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南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國三大邊緣海之一,該海域自然海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為中國近海中面積最大、水最深的海區,平均水深1212米, ... 南海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上選擇瀏覽(共23個義項) 添加義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 ▪詞語解釋 ▪韓國南海郡 ▪南海國 ▪月海 ▪文天祥詩詞 ▪廣東佛山市轄區 ▪元覺街道元覺社區黨總支書記 ▪新疆首例在職入伍服兵役武警青年 ▪南海郡 ▪198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北京西苑三海之一 ▪薔薇屬月季栽培品種 ▪重慶師範大學教授 ▪日本漫畫《航海王》中的海域 ▪火星地名 ▪銅川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 ▪浙江省温州市樂清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隊... ▪陝西省銅川市王益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南惠萍所作的詩歌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執法... ▪電視劇《北上廣不相信眼淚》中的角色 ▪陝西南鄭縣歷史縣轄區 全部展開 收起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南海/27429 複製 複製成功 南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 編輯 鎖定 南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國三大邊緣海之一,該海域自然海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為中國近海中面積最大、水最深的海區,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

[1-4]  中國領海由渤海(內海)和黃海、東海、南海三大邊海組成,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千米。

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萬平方千米。

[128]  南海南北縱跨約2000公里,東西橫越約1000公里,北起廣東省南澳島與台灣島南端鵝鑾鼻一線,南至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西依中國大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東抵菲律賓,通過海峽或水道東與太平洋相連,西與印度洋相通,是一個東北-西南走向的半封閉海。

[2-6]  中國漢代、南北朝時稱為漲海、沸海。

清代逐漸改稱南海。

南海諸島包括東沙羣島、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和南沙羣島。

南海中國大陸海岸線長5800多公里,沿海地區包括廣東、廣西和海南、台灣。

南海北部沿岸海域是傳統經濟魚類的重要產卵場和索餌場。

[5-6]  南海有豐富的海洋油氣礦產資源、濱海和海島旅遊資源、海洋能資源、港口航運資源、熱帶亞熱帶生物資源,是中國最重要的海島和珊瑚礁、紅樹林、海草牀等熱帶生態系統分佈區。

20世紀70年代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相繼出兵侵佔了南沙部分島礁,引發南海爭端。

[6]  中文名 南海 外文名 SouthChinaSea 具體名稱 南中國海與中國南海 地理面積 350萬平方千米 中國領海 210萬平方千米 類    別 半封閉海 最深處 4577米(馬尼拉海溝) 海水温度 25℃-28℃ 平均鹽度 34‰ 平均水深 1212米 主要羣島 納土納羣島、南海諸島等 地理位置 中國大陸的南方,太平洋西部 主要海灣 北部灣、泰國灣 周邊國家 中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 目錄 1 人文歷史 ▪ 名稱演變 ▪ 管轄治理 2 自然地理 ▪ 位置境域 ▪ 地形地貌 ▪ 島礁分佈 3 氣候特徵 ▪ 概況 ▪ 氣象要素 ▪ 天氣系統 4 水文特徵 ▪ 水團 ▪ 海流 ▪ 海浪 ▪ 物理特性 5 自然資源 ▪ 植物資源 ▪ 動物資源 ▪ 礦產資源 6 價值 ▪ 經濟 ▪ 戰略 ▪ 交通 7 水下考古 8 主權爭議 南海人文歷史 編輯 南海名稱演變 海域古名名稱著作南海西周《大雅·江漢》 [7]  朱崖海渚春秋戰國《山海經》之《海內南經》 [8]  漲海東漢楊孚《異物志》 [9]  、三國康泰《扶南傳》 [10]  、三國吳謝承《後漢書》 [11]  、三國吳萬震《南州異物志》 [12-13]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 [14]  、晉郭璞《爾雅》 [15]  、《蘇萊曼遊記》 [16]  南海《梁書》卷54《海南諸國列傳》 [17]  、《山海經》 [18]  朱崖海晉郭璞注《山海經》、唐李善對晉左思《吳都賦》 [19]  長沙海、石塘海明朝萬曆《廣東通志》 [16]  大洲洋、瓊洋《崖州志》、《瓊州府志》 [16]  瓊海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 [20]  、《瓊州府志》大明海楊炳南筆錄《海錄》附圖 [16]  資料來源: [21-23]  南海諸島古地名名稱及現地名著作漲海崎頭(南海珊瑚島礁)東漢楊孚著《南裔異物志》 [16]  崎頭(南海諸島)三國萬震著《南州異物志》 [16]  珊瑚洲(南海諸島)三國康泰《扶南傳》 [10]  、晉代裴淵《廣州記》 [24]  石塘、萬里石塘(南沙羣島)《宋會要輯稿》 [25]  萬里石塘(南海諸島)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 [26]  長沙(西沙)、石塘(南沙)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 [27]  千里長沙(西沙羣島)、萬里石塘(南沙羣島)南宋趙汝適《諸蕃志》 [28]  、王象之《輿地紀勝》和祝穆《方輿勝覽》石星石塘(中沙羣島)、石塘(西沙羣島)、萬生(裏)石塘嶼(南沙羣島)、九乳螺石(西沙羣島,永樂羣島一帶)北宋《武經總要》 [29]  七洲(西沙羣島)、七洲洋(宣德羣島一帶)宋吳自牧《夢粱錄》千里長沙(千里長沙)元代 [5]  萬里石塘(南海諸島)、千里石塘(西沙羣島一帶島礁)、萬里長堤(南沙羣島)元汪大淵《島夷志略》 [30]  萬里長堤(南沙羣島)、鬼哭灘(鬼喊線)明代顧玠《海槎餘錄》 [31]  石星石塘(中沙羣島)、石塘(西沙羣島)、萬生石塘嶼(南沙羣島)明茅元儀《武備志》、《鄭和航海圖》 [32]  南海諸島(西沙羣島)清初徐葆芬《中山傳信錄·皇朝通》 [33]  長沙海(西沙)、石塘海(南沙)清代的《廣東通志》《瓊州府志》《萬州志》 [34]  氣(東沙)、、長沙(西沙)、石塘(南沙)《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東洋南洋海道圖》南澳氣(東沙羣島)、氣沙頭(東沙)、長沙(中沙)、七洲洋(西沙)、石塘(南沙)清代陳倫炯《海國聞見錄》附圖《四海總圖》 [20]  落漈(東沙羣島)、東沙(中沙羣島)、西沙(西沙羣島)、石塘(南沙羣島)1842年清鄭光祖《醒世一斑錄》中的《中國外夷總圖》沙坦(中沙暗沙羣)、紅毛淺(中沙羣島)清代謝清高《海錄》 [35]  萬里長沙(東沙、中沙和西沙羣島)、千里石塘(南沙羣島)1887年徐雅蓀《洋防説略》 [36]  東沙島(東沙羣島,5月將東沙島改名為東沙羣島)、西沙羣島、南沙羣島(中沙羣島)、團沙羣島(南沙羣島)1935年“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南海諸島(四大羣島總稱)、東沙羣島、西沙羣島、中沙羣島1947年12月1日資料來源: [21-22]  [37]  南海管轄治理 西周時期,召虎平定淮夷,威震天下。

南海諸國紛紛向西周表示臣服。

[7]  秦末全國戰亂,南海郡尉趙佗乘亂兼併3郡建南越(粵)國,海南島與南海諸島歸南越國管轄。

[23]  在西漢時期,中國人開始在南海航行,並發現一羣珊瑚島礁,並設置了珠崖、儋耳二郡。

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時曾至“千里長沙”,即西沙羣島 [38]  。

1973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文物資料,南海海域第一次出現在漢代中國地形圖上 [23]  。

[39]  關於南海的地圖集(37張) 三國時期,萬震所著的《南洲異物志》和康泰所著的《扶南傳》,有關於南沙羣島地貌特徵的記述。

東晉法顯留下了關於南洋的旅行記。

隋代,派常駿等經南海諸島海域達到赤土國。

唐代以後,中國人越來越多地到達這一帶海域從事捕撈活動,中國曆代政府也隨之對南沙羣島進行管轄。

唐貞元五年(789年),把南海諸島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列入中國版圖,將南海諸島劃歸廣南西路行政管轄 [21]  [40]  。

慶曆年間(1041年~1048年),曾公亮著《武經總要》將西沙羣島歸屬宋代海疆。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十二月丙子,南宋皇帝端宗曾駐驛西沙羣島。

[39]  宋代承襲唐代行政建置,西沙、中沙、南沙3羣島屬瓊州府轄區 [41-42]  。

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羣島,其中《元史》記載了元朝海軍巡轄了南沙羣島。

郭守敬在南海諸島上“測得南海北極出地一十五度”,同時還實測了南海晝長的時刻 [43-45]  。

明時,鄭和等率領數十萬人馬,分乘幾十艘鉅艦,橫越南海航線,遠達西亞和東非。

明政府通過海軍巡邏確立了對南海諸島及其海域的主權和管轄。

成化、弘治年間(約1488年),南海諸島的西沙和南沙羣島是萬州的管轄範圍 [46]  。

[39]  [47-49]  清代,中國政府將南沙羣島標繪在權威性地圖上,開始明確把南海諸島劃分為四大羣島,對南沙羣島行使行政管轄。

西沙羣島海域由廣東省海軍負責巡邏 [50]  。

[21]  [51-54]  1901年夏,日本商人西澤吉次遇風漂到東沙羣島中最大島嶼-東沙島,發現東沙島上存在豐富的磷礦資源。

次年,西澤吉次竄入東沙島,竊取磷肥回台灣出售,引起清政府的注意,清政府派官員到東沙島巡查,並豎紀念碑作為主權標誌。

[55]  1909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一行前往西沙羣島巡視,在永興島升起中國國旗,鳴禮炮21響。

宣統二年頒佈試辦東沙島章程。

[21]  [56-58]  1911年,廣東省政府宣佈把西沙羣島劃歸海南島崖縣管轄。

[39]  1920年,中國政府將西沙羣島劃歸瓊州管轄。

[39]  1928年,廣東政治分會將西沙羣島撥歸中山大學管理。

[23]  各個時期南海地圖(8張) 1930年,法國炮艦麥裏休士號到南沙羣島的南威島進行“測量”,並秘密插上法國國旗。

[59]  1933年4月,法國炮艦阿美羅德號和測量艦阿斯德羅拉勃號在西貢海洋研究所所長薛弗氏率領下,遍歷南沙羣島,詳加“考察”,以示“佔領”。

7月,法國非法佔領南沙羣島中的9個小島 [60]  。

12月21日,交趾支那總督克勞泰默簽署一項法令,把南沙羣島小島合併到安南巴地省。

[61-63]  1935年,中國民國政府成立了“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公佈南沙羣島96個地名的中英文對照表。

4月,該委員會出版了《中國南海島嶼圖》,確定了中國南海最南的疆域線至北緯4°,把曾母暗沙標在疆域線之內。

該圖1936年被收入白眉初主編的地圖集-《中華建設新圖》,另名為《海疆南展後之中國全圖》,圖中在南海疆域內標有東沙羣島、西沙羣島、南沙羣島和團沙羣島,其周圍用國界線標明,以示南海諸島同屬中國版圖,為南海U形斷續線的雛形 [64]  。

5月,廣東省開始在東沙島批商承辦設處管理。

[21]  [65-66]  1958年9月14日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總理范文同照會 [67] 1939年,日本將西沙、南沙羣島一併佔去改為“新南羣島”隸屬日據台灣高雄州高雄市。

日本在各島趕築岸防陣地,興建油庫,整理水上飛機泊地,特別是在東沙島上修建飛機跑道。

戰後,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確定的原則,中國政府正式恢復對南海諸島行使主權。

[60]  [68-69]  1946年10月,中國海軍在上海成立“前進艦隊”,前往西沙羣島、南沙羣島接管主權。

接收人員分乘太平、永興、中建、中業四艦前往,其中太平、永興兩艦赴南沙,中建、中業兩艦赴西沙。

在此次接收行動中,民國政府在太平島設立了南沙羣島管理處,隸屬於廣東省政府管轄。

10月5日,法國軍艦切弗魯德號侵佔南沙羣島的南威島和太平島,並在太平島豎立石碑。

對中國政府決定收復西沙、南沙羣島,法國立即提出抗議,並派軍艦東京號到西沙羣島。

當該艦航至永興島,發現島上已有中國軍隊駐守時,則改航至珊瑚島,在島上設立行政中心 [70]  。

[60]  [68-69]  [71-72]  1947年,中國民國內政部方域司印製了《南海諸島位置圖》。

該圖在南海海域中標有東沙羣島、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和南沙羣島,並在其四周畫有U形斷續線,線的最南端標在北緯4°左右。

[73]  [74]  [75]  1948年2月,這幅圖被收入由內政部方域司傅角今主編、王錫光等人編繪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中,由商務印書館公開對外發行,這是中國南海地圖上正式標出U形斷續線。

[73]  [74]  1951年8月15日,中國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在《關於美、英對日和約草案及舊金山會議的聲明》中指出:“西沙羣島和南威島正如整個南沙羣島及中沙羣島、東沙羣島一樣,向為中國領土。

” [76]  9月8日,美日等國在舊金山簽署了《對日和平條約》 [77]  。

新中國出版的中國地圖,對南海海域基本沿襲1948年出版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及附圖,但具體標繪稍有變化。

1950年代西沙氣象站觀測場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取消了海南島同越南海岸間的2段斷續線,在台灣和琉球羣島間增加1段斷續線,形成南海9段(九段線),東海1段的斷續線。

1956年,國民黨台灣當局派出艦艇抵南沙羣島的南子礁、北子礁、中業島、南鑰島等重豎主權石碑。

[52]  1957年7月,中國從各省抽調氣象工作人員,建立西沙羣島氣象站,後改稱為西沙海洋水文氣象服務枱。

[52]  1959年3月24日,中國廣東省海南行政區公署在西沙羣島的永興島設立西沙羣島、南沙羣島、中沙羣島辦事處。

[52]  1981年10月2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廣東省西沙羣島南沙羣島中沙羣島辦事處(相當於縣級),作為廣東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由海南行政區直接領導。

[52]  [78]  1983年4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權中國地名委員會公佈《中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共287個。

此次命名,除對島、沙洲、礁、暗沙、灘和石命名外,首次為“水道”(漁民稱為“門”)正式命名。

[21]  [79]  永興島北京路(2015年9月)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國務院議案,決定設立海南行政區,西沙羣島、南沙羣島、中沙羣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接受其管轄,海南行政區歸廣東省人民政府領導。

[52]  [80]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南海諸島是海南省轄區的一部分。

中國海軍進駐南沙羣島6個島礁。

[52]  [81]  1990年初,台灣當局決定南沙太平島脱離“國防部”代管,正式劃歸高雄市管轄。

[52]  1992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正式公佈實施。

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陸地領土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台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各島、澎湖列島、東沙羣島、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南沙羣島以及其他一切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島嶼”。

1996年5月,中國政府公佈中國大陸沿海由山東高角至海南島峻壁角49個領海基點和由此直線相連的領海基線,以及西沙羣島28個領海基點和由此直線相連的基線,並宣佈將另行公佈其餘部分領海基線。

[127]  中國海監於2006年開始在南海開展定期維權巡航執法工作。

農業部從1994年起組織漁政船定期到南沙海域巡航執法。

2010年起農業部轉變南沙漁業發展和管理方式,加強南沙護漁執法,並首次由漁政指揮中心統一調度、組成跨海區漁政船編隊開展巡航。

[126]  2012年6月21日,中國國務院批准設立海南省三沙市,管轄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南沙羣島的島礁及其海域。

[82-83]  2020年4月19日,我國南海部分島礁和海底地理實體的標準名稱予以公佈。

中國地名委員會1983年4月受權公佈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繼續有效。

[84]  南中國海 南海自然地理 編輯 南海位置境域 南海位於北緯23°37′以南的低緯度地區,北抵北迴歸線,南跨赤道進入南半球,南北跨緯度26°47′ [85]  ,位於印尼的南蘇門達臘和加里曼丹之間,北邊至中國廣東、廣西、福建,香港和澳門,東北至台灣島,東至菲律賓羣島,且包含呂宋海峽西半側,西南至越南與馬來半島,通過巴士海峽、蘇祿海和馬六甲海峽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

匯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韓江以及中南半島上的紅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南海周邊國家(地區)從北部順時針方向有中國台灣地區、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尼、新加坡、泰國、柬埔寨、越南、中國(大陸地區)。

[2-6]  中國南海地圖 南海地形地貌 海底地貌 南海地形 南海海盆是一個斷陷盆地,中部有一條東北-西南向斷裂帶,在地質史上向東、西兩邊擴展,形成了深海盆地。

在海盆擴展過程中,殘留的陸塊碎片,成為海底高地或下陷為海槽,其間有斷裂發生,成為海底火山噴發堆積的熔岩高地,露海面形成高尖石式的海島。

南海盆地形成一系列東北-西南向的隆起高地和深邃海槽相間排列的海底地貌。

[86]  南海的演變過程(圖片右上角數字為百萬年,據RobertHall,1995) 海底自外圍至中心順次為大陸架、大陸坡、中央海盆,略呈同心圓式的三層環狀結構圖式 [87]  ,地形似菱形 [1]  。

最外一環是大陸架,包括島弧向海盆陸緣以遠的島緣陸架,大陸架深度一般為0~150米;寬度不一,西北、西南兩部分較寬而緩,分別寬300~484公里(坡度2‰~1.2‰)和230公里左右(坡度3‰),為堆積型陸架,富含油氣資源;東部島緣陸架狹而陡,呂宋島以西之陸架寬僅5~10公里,坡度31.3‰,巴拉望島以西之陸架寬約46~57公里,坡度3.97‰,為侵蝕-堆積型陸架。

由大陸架和島架往內一環是陡峭的大陸坡,大陸架到大陸坡轉折處的水深是150~180米,大陸坡水深在100~3500米上下,坡面高低起伏、崎嶇不平,垂直方向的坡長也有差別;面積在海盆的不同部位也不同,西北部和東南部的陸坡面積比高居它們之上的大陸架和島架面積要大,東部和北部的陸坡面積卻較小。

南海海底中心一圈最深部分即中央深海盆地,是南海海盆的盆底,平均水深約4000米,最深處為4577米(馬尼拉海溝),底部平坦,與周圍陸坡成鮮明的反差 [88]  。

[86]  [89-90]  南海海底地貌的特點是:北、西、南部是淺海大陸架,外緣是大陸坡,陸坡上有高原、海山、峽谷、海槽和海溝;東部是狹窄的島架,外緣臨海溝和海槽;中央是深水海盆,盆底為寬廣的平原,點綴着孤立的海山。

按照地貌成因和形態,結合南海諸島的空間分佈情況,可以將南海海底劃分為9個地貌區:北部堆積型陸架區、北部斷裂階坡區、西部堆積-侵蝕型陸架區、西部堆積-侵蝕型陸架區、西部斷裂階坡區、南部堆積型大陸架區、南部分割高原陸架區、東部侵蝕-堆積型島架區、中央深海平原區。

[86]  [91]  在南海南部的南沙羣島海域中國傳統疆界線內或部分在中國傳統疆界線內,分佈有萬安、曾母暗沙、文萊沙巴、安渡灘、鄭和、禮樂灘、西北巴拉望等16個盆地,總面積71萬平方千米,其中在中國傳統海疆範圍內總面積約52萬平方千米。

[92]  南海同相鄰的海區之間有許多通道,為海水交換和海上航行之所必經,其中較重要的有以下8處:海峽備註台灣海峽北通東海,最狹處寬75海里,水深70米。

巴士海峽台灣南部與巴坦羣島之間,水深達2,600米,為南海東通太平洋最重要的水道。

巴林塘海峽巴士海峽之南,亦為南海通太平洋水道之一。

民都洛海峽菲律賓的民都洛島與巴拉望島之間,東通蘇祿海,水深達450米。

巴拉巴克海峽巴拉望島之南,亦東通蘇祿海,惟水深僅100米。

卡里馬塔海峽加里曼丹島西南側與勿里洞島間,為南海通爪哇海的重要水道,水深約40米。

加斯帕海峽勿里洞島與邦加島間,亦為南海通爪哇海通道之一,水深亦40米。

馬六甲海峽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間,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地帶。

資料來源: [90]  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7張) 南海海岸分為華南大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和菲律賓羣島六大區域,根據南海海岸帶地貌特徵,將其海岸帶細分為51個岸段。

[93]  華南大陸岸段多山地丘陵,海岸曲折,平原分佈比較零散,比較大的平原位於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其次在漠陽江、鑑江、南渡江等小河口三角洲及小海灣灣頭髮育了一些小平原。

[93]  中南半島海岸分佈着長山山脈、豆蔻山脈、比勞山脈3條大型山脈,被紅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昭披耶河三角洲3大三角洲平原隔開,山脈、平原分佈相對集中,山前還有一些小平原。

[93]  馬來半島多山,自北向南分佈着普吉山山脈、鑾山山脈、賓坦山脈、吉保山脈和塔漢山脈,海岸帶以平原為主,分佈小部分台地。

[93]  蘇門答臘島地形西高東低,東岸為巨大的沖積平原,自北向南面積逐漸增大,按其平原面積大小將其東海岸分為三塊,北部岸段自蘇門答臘島西北角到司馬威,東北岸段自司馬威到丹戎巴來,中南岸段自丹戎巴來到勿里洞島以西。

[93]  加里曼丹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平原廣佈,但覆蓋大片熱帶雨林,三角洲河口泥沙淤泥嚴重。

[93]  菲律賓羣島海岸多山地丘陵,平原稀少,主要分佈在呂宋島的馬尼拉灣、林加延灣和卡加延河。

[93]  南海島礁分佈 主詞條:南海諸島、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南沙羣島、東沙羣島 永興島 南海海域中有超過200個無人居住的島嶼和岩礁。

主要羣島有納土納羣島、阿南巴斯羣島、南沙羣島、中沙羣島、東沙羣島、西沙羣島等,其中屬於中國領土的有南沙羣島、中沙羣島、東沙羣島、西沙羣島。

東沙羣島位居中國廣東省陸豐市、海南島、台灣島及菲律賓呂宋島的中間位置。

在北緯20°33′至21°10′、東經115°54′至116°57′之間的海域中。

東沙共有3個珊瑚環礁,即:東沙環礁、南衞灘環礁及北衞灘環礁。

東沙的直徑大約有30千米。

西沙羣島為南海諸島中最西的一羣;北起北礁,南至先驅灘,東起西渡灘,西止中建島,在北緯15°46′~17°08′,東經111°11′~112°54′之間;處於中國大陸、廣東省的東沙羣島與海南省的海南島及中沙、南沙羣島之間的中心環節。

[94]  南海部分島礁(12張) 西沙羣島海域面積50多萬平方公里,共有40座島礁,其中露出海面的29座,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是南海諸島中露出水面島洲最多的一羣。

可分為2大羣組:位於東北面的是宣德羣島;位於西南面的是永樂羣島。

[94-95]  中沙羣島位於南海中部海域,西沙羣島東面偏南,距永興島200公里,是南海諸島中位置居中的一羣。

該羣島北起神狐暗沙,東至黃巖島,地理位置在北緯13°57′~19°33′,東經113°02′~118°45′之間,南北跨緯度5°36′,東西跨經度5°43′,海域面積60多萬平方公里,島礁散佈範圍之廣僅次於南沙羣島。

由黃巖島和中沙大環礁上26座已命名的暗沙,及一統暗沙、憲法暗沙、神狐暗沙、中南暗沙等4座分散的暗沙組成。

[96]  南沙羣島位於南海南部海域,北起雄南礁,南至曾母暗沙,西為萬安灘,東為海馬灘,是南海最南的一組羣島,島嶼灘礁最多、散佈範圍最廣的一組羣島。

地理座標為北緯3°35′~11°55′,東經109°30′~117°50′;東西長約905公里,南北寬約887公里,海域面積為88.6萬平方公里。

南華水道由東經112°35′~116°30′之間橫穿羣島,通過北緯10°55′、9°55′及8°40′成為三點連線,把羣島的北部和中部分開。

有島嶼11座,沙洲6座;暗礁105座,暗沙34座,暗灘21座。

[97]  中國管轄南海羣島面積羣島礁體礁體面積礁湖面積天然島嶼數量天然島嶼面積東沙羣島1417平方千米292平方千米11.74平方千米中沙羣島1130平方千米77平方千米13平方千米西沙羣島101836.4平方千米1614.8平方千米297.86平方千米南沙羣島522903.1平方千米2396.8平方千米231.81平方千米合計645286.5平方千米4380.6平方千米5411.41平方千米 南海氣候特徵 編輯 南海概況 南海處在亞洲大陸南部的熱帶和亞熱帶區域,與其他海區比較,其特點是熱帶海洋性氣候顯著,春秋短,夏季長,冬無冰雪,四季温和,空氣濕潤,雨量充沛。

特別是中部和南部海區,終年高温高濕,長夏無冬,季節變化很小。

在西南中沙羣島,年平均温度在26℃左右。

月平均最低温度西沙為22.8℃(1月),南沙為25℃(1月)。

月平均最高温度出現的時間,西沙是5、6月,南沙是4、5月。

氣温年較差只有攝氏6~8度,而海上年較差更小。

北部沿海和島嶼有較大季節變化,氣温年較差在10℃以上,夏季温度高,雨量多,冬季前期相對幹而冷,後期常有低温陰雨的瀠雨天氣。

[85]  [98-99]  南海季節劃分大致是10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為東北季風時期,這時冷空氣入侵頻繁,東北季風強而穩定,前期北部沿海乾冷多晴天,後期常有低温陰雨,霧日增多,能見度差。

5月中旬至9月中旬為西南季風時期,多吹西南風,温度高,濕度大,北部沿海多雷暴和暴雨,颱風影響頻繁。

春季過渡時期發生在3月中旬到5月中旬,秋季過渡時期一般為9月中旬到10月中旬。

這兩個時期風向多變。

常把5月到10月稱為雨季,11月到次年4月稱為乾季。

[85]  [98]  南海氣象要素 風南海氣壓日變化有規律,一天中以地方時10時和22時氣壓最高,04時和16時的氣壓最低,日振幅為3~4毫巴。

南海低空主要的氣流有冬季的東北季風氣流,夏季的西南季風氣流以及東北信風氣流。

[98]  南海東北季風氣流是由沿大陸蒙古冷高壓邊緣吹向海面的氣流逐漸轉向形成。

從北向南逐漸推移。

從增強到減弱中斷,一次循環過程需要10~15天。

在東北季風時期每月有2~3次季風潮和中斷。

[98]  南海西南季風氣流是圍繞印度低壓逆時針吹送的季風氣流。

從四五月開始,在西南季風盛行的月份裏有幾次強度不等、週期長短不同的變動過程,每次季風潮維持的時間不相同,大致為5~10天。

[98]  南海大風頻率以東北部海區冬季月份為最大,頻率一般都在20%以上,向南逐步減小,北緯5度以南和暹羅灣大風較少,全年頻率都在10%以下。

大風最高頻率出現在12月,位於台灣省西南方海區,頻率為66%,向南逐步減小,中部海區為33%,到赤道附近則不足6%。

[98]  南海逐月平均風速(米/秒)海區1月7月12月年平均北部海區Ⅰ110.06.29.87.9Ⅰ29.85.710.57.3中部海區Ⅱ9.37.29.17.0南部海區Ⅲ19.06.18.46.2Ⅲ26.95.05.94.8北部灣北7.64.17.86.6南6.16.86.65.9暹羅灣北5.25.94.44.9南6.05.36.35.2資料來源: [98]  海霧、霾南海海霧變化明顯,主要出現在12月至翌年4月,以3月為最盛。

海霧主要出現在北部灣和北部海區的沿岸海區。

1月和2月在北部灣有一相對多霧中心,頻率在5%以上,3月中心進一步擴大並增至13%,4月份多霧中心東移並且頻率大減,5月份以後,霧區北移,南海則極少出現。

[98]  海霧的持續時間不同海區各有不同,北部灣最長可持續5天,廣州灣以東最長達9天。

南海的霾主要出現在冬、春季,以北部沿海和暹羅灣最多,月平均最多頻率在4%以下。

[98]  雲、降水、雷暴和颮東北季風時期,從10月至3月,平均總雲量分佈主要決定於地形和東北季風下天氣系統的活動。

4~5月為春季過渡時期。

[98]  西南季風時期,以6~8月最為典型,南海北部等雲量線的走向轉為南北向。

9月為秋季過渡時期,北部海區和北部灣轉為冬季形勢。

[98]  南海海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雲狀以低云為主,北部海區全年大致可分為3個時期。

1~4月主要是層積雲和碎雲,其次是淡積雲和層雲,除碎雲和層雲雲高在200~400米外,其餘雲高在600米以上,雲層穩定有時伴有小雨或毛毛雨,且在穩定的雲層中有時隱藏着積雨雲或雷暴。

[98]  5~9月以積狀云為主,沿岸午後最盛,海上多見於夜間,積雨雲雲底高約1000~1500米,雲頂較高可達12000~15000米,雲層極不穩定,有雷電和顛簸出現。

受颱風影響時,常產生碎雲和雨層雲。

10~12月一般多天高雲淡的好天氣。

[98]  南海海區降水充沛,根據沿岸和島嶼記錄,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3300毫米之間,年降水日數一般超過125天,雨季平均月降水日數約為20天,24小時降水強度可超過500毫米。

東北季風時期,以南部海區和越南東部沿岸海區雨水最多,降水頻率約在10%以上;以菲律賓西部和暹羅灣背風海區雨水最少,降水頻率在5%以下。

西南季風時期,以菲律賓西部海區、暹羅灣東北部海區雨水最多,頻率超過20%,越南東部沿岸海區降水頻率不到10%。

沿岸降水量隨着暴露於兩種季風的程度有很大差異。

越南中部沿岸的廣治和廣義以及馬來西亞沿岸的哥打巴魯降水季節隨東北季風而開始於9月,持續到次年1月。

曼谷最大降水出現在東北季風向西南季風的過渡時期,月平均的降水量150毫米,東北季風時期則不足25毫米。

新加坡整年各月降水量都在165毫米以上,東北季風時期稍高。

[98]  20°N以北和南海東部降水季節隨西南季風而出現。

香港和海防最大降水出現在5~9月,香港年降水量2200毫米,海防年降水量1780毫米,其中75%以上出現在這幾個月。

香港月平均降水量6月為397毫米,12月只有27毫米,海防亦類似。

越南南方的頭頓,降水季節為5~10月。

[98]  面對東北季風的站點,年平均降水量較大,廣義為2215毫米,哥打巴魯為3150毫米。

面對西南季風的站點,年平均降水量較小,如頭頓為1295毫米,香港為2200毫米。

[98]  南海海區的雷暴有較大的季節變化和地區變化。

一般夏季多於冬季,沿岸特別是暹羅灣和北部灣多於開闊海面。

颮在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時期都可出現。

1~4月主要出現在南部海區,加里曼丹西北岸經常為大中心。

[98]  温度和濕度南海大部分海區處於熱帶,加之海洋影響,全年高温高濕。

[98]  海區北部為副熱帶地區,温度有明顯季節變化,海區最北部,月平均氣温最高在8月,為27.40℃,1月最低,為16.9℃,年振幅10.5℃。

沿岸年振幅更大,如香港為12%,月平均最高出現在7月,為28℃,最低在1月為16℃,香港的極端温度最高為36℃,最低為0℃。

海防月平均最高為28.3℃(7月),最低為16.7℃(1月和12月),年振幅為11.6℃,極端最高為41.7℃,極端最低為6.1℃。

[98]  從北向南温度年振幅迅速減小,海區南部沒有季節變化,南部海區的北部月平均氣温最高為29.4℃(5月),最低為25.2℃12月),年振幅4.2℃。

南部月平均氣温最高為28.5℃(5月),最低為26.4℃(1月),年振幅只有2.1℃,新加坡月平均氣温最高為28℃(6月),最低為26℃(1月),年振幅為2℃。

新加坡平均日最高温度全年在29℃以上,最高在5月為32℃,最低在1月為30℃,新加坡極端温度的振幅不大,最高温度為36℃,最低温度為19℃。

[98]  暹羅灣的氣温季節變化很小,5月為最暖月,月平均為28.9℃,最低在1.2月為26.5℃,年振幅為2.4℃。

曼谷月平均氣温最高在5月為29℃,12月為25℃,全年振幅只有4℃。

日平均最高全年在31℃以上,2~8月都在32℃以上,日平均最低在5月為25℃,12月為20℃,曼谷極端最高氣温為41℃,最低為11℃。

北部灣温度的季節變化較大,最暖月出現在8月為28.8℃,最冷月1月為17.5℃,全年振幅11.3℃,極端最高氣温為35~37℃。

西部越南沿岸可達40~42℃,極端的最低氣温為2~6℃。

[98]  南海大部分地區全年相對濕度都較高,年平均日最大都在80%以上,曼谷和頭頓年平均最大在90%以上,廣治和海防較高,為96%以上。

北部海區季節變化稍大,向南迅速減小,香港年較差為15%,廣義為10%,哥打巴魯為9%,新加坡4%,一般北部海區夏季相對濕度高,冬季則降低。

但在越南中部和馬來西亞東岸與北部海區相反,冬季相對濕度高,夏季相對濕度低。

[98]  南海相對濕度的最高值多出現在清晨,最低值則發生在下午。

日變化大,如香港年平均07時和13時相差11%,曼谷相差23%。

哥打巴魯09時和15時相差13%,新加坡則相差7%。

[98]  中國南海北部、中部、南部海區各月温度變化表站名1月4月7月12月全年記錄年代東沙島20.625.428.821.825.31963-1975永興島22.927.128.624.026.51958-1980太平島26.829.027.927.027.91964-1975資料來源: [98]  南海天氣系統 冷空氣每年9月中、下旬開始有冷空氣侵襲南海(最早為9月上旬),翌年5月下旬結束(最早為4月)。

據1960~1971年統計,每年平均為48.8次冷空氣侵襲南海,每月平均有6次。

其中以11月至次年2月最為頻繁,月平均9次左右,佔全年侵襲總數的58%,勢力較強。

[98]  冷空氣活動一般表現為冷高壓及其前部常有一條冷鋒,一直掃過華南沿海,直達南海海面。

冷空氣侵襲南海時,在冷鋒過後不僅產生大風和降温,有時鋒前、鋒際會出現霧,鋒後有降水。

出現大風的地區視冷空氣南下路徑而異。

[98]  颱風 南海台風路徑示意圖 南海是全球颱風活動的主要區域之一。

其活動具有頻數多、強度大、活動時間長的特點。

根據1949~1981年的資料統計,在南海生成,或由西北太平洋生成後移入南海的颱風,每年平均有16.4次。

年最多次數為24次(1970、1971年),年最少次數為8次(1976年)。

每月都有可能生成颱風,6~11月為活躍期,8~9月為盛期,平均有20~21次。

平均初台日期為4月27日,平均終台日期為12月5日。

[98]  南海熱帶氣旋活動的範圍相對集中於15~21°N海區。

該海區內的熱帶氣旋約佔南海總數的三分之二,其中又以18—20°N最多。

其強度以颱風佔優勢。

其次是熱帶風暴,最少是熱帶低壓,所佔的百分率分別為38%、34%和28%。

[98]  颱風影響過程中,以南海內出現風力大於或等於6級以上大風時作為一個“颱風影響日”,大於或等於8級以上的大風作為一個“颱風侵襲日”進行統計。

颱風影響日,平均每年有57.3天,以8、9月最多;而颱風侵襲日平均每年有37.5天,以9月最多,可有26%的日子受颱風影響。

[98]  西太平洋高壓 南海台風 西太平洋高壓是太平洋副熱帶穩定少變的大型暖性天氣系統,強度隨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強。

其西部脊的方向、位置、進退和強度變化對南海的天氣和氣候有很大影響。

[98]  西太平洋高壓有着明顯的季節變化。

脊線位置冬季最南,夏季最北,從冬到夏脊線由南往北運動,從夏到冬,由北往南運動。

4月一般位於北緯15°附近,5月開始緩慢向北移動,6月中旬便迅速跳到北緯25°附近,7月中旬再一次北跳到30°附近,9月以後脊線迅速南退,從9月至次年4月間,西太平洋高壓西伸脊斷裂,在南海或中印半島上空出現閉合系統,稱之為南海高壓。

[98]  熱帶輻合帶在南海,熱帶輻合帶是東北季風或東北信風與西南季風相遇的一個寬闊的,但在長度方向上又是不連續的氣流匯合區。

它在一年內兩次經過赤道,活動於北緯25°和南緯100之間。

熱帶輻合帶移過南海的時期正是兩種季風之間的過渡季節。

[98]  南海水文特徵 編輯 南海水團 南海美濟礁 南海水團具有不同於大陸沿岸水團鹽度低、水温季節變化大的特徵。

由於南海是一個半封閉的深海盆,海底地形以水深4000米上下的深海盆為中心,向四周分佈着具環形階梯狀的周邊陸坡,西南部階梯狀陸坡高於東北部階坡,故東北部水量深厚開闊,海水運動自由順暢,西南部由於水淺以致海水運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同時,中北部海盆水體通過海峽與太平洋水相交換,而南部靠近赤道的陸架水則通過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間的南通道與爪哇海水相交換,從而形成南海中北部水團和南部水團的不同特點。

[100]  中北部水團南海中部和北部海盆水體,系太平洋表層水進入南海變性而成,其特點:鹽度均勻且都在34‰以上,水温高於22℃。

由於水體與太平洋水交換,南海中部水深4000米上下的海盆存在與太平洋相對應的呈垂直分佈的水團,自上而下可分為5個層次:層次水深水温鹽度溶解氧表層水團0~-90米(厚90米)22~30℃32.5~34.5‰4.0~5.0毫升/升次表層水團-90~-300米(厚210米)12~24℃34.5~35.0‰3.2~4.0毫升/升中層水團-300~-900米(厚600米)5~12℃34.4~34.5‰2.0~2.2毫升/升深層水團-900~-2600米(厚1700米)2.3~5.0℃34.5~34.6‰1.6~2.5毫升/升深海盆水團水深-2600米以深(厚1000米上下)低於2.5℃34.6~34.7‰2.5毫升/升資料來源: [100]  備註:水團厚度自上而下逐漸增大;水温自上而下逐漸降低;鹽度大體穩定,只有中層水團深度-400~-500米間出現最低值(22‰);溶解氧則自上而下逐漸遞減,而止於深層水團南部水團南海南部水接近赤道,並經南通道與爪哇海水交換,形成與中北部水團不同的特點。

在-50米以淺的水層中存在着平面分佈的南海赤道陸架水、混合水、南沙中央水3種不同性質的水團;在局部海區的水體自上而下垂直分佈着表層水、次表層水、中層水、深層水4種不同性質的水團。

[100]  南海海流 南海主要海流有季風海流、黑潮暖流、上升流和潮流幾種:季風海流 永樂龍洞 南海表層海水在熱帶海洋季風影響下形成的流向、流速等特點不同的海流。

在東北季風盛行期,海流受季風驅動由東北向西南流動,流速0.8~1.5節(海里/小時),從台灣海峽和巴士海峽流入南海,經東沙、中沙、西沙、越南海岸和南沙西側向西南流動,越過北緯4°後隨季風轉為西北向,經卡里馬塔海峽和加斯帕海峽向東南流入爪哇海。

同時另有一股海流源於加里曼丹島東北的蘇祿海,穿過巴拉巴克海峽,經南沙南部至萬安灘和日積灘西流,再北上抵達中沙、西沙羣島之南部,成為與東北季風流反向的海流。

在西南季風盛行期,南海海流自西南向東北流動,流速在0.5~1.0節之間,爪哇海水先為東南信風所驅動,經卡里馬塔海峽和加斯帕海峽進入南海,越過赤道後信風偏轉為西南風,海水流向東北,經西沙、中沙、東沙羣島,又分為2支分別經巴士海峽和台灣海峽流入西太平洋和東海。

[100]  季風海流隨季風轉換而轉換,流向比較紊亂,每年4月在西沙羣島西南及南沙羣島西部各出現一個呈反時針方向的氣旋型環流。

9月南海北部海流中心在西沙羣島西南,呈反時針方向;南海南部海流中心在納土納羣島之西,呈順時針方向。

由於季風海流有規律的交換,使西、南、中沙羣島的海水終年保持高水平的水質。

[100]  黑潮暖流北半球太平洋上的北赤道海流由東向西流動,在菲律賓羣島東岸受阻而分為2支,主流向北經日本列島與千島寒流相遇折向東流,變成北太平洋暖流。

支流經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北部,夏季流速約1.5節,寬30~60海里;冬季流速>2節,寬70海里,其水温高、含鹽度大、水色深藍,成為來自北赤道的南海黑潮暖流。

黑潮暖流於東北季風期在南海延伸更南,西南季風期則向北退縮,其對南海北部的氣温、水温、鹽度等因素的影響也隨季節而變化。

[100]  上升海流深層海流受海底地形阻礙而形成的海水上升運動,主要有2個海區:東北季風期向西或西南流動的海流到達聳立於水深4000米深海平原之上的中沙大環礁,至此迫升為局部上升流;西南季風期向東北流動的海流到達南海深海盆北部大陸坡受阻而迫升為上升流。

由於上升海流能將深海的低温高鹽海水帶到表層,產生冷卻和穩定氣流作用,併為浮游生物帶來豐富的營養鹽,從而為魚類提供充足的餌料。

[100]  潮汐潮流南海潮汐分為半日潮、全日潮、不規則半日潮和不規則全日潮幾種,南海本部海域基本是不規則全日潮區。

由日月引潮力直接產生的獨立潮振幅很小,即使朔望日的大潮漲落振幅也只有8釐米;全日潮潮波振幅大於半日潮潮波振幅。

太平洋半日潮波和全日潮波由巴士海峽傳入南海的漲落協振動是主要的,太平洋半日潮波進入南海向西和西南方向傳播,止於赤道附近無潮點;太平洋全日潮波則在南海由北而南傳播,止於泰國灣無潮點。

獨立潮和潮波在傳播過程中受海陸分佈、水深、偏轉力等因素影響,又產生了不規則半日潮和不規則全日潮。

西南中沙羣島海區潮差一般在0.5~1.5米,西沙羣島潮差較小,三年月平均潮差僅為0.92米;南沙的南威島潮差達1.6米,南沙羣島海區最大潮差可達3米。

潮流流速大多數不到1節,記錄到的最大流速也只有1.4節,西沙海域潮流最大流速約為1節。

[100]  南海海浪 南海水深、域廣、風大,既有交替的季風,又多猛烈的颱風,海浪之大為中國陸緣海之冠。

海面風速大,西沙海區年平均風速在50米/秒以上,最大月均風速為80米/秒,年平均5級以上大風日數在33天左右。

因此,中沙羣島海區發生的海浪主要是由風引起的風浪,佔海浪總數的六成左右;少數是由鄰近海區傳來的湧浪,所佔比例約四成。

風浪和平均波高都以東北部大於西南部,西沙年平均波高1.4米,10月至次年1月年均浪高都在1.5米以上,颱風期間浪高達7~9米。

南沙年平均波高為1.3米。

在不同季風盛行期,海浪呈現出相對的差異性。

[100-101]  東北季風期的海浪 南海 南海東北部巴士海峽附近及越南東南部沿岸2個海域屬第5級“大浪”區(2.5≤2.5H1/3米),風浪有效波高為2.0米,最大有效波高皆達到9.5米(9級狂濤),浪向與東北季風風向一致。

東北季風期的湧浪分佈情況與風浪有所不同,巴士海峽附近為第6級“巨浪區”(≤4米),最大有效波高為8.5米;有效波高2.0米等值線呈舌形自東北向西南延伸至南沙羣島西南部,有效波高1.5米等值線亦呈舌形自東北向西南分佈在上述2.0H1/3(米)等值線外圍,湧浪的波級自東北部(5級大浪)向西南部減低(4級中浪),最大有效波高6.0~9.5米。

[100]  西南季風期的海浪西南季風期的風浪與東北季風期的情況大體相反,波級較低,波向東北,有效波高1.0米(4級中浪)等值線的分佈北起台灣海峽南部,經東沙、西沙至南沙羣島西南,折而東南,再折而東北,止於巴拉望島;南海北部巴士海峽附近最大有效波高7.5~9.5米,南部南沙羣島海區最大有效波高低於北部,為7.5~8.5米。

這一時期的湧浪比同期的風浪大,1.0H1/3米等值線在南沙羣島西南部,自馬來半島南端東岸向東呈南凸弧形,經曾母暗沙止於加里曼丹島北岸,由此而北湧浪漸大,1.25H1/3米及1.5H1/3米兩條等值線皆呈舌形(西南端呈半圓形)向東北逐漸放寬,從西、南、東三面環繞深海盆分佈。

南沙海區出現的最大有效波高為7.0~7.5米,北部則達7.0~9.5米。

[100]  季風轉換期的海浪南沙羣島海區每年4~6月份的季風轉換期海浪分佈情況,據1985~1987年觀測數據分析,最大有效波高為1.81米,平均波高0.18~0.68米;北緯10°(約鄭和羣礁北部)以北,是颱風頻繁出現的海區,颱風能量巨大,12級強颱風能掀起14米以上的巨浪,在台風發生時(10月)曾出現波高11米的海浪。

[100]  南海物理特性 瓊轄南海海區的水温、鹽度、密度、透明度等海水物理特性,即海洋水文要素,影響着本區海水的運動、海洋生物的繁衍和南海漁場的分佈。

[100]  水温南海屬熱帶海洋,表層水温都很高,但由於緯度跨度大,且受季風、海流等因素的影響,南北表層水温分佈有差異。

水温時空變化不大,年較差北大南小,西沙羣島水温年較差為5℃,南沙羣島南部的曾母暗沙水温年較差為2.4℃,自北向南遞減。

水温的季節變化也是北大南小,東北季風盛行期西沙羣島附近水温在22~27℃之間,南沙羣島海區則增高為28℃,南北海水温差約為2~5℃。

但是表層與底層温差卻很大,西南季風盛行期南北表層水温都在28~29℃之間,而水深500米以下的水温則終年低於8~9℃,表底水温相差約有20℃之多。

上半年的季風轉換期南海北部水温增高8℃左右,南部則略增1~2℃,下半年的季風轉換期北部水温降低大於南部。

[100]  2016年南海平均海洋表層水温(℃)月份温度月份温度1月25.07月29.92月24.68月29.53月25.69月29.14月27.910月28.85月29.711月27.86月30.112月26.4資料來源: [102]  鹽度中沙羣島海域由於少受陸地逕流影響,總的來説鹽度較為均勻,時空變化不大。

平面以北部鹽度比南部高,垂向表層海水鹽度年平均約為32‰~33.5‰,底層鹽度則比表層高。

東北季風期,高鹽度(34.5‰)的太平洋黑潮暖流由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北部,轉向西南擴伸,經西沙羣島、越南東岸南下,至南海西南端時鹽度降低為32‰;南沙羣島海區有一股低鹽度(32.5‰)的水北移。

1月份南海表層海水鹽度的空間分佈,在北緯15.5°以北的海區,鹽度等值線自台灣島西南的34.5‰起呈舌狀向西南延伸,依次遞減至西沙海區為33.50‰;北緯15.5°以南的海區,南沙羣島西南部的日積礁、南薇礁、廣雅灘一帶海區為低鹽度區,32.5‰低鹽線呈封閉環形,自此向外圍鹽度逐漸趨高,33.25‰等鹽線呈舌形北伸至中沙羣島之南。

西南季風期,在豐沛的降水和周圍陸地地表逕流注入的影響下,自兩廣沿岸經北部灣、越南沿岸、南海西南端,折而向東北沿加里曼丹北岸為低鹽區(32.00‰~32.50‰);由中沙羣島向西南至南沙羣島33.25‰及33.00‰鹽度線,自東北向西南呈舌形延伸,西沙羣島海區的33.50‰鹽度等值線呈封閉環狀分佈,自此向外圍減低。

[100]  密度中沙羣島海區表層海水密度的分佈受温度、鹽度、黑潮暖流和上升流等因素的影響,在空間分佈上與鹽度分佈大體一致,呈現東北高西南低態勢,台灣海峽南和巴士海峽西的東沙羣島海區為高密度區,南沙羣島海區密度減低。

在時間分佈上,東北季風期海水密度高,1月份東北部密度高達21.00~23.50克/釐米3;西南季風期海水密度低,1月份西南部密度僅為21.00~21.25克/釐米3,7月份密度低至19.75~21.25克/釐米3。

21.00~20.50克/釐米3等密線自東北向西南延伸至南沙羣島西側。

[100]  透明度中沙羣島海水透明度約在20~30米之間,大於中國另外三大海的透明度,因而陽光射入海水更深,有利於海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製造葉綠素,增加溶解氧,促進浮游生物和各種魚類、珊瑚類生長。

但透明度季節變化較大:東北季風盛行期的10~12月份透明度在28~30米間,1~3月份為26~30米間,這一時期降雨量小,東、西、北三面陸地入海的地表逕流量也小,帶入海中的泥沙和浮游生物等懸浮物質也比較少,故透明度較高。

西南季風盛行期本海區降雨量大,周圍陸地地表逕流量也相對增大,帶入海中的懸浮物質較多,海水透明度自然就比較低,7~9月份僅為18~24米。

[100]  南海自然資源 編輯 南海植物資源 浮游藻類 西沙中建島附近的軟珊瑚 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南海有浮游生物510種,主要為硅藻和甲藻。

[103]  西南中沙羣島海域的海洋浮游植物主要是各種藻類。

據1989年10月至1994年10月海南省海島資源綜合調查統計,西沙羣島海區浮游藻類共有219種,分屬3門57屬,平均密度為10.75×10ind/m。

其中硅藻類最多,共140種,佔總種數的63.93%。

主要的屬種有角藻屬40種,角剌藻屬37種,根管藻屬20種,數量最大的是距端根管藻;星杆藻屬中的標誌星杆藻個體密度最高,密集於東島海區;半管藻屬有4個種,膜氏半管藻數量較多。

[104]  水下珊瑚 南海中部海區已發現浮游植物245種和31個變種,主要生態類羣是硅藻、甲藻,及金藻、藍藻等,其中硅藻佔絕對優勢。

[104]  南海南部海區浮游植物密集層在水深35~75米的次表層水中,計有55屬155種,其主要生態類羣是硅藻、甲藻,其中硅藻42屬111種、7個變種,佔浮游植物總數量的99.6%。

硅藻類羣中以角剌藻屬和菱形藻屬為優勢屬種。

南沙羣島海區屬於熱帶生物區系範疇,以硅藻和甲藻為主要生態類羣,有褐藻8種、綠藻27種、珊瑚藻12種、紅藻18種。

[104]  底棲及潮間帶海藻西南中沙羣島海區約有近千種,為中國四大海區之冠。

經濟價值較大的種屬有紫菜屬、石花菜屬、雞毛菜屬、凝花菜屬、海蘿屬等20個屬。

常見的品種有鳳尾藻、江蘺、蕨藻、總狀蕨藻、網胰藻、團扇藻、圈扇藻等。

[104]  島嶼陸生植物 東島 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南海有海草6種,紅樹植物10種,造礁珊瑚81種。

[103]  西南中沙羣島成陸時間不長,島嶼野生植物種類不多,有的島洲甚至還沒有野生植物。

根據海島資源綜合調查資料顯示,西沙羣島維管植物共有296種(含變種),隸屬於80科,211個屬,其中資源植物有283種,佔總種數的95.6%,野生植物249種,以食用和藥用的種類較多。

常見的熱帶科植物有:紫茉莉科、豆科、露兜科、夾竹桃科等,植被覆蓋率為43.72%。

森林類型為珊瑚島熱帶常綠林,熱帶海岸常綠喬木有海岸桐、白避霜花、橙花破布木等4種;熱帶海洋型常綠灌木有草海桐、銀毛樹、水芫花等,濱海沙生植被有萏蕾草、鹽地鼠尾草、溝葉結縷草羣落和粟米草科、厚藤、海刀豆羣落,珊瑚島沼湖植物有海馬齒羣落、羽狀穗磚子苗、長葉雀稗羣落等。

人工栽培的椰子、檳榔、木麻黃、木棉等植物47個種,33個屬。

[104]  南海動物資源 海鳥 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南海有浮游動物631種,主要類羣為橈足類和水母類;大型底棲生物1211種,主要類羣為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脊索動物。

[103]  西南中沙羣島海區的浮游動物種類多、數量大。

西沙羣島海域有浮游動物249種,隸屬於8大類羣110屬。

其中橈足類屬種最多,共44屬135種,佔浮游動物總種數的53.6%;其次是水母類,共21屬31種,佔12.8%;再次是端足類,15屬24種,佔9.6%。

此外有一些多毛類、短尾類和蝦蛄幼體等類動物。

總平均生物量為115.1毫克/米,總平均密度為81.0ind/m。

[105]  南海中部海區和南部海區的浮游動物種類組成相似。

中部海區共發現浮游動物757種和12個變種,其中也以橈足類最為豐富,共293種,以下依次為水母類148種,端足類88種,介形類76種,腹足類52種,其餘如毛顎類、磷蝦類等種數較少。

[105]  類別備註腔腸動物珊瑚蟲是熱帶亞熱帶海洋的腔腸動物,全國約有200種,大部分分佈在南海諸島海域,屬海南省海域的珊瑚種類有110種和5個亞種,分屬13科,34屬和2個亞屬。

軟體動物主要是螺貝類,西沙羣島海域已發現底棲軟體動物19科25屬26種,西沙海區已發現的潮間帶軟體動物達51科287種,佔西沙海域潮間帶生物種類總數的43.16%,主要有鮑魚、大珠母貝、珠母貝、寶貝、硨磲等。

棘皮動物主要有海蔘、海星、海膽、蛇尾等幾類。

西沙海區底棲棘皮動物有13科19屬21種。

甲殼類動物西南中沙羣島海區底棲動物中,種類和個體數量最多的優勢種羣。

西沙海域共發現底棲甲殼動物41種,隸屬13科28屬,以短尾類種數最多,共25種,隸於5科15屬。

海洋爬行與哺乳動物南海海洋爬行動物及獸類,主要有鯨、海豚、海象、海獅、海熊、海豹等。

西南中沙羣島海域的海洋爬行類及哺乳類動物隸屬於龜鱉目海龜科的海龜、玳瑁、嵩龜是西沙羣島的特有種類,此外有海蛇、河豚等。

其他生物西南中沙羣島地區有野牛、野豬、野狗、老鼠、螞蟻等島嶼陸生動物;海島動物以各種鳥類較多。

僅據西沙調查就有鰹鳥、鷺、鷹、隼、海鴨、秧雞、鷸、鷗、杜鵑、翠鳥等20多科60多種10多萬隻,其中海島野生珍貴鳥類主要有褐鰹鳥、紅腳鰹鳥、白腹軍艦鳥等。

資料來源: [105]  魚類資源 漁業資源(4張) 西南中沙羣島海域魚類約有2000種,其中經濟魚類約800種,居中國四大海區之首。

西沙羣島海域除底棲和潮間帶魚類外,珊瑚礁盤區域魚類有535種,隸屬18目90科237屬,以鱸形目類佔絕對優勢,共有386種,佔總種數的72.1%。

[105]  南海珊瑚礁海域所記錄的魚類物種數目相對較多的是西、中沙羣島,有632種,隸屬於26目,99科,303屬;其次南沙羣島記錄548種,隸屬於19目,74科,223屬;東沙羣島記錄514種,隸屬於21目,69科,214屬。

[106]  主要種類隸屬於鱸形目、鮋形目、燈籠魚目、魨形目、鰈形目,大部分種類屬印度-西太平洋熱帶魚類區系,已發現經濟魚類約300種。

[105]  據調查,分佈於西南中沙羣島海域的熱帶海洋觀賞魚類有300多種,其中有雀鯛科42種,隆頭魚科54種,魨形魚科31種,蝴蝶魚科30種,刺尾魚科19種,刺蓋魚科10種,鰕虎魚科14種,鮋科13種,石鱸科9種,天竺鯛科6種等。

國內文獻未曾記載的中國海域首次記錄魚類3種,南海諸島海域魚類新記錄6種,西沙羣島海域魚類新記錄5種,共14種。

[105]  西南中沙羣島海域的魚類屬於印度洋-太平洋熱帶動物區系,分為底棲魚類、潮間帶魚類、礁盤遊泳魚類和大洋性魚類,以珊瑚礁魚類和熱帶大洋性魚類佔絕大多數,約佔總種數的90%,是中國海洋魚類區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05]  南海礦產資源 油氣開採(13張) 南海諸島磷礦厚度10~100釐米,總儲量約200萬噸。

除去東沙羣島儲量60萬噸外,西南中沙羣島儲量約140萬噸,其中西沙羣島儲量高達100萬噸,南沙羣島儲量30多萬噸,其他各島嶼約在10萬噸左右。

[105]  中國“天外天井口平台”和“春曉氣田中心平台” 西南中沙羣島海底藴藏着大量包括鐵、錳、銅、鎳、鈷、鉛、鋅等數十種金屬元素和沸石、珊瑚貝殼灰巖等非金屬礦產,及熱液礦牀。

1986年和1988年南海調查資料顯示,在水深1500~1900米的憲北海山、珍貝海山和雙峯海山地區發現鈷結核資源。

鈷結殼厚度一般為1~3釐米,最厚達4~5釐米。

1984~1987年間的海底礦產資源詳查,確定北緯14°~21°31ˊ,東經115°~118°,水深2000~4000米海底為錳結核富集區,集中分佈於中沙羣島南部深海盆至東沙羣島東南和南部平緩的陸坡區地帶,錳結核直徑一般為5~14釐米,是錳結核富集區。

[107]  南海是世界上主要的沉積盆地之一,發現有37個沉積盆地具有聚油氣的地質條件,總面積約5000萬公頃,約為西歐北海產油區面積的6倍,是中國最大的海洋油氣儲存區,已探明石油儲量為6.4億噸,天然氣儲量9800億立方米。

根據1994年完成的全國第二輪油氣資源評價結果,南海石油地質儲量約在230億~300億噸之間,南海海底至少可以找到250個油氣田,其中有12個可能成為大型油氣田,總探明可採石油儲量為200億噸,天然氣儲量約為4萬億立方米,是世界四大海底儲油區之一 [108]  。

油氣資源主要分佈在南海北部陸架油氣聚集區和南部巽他陸架油氣聚集區,以及中沙羣島海區一帶。

[109]  南海海底藴藏有大量的可燃冰,資源量約達194億噸油當量。

油氣資源的分佈油氣聚集區主要貯存油氣的盆地南海北部油氣盆地北部灣盆地、鶯歌海盆地南海中部油氣盆地中沙盆地南海南部油氣盆地曾母盆地、禮樂灘盆地、南華礁盆地、西巴拉望盆地資料來源: [109]  南海價值 編輯 南海經濟 南海域內多處漁場是中國漁民傳統生產的作業區域。

北部大陸架已有記錄的魚類1064種,蝦類135種,頭足類73種;本海區海洋捕撈漁獲量80%來自南海北部沿岸近海水域。

[110]  根據中國國土資源部普查數據顯示,南海大陸架已知的主要含油盆地有十餘個,面積約85.24萬平方公里,石油儲量至少230億~300億噸,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1/4以上;天然氣20萬億立方米。

南海海底藴藏有大量的可燃冰,資源量約達194億噸油當量,相當於南海深水勘探已探明的油氣地質儲量的6倍。

南海的多金屬錳結核礦的儲量也極其豐富。

[110-111]  南海戰略 南海是西太邊緣海南北通道上最關鍵的樞紐和咽喉,是中國極其重要的戰略運輸生命線。

是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海上走廊和中間站,也是西歐-中東-遠東最重要的海上航線之一,中國聯繫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的必經之地。

[110]  南海交通 南海航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至少有超過37條世界交通航線通過該海域;南海海域年有4.1萬艘以上船舶通過,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大中型商船和超級油輪航經該海域,美國從亞太地區進口的各種重要原料9成以上要經過該海域。

中國85%以上的石油進口須經南海運輸;日本和韓國90%以上的石油,台灣98%以上的石油進口都必須經過該區域。

[110-111]  南海水下考古 編輯 2022年9月,由“探索一號”“探索二號”科考船組成的聯合航次在南海北部取得重大成果,共發現文物標本66件,在考古深度上首次突破2000米 [129]  。

南海主權爭議 編輯 主詞條:南海爭端中國曆代政府至遲於唐代開始,從納入版圖,設立政區,監管開發,救助外國遇難船隻,規範地名,宣示主權等多個方面,對西、南沙羣島進行了持續有效的主權管轄。

[112-114]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包括南沙羣島。

《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這自然包括了南沙羣島。

1946年12月,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羣島接收,在島上舉行接收儀式,並立碑紀念,派兵駐守。

日本政府於1952年正式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羣島、西沙羣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將南沙羣島正式交還給中國。

[115-116]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規定的新的領海基線 戰後相當長時期內,並不存在所謂的南海問題。

南海周邊的地區沒有任何國家對中國在南沙羣島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權提出過異議。

越南在1975年前明確承認中國對南沙羣島的領土主權 [117-120]  。

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在70年代前沒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領導人講話提及本國領土範圍包括南沙羣島。

美國與西班牙1898年簽訂的巴黎條約和1900年簽訂的華盛頓條約明確規定了菲律賓的領土範圍 [121]  ,但並未包括南沙羣島。

1953年菲律賓憲法、1951年菲美軍事同盟條約等對此作了進一步確認,馬來西亞在1978年12月,在其公佈的大陸架地圖上將南沙羣島的部分島礁和海域標在馬來西亞境內。

[115]  不少國家政府和國際會議的決議承認南沙羣島是中國的領土。

許多國家出版的地圖標註南沙羣島屬於中國 [122-123]  。

南海主權歸屬之爭發端於20世紀後半期。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南海露出水面的島礁以及海域被一些周邊國家侵佔。

提出所謂“主權”要求並分割海域的有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文萊等國家。

圍繞中國南海島礁的主權歸屬及部分海域的管轄權形成了6國7方的爭端局面。

除中國佔據9個島礁(含台灣方佔據2個)之外,有42個島礁被侵佔,其中越南29個,菲律賓8個,馬來西亞5個,文萊、印度尼西亞也對部分島嶼和海域提出了主權要求。

[124]  國家備註中國實際控制9個島礁中國大陸控制永暑礁、赤瓜礁、東門礁、南薰礁、渚碧礁、華陽礁、美濟礁等7個島礁,中國台灣控制太平島、中洲島2個島越南佔29個島嶼和珊瑚礁鴻庥島、南威島、景宏島、南子島、敦謙沙洲、安波沙洲、染青沙洲、中礁、畢生礁、柏礁、西礁、無乜礁、日積礁、大現礁、六門礁、東礁、南華礁、舶蘭礁、奈羅礁、鬼喊礁、瓊礁、廣雅灘、蓬勃堡、萬安灘、西衞灘、人駿灘、奧南暗沙、金盾暗沙菲律賓佔領8個島嶼馬歡島、南鑰島、中業島、西月島、北子島、費信島、雙黃沙洲、司令礁(沙洲)馬來西亞佔領5個島嶼彈丸礁、皇路礁、南海礁等資料來源: [125]  東南亞部分國家侵佔中國南海島礁情況 參考資料 1.    南海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引用日期2018-03-13] 2.    [英]艾倫·艾薩克斯;郭建中,江昭明,毛華奮等.麥克米倫百科全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10 3.    中國小學教學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地理卷編輯委員會;劉清泗;盧雲亭.中國小學教學百科全書地理卷:瀋陽出版社,1993-06 4.    張洪.中學教師實用地理辭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07 5.    中國南海簡介  .寧夏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引用日期2017-05-30] 6.    南海概況  .中國南海研究院[引用日期2017-05-30] 7.    《詩經》之《大雅·江漢》: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闢四方,徹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國來極。

於疆於理,至於南海。

8.    《山海經》之《海內南經》卷中述及“離耳國”,“在鬱水南。

鬱水出湘陵南海。

”晉人郭璞注“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

9.    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鐵錮之,至此關,以磁石不得過。

” 10.    康泰《扶南傳》:“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

” 11.    三國吳謝承《後漢書》載:“交趾七郡貢獻皆從漲海出入。

” 12.    吳萬震《南州異物志》稱:“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

” 13.    南海諸島載籍述要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7-05-30] 14.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炎海善溢,故曰‘漲海’。

15.    晉朝郭璞對《爾雅》釋魚條作注,“螺大者如鬥,出日南漲海中” 16.    《南沙羣島自然地理》,作者:中國科學院南沙綜合科學考察隊,主編:趙煥庭。

1996年3月科學出版社出版。

17.    《梁書》卷54《海南諸國列傳》“幹陁國在南海洲上” 18.    《山海經》卷十三“海內東經”記述,“鬱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

” 19.    西晉左思《吳都賦》:窮陸飲木,極沉水居,唐時崇李善註釋:“朱崖海中有渚,東西五百里,南北千里,無水泉,有木斬之,以盆甕承其汁而飲之”。

20.    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載:“南澳氣,居南澳之東南”,“古為落漈”;“氣懸於海中,南續沙垠,至粵海為萬里長沙頭。

南隔斷一洋,又從南首復生沙垠,至瓊海萬州,曰萬里長沙,沙之南又生嶁岵石,至七洲洋,名曰千里石塘”。

21.    南海主權有“志”為證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7-05-30] 22.    第四節地名演變  .南海史志網[引用日期2012-010-7] 23.    第二節歷代政府的治理管轄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5-30] 24.    裴淵《廣州記》:“珊瑚洲,在(東莞)縣南五百里,昔有人於海中捕魚,得珊瑚。

” 25.    《宋會要輯稿》“真裏富國”條記載:“……欲至中國者……數日至占城,十日過洋,傍東南有石塘,名曰萬里,其洋或深或淺,五日至欽、廉州。

” 26.    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吉陽地多高山……其外則烏里、蘇密、吉浪之洲,而與占城相對,西則真臘、交趾,東則千里長沙、萬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

” 27.    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載,南海有“長沙、石塘數萬裏” 28.    南宋趙汝適《諸蕃志》記載:“海南,漢朱崖、儋耳也……唐貞觀元年,析為崖、儋、振三州,隸嶺南道。

五年,分崖之瓊山置郡……貞元五年,以瓊為督府,今因之。

……至吉陽,乃海之極,亡復陸塗。

外有洲,曰烏里,曰蘇密,曰吉浪。

南對占城,西望真臘,東則千里長沙,萬里石牀(塘)……四郡凡十一縣,悉隸廣南西路……” 29.    北宋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載有“王師出戍”至“九乳螺石(州)” 30.    元代汪大淵《島夷志略》:“石塘之骨,由潮州而生,迤邐如長蛇,橫貫海中,越海諸國。

俗雲:萬里石塘。

以餘推之,豈止萬里而已哉……原其地脈,歷歷可考。

一脈至爪哇,一脈至渤泥及古裏地悶,一脈至西洋遐崑崙之地。

” 31.    明顧岕《海槎餘錄》載:“千里石塘在崖州海面之七百里外……萬里長堤在其南,波流甚急,舟入迴流中,未有能脱者……又有鬼哭灘……。

” 32.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7-05-30] 33.    初徐葆芬《中山傳信錄·皇朝通》:“鳥鳳,一名王母鳥,四月來,南海諸島有之。

” 34.    清代《廣東通志》《瓊州府志》、《萬州志》:長沙海、石塘海,俱在萬州城東海外洋。

35.    清謝清高《海錄》載:“出萬山後向南行少西,行約四五日過紅毛淺,有沙坦在水中,其極淺處,止深四丈五尺”,“到地盆山,與內溝道合,萬里長沙在其西”、船由呂宋來,“西行五六日,經東沙”,“東沙者,海中浮沙也,在萬山東,故呼為東沙”。

36.    徐雅蓀《洋防説略》載廣東海道,萬里長沙“自萬州迤東直至南澳”,千里石塘“自萬州迤南至七洲洋”。

37.    中國史籍中的南海諸島古地名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7-05-30] 38.    “平定交趾,往來南海,撫定珠崖”(郝玉麟等《廣東通志》) 39.    南海諸島大事記  .南海網[引用日期2017-05-30] 40.    《舊唐書·地理志》振州疆域“西南至大海千里”,西沙羣島自然包括在內。

《諸番志·海南》(宋趙汝適撰)記載唐朝繼續把南海諸島仍隸振州:“(唐)貞元五年(789),以瓊為督府,……至吉陽(屬振州,即今三亞一帶),乃海之極……東則千里長沙、萬里石牀,渺茫無際,天水一色。

”另據唐代韓愈被貶潮州記述唐穆宗朝(821~824)嶺南節度使轄下“州南近界,漲海連天”,“南州皆岸大海,多洲島”,管轄範圍即包括南海諸島,“隸府之州遠者至三千里,懸隔山海”,“若嶺南帥得其人,則一邊盡治”(《韓昌黎集》卷二十一)。

41.    《武經總要》記有北宋初期“廣南東路……置巡海水師營壘,……(巡視)至屯門山二百里,……從屯門山用東風,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洲(西沙永樂羣島)。

42.    南宋《瓊管志》:萬州有千里長沙、萬里石塘。

43.    《元史》地理志、《元代疆域圖敍》。

44.    《水經注》:《林邑記》曰:‘區粟建八尺表,日影度南八寸(卷36“鬱水注”)。

45.    以五千人合諸軍發泉州,……過七洲洋、萬里石塘,歷交趾、占城界。

46.    王佐撰《瓊台外紀》:萬州轄有“長沙石塘”。

47.    唐胄撰修的《正德瓊台志》:“疆域”條記:瓊州府有“千里長沙、萬里石塘”。

48.    屈大均《廣東新語》:萬州城東大洋,有千里長沙、萬里石塘,蓋天地所設,以堤防炎海之溢者。

49.    黃佐纂修《廣東通志》:“海寇有三路,設巡海備倭(日本海盜),官軍以守之。

春末夏初風迅之時,督發兵船出海防禦。

……自東莞之南亭門放洋,至烏瀦(即珠江口外海)、獨瀦(萬寧東側海域)、七洲(西沙海域)三洋……。

” 50.    自瓊崖,歷銅鼓,經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視,地方寧謐(乾隆《瓊州府志》卷五十六)。

51.    光緒十三年(1887),中法續議界務專約第三條規定:“海中各島照兩國勘界大臣所畫紅線向南接畫此線正過茶古社邊山頭,即以該線為界(茶古社漢文名萬注,在芒街以南竹山西南),該線以東海中各島歸中國,該線以西海中九頭山(越名格多)及各小島歸越南。

” 52.    南海諸島大事記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5-30] 53.    張嶽崧主纂的《瓊州府志》卷十八《海黎·海防·萬州海防》載:“萬州有千里石塘、萬里長沙,為瓊洋(即南海)最險之處。

” 54.    越南黎貴驚著《撫邊雜錄》:“黃沙諸正近海南廉州府,船人時遇北國漁舟,洋耳相問。

常見涼州文昌縣正堂官,查順化公文內稱:乾隆十八年,安南廣義府彰義縣劉鑲隊安平社軍人十名,於七月往萬里長沙採拾各物,八名登岸,尋覓各物,只存兩名守船,狂風斷捉,漂入青瀾港,伊官查實,押送回籍。

阮福調令順化該簿試量侯為書擬復”。

55.    清末日本覬覦我南海資源入侵東沙島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7-05-30] 56.    《廣東省志·人物誌》記載:“李準,字直繩,四川鄰水人。

……後歷任候補道員、提調、總兵、廣東水師提督。

……宣統元年四月(1909年5月),兩廣總督張人駿派時任廣東水師提督的李準率170多人分乘‘伏波’、‘琛航’、‘廣金’三艦到西沙羣島進行一個月的巡視勘察,對各島嶼逐一命名,勒石豎旗,並在伏波島(晉卿島)上放養雌雄牛羊,提出開發西沙羣島計劃八項。

同年,清政府核准計劃,並擬在東沙島設燈塔,又於宣統二年頒佈試辦東沙島‘章程’,並擬訂招募漁人試辦漁業‘章程’。

” 57.    “李準巡海記”,天津《大公報》,1933年8月10日。

58.    郭淵.《西方列強對西沙羣島的侵略與晚清政府的主權維護》:《學術論壇》,2005年第02期 59.    徐公肅:“法國佔領九小島事件”,載於凌純聲著:《中國今日之邊疆問題》,第149頁。

60.    第一節南海諸島的淪陷與收復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5-30] 61.    徐公肅:“法國佔領九小島事件”,載於凌純聲著:《中國今日之邊疆問題》,第149頁。

62.    MoniqueChemillier-Gendrean,SovereigntyovertheParacelandSpratlyIslands,111 63.    林金枝.《1912-1949年中國政府行使和維護南海諸島主權的鬥爭》:《南洋問題研究》,1991年04期 64.    胡煥庸《法日覬覦之南海諸島》:“此等‘危險地帶’之羣島,雖為我國人所住往來和經營,然迄今尚無綜合之名稱,鄙意擬用‘南沙羣島’之名以名此羣島,不然統稱曰‘南海諸島’其名殊混也”。

65.    陸東亞:“對於西沙羣島應有之認識”,載於凌純聲著:《中國今日之邊疆問題》,第189頁。

66.    《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會刊》第1期,1935年1月,第61-69頁。

67.    “981”鑽井平台作業:越南的挑釁和中國的立場  .中國外交部[引用日期2018-04-25] 68.    中國擁有南海主權的法理依據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7-05-30] 69.    抗戰勝利與南海戰略格局的形成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7-05-30] 70.    陳鴻瑜.《南海諸島主權與國際衝突》: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第62-63頁 71.    吳清玉等:“抗戰勝利後中國海軍奉命收復南沙羣島實錄”,載於中國科學院南沙綜合科學考察隊編:《南沙羣島歷史地理研究專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110-111頁。

72.    阻擊法國收復南海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7-05-30] 73.    韓振華主編:《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彙編》,第363頁。

74.    鄭資約.南海諸島地理志略: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75.    近代歷史上我國政府為南海諸島命名的情況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7-05-30] 76.    南海斷續線:產生背景及其法律地位2012(9).李金明:《現代國際關係》,2012(9):10-17 77.    每日新聞社刊:《對日平和條約》,日本東京出版,1952年版,第4-5頁:和約全文共七章二十七條,在和約上簽字的國家包括荷蘭、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49個國家(中國未參加簽約)。

其中第二章“領域”部分涉及中日疆界問題條文規定:“日本國業已放棄對於台灣及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羣島、西沙羣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

78.    張良福編:《南海羣島大事記(1949~1995年)》,“八五”國家南沙考察專項中國科學院南沙綜合科學考察隊,1996年,第90頁 79.    《中國地名委員會受權公佈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人民日報》1983年8月25日 80.    《六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國務院議案決定設立海南行政區》,《人民日報》1984年6月1日。

81.    《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議決定》,《人民日報》1988年4月14日。

82.    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三沙市(圖)  .網易[引用日期2017-05-31] 83.    大美三沙  .三沙圖片展覽[引用日期2017-06-01] 84.    自然資源部民政部關於公佈我國南海部分島礁和海底地理實體標準名稱的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引用日期2020-04-19] 85.    第一節氣候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5-30] 86.    第二節地貌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5-30] 87.    張永戰.《透過海水看海底—中國海區及領域海底地勢》.北京:《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10.10.海洋中國專輯,2010年 88.    李家彪,金翔龍,高金耀.南海東部海盆晚期擴張的構造地貌研究:《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02,32(3):239-248 89.    第四節海域海底地貌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6-01] 90.    徐俊鳴.《西沙、南沙等羣島的自然地理概要》:《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5年第1期 91.    曾昭璇,主編;劉南威、吳鬱文、黃少敏編著.中國地理叢書《南海諸島》: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 92.    南海:中國海洋石油工業的起點  .中國石油新聞中心[引用日期2017-12-30] 93.    張君珏,蘇奮振,周成虎,左秀玲,丁智.不同海岸地貌背景下的南海周邊岸帶35年建設用地擴張分析:《地理學報》,2016,71(1):104-117 94.    第一節西沙羣島的主要島礁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5-30] 95.    第二節西、南、中沙羣島島礁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6-01] 96.    第二節中沙羣島的暗沙與黃巖島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5-30] 97.    南沙羣島的島礁沙灘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5-30] 98.    第四節南海氣候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6-01] 99.    曾昭璇、吳鬱文、劉南威.《美麗富饒的南海諸島》:商務印書館,1981年6月商 100.    第二節水文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5-30] 101.    第三節海洋水文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6-01] 102.    海洋公報>>內容_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內容_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1海洋環境狀況  .中國海洋信息網[引用日期2017-06-01] 103.    海洋公報>>內容_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內容_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2海洋生態狀況  .中國海洋信息網[引用日期2017-06-01] 104.    第一節植物資源  .海南史志網[引用日期2017-05-30] 105.    第二節動物資源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5-30] 106.    李永振,史贇榮,艾紅,董麗娜,李娜娜.南海珊瑚礁海域魚類分類多樣性大尺度分佈格局:《中國水產科學》,2011,18(3):619-628 107.    第二節海底礦產資源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5-30] 108.    金慶煥.南海地質與油氣資源[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109.    第二節海底油氣資源  .海南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05-30] 110.    名家談南海│李傑:南海的價值,有些你還不知道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06-03] 111.    南海資源開發有重大戰略意義  .南海網[引用日期2017-06-03] 112.    邢廣梅.中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考:《比較法研究》,2013,26(6):1-15 113.    1585年麥加託(G·Mercator)世界地圖和意大利1602年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標註“大明聲名文物之盛,自十五度至四十二度皆是” 114.    丕雅摩訶奴婆著《廣東紀行詩》“:“前進復二日,始達外羅洋。

自此通粵道,遠城迷渺茫。

濱海皆大廓,處處進例香。

橫山迄通至,地屬越南邦。

至此邊界盡,針轉折東方”。

115.    背景資料:南海問題的由來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7-05-30] 116.    1950年蘇聯海軍部出版的《海圖集分》有“帕拉賽爾(中國)”的註記,表示歸屬中國 117.    1960年越南人民軍總參謀部地圖處編繪的《世界地圖》,用越南文注音拼寫:“西沙羣島(中國)” 118.    1972年由越南國家測繪局出版的《世界地圖集》第19頁,“菲律賓、馬來酉亞、印度尼西亞、折加坡”圖幅中,用漢語音拼寫西沙羣島,南沙羣島。

119.    1974年越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教科書《中國》:“從南沙、西沙各島到海南島、台灣島、澎沏列島,舟山羣島形成的孤形島環,構成保衞中國大陸的一道`長城” 120.    1958年出版的《越南行政地圖》,把西沙羣島,標屬為越南國外部份。

1964年越南測繪局出版的《越南地圖》圖內不包括西沙南沙羣島。

1966年國家地理局出版《越南地形與道路圖》和1968年越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越南行政區域圖》,圖上未把西沙羣島列入其範圍。

1970年越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越南自然地理》和由越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越南領土自然地理分區》指出,越南領土的最東點為東經109°21′。

1957年黎春芳主編的《越南地理》指出越南的地理位置:約在北緯8°35′至23°24′,東經102°8′至109°30′。

121.    美國、西班牙巴黎條約第三條規定:西班牙現將被稱為菲律賓列島的羣島,其中包括位於下列各線內的諸島嶼割讓給美國:一條從東經118°到東經127°沿着或靠近北緯20°由西向東穿過巴士海峽航道中間,然後沿着東經127°到北緯4°45'。

然後沿北緯4°45'到與東經119°35'的交叉點,然後從東經119°35'到北緯7°40',然後沿北緯7°40'到與東經116°的交叉點,然後再以一條直線到達北緯10°與東經118°的交叉點,然後再沿東經118°到達起點。

122.    1937年美國出版《蘭特·麥克納利世界地圖集》第118頁,對西沙羣島,有“帕拉賽爾羣島(中國)”的註記:1945年美國出版《哈蒙德普通世界地圖集》,對西沙羣島,有“帕拉賽爾羣島及其暗礁(中國)”的註記。

1959年美國出版《美國百科全書》附圖,標出西沙羣島歸屬中國的註記。

1969年美國出版《哈蒙德大使適用世界地圖集》,同樣有“帕拉賽爾羣島及其暗礁(中國)”的註記。

1973年美國出版《哈蒙德世界地圖集》、《哈蒙德地球儀霸主世界地圖集》、《哈蒙德簡明世界地圖集》、《哈蒙德大使適用世界地圖集》以及《韋伯斯特氏世界地圖集》等有關圖幅中,用白拉賽爾羣島(中國)”的註記。

1972年美國出版《韋伯斯特新地理辭典》一書中,在西沙羣島條載稱,“南中國海的小島礁羣……1939年歸日本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歸還中國。

1942-1944年英國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世界地圖集》,均有“帕拉賽爾羣島(中國)”的往記。

1956年英國出版的《簡裝本牛津版學校適用地圖集》,1964年出版的《紐恩斯世界地圖集》以及1974年出版的《遠東與澳亞》年鑑附圖的有關圖幅中,均有“帕拉賽爾羣島(中國)”的註記。

1966年出版的《世界地名辭典》西沙羣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歸日本佔領,二次大戰後歸還中國”。

1972年出版《世界年鑑》:中國領土“除大陸部的領土外,有海南島、台灣、澎湖列島及中國南海上的東沙、西沙、中沙、南沙各羣島等”。

123.    羅馬尼亞:1957年,由國家出版局出版的《世界地圖集》,第25頁,對西沙羣島,有“西沙羣島(中國)”的註記;1974年由羅馬尼亞教育出版社編印的《地圖集》,有“西沙羣島(帕拉賽爾)(中國)”的註記。

保加利亞:1959年-1960年出版的單幅掛圖《亞洲中部、東部和南部地圖》,有“西沙羣島(帕拉賽爾)(中國)”的註記。

捷克:1960年由中央測繪局出版的《袖珍本世界地圖集》,有“帕拉賽爾(中國)”的註記。

匈牙利:1974年由匈牙利地圖出版社出版《插圖本世界政治經濟地圖集》,有“西沙羣島(帕拉賽爾)(中國)”的註記。

東德:1957年萊比錫出版的《世界地圖集》,用德文拼音寫西沙羣島,並注“帕拉賽爾羣島及其暗礁(屬中國)”。

波蘭:1968年波蘭國家科學出版社出版《培加蒙世界地圖集》(英文版),在南海海域中,有中國國界線的畫法,並把統的國界線之內。

西德:1956年出版的《世界大地圖集》,對西沙羣島,有“帕拉賽爾羣島(新南hirata中國)”的註記。

法國:1969年出版的《拉歲斯現代地圖集》,一該書第91頁《亞洲政治》圖幅中,對我南海諸島有如我國現在國界線的畫法,且在西沙羣島和南沙羣島下面都注有(Chine),即屬中國的註記。

原文作IsParacel(Chine)、Spratly(Chine)。

西班牙:1973年出版的《綜合世界經濟地理地圖集》,第67圖“亞洲”圖幅,對西沙羣島有:“帕拉賽爾羣島(中國)”的註記。

124.    南海爭端專題  .參考消息[引用日期2017-05-30] 125.    南海局勢及南沙羣島爭議:歷史回顧與現實思考  .中國軍網[引用日期2017-05-30] 126.    巡航執法-中國南海網  .中國南海網[引用日期2021-06-11] 127.    立法確認  .中國南海網[引用日期2021-06-11] 128.    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8-09] 129.    新聞縱深丨中國深海考古深度突破2000米深潛探測助力水下文化遺產保護  .百家號.2022-09-18 展開全部 收起 圖集 南海的概述圖(1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388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小浪花朵朵开 (2022-09-18) 1 人文歷史 1.1 名稱演變 1.2 管轄治理 2 自然地理 2.1 位置境域 2.2 地形地貌 2.3 島礁分佈 3 氣候特徵 3.1 概況 3.2 氣象要素 3.3 天氣系統 4 水文特徵 4.1 水團 4.2 海流 4.3 海浪 4.4 物理特性 5 自然資源 5.1 植物資源 5.2 動物資源 5.3 礦產資源 6 價值 6.1 經濟 6.2 戰略 6.3 交通 7 水下考古 8 主權爭議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編輯 反饋 登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