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橘色是荷蘭的國色,早期的荷蘭國旗為橙、白、藍三色,橘色代表了領導1568年尼德蘭獨立革命的奧倫治親王(在英語裏,「奧倫治」是orange——橘色的譯音)。

在17世紀時,為了在 ... 橘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的主題是顏色。

關於同名單曲,請見「橘色(單曲)」。

橘色 網頁顏色 #FF8000 RGBN (r,g,b) (255,128,0) CMYKN (c,m,y,k) (0,127,255,0) HSV (h,s,v) (30°,100%,100%) N:代表值域介於0~255之間 注意事項本條目的顏色值可能只是參考,並非共通標準。

本條目包含了使用顏色標示的內容,可能會因為不同的閱讀環境而產生差異。

參見網頁親和力。

色盲人士或黑白螢幕使用者需要非色盲人士或使用彩色螢幕來幫助,或是使用無障礙軟體幫助。

橘子 橙色,又稱橘色,作為二次顏料色,是紅色與黃色的混合顏色,得名於橘子的顏色。

在光譜上橘色介於紅色和黃色之間,波長則在585奈米到620奈米之間[1]。

橘色在空氣中的穿透力僅次於紅色,而色感較紅色更暖,最鮮明的橘色應該是色彩中感受最暖的色,能給人有莊嚴、尊貴、神秘等感覺,所以基本上屬於心理色性。

歷史上許多權貴和宗教界都用以裝點自己,現代社會上往往作為標誌色和宣傳色。

不過也是容易造成視覺疲勞的色。

對比色為藍色。

橘色明視度高,在工業安全用色中,橘色即是警戒色,如火車頭、登山服裝、背包、救生衣等。

橘色一般可作為喜慶的顏色,同時也可作富貴色,如皇宮裡的許多裝飾。

紅、橘、黃三色,均稱暖色,屬於注目、芳香和引起食慾的色。

橘色的用途和象徵意義[編輯] 橘色是荷蘭的國色,早期的荷蘭國旗為橙、白、藍三色,橘色代表了領導1568年尼德蘭獨立革命的奧倫治親王(在英語裏,「奧倫治」是orange——橘色的譯音)。

在17世紀時,為了在戰鬥及航海時易於辨認及貴族對奧倫治家族的反抗情緒,方將國旗原來的橘色改為現在的紅色。

但橘色在荷蘭及海外荷蘭裔人的影響卻持續至今:荷蘭國家足球隊的隊服為橘色;南非1994年以前國旗的主色為橙白藍三色,代表了布爾人的前身荷蘭人早期在南非建立的殖民地。

在烏克蘭,橘色是橘色革命的代表顏色。

在台灣,橘色是親民黨的代表顏色。

在泰國,橘色是星期四的代表顏色。

古羅馬時期,新娘會穿著橘色衣服象徵忠誠。

橘色在電阻值中代表3。

橘色外皮的通信用光纖為多模光纖以與黃色外皮的單模光纖區分。

橘色在標記色彩標準中被用作指示危險事項、航海事項和航空事項。

除了經典的黑白條紋樣式外,一些監獄也會使用橘色的囚服。

橘子 班迪球 參考文獻[編輯]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橘色[永久失效連結]·於2009年12月18日查閱 參見[編輯] 橘色運動 橘色民主運動 橘色革命 閱論編電磁波譜 伽馬射線 X射線 紫外線 可見光 紅外線 兆赫輻射 微波 無線電波 ← 波長越短       波長越長 →← 頻率越高       頻率越低 → 可見光 紅 橙 黃 綠 青 藍 紫 微波 W波段(英語:Wband) V波段(英語:Vband) Q波段(英語:Qband) Ka波段 K波段 Ku波段 X波段 S波段 C波段 L波段 無線電波 兆赫輻射(THF) 極高頻(EHF) 超高頻(SHF) 特高頻(UHF) 甚高頻(VHF) 高頻(HF) 中頻(MF) 低頻(LF) 甚低頻(VLF) 特低頻(ULF) 超低頻(SLF) 極低頻(ELF) 波長 微波 短波 中波 長波   橘色系   橘紅Orange-red 橘Tangerine 柿子橙Persimmon 橙Orange 陽橙Sunorange 熱帶橙Tropicalorange 蜜橙Honeyorange 杏黃Apricot                 沙棕Sandbeige 米Beige 灰土Paleocre 駝Camel 椰褐Coconutbrown 褐Brown 咖啡Coffee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橙色&oldid=70122956」 分類:​橙色系顏色色彩系光譜隱藏分類:​自2018年3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አማርኛ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ܐܪܡܝܐAsturianuAymarar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BasaBali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བོད་ཡིགBrezhonegBosanski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hamoru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VõroFrançaisNordfriiskFryskGaeilgeGalegoAvañe'ẽ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Bahasa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Kabɩyɛ한국어KurdîLatinaLadinoЛаккуLinguaFrancaNovaLadinLombardLingála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BasaBanyumasan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मराठीBahasaMelayuNāhuatlनेपाली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uormandSesothosaLeboaOccitanLivvinkarjalaИронਪੰਜਾਬੀKapampangan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SicilianuScots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TagalogTürkçeXitsongaТатарча/tatarça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West-VlamsWinarayWolof吴语ייִדיש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