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記-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史記》,或原稱為《三國史》,是高麗宰相金富軾奉高麗仁宗之命所編撰的高麗官修正史,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完整史書。

《三國史記》共50卷,約27萬字,以中國正史 ... 简体English 本站介紹  簡介  字體試驗頁  +協助  +常見問答集  +使用說明  +工具  系統統計  +數位人文 原典全文簡介說明相關資料字典討論區圖書館維基數據維基 在"三國史記"中檢索: 書名檢索: 登入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維基 維基->三國史記《三國史記》[查看正文][修改][查看歷史]該資料已通過字符識別與對應底本相連結。

請參考字符識別相關使用說明,以了解如何糾正該資料中的錯字。

作者金富軾成書年代南宋版本《三國史記》數據項目ctext:147690檢索: 《三國史記》,或原稱為《三國史》,是高麗宰相金富軾奉高麗仁宗之命所編撰的高麗官修正史,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完整史書。

《三國史記》共50卷,約27萬字,以中國正史的體例記述了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的歷史。

中國正史在記述多國並存的時期會以一國為主,比如《三國志》以魏為正統,蜀、吳都以魏年號紀年。

但《三國史記》突破了這樣觀念,以平等的態度對三國,三國各有本紀,各以自己的君主紀年,均稱「我國」。

全書由新羅本紀(12卷)、高句麗本紀(10卷)、百濟本紀(6卷)、年表(3卷)、雜志(9卷)、列傳(10卷)等六個部分構成。

《三國史記》與中國的《史記》一樣都以教化為原則,以塑造人物為寫作方法,以道德精神為取人標準,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國正史那樣以紀實為寫作方法,以對歷史貢獻的大小為取人標準。

因此《三國史記》保留了《史記》亦文亦史的風格。

《三國史記》主要參考引用了朝鮮半島歷史上已失傳的《》、《新羅古記》、《花郎世記》、《海東古記》、《高麗古記》、《百濟古記》、《三韓古記》等史籍,同時也參考了中國的歷史典籍包括《魏書》、《三國志》、《晉書》、《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是朝鮮半島第一部將本國史料與中國史料結合起來的史書。

在兩國史料記載有衝突時,金富軾更信任本國史料。

《三國史記》明確指出本國史料與中國史料的校正有34處,其中11處否定中國記錄,8處質疑中國記錄,15處兩存之。

顯示更多...目錄新羅本紀•新羅本紀第一始祖赫居世居西幹南解次次雄儒理尼師今脫解尼師今婆娑尼師今祗摩尼師今逸聖尼師今•新羅本紀第二阿達羅尼師今伐休尼師今奈解尼師今助賁尼師今沾解尼師今味鄒尼師今儒禮尼師今基臨尼師今訖解尼師今•新羅本紀第三奈勿尼師今實聖尼師今納祗麻立幹慈悲麻立幹炤知麻立幹•新羅本紀第四智證麻立幹法興王真興王真智王真平王•新羅本紀第五善德王真德王太宗王•新羅本紀第六文武王上•新羅本紀第七文武王下•新羅本紀第八神文王孝昭王聖德王•新羅本紀第九孝成王景德王惠恭王宣德王•新羅本紀第十元聖王昭聖王哀莊王憲德王興德王僖康王閔哀王神武王•新羅本紀第十一文聖王憲安王景文王憲康王定康王真聖王•新羅本紀第十二孝恭王神德王景明王景哀王敬順王高句麗本紀•高句麗本紀第一始祖東明聖王琉璃明王•高句麗本紀第二大武神王閔中王慕本王•高句麗本紀第三太祖王次大王•高句麗本紀第四新大王故國川王山上王•高句麗本紀第五東川王中川王西川王烽上王美川王•高句麗本紀第六故國原王小獸林王故國壤王廣開土王長壽王•高句麗本紀第七文咨王安藏王安原王陽原王平原王•高句麗本紀第八嬰陽王建武王•高句麗本紀第九寶藏王上•高句麗本紀第十寶藏王下百濟本紀•百濟本紀第一始祖溫祚王多婁王己婁王蓋婁王肖古王•百濟本紀第二仇首王沙伴王古爾王責稽王汾西王比流王契王近肖古王近仇首王枕流王•百濟本紀第三辰斯王阿莘王腆支王久爾辛王毗有王蓋鹵王•百濟本紀第四文周王三斤王東城王武寧王聖王•百濟本紀第五威德王惠王法王武王•百濟本紀第六義慈王年表•年表(上、中、下)雜志•雜志第一祭祀·樂•雜志第二色服·車騎·器用·屋舍•雜志第三地理一一•雜志第四地理二二•雜志第五地理三三•雜志第六地理四•雜志第七職官上•雜志第八職官中•雜志第九職官下列傳•列傳第一金庾信(上)•列傳第二金庾信(中)•列傳第三金庾信(下)•列傳第四乙支文德居柒夫居道異斯夫金仁問金陽黑齒常之張保皐鄭年斯多含•列傳第五乙巴素金後稷祿真密友紐由明臨答夫昔于老樸堤上貴山溫達•列傳第六強首崔致遠薛聰•列傳第七奚論素那驟徒訥催薛罽頭金令胤官昌金歆運裂起丕寧子竹竹匹夫階伯•列傳第八向德聖覺實兮勿稽子百結先生劍君金生率居孝女知恩薛氏都彌•列傳第九倉助利淵蓋蘇文•列傳第十弓裔甄萱相關條目•《三國遺事》•朝鮮三國時代注釋1.新羅本紀第一2.新羅本紀第二3.新羅本紀第三4.新羅本紀第四5.新羅本紀第五6.新羅本紀第六7.新羅本紀第七8.新羅本紀第八9.新羅本紀第九10.新羅本紀第十11.新羅本紀第十一12.新羅本紀第十二13.高句麗本紀第一14.高句麗本紀第二15.高句麗本紀第三16.高句麗本紀第四17.高句麗國本紀第五18.高句麗本紀第六19.高句麗本紀第七20.高句麗本紀第八21.高句麗本紀第九22.高句麗本紀第十23.百濟本紀第一24.百濟本紀第二25.百濟本紀第三26.百濟本紀第四27.百濟本紀第五28.百濟本紀第六29.雜志第一30.雜志第二31.雜志第三32.雜志第四33.雜志第五34.雜志第六35.雜志第七36.雜志第八37.雜志第九38.列傳第一39.列傳第二40.列傳第三41.列傳第四42.列傳第五43.列傳第六44.列傳第七45.列傳第八46.列傳第九[顯示各種版本(1)]URN:ctp:wb777507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2。

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

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

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