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淳的性格,與大清的國運 - 夏小強的世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同治皇帝載淳發病是在1874年11月底,去世是在1875年1月12日,可謂非常急促。
官方文檔說他死於天花;民間則長期傳言死於梅毒。
就史料對勘的結果而言, ...
Home載淳的性格,與大清的國運歷史人文載淳的性格,與大清的國運2021年10月28日2022年3月5日FacebookTwitterLinkedInPinterestStumbleuponEmailShare文:言九林同治皇帝載淳發病是在1874年11月底,去世是在1875年1月12日,可謂非常急促。
官方文檔說他死於天花;民間則長期傳言死於梅毒。
就史料對勘的結果而言,載淳應是死於天花無疑。
畢竟,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經醫家鑑定,確實是治療天花的藥方[1]。
帝師翁同龢的私人日記裡所載病情症狀與所錄藥方,也與天花之症相合[2]。
但民間流傳的梅毒說,也非是毫無根據的揣測。
載淳六歲即位,長期處於慈禧的嚴密保護與管控之下,很少能隨心所欲。
甚至於在載淳大婚之後,慈禧仍「陰使內監時時監視之」。
這種不放心,也見於她給帝師李鴻藻等人的懿旨,要他們在載淳親政之後「照常入直,盡心講貫」[3],也就是繼續按以前的辦法給皇帝上課。
慈禧的本意,自然是為了將兒子培養成一位賢明的君王,所以經常告誡他「毋輒至宮中,致妨政務」,希望載淳不要把過多的精力放在後宮之中。
年輕皇帝血氣方剛,又不能違忤母親,只好搞消極抵抗,「於是終歲獨宿乾清宮」。
[4]壓抑的家庭環境,與親政後自由度的擴張,合在一起產生的結果,便是載淳有了「微行」這樣一項祕密癖好。
據說,載淳曾遊歷至湖南會館,翻檢塗抹過某舉人的案頭文章。
又曾拿著金瓜子,到琉璃廠購物。
還曾在某酒肆之中遇到過總理衙門大臣毛昶熙,把後者嚇了一大跳,趕緊讓步軍統領衙門派來衛士十餘人貼身保護。
[5]同治皇帝載淳這些說法的具體情節,未可視為真事,金瓜子云雲,即顯出頗多演義成分。
但載淳喜歡「微行」、甚或有眠花宿柳之舉,在朝臣中實是不公開的祕密,帝師翁同龢日記中即有記載。
1874年10月31日(九月二十二),翁在日記裡說,昨天有馬車驚逸入神武門,一直飛馳到景運門,「然同坐車者中官小李(旁註:上乘轎),照舊當差莫問也」[6]。
中官就是太監。
翁這段含蓄的日記,說明皇帝又悄悄出宮去了,回宮時太監所乘馬車發生了「驚逸」的意外,萬幸皇帝「乘轎」安然無恙。
據翁日記,該日之前的10天裡,皇帝都沒有進入書房讀書。
該日之後,又是頻繁的「無書房」(皇帝傳旨今天不上課),「翁日記整整一個月未見赴弘德殿授讀」[7]。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謂不言自明:「為什麼皇帝懶於讀書?說白了就是經常夜間外出,弄得筋疲力盡,第二天哪有精神讀書。
學生放老師的假,老師無可奈何,只能幹著急。
」[8]如此,當載淳在1875年初驟然去世,民間難免就會生出皇帝死於梅毒的傳聞。
御醫李德立是載淳的主治醫生之一。
其曾孫即如此這般說道:「五十年前我的祖父在世時,我為此疑案當面問過他,他說,『同治確實是死於梅毒』,據祖父面告,曾祖父奉詔入養心殿請脈之初,已經看出是梅毒之症。
為了慎重起見,曾約一位有名外科御醫張本仁會診,一致肯定是梅毒大瘡。
自忖若奏明載淳生母慈禧,她通曉醫道,喜怒無常,如若一時火起,指責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殺身之禍。
倘若知情不報隱瞞病情,又怕責任重大,最終難免治罪,真是左右為難,經與右院判莊守和商議,認為反正是治不好的病,何況這是自古以來少見的帝王之絕症,難告於天下,不如裝糊塗吧。
既然宮中都說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來治。
好在皇室近臣對天子微服尋花問柳,都睜一眼閉一眼,諱而不言,自己又何必戳穿,自討苦吃呢。
」[9]第一種可有效治療梅毒的藥物Salvarsan,要到1910年才被歐洲醫學界發現。
對1874-1875年的清廷御醫來說,梅毒確實是一種讓人束手無策的疾病。
而翁同龢日記中記載的某些載淳症狀,如「腰間、臀部腫處兩孔皆流膿,而根盤甚大」等,與「楊梅大瘡」之間,似也難有界限分明的區分。
如此,御醫們站在自保的立場,與其診斷稱皇帝得了梅毒並將之記入藥方,確實不如不說、不做記錄為妙。
不過,檔案裡治療天花的藥方畢竟難以否定,梅毒也未必會在短短一兩個月內即致人死亡(不少人患病後還可存活多年)。
據此,有學者認為,「同治皇帝之死,起因天花,終於梅毒」[10],天花誘發了潛伏的梅毒(梅毒一般有10-90天的潛伏期),是載淳迅速死亡的真實原因。
還原載淳的死因,不難窺見:他的性格之中,同時具有壓抑、任性與宣洩三種傾向。
慈禧太后的嚴格管控讓他壓抑,但他敢於在帝師翁同龢面前任性放肆,徹夜微行不歸則是他宣洩不滿放飛自我的重要手段。
這些性格傾向,在他親政期間,曾淋漓盡致地展示於廟堂之上,使朝政震盪不已,讓群臣叫苦不迭。
「重修圓明園風波」,即是一個典型案例。
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圓明園在庚申之變裡被英法聯軍焚毀,是愛新覺羅皇室最沉重的隱痛。
同治年間,太平軍、捻軍俱被平定,與歐美各國的關係也因總理衙門奉行條約外交而有所緩和,雖最高決策層仍時常因天津教案等突發事件而憂懼庚申之變重現,但在一般官員和普通知識分子眼中,清王朝已是一派「中興氣象」。
1863年太平天國行將潰滅之際,通政使王拯即上奏說「此誠我國家運際中興,千載一時之際會也」;1875年,又有陳弢收錄朝臣奏章編輯成書,直接定名為為《同治中興京外奏議約編》[11]。
與「中興」的輿論大體同步,朝堂上也出現了重修圓明園的主張,比如1868年御史德泰上奏「請修理園庭以復舊制」,結果被恭親王奕訢以「軍務未平,民生困苦流離」[12]為由嚴詞駁回,並將建議者德泰革職。
1873年同治皇帝宣布親政,重修圓明園的計劃再度被提上日程。
這年10月,載淳以為兩宮太后修築頤養天年之所為由,頒布上諭重修圓明園。
帝師李鴻藻一再諫阻,說這是「以有用之財,置無用之地」[13]。
作為應對,載淳在11月17日再發上諭,說自己只是「擇要重修」,並不是要全盤恢復圓明園的舊觀,目的只是向兩宮太后盡孝,且希望「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員量力報效捐修」[14]。
所謂「擇要重修」只是一個好聽的名詞,實際涉及建築多達三千餘間。
皇帝的一意孤行,引來陝西道監察御史沈淮的反對。
沈上奏說,國庫空虛,水旱災害頻發,軍務也尚有許多待辦之事,此時絕非修理圓明園的時機。
載淳接到奏摺後大怒,「上震怒,立召見,諭以大孝養志之義」[15]。
為示圓明園必修的決心,載淳于沈淮上奏的第二天,又下了一道諭旨,說現在確實國庫空虛,水旱災害頻發,軍務也還有許多該辦之事,自己也一直是個「躬行節儉」之人,絕不肯大興土木增加天下負擔,但兩宮太后「親裁大政十有餘年」,現在退下去了,如果沒有一個頤養天年的所在,「朕心實為悚仄」,心中是有恐懼和愧疚的。
所以圓明園還是得修,但「不得過於華靡」[16]。
這道諭旨,在5天之後又引來了福建道監察御史游百川的反對。
載淳大怒,又將游百川召來詰責。
與沈淮不擅言辭不同,游面對皇帝的當面斥責竟仍能侃侃而談,「廷諍諤諤數百言,聲震殿瓦」[17]。
憤怒的載淳再次親擬諭旨,痛斥游百川不能體察自己對兩宮太后的孝心,實在是可恨至極。
1874年3月,在載淳的一意孤行下,圓明園重修工程正式宣布啟動。
內務府開始行文湖廣四川等南方省份,要他們採辦大型木材(主要是楠木、柏木等)三千件運往京城使用。
然後就發生了荒唐的「李光昭案」,原本已成定局的「圓明園重修工程」再度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李光昭是一名廣東商人,曾通過「捐輸」買了一個候補知府的官銜,但始終沒有拿到朝廷發的部照(也就是證書)。
載淳命各省採辦木料的諭旨發下去之後,引起了李光昭的注意。
他試圖做一回「兩頭通吃的中間商」,先是聯絡內務府說自己可以弄到一大批巨木,「價值數十萬金」,願意砍伐後運往京城報效皇上。
內務府向載淳報告此事,載淳遂下旨給了李光昭一堆特權,比如沿途關卡免稅放行,可前往各處與督撫會商事務。
李遂搖身一變成了「奉旨採辦」的欽差。
搞定了皇帝,下一步自然是去搞定木材。
但李光昭並無經營木材的經驗,他跑到湖北一番考察後,發現去深山砍伐巨木耗時費錢,並無多少差價可賺。
於是改變主意去香港,以「圓明園監督代大清皇帝」的名義,與一名法國商人訂立合同,向其購買5萬餘兩白銀的木材,運抵天津後付款。
另一頭,李光昭則向內務府報告稱該項木料價值30萬兩白銀。
待洋商將木料運抵天津,李光昭卻未能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履約付款,遂被洋人告到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處。
李細察合同大驚,發現立約者竟是同治皇帝。
李光昭與內務府勾結,一頭騙朝廷一頭騙洋人,空手套白狼的把戲,隨之也曝了光。
[18]1874年8月18日,李鴻章上奏報告「李光昭案」的調查情況。
針對圓明園的不滿輿論即開始在朝堂之上醞釀。
9天後,8月27日,恭王奕訢、醇王奕譞、惇王奕誴、軍機大臣文祥、大學士李鴻藻等十位王公重臣聯名上奏,請求停止修建圓明園。
這是載淳親政以來從未見過的陣勢。
他遲滯了兩天,才在眾人的再三請求下召見奕訢等人。
召見中,載淳極為不悅地質問奕訢等人:「我停工如何?爾等尚有嘵舌?」(我停工你們總能滿意了吧?我都停工了,你們還有什麼可喋喋不休的?)奕訢回覆說:「臣等所奏尚多,不止停工一事,容臣宣誦」(我們要上奏的事情還很多,不止停工這一件事,請讓我一件件說來),隨即開始念眾人共同起草的奏摺內容。
載淳大怒,喝問奕訢:「此位讓爾如何?」言語激烈至此,以致於本就有病在身的文祥「伏地一慟,喘息幾絕」,不得不被人攙扶先行離開。
奕訢被怒斥後,換醇王奕譞出面「泣陳」,當奕譞說到皇帝不該頻繁「微行」時,載淳再次發飆,「堅問何從聽聞」,堅持要奕譞說出消息來源拿出人證,否則就不能與他甘休。
無可奈何,奕譞只好說出具體的時間與地點,載淳才「怫然語塞」沒有話說。
[19]恭親王奕訢「微行」之事被群臣指責,讓載淳極為惱怒。
數天後,他再次召見奕譞,欲逼問出究竟是誰泄露了他的「天機」。
適逢當天奕譞外出至南苑驗炮,只好轉召奕訢盤問。
皇帝威脅稱,若說不出消息源,就等於捏造言辭誹謗君主的威脅,奕訢只好如實回覆信息來自「臣子載澂」,載澂比載淳小兩歲,二人曾多次結伴「微行」。
[20]9月9日,載淳迫於壓力發布上諭,停止圓明園工程,改為修繕三海。
該上諭發布之前,載淳另擬了一道朱諭給軍機大臣文祥等人,其中列舉了恭親王的種種罪狀,包括「目無君上,欺朕之幼,諸多跋扈,並種種奸弊不可盡言」,皇帝宣布革去奕訢的親王世襲罔替及所兼軍機大臣等一切差使,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同時免去其子載澂的一切爵秩,交宗人府嚴議。
顯然,這是對奕訢反對圓明園修復工程、載澂泄露皇帝「微行」天機的嚴厲報復;「欺朕之幼,諸多跋扈」一句,還顯示年輕的皇帝對這位輔政親王早已心生怨恨。
文祥等人接到朱諭後大驚失色,回奏說「目無君上」等罪名,或許存在盛怒之下措辭過重的問題,希望載淳冷靜一天,「容臣等明日召見後請旨」;或由文祥等現在另擬一道諭旨「進呈御覽」。
載淳對文祥的建議毫不考慮,寫下了「文祥等所奏著不准行」的朱批。
[21]次日,朱諭下發,裡面說:「朕自去歲正月二十六日親政以來,每逢召對恭親王時,語言之間,諸多失儀,著加恩改為革去親王世襲罔替,降為郡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並載澂革去貝勒郡王銜,以示懲儆。
」[22]較之文祥前一天看到的版本,過於激烈的言辭如「目無君上,欺朕之幼,諸多跋扈」等已經刪去,改為只有當事人心知肚明的「語言之間,諸多失儀」。
可知文祥的建議雖未被採納,但多少仍對載淳起到了一些影響。
再次日,載淳又以「朋比謀為不軌」的罪名,將包括惇王、醇王、文祥、李鴻藻在內的十名力主停修的王公重臣盡行革職。
皇帝暴走至如此程度,兩宮太后終於不得不出面阻止,強迫載淳停止對王公大臣的懲罰,並下發新諭旨賞還奕訢父子的爵位與職務。
[23]至此,「圓明園重修風波」終於算是消停了下來。
據統計,此番風波之中,公開站出來反對重修圓明園者,「王公重臣有10人:惇王、恭王、醇王、伯王、景壽、奕劻、文祥、寶鋆、沈桂芬、李鴻藻。
翰詹科道學政12人:御史沈淮、游百川、陳彝、孫鳳翔、鄧承修、李宏謨、張景清,詹事袁保恆、王家璧,內閣學士謝維藩,侍講寶廷,學政李文田;直接或間接起作用的地方總督巡撫有吳棠、李宗羲、李翰章、李鴻章4人。
」[24]可以說,載淳遭到了清廷官僚集團中堅力量的強力阻擊。
載淳執著於重修頤和園,實有深意存焉。
有學者說得很明白:「乾隆皇帝的操控(註:指乾隆將母親安置在綺春園)為同治提供了一個利用盡孝來實現政治目的的先例。
同治或許希望慈禧太后能一直熱衷圓明園的重建,減少對國家事務的關注。
通過將太后移至園林,從而掌控皇權。
」[25]圓明園的修築可以轉移慈禧太后的精力和注意力,修好後更可以將慈禧太后名正言順禮送出紫禁城。
如此,年輕的皇帝就可以徹底掙脫母親以關愛之名構築起來的牢籠。
對這種隱祕動機,慈禧與奕訢,自然也是洞若觀火。
但慈禧愛子心切,在1873-1874年間,似懷有一種樂見載淳順利親政實現乾綱獨斷的心態,故長期未就圓明園重修之事發表意見。
奕訢審時度勢,也曾一度響應載淳發出的「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員量力報效捐修」的號召,在1874年初帶頭捐獻了第一筆白銀共計2萬兩(後來又補捐了5000兩)。
隨後,醇王等8名皇室成員也在1874年5月份捐獻了5.6萬兩白銀。
再之後,帝師群體也也捐助了銀兩,雖然數額頗小,卻相當於一種立場上的重要認同。
[26]直到李鴻章借著「李光昭案」將「圓明園重修」再次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言官們衝鋒在前,眾王公大臣才又再次堅定立場,聯名向載淳施壓。
載淳在風波中的種種表現,可謂集輕狂與躁進於一身,衝動而不顧後果,決策被情緒嚴重左右。
這或許足以提供一種理解:1874年的奕訢與文祥們,其實並不希望慈禧太后全然退出政治舞台。
之前的十餘年裡,慈禧太后已充分展示出了她在「維持大局」一事上的隱忍與得體,而年輕的載淳顯然無法做到這一點——在1870年的「天津教案」裡,他發出過「若得僧格林沁三數人把截海口,不難盡殲此輩(法國人)」的妄言[27];在1873年的「公使覲見」中,他又對洋人立身不跪一事始終耿耿於懷,以致於在「圓明園重修風波」中仍拿當日之事來質問反對者:「當洋人求覲之時,汝何不奏請止其覲見乎?」[28]略言之,「庚申之變」對慈禧與奕訢而言是銘記於心的沉痛往事,但年輕的載淳似乎很難感同身受(他當時年僅四歲),他念茲在茲的,是要將洋人們盡數殲滅。
在帝師李鴻藻看來,載淳上述種種政治上的不成熟,本質是他只熱衷「游觀」而不願為清王朝的命運擔起責任。
在1874年的一份奏摺裡,李鴻藻說:前幾年皇帝來弘德殿「讀書看折」,是一種「孜孜討究」的態度,如今卻說「每月書房不過數次」,且來去匆匆,可謂有讀書之名而無讀書之實。
他告誡皇帝並提出希望:「夫學問與政事相為表裡,於學問多一分講求,即於政事增一分識見,二者不可偏廢也。
伏願我皇上懍遵皇太后懿旨,每日辦事之後,仍到書房認真討論。
」[29]李鴻藻這份勸皇帝多讀書的奏摺,顯示他將約束載淳的期望放在了慈禧太后的身上,輔政的恭親王與諸位帝師都拿年輕皇帝的任性胡為毫無辦法。
只有慈禧太后住在紫禁城,才能管控住載淳的輕狂躁進。
這一點,也在「圓明園重修風波」即將失控之際,得到了事實上的證明。
1875年1月12日酉時太陽方落之際[30],同治皇帝載淳去世。
朝中重臣,幾乎無人感到惋惜。
注釋[1]朱瓊臻:《同治皇帝感染天花的進藥用藥底簿》,《歷史檔案》2018年第3期。
[2]沈渭濱:《從﹤翁同龢日記﹥看同治帝病情及死因》,《探索與爭鳴》2006年第1期。
[3]《咸同兩朝上諭檔》二十三,第33頁。
。
[4]《清代野史》第1卷,巴蜀書社1998年版,第100頁。
[5]《清代野史》第1卷,巴蜀書社1998年版,第101頁。
[6]陳義傑整理:《翁同龢日記》第二冊,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069頁。
[7]丁燕石:《正說慈禧》,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189頁。
[8]沈渭濱:《從﹤翁同龢日記﹥看同治帝病情及死因》,《探索與爭鳴》2006年第1期。
[9]李鎮:《同治究竟死於何病》,《文史哲》1989年第6期。
[10]丁燕石:《正說慈禧》,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頁。
[11]任念文:《論「同治中興」》。
收錄於《晚清政治散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8-79頁。
[12]《咸同兩朝上諭檔》十八,第297頁。
[13]李宗侗、劉鳳翰:《李鴻藻先生年譜》上冊,1969年版,第190頁。
[1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圓明園(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26-627頁。
[15]陳康祺:《郎潛記聞》。
收錄於《歷代小說筆記選·清》第四冊,第967頁。
[16]《咸同兩朝上諭檔》二十四,第219頁。
[17]陳康祺:《郎潛記聞》。
收錄於《歷代小說筆記選·清》第四冊,第967頁。
[18]許吉敏:《試論李光昭案》,《黑龍江史志》2010年第3期。
[19]蕭一山:《清代通史(三)》,第673頁。
[20]黃濬:《花隨人聖庵摭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04頁。
[2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圓明園(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44頁。
王無生《述庵祕錄》裡說,載淳曾擬出過一道誅殺恭親王的諭旨,命文祥直接傳詔不許展視。
文祥違命打開諭旨後大驚,「叩太后宮,泣訴之」,慈禧遂出面制止了載淳的胡作非為。
此說過於聳人聽聞,載淳但凡尚存半分理智,當不至於做出這般震顫天下之事。
或可視為載淳摘去奕訢爵位與職務、後又由慈禧出面恢復奕訢爵位與職務這一史實的「民間加強版」。
[22]《咸同兩朝上諭檔》二十四,第260頁。
[23]《越縵堂國事日記(三)》,第1155頁。
[24]趙雅麗:《同治朝重修圓明園之議的政治文化淺析》,《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
本文關於同治皇帝與「圓明園修復工程風波」的回顧,亦主要參考了趙雅麗《晚清京師南城政治文化研究》一書的梳理,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494-506頁。
[25](美)墨安屴:《重振帝國:同治時期的政治、交流和圓明園》,收錄於《清代皇家園林史料彙編》第1輯,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2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圓明園(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94頁。
[27]陳義傑整理:《翁同龢日記》第二冊,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98頁。
[2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圓明園(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38頁。
[29]吳相湘:《晚清宮庭實紀》,(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版,第194-195頁。
[30]陳義傑整理:《翁同龢日記》第二冊,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086頁。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打賞Follow@xiaxiaoqiang同治皇帝國運大清慈禧李鴻藻載淳ShareFacebookTwitterLinkedInPinterestStumbleuponEmail隨機文章中共為什麼阻撓台灣獲得德日疫苗?俄烏戰爭4個月了,對普通中国人有哪些影嚮?脫口秀的生意中共71年學不會的外交要終結了90後不消費主義者:讓生活回歸生活李清照十六次醉酒全紀錄紐約時報攻擊大紀元遭中英語網友反嗆程曉農:房企老大陷危境,中國房產業的危機信號?看臺灣seetaiwan.net半晴半雨&十天九夜之臺灣風物志(三):平溪、金瓜石、九份,那些金光閃燿的年代《想見你》裡的臺南,究竟是座甚麼氣質的城市舌尖上的臺灣美食,每一個都是經典好味道基隆:令人憂鬱,令人嫌棄,令人著迷捧紅一屋子女演員,他又回家挨老婆罵了大時代娛樂圈greatage.net盤點被造型師坑慘的明星,請個專業造型師很難嗎高手又出現了為什麼ins上的以色列女兵總穿著包臀褲?為什麼女明星總是上半身天仙,下半身鞋品堪憂?別硬演「農村人」,有人王婆賣瓜,有人「土得掉渣」卻堪稱一絕神秘世界mystiksworld.com祕密撒旦崇拜和共產主義思想來源債王尼古拉斯·凱奇與巫毒崇拜你真的認識自己嗎?「錯看」自己,有多容易!倪匡鬼話系列:不要問我從哪裡來?都市傳說:恐怖麻將館的本店須知搜尋有用信息關於「夏小強的世界」聯繫方式隱私權政策Cookies會員訂閱方案會員登入按日瀏覽📆2022年8月一二三四五六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7月 按月瀏覽🈷️按月瀏覽🈷️選取月份2022年8月2022年7月2022年6月2022年5月2022年4月2022年3月2022年2月2022年1月2021年12月2021年11月2021年10月2021年9月2021年8月2021年7月2021年6月2021年5月2021年4月2021年3月2021年2月2021年1月2020年12月2020年11月2020年10月2020年9月2020年8月2020年7月2020年6月2020年5月2020年4月2020年3月2020年2月2020年1月2019年12月2019年11月2019年10月按年瀏覽2022年全部文章 👈2021年全部文章 👈2020年全部文章 👈2019年全部文章 👈
延伸文章資訊
- 1同治皇帝 - 故宫博物院
清穆宗同治皇帝名载淳,爱新觉罗氏。咸丰六年(丙辰,1856年)三月廿三日生于紫禁城储秀宫。清文宗咸丰皇帝独子,母为懿嫔叶赫那拉氏,即慈禧皇太后。
- 2同治帝
同治帝(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姓愛新覺羅名載淳(滿語:ᡯᠠᡳ ᡧᡠᠨ,穆麟德:Dzai Šun),是清朝自清軍入關以來的第八位皇帝,亦是中國最後一位獲先帝 ...
- 3同治皇帝 - 中文百科知識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鹹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北京紫禁城儲秀宮 ...
- 4載淳的性格,與大清的國運 - 夏小強的世界
同治皇帝載淳發病是在1874年11月底,去世是在1875年1月12日,可謂非常急促。 官方文檔說他死於天花;民間則長期傳言死於梅毒。就史料對勘的結果而言, ...
- 5清穆宗同治皇帝 載淳- 鐵血帝國- udn城市
清穆宗 同治皇帝──載淳 清穆宗,名愛新覺羅﹒載淳(公元1856-1874年),咸豐病死後繼位。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說為患梅毒而死),終年1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