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偏誤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外在激励偏差, Extrinsic incentives bias, 認為他人需要外在激勵才會做好,而自己可以靠內在激勵做好。

基本歸因錯誤的反例。

; 錯誤共識效應, False consensus effect, 高 ... 認知偏誤列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進行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21年11月5日)參考文獻應符合正確的引用、腳註及外部連結格式。

認知偏誤,是在判斷中偏離規範和/或理性的系統模式。

該主題經常在心理學、社會學和行為經濟學中被進行研究。

[1] 儘管大多該些偏見的現實已被可重複(英語:reproducible)的研究證實[2][3],關於如何對這些偏見進行分類或如何解釋它們經常存在爭議。

[4]一些認知偏誤的幾個理論原因是已知的,這些偏誤通過其共同的生成機制(例如嘈雜的信息處理(英語:noisyinformation-processing)[5])提供了對偏誤的分類。

GerdGigerenzer曾批評將認知偏見視為判斷錯誤,並傾向於將其解釋為與邏輯思維的理性偏誤。

[6] 解釋包括信息處理規則(英語:information-processingrules,或稱心理捷徑(英語:mentalshortcuts)),稱為啟發式,大腦用來產生決定或判斷。

偏見有多種形式,表現為認知(「冷」)偏見,例如心理噪音(英語:mentalnoise)[7],或動機(「熱」)偏見,例如當信念被一廂情願扭曲時。

兩種效果可以同時存在。

[8][9] 關於這些偏見中的一些是否被視為無用或非理性(英語:irrational),或者它們是否會導致有用的態度或行為,也存在爭議。

例如,在結識他人時,人們傾向於提出引導性問題,這些問題似乎偏向於確認他們對這個人的假設。

然而,這種確認偏誤也被認為是社交技能(英語:Socialskills)(英語:socialskill)的一個例子。

一種與他人建立聯繫的方式。

[10] 儘管這項研究絕大多數涉及人類受試者,但在非人類動物中也發現了一些表明存在偏見的發現。

例如,猴子已經表現出厭惡損失,而在老鼠、鴿子和猴子中已經觀察到雙曲折現(英語:Hyperbolicdiscounting)等現象。

[11] 目次 1決策、信念與行為偏誤 2社會偏誤 3記憶錯誤與偏誤 4統計與機率偏誤 5實驗與研究偏誤 6成因理論 7注釋 8參考資料 決策、信念與行為偏誤[編輯] 這些偏誤多半會影響信念的形成、商業與經濟決策、以及其他一般的人類行為它們是可複製與再現的,面臨特定情境時,一般可預期人們會有相應的偏誤傾向。

名稱 原文 描述 不明確性效應或厭惡不明確(英語:aversetoambiguity) Ambiguityeffect 決策時傾向避開資訊不足的選項[12]。

錨定效應 Anchoringeffect;Focalism 為不熟悉事物估值時,會把熟悉的類似事物或不久前接觸到的無關數值當做「錨」(經驗),估出來的數值會大大傾向「錨」[13][14]。

人類中心思維 Anthropocentricthinking 在孩童身上觀察到的一種傾向,以人類當作類比來推測其他不熟悉的生物現象[15](擬人化)。

或是反過來認為人所具有的特徵是其他動物都沒有的。

譬如絕大多數關於認知偏誤的研究都是以人類為主體。

除了人類以外,還能夠從老鼠、鴿子、猴子身上也能觀察到雙曲折現(英語:Hyperbolicdiscounting)現象[16] 注意力偏誤 Attentionalbias 平時常想的事(注意力集中的事情),會影響我們的感知[17]。

自動化的偏見 Automationbias 傾向於過度依賴自動化系統,這可能導致錯誤的自動化信息覆蓋正確的決策[18]。

可得性捷思法 Availabilityheuristic 容易想到的事,其發生概率會受高估,然而一件事是否容易想到還受發生多久、激起情緒的程度等因素影響,無法反映實際的發生概率[19]。

可獲性層疊(英語:Availabilitycascade) Availabilitycascade 一件事越常被公開談論,就越加相信其真確性(類似「三人成虎」)[20]。

逆火效應 Backfireeffect 遇上與自身信念牴觸的觀點或證據時,除非它們足以完全摧毀原信念,否則會忽略或反駁它們,原信念反而更加強化[21]。

從眾效應 Bandwagoneffect 傾向做很多人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社會心理學中人受社會所影響)[22]。

信念偏誤 Beliefbias 由於相信結論,而認為推理出該結論的過程是有道理、合邏輯的[23]。

偏見盲點 Biasblindspot 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能辨識認知偏誤,也較不易受影響[24]。

啦啦隊效應 Cheerleadereffect 處在優秀的團體會比單獨看起來更優秀[25]。

支持選擇偏誤 Choice-supportivebias 對自己先前選擇的評價會比實際上更好[26]。

集群錯覺 Clusteringillusion 過度期待從小樣本或小型測試中發現的規律,然而這些小樣本或小型測試是從大樣本隨機抽取,大樣本往往並無這種規律(統計學取樣偏誤)[14]。

舒適區效應(英語:Comfortzoneeffect) Comfortzoneeffect 對於過去常用的方案(舒適圈),高估效益或成功機會;對於過去少用的方案,低估效益或成功機會。

[來源請求] 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bias 關注、尋找、詮釋、記憶資訊的方向多半是能確認自己成見的方向(舒適圈)[27]。

相合性偏誤 Congruencebias 直接檢驗假設,卻沒想到要檢驗其他可能的假設[14]。

保守傾向或退縮偏誤(英語:Regressivebias) Conservatism;Regressivebias 傾向保守中庸,低估高價值高或然率的事而高估低價值低或然率的事[28][29][30]。

保守傾向(貝葉斯)(英語:Conservatism(Bayesian)) Conservatism(Bayesian) 新證據出現時,對既有信念的修正幅度不足[28][31][32]。

對比效應(英語:Contrasteffect) Contrasteffect 感受特質的程度主要是受與其他相關事物的對比程度影響,而非受其實際程度影響[33]。

知識的詛咒 Curseofknowledge 懂得多的人非常難以懂得少的人的角度思考問題[34]。

誘餌效應 Decoyeffect 評估對A與B事物的偏好時,如有個C與B相近卻略遜一籌,就會覺得B事物更好。

(即以C為誘餌) 默認效應 Defaulteffect 當在幾個選項中進行選擇時,傾向於選擇默認選項。

既視感 Déjàvu 對某些事物有強烈的熟悉感,似乎曾經接觸過,且能預先想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面額效應(英語:Denominationeffect) Denominationeffect 即使金錢總額相同,帶小面額(如多量硬幣)比帶著大面額(如少量紙鈔)更容易消費掉[35]。

差異偏誤(英語:Distinctionbias) Distinctionbias 相較於分開比較,兩件事物放在一起比較,差異會顯得更大[36]。

過程時間忽視(英語:Durationneglect) Durationneglect 評價不愉快及痛苦的經驗時,其持續時間影響不大。

(參見峰終法則) 移情隔閡 Empathygap 情感冷淡時,低估他人情感的強烈程度;情感強烈時,高估他人情感的強烈程度。

原賦效應或稟賦效應 Endowmenteffect 擁有或即將擁有某物品或資產時,對其價值的評估會比沒有時高出許多,因而不願失去或放棄它[37]。

本質主義 Essentialism 認為人與事物有一些不可或缺的本質,並據此為它們分類,其他的分類方式是錯誤的[38]。

極端預期(英語:Exaggeratedexpectation) Exaggeratedexpectation 實際上的情況通常不如我們所預期的極端[28][39]。

功能固著 Functionalfixedness 受物品的一般用途侷限,無法想到用特別的方式利用物品。

(無法跳脫框架) 聚焦效應 Focusingeffect 過份關注事情的某些明顯面向、忽略不明顯面向,導致不恰當的預期[40]。

佛瑞效應或巴納姆效應 Forereffect;Barnumeffect 人們會把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人格描述評價為高度準確,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能放諸四海皆準適用於很多人。

框架效應 Framingeffect 同一資訊以不同方式呈現方式會帶來不同想法,例如「有十分之九的存活率」和「有十分之一的死亡率」。

頻率錯覺 Frequencyillusion 因最近注意到一件原先沒注意到的事,就覺得這件事到處都在發生。

(參見近因錯覺(英語:Recencyillusion)及選擇偏誤(英語:Selectionbias))[41] 難易效應 Hard-easyeffect 高估自認困難之事的難度,低估自認簡單之事的難度[28][42][43][44]。

後見之明偏誤 Hindsightbias 又稱「我早就知道了」、「馬後炮」、「事後諸葛」。

在事情發生或發展後,以為自己事前就能預測其發生與發展[45]。

敵對媒體效應 Hostilemediaeffect 對於立場與自己不同的媒體,總認為它們有偏見、不客觀。

當下偏誤(英語:Currentmomentbias)、現時偏誤、或雙曲折現(英語:Hyperbolicdiscounting) Currentmomentbias;Present-bias;Hyperbolicdiscounting 看重當下利益、低估長遠利益。

(短視近利)得到利益前的延遲時間越長,對利益的價值評估便打越多折扣,兩者關係近似於雙曲線[46]。

可辨識受害者效應 Identifiablevictimeffect 對於少數而容易辨識的受害者或潛在受害者反應過大,而對多數而不易辨識的受害者或潛在受害者反應過小[47]。

宜家效應 IKEAeffect 對於需要自行組裝的東西給予不成比例的高評價,而不管其實際品質。

此稱呼出自於經常販售組裝家具的宜家。

控制的錯覺 Illusionofcontrol 高估自己對外在事件的影響力,認為事情是受自己控制或影響,但實際上可能與自己毫無關係[48]。

效度的錯覺 Illusionofvalidity 高估面談或直接觀察的效度且能用於提供預測,即使證據指出它們影響甚微。

錯覺相關 Illusorycorrelation 認為兩件事應該有關係時,便會在檢視經驗與數據時覺得它們經常一起發生,即使它們一起發生純粹是隨機現象[49][50]。

影響力偏誤(英語:Impactbias) Impactbias 高估感覺的強度或持續時間[51]。

資訊偏誤 Informationbias 傾向尋求更多資訊以做出決策,即使尋求的資訊對決策沒有幫助[52]。

沉沒成本謬誤或不理性增值 Sunkcostfallacy;Irrationalescalation 由於先前已在某事上投資很多,即使新證據顯示那是不好的選擇,仍傾向於加重投資。

妄下結論 Jumpingtoconclusions 根據少許的資訊即做出判斷與決策。

如誅心、預言、貼標籤等等。

公正世界理論 Just-worldhypothesis 相信世界是公平的(上帝是公平的),發生在身上的都是應得的,把難以解釋的不公平歸責於受害者的報應或是源自於受害者內在本質的結果。

(基本歸因謬誤) 少即是好的效應(英語:Less-is-bettereffect) Less-is-bettereffect 分開評估時傾向選擇較小組的東西,一起評估時傾向選擇較大組的東西。

損失趨避 Lossaversion 認為放棄一件事物的效益損失大於得到一件事物的效益所得。

(參見沉沒成本與原賦效應)[53] 多看效應或單純接觸效應 Mereexposureeffect 對熟悉的人與事產生過多的好感[54]。

貨幣錯覺 Moneyillusion 專注於貨幣名目上(表面上)的價值,而非其實質購買力[55]。

道德許可證效應(英語:Self-licensing) Moralcredentialeffect 由於得到了某些高道德的評價或認證,而認為自己做得夠好,反而在其他面向做了相反的事。

例如投身環保活動並受到表揚的人,往往忽略了許多自己的不環保行為。

正面效應(英語:Positivityeffect)與負面效應(英語:Negativityeffect) Positivityeffect;Negativityeffect 評價喜歡的人的行為時,把他們做好事歸因於內在本質,而把他們做壞事歸因於環境因素。

評價不喜歡的人的行為時,把他們做好事歸因於環境因素,而把他們做壞事歸因於內在本質。

(基本歸因謬誤) 負面偏誤 Negativitybias 容易回想消極的回憶而不易回想積極的[56]。

忽略可能性 Neglectofprobability 對於不確定的事,無法準確評估其發生機率,不是完全無視,便是過份高估[57]。

正常化偏誤 Normalcybias 根據過去的經驗瞭解情況,低估大災難的可能性及其影響力,因而平時沒有預做準備,或在災難發生時輕忽嚴重性、缺乏應變。

不作為偏誤 Omissionbias 認為主動作為導致傷害比被動不作為導致傷害更糟糕、更不道德,即使後者傷害與前者相當或比後者更多[58]。

樂觀偏誤 Optimismbias 低估負面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不容易遇到不好的事。

(參見一廂情願)[59][60] 鴕鳥效應 Ostricheffect 忽視明顯的(負面)情況。

結果偏誤 Outcomebias 評價決策好壞時,根據其最終結果,而不是根據下決策當時的決策品質。

過度自信效應 Overconfidenceeffect 過度相信自己回答、決策、判斷的正確性[28][61][62][63]。

空想性錯視 Pareidolia 從模糊、隨機的影像中看出有意義的東西,例如從雲朵中看出臉孔。

有時也延伸指聽覺,如錄音帶倒播時聽出特別的訊息。

悲觀偏誤 Pessimismbias 高估負面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容易遇到不好的事。

患有抑鬱症的人尤其明顯。

(參見悲觀主義) 規劃謬誤 Planningfallacy 低估完成一件事需要的時間[51]。

正面結果偏誤(英語:Positiveoutcomebias)或情價效應(英語:Valenceeffect) Positiveoutcomebias;Valenceeffect 認為好事比壞事更可能發生。

購後合理化(英語:Post-purchaserationalization) Post-purchaserationalization 購買後把之前的購買決定合理化,即使買下的產品太過昂貴或發現瑕疵。

支持創新偏誤(英語:Pro-innovationbias) Pro-innovationbias 對新技術過度樂觀、高估其實用性,忽視其限制及弱點。

假確定性效應(英語:Pseudocertaintyeffect) Pseudocertaintyeffect 預期結果是正面就選擇避開風險,預期結果是負面就選擇尋求風險[64]。

對抗心理(英語:Reactance)或抗拒心理(英語:Reactance) Reactance 他人要求做或不做某事時,有做相反事的衝動,尤其這要求對自由、自主造成威脅時。

(參見逆反心理)。

反動貶低(英語:Reactivedevaluation) Reactivedevaluation 貶低敵對者的要求或方案,或當敵對者在某事讓步時,覺得此時不再有吸引力。

新詞錯覺(英語:Recencyillusion) Recencyillusion 感覺某些字詞或語句是新發明的,然而它實際上歷史悠久。

例如英語用「they」表達單數不確定性別對象、「youandI」(而非youandme)。

自製偏誤(英語:Restraintbias) Restraintbias 高估自己對誘惑的自制力。

韻律當理由效應(英語:Rhymeasreasoneffect) Rhymeasreasoneffect 認為有韻律的語句比較有道理。

(押韻) 風險代償(英語:Riskcompensation)或佩茲曼效應(英語:Peltzmaneffect) Riskcompensation;Peltzmaneffect 感覺情況安全時,會傾向冒更大的風險。

選擇性注意或選擇性知覺(英語:Selectiveperception) Selectiveattention;Selectiveperception 由於對人或事有特定期待,因而傾向於注意符合期待的事件,忽略或忘卻不符合期待的事件。

塞麥爾維斯反射(英語:Semmelweisreflex) Semmelweisreflex 條件反射般地否定、拒絕新證據或新知識,因其抵觸現有的常規、信仰或價值觀(認知閉合)[32]。

社會比較偏誤(英語:Socialcomparisonbias) Socialcomparisonbias 抗拒雇用、提拔與自己有相似專長的人[65]。

安於現狀偏誤 Statusquobias 傾向於維持現狀。

(參見損失趨避、原賦效應、系統正當化)[66][67] 刻板印象 Stereotyping 根據事物的所屬類別或群體判斷其特質,而忽略其獨特性。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Stockholmsyndrome 被害者認同加害者的某些觀點和想法,並覺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脅。

分開加總效應(英語:Subadditivityeffect) Subadditivityeffect 評估可能性時,對整體直接評估低於對各部分分別評估再加總[68]。

主觀驗證或主觀確認 Subjectivevalidation 相信某事是對的,就感覺它是對的。

也會把巧合的事當做有關聯。

倖存者偏誤 Survivorshipbias 專注於從某個過程中存活下來的人或事尋找弱點意欲補強,卻忽略了最大的弱點更可能在未存活的人或事之中。

省時偏誤(英語:Time-savingbias) Time-savingbias 低速行進時,低估可節省的時間或高估會損失的時間;高速行進時,高估可節省的時間或低估會損失的時間。

單位偏誤 Unitbias 認為計量單位反映合理程度。

例如認為一瓶、一碗、一盤食物是最合理的食用量[69]。

熟悉路線效應 Welltravelledroadeffect 低估採用熟悉路線的時間,高估採用陌生路線的時間。

只看整體效應(英語:Wholeonlyeffect) Wholeonlyeffect 選項為整套方案時,忽略個別部分有協商的可能。

零風險偏誤 Zero-riskbias 偏好把小風險降為零(例如1%→0%),勝過把大風險降低更多(例如5%→2%)。

零和捷思(英語:Zero-sumheuristic) Zero-sumheuristic 直覺判定一個情況是零和的,但實情未必如此。

零和一詞源於博弈論,是指成功與失敗期望值的總和為零[70][71]。

喚醒的錯誤歸因 misattributionofarousal 當產生莫名的生理反應或認知矛盾時,人們可能會以不相干的理由來合理化之。

又稱為吊橋效應。

社會偏誤[編輯] 這些偏誤大多是由歸因偏誤導致。

名稱 原文 描述 行為者-觀察者偏誤(英語:Actor-observerbias) Actor-observerbias 解釋他人行為歸因於內在個性,解釋自己行為則歸因於環境影響(​​參見基本歸因錯誤)。

防衛性歸因(英語:Defensiveattributionhypothesis) Defensiveattributionhypothesis 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內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品質、努力等;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外在因素,如運氣壞、環境惡劣、任務困難等。

達克效應 Dunning–Krugereffect 能力過差的人由於無法分辨能力好與能力差的不同,因而認為大家都一樣[72]。

自我中心偏誤(英語:Egocentricbias) Egocentricbias 過於依賴自己的觀點和對自己的評價過高而不合實際情況 外在激勵偏誤 Extrinsicincentivesbias 認為他人需要外在激勵才會做好,而自己可以靠內在激勵做好。

基本歸因錯誤的反例。

錯誤共識效應 Falseconsensuseffect 高估別人對自己的認同程度,認為所有人以同一方式思考[73]。

基本歸因錯誤 Fundamentalattributionerror 解釋他人行為時,歸因於內在特質(一定是他有這樣的人格,才做出這樣的行為),而非外在情境(也許是情勢所迫,或這個場所有特殊的潛規則)[74]。

群體歸因錯誤 Groupattributionerror 把個體的特質當作其所屬群體的特質,或把個體的行為當做其所屬群體的偏好。

(白馬非馬:局部不可以代表整體。

) 團體迷思 Groupthink 又稱集體錯覺。

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於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

月暈效應或暈輪效應 Haloeffect 評價他人時,以整體觀感評斷特定的能力、素質。

(參見刻板印象)[75] 認知不對稱的錯覺(英語:Illusionofasymmetricinsight) Illusionofasymmetricinsight 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懂得更多[76]。

外部機構錯覺 Illusionofexternalagency 由於對外部機構有主觀喜好,而認為其資訊是有影響力的、有洞察力的、仁慈的。

透明度錯覺 Illusionoftransparency 認為自己很容易被他人看透,或認為自己很容易看透他人。

優於常人效應(英語:Better-than-averageeffect)或優越感偏誤(英語:Superioritybias)或 Better-than-averageeffect;Superioritybias;Illusorysuperiority 高估自己的優點、低估自己的缺點[77]。

是差於常人效應(英語:Worse-than-averageeffect)的反例。

群內偏見 Ingroupbias 認為對方屬於自己團體,便給予較好的待遇。

道德運氣 Moralluck 評價他人行為的道德時,根據結果而非根據行為時的情境。

素樸犬儒主義(英語:Naivecynicism) Naïvecynicism 認為其他人比自己更自我中心。

素樸實在論(英語:Naïverealism) Naïverealism 相信自己所見所聞即是真相、是客觀且不帶偏見的,認為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理性人一定會同意自己,不同意的人一定是資訊不足、懶惰、不理性或有偏見。

(參見哲學實在論) 外團體同質性偏見 Outgrouphomogeneitybias 認為自己群體的成員比較多樣化,而外部群體的成員是相當單一的[78]。

投射偏誤(英語:Projectionbias) Projectionbias 不自覺地以為他人(或未來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有相似的情感、思想與價值觀[79]。

自利偏誤 Self-servingbias 將成功歸因於自己,而將失敗歸因於環境。

(參見基本歸因錯誤)[80] 共有資訊偏誤(英語:Sharedinformationbias) Sharedinformationbias 團隊討論傾向花較多時間與精力討論所有成員都知道的事(即共有資訊),而花較少時間討論較少成員知道的事[81]。

系統正當化(英語:Systemjustification)或制度正當化(英語:Systemjustification) Systemjustification 人們傾向於喜好與捍衛現有的社會、經濟、政治安排,貶低其他方案,即使這樣會犠牲個人或群體利益。

(參見安於現狀偏誤) 性格歸屬偏誤(英語:Traitascriptionbias) Traitascriptionbias 認為自己的個性、行為、情緒是多變的,而他人是一成不變且容易預測的。

(參見外團體同質性偏見) 終極歸因錯誤 Ultimateattributionerror 把問題歸因於整個群體,而非群體中的個體。

差於常人效應(英語:Worse-than-averageeffect)。

Worse-than-averageeffect 對於高難度的事,認為自己比一般人差。

是優於常人效應的反例[82]。

記憶錯誤與偏誤[編輯] 在心理學和認知科學中,記憶偏誤是一種認知偏誤,導致記憶的強化、弱化(包括能否想起的機會、想起所需的時間,或兩者皆有),或者記憶內容的改變。

記憶偏誤有很多種,如下: 名稱 原文 描述 怪異效應(英語:Bizarrenesseffect) Bizarrenesseffect 怪異的事比尋常的事更容易記住。

支持選擇偏誤 Choice-supportivebias 回顧自己做過的選擇時,傾向認為是明智的(參見支持選擇偏誤)。

改變偏誤(英語:Changebias) Changebias 參與一件事的改變後,不易回憶過去的情況[83]。

童年失憶症 Childhoodamnesia 難以回憶四歲以前的事。

保守傾向或退縮偏誤(英語:Regressivebias) Conservatism;Regressivebias 記憶會傾向中庸不極端,把高價值高或然率的事記成比實際低,把低價值低或然率的事記成比實際高[29][30]。

一致性偏誤(英語:Consistencybias) Consistencybias 記憶中他人過去的態度與行為會變得像目前的態度與行為[84]。

情境效應(英語:Contexteffect) Contexteffect 某情境中的記憶在其他情境下較不易回想。

跨種族效應 Cross-raceeffect 難以分辨其他種族的人。

潛抑記憶(英語:Cryptomnesia) Cryptomnesia 接觸後記得某些影像或語句,卻不記得是看來聽來的,甚至會誤以為是自己原創,造成剽竊的爭議[83]。

自我中心偏誤(英語:Egocentricbias) Egocentricbias 回憶中的自己會美化,例如記憶中自己的考試成績比實際更好。

情感衰退偏誤(英語:Fadingaffectbias) Fadingaffectbias 負面、不愉快的記憶比正面、愉快的記憶更快淡忘[85]。

虛假記憶或虛談(英語:Confabulation) Falsememory;Confabulation 產生虛構的事填補記憶空白,即使沒有欺騙意圖。

例如偽造某人的幼年照片給他看,他往往能說出以前做那些事的過程與回憶,但實際上他根本沒做過。

常見於記憶障礙的患者。

自我生產效應(英語:Generationeffect) Self-generationeffect 自己生產的資訊記得比較清楚,他人生產的則容易淡忘。

谷歌效應 Googleeffect 容易從網路上搜尋到的資訊比較容易遺忘。

本詞源自於著名的網路搜尋引擎谷歌。

幽默效應 Humoreffect 幽默的事比不幽默的事更容易記住,可能的解釋是幽默的事有較長的認知處理時間,或造成較多的情緒激發(處理難度效應(英語:Processingdifficultyeffect))。

[來源請求] 真相錯覺效應(英語:Illusionoftrutheffect) Illusionoftrutheffect 人們傾向認為聽過的是真的(即使沒意識到聽過),而不管該陳述實際上是否有效。

換言之,人容易相信熟悉的話勝過陌生的。

錯覺相關 Illusorycorrelation 若認為兩件事相關,回憶時就會覺得兩者同時發生的頻率較高[28][50]。

延遲效應(英語:Lageffect) Lageffect 比起短延遲時間的多次重複接觸,長延遲時間的少次接觸有較好的記憶與學習效果。

(亦見間隔效應)[86] 鈍化與銳化(英語:LevelingandSharpening) LevelingandSharpening 記憶細節在每次回憶中扭曲的現象,特別重要的事會銳化或得到選取而憶起,事件的細節及詳情則會鈍化或遺失。

時間過得越久或回憶次數越多,這種偏誤就越加強[87]。

處理深度效應(英語:Levels-of-processingeffect) Levels-of-processingeffect 用不同方式「編碼」的資訊,容易記憶的程度也不相同。

例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88]。

列表清度效應(英語:List-lengtheffect) List-lengtheffect 列表中有越多東西,能記住的比例就越少,但能記住的項目總數會增加[89]。

錯誤訊息效應(英語:Misinformationeffect) Misinformationeffect 記憶會受到事後資訊干擾,而變得不準確[90]。

錯誤訊息效應是逆向干擾(retroactiveinterference)的主要例子。

模態效應(英語:Modalityeffect) Modalityeffect 對於來自口語的訊息,最後聽到的東西印象會較深刻;對於來自文字的訊息則不明顯。

心境相合性記憶偏誤(英語:Mood-congruentmemorybias) Mood-congruentmemorybias 與當下心境相合的資訊會比較容易回想。

輪流發言效應 Next-in-lineeffect 輪流發言時,後發言的人不易記住之前的人說過的話[91]。

部分項目提示效應(英語:Part-listcueingeffect) Part-listcueingeffect;Part-setcueingeffect 記憶的東西為一整組時,提示部分項目會使回想後續項目更困難[92]。

峰終法則(英語:Peak-endrule) Peak-endrule 人們對一件事的體驗通常是由最高峰的感覺與結尾的感覺決定,而不是由總體決定。

創傷的持續性(英語:Persistenceoftraumaticevent) Persistenceoftraumaticevent 經歷創傷事件後,往往會不斷反覆回憶。

(參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圖片優勢效應 Picturesuperiorityeffect 以圖片傳達概念較以文字傳達概念容易學習與回憶[93][94][95][96][97][98]。

正面效應(英語:Positivityeffect) Positivityeffect 老年人回憶中的內容往往會往正面扭曲。

初位效應、近時效應、序位效應 Primacyeffect;Recencyeffect;Serialpositioneffect 序列末尾的東西最容易回憶,其次是序列開頭的,序列中間的訊息最不易記住[99]。

處理難度效應(英語:Processingdifficultyeffect) Processingdifficultyeffect 處理難度高的資訊,由於花較多時間閱讀與思考,因而較易記住[100]。

懷舊凸隆(英語:Reminiscencebump) Reminiscencebump 回憶人生事件時,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事特別容易想到[101]。

玫瑰色回憶(英語:Rosyretrospection) Rosyretrospection 美化過去的回憶,往往比實際情況更好。

自身相關效應(英語:Self-relevanceeffect) Self-relevanceeffect 與自身相關的訊息較易回想,與他人相關的較不易。

來源混淆(英語:Sourceconfusion) Sourceconfusion 把偶發事件的記憶和其他資訊混淆,造成扭曲的記憶[102]。

間隔效應(英語:Spacingeffect) Spacingeffect 比起無間隔的重複接觸,有間隔的重複接觸有較好的記憶與學習效果。

(亦見延遲效應)[86] 鎂光燈效應(英語:Spotlighteffect) Spotlighteffect 高估自身言行舉止受他人關注的程度。

後綴效應 Suffixeffect 在資訊尾端加上不須記憶的項目,會使前面須記憶的項目變得特別不易記住。

這是近時效應的一種應用[103][104]。

可暗示性(英語:Suggestibility) Suggestibility 回想事情時,如旁人暗示了某些想法,想到的內容會受扭曲。

伸縮效應(英語:Telescopingeffect) Telescopingeffect 認為近期的事比實際久遠些,久遠的事比實際近期些。

考試效應(英語:Testingeffect) Testingeffect 反覆書寫比反覆閱讀更容易記住資訊[105]。

舌尖現象 Tipofthetonguephenomenon 能想起一件事的一部分或相關的東西,卻難以想起全部。

導致在向他人敘述時,說到一半突然卡住[83]。

逐字效應 Verbatimeffect 話語中的大意比完整字句(逐字)更容易記住[106]。

雷斯多夫效應 VonRestorffeffect 醒目的事或特別強調的事比其他的事更容易記住[107]。

蔡格尼效應 Zeigarnikeffect 比起己完成的事,未完成或中斷的事情會記得更清楚。

統計與機率偏誤[編輯] 機率性推論是指根據有關機率的資訊推論事情的可能性,而機率的估算通常來自統計資料,因此兩者密不可分。

以下列出不熟悉或誤用機率造成的錯誤認知或推理: 名稱 原文 描述 基本比率謬誤或基本比率忽視 Baseratefallacy;Baserateneglect 只關注針對性的資訊,忽略一般性的資訊(基本比率),導致不恰當的認知。

例如因為酒駕較容易肇事,就認為肇事者多半是酒駕,然而由於酒駕者佔所有駕駛者的比率甚小,肇事者之中酒駕者的比例不會那麼高[108]。

合取謬誤 Conjunctionfallacy 認為較特殊性的情況比較一般性的情況更可能發生。

例如對某人的描述很像女性主義者會做的事時,認為某人是替婦女辯護的律師的可能性比某人是律師的可能性更高[109]。

賭徒謬誤 Gambler'sfallacy 認為某事多次發生則未來發生的機率會較小,或多次未發生則未來發生的機率會較大。

逆賭徒謬誤 Inversegambler'sfallacy 認為機率很小的事發生了,一定是做了很多次。

熱手謬誤 HotHandFallacy 認為某事多次發生則未來發生的機率會較大。

一般是在某人近來做某事很成功時,認為他未來做同一件事也會很成功,而忽略其成功可能只是隨機與巧合導致。

迴歸謬誤 Regressionfallacy 非常態的甲事發生以後,用乙措施處理後甲事扭轉,便斷定乙措施可扭轉甲事。

然而非常態的事發生後,本來就比較容易發生較接近常態的事。

檢察官謬誤 Prosecutor'sfallacy 泛指多種根據不相關資訊認定被告「無辜的機率」很小的情況。

辯護人謬誤 Defendant'sfallacy 泛指多種根據不相關資訊認定被告「犯罪的機率」很小的情況。

多重比較謬誤 MultipleComparisonsFallacy 廣泛比較二個群體的各種特徵,從中找出有明顯差異的幾個,宣稱它就是造成二個群體不同的原因。

德州神槍手謬誤 Texassharpshooterfallacy 即「先射箭再畫靶」,常指統計研究做出結果後,把其中的集群當做有統計意義,然而實際上此集群更可能是隨機產生。

對樣本數不敏銳(英語:Insensitivitytosamplesize) Insensitivitytosamplesize 評估統計數據時,未考慮小樣本比大樣本更容易觀察到極端結果。

戲局謬誤 Ludicfallacy 過度使用統計與機率預測未來。

麥納馬拉謬誤 McNamarafallacy 過度相信數據、依賴數據評估事情,忽略難以量化的事。

實驗與研究偏誤[編輯] 這是一些科學實驗或統計研究容易發生的偏誤。

名稱 原文 描述 選擇偏誤(英語:Selectionbias) Selectionbias 取樣偏誤 Samplingbias 亦作以偏概全,即以局部事例解釋整體原因。

(白馬非馬:局部不能代表整體。

) 自我選擇偏誤(英語:Self-selectionbias) Self-selectionbias 譜帶偏誤(英語:Spectrumbias) Spectrumbias 預篩選偏誤(英語:Pre-screeningbias) Pre-screeningbias 篩選樣本時預先排除了某些不應排除的樣本。

排除偏誤(英語:Exclusionbias) Exclusionbias 研究進行時不當排除某些看似不符預期的樣本。

選擇性觀察偏誤(英語:Observationselectionbias) Observationselectionbias 觀察時不可避免受到前置條件的限制而篩選了樣本,因而得出不適當的結論。

例如問卷調查到的人一定是個性熱心、願意填問卷的人,因而其結果未必能反映不熱心、不願意填問卷的人的想法。

觀察者期望效應 Observer-expectancyeffect 由於研究者期待某種結果,因而下意識中不適當地操作實驗或詮釋資料(參見受試者期望效應)。

受試者期望效應 Subject-expectancyeffect 由於受試者期待某種結果,因而下意識地扭曲了回報內容。

常見的例子是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或偽藥效應 Placeboeffect 給予無效的藥物或治療,病人卻相信或覺得情況改善。

反安慰劑效應或反偽藥效應(英語:Noceboeffect) Noceboeffect 給予有效的藥物或治療,病人卻相信或覺得情況惡化。

實驗者偏誤或期望偏誤 Experimenter'sbias;Expectationbias 實驗者傾向相信、認可、發布符合他們期望的結果,而不信、貶低、棄置不符合的[110]。

循環分析(英語:Circularanalysis) Circularanalysis 遺漏變數偏誤(英語:Omitted-variablebias) Omitted-variablebias 經費偏誤(英語:Fundingbias) Fundingbias 選擇研究方法或詮釋研究結果時,傾向迎合經費提供者的立場。

通報偏誤(英語:Reportingbias) Reportingbias 社會期許偏誤 Socialdesirabilitybias 說明自己的看法時,傾向於多報符合社會期許的意願或實情,而少報不符合的。

例如詢及是否有不良嗜好、性伴侶數量時,會有意或無意地隱瞞或淡化實情[111]。

資料探勘偏誤(英語:Data-snoopingbias) Data-snoopingbias 前導時間偏誤(英語:Lead-timebias) Lead-timebias 時距偏誤(英語:Length-timebias) Length-timebias 過度診斷偏誤(英語:Overdiagnosisbias) Overdiagnosisbias 成因理論[編輯] 以下列出解釋認知偏誤成因的常見理論: 有限理性-理性與最佳化的限制 前景理論 心理帳戶 適應偏誤-在資訊有限下做出決策而造成偏誤,並以可能的錯誤為代價 屬性替代-建立複雜、困難的判斷,卻不自覺地換成簡單地判斷[112] 歸因理論 顯著性 素樸實在論 認知失調,及相關的: 印象管理 自我知覺理論 判斷與決策的捷思,包括: 可用性捷思-估計哪些比較容易從記憶中取得,例如生動的、不尋常的、或激起情緒的例子[49] 代表性捷思-根據相似性判斷可能性[49] 情感捷思-根據情緒反應決策,而非計算風險與效益[113] 情感的一些其他理論,如: 情緒二因論 體細胞標記假說 內省錯覺 統計的誤解與誤用;數學盲。

2012年一篇《心理學公報》文章表明,至少有八種看似無關的偏誤可由同一種資訊理論的產生機制產生,此機制假設從人類記憶儲存與提取資訊時,雜亂的資訊處理過程導致了偏誤[28]。

注釋[編輯] ^HaseltonMG,NettleD,AndrewsPW.Theevolutionofcognitivebias.(PDF).BussDM(編).TheHandbookofEvolutionaryPsychology.Hoboken,NJ,US:JohnWiley&SonsInc.2005:724–746.  ^CognitiveBias–AssociationforPsychologicalScience.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2018-10-10](美國英語).  ^Thomas,Oliver.Twodecadesofcognitivebiasresearchinentrepreneurship:Whatdoweknowandwheredowegofromhere?.ManagementReviewQuarterly.2018-01-19,68(2):107–143.ISSN 2198-1620.S2CID 148611312.doi:10.1007/s11301-018-0135-9(英語). 已忽略未知參數|name-list-style=(幫助) ^DoughertyMR,GettysCF,OgdenEE.MINERVA-DM:Amemoryprocessesmodelforjudgmentsoflikelihood(PDF).PsychologicalReview.1999,106(1):180–209.doi:10.1037/0033-295x.106.1.180.  ^MartinHilbert(2012)"Towardasynthesisofcognitivebiases:Hownoisyinformationprocessingcanbiashumandecisionmaking".PsychologicalBulletin,138(2),211–237;freeaccesstothestudyhere:https://www.martinhilbert.net/toward-a-synthesis-of-cognitive-biases/ ^GigerenzerG.BoundedandRational.StaintonRJ(編).ContemporaryDebatesinCognitiveScience.Blackwell.2006:129.ISBN 978-1-4051-1304-5.  ^MartinHilbert(2012)"Towardasynthesisofcognitivebiases:Hownoisyinformationprocessingcanbiashumandecisionmaking".PsychologicalBulletin,138(2),211–237;freeaccesstothestudyhere:https://www.martinhilbert.net/toward-a-synthesis-of-cognitive-biases/ ^MacCounRJ.Biasesintheinterpretationanduseofresearchresults(PDF).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8,49(1):259–87.PMID 15012470.doi:10.1146/annurev.psych.49.1.259.  ^Nickerson,RaymondS.ConfirmationBias:AUbiquitousPhenomenoninManyGuises(PDF).ReviewofGeneralPsychology.1998,2(2):175–220[198].S2CID 8508954.doi:10.1037/1089-2680.2.2.175. 已忽略未知參數|name-list-style=(幫助) ^DardenneB,LeyensJP.ConfirmationBiasasaSocialSkill.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95,21(11):1229–1239.S2CID 146709087.doi:10.1177/01461672952111011.  ^AlexanderWH,BrownJW.Hyperbolicallydiscountedtemporaldifferencelearning.NeuralComputation.June2010,22(6):1511–27.PMC 3005720 .PMID 20100071.doi:10.1162/neco.2010.08-09-1080.  ^Baron1994,第372頁 ^Zhang,Yu;Lewis,Mark;Pellon,Michael;Coleman,Phillip.APreliminaryResearchonModelingCognitiveAgentsforSocialEnvironmentsinMulti-AgentSystems(PDF):116–123.2007[2014-01-31].(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9-09-01).  ^14.014.114.2Iverson,Grant;Brooks,Brian;Holdnack,James.MisdiagnosisofCognitiveImpairmentinForensicNeuropsychology.Heilbronner,RobertL.(編).NeuropsychologyintheCourtroom:ExpertAnalysisofReportsandTestimony.NewYork:GuilfordPress.2008:248.ISBN 9781593856342.  ^Coley,JohnD;Tanner,KimberlyD.CommonOriginsofDiverseMisconceptions:CognitivePrinciplesandtheDevelopmentofBiologyThinking.CBE-LifeSciencesEducation.2012,11(3):209–215[2017-09-20].ISSN 1931-7913.doi:10.1187/cbe.12-06-007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5)(英語).  ^Alexander,WilliamH.;Brown,JoshuaW.HyperbolicallyDiscountedTemporalDifferenceLearning.NeuralComputation.1June2010,22(6):1511–1527[2014-01-31].PMC 3005720 .doi:10.1162/neco.2010.08-09-108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Bar-Haim,Y.,Lamy,D.,Pergamin,L.,Bakermans-Kranenburg,M.J.,&vanIJzendoorn,M.H.(2007).Threat-relatedattentionalbiasinanxiousandnon-anxiousindividuals:Ameta-analyticstudy.PsychologicalBulletin. ^GoddardK,RoudsariA,WyattJC(2011)."AutomationBias–AHiddenIssueforClinicalDecisionSupportSystemUse".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inHealthInformatics.StudiesinHealthTechnologyandInformatics.164.IOSPress.doi:10.3233/978-1-60750-709-3-17. ^Schwarz,N.;Bless,Herbert;Strack,Fritz;Klumpp,G.;Rittenauer-Schatka,Helga;Simons,Annette.EaseofRetrievalasInformation:AnotherLookattheAvailabilityHeuristic(PDF).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1,61(2):195–202[19Oct2014].doi:10.1037/0022-3514.61.2.195.(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4-02-09).  ^Kuran,Timur;CassRSunstein.AvailabilityCascadesandRiskRegulation.StanfordLawReview.1998,51:683.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Sanna,LawrenceJ.;Schwarz,Norbert;Stocker,ShevaunL.Whendebiasingbackfires:Accessiblecontentandaccessibilityexperiencesindebiasinghindsight.(PDF).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2002,28(3):497–502[2014-01-31].ISSN 0278-7393.doi:10.1037//0278-7393.28.3.497.(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9-09-01).  ^Colman,Andrew.OxfordDictionaryofPsychology.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77.ISBN 0-19-280632-7.  ^Klauer,K.C.;Musch,J;Naumer,B.Onbeliefbiasinsyllogisticreasoning.PsychologicalReview.2000,107(4):852–884.PMID 11089409.doi:10.1037/0033-295X.107.4.852.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Pronin,Emily;MatthewB.Kugler.Valuingthoughts,ignoringbehavior:Theintrospectionillusionasasourceofthebiasblindspot.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Elsevier).July2007,43(4):565–578.ISSN 0022-1031.doi:10.1016/j.jesp.2006.05.011.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Walker,Drew;Vul,Edward.HierarchicalEncodingMakesIndividualsinaGroupSeemMoreAttractive.PsychologicalScience.2013-10-25,20(11)[2014-01-31].doi:10.1177/095679761349796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9).  ^Mather,M.;Shafir,E.;Johnson,M.K.Misrememberanceofoptionspast:Sourcemonitoringandchoice(PDF).PsychologicalScience.2000,11:132–138[2014-01-31].PMID 11273420.doi:10.1111/1467-9280.00228.(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09-01-17).  ^Oswald,MargitE.;Grosjean,Stefan.ConfirmationBias.Pohl,RüdigerF.(編).CognitiveIllusions:AHandbookonFallaciesandBiasesinThinking,JudgementandMemory.Hove,UK:PsychologyPress.2004:79–96.ISBN 978-1-84169-351-4.OCLC 55124398.  ^28.028.128.228.328.428.528.6MartinHilbert(2012)""Towardasynthesisofcognitivebiases:Hownoisyinformationprocessingcanbiashumandecisionmak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PsychologicalBulletin,138(2),211–237;Alsoathttp://www.martinhilbert.net/HilbertPsychBull.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9.029.1Attneave,F.Psychologicalprobabilityasafunctionofexperiencedfrequenc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1953,46(2):81–86.PMID 13084849.  ^30.030.1Fischhoff,B.;Slovic,P.;Lichtenstein,S.Knowingwithcertainty:Theappropriatenessofextremeconfidence.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andPerformance.1977,3(4):552–564.doi:10.1037/0096-1523.3.4.552.  ^DuCharme,W.M.Responsebiasexplanationofconservativehumaninference.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1970,85(1):66–74.doi:10.1037/h0029546.  ^32.032.1Edwards,W.Conservatisminhumaninformationprocessing.Kleinmuntz,B.(編).Formalrepresentationofhumanjudgment.NewYork:Wiley.1968:17–52.  ^Plous1993,第38–41頁 ^Ackerman,MarkS.(編).Sharingexpertisebeyondknowledgemanagementonline.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Press.2003:7.ISBN 9780262011952.  ^WhyWeSpendCoinsFasterThanBill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yChanaJoffe-Walt.AllThingsConsidered,12May2009. ^Hsee,ChristopherK.;Zhang,Jiao.Distinctionbias:Mispredictionandmischoiceduetojointevaluation.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4,86(5):680–695.PMID 15161394.doi:10.1037/0022-3514.86.5.680.  ^(Kahneman,Knetsch&Thaler1991,p.193)理察·泰勒提出了「原賦效應」。

^存档副本.[2014-01-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Wagenaar,W.A.;Keren,G.B.Calibrationofprobabilityassessmentsbyprofessionalblackjackdealers,statisticalexperts,andlaypeople.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1985,36(3):406–416.  ^Kahneman,Daniel;AlanB.Krueger,DavidSchkade,NorbertSchwarz,ArthurA.Stone.Wouldyoubehappierifyouwerericher?Afocusingillusion(PDF).Science.2006-06-30,312(5782):1908–10[2014-01-31].PMID 16809528.doi:10.1126/science.1129688.(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7-08-10).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Zwicky,Arnold.JustBetweenDr.LanguageandI.LanguageLog.2005-08-07[2014-01-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Lichtenstein,S.,&Fischhoff,B.(1977)。

Dothosewhoknowmorealsoknowmoreabouthowmuchtheyknow?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Performance,20(2),159–183.doi:10.1016/0030-5073(77)90001-0 ^Merkle,E.C.Thedisutilityofthehard-easyeffectinchoiceconfidence.PsychonomicBulletin&Review.2009,16(1):204–213.doi:10.3758/PBR.16.1.204.  ^Juslin,P;Winman,A.;Olsson,H.Naiveempiricismanddogmatisminconfidenceresearch:acriticalexaminationofthehard-easyeffect.PsychologicalReview.2000,107(2):384–396.  ^Pohl,RüdigerF.HindsightBias.Pohl,RüdigerF.(編).CognitiveIllusions:AHandbookonFallaciesandBiasesinThinking,JudgementandMemory.Hove,UK:PsychologyPress.2004:363–378.ISBN 978-1-84169-351-4.OCLC 55124398.  ^Hardman2009,第110頁 ^Kogut,Tehila;Ritov,Ilana.The'IdentifiedVictim'Effect:AnIdentifiedGroup,orJustaSingleIndividual?(PDF).JournalofBehavioralDecisionMaking(WileyInterScience).2005,18:157–167[August15,2013].doi:10.1002/bdm.49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2-27).  ^Thompson,SuzanneC.IllusionsofControl:HowWeOverestimateOurPersonalInfluence.CurrentDirectionsinPsychologicalScience(AssociationforPsychologicalScience).1999,8(6):187–190.ISSN 0963-7214.JSTOR 20182602.  ^49.049.149.2Tversky,Amos;DanielKahneman.JudgmentunderUncertainty:HeuristicsandBiases.Science(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September27,1974,185(4157):1124–1131.PMID 17835457.doi:10.1126/science.185.4157.1124.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幫助) ^50.050.1Fiedler,K.Thetrickynatureofskewedfrequencytables:Aninformationlossaccountofdistinctiveness-basedillusorycorrelation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1,60(1):24–36.  ^51.051.1Sanna,LawrenceJ.;Schwarz,Norbert.IntegratingTemporalBiases:TheInterplayofFocalThoughtsandAccessibilityExperiences.PsychologicalScience(AmericanPsychologicalSociety).2004,15(7):474–481.PMID 15200632.doi:10.1111/j.0956-7976.2004.00704.x.  ^Baron1994,第258–259頁 ^(Kahneman,Knetsch&Thaler1991,p.193)DanielKahneman,togetherwithAmosTversky,coinedtheterm"lossaversion." ^Bornstein,RobertF.;Crave-Lemley,Catherine.Mereexposureeffect.Pohl,RüdigerF.(編).CognitiveIllusions:AHandbookonFallaciesandBiasesinThinking,JudgementandMemory.Hove,UK:PsychologyPress.2004:215–234.ISBN 978-1-84169-351-4.OCLC 55124398.  ^Shafir,Eldar;Diamond,Peter;Tversky,Amos.MoneyIllusion.Kahneman,Amos(編).Choices,values,andframe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335–355.ISBN 978-0-521-62749-8. Editors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幫助) ^Haizlip,Julie;等.Perspective:TheNegativityBias,MedicalEducation,andtheCultureofAcademicMedicine:WhyCultureChangeIsHard.[October3,20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9). 引文格式1維護:顯式使用等標籤(link) ^Baron1994,第353頁 ^Baron1994,第386頁 ^Baron1994,第44頁 ^Hardman2009,第104頁 ^Adams,P.A.,&Adams,J.K.(1960).Confidenceintherecognitionandreproductionofwordsdifficulttospell.The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73(4),544–552. ^Hoffrage,Ulrich.Overconfidence.RüdigerPohl(編).CognitiveIllusions:ahandbookonfallaciesandbiasesinthinking,judgementandmemory.PsychologyPress.2004.ISBN 978-1-84169-351-4.  ^Sutherland2007,第172–178頁 ^Hardman2009,第137頁 ^StephenM.Garciaa,HyunjinSongandAbrahamTesser.Taintedrecommendations:Thesocialcomparisonbias.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November2010,113(2):97–101.ISSN 0749-5978.doi:10.1016/j.obhdp.2010.06.0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url=(幫助).簡明摘要–BPSResearchDigest(2010-10-30).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幫助) ^Kahneman,Knetsch&Thaler1991,第193頁 ^Baron1994,第382頁 ^Baron,J.(inpreparation).Thinkinganddeciding,4thedition.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PennPsychologistsBelieve'UnitBias'DeterminesTheAcceptableAmountToEa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cienceDaily(Nov.21,2005) ^Meegan,DanielV.Zero-SumBias:PerceivedCompetitionDespiteUnlimitedResources.FrontiersinPsychology.2010,1.ISSN 1664-1078.doi:10.3389/fpsyg.2010.00191.  ^Chernev,Alexander.JackofAllTradesorMasterofOne?ProductDifferentiationandCompensatoryReasoninginConsumerChoice.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2007,33(4):430–444.ISSN 0093-5301.doi:10.1086/510217.  ^Morris,Errol.TheAnosognosic’sDilemma:Something’sWrongbutYou’llNeverKnowWhatItIs(Part1).Opinionator:ExclusiveOnlineCommentaryfromtheNewYorkTimes.NewYorkTimes.2010-06-20[2011-03-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3).  ^Marks,Gary;Miller,Norman.Tenyearsofresearchonthefalse-consensuseffect:Anempiricalandtheoreticalreview.PsychologicalBulletin(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1987,102(1):72–90.doi:10.1037/0033-2909.102.1.72.  ^Sutherland2007,第138–139頁 ^Baron1994,第275頁 ^Pronin,E.;Kruger,J.;Savitsky,K.;Ross,L.Youdon'tknowme,butIknowyou:theillusionofasymmetricinsigh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1,81(4):639–656.PMID 11642351.doi:10.1037/0022-3514.81.4.639.  ^Hoorens,Vera.Self-enhancementandSuperiorityBiasesinSocialComparison.EuropeanReviewofSocialPsychology(PsychologyPress).1993,4(1):113–139.doi:10.1080/14792779343000040.  ^Plous2006,第206頁harvnberror:notarget:CITEREFPlous2006(help) ^Hsee,ChristopherK.;ReidHastie.Decisionandexperience:whydon'twechoosewhatmakesushappy?.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2006,10(1):31–37.PMID 16318925.doi:10.1016/j.tics.2005.11.007.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幫助) ^Plous2006,第185頁harvnberror:notarget:CITEREFPlous2006(help) ^Forsyth,D.R.(2009).Groupdynamics(5thed.).PacificGrove,CA:Brooks/Cole. ^Kruger,J.LakeWobegonbegone!The"below-averageeffect"andtheegocentricnatureofcomparativeabilityjudgment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9,77:2.  ^83.083.183.2Schacter,DanielL.TheSevenSinsofMemory:InsightsFromPsychologyandCognitiveNeuroscience.AmericanPsychologist.1999,54(3):182–203.PMID 10199218.doi:10.1037/0003-066X.54.3.182.  ^Cacioppo,John.Foundationsinsocialneuroscience.Cambridge,Mass:MITPress.2002:130–132.ISBN 026253195X.  ^Walker,W.Richard;JohnJ.Skowronski,CharlesP.Thompson.LifeIsPleasant—andMemoryHelpstoKeepItThatWay!(PDF).ReviewofGeneralPsychology(EducationalPublishingFoundation).2003,7(2):203–210[2009-08-27].doi:10.1037/1089-2680.7.2.203.(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1-01-24).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86.086.1MichaelJ.Kahana;MarcW.Howard.Spacingandlageffectsinfreerecallofpurelists(PDF).PsychonomicBulletin&Review.2005年12月,(1):159–164[2014-04-26].(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4-17)(英語).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Koriat,A.;M.Goldsmith,A.Pansky.TowardaPsychologyofMemoryAccuracy.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0,51(1):481–537.PMID 10751979.doi:10.1146/annurev.psych.51.1.481.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Craik&Lockhart,1972 ^Kinnell,Angela;Dennis,S.Thelistlengtheffectinrecognitionmemory:ananalysisofpotentialconfounds..Memory&Cognition(Adelaide,Australia:SchoolofPsychology,UniversityofAdelaide).2011,39(2):348–63[7October2012].  ^WayneWeiten.Psychology:ThemesandVariations:ThemesandVariations.CengageLearning.2010:338[2014-01-31].ISBN 978-0-495-60197-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0).  ^WayneWeiten.Psychology:ThemesandVariations:ThemesAndVariations.CengageLearning.2007:260[2014-01-31].ISBN 978-0-495-09303-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SlameckaNJ.Anexaminationoftracestorageinfreerecall.JExpPsychol.1968,76(4):504–13.PMID 5650563.doi:10.1037/h0025695.  ^Shepard,R.N.(1967).Recognitionmemoryforwords,sentences,andpictures.JournalofLearningandVerbalBehavior,6,156-163. ^McBride,D.M.,Dosher,B.A.(2002).Acomparisonofconsciousandautomaticmemoryprocessesforpictureandwordstimuli:aprocessdissociationanalysis"ConsciousnessandCognition11,423-460. ^Defetyer,M.A.,Russo,R.,McPartlin,P.L.(2009).Thepicturesuperiorityeffectinrecognitionmemory:adevelopmentalstudyusingtheresponsesignalprocedure.CognitiveDevelopment,24,265-273.doi:10.1016/j.cogdev.2009.05.002 ^Whitehouse,A.J.,Maybery,M.T.,Durkin,K.(2006).Thedevelopmentofthepicture-superiorityeffect.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24,767-773.doi:10.1348/026151005X74153 ^Ally,B.A.,Gold,C.A.,Budson,A.E.(2009).ThepicturesuperiorityeffectinpatientswithAlzheimer’sdiseaseandmildcognitiveimpairment"Neuropsychologia47,595-598.doi: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08.10.010 ^Curran,T.,&Doyle,J.(2011).PicturesuperioritydoublydissociatestheERPcorrelatesofrecollectionandfamiliarity"JournalofCognitiveNeuroscience23(5),1247-1262.doi:10.1162/jocn.2010.21464 ^Martin,G.Neil;NeilR.Carlson,WilliamBuskist.Psychology3rd.PearsonEducation.2007:309–310.ISBN 978-0-273-71086-8.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Whencomprehensiondifficultyimprovesmemoryfortext.O'Brien,EdwardJ.;Myers,JeromeL.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Vol11(1),Jan1985,12-21.doi:10.1037/0278-7393.11.1.12 ^Rubin,Wetzler&Nebes,1986;Rubin,Rahhal&Poon,1998 ^DavidA.Lieberman.HumanLearningandMemor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8December2011:432[2014-01-31].ISBN 978-1-139-50253-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Morton,Crowder&Prussin,1971 ^IanPitt;AlistairD.N.Edwards.DesignofSpeech-BasedDevices:APracticalGuide.Springer.2003:26[2014-01-31].ISBN 978-1-85233-436-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E.BruceGoldstein.CognitivePsychology:ConnectingMind,ResearchandEverydayExperience.CengageLearning. :231[2014-01-31].ISBN 978-1-133-0091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Poppenk,Walia,Joanisse,Danckert,&Köhler,2006 ^vonRestorff,1933 ^Baron1994,第224–228頁 ^Fisk,JohnE.Conjunctionfallacy.Pohl,RüdigerF.(編).CognitiveIllusions:AHandbookonFallaciesandBiasesinThinking,JudgementandMemory.Hove,UK:PsychologyPress.2004:23–42.ISBN 978-1-84169-351-4.OCLC 55124398.  ^Jeng,M.Aselectedhistoryofexpectationbiasinphysics.AmericanJournalofPhysics.2006,74(7):578–583.doi:10.1119/1.2186333.  ^Dalton,D.&Ortegren,M.Genderdifferencesinethicsresearch:Theimportanceofcontrollingforthesocialdesirabilityresponsebias.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11,103(1):73–93.doi:10.1007/s10551-011-0843-8.  ^Kahneman,Daniel;ShaneFrederick.RepresentativenessRevisited:AttributeSubstitutioninIntuitiveJudgment.ThomasGilovich,DaleGriffin,DanielKahneman(編).HeuristicsandBiases:ThePsychologyofIntuitiveJudgment.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49–81.ISBN 978-0-521-79679-8.OCLC 47364085.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Slovic,Paul;MelissaFinucane,EllenPeters,DonaldG.MacGregor.TheAffectHeuristic.ThomasGilovich,DaleGriffin,DanielKahneman(編).HeuristicsandBiases:ThePsychologyofIntuitiveJudgme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397–420.ISBN 0-521-79679-2.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幫助) 參考資料[編輯] Baron,Jonathan.Thinkinganddeciding2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ISBN 0-521-43732-6.  Baron,Jonathan.Thinkinganddeciding3rd.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ISBN 0-521-65030-5.  Bishop,MichaelA.;J.D.Trout.EpistemologyandthePsychologyofHumanJudgment.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ISBN 0-19-516229-3.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幫助) Gilovich,Thomas.HowWeKnowWhatIsn'tSo:TheFallibilityofHumanReasoninEverydayLife.NewYork:TheFreePress.1993.ISBN 0-02-911706-2.  Gilovich,Thomas;Griffin,Dale;Kahneman,Daniel.Heuristicsandbiases:Thepsychologyofintuitivejudgment.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ISBN 0-521-79679-2.  Greenwald,A.TheTotalitarianEgo:FabricationandRevisionofPersonalHistory(PDF).AmericanPsychologist(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1980,35(7)[2014-01-31].ISSN 0003-066X.(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4-18).  Hardman,David.Judgmentanddecisionmaking:psychologicalperspectives.Wiley-Blackwell.2009.ISBN 978-1-4051-2398-3.  Kahneman,Daniel;Slovic,Paul;Tversky,Amos.JudgmentunderUncertainty:HeuristicsandBiases.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ISBN 0-521-28414-7.  Kahneman,Daniel;Knetsch,JackL.;Thaler,RichardH.Anomalies:TheEndowmentEffect,LossAversion,andStatusQuoBias(PDF).The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AmericanEconomicAssociation).1991,5(1):193–206[2014-01-31].(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2-11-24).  Plous,Scott.ThePsychologyofJudgmentandDecisionMaking.NewYork:McGraw-Hill.1993.ISBN 0-07-050477-6.  Schacter,DanielL.TheSevenSinsofMemory:InsightsFromPsychologyandCognitiveNeuroscience(PDF).AmericanPsychologist(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1999,54(3):182–203[2014-01-31].ISSN 0003-066X.PMID 10199218.doi:10.1037/0003-066X.54.3.18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3-05-13).  Sutherland,Stuart.Irrationality.Pinter&Martin.2007.ISBN 978-1-905177-07-3.  Tetlock,PhilipE.ExpertPoliticalJudgment:howgoodisit?howcanweknow?.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5.ISBN 978-0-691-12302-8.  Virine,L.;Trumper,M.ProjectDecisions:TheArtandScience.Vienna,VA:ManagementConcepts.2007.ISBN 978-1-56726-217-9.  閱論編認知偏誤認知與決策偏誤 不明確性效應 錨定效應 注意力偏誤 可得性捷思法 從眾效應 巴納姆效應 信念偏誤 偏見盲點 啦啦隊效應 支持選擇偏誤 集群錯覺 雞尾酒會效應 確認偏誤 相合性偏誤 文化偏誤 知識的詛咒 誘餌效應 差異偏誤(英語:Distinctionbias) 過程時間忽視(英語:Durationneglect) 移情隔閡 稟賦效應 不當類比 輕率概化 聚焦效應 框架效應 功能固著 投射作用 史學家謬誤 基本歸因 達克效應 暈輪效應 難易效應 後見之明 敵對媒體效應 尖角效應 可辨識受害者效應 宜家效應 控制的錯覺 效度的錯覺 錯覺相關 影響力偏誤(英語:Impactbias) 資訊偏誤 妄下結論 公正世界理論 損失趨避 多看效應 心靈投射謬誤 負面偏誤 忽略可能性 正常化偏誤 不作為偏誤 樂觀偏誤 鴕鳥效應 結果偏誤 過度自信效應 空想性錯視 悲觀偏誤 規劃謬誤 當下偏誤(英語:Presentbias) 迴歸謬誤 自利性 現狀偏誤 刻板印象 單位偏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熟悉路線效應 主觀驗證 倖存者偏誤 雷斯多夫效應 一廂情願 零風險偏誤 姓名決定論 生日數字效應 姓名字母效應 統計與機率偏誤 基本比率謬誤 合取謬誤 辯護人謬誤 估計量偏誤 賭徒謬誤 逆賭徒謬誤 熱手謬誤 檢察官謬誤 選擇偏誤(英語:selectionbias) 多重比較謬誤 德州神槍手謬誤 戲局謬誤 其他偏誤 歸納偏置 全文偏誤 教育中的偏誤(英語:Biasineducation) 媒體偏見 虛假平衡 美國新聞媒體與越南戰爭(英語:UnitedStatesnewsmediaandtheVietnamWar) 南亞的媒體偏見(英語:MediabiasinSouthAsia) 美國的媒體偏見(英語:MediabiasintheUnitedStates) 媒體對阿以衝突的報導(英語:MediacoverageoftheArab–Israeliconflict) 媒體對烏克蘭危機的描述(英語:MediaportrayaloftheUkrainiancrisis) 發表偏誤 白帽子偏誤(英語:Whitehatbias) 應對方法 認知偏誤緩解(英語:Cognitivebiasmitigation) 除偏(英語:Debiasing) 判斷與決策中的啟發式方法(英語:Heuristicsinjudgmentanddecision-making) 主題 分類 列表 閱論編批判性思維 分析 歧義性 論證 信仰 偏見 公信力 證據 解釋 解釋力(英語:Explanatorypower) 事實 謬論 探究(英語:Inquiry) 意見 奧卡姆剃刀 前提 政治宣傳 審慎 推理 關聯 修辭學 嚴格 含糊 閱論編謬誤 形式謬誤命題邏輯謬誤 肯定後件 否定前件 換位不換質 換質不換位 肯定選言 否定聯言 量化詞邏輯謬誤 不當對立 不當換位 不當換質換位 存在謬誤 量化詞對調 三段論邏輯謬誤 大詞不當 小詞不當 中詞不周延 肯定推得否定 否定推得肯定 互斥前提 四詞謬誤 雜類謬誤 謬誤謬誤 蒙面人謬誤  非形式謬誤不一致的謬誤 破釜邏輯 不相干的謬誤偽冒論題 打稻草人 煙霧彈 訴諸言論自由 偽冒理據 訴諸權威 訴諸群眾 訴諸人身 訴諸性別 訴諸動機 訴諸後果 訴諸情感 訴諸中庸 訴諸無知 推卸舉證責任 訴諸沉默 積非成是 起源謬誤 關聯謬誤 作風蓋過實質 不充分的謬誤以偏概全 逆偶例謬誤 合成謬誤 偏誤樣本 訴諸可能 布佛氏論證 訴諸陰謀 單方論證 軼事證據 不完整的比較 不一致的比較 完美主義 權宜主義 以全概偏 偶例謬誤 分割謬誤 區群謬誤 懶於歸納 因果謬誤 與此故因此 後此故因此 倒果為因 單因謬誤 複合結果 無足輕重 迴歸謬誤 滑坡謬誤 不當預設的謬誤 乞題 循環論證 既定觀點用詞 雜類謬誤言詞謬誤 歧義謬誤 定義謬誤 假精確 劃界謬誤 具體化謬誤 廢話謬誤 不當論證 訴諸斷言 訴諸對立 訴諸頑固 訴諸反覆 訴諸冗贅 亂槍打鳥 不當提問 雙管問題 既定觀點問題 誘導性提問 引導性問題 不當對立 非黑即白 否認對立 打壓對立 主題 分類 列表 閱論編認知偏誤認知與決策偏誤 不明確性效應 錨定效應 注意力偏誤 可得性捷思法 從眾效應 巴納姆效應 信念偏誤 偏見盲點 啦啦隊效應 支持選擇偏誤 集群錯覺 雞尾酒會效應 確認偏誤 相合性偏誤 文化偏誤 知識的詛咒 誘餌效應 差異偏誤(英語:Distinctionbias) 過程時間忽視(英語:Durationneglect) 移情隔閡 稟賦效應 不當類比 輕率概化 聚焦效應 框架效應 功能固著 投射作用 史學家謬誤 基本歸因 達克效應 暈輪效應 難易效應 後見之明 敵對媒體效應 尖角效應 可辨識受害者效應 宜家效應 控制的錯覺 效度的錯覺 錯覺相關 影響力偏誤(英語:Impactbias) 資訊偏誤 妄下結論 公正世界理論 損失趨避 多看效應 心靈投射謬誤 負面偏誤 忽略可能性 正常化偏誤 不作為偏誤 樂觀偏誤 鴕鳥效應 結果偏誤 過度自信效應 空想性錯視 悲觀偏誤 規劃謬誤 當下偏誤(英語:Presentbias) 迴歸謬誤 自利性 現狀偏誤 刻板印象 單位偏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熟悉路線效應 主觀驗證 倖存者偏誤 雷斯多夫效應 一廂情願 零風險偏誤 姓名決定論 生日數字效應 姓名字母效應 統計與機率偏誤 基本比率謬誤 合取謬誤 辯護人謬誤 估計量偏誤 賭徒謬誤 逆賭徒謬誤 熱手謬誤 檢察官謬誤 選擇偏誤(英語:selectionbias) 多重比較謬誤 德州神槍手謬誤 戲局謬誤 其他偏誤 歸納偏置 全文偏誤 教育中的偏誤(英語:Biasineducation) 媒體偏見 虛假平衡 美國新聞媒體與越南戰爭(英語:UnitedStatesnewsmediaandtheVietnamWar) 南亞的媒體偏見(英語:MediabiasinSouthAsia) 美國的媒體偏見(英語:MediabiasintheUnitedStates) 媒體對阿以衝突的報導(英語:MediacoverageoftheArab–Israeliconflict) 媒體對烏克蘭危機的描述(英語:MediaportrayaloftheUkrainiancrisis) 發表偏誤 白帽子偏誤(英語:Whitehatbias) 應對方法 認知偏誤緩解(英語:Cognitivebiasmitigation) 除偏(英語:Debiasing) 判斷與決策中的啟發式方法(英語:Heuristicsinjudgmentanddecision-making) 主題 分類 列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認知偏誤列表&oldid=69554857」 分類:認知偏誤謬誤行為金融學批判性思維隱藏分類:CS1美國英語來源(en-us)含有未知參數的引用的頁面CS1英語來源(en)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引文格式1錯誤:缺少作者或編者引文格式1維護:顯式使用等標籤含有訪問日期但無網址的引用的頁面含有存檔網址錯誤的引用的頁面含有哈佛參考文獻格式系列模板連結指向錯誤的頁面自2021年11月維基百科來源清理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有藍鏈卻未移除內部連結助手模板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CatalàDeutsch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ไทยУкраїнська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