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韋伯的權威論 三種權威型態的轉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韋伯的學說理論具有相當程度的複雜性與範疇性,其中心思想雖以探究西方文明的理性化為目標,但其廣度包括了宗教、法律、社會與政治等學術領域,但韋伯學說中的權威理論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59.65.11.210)您好!臺灣時間:2022/06/0301:26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鄭智吉研究生(外文):CHENGCHIHCHI論文名稱:馬克思‧韋伯的權威論─三種權威型態的轉化指導教授:周陽山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政治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5畢業學年度:94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15中文關鍵詞:韋伯、卡理斯瑪、傳統制權威、法制-理性權威、卡理斯瑪權威、權威、理想型、剖析式、複雜性、方法論、範疇性、社會學外文關鍵詞:charisma、idealtype、traditional、legal-rational、authority相關次數: 被引用:7點閱:3829評分:下載:1378書目收藏:6 當代政治哲人,馬克思‧韋伯(MaxWeber,1864-1920)一生著述等身,其學說理論精粹內鍊,影響學術界之範圍相當廣大,並與馬克思與涂爾幹並列為古典社會學的奠基者。

韋伯的學說理論具有相當程度的複雜性與範疇性,其中心思想雖以探究西方文明的理性化為目標,但其廣度包括了宗教、法律、社會與政治等學術領域,但韋伯學說中的權威理論,卻容易被後世學者所忽略,只探討其理論的形式意義,但卻無進一步的探究其學說論述之實質內涵,以致少有專書將韋伯此一論述做一真正的研究,參考的資料也極為零散,實為一大憾事。

本文在此將就韋伯的權威理論做一綜述式的介紹,並將其社會科學方法論中的理想型與權威概念與韋伯三種權威型態的結合與聯繫之關係做一定義,希望能從這剖析式的角度來使後人能夠更容易一窺韋伯權威理論之堂奧,因為這也是有志於研究韋伯學說者入門的一個途徑。

除了對韋伯的權威理論做理論的介紹與闡述之外,並加上當代學者的觀點進行反向定義之思考,觀察韋伯的權威理論是否因為時空的轉換,使其理論已遭學術的洪流所淹沒,而其中最重要的卡理斯瑪概念如何更加廣泛的應用在當代人類的社會生活之中,使其真正的從超驗世界的概念跨越到經驗世界的實際範疇,使我們能夠感受到其卡理斯瑪因子的存在性,並對韋伯學說的權威理論有更進一步的認知,希冀能從此一理論基礎點上的突破,能夠讓吾輩更能一窺韋伯學說理論的精妙之處。

第一章導論 ...................1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第二節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4第三節研究架構.................5第二章馬克思‧韋伯:理想型概念與權威概念分析....7第一節何謂理想型概念..............7第二節何謂權威概念.............. 18第三章傳統制權威型態分析............. 20第一節長老制與家父長制............ 32第二節家產制................. 35第三節采邑本質與封建關係........... 45第四章法制-理性權威型態分析........... 51第一節法律理性的形成............. 52第二節科層制................. 59第五章卡理斯瑪權威型態分析............ 71第一節卡理斯瑪的本質與權威.......... 72第二節卡理斯瑪團體與經濟........... 78第六章馬克思‧韋伯:三種權威論的轉化與結合.... 85第一節卡理斯瑪的規制化轉變.......... 86第二節結論─當代觀點的反思.......... 97參考文獻.......................106附錄馬克思‧韋伯生平年表.............114 一、中文資料AntonyGiddens,簡美惠譯,1989,《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台北:遠流出版。

AndrewHeywood,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等譯,2002,《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DavidBeetham,鄭樂平譯,1992,《科層制》,台北:桂冠圖書。

_____,徐鴻賓、徐京輝與廖立偉譯,1994,《馬克思‧韋伯與現代政治理論》,台北:桂冠圖書。

DennisH.Wrong,高湘澤、高全余譯,1994,《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台北:桂冠圖書。

DirkKasler,郭鋒譯,2000,《馬克思‧韋伯的生平著述及影響》,北京:法律出版社。

EdwardShils,傅鏗、呂樂譯,1992,《論傳統》,台北:桂冠圖書。

EvaEtzioni-Halevy,吳友明譯,1998,《官僚政治與民主》,台北:桂冠圖書。

EmilleDurkheim,許德珩譯,1999,《社會學方法論》,台北:商務出版。

ErnstPeterFisher,陳恆安譯,2001,《從亞里斯多德以後─古希臘到十九世紀的科學簡史》,台北:究竟出版社。

GeorgeRitzer,馬康莊、陳信木譯,1995,《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出版社。

GaetanoMosca,賈鶴鵬譯,2002,《統治階級(政治學原理)》,南京:譯林出版社。

Jean-PierreDurandandRobertWeil,蔡筱穎、郭光予譯,1996,《當JamesWestfallThompson,耿淡如譯,1997,《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JamesWestfallThompson,耿淡如譯,1997,《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Jean-MarcCoicaud,佟心平、王遠飛譯,2002,《合法性與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LewisCoser,黃瑞祺、張維安譯,1986,《古典社會學理論─馬克思、涂爾幹與韋伯》,台北:桂冠圖書。

L.A.Coser,石人譯,1990,《社會思想名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MaxWeber,孫大川譯,1989,《文明的歷史腳步》,台北:結構群。

_____,康樂編譯,1990,《經濟與歷史:韋伯選集(Ⅳ)》,台北:遠流出版社。

_____,錢永祥等編譯,1991(A),《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Ⅰ)》,台北:遠流出版社。

_____,康樂等編譯,1991(B),《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台北:遠流出版社。

_____簡惠美譯,1993(A),《支配社會學Ⅰ》,台北:遠流出版。

_____,康樂、簡惠美譯,1993(B),《支配社會學Ⅱ》,台北:遠流出版。

_____,顧忠華譯,1993(C),《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出版社。

_____,康樂等編譯,1996,《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修訂版)》,台北:遠流出版。

_____,甘陽、李強編譯,1997,《經濟、諸社會領域及權力》,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_____,王威海編著,1999,《韋伯擺脫現代社會兩難困境》,瀋陽:遼海出版社。

MarcBloch,談谷錚譯,1995,《封建社會(Ⅰ)》,台北,桂冠圖書。

MarcBloch,談谷錚譯,1995,《封建社會(Ⅱ)》,台北,桂冠圖書。

MauriceDuverger,黃一鳴譯,1997,《政治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

MichelCrozier,劉漢全譯,2002,《科層現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N.D.FusteldeCoulanges,李宗侗譯,1988,《希臘羅馬古代社會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RaymondAron,齊力、蔡錦昌與黃瑞琪譯,1993,《近代西方社會思想家:涂爾幹、巴烈圖、韋伯》,台北:聯經出版社。

ReinhardBendix,劉北成等譯,1998,《韋伯:思想與學說》,台北:桂冠圖書。

ThomasKuhn,王道還編譯,1985,《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允晨文化。

T.Carlyle,何欣譯,1988,《論英雄與英雄崇拜》,台北:國立編譯館。

ThomasRDye,柯勝文譯,2000,《權力與社會》,台北:桂冠圖書。

WolfgangSchluchter,顧忠華譯,1986,《理性化與官僚化─對韋伯之研究與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

Weber,Marianne,閻克文、王利平與姚中秋譯,2002,《馬克思‧韋伯傳》,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金子榮一,李永熾譯,1988,《韋伯的比較社會學》,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

文崇一,1970,〈M.韋伯及其學術思想〉,《思與言》,8卷4期(12月),台北:思與言雜誌社,頁205-212。

王曾才,1982,《西洋近世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王崇名,2004,《法律與社會-西方法律文明與未明的韋伯》,台北:揚智文化。

朱元發,1990,《韋伯思想概論》,台北:遠流出版。

朱愛群,1998,〈韋伯理想型概念之探索─社會科學方法論與自然科學方法論的對話〉,《警學叢刊》,28卷5期(3月),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雜誌社,頁201-218。

朱元鴻、傅大為主編,2001,《孔恩:評論集》,台北:巨流。

沈清松,1986,《解除世界魔咒》,台北:時報出版社。

呂傑華,1998,〈韋伯(MAXWEBER)政治社會思想之研究〉,《三民主義學報(師大)》,18卷(6月),台北: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頁223-238。

呂亞力,2000,《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猛,2001,〈除魔的世界與禁欲者的守護神:韋伯社會理論中的“英國法”問題〉,頁111-24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金耀基,1992,《現代人的夢魘》,台北:商務印書。

林毓生,1983,《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社。

_____,1989,《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

_____,2004,〈問題意識的形成與理念(或理想)型的分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4卷4期(12月),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5-21。

林安梧,1984,〈方法與理解-對韋伯方法論的初步認識〉,《鵝湖》,110期(10月),台北:鵝湖出版社,頁38-46。

林瑞翰,1994,《中國史》,台北:三民書局。

林端,2003,〈韋伯的倫理研究:兼論其二元對立的理念型研究方法〉,《社會理論學報》,6卷1期(春季刊),香港: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學科,頁169-188。

周陽山,1990,《自由與權威》,台北:三民書局。

_____,1991,〈卡里斯瑪與權威:韋伯及韋伯學派的權威〉,周陽山編,《當代政治心靈》,頁2-23,台北:正中書局。

周曉紅,2002,《西方社會學歷史與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易君博,198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出版社。

吳育南,1992,《韋伯論理性官僚體制的弔詭》,台中: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庚,1978,〈韋伯關於正當統治及官僚制度的理論〉,《社會科學論叢》,27期(4月),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_____,1993,《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基礎》,台北:聯經出版。

邱漢誠,1998,〈韋伯「官僚化」理論之研究〉,《復興崗學報》,64卷(9月),台北:政治作戰學校,頁107-120。

梁中偉,1985,《統治、理念型與歷史發展之外-韋伯論世襲制與封建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湲青,1987,《由韋伯的權威理念型比較中華民國與新加坡的領袖與繼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柏楊,1993,《中國人史綱上冊》,台北:躍昇文化事業。

洪鎌德,2000,〈韋伯的法律社會哲學〉,《哲學與文化》,27卷10期(10月),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905-930。

_____,2001,〈當代法律社會學思潮的流派〉,《全國律師》,6卷6期(6月),台北:全國律師月刊雜誌社,頁76-89。

高承恕,1988,《理性化與資本主義:韋伯與韋伯之外》,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巨擎,1985,《韋伯社會學的政治架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曉林,1987,《學術巨人與理性困境:韋伯、巴伯、哈伯瑪斯》,台北:時報出阪社。

陳介玄等,1990,《韋伯論西方社會的合理化》,台北:巨流出版社。

陳正茂、林寶琮,2001,《世界文化史》,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

許南海,1999,《韋伯官僚體制組織特徵建構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莊吉發,1996,《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黃維幸,1991,《法律與社會理論的批判》,台北:時報文化。

張維安,1989,〈李克爾特與韋伯:評李克爾特的文化科學與自然科學〉,《中國社會學刊》,13期,台北:中國社會學社,頁243-253。

張康之,2001,〈韋伯對官僚制的理論確認〉,《教學與研究》,6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頁27-32。

_____,2001,〈論官僚制的實踐困境〉,《雲南行政學院學報》,6期(2001年9月),雲南:雲南行政學院編輯部,頁4-8。

張建軍,1994,《科學的難題─悖論》,台北:淑馨出版社。

張靜如,1996,〈奇魅(Charisma)概念初探〉,《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15卷(6月),桃園:中正理工學院,頁253-270。

_____,2001,〈韋伯「理念類型」(IdealType)之研究〉,《中正嶺學報》,30卷1期(10月),桃園:中正理工學院,頁353-361。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正大印書館。

葉啟政,1991,《當代西方思想先河》,台北:正中書局。

_____編,1992,《當代社會思想巨擎》,台北:正中書局。

虞伯樂,1996,〈試析宗教組織─魅力領袖與組織科層化〉,《思與言》,34卷2期(6月),台北:思與言雜誌社,頁109-136。

廖福村,1998,〈麥斯‧韋伯法律社會學思想之探討〉,《警專學報》,2卷5期(6月),台北:台北警察專科學校,頁379-388。

劉軍寧,1992,《權力現象》,台北:商務印書館。

鄭涌,1998,《韋伯》,香港:中華書局。

鄭戈,2001,〈韋伯論西方法律的獨特性〉,李猛編,《韋伯:法律與價值》,頁01-11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韓水法,1998,《韋伯》,台北:東大圖書。

謝嘉梁,1980,《官僚政治與西方現代文明─韋伯政治社會學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世民,2002,〈政治權力、政治權威與政治義務〉,《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卷1期(6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頁1-41。

蘇國勛,1989,《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台北:桂冠圖書。

顧忠華,1992,《韋伯學說新探》,台北:唐山出版社。

二、英文資料Aron,Raymond.1970.MainCurrentsinSociologicalThought:Durkheim,Pareto,andWeber(vol2).NewYork:AnchorBooks.Eisenstadt,S.N.1968.MaxWeberOnCharismaAndInstitutionBuilding.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Guenther,Roth.andClausWittich.1978.EconomyandSociety:AnOutlineofInterpretiveSociology.Calif: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Shils,Edward.1965.“Charisma,Order,andStatus.”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30(2)(April):199-213.三、網站資料社會學人類學中國網:http://www.sachina.edu.cn正來學堂:http://dzl.legaltheory.com.cn維基百科:http://wiki.plogworld.org.tw韋伯網站:http://www.faculty.rsu.edu/~felwell/Theorists/Weber/Whome.htm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由韋伯的權威理念型比較中華民國與新加坡的領袖與繼承 2. 韋伯論理性官僚體制的弔詭 3. 統治、理念型與歷史發展之例外 4. 官僚政治與現代西方文明-韋伯政治社會學之研究 5. 西方思想中的因果態 6. 韋伯倫宗教的社會學意義--理念、制度與行動 7. 清代儀式性支配及其危機-太平天國之亂與鐵路風潮 8. 曼罕(KarlMannheim)意識型態與烏托邦概念之評析 9. 韋伯論西方資本主義的變與常----以布賀岱為對照點 10. 韋伯論中古城市及其對近代資本主義興起的意義 11. 涂爾幹自殺理論的重見--一個方法論上的研究 12. 古猶太教-韋伯論西方宗教文明之起源 13. 音樂與法律:韋伯論西方文明合理化的兩個特殊面向   1. 張維安,1989,〈李克爾特與韋伯:評李克爾特的文化科學與自然科學〉,《中國社會學刊》,13期,台北:中國社會學社,頁243-253。

2. 張靜如,1996,〈奇魅(Charisma)概念初探〉,《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15卷(6月),桃園:中正理工學院,頁253-270。

3. 虞伯樂,1996,〈試析宗教組織─魅力領袖與組織科層化〉,《思與言》,34卷2期(6月),台北:思與言雜誌社,頁109-136。

4. 洪鎌德,2000,〈韋伯的法律社會哲學〉,《哲學與文化》,27卷10期(10月),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905-930。

5. 謝世民,2002,〈政治權力、政治權威與政治義務〉,《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卷1期(6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頁1-41。

6. 廖福村,1998,〈麥斯‧韋伯法律社會學思想之探討〉,《警專學報》,2卷5期(6月),台北:台北警察專科學校,頁379-388。

7. 邱漢誠,1998,〈韋伯「官僚化」理論之研究〉,《復興崗學報》,64卷(9月),台北:政治作戰學校,頁107-120。

8. 林端,2003,〈韋伯的倫理研究:兼論其二元對立的理念型研究方法〉,《社會理論學報》,6卷1期(春季刊),香港: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學科,頁169-188。

9. 林安梧,1984,〈方法與理解-對韋伯方法論的初步認識〉,《鵝湖》,110期(10月),台北:鵝湖出版社,頁38-46。

10. 朱愛群,1998,〈韋伯理想型概念之探索─社會科學方法論與自然科學方法論的對話〉,《警學叢刊》,28卷5期(3月),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雜誌社,頁201-218。

  1. 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之研究 2. 馬克思論人的本質 3. 青年馬克思對黑格爾國家概念之批判 4. 由韋伯的權威理念型比較中華民國與新加坡的領袖與繼承 5. 階級與民族之間:史明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 6. 歷史與勞動:論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7. 韋伯論理性官僚體制的弔詭 8. 利益與權力-韋伯的支配社會學 9. 探討馬克斯韋伯之新教倫理論說 10. 休閒階級衝突之研究─以馬克思階級理論觀點詮釋 11. 全球治理思潮對韋伯官僚行政理論的挑戰:我國考銓系統制度轉型的個案研究 12. 求學作為勞動:一個學校教育的馬克思主義分析 13. 韋伯命題在經濟發展之探討-以新教倫理為主 14. 從文化調和論儒家與青年馬克思的人本思想 15. 官僚政治與現代西方文明-韋伯政治社會學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