並對日本就戰爭期間強迫中國、朝鮮以及亞洲其他地方的婦女充當性奴隸的道歉的誠意表示質疑。

日本首相安培晉三(ShinzoAbe)以及其他政府官員對東京靖國神社的參拜,經常引起中國和韓國的不滿,靖國神社供奉着日本的戰爭死亡者,其中包括幾個甲級戰犯。

中國和日本對東海的幾個無人居住的小島有爭議,日本目前佔據着這些島嶼,但中國宣稱對它們擁有主權。

日本稱這些島嶼為「尖閣諸島」(Senkaku),中國稱之為「釣魚島」,中國和日本的海岸警衛隊及海軍的船隻常在島嶼附近的水域中遭遇。

上個月,中國曾譴責日本軍方飛行員在東海上空靠近中國偵察機飛行是挑釁行為。

中國官員和國家媒體都批評安倍晉三修改日本反戰憲法的做法,日本修憲是要賦予其軍隊更多的自由,以援助那些受到攻擊的友好國家。

上周,中國開始公布日本戰犯的筆供,中國的軍事法庭曾在1950年代初期審判了這些戰犯。

中央檔案館稱,將在未來45天里,每天發佈一份筆供;每次發佈都得到國營媒體的密切報道。

中央檔案館副館長李明華說,發佈筆供的決定是對日本淡化其戰爭歷史的回應。

據國家媒體新華社報道,李明華說,「日本安倍內閣上台後,公然顛倒黑白,混淆視聽,美化對外侵略和殖民歷史。

」上月,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名錄提交了有關1937年南京大屠殺和日軍強征慰安婦的歷史檔案,日本軍隊在南京屠殺了大批平民,慰安婦是指被迫成為日本軍人性奴隸的婦女。

日本批評了中國的做法,同時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有關被前蘇聯關押的日本戰俘的檔案。

相關報導習近平首爾大學演講親韓遠日2014年7月6日北京廣場舞當街表演「打鬼子」2014年7月7日最受歡迎中共二十大將釋放哪些經濟信號在中國,當新冠「清零」成為日常習近平是翻版毛澤東「不能外溢到北京」:二十大前中國疫情反彈,多地強化封控中國在新疆的罪行必須受到懲罰全球經濟放緩,多國深陷中國債務泥潭美國宣布全面限制向中國出售尖端晶片西方與俄羅斯能源戰爭的重要變數:中國美國計劃強化台灣武器儲備中共二十大10月16日召開,習近平邁向第三個任期國際中國商業與經濟鏡頭科技科學健康教育文化風尚旅遊房地產觀點與評論國際亞太南亞美國美洲歐洲中東非洲中國時政經濟社會中外關係港澳台商業與經濟全球經濟中國經濟交易錄文化閱讀藝術電影與電視體育風尚時尚美食與美酒生活方式觀點與評論專欄作者觀點漫畫更多鏡頭科技科技公司科技與你科學健康教育旅遊房地產免費下載紐約時報中文網iOS和AndroidApp點擊下載iOSApp點擊下載AndroidApp點擊下載AndroidAPK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