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了還得聽爸媽的話?高齡社會下的成人親子衝突解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明明已不再是「小孩」,為何與父母的爭執依舊,說理說不通?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葉光輝研究員長期研究孝道文化、親子衝突歷程模型,研究對象除了青少年族群 ...
中央研究院
搜尋
關閉
首頁
最新文章
主題分類
人文與社會科學
數理科學
生命科學
專欄總覽
創新研究
社會熱議
人物觀點
轉載授權
關於我們
選單
首頁
最新文章
主題分類
人文與社會科學
數理科學
生命科學
專欄總覽
創新研究
社會熱議
人物觀點
轉載授權
關於我們
訂閱電子報
搜尋
成年了還得聽爸媽的話?高齡社會下的成人親子衝突解方
成年子女的親子衝突議題
成家立業、獨當一面之後,你還會經常和爸媽起衝突嗎?明明已不再是「小孩」,為何與父母的爭執依舊,說理說不通?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葉光輝研究員長期研究孝道文化、親子衝突歷程模型,研究對象除了青少年族群,近年更擴大關注成年子女面對親子衝突的處境。
研究發現,滿足老年父母的心理需求是關鍵,而這不只是親子互動應關注的問題,更需要被社會制度所看見。
孝敬、不讓父母失望,家庭價值影響臺灣人趁著假期回家,餐桌上爸爸劈頭問起升主管的事,媽則在一旁關心何時結婚生孩子。
你埋首扒飯、一臉無奈,但默不吭聲卻又惹來新一輪怒氣……我們對這種家庭劇碼一定不陌生。
2016年臺灣社會變遷調查,98%的受訪者認同「對父母養育之恩應心懷感恩」(0-4分評比重要性,給出3分以上者);「不論父母待你如何,子女仍應善待」有高達86%受訪者贊同;「放棄個人的志向,達成父母的心願」也有約34%同意。
調查顯示,孝敬、不要讓父母失望、重視家人和諧,至今仍是臺灣重要的家庭價值。
即使已成年獨立、成家立業,父母對孩子的關切影響依舊緊密,甚至左右子女的人生選擇,成人親子衝突必然成為華人家庭的一大課題。
但許多人或許感到困擾:和父母總是說理說不通,該怎麼辦?明明已忍讓逃避,為何最後親子間仍衝突不斷?中研院葉光輝研究員認為,華人的互動追求和諧、關係優先於個人,「唯有關係好,個人才會好」,因此遇到衝突時經常認為「忍一時」就會風平浪靜。
但這種做法往往治標不治本,為下一次的爭執埋下伏筆。
為什麼會投入親子關係研究?親子關係常針對兒童、青少年,為何會關注到成年子女?我在碩士階段原本念工商組織心理學,到了博士班,指導教授楊國樞先生卻建議我改做孝道議題,他告訴我:「孝道議題研究可以做一輩子。
」老實說,當時心裡有點不服氣(笑),不過後來我確實應證了他的話,孝道議題值得研究一輩子!因為這在我們的文化裡非常重要。
孝道是華人社會根深蒂固的文化價值。
孝道牽涉親子關係,從親子關係又可以延伸到各種人際互動,從本土心理學的角度,孝道是社會網絡關係的重要基礎。
早期,我主要探討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
隨著社會變遷,我開始注意到進入高齡化社會後,成年子女與老齡父母互動成為許多人的煩惱。
當爸媽慢慢老去,我們會遇上失智、老年心理變化、高齡照護等問題。
親子衝突不再只是青少年的專利,也會是越來越多成年子女的課題。
葉光輝說明,親子衝突經常來自價值觀衝突,未必有絕對的對錯,但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的親子溝通,過去較少被討論,在步入高齡化社會,將成為當代另一重要議題。
圖│iStock
與青少年子女相較,成人子女的親子處境有什麼特殊性?首先,青少年親子衝突通常以爭取自主權為核心,衝突事件可能很廣泛,甚至是芝麻小事。
成年子女則多半涉及明確的生活選擇,例如居住安排、奉養、健康照護等。
再來,成人子女就像夾心餅乾:上有年長父母、下有年幼子女,可能同時面對兩種類型的親子關係。
他們既作為父母、又身為子女,身處的家庭關係結構本質上就與青少年子女不一樣。
特別是三十多年來,臺灣從政治戒嚴走向多元開放,經歷劇烈快速的社會變動,世代價值觀迥然不同。
六、七年級生應該對「三明治世代」的代間問題最有感,同時面對「威權時代」的父母及「網路世代」的子女,衝突感特別強烈。
好比六、七年級生的成長經驗裡,多少還被灌輸「爸媽打你是關心你」;但同一套打罵教育,很難再用到下一代的身上。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正是因為處於兩個世代、兩個價值光譜之間,中生代或許可以擔任緩衝與引導的角色。
成人子女的親子關係,容易遇到哪些摩擦點?與老年父母溝通,應該注意什麼?一般成人與青少年子女發生衝突,可以用說理、教導來解決。
但父母活了大半輩子,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直接說理,很難讓老年人改變長年累積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
很多時候,成人子女會下意識想「糾正」父母,往往便成為衝突導火線。
舉例來說,兒女看到母親提重物,直覺要幫忙、告誡媽媽不要總是自己來,結果母親非但不領情、欣慰,反而發起脾氣。
為什麼?可能是媽媽不服老,不想被看做沒用的老人家,或覺得自己有能力、不需麻煩孩子。
一旦忽略行為背後的根源,無法同理感受對方的心理需求,認知落差就可能釀成雙方衝突,子女也陷入「老人家很難溝通」、「爸媽都講不聽」的不滿和無力感。
另一方面,成人的親子衝突,也反映出高齡長輩的處境與心理需求。
心理學有一個「社會情緒選擇理論」(socioemotionalselectivitytheory)。
簡單來說,年長者意識到來日不多,會選擇更具體可實現的目標,所以高齡者最重視親密情感的連結、維繫。
許多長輩不想學習新東西,因為麻煩又用不到;相反的,跟家人親密共處容易達成,能帶來更大滿足。
換句話說,如果能讓年老父母感受到溫暖、陪伴、被重視,就是溝通的契機。
因為當心情愉悅,不只會忘記負面情緒,同時才有心力思考、同理或轉念。
在這種情境下,子女再來引導、溝通便比較容易,這也符合正向心理學的「擴展與建構理論」(BroadenandBuildTheory)。
回到前面的例子,子女可以解釋,是因為心疼、害怕媽媽年紀大了會受傷,從關懷的角度開啟溝通,母親或許會感到窩心、也較有機會接納改變。
葉光輝從老年心理需求角度提醒,高齡父母面對衝突時,可能更傾向壓抑自己的情緒,寧可迴避而不願多談。
成年子女可以從關懷的角度出發,鼓勵爸媽聊聊自己的感受,先讓他們「願意溝通」。
圖│iStock
面對親子衝突,成年子女有哪些常見的溝通方式?兒女和父母發生衝突,一般可以粗略分成幾類反應模式:逃避、利己主義(優先滿足自己需求)、自我犧牲(順從,優先滿足父母要求)、折衷妥協(各退一步,退而求其次)、兼容並蓄(找出能滿足雙方需求的共識)。
光譜若從「自我利益」到「兼顧雙方」,上述反應可歸類為:一、自我導向式策略:逃避不處理,降低個人壓力感受;利己主義,以自身需求為主。
這些自我導向策略對於解決衝突問題、增進關係,通常比較不管用。
二、自我犧牲式策略:相較之下,這類子女會優先考慮關係和諧,多選擇以隱忍為手段。
三、共享式策略:折衷各退一步或兼容並蓄,這類子女通常更重視確實解決問題。
採取哪一種策略,對成年親子關係最有正向幫助?我們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從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篩選出樣本共787人,進行量化分析。
結果發現,
越常從「功能性觀點」來看待親子衝突的子女,越傾向採取「共享式策略」,他們在親子關係、個人幸福感都比較好。
所謂功能性評估,指的是你能不能正向看待衝突,把衝突當作是了解彼此的機會,用比較開放、積極的態度面對因應。
抱持這種心態的成年子女,比較會主動尋求不同方法解決問題,但前述三種溝通模式,只有共享式策略才會在功能性衝突評估、個人生活適應變項間,具有明顯的中介效果,能幫助提升親子關係品質。
所以總結來看,化解衝突有兩個關鍵:首先,個人是否具「功能性衝突評估」的態度,將危機化為轉機;其次,子女越常採取「共享式策略」,和老齡父母親子關係會越好,個人幸福感也會提升。
葉光輝研究團隊分析不同衝突路徑的影響。
結果發現,只有「功能性衝突評估」→「共享式策略」這個路徑,能同時有助於成人子女個人福祉及親子關係,共享式策略是三個策略裡唯一具顯著效果的中介變項。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葉光輝)
避免衝突為什麼不是好方法?青少年和成年子女常會用順從遷就,希望避開衝突。
但不同的是,青少年有時是不得不,因為權力、資源不對等,只能聽爸媽的話;成年子女的順從大部分來自於孝順遷就、以父母為優先,更接近自我犧牲。
子女因為在乎親子關係、父母感受,最終選擇放棄自己需求。
但從數據分析,採用逃避(自我導向策略)或隱忍(自我犧牲策略),對親子關係、個人幸福都沒有明顯幫助。
因為雖然看起來能制止衝突擴大,但長久下來缺少實質溝通,對個人情緒及關係品質都不是好事,反而累積負面影響。
只有正視衝突,將其視為溝通契機,並採取共享式策略因應,才能夠創造雙贏局面。
透過成人親子衝突的研究,對臺灣社會現況有什麼觀察和省思?早期的長照政策主要偏重在物質條件、生活安頓,像是失能者、病重者需要的環境設備,相應的照護人力。
但實際上,「健康」老年人的心理及精神層面同樣需要被關注,應納入長照資源支持的系統。
從成人與老齡父母的衝突,我們可以發現年長者的心理、精神需求經常被忽視——不只是子女未曾留心,整個社會體制也未必看見。
這是邁入高齡社會可以積極補強的面向。
粗略來說,老年人口裡健康及亞健康老人約佔85%,失能老人則是15%,過往我們的醫療支出、長照資源大幅投注在失能長者身上。
但隨著高齡人口比例攀升,「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應該被重視,也就是讓多數健康老人活得更好,延緩失能。
例如鼓勵銀髮族運動、培養針對長者的專業教練、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等。
從延緩老化失能的思維規劃長照配套,雖然短期內較難看到功效,但長遠來說,能幫助未來的整體醫療支出下降,也有利於高齡者的生活品質。
葉光輝提醒,年長者需要更多情感關懷與陪伴,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溝通對話,更能化解親子衝突。
過去,研究關注於人際關係,希望「把人處理好,讓社會更好」,但他也期待下一步能把研究焦點擴大、納入社會制度結構面向,把研究關懷推展得更遠。
圖│研之有物
2021-06-02
採訪撰文|陳子萱
美術設計|林洵安
延伸閱讀
和爸媽吵架是不孝嗎?心理學家剖析青少年親子衝突的內心小劇場
葉光輝、曹惟純,〈成人親子衝突之建設性轉化路徑:功能性衝突評估、共享式解決策略與個人生活適應的關聯〉,《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7(2),2014
高子淳、葉光輝、何文澤,〈多重時空框架經驗整合能力內涵及其對成人親子關係的效果〉,《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4,2019
葉光輝個人網頁
家庭心理學民族所老齡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以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4.0國際授權條款釋出。
上一頁Previous製作可樂和毒品的天然原料!管制作物「古柯」的馴化起源研究
NextAI助陣醫學、防疫,個人隱私難兩全?下一篇
相關文章
心繫傳承與流變—阿美族馬太鞍部落文物返鄉展出
2022-09-19
茶金歲月後,臺灣茶文化出現哪些新創的傳統?
2022-09-05
喜迎親人「回佳」!佳平部落共作展─久別半世紀文物返鄉之旅
2022-07-29
為何孩子越生越少?人口學家鄭雁馨談少子化困境
2022-01-15
媽媽我不想努力了!想多生一個?研究顯示:爸爸先當「神隊友」
2021-12-31
和爸媽吵架是不孝嗎?心理學家剖析青少年親子衝突的內心小劇場
2021-05-10
中央研究院
研之有物
©COPYRIGHT2022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 research.sinica.edu.tw
訂閱電子報
立即訂閱研之有物電子報,一起探索這世界
Email
訂閱
延伸文章資訊
- 1孩子愈大愈不懂事?化解親子關係衝突,父母應該做的3件事
父母與成年子女的親子關係衝突,起因百百種,但心不被懂,是所有衝突的根源。 以文前所提的這個家庭為例,找過工作的人都知道,工作沒著落時,心情 ...
- 2很多親子衝突不是因為沒有愛而是因為有更多的委屈沒有被理解
這可能陷入一場無限輪迴的親子大戰嗎?直到孩子碰的一聲,把房門關上嗎? 當家裡有青少年,父母的神經,是不是都繃得很緊 ...
- 3黃瑽寧:父母必學!減少親子衝突的「五種說話術」 - 親子天下
黃瑽寧:父母必學!減少親子衝突的「五種說話術」 ; 原則二、盡量出選擇題 ; 原則三、用「喜歡」搭配不喜歡 ; 原則四、事先預告 ; 原則五、容許孩子說「不」.
- 4【親子衝突】分析父母與子女衝突常見原因及5大解決方法
子女與父母發生衝突的原因多數源於家長與子女之間價值觀的不同,家長傾向於墨守成規,較難接受和適應新事物;相反,青少年喜歡新鮮的事物,追隨時下潮流。
- 5從助人者的角色談青少年親子衝突的介入與處遇
親子衝突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因認知差異、意見不合或感情不睦而起爭執的情形(張春興,1996)。此外,李介至(1999)提到,衝突也是親子雙方一種自我表達的溝通方式,良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