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相化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 化石(fossil):是指保存在各地質歷史時期岩層中生物遺體和遺跡。
· 2. 實體化石:指古生物遺體本身幾乎全部或部分(特別是硬體)保存下來的化石。
· 3. 化石化作用( ...
化石名詞小辭典
1.化石
2.實體化石
3.化石化作用
4.模鑄化石
5.印模化石
6.鑄型化石
7.遺跡化石
8.生活方式
9.指標化石
10.指相化石
11.微化石
12.疊層石
13.有孔蟲
14.珊瑚綱
15.海膽綱
16.雙殼綱
17.腹足綱
18.化石的用途
19.植物化石
20.化石形成的過程
1.化石(fossil):是指保存在各地質歷史時期岩層中生物遺體和遺跡。
(古生物學教程)
返回
2.實體化石:指古生物遺體本身幾乎全部或部分(特別是硬體)保存下來的化石。
(古生物學教程)
返回
3.化石化作用(fossilization):是指埋藏在沉積物中的生物隨成岩作用而經歷了物理作用和化學作用的改造後仍然保留生物面貌及部分生物結構的作用。
(古生物學教程)返回
4.模鑄化石:生物遺體在岩層或圍岩中留下印模和復鑄物稱為模鑄化石。
根據模鑄化石和圍岩的關係又可分為印痕、印模、模核、鑄型和復合模等五種保存型式。
(古生物學教程)
返回
5.印模化石:屬於模鑄化石的其中一種。
包括外模和內模兩種。
外模是遺體堅硬部分(如貝殼)的外表印在圍岩上的印痕,它能反映原生物外表型態及構造;內模指殼體的內面輪廓構造下的印痕,能反映生物硬體的內部型態及構造特徵。
外模和內模所表現的文飾凹凸情況與原物正好相反。
(古生物學教程)
返回
6.鑄型化石:模鑄化石的其中一種。
當貝殼埋在沉積物中,已經形成外模及內核後,殼質全部溶解,而又被另一種曠質填入,像工藝鑄成品一樣,使填入物保存貝殼的原形及大小,這就是鑄型化石。
(古生物學教程)
返回
7.遺跡化石:是指地史時期各類生物生活活動的證據,包括各種足跡、移跡、潛穴、鑽孔、糞化石等。
遺跡化石又限於生物活動成因的各種構造,及不包括實體化石,也不包括自然營力所造成的沉積構造。
(古生物學教程)返回
8.生活方式:又稱生態類型,是指生物為適應生存條件而具有的習性和行為,其中主要的如攝食方式、居住類型和運動方式等等。
(古生物學教程)
返回
9.指標化石:能決定地層形成年代,例如石燕、五房貝、苔鮮蟲和鏈珊瑚等。
具有演化速度快、生存時間短、分布範圍廣、個體數量多及具明顯特徵易辨識等特點。
(筆記)返回
10.指相化石:指示古氣候、地理及地質等條件。
例如珊瑚必須生存在清潔溫暖的淺海、15-35℃的水溫、鹽度35/1000
ppm且位於潮汐作用的範圍內。
(筆記)返回
11.微化石:這種化石小到肉眼看不見,必須使用顯微鏡才行。
古生物學根據微化石可定出化石的年齡。
例如較小的有孔蟲、小型具雙殼的介形類、植物孢子和浮游生物般的刺球藻類。
(新世紀地球學習百科)
返回
12.疊層石:為由微生物所形成的岩石狀構造,多見於熱帶海洋的淺水中,圓頂形沉積物是由稱為藍綠藻單細胞生物緩慢集結而成。
疊層石化石是最老的化石,澳洲西部的某些疊層石可追溯到35億年前,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證據。
(新世紀地球學習百科)返回
13.有孔蟲:有孔蟲是一種具偽足的微小單細胞動物,大多具礦質硬殼,殼上多有開口,殼壁上還有許多小孔。
現代有孔蟲絕大數海生,少數生活在潟湖、河口半鹹水環境。
具有性及無性生殖。
(古生物學教程)返回
14.珊瑚綱:本綱包括現代的海葵、石珊瑚、紅珊瑚和已絕滅的四射珊瑚、橫板珊瑚等。
全為海生,單體或群體。
珊瑚綱絕大多數具外骨骼,以鈣質為主,少數具鈣質或角質的骨骼(或稱共骨),共骨多由方解石骨針組成。
(古生物學教程)返回
15.海膽綱:海膽是海生棘皮動物,口位於腹方,肛孔位於背面。
殼外具大小不一而稍能活動的刺。
動物借助刺的活動而緩慢移動。
膽殼呈球形、橢圓形和圓盤形,由鈣質骨骼緊密結合而成。
(古生物學教程)
返回
16.雙殼綱:本綱絕大多數兩側對稱,大小一致的瓣殼(左殼及右殼),每瓣殼本身前後一般不對稱,有左右兩片外套膜,分泌雙瓣的殼,故叫雙殼綱,常見的例子如海扇、蚶、珠蚌等。
(古生物學教程)
返回
17.腹足綱:本綱是現代軟體動物最大的一個綱,現代約有88,000種,分布極廣,海水、半鹹水、淡水及陸生均有,常見的如蝸牛、田螺等。
其足位於身體腹面,是扁平的爬行器官。
軟體和外殼在個體發生過程中發生扭轉。
(古生物學教程)返回
18.化石的用途:研究
(1)生物演化;
(2)地層之對比;
(3)沉積環境和古氣候;
(4)礦產資源的探勘;
(5)地史學。
(筆記)返回
19.植物化石:死亡植物的葉子和莖必須迅速地埋葬、壓平並變成碳薄膜,其遺體才能保留下來。
這個過程稱為碳化。
煤礦層是由碳化的植物組成的,但這其中偶爾才會出現能辨識的個別植物。
(新世紀地球學習百科)
返回
20.化石形成的過程:
(1)當動物或植物在水面下死亡,掉落到海底,屍體柔軟的部份腐爛或是被動物吃掉。
(2)生物遺體或成層的沉積物覆蓋,動物堅硬的部分,例如殼、骨頭、牙齒保存下來。
(3)海底的礦物和殼作用使其強化。
有些動物腐爛後留下鑄模的空間。
(4)更多的沉積物覆蓋古化石上。
最後因地殼的上升或侵蝕而讓化石露出地表。
(袖珍科學百科全書)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