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唐朝文化是中国唐朝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化,其在史学、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都独具特色。

目录. 1 史學; 2 文學; 3 哲學; 4 宗教; 5 教育与入仕制度; 6 社會; 7 科技 ... 唐朝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唐朝文化是中国唐朝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化,其在史学、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都独具特色。

目录 1史學 2文學 3哲學 4宗教 5教育与入仕制度 6社會 7科技 8美術 9音樂與舞蹈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史學[编辑] 唐朝史學開創了國家正式開館修史這一風潮[參1]。

贞观年间史館奉詔所修的正史有《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

加上史家李延寿私撰的《南史》和《北史》,合計廿四史中有八部出在唐朝,占總數的三分之一。

官修史书成书较快、收录详尽,丰富国家的历史档案,但因统治者直接控制修史工作,多少会根据编书时的政治需求出现删减夸大的行为。

此外,唐朝還有杜佑扩寫《政典》的政書《通典》与刘知几[註1]的修史專著《史通》等。

杜佑尤其重视财政经济与典章法令制度,认为历史多有现实政治中可以采纳效仿之处。

刘知几强调史学家在修史的过程中要有独自创新的评论见解,是为中国历史理论学的开端[參2]。

詩聖杜甫像詩仙李白像 文學[编辑] 唐朝文學成就以詩歌最為發達。

清人所編《全唐詩》共收錄兩千兩百多位詩人的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這還不是全部。

唐初詩人以「初唐四傑」最為著名(王勃、楊炯、盧照鄰、骆宾王)[參3]。

盛唐時期詩人可分為以王维、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派和岑参、王昌龄為代表的邊塞派。

其中集大成者為「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最為出名[參4]。

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

而杜甫的詩則更多體現現實主義之情懷。

中唐時期最卓越的詩人是白居易,他的詩通俗易懂。

此外還有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賀等[參5]。

晚唐詩人以李商隱和杜牧最為出眾,被稱為「小李杜」[參6]。

後世宋、明、清雖仍有傑出詩人出現,但總體水準都不如唐朝詩人,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散文方面,六朝以來,文壇盛行駢文這種文體形式,駢文講究聲韻、對偶、典故,辭藻華麗,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為主[參7]。

在唐初十分流行,以初唐四傑最為著名,但這種文體到唐朝時顯得形式僵化,內容空洞,故到了天寶年間,古文逐漸興起[參8]。

古文運動在名義上是要恢復先秦兩漢的散文,實際上是要文章更有內容,也就是「文以載道」。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氣勢磅礴又思想深刻,號稱「文起八代之衰」;不過唐代的古文運動在韓柳去世後就逐漸衰退,唐末駢文又再度興起[參9]。

傳奇是中國的一種古典小說形式,出現在隋朝,興盛於唐朝[參10]。

著名的傳奇包括《柳毅傳》、《鶯鶯傳》、《南柯太守傳》、《枕中記》和《長恨傳》等。

有的傳奇在後代還被改編為戲劇和白話小說。

唐朝變文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所謂變文起初是指佛教僧侶宣傳佛教講唱佛經的底本。

最初變文僅限於佛教經典,後來則開始講唱其他故事,講唱的人也不限於僧侶。

變文對傳奇和後世的說唱文學都有很大影響[參11]。

韩愈像 哲學[编辑] 韩愈和李翱的作品突出体现唯心主義思想,而柳宗元和刘禹锡更是唐代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

韩愈在他著作《原道》和《原性》中复古崇儒、驳斥佛道,认为僧道不顾及生产,浪费社会财富,僧尼道士应当回乡还俗,焚烧佛经咒文,将寺庙观宇改为民居。

他推崇孔子在《论语》中道述的道德观念,以其作为日常伦理的标准。

他认为天生人性,并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品。

李翱在《复性书》发展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之性皆善,但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喜怒哀乐之情的干扰,使得性无法发挥,要求恢复人的善性克制人的情欲,所谓“复性”。

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是宋代理学的先声。

柳宗元在他的《天说》、《天对》、《封建论》等哲理文章中指出人命与天命无关,天即自然元气,无法对人世赏功罚过,“功者自功,祸者自祸”,人的遭遇纯属自己创造。

刘禹锡发展荀子的天论观点认为宇宙之内竟是物质,天本身同样是物质,虽有客观规律存在,但不能影响人事[註2]。

他认为唯心理论的产生是因为人世间是非颠倒,人无能胜天,所以宣扬天命理论[參12]。

乐山大佛景教大秦寺长安大雁塔 宗教[编辑] 宗教在社會上的地位與影響力,唐時可謂最高。

唐朝時期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淨土宗和禅宗。

唐代佛教的一大轉變,由出世轉向入世。

天台宗奉《法華經》,故又稱為法華宗。

華嚴宗奉《華嚴經》,參與政治較多。

淨土宗則易於入門。

禪宗分為南北二宗,北宗創立者是神秀,他主張漸悟說。

南宗創立者是惠能。

唐代唐武宗時對佛教採取高壓政策,史稱會昌滅法,使得除禅宗南宗等少數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

佛教的政治地位虽不及道教,但其传播范围之广、经济实力之大、信徒人数之多都远在唐代道教之上[參13]。

道教遵奉老子李耳为神,由於唐朝皇室姓李,因此道教自唐初就被规定居于佛教之上,在唐代上流社會也很流行。

唐朝李氏家族认为其为老子之后,唐高祖,特別在終南山建太和宮,來祭祀老子,唐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詔令王公百官研習老子的道德經。

武则天上奏请令王公百官都学《老子》,每年依《孝经》、《论语》例考试士人。

玄宗、代宗亦大力提倡道教,使其在中国的地位达到顶峰。

玄宗亲自注解《道德经》,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還在科舉考試中增設道舉與儒家經典,同列《明經》科舉人策試教本,明顯有將道家列為國學,頗有與儒家經學齊足並馳的意義。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开元年间全国有宫观1687所,其中女观550所。

当时主要有清经法派和正一派二宗,主要人物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张果等。

道教之所以受帝室青睞,主要原因是他们多炼取金丹,唐朝的许多皇帝亦因信之服用而丧生,例如唐宣宗[參14]。

除了佛道二教外,當時還有伊斯兰教、景教[註3]、拜火教與摩尼教等外來宗教。

但社会影響力较小。

唐代对外来宗教相对宽容,期间多有外来教士传授教法,其中以伊斯兰教和景教为最大。

伊斯兰教是唐的敌国大食的国教,称作“大食法”。

651年,先知穆罕默德的舅父沙德作为使节两次出使中国,得到高宗接见以及传教的准许,在广州筑建怀圣寺。

以后的两个多世纪,伊斯兰教随着西域商人沿途陆海两条丝路入唐,在中国发展壮大[註4]。

景教通过同一个路线传入中国,因被误认是大秦国(拜占庭帝国)的国教,所以称作“大秦景教”。

638年为唐朝所认可并得到政府资助在长安兴建大秦寺,并立下石碑[參15]。

然而會昌五年(845年)唐武宗大舉廢佛,因此景教也同時被禁,此後幾乎在中國絕跡。

摩尼教為西元三世紀起源於波斯,安史亂後,回紇勢力大,摩尼教憑著回紇的庇蔭下在中國傳教,不過後來受會昌滅法影響,摩尼教勢力遭受沉重打擊不過並未斷絕,該教信徒到了政治控制力較弱的南方並漸與其他宗教相結合,在今天的福建建立傳教據點,流傳到東南浙、閩沿海地區,從此轉為民間秘密宗教[參16]。

教育与入仕制度[编辑] 唐朝的學校以官辦為主。

中央設國子監,下轄六學,為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

這些學校主要招收貴族官僚子弟,也招收少量平民子弟。

由博士与助教授课,學生稱生徒。

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传授以九經为主的儒学经典,按生徒家中官位的高低分级招收。

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可入國子學,有生徒三百余人;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可进太学,有五百余生徒;四门学兼收五品以下官员及庶民子孙,生徒多达千人。

律學、書學、算學教授实用学问,收纳八、九品官员及庶民子弟,名额限于十余人。

地方設立州学、縣學,每校有學生十来人。

学校旨在培养官僚书吏,亦為科举考試服務。

名望好的學校保送生徒參加科舉考試。

科舉制度在唐朝進入了逐渐完备期,分為常舉和制舉兩種。

常舉每年舉辦考試,科目有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

此外還有秀才、道舉、童子、一史、三史等科目。

常舉的應考舉子有兩個來源,一是保送的生徒;二是鄉貢選拔出來的自學者。

應考舉子主要集中在明經和進士兩科。

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典,難度較低。

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政論,難度高,但其是主要的高官晉身之階[註5]。

明經科的錄取率約為十分之一二,進士科不過百分之一二。

時有諺曰: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而制舉則是臨時考試,是為了網羅非常人才,不常舉行[參17]。

因為科舉制度比較公平且機會相等,平民得以晉身,所以成為士族末落、門第消融的起點。

科举制度除外,还有门荫和流外入流两种入仕渠道。

门荫即晚辈承接前辈职务。

流外入流指九品以下的官员通过考验,升职为品官。

唐初,以此二途入仕的为主流,后来唐太宗大力推广学府,科举制度逐渐取代九品中正制。

唐代教育的普及,削弱了传统世族的特权,加强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參12]。

盛唐时期,东亚多国遣送其贵族子弟来唐入学,又将儒家文化传授国外。

社會[编辑] 唐代社會,雖然世族的勢力被削減,但仍然不是一個平等的社會。

《唐律》中也明訂,人分為「良」「賤」兩大類,賤民只能與賤民結婚;地主殺害部曲最多求刑一年,而部曲殺害地主必處斬。

雖然科舉制度實行,但由於世族的生活條件較為優渥,其子弟的文化修養也就跟著較高,不論是否參加科舉,進入仕途都不是非常困難;唐代宰相出身世族者也就不在少數[參18]。

唐代進士選拔,另有一些社會公評的含義,防弊措施並不嚴格,[註6]常有考生向主考官請託,自我吹噓的情形,但當時人並不視為舞弊,所以錄取進士的,有許多是權門子弟;而才氣縱橫的杜甫,兩次考試都落榜。

唐朝時,北方的山東郡姓,保持很高的社會地位,太宗曾令高士廉編氏族志,希望根據政治上的地位來評等,結果成效不彰,不過隨著科舉制度的實施,使得世家大族不易保持門第地位。

牛李黨爭便是為了科舉制度存廢而起的黨爭,但已不能阻止平民的崛起,加上印刷術的問世,書籍流通便利,私人講學普遍,門第更加無法壟斷知識。

唐朝中期與五代這段時期的連年動亂,讓北方士族基業遭受空前的破壞,到北宋時便已凋零,此後的中國領袖,不再是傳承不替的門第,而是經由「富不過三代」,從科舉制度出身的士紳。

唐代是“胡風”盛行的時代。

所謂“胡风”,特指流行於唐朝社會各階層的種種並非漢民族原有的社會風習而言,其中主要有當時從北方遊牧民族和西域等地傳來的風俗,也有由五胡十六国时期南下的遊牧民族遺留的社會風俗,諸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形成了唐朝胡風盛行的局面。

如“胡樂”、“胡服”、“胡食”等在長安城是極其盛行的[參19]。

唐代妇女的地位较高,在服饰中也有体现。

贵族及宫廷女子多为半裸胸的宽松罗裙。

裙腰系得较高,在胸腋之间。

歌女服饰染色醒目绚丽,贵族染色富丽高雅。

按领子款式分为圆领、翻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隋文帝开创穿黄龙袍的习礼,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袍成为皇室专用之服[參20][參21]。

科技[编辑] 藏于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唐代星圖 唐朝科技相对于前代有明顯進步。

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他還與梁令瓚合作,铜铸製成黄道游仪与水運渾天儀。

他在《大衍历》历书中运用二次差内插法并创新近似三次差的内插公式,为王恂等后人奠定基础。

李淳風等人修订《算经十书》是唐朝算学的重要成果。

尊称藥王的孙思邈撰写的《千金要方》和补本《千金翼方》,论及药物之本、诊治之诀、针灸之法、养生之术,都是不可多得的醫書。

《新修本草》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国家官修药书,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

唐初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共550卷,内容丰富,对后世的地理研究影响深远。

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绘有唐近邻的数百国家。

此外还有李吉甫著的地方誌《元和郡縣圖志》,杜佑撰寫的政書《州郡典》,樊绰介绍云南南诏国的《蛮书》等。

唐在隋大興城的基础上扩展修建首都長安城,與東都洛陽規劃同样规划嚴整,规模宏大,是中国历史都城中规划最为严谨端正的两个[參22]。

盛唐年间极盛时人口达到80—10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為後世留下了城市規劃的樣板。

當時周邊國家的首都,如:日本平安京、新羅金城、高句丽平壤和渤海國上京龙泉府都是仿照長安建造。

大明皇宫占地广大,现今遗址范围相当于明清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之多。

唐朝的木結構建築規模雄渾,氣魄豪邁,建筑流程进一步定型化,提高了施工速度。

佛塔形式也融合了中國與印度的造型,顯得千變萬化,多種多樣。

868年,中國《金剛經》的印製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

在成都和敦煌都发现过雕版印制的《陀罗尼经咒》。

雕版印刷为五代以后书籍的大量发行和普及创造了条件。

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在751年的怛罗斯战役之中传入大食国,之后在12世纪传入西班牙,到13世纪传入意大利,到14世纪初叶传遍整个欧洲。

646年,甘蔗熬糖法也从摩揭陀传入唐朝[參23][參24]。

美術[编辑] 李思訓之金碧山水画 初唐的阎立本、閻立德兄弟擅畫人物。

吴道子則有「畫聖」之稱呼,他兼擅人物、山水,並吸收了西域畫派的技法,畫面富於立體感,有「吳帶當風」之說。

张萱和周昉以畫侍女圖為主,他们的著名作品有「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和「挥扇仕女圖」等,进一步发展人物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风景多为衬托人物主题的配景,而隋唐以来,山水风景成为主题,出现了山水画这个重要分支。

当时分南、北两派。

詩人王维擅長水墨山水畫,是南派的代表,蘇軾评他「诗中有画,畫中有詩」。

北派画家李思訓善用青绿画金碧山水。

又有曹霸、韓幹善画马,韓滉善画牛,薛稷善画鹤,边鸾善画孔雀等。

唐朝的壁畫事業特別發達。

莫高窟與墓室壁畫都是傳世精品。

唐朝的雕刻藝術同樣出眾。

敦煌、龍門、麥積山和炳靈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時期步入全盛[參25]。

龙门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讚歎。

昭陵六駿、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

其中雕刻家楊惠之被稱為塑聖。

唐朝時期,書法家輩出。

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書法家。

歐陽詢的楷書筆力嚴整,《九成宮醴泉銘》为其名作。

虞世南楷書字體柔圓,代表作品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摹兰亭序》等。

颜真卿和柳公權是唐朝中後期的著名書法家。

顏真卿的楷書用筆肥厚,內含筋骨,勁健灑脫,其代表作有《多寶塔碑》、《颜氏家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柳公權的字體勁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稱顏柳二人書法為「顏筋柳骨」。

張旭和懷素則是草書大家,後者奔放揮灑,深具個人風格及藝術性[參26]。

《八十七神仙图卷》,吴道子繪。

音樂與舞蹈[编辑] 唐朝音樂舞蹈發達。

唐太宗平高昌得高昌乐,并入原有的九部乐成为十部乐:燕樂、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龟兹乐、安國樂、疏勒乐、康國樂、高昌樂[參27]。

唐高宗以後,十部樂開始衰落,音樂家開始研究新的樂舞,各部乐间的区别逐渐消失,至玄宗朝撤销。

玄宗本人就是音樂家,爱好亲自演奏琵琶、羯鼓等多种乐器,擅长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等百余首乐曲;他非常重視雅乐事業,将十部乐分为坐部伎(坐在堂上演奏)和立部伎(立在堂下演奏)[參28],曾經親選坐部伎三百人,號為「皇帝梨园弟子」,李龜年和永新娘子都是名噪一時的歌唱家。

唐朝的舞蹈則是以健舞和軟舞最為出名。

健舞因其节奏明快、雄健豪爽而得名,有《阿辽》、《柘枝》、《拂林》、《大渭州》、《黄獐》、《阿连》、《剑器》、《胡旋》、《胡腾》、《杨柳枝》等多种。

软舞即文舞,优美柔婉,节奏舒缓,有《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借席》、《乌夜啼》、《凉州》、《绿腰》、《屈柘枝》、《甘州》等。

著名的舞蹈「七德舞」、「上元舞」、“九功舞”合称“三大舞”,流行于宫廷。

舞蹈家則有公孫大娘、谢阿蛮等。

晋朝永嘉之乱后西域舞乐东传中原,与华夏舞乐融合两个多世纪,至唐代已有很强的胡风特色。

多种健舞软舞都采用一种昂首望上,双脚原地急转如旋风的动作,因来源西域,谓之“胡旋”。

唐代散乐多含杂技,统称“百戏”,包括浑脱、寻撞、跳丸、吐火、吞刀、筋斗、踢毯等项目。

注释[编辑] ^繁:「劉知幾」,简:「刘知几」,拼音:LiúZhījī,注音:ㄌㄧㄡˊㄓㄐㄧ,音同「留之基」。

^参阅《荀子·天论》。

^即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

^参阅中国伊斯兰教。

^唐朝詩人描述進士登科後的狂喜心情:「昔日齷齪不足跨,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沆瀣一氣的由來。

参考文献[编辑] ^江增慶.《中國通史綱要》〈第四篇第一章隋唐〉,第十六節隋唐之學術. :第292頁.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第七节唐朝的史学、科学、艺术. :第749頁.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第五节百花盛放的唐文苑(诗、词). :第712頁.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第五节百花盛放的唐文苑(诗、词). :第715頁.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第五节百花盛放的唐文苑(诗、词). :第724頁.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第五节百花盛放的唐文苑(诗、词). :第730頁.  ^江增慶,《中國通史綱要》〈第四篇第一章隋唐〉,第十六節隋唐之學術,293頁。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第五节百花盛放的唐文苑(诗、词),727頁。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第六节近体文与古文,736頁。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第六节近体文与古文. :第746頁.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第六节近体文与古文. :第749頁.  ^12.012.1胡如雷.唐.《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第一节佛教各宗派. :第654頁.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第四节道教的流行. :第706頁.  ^傅樂成.《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第十八章〈唐代的宗教〉.1993年:第154頁.  ^唐代摩尼教流傳概況.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2010-01-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4)(中文(香港)).  ^傅樂成.《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第十七章〈唐代的制度(下)〉.1993年:第150頁.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第十章第二帝國: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第144頁.  ^有關唐代胡風的研究,主要參見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三聯書店,1957年),第1-116頁;〔美〕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吳玉貴譯,199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13-66頁}。

^张书光.《中国历代服装资料》.安徽美术出版社.1990年.ISBN 7-5398-0141-7(中文(中国大陆)).  ^黄能馥、陈娟娟等.《中国服装史》.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年.ISBN 7-5032-1853-3(中文(中国大陆)).  ^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ISBN 7-224-00252-6(中文(中国大陆)).  ^季羡林.《文化交流的軌跡中华蔗糖史·唐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ISBN 7-80127-284-6.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85年.ISBN 978-7-03-001-990-5(中文(中国大陆)).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第七节唐朝的史学、科学、艺术. :第761頁.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第七节唐朝的史学、科学、艺术. :第755頁.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西域传来之画派与乐舞》.ISBN 7-5434-4237-X(中文(中国大陆)).  ^陈凌陈奕玲《胡乐新声--丝绸之路上的音乐》第75页ISBN7-102-03216-1 查论编唐朝歷史事件初唐晋阳起兵·武德之治·唐朝统一战争·武德律·玄武門之變·渭水之盟·唐滅东、西突厥之戰·唐灭薛延陀之战·天可汗·貞觀之治·貞觀律·昭陵六骏·十八學士·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玄奘西行·守捉制·租庸調制·行道制度·都護府制·羁縻政策·房谋杜断·經營西域·文成公主入藏·冯盎归唐·市舶司·翰林院·永徽之治·文佳皇帝起事·律疏·唐灭百济之战(白江口之戰)·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唐灭高句丽之战·唐朝与新罗的战争·二聖並稱(天皇-天后)·唐长安城·唐三彩·中亚方孔钱币(寶文錢制)·雕版印刷术·唐代三夷教盛唐武則天奪權·東突厥復國·徐敬业讨周·武周之治·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渤海國興起(鸿胪井)·武舉制·神龙革命·三受降城·韦后之乱·重俊之變·唐隆之變·先天之變·開元盛世·节度使·募兵制·李楊專權·專任蕃將·怛罗斯战役(请讨大食表)·南诏国興起·安史之亂·馬嵬驛兵變中唐藩鎮割據·唐蕃戰爭·裴度平淮西之乱·隴右十八州·兩稅法·海上丝绸之路·唐蕃清水之盟·八次出幸·泾原兵变·平涼劫盟·古文运动·贞元之盟·河朔三镇·宦官當權·永贞革新·永貞內禪·元和中興·飛錢·火藥發現·长庆会盟·青花晚唐甘露之變·牛李党争·會昌滅佛·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归义军·唐诏之战·唐末民變·庞勋之变·黃巢之亂·白馬驛之禍專門史历史·政治·军事·外交·經濟·文化·樂舞·科技·君主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唐朝文化&oldid=67333475” 分类:​唐朝文化隐藏分类:​含有明確引用中文的條目含有中文的條目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添加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