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那麼偏,洛陽無險可守,為什麼能成為古代王朝的首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洛陽(現今)地處九州腹地,河南省西部,位於中國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交界帶,歐亞大陸橋東段,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

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 ... 選單首頁娛樂體育汽車科技育兒歷史美食數碼時尚寵物收藏教育財經社會國際洛陽長安西安關中首都長安那麼偏,洛陽無險可守,為什麼能成為古代王朝的首都?由 你的生命我懂一半 發表于 歷史2021-06-25你的生命我懂一半2017-08-2410:15:36崤函帝宅,洛河王裡豆漿騎兵2017-08-2510:46:29洛陽與長安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兩座古都城,前後相繼作為都城使用的歷史合計2500餘年(洛陽建都史1500餘年,長安建都史1060餘年),這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

先說洛陽:洛陽(現今)地處九州腹地,河南省西部,位於中國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交界帶,歐亞大陸橋東段,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

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

境內東北部為伊洛河平原,其餘大部屬豫西山區。

周圍有鬱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佈,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1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

有“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

山環水繞、是洛陽基本的地貌特徵了,按說山水多些應該交通便利才對,事實也的確如此,自古洛陽依靠天然的山、水環繞,交通極為便利,但是交通便利的同時,也代表著無險可守。

放在地圖上觀看一下“八關都邑”,這八處還只是比較大的關隘,扼守的是進出洛陽的八條主幹道,還有四處小關隘扼守的是小路,至於披荊斬棘,繞過關隘的險路,就不可查了,但是歷史上,進攻洛陽多是從大道上直接殺入的,足見關隘雖多,然無險可守!圖為東漢時期,洛陽周邊八處關隘分佈圖洛陽全部十二處關隘分佈圖就是用腳趾頭想想,作為一朝都城,需要派十二隊士兵分守十二處關隘,才能確保敵人從大路上進攻時會有預警與防禦,這樣的地方防守起來太難了,預備隊放在哪?敵襲來臨時兵力如何調配?一處關隘被突破後,後續如何協防?從冷兵器軍事戰爭角度看,洛陽這種地理地貌對於防守者來說糟糕透了!但是為什麼前前後後還會有這麼多朝代痴迷於此呢?原因有二。

第一個原因就是山水環繞帶來的天然交通,上圖是環繞洛陽的河流分佈圖,什麼都不用講,光看這廣域的河道分佈,就可以想象在那個開山需要火燒水澆的年代,這樣便利的天然水利系統,是多麼便捷的出行方式、貨運方式、郵遞方式、軍事調動方式。

這還只是河流,前文提到的十二出處關隘,代表的十二條進出洛陽的陸上通道,天然的交通道路,省下多少人力、物力。

越是在那個訊息傳遞速度緩慢地年代,這種水陸交通便利帶來的戰略地位就越高,政令可以第一時間下傳,治下有警,會以最快捷的方式上傳給君主,這對於統治階級是難以抵擋的誘惑。

舉個這個道理的反例,因為現在資訊傳遞方式與時間上極為快捷,所以我兔家把戰略火箭軍專往大山溝子裡藏,有事情一個命令,拉出來就能打,就是因為現在資訊的傳遞與時間,將原本的交通因素降到最低了(火箭軍調動都是走我們平時大家走得道路,並不會為他們特別修建道路,那樣的話間諜衛星一掃就知道火箭軍在哪了)!第二個原因就是古代人自己總結出的風水學中的龍脈一說了。

古代“風水術”首推“地理五訣”,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

“龍”在風水學中不是具體的神物,而是借龍的名稱來代表山脈的走向、起伏、轉折、變化。

山是龍的脈絡,水是龍的血液,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髮。

世界的龍脈起源於崑崙之西,龍脈之祖在現在的帕米爾高原,(感興趣的朋友關注我頭條號,查詢萬山之祖崑崙山著篇文章,有詳細論述)按崑崙山衍生出的山脈看:正北阿爾泰山脈,正南喜馬拉雅山脈,正東阿爾金山脈,正西喀喇崑崙山山脈;東南唐古拉山脈,東北天山山脈,西北阿拉套山脈,西南岡底斯山脈,標準的八方出脈。

再看崑崙山脈總體走勢,自西向東經長安,一路東出至中原洛陽,開枝散葉般四向而生(東、西、南、北),各分散的山脈名稱各有區別,但是老祖宗都是崑崙山。

按崑崙山衍生出的河流看:山脈是龍的脈絡,那麼河水便是龍的血液,龍脈,能否成勢,河水很重要。

中國境內孕育的三大河,長江、黃河、珠江,除珠江外都是經崑崙山脈孕育出來的,源頭都在崑崙山脈裡了,換句話說長江、黃河,那麼多支流,都算崑崙山的孫子輩。

洛陽自身是山環水抱之地,外加正處在“中龍”東進之勢上,然後開枝散葉,所以風水是極好的,以洛陽城北的邱山為例,歷史上素有“生於蘇杭,葬於北邙”之說。

在邙山幾十公里的主地段內,僅皇家陵園就有五處,分為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五個皇陵區,埋葬著漢光武劉秀、蜀後主劉禪、南陳後主陳叔寶、南唐後主李煜等帝王,以及賈誼、班超、李密、薛仁貴、狄仁傑、杜甫、石崇、孟郊、顏真卿等名流。

是不折不扣的風水寶地。

綜上,交通便利及風水寶地,讓洛陽得以成為王朝之都。

說完洛陽,咱們再看長安。

咱們還是先看交通:洛陽是無險可守,長安恰恰相反:易守難攻!《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漢代張良對西安的讚譽:“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

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進而,天府之國也。

”長安(現西安)地處關中平原,關中平原南有終南山、首陽山、太白山及其後面橫亙的秦嶺,西有岐山、隴山、六盤山等天然屏障,北有黃土高原,東有驪山、華山的遮蔽和重要的函谷關通道。

關中平原的西北、北面、東面又有黃河為天然壕溝。

關中平原上有渭河、涇河、洛河、灞河、灃河、滻河、洨河、靈詔河,史稱“八水繞長安”。

也是一處山環水抱之地的!而與洛陽截然不同的是,這麼好的一塊山水之地,易守難攻。

長安境內共五處關隘,圖片中還差一處金鎖關(現位於銅川市),僅需卡住五處關隘就能穩坐偌大的平原,山環水抱之地,從軍事成本上講,這是極為划算的!看看長安水文圖,再加上易守難攻的地形,肥沃的平原,溫暖溼潤的氣候,不擱這建都絕對是一種浪費!再看風水:前文已經說了崑崙山脈總體走勢,自西向東經長安,一路東出才到洛陽的,長安的脈相更盛於洛陽的,談長安的風水就得說秦嶺,秦嶺在中國的地理上有著它特殊的作用和含義,與淮河並稱“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也是中國兩大“水龍”——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可以說是整個中國的中軸。

秦嶺處於中龍的主幹,東西方向綿延千里,西起甘肅、青海,以太白山為主峰;東至河南,西傾山、氓山、終南山、華山、崤山、嵩山、伏牛山都在它與大巴山合承一氣的支脈上。

寫這麼多隻是想告訴大家,秦嶺佔的位置既正又穩,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

它全包圓了,想不紅都難!交通便利、易守難攻、風水又好,偏就偏些吧!(按照我們現在的中國版圖看,西安所處的位置尚稱西部,更不要說先秦了,確實是偏地)洛陽印象2017-04-2200:09:24長安也算是天下之中了,不能算偏,當然對比洛陽確實有些靠西,但關中平原也註定長安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洛陽是最為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國一詞也來源洛陽,洛陽無險可守那是瞎扯,三面環山一面水,按古代的防禦條件,這種基本屬於無法攻擊。

成為首都那是風水上佳,我想河圖洛書八卦都出自洛陽,那麼皇上選都城都在洛陽也正常樂在其中1616693882017-08-2412:08:03歷史證明:長安是中華最理想的坐都之地,由於它地處關中八百里秦川,可謂沃野千里,四周山關險峻,強大時出關可統控全國,弱小時閉關鎖國自成體系,先保自身平安,後圖東山再起。

而洛陽地域狹小,進不能攻,退不能守,閉關鎖城就得餓死,承蒙長安看得起,要利用它中轉糧食物資,抬舉它做做副都或特使,它還真以為自己有多了不起,想和長安比高低,門都沒有。

從歷史上看,每當長安完成了它的朝代使命,帝都地位將要保不住時,總有一些皇家後代想要過過皇帝癮,跑到洛陽去苟延殘喘,豈不知那是丟江山之地,而不是保江山之地。

正是由於瞭解了這一點,有些帝王把定在了洛陽的帝都般在了長安。

可以這樣說:洛陽在歷史上就是長安的副身或影子,它並不能獨力擔起重任!心腦科王醫生2017-08-2400:38:25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因此其間王朝的更迭也非常尋常,但是細數歷朝歷代都城的建立,我們可以看到,能夠被選定為國都的城市並沒有多少。

中華大地坐擁四海,國內城池林立,為何能夠成為首都的城市始終就是那麼幾個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廓清一個概念,首都並不同於一般城市,想要成為一國的首善之地,所要考慮的條件也絕不僅僅是城市的規模這一項。

軍事條件、經濟條件、民風、根基、城市交通條件等等一系列問題綜合考慮下才能夠選定首都。

如此一一細數下來,符合條件的城市也就那麼幾個。

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朝代有很多,首都卻只有那麼寥寥幾個的原因。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

為什麼洛陽如此受帝王親睞呢?一、漢唐之時的統治者們為躲避戰亂,選擇了洛陽。

而清朝的皇帝等到京城失手之後反倒會跑到西安來避難。

比如當年西周破滅以後,東周就選擇定都洛陽城,作為與長安並稱的古都,洛陽同樣有著便利的交通和天險作為依靠。

坐落在黃河南岸的一向都有華夏腹地的美稱。

二、洛陽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三千多年以前,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就定都在這裡。

當年武則天稱帝以後也選擇洛陽城作為其號令天下的首善之地。

洛陽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孔子老子這兩位中國最傑出的思想家都曾在這座城市中探求天地宇宙的奧秘。

除了哲學思想以外,洛陽城還以“史書”的撰寫地聞名天下。

班固、陳壽、司馬光三位博古通今的曠世奇才不約而同的選擇洛陽作為自己著書立說之地,可見洛陽城的文化氛圍之濃厚。

關於司馬光著書的過程,還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據說司馬光寫《資治通鑑》這本帝王學經典書籍的時候曾經在洛陽城的家中挖了一個地窖,在這個窖中,司馬光完全屏退了周遭的一切雜音,專心致志的在洛陽的地下寫書,耗時十九年才完成了這本曠世奇作。

除了史學經典,在洛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中還完成了不少的文學佳作。

比如說左思的三都賦就是在洛陽完成,他的這篇氣勢磅礴,雍容華貴的大賦完成之後,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洛陽紙貴”的成語。

洛陽建都最早雖然說是夏朝,可是能夠查詢到的最早遺蹟還是商朝。

當年盤庚遷都,就是將整個商人的活動中心搬到了洛陽城附近。

洛陽在古代有著九代都城的美稱,進入近代以來同樣毫不遜色,中華民國的陪都曾經就是中原腹地的洛陽城。

只是後來,中原淪陷,才選擇了蜀中重慶。

都城,作為一個國家的大腦所在,怎麼選擇,選擇在哪裡都是國家最重要的事情,絕對不能等閒視之。

選擇在怎樣的地方定都,很大程度上就能夠顯露出一個國家的脾性。

時過境遷的今天,西安、洛陽這樣身處內陸的城市不太適合作為國都,而重心都放在南方又會讓北方的發展遲滯,北京就是因為這樣才從四大古都中脫穎而出。

魔幻老法師2017-08-2413:34:17如此提問題的一定是個大腦空空、雙眼無神的蠢貨!眾所周知,今天的中華民族是由渭水流域、伊洛平原上誕生崛起的華夏族一路發展演化而來,而這片富足廣袤的區域能成為古代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實在是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山川形勝”條件!是最理想的建都(國)之地!有答友從細微處把西安、洛陽山川平原的優勢利弊分析的已經非常透徹,就不再贅言。

其實從更大的範圍來分析,陝西山川地形之險固在全國也是難出其二的!一條咆哮奔湧的黃河虎(西)踞龍(東)盤、一座橫貫東西的秦嶺山脈分割南北,河西為狹長的走廊,是天然的天下雄關!而河東坐擁太行…只要結“秦晉之好”、再控據隴東與河洛,陝西就是天然的“獨立王國”!相比較而言,洛陽雖得群山拱衛,當秦隴之襟喉,趙魏之走集,故為四方必爭之地,戰略空間與轄域的自衛能力與陝西(西安)不可等量齊觀!華夏文明為什麼會在這裡崛起?西安為什麼會成為全球聞名的古都,這就是原因!對此類腦殘式的提問,言及至此!有時間的話倒是樂意分享分享中國各省行政區劃形成及演進的歷史,因為每一個行省的形成都有一個“前世今生”的悠久故事phill377516182017-09-0300:35:01洛陽與長安,二者都是千年古都,在中國歷史上其影響力都很大。

先不說文化,單單從古代王朝建都這方面來說,洛陽只是以略微優勢戰勝西安(不喜勿噴,只是客觀上闡述)。

首先,古代大一統王朝,周分西東,西周為兩京制二百多年:宗周與成周。

東周都洛陽五百年。

把周的都城全攬到西安的基本屬於掩耳盜鈴,某種程度上說周代洛陽勝西安;漢分前後,分別都於西安洛陽;隋有二帝,分別都於西安洛陽;唐為兩京制,唐時關中土地已經貧瘠,與先時不可同日而語。

皇帝多次東都就食,基本在長安和洛陽時間平分秋色,武周時西安不是都,僅一都洛陽。

然後,兩地地形上對統治者在擇都時產生的心理影響是不一樣的。

兩者皆有險可守。

西安平原面積更大,加大了戰略從深,即使受到圍困也可據險而守,以關中之地為資本而謀圖將來。

這就是秦國為何能以此為基地統一六國。

但是洛陽就不一樣了,洛陽平原面積很小,無戰略縱深,雖然能守住八關,但是僅以彈丸之地無資本圖謀未來。

這就是東周天子無法開疆拓土,只能坐視諸侯做大做強,直至滅亡。

但是這個心理影響與地形險度無關,也不是四個關與八個關哪個更好守的問題,實際上無論幾個關,只要有一個關被攻破,這種情況下兩地都沒有優勢,不存在哪個更好的問題!這個心裡影響都假定統治者能守住關口的情況下,而現實中無法保證。

但是心理因素往往對於人們考慮哪個為都更具影響力。

所以很多人會說西安優於洛陽。

最後,從二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講,洛陽完敗西安。

西安偏西,在不考慮西邊威脅的情況下,如果得不到洛陽,就只能註定定都西安是一個地方政權,完成不了大一統。

這就是說西安政權必須以洛陽為中心控制東方,沒有洛陽就像鳥兒沒有翅膀,老虎沒有本領一樣,這就是洛陽對於西安的重要程度。

並且這種重要性是單方面的,並不是雙向的。

這就是周必須建立成周,唐必須兩京的原因。

相反如果不考慮西部威脅,定都於洛陽的話,西安根本沒有上述洛陽那也的重要性。

綜上三點,洛陽略微勝出西安為都。

無情鐵手諾克2017-08-2410:14:17長安很偏嗎?地處八百里秦川,四周八水繞長安,一點也不偏好吧。

洛陽真的無險可守嗎?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嚴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

”清人顧祖禹也認為洛陽“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

長安和洛陽以山為塞,以河為池,形勢險固,易守難攻。

開封地處中原,無山川之險,四戰之地,形勢渙散,不利於守。

這是定都的不利因素。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當政權強大時,它的位置卻是有利控制中原的。

開封“西索溫洛,東鎮齊魯,背依燕趙,面控江淮”,戰國樑惠王據此而霸中原。

而且經過周世宗的改革和奪取江淮,開封的地位更加鞏固。

從北宋代周到宋太宗二次北伐,這一時期宋政權在戰略上是攻勢而非守勢,要著手一系列的統一戰爭:南方仍存在若干名義上臣服的割據政權,無論南下還是北上,開封的位置都比洛陽優越得多。

以開封為都利兵利戰。

從後勤保障上講則可節省民力。

即使統一完成後,趙宋王朝削弱地方的守內政策也客觀上要求以開封為首都。

一旦出現反叛可以從開封出發,迅速地予以鎮壓。

在這樣的歷史格局下,以開封為都從政治和軍事上來講都是很重要的。

洛陽位於黃河中游南岸的易洛河盆地。

古代洛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伊、洛、瀍、澗四條河流蜿蜒其間,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宋李格非說:“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嚴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

”清人顧祖禹也認為洛陽“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

”因而洛陽成為帝王建都的首選之地,“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為王者之裡。

”創意風向標2017-08-2620:08:44首都有首都的理由長安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都城。

它的影響所及,導致日後的明清人也往往在詩作裡用“長安”來指代北京城。

選擇長安為都城的理由很多,最明顯的一個理由是它的地理位置。

用古人的話說,就是“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阻山帶河,四塞之地”。

就軍事關塞而言,長安周邊東有潼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四座關口控制著進出長安的通道,都是易守難攻。

就地理而言,長安有一個安全的地形。

安全固然重要。

但作為首都,還必須有戰略上的考慮。

長安並非是帝國的經濟中心。

雖說關中過去比較富庶,但其實遠在漢朝,全國經濟中心就已轉移到河北河南一帶。

隋唐後更是往江南轉移,總趨勢是離長安越來越遠。

那麼是否應該放棄長安,將首都轉移到經濟中心呢?那也不見得。

對於中國這樣的超大帝國,必須考慮全國的均衡,避免畸輕畸重。

經濟中心最好和政治中心錯開,這樣能讓經濟和文化保持一定的流動性。

這個道理就算放在今天的中國,也同樣成立。

如果中國現在將首都定在上海或者南京,北方連一個一線城市都沒有,完全缺少輻射中心,整個國家的區域失調會更加嚴重。

此外還需要考慮敵人的位置。

在漢唐時期,外部威脅主要來自北方,尤其是西北。

漢唐把首都定在長安,全國物資向西北大量湧入,確保了西北經濟的繁榮,使漢唐不僅能抵禦匈奴和突厥,還有餘力經營西域,打通絲綢之路。

東漢放棄長安,間接導致西北經濟凋零,帶來羌族的動亂,更種下了董卓之亂的禍根。

但從唐朝中後期開始,外部威脅開始向東北方轉移。

契丹、女真、後金相繼從東北崛起,西北方倒相對安全。

中國的首都也由西向東神龍擺首,從長安變為北京,其間正呼應著這種變化。

壓力所向,正是首都之所向。

因為首都之所向,也就是全國物資財富之所向,也是全國注意力之所向。

隋朝的都城選擇長安城不是一座。

歷史上有兩座長安城。

漢朝的第一長安在西安市的西北。

隋唐的第二長安才坐落於西安市中心。

它是隋文帝所建,當時不叫長安,而叫“大興城”。

隋文帝楊堅定都長安,還有一個很現實的政治考慮。

楊堅的力量建立在“關隴集團”身上。

關隴集團這個概念最早是陳寅恪提出的,現在還有細節上的爭議,但大體已經得到史學界的公認。

所謂關隴集團,要追溯到北魏分裂之際。

當時一代梟雄高歡控制了大部分北中國。

宇文泰走投無路,裹挾北方六鎮的餘卒,西入關中,建立一個關隴軍事集團。

這個集團以關中為根本,東向和高家爭奪天下,歷經險阻最後終於獲勝。

楊堅也是關隴集團的一份子。

他是宇文家的岳父,奪了女婿的天下,但他依靠的還是關隴集團的力量。

既然需要人家的支援,楊堅當然就不敢隨便離開關中,只能定都長安。

但是事情到了他兒子隋煬帝的時候,起了變化。

他離開了關中,讓人造了一個新首都洛陽,又派人挖了一條大運河。

按照傳統史書的說法,隋煬帝既然是個荒淫無恥的人,建造新都城、修建大運河當然也就是為了更好的荒淫無恥。

這個說法難以讓人相信。

隋煬帝畢竟不是個神經病,不會不惜代價修一條打通全國的大運河,就為了自己在上面坐船。

我覺得他所作所為的背後,有著一種理想主義的矯情。

他試圖把帝國凝結為牢固的整體,所以他才會選擇位於帝國中央的洛陽為新首都,也才會用一條運河把帝國連為一體。

理想主義從來害死人。

大隋朝滅亡了。

隋帝國的崩潰主要原因當然還是窮兵黷武濫用民力。

但是背後可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隋煬帝營造洛陽後,遠離了關中,也就疏離了自己的力量源頭,因此招致覆滅。

事實上關隴集團的力量一直還在,所以李淵起兵後馬上急吼吼地地直奔關中,爭取這個集團的支援。

也正是依靠他們的力量,李唐王朝才能撲滅王世充和竇建德,一統天下。

有隋煬帝的前車之鑑,李淵只能把首都定在長安。

但這樣一來就馬上面臨一個問題:糧食。

首都總要消耗大量糧食。

光靠關中一帶不足以供給,唐朝不得不從外地輸入糧食。

按說隋煬帝的大運河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事情不那麼簡單。

長安和洛陽以江南糧食為例,它們要送到長安,需要走兩千多里的路程。

這段路大致可以分成三段,從江南到洛陽一段問題可以走大運河;從陝州到長安一段,也有現成的廣通渠,問題都不大。

真正的問題出在洛陽和陝州中間這段路上。

這段路中間有三門峽的砥柱,船過不去,只能靠牛車走崎嶇的山路,非常艱險,運量也很有限。

開始的時候問題還不大。

李世民統治時期,政府規模很小,軍隊也是軍農合一的“府兵制”,一年往長安運一二十萬石糧食就夠了。

所以危險還沒暴露出來。

到了唐高宗時代,政府規模急劇膨脹,長安城人口也跟著增加,糧食就成了大問題。

最後竟然弄到了幾乎要斷頓的地步。

這時,隋煬帝留下的東都洛陽又成了救命稻草。

唐帝國並不缺糧食。

洛陽附近的洛口倉裡有的是糧食,堆積如山,只不過運不到長安城而已。

好在糧食是死的,人是活的。

既然糧食不能過來讓我們吃,那我們就過去吃糧食。

在唐高宗時代,一遇到關中欠收,李治和武則天就帶著文武百官到洛陽吃洛口倉的糧食去。

當然,長安還是首都。

等到荒年過去,李治他們還回來。

整個就是一副逃荒的樣子。

有的時候逃荒還逃得間不容髮,狼狽不堪。

永淳元年那次,跟隨皇上逃荒去洛陽的扈從之士,居然一路走一路餓死,沿途倒下了許多餓殍。

堂堂的大唐天子,混得跟洪七公似的,這肯定說不過去。

於是,洛陽城再度成為一個有誘惑力的選擇。

說到這裡,首先要對洛陽做個介紹。

隋唐時期的洛陽論規模遠遠比不上長安。

隋文帝的第二長安城有八十多平方公里,洛陽城只有它的一半。

而且洛陽城不夠險要。

它周圍也有一些天然屏障,北臨黃河,東臨洛水,周圍還有太谷、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等八個關口,也算是形勝之地。

但黃河平原畢竟是個大平原,再怎麼形勝也沒法和關中相比。

洛陽的防守難度要遠遠超過長安。

洛陽最大的優勢,是它位於帝國的中心,四通八達,交往方便。

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職貢所均,水陸輻輳”。

關於長安和洛陽,哪個更適合做首都,這是個很悠久的辯題了。

總體來說,古代知識分子認為長安有山河之固,適合應付變亂;洛陽有中土之美,適合德化天下。

換成現代的語言,就是如果你擔心變亂,最好還是定在關中比較安全。

但是據說仁者無敵,如果你德行高超不怕變亂,定都洛陽就比較好。

唐朝的帝王弒兄殺弟、扒灰通姦之餘,很聰明地拒絕把命運押在自己的高超德行上。

他們選擇了長安。

當然,這是古代的話語邏輯。

按照現代人的動機分析,隋唐定都長安背後的直接原因,還是他們需要依靠關中的軍事力量。

關中不僅有關隴集團,還遍佈府兵,已高度軍事化,將首都遷離關中危險很大。

但是話說回來,長安在經濟交通上的劣勢又擺在那裡。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唐朝帝王對首都定位都頗為猶豫。



李治也許是厭倦了逃荒,他開始提升洛陽的地位,將它正式定為東都,營建洛陽宮殿,稱長安和洛陽為“東西二宅”。

洛陽作為副都的法律地位也就此確定。

到了武則天時期,她做出了更大膽的決定,將洛陽定位帝國的真正首都,改稱“神都”,地位超越了長安。

從此她一直呆在洛陽,很少再回長安。

政府機構也都轉移到了洛陽。

武則天這麼做,歷史上有很多解釋。

有人說她害死了皇后和蕭妃,長安宮殿裡鬧鬼;有人說她喜歡洛陽的繁華富麗。

從武則天害人殺人的勁頭看,她神經強健得很,應該不會太怕鬼。

洛陽的繁華倒可能是個因素。

當時長安以恢弘取勝,洛陽以奢麗見長。

從個人審美而言,武則天無疑更偏愛洛陽。

但武則天是個精明的政治家,不會如此膚淺。

她更深層的動機還是擺脫關中的影響,抹掉唐朝的痕跡,以建立她的大周帝國。

按照陳寅恪的說法,武則天一手策劃了關隴集團的破滅。

陳寅恪在學術上眼界獨到,氣象宏大。

但像這種開創架構的一代宗師,在細節上往往頗有可商榷之處。

他對武則天和關隴集團的分析也是如此。

不過洛陽確實是在武則天手裡迎來了黃金時代,此後它再沒有過這樣的輝煌日子。

長安的糧食武則天垮臺後,韋后和中宗急於返都長安,那裡才是他們的權力基地。

按理說,返回祖宗奠基之地,在法理上是義正言辭的。

但大臣們幾乎是一片反對之聲。

不少人上奏摺勸諫,奏摺裡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長安沒有吃的,回去不得呀皇上!韋后則反駁說:自古哪有逐糧天子?從經濟上說,韋后的這個決定是不划算的,但是從全國戰略佈局看,選擇長安還是正確的。

不過糧食問題不解決,就連唐玄宗也只能逃荒。

根據全漢升的統計,唐玄宗執政頭二十五年裡,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呆在洛陽,而每次去洛陽都是因為糧食問題。

痛定思痛,唐玄宗決定大力整頓漕運。

以前也不是沒做過努力。

尤其是從洛陽到陝州這一段,很多人都曾設法改進。

比如將作大匠楊務廉就想過一個辦法,他開鑿了砥柱旁邊的三門山。

船過砥柱時不需要改牛車陸運,直接從開鑿的山路上用縴夫拉過去,繞開砥柱。

但是代價非常慘重。

這條山路極其危險,縴夫往往從山上墜落,動輒死亡數十人,“落棧著石,百無一存”,縴夫的哭聲震動山谷,罵楊務廉為“妖人”。

後來還是靠一個叫裴耀卿的人解決了漕運的問題。

這個人在歷史上並不特別有名,但對唐朝的貢獻,其實還在宰相姚崇、宋璟之上。

他認識到了按照當時的技術手段,三門砥柱是克服不了的障礙,只能走陸路。

既然克服不了,他就重點在其他環節上改進。

美國有過一個著名的企業管理家泰勒,他創立了有名的“泰勒制”,將工作拆分成可量化的工序,然後將每一道工序設計得最合理最高效。

裴耀卿就像唐朝的泰勒。

他把漕運分成幾個環節,在每個節點上都建好轉運倉庫,設計好銜接時間,由不同的專業人員實施。

運糧船什麼時候進入黃河,什麼時候到洛陽,什麼時候走陸路,什麼時候入渭水,什麼時候到長安,裴耀卿都精心設計,用一切手段把成本削減到骨頭裡。

這個方案沒有牽涉到工程技術上的革命,而只是程式上的改良。

但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後幾個繼任者又做了進一步完善,結果到天寶年間,每年運往長安的漕糧高達四百萬石。

四百萬石糧食可以供養差不多一百萬人,足夠大唐帝國政府運轉之用。

有了這些糧食,大唐還可以在西北供養一支龐大邊防軍,拓西域,抗吐蕃,滅勃律,屠石堡。

帝國的輝煌就奠基在這四百萬石糧食上。

長安的崇高地位從此牢不可破,洛陽則走向衰落。

它繁華依舊,但再也不是帝國的軸心。

唐玄宗也不必過逃荒的日子,他在晚年絕足洛陽,留在長安過著奢靡的日子。

直到安史之亂的爆發。

兩都的末日安史之亂是一個絕大的歷史關鍵點,影響的絕不僅是一個王朝的興衰。

它幾乎徹底改變了中國,結束所謂的中古時代。

這倒不單單因為它的破壞性。

它確實破壞了整個北方的經濟,更將兩都弄得凋敝不堪。

可這樣的破壞在歷史上有過很多次。

北魏的崩潰也很殘酷,隋朝的崩潰也很殘酷,但每次長安和洛陽都能從廢墟中重建起來。

可安史之亂不同。

這主要在於它發生的時機。

從漢朝開始,中國的經濟重心就開始漸漸南移。

但是直到隋末唐初,北方還是佔優勢。

以秦嶺淮河為界,北方和南方的人口當時差不多是三比二。

但這個比例還在變化。

安史之亂前夕,這個比例已到達了一個關鍵點:一比一。

安史之亂的爆發驟然打破了平衡,南方在經濟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北方則無可挽回地衰落了。

到了宋朝盛時,北方與南方的人口比例已經翻轉為二比三。

這背後當然有各種深層原因:戰亂、河渠失修、水土流失等等。

不過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也許是氣候的改變。

傳統歷史學家對此幾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二十世紀的科學家研究了中國的氣候變化,他們發現唐朝的氣候要比今天高几度,而且要溼潤得多。

但到了唐末宋初,中國氣候開始變冷,遊牧和農耕的分界線開始南移,這個趨勢一致持續到清朝初期。

北方的衰落,西北的凋敝、遊牧民族的再度興起,這些現象背後都受這個力量的支配。

這個力量也許比成吉思汗和朱元璋更加強大,更加無可抵禦。

在這個大背景下,長安和洛陽雙雙衰落了,這兩個失敗者再也不用辯論誰更優秀了。

安史之亂後,唐朝依舊將首都定在長安。

此時帝國內藩鎮割據,長安完全依靠江南的輸入。

從地圖上看,這是非常怪異的形象。

東南的身子伸著一個上千裡的細長脖子,供養著西北的一顆頭顱。

漕運萎縮到了每年幾十萬石,而且供應線岌岌可危。

這條細長的脖子太容易被斬斷了。

最大的威脅來自運河沿線的軍閥們,相比之下,三門砥柱倒不算什麼了。

晚唐的歷史就是一部運河爭奪史。

能控制住運河,能保持住漕運,帝國就能倖存,否則就會崩潰。

有一次,在最危急的時候,揚州的三萬石大米終於運到,皇帝對太子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活矣!”長安還能苟延殘喘,至於洛陽,到唐末殘破已極,最糟糕的時候整個城市人口不滿百戶,恍若鬼城。

在爭奪運河的過程中,汴州(也就是開封)脫穎而出。

它控制著汴河到黃河的入口,是運河的一個關鍵點。

控制它就可以截留漕運的財富。

最終,軍閥朱溫以汴州為基地,滅亡了唐朝,建立了後梁。

漕運至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原來的漕運體系,從地圖上看是兩條大折線。

第一條折線是從南到北,連線江南和黃河。

第二條折線再從東至西,透過黃河將物資運往關中。

現在第二條東西折線被斬斷,只留下了第一條南北方向的折線。

這條折線後來又向北延伸到了北京。

中國的東西大動脈,就此變成了南北大動脈。

這個格局一直持續到了清朝。

長安和洛陽被放棄了。

趙匡胤曾有過一度的猶豫,考慮將首都移到洛陽,並最終轉移到長安。

但這個方案最終沒有實行。

從長遠看也無法實行。

沒有人能對抗緩慢的大趨勢。

日漸寒冷的氣候、凋敝的西北、東北方敵人的崛起,以及黃河水文的惡化,使得帝國再也不可能透過大運河供養一個龐大的西北都城。

長安也再沒能成為任何王朝的首都。

考古系大師姐2017-11-2023:11:12第一,長安不偏。

從現在中國版圖看長安(西安)在全國的正中心。

從等高線圖看,長安三面環山易守難攻。

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

還有潼關、蒲津關、嶢關。

我們一直稱其為關中地區。

是典型的形勝之區、四塞之國。

正因為這樣的地理形勢,才成為了秦統一的基礎。

張儀為秦破連橫時對楚莊王說:“秦地半天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

”項羽入關中之後韓生也對項羽說:“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肥饒,可都以伯”。

清代曾國藩也說過:“自古行軍之道不一,進而兵必有根本之地,籌餉必有責成之人。

故言謀江南者必以上游為根本,謀西域者必以關內為根本。

”所以長安的地理優勢在當時是無可取代的。

第二,我不知道長安遠離黃河流域這個概念你是如何得來的。

古代八水繞長安,渭河、涇河、灃河、澇河、潏河、滈河、滻河、灞河。

均屬黃河水系。

第三,洛陽並不是無險可守。

劉邦欲立都城時,身邊的大臣山東人士較多,紛紛建議定都洛陽。

《史記·留侯世家》裡記載了他們說:“洛陽東有成皋,西有崤、澠,背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

”雖然最後漢高祖聽從張良的建議選擇了長安,但是能看出來,洛陽也有足以成為國都的條件。

相對來說洛陽的安全性比長安稍弱,但是溝通性是更強的。

所以北魏孝文帝選擇國都由平城南遷至洛陽,因為洛陽地處中原腹地,便於掌控全國局勢,更利於集中國力軍力對南朝用兵。

吉祥洛陽2017-03-2823:31:12洛陽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能號稱國色天香的古都。

5000年文明史,4000餘年建城史,1529年建都史,是我國建都最早,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的千年古都。

歷史曾用名或別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師、成周、王城、雒陽、中都、東都、東京、神都、洛京、京洛、洛中、嵩京、中京、西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

洛陽自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

洛陽,出河圖洛書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的地位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華夏先民對祖地心理上的認同。

最重要的是在隋唐以後經濟重心的逐步南移導致了行政中心的東移,靠近漕運所在,就是關鍵,這是歷史的大趨勢。

在文化上洛陽是傳統文化裡認為的天下之中。

唐末五代的長期戰亂關中不再具備足夠支撐首都圈的經濟實力,從氣數上已經進了。

而洛陽是有歷史傳統作為首都的能力,而且在和長安基本同一個緯度上更優於西安,距離不是很遠,後來遷到開封就是為了靠近漕運,也是宣武軍節度使朱溫發家的老本營。

1。

隨著經濟的發展,首都的先東移再北上就成為了歷史趨勢,洛陽開封在五代北宋的地位是一個過渡時期,過渡期已過,就變成了在南京和北京之間的首都轉換。

2。

從區域性小地域來講,洛陽北有黃河邙山,西有函谷關,南有熊耳山餘脈,地理優勢不如關中明顯但也不是無險可守,有一定的支援。

3。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洛陽的位置,文化屬性和後來的就近經濟區的便利使得隋唐時代的東都洛陽不僅僅是陪都。

在隋煬帝,武則天,唐玄宗時期很長時間洛陽才是唐帝國真正的首都。

周振鶴先生寫過一篇關於首都變化的論文,可以去參考下。

供參考答案3:如果玩過三國志11,看到3D的中國地圖,就能理解洛陽的地理優勢了:西靠秦嶺,東臨嵩嶽,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據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關都邑,,八面環山,五水繞洛城”的說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之名,“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稱。

供參考答案4:楊廣喜歡,大運河的中點。

換個名字繼續懟2017-08-2411:02:36西周青銅器何尊上銘文記載周成王命周公建造了洛陽城作為鎬京的備胎陪都,也印證了史記中關於建造洛陽作為陪都備胎的記載,為什麼大一統王朝都不願意選洛陽作為都城,僅僅是讓洛陽做陪都備胎,歷史上洛陽作為長安內亂的避難所,一旦內亂就遷到陪都洛陽,一旦太平就搬回長安。

西周出岐山建都豐鎬,周成王命周公建造洛陽作為陪都,直到周幽王時廢太子勾結犬戎作亂才搬到陪都洛陽,一去洛陽天下就開始大亂,東周春秋戰國,天子架空,靠救濟生活,西漢建都長安文景之治,漢武雄起,末年王莽亂局,遷都洛陽,皇帝又被挾持,董卓,曹操,十常侍,三國並立,西晉冒險建都在洛陽,於是西晉窩囊,五胡攻入西晉首都洛陽,五胡亂華,八王之亂,隋朝建都長安隋文帝開皇之治,搬到陪都洛陽,幾年滅亡。

唐朝建都長安,貞觀之治,武則天篡權怕捱揍跑到陪都備胎洛陽,死後埋長安,唐玄宗遷回長安開元盛世,後來又有宣宗大中之治,北宋建都河南出現靖康恥,皇帝父子和妃子官員幾人被擄去當奴隸。

這也是為什麼遷都洛陽必死無疑。

也是歷代只有西晉建都洛陽,其他統一朝代建都長安讓洛陽做備胎陪都。

另外最早的中國一詞可不是指洛陽,西周時還沒有洛陽這個城。

葉上清露12017-08-2419:37:43中國自古金角銀邊草肚皮,長安佔據西北角,關山四塞,藉助四周險關只需少量兵力即可保護京畿,對於國作幾百年的朝代是要節省很大資源的(對比北宋都開封要維持龐大的禁軍一百多年的巨大開支)。

加上關中在唐末五代前灌溉便利長安水系四通八達,足以支撐大京師地區龐大的人口,即便關中不足還可以西進得隴望蜀,再加上秦,西漢,北周這些現成的爭霸天下路子(本朝似乎也是這個路子),作為首都沒任何問題。

洛陽從戰略上講作為爭霸天下的基礎是不利的,畢竟是天下之中,文明正朔,華夏腹心,大家都明白他的地位都盯著呢,誰在那裡誰捱打(四面之敵,看看戰國之韓國),所以中原縱有全中國最深厚的文明發展史,依然在幾千年的兵荒馬亂(每朝每代都是主戰場)後殘破不堪以至於南宋後在文化上被江南超越(去過南方的都有感覺,縱使沒有建國後的發展,南方還是遠強於北方,參考宋明清進士分佈,呵呵,這裡有人可能會說拉不出屎怨引力不夠)。

但是中原畢竟是中原,位置擺在那裡,居天下之中而控馭四方,便於統治。

在加上洛陽並非無險可守,北有大河,南有群山,東西函谷虎牢,比卞梁強很多。

金陵的話,在中國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以及順流而下的便利之下,並不難攻下。

燕京多為胡擄政權所拒(明朝不提),現代而論則是極好的都城只選,具有北方形盛之地,又可兼顧海洋,看護東北蒙古四角之一,只是本身人口承載力略差。

以上是鄙人淺見,還望大家斧正。

寒鯤2017-09-0113:56:14關中、豫西、晉西南是華夏文明的源地,是上古與中古中國的核心,並不偏晉西南是早夏核心所在也是傳說中唐堯的陶唐氏所在,豫西則是二里頭遺址、早商都城與成周所在,關中地區則是周秦兩代都城京畿所在。

可以說,晉西南、關中與豫西組成的漢代司州之地正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核心腹地,絕非題主所謂“長安那麼偏”。

建立在上古三代華夏文明初成基礎之上的秦漢帝國與隋唐帝國,沒有不定都在關洛地區的重心長安與洛陽的道理。

宋元明清以來,華夏文明中樞的東移,軍政重心東北移,文經中心東南飛,這才顯得關洛太內陸,太偏。

但這僅僅是華夏帝國後一千年(遼金元明清)的趨勢,並不能以今論古地否定關洛在華夏帝國頭一千年(兩漢隋唐)乃至上古國家(夏商兩週)兩千餘年中,長達兩三千年的核心地位。

長安洛陽所處的關洛地區並非無險可守長安所處的關中平原,東有黃河津渡與潼關函谷、西有隴山祁山與眾多散關、北有黃土高原與秦漢蕭關、南有秦巴山脈與艱難蜀道,四邊皆有成體系、難攻取的地形守備,中間的平原還曾在上古時期是號稱“天府之國”的產糧大區,怎麼能說是無險可守?洛陽所處的河洛之區,西有控厄崤函古道的函谷關、北有控制黃河渡口的諸津關、東有傲視河淮的虎牢關、南有伊闕嵩山一線經略南陽盆地,號稱八關都邑。

河洛谷地雖然沒有關中平原更遼闊,但眾多河流的灌溉與居中的地理位置,為洛陽提供了並不遜於長安的經濟基礎,怎麼能說是無險可守?關洛各自形成一個完整的形勝之區,兩者組合是周、秦、漢、隋、唐統御天下的基本套路直接繼承自華夏形成期的秦漢帝國,與繼承秦漢帝國與魏晉南北朝變革的隋唐帝國,其定都之時的關洛,不僅具有相對完整的四邊險要(相比於齊魯淮泗),而且處於當時華夏文明發展的核心(相比於河北、晉北、南方、甘隴),而且還擁有當時生產條件下最為富饒肥沃廣闊的土地(相比於晉北、甘隴、南方),而且其所形成的四邊險要還不是很與世隔絕(相比於巴蜀)。

所以周秦漢隋唐乃至夏商才會把都城先後選擇在長安洛陽兩都與兩都之間。

而且,西周、秦、西漢、隋、唐五個相對穩定且持久的王朝,還選擇了“關中坐天子、洛陽經東方”的統治策略,以區內面積較大且險要更易守的關中作為天子與中央官僚集團所在地,以洛陽為朝見東方諸侯或轉運東方財糧的中轉地,進而實現一種近乎兩都的較穩定的統治模式。

更多國史乾貨,歡迎關注頭條號“寒鯤”至樂無如讀書2017-04-2214:33:54長安並不是偏,如果以洛陽為中心的話,太原石家莊徐州南京武漢成都蘭州都比西安遠。

長安只是在西邊。

長安因四塞以為固,得太獨厚,緊鄰中原,是掌控中原的最佳之地,是古代首選的建都之地!古代九大統一王朝,周秦漢隋唐五個在長安建都,並且都是最鼎盛的王朝,無出其右者!這也是西安為什麼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中國四大古都之首的原因!而洛陽盆地狹小,處中原四戰之地,自古很少有從此地產生強大的王朝。

而長安王朝只要掌控了洛陽,以洛陽為陪都管控東方,統一全國就是太平盛世,歷史正是這樣。

氣候與歷史的關係2017-04-2315:30:05提問者弱智,但依著黃河是無法建城的,開封就是最好的例子,整天遭黃河淹沒,而長安是中華文明的唯一發源地,關中是炎黃二帝的出生地,華夏祖先從甘肅天水開始一直逐渭水而居,渭水是黃河最大的支流,上古是黃河曾奪渭而流(搶了渭河河道),渭《天符圖字》中解釋,祖母。

可見渭河的意思就是:祖母河。

漢族的祖先居住在渭河邊,而不會居住在常年氾濫且充滿泥沙混濁不堪的黃河邊。

小朋友,我的回答你是否滿意?希望你好好學習,博覽群書,多瞭解中國氣候的變化,並走遍中國的各處,使你成熟起來。

江臘腸2017-08-2418:00:24都城歷來作為中國各朝各代的政治、文化、軍事中心,其制度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該王朝文明的沿襲,因此中國歷史的縮影可以從古代都城制度的演變中去探尋。

國家的開始是文明的開始,探尋國家歷史的淵源,國家歷史的起源,也就是文明的起源,往往是從都城開始的。

定都洛陽的主要原因:洛陽古屬豫州,因居天下之中,故稱中都,中州,氣聚中原,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決定方便與周邊交流,是絲綢之路的東起點,隋朝大運河的起點,四周雖然不如關中據險,但也有自己的好處,這是地理上的。

河圖洛書的起源在洛陽,當時文字發明以後,只有上層社會使用,把文字和統治權力聯絡在一起,文字就具有了一種神秘性和神聖性。

《尚書。

顧命》“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

”河圖洛書說是典型的文字賜神說的代表,它認為漢字是天神派靈龜龍馬等靈獸駝到人間的,這也充分直接的證明了當時的人對文字的敬畏心理。

洛陽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的國都,隸屬洛陽的偃師市所發現的二里頭遺址(主要分佈在豫西晉南),所發現的青銅器禮器玉器宮殿基址等,顯示著夏已經初步進入國家階段,二里頭文化是認識華夏文化的第一手資料。

這些是文化上的。

相關原因補充:對洛陽建都朝代的界定。

在諸說中實際上還有多種見解。

由於這一問題主要涉及對古都概念的理解和對古都歷史內涵的判斷,爭鳴還會繼續,“九朝古都”中的“九”不是具體量詞,而是虛數表多。

(一)適宜人類居住的良好環境。

洛陽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花木繁茂,水、熱、光資源十分豐富。

洛陽一帶在母系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就已經是人類活動的地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孕育了深厚的東方文明根基。

(二)國土的中心點。

適中的地理位置是洛陽作為國都的重要條件之一。

王朝以其所有的疆土為天下,都城應在天下之中。

洛陽位於九州腹地的豫州,西至秦隴,北至幽燕,南達江漢流域,東至黃河下游平原,道路遠近,大體相同。

《唐書·太宗紀》載:“洛邑土中,朝貢道均。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洛陽適中的地理位置,不但可以及時地得到各地的物資供應,而且也使洛陽對四方的控制有居中御外之便。

(三)險固的地理形勢。

洛陽一帶地勢險要,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西漢的博士翼奉形容洛陽說“左據成皋,右阻澠池,前向嵩高,後介大河。

”②此外,洛陽外圍還有今陝西境內的潼關,在今河南境內的虎牢關,今山西境內的天井關等,這些關隘形勢險峻,自古是軍事要地,同為洛陽的門戶,歷代王朝於險要處設定關隘,使洛陽的防衛更為嚴密。

(四)便利的交通條件。

洛陽地處中原,是東西南北交通的要衝,境內驛道交錯,河網縱橫,既有車馬之便,有富於舟楫之利,素有“十省通衢”之稱。

船伕2018-06-2020:41:44在古代,西安可是超一線城市用現代人的視角武斷的判斷古代的問題,這和拿有色眼鏡看人沒什麼卻別,會產生大誤會的。

華夏文明發源地就在黃土高原。

長安洛陽在當時可是正了八經的中心城市,一線城市中的一線城市!相比較來說那時候的江南和北京都是蠻夷之地,想下知道三國時期嗎,東吳的主要任務之一還是和江南統治區內的落後蠻夷民族作鬥爭!險不是一定要在都城上,而是在周邊舉個例子,成都位於成都平原,按題乾的邏輯,同樣是無險可守,但為什麼諸葛丞相都將其稱之為天府之國呢?那是因為在成都平原周圍被群山環繞,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洛陽同樣如此,在關中平原周圍,有潼關、函谷關等等險要的關隘把手戰略要地,其他的地方几乎都被秦嶺山脈和渭水山脈環繞,怎麼會是無險可守呢?東部新區2017-09-0116:32:18唐朝時期,外國的使者都去到長安,與中國交流,按理來說,那應該是最繁盛的地方。

可是為什麼最終長安不能成為我國的首都?而且,為什麼當時的交流不在我國的沿海,而在長安?西安,古稱長安,又曾稱西都、西京、大興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我國最早的著名古都之一,有著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也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久的城市。

南臨秦嶺山脈,北向北山山系,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四塞以為固”,自古即為形勝之地。

橫貫關中平原的渭水流經西安之北,其支流南北交織密佈,號稱“八百里秦川”——其中分佈在西安附近的有涇、渭、灞、灃、澇、等河流,所以自古即有“八水繞長安”之說。

“秦中自古帝王州”,從奴隸制臻於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會達到巔峰狀態的唐王朝,歷史上曾先後有西周、秦、新(莽)、西晉(愍帝)、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個朝代於此建都,前後歷時達1100餘年之久。

西漢末綠林、赤眉,唐末大齊(黃巢),明末大順(李自成)也曾先後在此建立過農民政權。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

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

古代人基本沿沿河流域而建城,土肥水足,在農業經濟時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縱觀歷史,哪朝哪代的都城基本如是。

周豐、鎬是西安附近最早出現的城市為豐、鎬。

豐是周文王打敗了灃水流域的諸侯國崇以後,從周原遷都到此而建立的,文王死於遷都豐京後的第二年,那麼,豐京的建立應在公元前1136年左右。

文王死後,武王“考卜維王,宅是鎬京”,即鎬京當建於公元前1133年。

豐京在灃水之西,因水為名,鎬京於灃水之東,瀕鎬池,故而得名。

古之謂國,即首都,此處應指周之豐、鎬二京。

豐、鎬一水之隔,相距僅為25裡左右,武王之所以要另建鎬京,很可能是因為豐京受靈沼河阻隔,地勢狹長低平,易澇,發展餘地不足(“武王都鎬京,為四方來朝者豐不以容之”),所以不得不向灃水東岸發展。

武王都鎬京後,豐宮並未廢棄。

周王在豐京為“出館”、為“客”,稱鎬京為“宗周”,由此看來西周首都以鎬京為主,豐京應為周室祭告祖先宗廟所在。

豐、鎬兩地也可說是一個城市的兩個分割槽,兩都呼應配合,共同發揮著國家都城的作用。

周人建都豐、鎬以後,以此為中心積聚力量,完成了滅商霸業。

豐、鎬作為周王朝的首都,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前後達300年之久。

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豐、鎬逐漸衰敗。

秦咸陽當週人由周原向豐鎬、洛邑東遷的時候,秦於公元前677年遷都周原近旁的雍。

憑藉其“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的有利地勢,秦向西擴充套件勢力,“益國十二,開地千里”,稱霸西戎。

後又於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東遷櫟陽,概因其地“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便於和魏爭奪河西之地。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為了東出函谷關,問鼎中原,將都城遷至豐鎬東北方的渭水之邊,因其地在九?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在陽,故名咸陽”。

自孝公“十二年,作為咸陽,築冀闕,秦徙都之”,至二世亡秦(公元前207年)止,在這143年間,咸陽一直是秦的首都。

漢長安長安原是咸陽附近位於渭河南岸一個鄉聚的名稱,地處龍首原西北麓,臨近灞、?。

因為灞上和灞橋的關係,自秦以來一直是控制東西方交通的要衝和兵家的必爭之地。

基於長安“被山帶水”的優越形勢,漢高祖劉邦採納婁敬和張良的建議,定都於此,又“欲其子孫長安都於此也”,所以沿用了長安舊名。

公元八年,王莽篡奪皇位,改國號為新,仍定都於長安。

公元23年,綠林軍起義反抗王莽暴政,並推立劉玄為帝,恢復漢朝國號,年號“更始”,所以劉玄又稱更始帝。

昆陽大捷後,更始帝派大將申屠建、李松率軍乘勝進攻長安。

不久,長安城克。

更始帝先建都洛陽,後又遷都長安。

此後,樊崇眼率赤眉軍二十萬進攻長安,更始帝外逃,後攜玉璽向赤眉軍投降。

赤眉軍進駐長安後,由於富商地主屯糧反抗,長安大亂。

樊崇被迫帶著軍隊離開長安向西流亡。

在天水一帶又遭地主豪強攔擊,只好轉軍東進,後於華陰為漢光武帝劉秀麾下大將馮異擊潰。

至公元27年,赤眉軍起義失敗,樊崇投降後被漢光武帝以謀反罪誅殺。

自東漢遷都洛陽以後,長安的地位大不如前,但它仍保持京兆府的名義,漢光武帝還屢次出巡長安,祭掃皇陵。

隋文帝統一中國遷都大興城後,漢長安城被劃入禁苑,成為歷史上的陳跡。

隋大興和唐長安隋初,仍都漢長安城。

後以此城從漢以來,“凋殘日久,屢為戰場,舊經喪亂”,又因渭水河床南移、位於龍首原北的漢代故城,逼近渭水,城內潮溼,易為水淹,便另於龍首原南地勢較高的“六陂”地帶,築建新都。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開始營建新都。

據《長安志》卷七記載,隋文帝初封大興公,因起名大興城。

唐沿隋制,又恢復長安舊名,並續有增建。

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閻立德築羅城止,基本就緒,歷時72年。

唐長安城不僅是國內交通的樞紐,西域諸國的商賈透過絲綢之路前來長安的常達數千人,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國際都會。

唐末藩鎮割據,長安城幾經兵火,“宮室廛閭,鞠為灰燼”。

但在長安城的原址上,又新建起新的城市,直至今天的西安城,未再作遷移。

公元880年,黃巢軍攻克潼關,唐僖宗逃往成都。

黃巢率軍進入長安城後,在長安大明宮即位稱皇帝,國號大齊。

但沒過多久,唐王朝重新調集各路兵馬,圍攻長安,大齊軍大敗,只好撤出長安。

唐昭宗天?元年(904年),佑國軍節度使韓建為適應軍事上防守的需要,放棄了破敗不堪的外郭城和宮城,重修皇城,稱為“新城”,即五代、宋、元的長安城。

重修後的長安“新城”,其範圍不及原長安城的十五分之一。

長安城縮小以後,原來的長安、咸寧兩縣的縣治已被隔在新城之外,後又另修建了兩個小城作為二縣的縣治。

這樣三城並列,在當時戰亂的形勢下,便於相互聲援。

到了五代時期,長安已廢不為都,北宋統一後,宋太祖雖有遷都長安之議,終未實現,但長安地區京兆的名稱仍繼續被沿用。

元安西路到了元代,由於統一王朝的重建以及通往中西亞的絲綢之路的再度暢通,長安城又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有所發展,成為控制西北和西南的軍事重鎮。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封其第三子忙哥剌為安西王,次年,於長安城東北?河西的龍首原餘脈上,營建了安西王宮。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行記中,描寫京兆府城(即長安城)“工商繁盛”,居民製造“種種金、錦、絲、絹”和“武器”等“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安西王宮“周圍約五里”,其宮室“皆以金繪飾”,“壯麗之甚,佈置之佳,罕有與比”。

反映了元代長安城的繁榮以及安西王宮建築的富麗堂皇,堪稱是繼唐長安城三大宮之後興建的最後也是最輝煌的宮殿。

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府為安西路。

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

後來隨著元王朝被推翻,安西王宮也被毀不存。

六、明、清西安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後,改奉元路為西安府,今西安名稱即從此開始。

朱元璋為加強對西北、西南的控制,又封次子於西安,稱秦王。

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年)朱元璋派都督濮英增修西安城,其西、南兩面仍保留韓建新城的位置不變,北、東兩面向外擴充套件了約四分之一。

後至崇禎末年,又增修了四關城。

這就是儲存到今天的西安城。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長安正式改名西安府,西安名稱,是封建沒落階級的“小中原文化”意識的產物。

“小中原文化”是對“大中華文化”的矮化。

唐之後,中國的政治中心從長安東移,封建統治階級為了他們自身的政治利益,以“小中原文化”為核心,要“西安”和“西寧”的西部社會,而不要西部有一座象徵國家歷史意義的大都城,於是“長治久安”的長安,便被降格成西安了,成了與“西寧”同一意義的地方城市。

這是唐之後至清的封建帝王們為了顯示他們自己“小中原文化”的中心權位,有意而為之的結果。

三隻腳的大烏鴉2017-08-2412:25:12長安偏,那是後來的事,在古代,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是全國經濟中心,渭水平原搭上鄭國渠,那是全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足以養活上千萬人口,在古代全國人口只有幾千萬的時代,就算全國都反了,朝廷也可以依靠關中的糧食和人口組織軍隊收復失地,最差的結果也就是函谷關和潼關一封,蹲在關中做獨立王國。

洛陽也不是無險可守,洛陽東有虎牢關,西有潼關,北有黃河,南有武關,關上大門就和關中一樣是一個獨立王國。

洛陽周邊的平原也是可以生產足以養活數百萬人口的糧食的。

在古代,人口和糧食就是一切,像長安和洛陽這種既有天險可供防禦,又有大平原可供生產糧食並養活足夠多的人口,交通還便利的地方,是最適合作為首都的。

銀河系精神病研究中心2017-08-2410:31:00無險可守,洛陽往西向南都是大山,向北是黃河,向東不出一百里就是平原但是洛陽向東70公里左右,有個鞏義,鞏縣以“山河四塞、鞏固不拔”而得名,歷代因之。

又因地扼古都洛陽,故史有“東都鎖鑰”之稱。

,洛陽古代成為首都,有天然的地理優勢,要山有山要水有水,往東100公里就是平原糧食產地,運到京城也很方便,最關鍵的是風水好古代人信這個,河圖洛書就是那裡出來的黃河出圖洛水出書,黃河和洛水(現在伊洛河)一青一黃匯流到一起形成漩渦,伏羲站在邙山上看到後根據河圖洛書演太極八卦。

這麼好的風水那個皇帝不心動球是一種態度2017-08-2423:09:04長安+關中平原,足可以自成一國且有擴張的餘力,周,秦從此出發統一天下。

但隨著東方(黃淮海大平原)越來越富裕,發達,地理位置偏西的長安就顯得鞭長莫及,一旦王朝進入衰退期,中央力量衰弱,東遷洛陽就或了必然選擇。

等等我155418962017-03-2822:33:341,關中在宋朝氣候變化之前是最好的定都地點,但長安地區遠離中原幾何中心,所以需要在洛陽設定個陪都;2,洛陽方圓800裡,山河表裡,農業和商業發達,就算天下大亂還可以去關中;3,遠離邊塞,不易被少數民族政權攻擊;4,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運糧方便。

後來氣候變化,關中產糧量銳減,中原和北方草原經濟東移,不論經濟還是軍事,洛陽都不再適合做首都勒馬聽風2017-08-2410:54:21題主啊,一定要多讀書啊,洛陽怎麼會無險可守呢?一句話形容洛陽地勢就是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四面環山:西依秦嶺(崤山),東臨嵩嶽,北據北邙,南望伏牛;六水並流:黃河,洛河,伊河,澗河,瀍河,谷水;八關都邑:函谷關,轘轅關,孟津關,伊闕關,廣成關,大谷關,旋門關,小平津關,除此之外還有虎牢關,不過有人說虎牢關和旋門關是一個,不同時期的不同叫法而已。

總之洛陽絕非無險可守,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都城的選擇對地理要求遠比現在要高。

還有個小故事,當初宋太祖趙匡胤有意遷都洛陽,因為開封除了黃河天險就是平原了,況且還是懸河,他弟弟趙光義說了句在德不在險,這句話也可以說明洛陽地勢還是險要的。

鄭先生的夢想世界2017-08-2720:41:35先說長安長安處在渭河平原,也就是關中地區,從中原到該地區的最好路線只有經過潼關。

同時因為渭河,關中地區同時土壤肥沃,足以支撐大量人口,有足夠發展的空間,不必有後顧之憂。

具備易守難攻的優勢。

其實長安並不偏,長安是北方地區,但卻是北方最靠近南方的城市。

關中平原在唐代以前氣候溫潤多雨,沃野千里,是糧食的主產區。

這裡盛產農作物,經濟繁榮,中原地區出現動亂時難以影響到本地的安定,同時又可以向東出函谷關以控中原,向南過漢中盆地以控巴蜀,從四川盆地沿長江順流而下,整個南方就可以完全掌握住。

控制了中原和四川盆地,也就相當於控制當時範圍內的全中國。

再說洛陽洛陽是天下之中、在中國的前半段,就是宋代以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經濟中心在北方洛陽作為北方中國的中心,當然應該當首都。

洛陽地處中原,位於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游。

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等。

西依秦嶺,過函谷關是陝西的關中平原,東臨嵩嶽,北靠太行山又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毗鄰中嶽嵩山。

自古以來既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可謂是山川縱橫,有“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說。

懷揣夢想的悠閒溪流2017-08-2409:54:06你來過洛陽嗎?還無險可守,能成為一代帝王難道還沒有你格局大,沒有你考慮的長遠?洛陽三面環山,還有伊洛河為屏障。

東可逐鹿中原,西可直取關中。

依山傍水,地靈人傑的天子之地。

能做首都絕不是心血來潮一個輕率的決定!三大爺二表弟的親侄娃2017-08-2410:17:13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竟然說長安遠離黃河,也是醉了!洛陽四周形勝甲御天下,但是主要缺點是關口離城市太近,關口如果被攻破,幾乎無緩衝之地!但是關口還是很牢固的。

直到21世紀,飛機大炮都出了,西安還是很難被攻破,小編太弱智,這個問題不想回答你HOOLOO2017-08-2410:14:11去看看歷史軍事地理吧長安怎麼偏了漢唐雄風疆域遼闊長安基本在中心。

關中沃野千里不是現在的黃土高坡那會就是糧倉啊又有山川險固。

是建都的理想之地。

秦一統漢劉奪天下隋唐合天下無不以關中為基。

洛陽處中原但是四周也是山川險固加收隋唐開始南方開發加速洛陽向東南西北各面均可出擊槽運更是比長安更加理想節省消耗也是建都的理想之地。

拿史實講證據2017-11-0611:18:15三秦九洛,鹹曰帝京。

帝業起,崤函乃金湯之固;天下定,河洛為會同之府。

這是玄宗開元年間詔書,其實很好得闡述了長安洛陽之間的關係。

長安,東據崤函,南有秦嶺,位處西北。

進可東出潼關圖中原,守可據天險擁八百里秦川自持,退可南下入川。

所以,天下亂,諸侯割據,欲成帝業,據關中可以圖天下。

洛陽,地處中原,號稱四方來供道里均。

洛陽處於盆地周邊皆有險可守,東漢又置洛陽八關。

但戰略縱深小,遠不及關中平原。

同樣優勢也明顯,中央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國家對各個轄區的掌控,加強了相互的貿易與交流。

尤其是大運河的開鑿,一下使洛陽成了絕對的經濟中心。

所以,天下定,帝業成,都洛陽可以掌控全國。

漢東省沙瑞金大大2017-08-2411:40:23純屬無稽之談,長安在中國中心,何來偏一說?其次,長安是渭河衝擊平原,天下糧倉,最早的天府之國就說的是關中平原,先秦四大名關,南有秦嶺天然橫亙、北有黃土高坡天然屏障、西有關隴高原隔離,又帶最優質的天然牧場、東有大河自雲中而下向東流去,崤山函谷天險可守,後退亦有潼關屏障。

關中物產豐富,糧食充足,此自古兵家必爭稱王建都之地。

建都最佳。

洛陽,四通之地,雖無限可守,但有運河便利也無可厚非。

城市新幹線2017-08-3017:58:31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眾所周知,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

先後有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共11個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較長的城市之一。

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那麼為什麼古代君王都喜歡以洛陽為都城呢?洛陽的地形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錯綜複雜,其中山區佔45。

51%,丘陵有40%,平原則只有14%,周圍有鬱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佈,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河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滋河,澗河等10多條河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悒,十省通衢’之稱,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關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嶽,北靠太行廣且有黃河之險,面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共戴,形勢甲於天下。

洛陽的氣候洛陽位於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光照充足,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夏熱多雨,秋季溫和,冬季寒冷。

年均氣溫14。

86℃,熱量分佈因受地貌影響,各地差異較大。

黃河、洛河、伊河等河谷地帶及其附近的丘陵和緩坡山地,年平均氣溫12。

1-14。

5°С,其中西南部山區為低值區,年平均氣溫12。

1-16。

°C,伊川、宜陽為高值區,年平均氣溫14。

5°C,其餘各縣在13。

8度以上。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530-1100毫米,山地為多雨區,河谷及其附近的丘陵區為少雨區。

降雨量自東南向西北遞減。

洛陽地區年日照2083-2246小時,日照率47-53%。

一年中以5—8月最多,月日照一般都在200小時以上。

洛陽的這種氣候非常適合牡丹花的生長,這也是洛陽牡丹名滿天下的原因之一。

遊洛陽的最佳季節是秋天,“九月九日登高日”,秋高氣爽,登山賞菊。

4月也是不錯的選擇,雖然天氣有些乾燥,但可以欣賞無數牡丹爭芳鬥豔的奇麗景象。

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方面,洛陽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

已探明有鉬、鋁、金、銀、鎢、煤、鐵、鋅、水晶、鉛等甲類礦產資源26種,這些礦藏儲量大,品位高,易於開採利華夏第一古都長安2017-12-0401:25:33使用者677243586972017-11-0722:14:29主要是因為:一、黃河和漢水,在西安穿城而過。

西安關中自古屬於中原河南司州。

西安人的根在河南。

西安自古屬於中原河南,西漢時期,西安就隸屬於河南司隸州;東漢稱司隸校尉部,由洛陽統領;三國時期歸許昌管轄;直到西晉才從河南劃出。

西安人百分百能聽懂河南方言,但聽不懂西北方言。

西安人也希望自己屬於中原。

二、西安城牆。

西安古城牆,是八十年代日本出錢按照明城牆大致位置建的文物。

三、大墓與墳堆。

西安依山靠水,是風水寶地,是死人們的好去處,各王朝不論定都哪裡,墳都喜歡埋在西安。

上一篇新鄉禁止三輪電動車和四輪電動車出門,對此你怎麼看?下一篇行車時如何防春困?猜你喜歡明朝關中指的哪裡?近期,韓國為什麼要遷都?世界上最富的城市是哪?搜索隨便看看2022-01-1110歲以下兒童喝純奶好還是酸奶?在天津,做西餐好找工作嗎?2022-01-11聽說捐一次精可以領很多錢。

所有人都可以去捐精嗎?2022-01-11不加雞蛋的炒麵為什麼會粘鍋底?2022-01-11首頁娛樂體育汽車科技育兒歷史美食數碼時尚寵物收藏教育財經社會國際Copyright©2022小熊問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