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遺址 - 我們的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考古學者還在這裡發現深達三、四公尺的土石流堆積層。
早在一千多年 ... 劉益昌也認為,漢本遺址的重要性不下於卑南遺址與十三行遺址,它解答了台灣史前史中許多謎題。
JumptoNavigation
JumptoMaincontent
您在這裡首頁
考古遺址
漢本在路上
2016/01/18
漢本在路上
顯示之日期
201601/18
摘要
這片史前聚落,層層疊疊,埋藏在最令人最驚訝的所在。
工程壓力,讓考古工作,背負延宕通車的罪名。
當蘇花改遇上漢本遺址,進行到一半的工程,該如何繼續?
2012年3月,蘇花改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一位其他路段的考古隨行監看人員過來工地附近用餐,忽然發現眼前的土層,竟然有一整排陶片,從此揭開埋藏在地底一、兩千年的秘密。
漢本位於宜蘭與花蓮交界,西側是高聳的中央山脈,東側是深邃的太平洋,南邊是水勢湍急的和平溪。
誰也料想不到,這個地勢險峻的地方,竟然存在著一個兩、三百戶以上的史前聚落。
漢本地名源自於日文的「半分」,位置正好是蘇花海岸線的中間點,對於海洋民族來說,從北台灣到花蓮,漢本是航程中必須停靠的中繼站,也是適合躲避敵人的地方,那麼這群人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劉益昌,把這群人稱為「最早的台商」。
因為在漢本遺址陸續出土的遺物中,有許多舶來品,像是南洋的玻璃珠、瑪瑙珠,還有青銅器、銅錢、金箔等等,可見當時海上交易熱絡。
考古學者還在這裡發現深達三、四公尺的土石流堆積層。
早在一千多年前,地震與土石流,就不斷威脅著人們,漢本人為了抵禦天災,做了駁坎等土木工程,想辦法與災害共存。
漢本遺址非常立體,家戶櫛比鱗次,他們把過世家人埋在家裡,這種喪葬與住家形式,與早期原住民非常相似。
漢本遺址至今總共挖掘到三個文化層,第一文化層大約距今900到1600年,屬於金屬器時代,第二文化層距今1600到2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去年考古團隊又發掘到2000年前更古老的第三個文化層。
劉益昌推測,漢本人應該是阿美族、噶瑪蘭族也是凱達格蘭族的祖先,隨著遷徙融入台灣眾多族群中,可說是台灣人共同的祖先之一。
考古團隊用極為謹慎的作業方式,替漢本這群老祖先搬家。
劉益昌也認為,漢本遺址的重要性不下於卑南遺址與十三行遺址,它解答了台灣史前史中許多謎題。
橫跨新石器與金屬器時代,煉鐵爐的發現,可以清楚看到1600年前,煉鐵技術的引進與萌芽,推測北部十三行的煉鐵技術,可能也受到這群人的影響。
考古學者推估,漢本遺址長約400公尺,寬約250公尺,而蘇花改從谷風隧道往南到和平這一段,正好不偏不倚貫穿遺址文物的精華區。
如今遺址越挖越深,勢必影響工程進度。
2015年12月,花蓮縣長傅崐萁甚至到工地現場,向施工單位與中研院喊話。
在通車壓力下,去年12月公路局片面決定,台9線西側機房沉沙池等預定地的搶救工程,不再委託給中研院,重新發包給其他團隊。
但劉益昌認為,遺址搶救程序不該是工程單位說了算,到目前為止,主管機關宜蘭縣文化局對遺址本身的定位,是否依法指定為遺址,還沒有做出裁定。
公路局目前重新發包給其他考古團隊挖掘搶救的部分,是位於台九線西側,除了一根塔柱外,其他都是機房、沉沙池等附屬設施,劉益昌認為,這些設施可以考慮遷移,節省考古搶救時間。
然而蘇花改工程處認為,機房等設施不宜離公路太遠,遷移在施工上有困難。
在主管機關難以定奪,工程與遺址搶救單位各有立場下,蘇花改的考古難題仍然難解。
其實蘇花改要克服的不只遺址,目前的通車期程,蘇澳到東澳段是民國106年,南澳到和平段預計在107年,最南段的和中到大清水,因為遭遇土石流,又面臨包商倒閉,預計民國108年才能通車。
遺址搶救其實只是蘇花改工期延宕諸多因素之一。
蘇花改現在面臨的問題,突顯當時環評過程的匆促。
回顧民國99年,一輛滿載陸客的遊覽車翻落蘇花公路,之後花蓮縣長帶著地方居民北上施壓,讓蘇花改創下在最短時間內通過環評的紀錄。
當時環評委員與環保團體就質疑,蘇花改的地質調查與遺址調查都不夠充分。
蘇花改從民國100年開工至今,因為路線變更,環境影響評估差異分析又重新做了三次,當初急速通過,事後再來修改,如今又遇上遺址問題。
當初的快給民意暫時交代,卻留給工程更多後續難題。
如今主管機關得拿出擔當,謹慎對待漢本遺址的價值,在文化資產與工程進度間,做出取捨…
學科
文化
縣市
宜蘭縣
花蓮縣
關鍵字
漢本遺址,蘇花改,蘇花公路,文資法,考古遺址,劉益昌
這片史前聚落,層層疊疊,埋藏在最令人最驚訝的所在。
工程壓力,讓考古工作,背負延宕通車的罪名。
當蘇花改遇上漢本遺址,進行到一半的工程,該如何繼續?
相關議題連結
後山路
誰來決定蘇花高
上山下山難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張岱屏
攝影/剪輯陳忠峰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文化
閱讀更多關於漢本在路上
開發巨輪下的芝山願景
2013/09/23
開發巨輪下的芝山願景
顯示之日期
201309/23
摘要
10層、20層、30層…一棟棟高樓從市中心向外擴張,芝山岩,這個台北盆地最古老的遺跡,將被包圍?
好幾千年前,有一群古台北人,沿著雙溪河來到陽明山山腳下的一個小土丘,捕魚狩獵維生,這個古台北人眼中最理想的居所,就在芝山岩。
在學者眼中,芝山岩是台北盆地的一顆綠寶石。
這裡有兩千萬年前海底的生痕化石,森林裡保存著,只有熱帶海岸才有的樹種-搭肉刺,小小山丘有著200多種植物。
日據時期,日本人把這裡指定為天然紀念物,也是第一個劃設的保安林。
她更是一座讓考古學者驚訝不已的小山,地層裡保有最完整的古老台北人生活遺跡。
不只是史前遺跡,這個小山丘也是漢人移民到台北墾拓時,心靈的憑藉,260年歷史的芝山岩惠濟宮,由漳州人所建,廟門朝向大稻埕,與萬華的祖師廟遙遙相望,是士林北投重要的信仰中心。
不遠處還有個地方叫「同歸所」,原來早年漳泉械鬥時,許多死亡無人認領的屍骨,就全部埋葬在這裡。
每到農曆七月,惠濟宮都會召集信眾,在同歸所舉辦開龕門與關龕門的儀式。
不只是老台北人,芝山岩也是現代台北人理想的居所。
附近大多還是兩層樓的老社區,居民習慣在路旁、庭院,種植各式各樣的果樹,不但自己享用,附近的鳥類、白鼻心也會來一飽口福。
社區裡最年長的居民,是一位日本老太太,四十年前和先生來到這裡定居,從此離不開芝山岩。
然而,開發的腳步,瓦解了芝山岩腳下,這個靜靜的老社區。
十多年來在建商的逐步遊說下,原本28戶的社區,現在只剩下4戶。
84歲的日本老阿媽是建商眼中最牛釘子戶,她曾經客氣的跟建商說「你們如果要蓋高樓,可不可以等我到天堂去再說。
」
芝山岩附近的社區還有一個特色,社區圍牆都是用當地出產,著名的唭哩岸石堆砌而成,但是建商在施工同時,卻不顧居民的感受與安全性,將鄰近的圍牆拆除。
在建商的前後包夾下,老住戶低矮的房子成了夾心餅乾,像是住在大工地裡,原本社區的面貌,變得支離破碎。
這幾年,建商絡繹不絕的來社區談都更蓋高樓,但對住在當地的居民來說,這些開發卻只造成生活品質的下降。
更重要的是,大樓距離芝山岩不過100公尺,芝山岩是一個55公尺高的山丘,在這麼近的地方,蓋十幾層、甚至二十層的高樓,一定會遮蔽芝山岩的景觀。
考古學者劉益昌認為,芝山岩是記錄台北歷史發展的一顆活化石,保護芝山岩,不單單是保護這個小山丘,必須讓一般民眾能夠看見她,才能理解她的歷史與珍貴。
早在民國89年,台北市政府委託都市設計學者陳亮全等人,所做的「芝山岩史蹟公園資源維護展示計畫」中,就曾經向台北市政府提出明確建議,應該對芝山岩周遭的開發,訂出適當的管制。
陳亮全等人,曾經從芝山岩內外做視覺模擬,分區訂出芝山岩鄰近地區建築高度的上限,由近而遠分別是18公尺、24公尺、30公尺,這些建議曾經被採納過,多年前居民也成功擋下14層樓的建案。
但是學者的建議,後來並沒有成為正式條例,目前唯一的把關機制,只有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
劉益昌指出,早年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於古蹟的「鄰接地區」有明文規範,幾年前修法時,卻被取消。
根據社區居民的調查,芝山岩周遭正在進行的高樓開發案、都更案,就有十幾處,原本的好山好水面臨極大的開發壓力。
芝山岩附近的福志里,是目前高樓建案與都更案最多的區域,在芝山岩前方最主要的通道雨農路上,早期傳統市場的空地,也因為都市更新將冒出一棟24層的高樓。
蓋高樓影響的不只是景觀,傳統的菜攤、賣菜的阿嬤、居民的生活品質、交通等等,都會受到衝擊。
如果都市更新只是興建高樓,把土地利益當作唯一考量,忽略周邊居民的生活品質與環境,這樣的更新,會是居民想要的嗎?對於社區的樣貌,居民能不能有發言權,甚至參與決策的機會?
在都市專業規劃者的引導下,芝山岩附近四個里的里民,共同參與社區工作坊,他們在地圖上用小旗子標示自己最喜愛,以及最討厭的地方。
兩天的工作坊,居民透過討論、拼貼,重新勾勒出心目中美好社區的樣貌。
芝山岩面臨的問題,在台灣各地不斷出現。
在開發巨輪下,公眾景觀往往是沉默的犧牲品。
景觀學者郭瓊瑩指出,景觀是公共財,不應淪為建商買賣的資產,應該要有法令約制。
但台北市政府的景觀管理自治條例草案,三年多前送交議會,至今還沒通過。
在法令工具仍不完備的情況下,芝山岩的居民,決定用自己的方式發聲。
當蓋高樓、炒房價,成為難以抵擋的趨勢,站在台北最古老的遺跡上,芝山岩居民提出不一樣的價值觀與發展遠景。
他們衷心盼望著,芝山岩這顆台北盆地的綠寶石,能在開發夾縫中,繼續閃耀!
學科
開發,文化
縣市
台北市
士林區
關鍵字
芝山岩,芝山巖,史前遺跡,考古遺址,都市更新,都更,陳亮全,文資法,郭瓊瑩,都市景觀,城市規劃
10層、20層、30層…一棟棟高樓從市中心向外擴張,芝山岩,這個台北盆地最古老的遺跡,將被包圍?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張岱屏
攝影/剪輯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開發
閱讀更多關於開發巨輪下的芝山願景
盲‧茫‧淡北路
2008/10/06
盲‧茫‧淡北路
顯示之日期
200810/06
摘要
還記得四隻丹頂鶴翩翩來台,台北縣政府宣布停止金山2-3號道路興建,挽救了清水溼地的那段往事嗎?台北縣大力推動綠色交通,打造低碳城市的願景,現在卻要興建淡水河北側平面道路,方便更多車輛長驅直入。
有人說鄰河的城市是最美的城市。
與河同名的淡水小鎮,如果水陸之間再橫亙起一條水泥巨龍,水岸城市之美,會不會粉碎?
匯聚流經台北盆地的河流,淡水河承載著城市發展的點滴,也孕育著自然界的生機。
接近河口的竹圍紅樹林,擁有全台最大的水筆仔純林,歷經民國69年紅樹林保衛戰的喧囂,這76公頃的紅樹林,成為受林務局保護的唯一水上森林,同時也是許多候鳥過境的加油站。
和一般的河口灘地不同,紅樹林把生存空間立體化了,底層、中層、高層都有不同生物棲息,而且紅樹林有固岸作用,水筆仔的根系牢牢抓住泥土,建構了這片河濱綠廊,同時,也就是這樣生意盎然的景致,再加上規劃良好的單車道,讓騎車到淡水,成為深受單車族喜愛的路線。
尤其傍晚時刻,微風徐徐,夕照金黃,有種天寬地闊的自在暢快。
天然的好環境,加上深厚的文化氣息,淡水成為北台灣出名的觀光勝地,再加上三芝、金山、北海岸等地區,使得台二線這條交通要道,每到假日一定車多,從竹圍到紅樹林這一段,就是個交通瓶頸。
根據台北縣政府表示,從竹圍到登輝大道穿越性車流佔70%以上。
為了改善交通狀況,縣府規劃了一條『淡水河北側平面道路』,定位為拓寬台二線的『替代道路』。
將從登輝大道開始,經過紅樹林到竹圍之間的綠帶,再經過關渡大橋,銜接台北市的大度路,其中高架部份佔1.7公里,地下箱涵0.28公里,平面部分為寬度約20公尺的四線車道,總長度4.7公里,節省5分鐘的車程。
縣府也表示,計畫道路興建後,提高行車效率,最高可以減少竹圍運輸走廊21%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這條淡北道路總經費為38.94億元,其中淡水鎮公所出資一億,擴大內需專案經費六億,其餘由台北縣政府承擔。
由於道路接近行水區,因此由水利局主導。
另外,這條道路與整個淡海新市鎮的未來也息息相關,目前有許多建案正在興建中,有這條路,建商才能吸引人潮來購買。
這條路不只要應付目前窘況,也為了紓解未來車潮。
其實早在2000年,交通部就曾提出一條12.8公里長的『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全線採高架形式,當年環評結果為不宜開發,幾年之後,台北縣政府重新包裝,改提『淡水河北側平面道路』的計畫,引發環保團體強烈抨擊。
交通單位調查,台二線在竹圍到紅樹林段短短六公里,就有十四個紅綠燈,橫向交通量大,加上標線劃設不當,是塞車主因。
而台二線兩旁,有些新蓋的建物內縮5公尺,預留了台二線拓寬所需要的寬度,有些舊的建物卻依然緊臨道路,遲遲沒有徵收。
研究交通運輸的學者認為,改善目前的標誌系統與交通管理,妥善配置大眾運輸工具,拓寬台二線增加車道,都能改善目前的交通問題,但是政府不給其他方案的選擇,優先給人民一個開新路的選項。
依法令規定,長度五公里以上的快速道路開發,或是行經生態敏感地區,必須經過環評,但是這條道路4.7公里的長度,剛好低於環評標準,並且巧妙的避開竹圍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僅貼近這片紅樹林,最近的距離大約2公尺。
雖然路線規劃在合法範圍,但是依然會對紅樹林造成傷害,淡北道路將吞噬紅樹林與都市之間的綠帶,造成擠壓效應,紅樹林會往外退縮,它所提供的生存空間也就被壓縮掉了。
竹圍地區曾經有淹水紀錄,一旦道路興建,會不會影響排洪,也讓居民十分擔心。
同時,淡北道路將緊鄰現有的單車道,也讓單車族憂心忡忡。
另外,今年七月初,考古專家劉鵠雄在紅樹林捷運站後方,發現史前文化遺跡。
七月二十五日,台北縣政府文化局邀請考古學者前往會勘,確認這裡有圓山文化遺址。
究竟這個遺址的範圍有多大,整體的重要性如何,台北縣政府已經委請台大教授進行勘查,9月下旬期初報告出爐,確認在紅樹林捷運站後方的高厝坑區遺址,有再挖掘研究的必要,評估還需要三個月的時間,要到12月才會有正式結果。
從紅樹林保育、史前遺址的維護、淹水疑慮到綠色交通願景,這條淡北道路的興建將帶來多方影響,但是政府與居民之間卻沒有良好溝通。
8月1日,台北縣政府舉辦第七場地方說明會,希望正反兩方理性溝通,但是會場上,卻出現了一些來歷不明的人士,於是反淡北道路聯盟原定要抗議的計畫,也緊急取消,只在會場發言。
從氣氛詭異的說明會到高高懸掛『支持淡北道路』的鮮紅布條都傳達縣府極欲興建的立場,但是居民還是持續發出反對聲浪。
竹圍居民在網路上發起連署,吸引一百多個團體以及上萬人參加,同時也在社區裡設置連署站,讓往來行人有機會了解河岸面臨的威脅。
他們也自發性的製作文宣,機動式的在鬧區發放。
在這場小百姓與大政府的對抗中,居民滿腹委屈。
9月2日,高鐵局召開淡水輕軌可行性評估,估計總經費為97億,希望由台北縣政府負擔47億,但是台北縣政府認為分配不合理,協商宣告破局。
緊接著,9月4日,交通部決議,為了改善淡水交通,除了興建淡北平面道路、拓寬台二線,還要蓋一座連結八里與淡水的淡江大橋。
總經費高達304億元。
這樣的規劃,讓環保團體完全無法接受。
批評政府『擴大內需亂開路、節能減碳也跳票』
面對縣府的強勢作為,居民的行動更加積極。
9月11日,自發性舉辦『揭開淡北道路真相』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來分享觀點。
9月18日,前往監察院陳情。
9月26日,邀請考古專家來分享紅樹林史前遺址的點滴。
一連串行動終於贏得環保署的關注,10月1日,環保署長表示,這條路是當年的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的替代方案,對環境的影響雷同,還是要環評。
對此,台北縣政府說,七月份環保署有正式行文,因為這條路長度不到5公里,沒有經過紅樹林與行水區,挖填範圍小於十萬立方公尺,依法不必環評。
對於環保署的新決定,他們將會提出申訴。
目前這條道路沿線的土地徵收還沒完成,史前文化遺址的調查也還沒完備,同時環評爭議又起,是否如期開工,還有變數。
萬一河畔揚起車塵喧囂,不再有人駐足嬉鬧,當人與河必須相隔,淡水還會不會是淡水?我們期待,政府能在開發與維護環境永續的拉扯中,做出正確判斷,別讓這個城鎮與河川水脈,漸行漸遠。
側記
在9月11日,居民所舉辦的『揭開淡北道路真相』座談會上,淡江大學黃瑞茂教授說,『因為淡水之美,我們來了,但是我們來了,卻毀了淡水』,簡單的幾句話,道盡人為開發所帶來的哀傷。
其實不只是淡水,許多美麗的地方,都因為人類的到來而失去原始色彩。
能不能善用已開發的,盡量保留更多的自然?畢竟,人可以開路、造鎮,卻還沒有能力創造生命,孕育自然。
學科
開發
縣市
新北市
淡水區
關鍵字
淡北道路,紅樹林,交通運輸,高架橋,淡海新市鎮,考古遺址,淡江大橋
還記得四隻丹頂鶴翩翩來台,台北縣政府宣布停止金山2-3號道路興建,挽救了清水溼地的那段往事嗎?台北縣大力推動綠色交通,打造低碳城市的願景,現在卻要興建淡水河北側平面道路,方便更多車輛長驅直入。
有人說鄰河的城市是最美的城市。
與河同名的淡水小鎮,如果水陸之間再橫亙起一條水泥巨龍,水岸城市之美,會不會粉碎?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陳佳利
攝影張光宗陳添寶,剪輯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開發
閱讀更多關於盲‧茫‧淡北路
誰愛平埔族–西拉雅之夢
2007/12/21
誰愛平埔族–西拉雅之夢
顯示之日期
200712/21
一項快速道路工程,在台灣南部下營地區的農地上進行,整地時卻發現,道路底下埋藏大量文化遺物,負責興建的公路局,邀請中研院考古團隊前來調查。
挖掘發現的文化遺跡定名為西寮遺址,隨著開挖的區域不斷增大,調查團隊在不同考古坑洞內,發現許多陶器,以及獸骨等埋葬物,察覺這是廣大的人類住居遺址,並且具有空間秩序的社會結構。
在臨時搭建的考古工作站,內部堆滿一籃籃出土文物,工作人員清潔、整理碎片,並且進行討論分析,釐清這些文物的年代,以及居住在該地區的人種。
在出土文物中,發現以貝類拜壺的現象。
中研院劉益昌教授,領導考古工作團隊,已經進行一年多的考古調查工作,根據他的研判,這個文化遺址,應該就是一千年前的平埔人,成為台灣歷史的重大發現。
但是危機存在,開路工程不斷進行,原本公路局編列經費,可以支應大量居民協助考古工作,但是隨著道路工期的時間壓力,考古經費日益減少,所有考古坑洞,幾乎停止挖掘調查,甚至計畫重新掩埋,讓乍現的平埔文化遺址,永遠塵封地底。
台灣住過什麼樣的人,一直是這塊島嶼上想要弄清楚的事。
在清朝漢人社會渡海來台之前,台灣原始住民是誰?隨著許多歷史文獻的研究,以及鄉間田野的調查,歷史圖譜漸漸清晰,以南島文化為根基的原住民,成為台灣島嶼最原始的住民。
其中居住高山地區的原住民,至今依舊存在,並且區分為十二族,散居在台灣高山地區。
但是居住在平原地區的原住民,卻在歷史上完全隱沒消失,直到近二十年,才以平埔族的稱呼,開始被外界注意,並且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工作。
平埔族在台灣的生活面貌,成為許多人關心的事物,一群成大台文所的學生,前往台南縣北頭洋公廨,參訪平埔族的文化歷史。
根據調查發現,平埔族的原住民,居住在台灣平原區域,從北到南可以概分為十多個社群,南部地區的西拉雅社群,分佈最廣,文化保存較多,成為平埔研究的重點地區。
這些長期生活在台灣平原的原住民,缺乏書寫文字,並沒有留下太多記錄,直到英、荷等國前來台灣,才在蕭壟城記等文獻中,發現些許的記載,讓人理解四百年前,這群原住民的生活樣貌。
其中,清朝時期的圖畫遊記,繪製平埔族的文化風采,成為平埔文化重要的研究資料。
但是,晚期漢人來台,大量的通婚,以及佔據農地,壓縮平埔的生活空間,加上日治時期的高壓政策,更讓平埔族隱藏自己的身份,漸漸消失在歷史的舞台。
至今,平埔的歷史面貌依舊模糊,除了少數文獻,以及日治時期留下的影像資料,就只剩少數地區留存的公廨,以及保留下來的平埔夜祭,成為現今唯一理解平埔文化的入口。
平埔族信奉阿立祖的拜壺文化,成為平埔族的共同信仰,不同地區的社群,會在不同時刻,舉行夜祭儀式,向泛神、祖靈祭拜,祈求平安。
佳里鎮蕃仔田地區,舉行一年一度的平埔夜祭,依照保存下來的古例進行。
平埔夜祭中,獻豬還願成為重要的儀式,居民獻祭豬隻,並且覆蓋白布,向祖靈祈禱。
在不同時刻,引領參與儀式者,圍成圓圈合唱牽曲,來答謝祖靈。
整個儀式會進行到深夜,直到所有儀式程序的完成。
但是,平埔夜祭只在極少數地方保留,許多地區早已失傳,部分保留儀式的地區,因為長期接觸漢人社會,儀式中漸漸融入漢人神佛信仰的儀式。
大內鄉頭社夜祭,算是平埔夜祭中最具規模的祭典,但是也最顯露文化滲透的現象。
頭社公廨已經具有廟宇的型態,並非傳統公廨的建築,儀式開始的起覘請神的扶轎行為,更是融合漢人文化中的祭祀方式。
整個過程中,尪姨扮演重要的祭師角色,她能和祖靈溝通,以「向」的法術,決定儀式的進行。
夜祭進行中,牽曲吟唱的時刻,混合後方謝神戲臺的聲響,讓夜祭儀式產生混淆,失去原始夜祭的肅敬。
祭典的文化交融,以及夜祭的觀光化,都讓保留平埔文化的祭典,失去原來的面貌。
平埔族的現代困境,不僅在於強勢文化壓制下的失根現象,更在觀光文化興起後,讓夜祭走向表演性質。
段洪坤是平埔復興運動的推動者,他的故鄉東山鄉吉貝耍地區,保留許多平埔文化的精神。
因為蕃屯的歷史因素,吉貝耍保留平埔祭祀文化的特色。
部落中的老人,多數都還能說平埔語言,並且懂得祭祀方式。
但是,對於年輕一輩,長期的隱沒與壓制,他們多數不知道自己是平埔後裔。
推動平埔復興運動,成為段洪坤的心願,十多年來和其他社群一起努力,讓更多的平埔社群,找回自己的根源。
推動平埔文化事務,台南縣算是全力推動的先行者,不僅協助各地成立平埔文化園區,也舉辦學術研討會,深厚平埔族的研究。
劉益昌教授進行西寮遺址的考古調查,在會中進行專案報告。
段洪坤則是針對平埔血統的研究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
平埔研究成為台灣文化的重要學科,每個人都想釐清這塊歷史拼圖中缺失的一角。
2005年,西拉雅國家風景區成立,一個以平埔族西拉雅社群命名的國家風景區,提升平埔文化的可見度,但是在內容上卻是多些地區旅遊指南,少些平埔文化的深度。
除了認知不足,更重要的是除了夜祭、公廨之外,很難找出代表平埔歷史的展示物。
當西拉雅國家風景區,擔心找不到平埔文化的歷史代表,西寮遺址的考古工作團隊,卻擔心代表平埔文化的歷史遺址即將消失,保留與消失之間,成為一種歷史荒謬。
道路的興建,讓西寮遺址開始荒廢,劉益昌擔心在這個遺址內,充滿太多未解之謎,同時也能提供一種比對,印證平埔族的種種傳說。
西寮遺址的出現,成為瞭解平埔社會的源頭,也能回顧千年前的台灣樣貌,但是一旦深埋道路地底,無異將一道理解之門,完全深鎖。
平埔族消失百年,當尋找西拉雅的平埔復興運動熱烈展開,西寮遺址的無法保存,無異是運動的挫敗。
低迴隱晦的牽曲,吟唱一個民族的悲傷,歷史洪流之中,誰愛過平埔族呢?西拉雅之夢,何時找到一個圓夢的空間。
學科
開發,文化
縣市
台南市
下營區
台南市
佳里區
台南市
大內區
關鍵字
原住民,西拉雅,平埔族,考古遺址,文化資產,阿立祖,夜祭,觀光化,劉益昌,開路爭議
四百年前縱橫台灣西部平原,四百年後漂浪在島嶼的噤語中,當西拉雅之名,再度被提起,人們驚覺,台灣的歷史,應該重新書寫。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郭志榮
攝影陳忠峰郭志榮葉鎮中,剪輯陳忠峰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文化
閱讀更多關於誰愛平埔族–西拉雅之夢
每週一晚間十點
搜尋
關閉
延伸文章資訊
- 1台灣史前文化的奧祕:史前台灣的大航海時代 - 科技大觀園
比較台灣各地的金屬器時代遺址,東台灣的年代較早,規模也比較大。 ... 第三紀火山活動的島嶼東南亞地區,這個結論也從多個印尼考古遺址曾發現多彩琉璃珠得到支持。
- 2台灣考古遺址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中的內容,是台灣本島與周圍島嶼的史前時代考古遺址。一個遺址可能包含多個不同時期的考古文化。 目录. 1 北部. 1.1 基隆市; 1.2 雙北地區 ...
- 3台灣史前時代遺址簡表
1.長濱文化遺址. 50000年前~5000年前. 礫石器、石片器. 1968年_1970. 台大考古隊 · 2.網形文化遺址. 50000年前~7000年前. 先陶文化. 苗栗縣大湖鄉新開村。...
- 4第一章| 台灣歷史 - 五南圖書
- 5634期2021-9-13 考古與我們 - 聯合學苑
圓山遺址是台灣早期發現的史前遺址之一(1897),同時也是台灣考古工作初期的研究的開端。根據資料本遺址至少包含了先陶時期文化/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