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心理學:如何知道,他是不是你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 女人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那些和我們有著,或是曾經有過深刻的情感連結,並對我們的人生造成了深遠影響的人,被稱為「重要他人」。

常見的重要他人包括但不限於,我們的父母、摯友、 ... 逛逛WomanyShop 主題分類 特色專題 熱門單元 關注興趣 女力職場 自我成長 人際關係 生活風格 美妝保養 時尚精品 身體康健 女子旅行 女子理財 最新文章 更多服務 女人迷課程 你值得擁有 名家專欄 試用體驗 活動講座 性別駭客松 WomanyShop 熱烈討論 官方App 吾思品牌 女人迷香港 性別力 回家吧 臉紅紅 產品 課程 女人迷 性別力 回家吧 臉紅紅 透可室 關係心理學:如何知道,他是不是你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25 2022.02 Friday 宜面對恐懼 越怕失去越會失去 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安全,卻本末倒置的作法層出不窮,結果到頭來只是一場「贏過對方才安全」的感情遊戲。

了解更多 女人迷womany.net 2020/06/28 關係 關係心理學:如何知道,他是不是你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byKnowYourself 2020/06/28   在這個人面前是一個人,在別人面前又是另外一個人。

這樣的我正常嗎?是表裡不如一的雙面人嗎? 文|喀喀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最近看到一條讓我印象挺深的粉絲來信。

這封來信很長,大意是,他覺得自己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現得很不同,不知道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己,有時又感覺每一個都是真實的自己。

他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很分裂,或者很虛假的人。

 我自己也曾經有過類似的困惑,當我意識到自己在不同的關係中可以那麼地不一樣時,我也無法解答「到底哪一個『我』才是『我』」這個問題。

所以,今天想在這篇文章裡,將我找到的答案分享給你們。

每個我們愛過和恨過的人,都留在了我們身上(Andersen&Chen,2002)要解答「為什麼不同關係中會有不同的自己」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

重要他人,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有的一類存在,也是解開「哪個我才是我」的謎底的關鍵。

我們的「重要他人」指的是誰呢?1.他們是那些在我們的人格中留下烙印的人那些和我們有著,或是曾經有過深刻的情感連結,並對我們的人生造成了深遠影響的人,被稱為「重要他人」。

常見的重要他人包括但不限於,我們的父母、摯友、伴侶,等等。

在與每一個重要他人互動時,我們在與他的相處模式中,在他給我們的情感反饋中,在他對我們的要求和期待中,我們逐漸形成了一個這段關係中的自我。

每一個重要他人,都參與了塑造我們的自我。

2.他們是我們為之投入過大量感情的對象一個「重要他人」一定是我們為之投入了許多情感的對象。

但這種情感不只局限於「愛」,一個我們深深恨過的人也可能是我們人生中重要他人的一員。

3.我們一生中重要他人的數量不會太多人們的重要他人的名單中具體有誰,以及每個人「重要」的程度都有著不小的個體差異。

但通常來說,一個人重要他人的數量並不會太多。

也是因此,在我們的每個階段的生命歷程中,都能清晰地看到這些重要他人的存在。

4.重要他人不一定是我們生命中存在時間最久、交往最密切的人即使和我們認識更久,以及在更早期認識的人,在概率上更有可能成為我們的重要他人;但實際上,不一定要認識時間長、交往多才可能變成我們特別重要的人。

我們的重要他人也可能是很偶然遇見的、相處時間短暫的,卻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的人。

重要他人塑造了我們的關係自我(RelationalSelf)。

在社會-認知理論(Social-CognitiveTheory)對於自我和人格的解讀中,每一個人的自我,其實都包含了若干個在關係中形成的自我。

我們的自我與重要他人緊緊糾纏在一起,而我們的每一個關係自我,也都有其獨特的部分。

重要他人和我們的關係,塑造了某一面的「我」,不論這段關係是否已經結束,這一面的自己都留在了我們的身上。

我們深深愛過和恨過的人,都會以這種形式,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自此之後,只要有類似的情境或是人出現,這個「我」就會被喚醒。

圖片|來源自我是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它是不連貫且不一致的Andersen等人指出,「自我」是個相當龐大且複雜的概念,它就像我們的記憶一樣,是無法被一次性全部提取的。

那個每時每刻指導著我們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是一個個不連貫、不一致的關係自我,而不是一個我們想象中那樣完整、統一的自我(Linville&Carlston,1994;Niedenthal&Beike,1997;Mischel&Shoda,1995)。

自我是個複數,它的本質就是矛盾、不連貫和不一致的。

同時,就像是我們在看到不同的事物時會勾起不同的記憶一樣,關係自我也有一個被喚起的過程。

喚起我們不同的關係自我的,可能是情境線索(contextualcues),比如熟悉的氛圍、環境等等;還可能是人際線索(interpersonalcues),比如對面的人的樣子、說話的語氣、身上的味道、手上的小動作⋯⋯讓你產生了似曾相識的感覺,想到了你的某一個重要他人。

在這樣的時刻,我們特定的關係自我就被喚醒了。

推薦閱讀:告別前任,也告別前任送的禮物!失戀斷捨離的五步驟如何知道誰是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人?即使我們大都有不止一個被重要他人塑造的關係自我,不同的關係自我被喚起的難易程度和頻率卻是不同的。

學者們指出,在我們的關係自我中,總有一個、或是少數幾個是尤為深刻的。

他們更加容易、也更加頻繁地被喚起的,甚至即使是在沒有任何「線索」的情況下。

那一個,或是幾個最深刻的關係自我,處於一種被形容為「時刻待機」的狀態(Bargh,1999;Bargh&Thein,1985;Higgins,King&Mavin,1982)。

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可以通過關係自我被提取的頻率和難易度,來知曉誰是我們最重要的、對我們影響最深的人。

去覺察最容易被喚起的那一面的你,或者說是你大部分時間所處的那個狀態。

問自己,那個「我」究竟是在哪段關係中形成的、在與誰的互動中所塑造出來的?在閱讀關係自我這個概念時,我自己還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自我」是由一個個不同的、關係中的「我」組成的話,為什麼在大多數時候,大多數人依然會覺得「自我」是一致的、明確的、穩定的呢? 同場加映:14張圖解無意識社會心理學:為何我們會這樣想,那樣做?這是由於,我們每個人都只會選自己身上的一些特徵,去填寫「我是一個_____的人」這個句子。

每個人身上一定都有一些自己看不見的、自己否認的部分。

我們平時談論的「我」,不是真正的、全部的關係自我的總和,而是我們所認同的那部分的關係自我。

我們會通過有意無意的去講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

這個故事有刪減、有因果關係,有拼湊,有側重點,還有色彩的渲染。

我們所講的這個關於自我的故事,就是我們平時所感受到的那個穩定的「我」。

但我們所感受的自我,其實始終都只是一部分的。

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現得不一樣,我很「假」嗎?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現出不一致,似乎總是被視為一個人很「假」、很虛偽的證明。

而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對關係自我普遍存有的3個迷思: 迷思1:不同面的「我」是一種偽裝 事實1:我們不是在關係中刻意地改變自己,而是不同的自己被激活了 不同面的「我」自建立以後,就是一直存在的。

只是我們的認知負荷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同時呈現出每一個「我」。

所以,當我們在不同人面前表現得不同時,或許並不是我們「變了」,而是當下的線索使不同的關係自我被觸發。

迷思2:不同的自我的呈現是一種自主管理的結果 事實2:關係自我的喚起是不可控的 Andersen和Chen(2002)在他們的研究中強調,關係自我的觸發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

也就是說,它幾乎是無法被自主管理的。

因此,與刻意的形象管理不同,當某一個關係自我被喚起時,它的發生往往是我們無法預料、不能控制的。

有一個常見的例子是,人們總是習慣在進入一段新的親密關係時下定決心:這次我要好好對待這個人,好好經營這段感情。

但,人們卻在實際相處中阻擋不了那個之前在關係中受過傷的「我」跑出來,做出一些傷害對方的行為。

很多時候,人們甚至在傷害已經發生之後,才驚覺自己剛才的所作所為和曾經在另一段關係時的「我」是那麼相似。

而如果,我們真的想改變在一段新的關係,首先要做的一定不是去強行對抗自己——因為越是壓抑,越會反撲。

我們要做的,是在衝動的時刻停下來,先不要立刻付諸行動,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難以抑制的衝動,通過反思自己的關係自我,去讓改變發生。

  迷思3:我們只有和他人在一起時,才會出現關係自我 事實3:獨處時我們也會呈現出關係自我 還有的人會說,自己在他人面前和獨處時不一樣,這又是不是一種「假」呢?或者,是不是獨處時的那個自己才是「真實」的呢?在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的觀點裡,自我們踏入這個世界,開始與他人建立連結起,我們就注定永遠無法真正的獨處。

即便物理上的確是獨自一人時,我們也屏蔽不了自己的腦海中的、心靈裡的,與他人的連結,以及喚起那些關係自我的線索。

或許,我們應該放棄對「一致性」的執念很多人都執著地想要給自己和他人下一個準確的、穩定的定義——這源於我們對「一致性」的執念。

那些極端渴求一致的人,一遇到自我的一致性斷裂的時刻,就會倍感痛苦。

  事實上,在社會認知理論對於人格的觀點裡,變化才是人格的本質(Andersen&Chen,2002)。

那些將人格中變動的、不穩定的成分,都歸結於「虛假」和「偽裝」的人,只是僵化地理解了「誠實」和「真實」。

他們對於那個所謂的真實的追求,是片面且刻意的。

 表現出在任何場合、任何人面前的一致,極有可能是因為一個人自身的關係過於單一。

由於關係多樣性的不足,他並未形成有差異性的關係自我。

但即便我們自己是這樣,我們也可以嘗試著理解並承認他人關係自我的多面性和真實性,而不是去片面地解讀另一個人在不同關係中所呈現出的不同的樣子。

放下「一致性」的執念,除了接受人格的多樣性和變化性以外,還包括放下對於善惡的二元化評判。

因為每個人生命中都經歷過好的和不好的關係,這使得人們在一些關係中顯得更加無私,在另一些關係中更自私。

所以,人的善念和惡念,是始終糾纏在一起的、同時存在的。

並不存在一個人在這個時刻是好人,在另一個時刻就變成了壞人。

人們始終有著做善事的潛能,也有著作惡的潛能。

理解人的斷裂和不一致,以及本質中的矛盾,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讓我們生活起來不覺得那麼磕絆,不再時常覺得自己的認知受到挑戰,自己的信念受到衝擊。

它讓我們整個人更放鬆了——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因為我們不再執著地追求某一種確定的東西。

同時,我們也能夠認識到,沒有人可以在完全摒棄自我懷疑的基礎上去自我相信,因為我們的體內始終存在著矛盾。

選擇什麼樣的關係,意味著你想要塑造什麼樣的自己我在前面說到,關係自我的形成,是我們在與一個重要他人的互動中,有意無意地調整自己的樣子,同時看到在這個人眼中自己的樣子,慢慢地將其整合和內化為我們的關係自我。

因此,我們想要塑造一個什麼樣的自己,取決於我們選擇與怎樣的人建立深刻連結,使他們成為我們的重要他人,並允許他們在我們的人格中留下烙印。

而當這個重要他人對我們足夠重要時,這一個關係自我就會更頻繁地被喚起,甚至成為那個我們大多數時候表現出來的自我。

這意味著,我們確實可以通過尋找到更安全、更舒服的關係,去養成一個更安全、更舒服的自己。

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與一個更嚴苛的人建立連結,去培養出一個更完美主義的自己。

塑造自己的方式,是通過選擇關係。

而選擇什麼樣的關係,是可以由我們自己來決定的。

但想要提醒大家的一點是,如果你不喜歡自己身上的一些部分,想要自己變得更安全、更舒服,並且你也找到這樣一個對象,願意與你建立深厚的聯繫,這個塑造的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你需要知道,你一定會先經歷一個不舒服的過程。

這種不舒服可能是由於你已經成形的關係自我,想要把你們的關係帶入你熟悉(但不喜歡)的模式,但你隱隱想要與之對抗。

也可能是你在與一個和之前的重要他人都不同的、全新的人格之間的磨合所必經的痛楚,即便這個人讓你感到安心和舒服。

這就像是吃慣了垃圾食品的人,明白自己需要、也嚮往健康的食物,卻還是會在轉換時感到不舒服和不適應。

因為不論是怎樣的改變,我們都要先強迫自己接受一些不舒服,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以上。

References:Andersen,S.M.,&Chen,S.(2002).Therelationalself:aninterpersonalsocial-cognitivetheory.Psychologicalreview,109(4),619.Bargh,J.A.(1999).Thecognitivemonster:Thecaseagainstthecontrollabilityofautomaticstereotypeeffects.Bargh,J.A.,&Thein,R.D.(1985).Individualconstructaccessibility,personmemory,andtherecall-judgmentlink:Thecaseofinformationoverload.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49(5),1129.Higgins,E.T.,King,G.A.,&Mavin,G.H.(1982).Individualconstructaccessibilityandsubjectiveimpressionsandrecall.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43(1),35.Linville,P.W.,&Carlston,D.E.(1994).Socialcognitionoftheself.Mischel,W.,&Shoda,Y.(1995).Acognitive-affectivesystemtheoryofpersonality:reconceptualizingsituations,dispositions,dynamics,andinvarianceinpersonalitystructure.Psychologicalreview,102(2),246.Niedenthal,P.M.,&Beike,D.R.(1997).Interrelatedandisolatedself-concept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Review,1(2),106-128. 是什麼塑造了你 「懷孕,讓我成為更強大的自己」有一種勇敢,叫成為母親 我愛我是我|《星際大戰9》芮的心理課題:讓一個人止步不前的,是對自己的恐懼 「三十歲後,什麼都要穩定?」別人的「應該」,其實真與你無關 換個角度看遺憾:這些選擇,造就了現在的我 關係 影響力 關係 個性 心理學 關係心理學 人生 定義 他人 重要 執行編輯 雅彤 核稿編輯 JadeJhuang 吾思傳媒致力提供公開平台,提供多元與共融視角,本文代表創作者觀點,幫助更多人成為自己,歡迎你投稿。

作者 KnowYourself 帮每个人学会幸福生活 看更多留言 如果你也相信文字的力量,邀請你以知識為支點,撐起世界。

本網站中所有內容均由女人迷womany.net與其他權利人依法擁有其智慧財產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或發現女人迷文章有侵權疑慮,請來信與本公司相關部門人員接洽,我們會儘快回覆。

womany貼心客服 02-2377-5999 [email protected] 文章列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