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你在做什麼, William Glasser @ 把自己撿回來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實就是上面所說的WDEP,只是當他變成對話的時候,我才發現就是要人去行動罷了。

書看到一半的時候,想起Wubbolding認為現實治療的諮商師條件包刮:需要了解生活是什麼、 ... 把自己撿回來愛:阿水心理師的日常 跳到主文 我是取得國際情緒取向(EFT)認證治療師資格的諮商心理師蔡明芳(阿水),專長是伴侶諮商、個人情感與投資心理 在這個小園地跟大家分享一些伴侶、投資的心理文章,以及我個人在諮商室裡的隨想 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Mar23Sun200814:30 閱讀心得---你在做什麼,WilliamGlasser 第一次接觸到「現實治療」這個名詞,是在補習班出的諮商與輔導重點整理。

當時的印象就是,他的選擇理論,WDEP等等的專有名詞。

對於還在門外漢階段的我來說,心裡其實有點疑惑但也囫圇吞棗的把這些生硬的名詞與觀念吞了下去。

後來陸續看了Corey的書還有這本「你在做什麼?」,才開始了解Glasser的治療學說: 一、五種遺傳需求碼與四個總合行動 1.五種遺傳需求碼:自由、愛與隸屬、生存、樂趣、權力 2.四個總合行動:行為、思想、感受、生理反應 二、選擇理論 需求的競和>個體總合行動的選擇>關係與人的選擇 三、諮商循環與WDEP 1.建立好諮商關係與諮商環境 2.DEP:內心真正需求、行動、評估、承諾與計畫 四、行動 諮商師的不放棄、不批評、不接受藉口 所有的治療理論都有他的人性觀點,因為這樣的觀點,對於困擾的來源、治療的方式,都有其切入角度的差異。

比如:Freud會傾向幼年的經驗及潛意識的解讀,視現實生活為象徵,引動潛意識的資料。

Rogers認為人的困擾主要來自缺乏溫暖接納的關係,使其無法成為一個獨特的人。

而Glasser則從人的根本需求著手,認為人主要在追求,生存、愛、自由、權力、樂趣,因為需求間的競和造成個體特異的行為,人主要就在追求愛與關係,會有困擾的原因不是限於不滿意的關係就是在追求心目中的理想關係。

在理解了這個層面之後,感覺有點像經濟學裡說的「機會成本」跟「效用函數」,差別只在於經濟學認為人是理性預期與行動,現實理論認為人的滿足就在與人常採用無效的行為來達成其慾望相簿(picturealbum),而造成其自身的困擾。

「你在做什麼」這本書沒有什麼理論,就是介紹案例,有離婚的夫妻、被診斷為精神病的患者、喀藥的青少年等,經由現實治療而獲得幫助的例子。

如果沒有我學過諮商理論來看這些例子,會覺得這真是好物阿。

不過接觸的越來越多慢慢了解,心理諮商其實跟醫生動手術一樣,不只有成功的案例,成功與失敗,也不會是二分法。

但是可以從書上的例子發現,這個學派,就是讓你做了再說,把責任放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身上---包刮對家人說一句好話。

就像此學派說的自我認證, 人有了需求採取作為之後,往往會因為過去的經驗,對自己有不同的方向的驗證。

把他拿到投資也一樣,好比看到了投資機會,有人一把壓下去、有人會等自己比較有把握的時機、也有人會繼續猶豫又或者只放一小部分的錢。

當結果出來,也許賺錢也許賠錢,由於過往生活經驗,個體就會對此次的投資有所評價而認證自我: 比如: 壓了一把,賺大錢,會認為自己是得天獨厚;賠了錢或許會怪自己,並懷疑自己的能力。

自我認證很微妙的一點是,成功會帶來成功。

自我應驗預言也好,自我效能也罷。

當人把成功當成一種習慣的話,長期來說就會活在成功堆積的經驗之中。

這本書裡,說故事的方式大多以第一人稱代表諮商師來跟當事人對話,主要的內容就在於「誰的行為是你可以控制的」「你現在做得對你要的有幫助嗎」「如果你想要XX更好的話,你應該做些什麼」 其實就是上面所說的WDEP,只是當他變成對話的時候,我才發現就是要人去行動罷了。

書看到一半的時候,想起Wubbolding認為現實治療的諮商師條件包刮:需要了解生活是什麼、成功處理生活、可以跟人談論生活的人。

突然有一種感覺,RealityTherapy這個學派,以中文的「現實治療」來做翻譯好像隔了一層紗,看這本書的感覺到是絕得比較像「生活治療」。

在WDEP的P,承諾與計畫階段有所謂的SAMI^2C^3,講得是行動計畫的簡單、可行、可測量、立即、投入、承諾、持續、可控制等特性,所以會在書裡面看到諮商師鼓勵當事人,去看場好電影、每天跑步15分鐘、看書15分鐘等很生活化又做得到的事,由小到大,藉由這些事情使當事人產生正向的自我認證,把成功處理生活變成一種習慣。

只是在看完書之後,心裡其實會有個疑問,這樣的諮商方式,似乎沒辦法達到情感宣洩的功能,而且諮商師的主觀也很強烈影響諮商成效,一不小心會變成諮商師在控制當事人。

好比諮商師以面質的方式質疑當事人的行動目標,有時對於諮商關係的破壞性會很大,再者潛能的東西有時不是幾次諮商可以了解的,要是諮商師的主觀太強烈 可能會傷害到當事人。

整體而言,這個諮商學派有很多很實際的東西,就像諮商師不接受當事人對於行動失敗或根本不做的理由。

我覺得這是很特別的想法,很多時候理由只是在訓練說謊,除了欺人往往也在自欺。

不接受理由不代表責備,我們還有更好的選擇方式去達到我們的需求,沒必要停留在追究跟悔恨,做些事讓自己動起來,有了成功的經驗讓他變成習慣,時間久了就會一直成功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xiaolupa 把自己撿回來愛:阿水心理師的日常 xiaolupa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不設分類個人分類:讀書心得此分類下一篇:閱讀心得--當尼采哭泣(上) 下一篇:閱讀心得--當尼采哭泣(上) ▲top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 站方公告 [公告]MIB廣告分潤計劃、PIXwallet錢包帳戶條款異動通知[公告]2021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公告]新版部落格預設樣式上線 活動快報 留言抽#開光神器 按讚並追蹤PIXstyleMe於留言處寫下「跟著#舒特膚... 看更多活動好康 我的好友 熱門文章 文章分類 讀書心得(30)時事與觀影心得(2)國內外專業文章(0)診療室的觸動(1)阿水的新聞碎碎念(0)阿水的日常(2)投資心理(2)未分類文章(2)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動態訂閱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17十月(1) 2013六月(1) 2013五月(1) 2013四月(1) 2013三月(1) 2013二月(1) 2012十二月(1) 2012十一月(2) 2008十月(1) 2008九月(2) 2008八月(7) 2008七月(4) 2008六月(6) 2008五月(4) 2008四月(5) 2008三月(1)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搜尋 新聞交換(RSS)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1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