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回人與土地的關係《農村的遠見》從4國經驗看回台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回答這個大哉問,去年底播出迴響熱烈的公視4K紀錄片《農村的遠見》(The Eternal Farm Villages),由累積4座金鐘獎的名導演劉嵩,攜手多年前合作《城市 ... #文化#台北#地方#市場#人口#高宜凡最新專題科技智慧城市產業趨勢人文地方美學旅遊治理競爭力政策永續國際城市talk人物觀點投書大咖說首頁永續公視《農村的遠見》第二季共五集,金鐘名導演劉嵩操刀拾回人與土地的關係《農村的遠見》從4國經驗看回台灣圖片來源:公共電視作者:高宜凡日期:2019-11-11當社會邁入現代化,大家都在關注下一世代的5G應用、享受都市的生活,是否在不自覺中離大自然愈來愈遠?農村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人們與大自然間的橋樑。

公視《農村的遠見》第二季,從日本、德國、美國和荷蘭的農村經驗,最後再看回台灣,試圖在現代社會中,替農村找一條新的出路。

在台灣,想回歸農村、當個樂天知命的農民,愈來愈不容易了。

曾幾何時,農村屢次成為熱門新聞,而且都不太正面,從農地蓋豪宅、非法工廠、農地種電、天災肆虐、收購價暴跌等,皆是如此。

「農村,還有未來嗎?」為回答這個大哉問,去年底播出迴響熱烈的公視4K紀錄片《農村的遠見》(TheEternalFarmVillages),由累積4座金鐘獎的名導演劉嵩,攜手多年前合作《城市的遠見》的總策劃林盛豐,再度推出全新第二季的5集影片,分別陳述來自日本、荷蘭、德國、美國與台灣本土的農村典範,開啟國人對於農村的新視野。

這次,《農村的遠見》看見了什麼?農村友善環境:日本的東方白鸛和德國的美麗諾羊都回來了無論社會如何演變、科技怎麼進步,農村始終是每個人心中的鄉愁,在城市失去的自然氣息與生態連結,唯有回農村才能感受到。

《農村的遠見》在日本豊岡市(ToyookaCity)記錄的,便是當地村民與稀有鳥類「東方白鸛」之間的故事。

日本豐岡市,東方白鸛的天空。

(圖片來源:公共電視)位於兵庫縣、人口不到8萬人的豊岡市,可說是典型的日本農村,過去田間常可見到東方白鸛恣意遨翔的身影。

可惜,二次大戰後的工業化和土地開發,不但衝擊到農業發展,1971年也讓最後一隻東方白鸛消失在豊岡的天空。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確認送出為找回失去的集體記憶,居民們發起一系列的土地復育和生態維護工作,經過超過40年的努力,終於在2005年在東方白鸛重新回到村子裡,不僅成功放飛、而且確定可以存活、繼續繁衍後代。

更可貴的是,從農民、市役所到各種民間團體,豊岡民眾不只整治土地和環境,更因為東方白鸛而改變耕種方法,甚至推出相關的概念商品和教育課程,連市役所都成立專責推廣單位,把這群生物當成地方上理所當然的一部份,而非一小撮環保人士的同溫層取暖運動。

位於德國西南部的施瓦本山谷(SchwäbischeAlb),村民們同樣為了維繫自古以來的傳統產業和文化景觀,把「美麗諾羊」(Merino)視為大自然賦予的鑽石一樣呵護。

德國施瓦本山谷,美麗諾羊的山谷。

(圖片來源:公共電視)Advertisement在進口產品的兢爭下,德國的游牧產業原本即將凋零,年輕人也不願從事如此繁重、收入又有限的工作。

經過科學家對「群落生境」(Biotope)的研究,發現一旦傳統牧羊業消失,將對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造成無法逆轉的衝擊,使許多瀕危生物喪失棲息地。

對此,施瓦本山谷的村民、農場經營者、地方人士開始想方設法,從以往單純販售羊毛和皮革,逐步開發羊肉、餐飲、旅館、服飾等新產品,還把牧羊人的放牧路線規劃為登山客的健行步道,並劃設大面積的生態圈保護區,以延續當地特有的歷史資產和環境風貌。

農村與人才,把食物、土地、社群串起來《農村的遠見》第二季想表達的還有一點,農業不是只有冰冷的經濟數據和栽種技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拾回人與土地、作物、以及社群的關係。

到美國西岸的舊金山報導有機生活美學那集,除了介紹半世紀前發跡的有機耕作風氣,也從中解釋近年興起的「從農田到餐桌」(FarmtoTable)與最新的「城市農場」趨勢,透過對食物的了解、渴望健康與快樂,人們才會發現,原來自己和土地擁有緊密的關係,知道我們都是大自然的一部份。

美國舊金山,有機生活美學。

(圖片來源:公共電視)有趣的是,片中介紹的加州農莊主人,不少都是從異業轉戰、或從城市移來的另類農戶,一位農場主人直說,「我做過許多工作,很少像提供食物這般有意義的,務農的成果是很直接的,人們滿足地吃下你的作物,就值得了。

」另一名在學校訓練新生代廚師的老師更表示,「當你學會尊重食物,你才不會浪費它,也才可能去愛護土地跟環境!」而遠在歐洲、全球農業外銷產值僅次於美國的荷蘭,則讓我們看到當今發展農業所需的各種硬實力,製作團隊實地拍攝的「芬洛綠港」(GreenportVenlo),不但是溫室技術的發源地,從自動化技術、資訊系統、交通物流到創新能力,堪稱世界首屈一指的農業新創園區。

事實上,芬洛綠港很可能就是農村未來進化的想像畫面。

因為農業不再是需要政府刻意補貼的弱勢產業,反而聚集了各式各樣的優秀人才,成為一個活力十足、充滿想像力的創新聚落,一起激盪出更具產值、效率、而且能夠永續經營的智慧農業,這點正是同為小國的台灣迫切需要的。

荷蘭芬洛綠港,農業新創園區。

(圖片來源:公共電視)農村的未來,要靠自己找出來做為整個系列的收尾,《農村的遠見》第二季最後一集把場景拉回台灣,以「永恆的米鄉台東縣池上鄉」劃下句點。

Advertisement近年因金城武樹和伯朗大道而聲名大噪的池上,雖然稻作面積僅占全台1%,卻是長年的米質競賽冠軍,更以潔淨無瑕的農村景觀備受好評。

殊不知,這些成果背後都來自農村人士的努力與堅持。

當年為因應台灣加入WTO對農業的衝擊,池上鄉全體總動員地建立稻米檢驗、地理商標、品質計價等制度,儘管產量沒有慣行農法那麼高,還要跟福壽螺等蟲害纏鬥,大夥仍義無反顧地推動有機耕作。

一位地方人士觀察,「土壤最快的回報方式,就是種鋼筋、蓋房子、轉建地,但這邊的農民不是這樣,」尊重土地之餘,池上人還守護自然景觀,一起對抗電線桿入侵農田,成立175公頃的「文化景觀保護區」。

臺東縣池上鄉,永恆的米鄉。

(圖片來源:公共電視)這麼多的努力積累下,這幾年池上不但把返鄉遊子找回來,還吸引許多年輕移民來此定居,證明台灣的農村不僅具備競爭力,更有難以取代的價值。

然而,不分國籍和地理位置,在《農村的遠見》現身說法的多位農民,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於土地開發和氣候變遷的焦慮感。

或許,現在大家終於體認到農村的重要性,但如何為農村找到立足未來、不被消滅的方法,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

關鍵字:永續延伸閱讀一部描繪六國農村的紀錄片帶給台灣人什麼啟示?生態圈敲響警鍾!蜂農哀嚎:40年來最糟的一年來自南京的學生創業家,要幫農民和工人披上鋼鐵裝高宜凡遠見雜誌編輯部數位主編,負責數位新頻道「城市學」,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更多文章推薦文章Advertisement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