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都市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再都市化(英語:Reurbanization),也稱為再城鎮化,是都市化發展進程的一個階段,是針對逆都市化而言的一個應對過程,使得城市因發生逆都市化而衰敗的城市中心區再度 ... 再都市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再都市化(英語:Reurbanization),也稱為再城鎮化,是都市化發展進程的一個階段,是針對逆都市化而言的一個應對過程,使得城市因發生逆都市化而衰敗的城市中心區再度都市化的過程,是都市化、郊區都市化、逆都市化和再都市化四個連續過程的第四個過程。

目次 1具體過程 2具體實例與實踐 3相關條目 4參考資料 具體過程[編輯] 當都市化進程中,發展到一定水平時,過度集中帶來的不利影響開始凸現,城市發展開始傾向分散,最終導致逆都市化的過程,即城市的人口、工業商業等非農業資源逐步向農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區發展緩慢,甚至導致城市中心區開始逐步衰落。

在此背景下,發生逆都市化的國家與城市的政府和公共部門通過採取各種積極的應對措施,包括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並積極開發城市中心的衰落區,在市域內實現人口再度增長,出現了所謂再都市化。

總而言之,再都市化就是城市在城鎮化進程中,發生逆都市化之後進一步提升都市化的功能和內涵的過程。

[1] 具體實例與實踐[編輯] 再都市化的過程和實踐,率先在一些都市化進展最早的西方主要工業化國家發生。

例如,美國東北部地區的一些大中城市,在1980年代開始正視其自身經濟結構不合理和人口減少的問題,並由公共部門主導進行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科技產業和第三產業,積極開發市中心衰落區,以吸引年輕的專業人員回城居住,加上國內外移民的影響,1980年至1984年間,就有紐約、波士頓、費城和芝加哥等7個傳統大型城市在城市中心區域內,再度歷史性的實現了人口的正增長,出現了再都市化的過程。

與此同時,英國倫敦的人口在連續30多年下降後,於1985年起開始微弱增長,也出現了再都市化現象。

[2]在中國大陸,一些都市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也在某種程度上處於逆都市化和再都市化的階段。

諸如,天津市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將分散布局在市區內海河兩岸的工廠倉庫整體搬遷至工業園區,在中心城區發展第三產業,並將海河流域發展成為第三產業的聚集區域,這種都市計畫的過程與再都市化的過程是一致的。

另外,同樣是中國都市化較早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也有部分城市開始將再都市化列為都市計畫的議題進行探討和實踐。

[來源請求] 相關條目[編輯] 都市化的四個過程:都市化、郊區都市化、逆都市化和再都市化 都市計畫 城市地理學 參考資料[編輯]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ISBN7100015235.  ^徐學強、周一星、寧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ISBN7040198711.  閱論編都市與區域規劃基本概念城市-區域-區位-市區-市域-市中心-中心商業區(CBD)-郊區-遠郊-建成區-人口集中地區(日)-城市規劃區(中)-城市邊緣區-城鄉結合部-都會區-大都市帶(城市群)-都市體系-都市化-郊區都市化-逆都市化-再都市化-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研究方向都市計畫土地利用規劃(英語:Land-useplanning)-土地使用分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城市設計-敷地計畫-智慧城市-收縮城市-都市更新環境規劃環境設計-園林設計-景觀設計-都市開放空間-城市綠地-綠色建築-環境影響評價-城市承載力-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低影響開發-海綿城市-韌性城市(英語:Urbanresilience)交通規劃公共運輸-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上蓋開發-生活化道路-交通寧靜化-共享空間-完整街道區域規劃(英語:Regionalplanning)中心地理論-增長極理論-核心-邊緣理論-點軸理論-都市階層-城鎮體系-國土空間規劃(中)-國土形成計畫(日)-國土三法(臺)規劃理念田園城市理論-線形城市-城市美化運動-300萬人口的現代城市-鄰里單位-光輝城市-《雅典憲章》-新城運動(英語:Newtownsmovement)-廣畝城市-有機疏散理論-《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馬丘比丘憲章》-緊湊城市-15分鐘城市 -新都市主義-新徒步主義各類城市全球城市-巨型都市-門戶城市-組合城市(組團式城市群)-邊緣城市-衛星城市-新市鎮-公司市鎮-放射型城市-臥城-雙城-收縮城市-大學城(英語:Collegetown)-學園都市城市問題(日語:都市問題)城市蔓延-睡城-貧民窟-仕紳化-都市衰退-屏風樓-爛尾建築-鬼鎮-隔都-農村人口外流-交通堵塞-環境污染-內澇-熱島效應-汽車依賴量化指標容積率-建蔽率-建築間距-綠地率-都市化程度(各國都市化率)-首要性-城市人口密度人物理論家從業者安德魯·杜安尼-科拉倫斯·佩里-科林·布坎南-丹尼爾·伯納姆-埃比尼澤·霍華德-埃德蒙·N·培根(英語:EdmundBacon(architect))-紀·班佛尼斯特(英語:GuyBenveniste)-英·瑪哈-凱文·林區-勒·柯比意-彼得·卡爾索普-派屈克·格迪斯-雷蒙德·昂溫(英語:RaymondUnwin)批評家珍·雅各-詹姆斯·霍華德·孔斯特勒(英語:JamesHowardKunstler)-劉易斯·芒福德-蘭德爾·奧圖爾(英語:RandalO'Toole)交叉學科地理學-建築學-土木工程-土地開發(英語:Landdevelopment)-海洋空間規劃(英語:Marinespatialplanning)-都市工程學-城市地理學-人文地理學-都市社會學-都市人類學-人類群居學-城市經濟學(英語:Urbaneconomics)-發展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公共政策-社會科學-都市生態學-風水學-風景園林學-環境科學其他近現代都市計畫理論與實踐列表-城市史-都市計畫史(英語:Historyofurbanplanning)-都市計畫師地方實踐巴黎改造-大上海都市計劃-臺灣市區改正-天津都市計畫-香港新市鎮-高雄都市計畫-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再城市化&oldid=58678324」 分類:​都市計畫城市化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生態學分科隱藏分類:​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含有英語的條目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БългарскиCymraegDeutschEnglishSuomiFrançaisNederlandsPolski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