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龍志Tyrannosaurus rex - 延陵科學綜合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Tyrannosaurus rex. 1905-2005. 暴龍的先驅~ 躍龍(Allosaurus). 延陵恐龍志標本NGD-13, 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的巨角盤地的莫理遜(Morrison)形成層的恐龍牙齒化石, ... Tyrannosaurusrex 1905-2005   暴龍的先驅~ 躍龍(Allosaurus) 延陵恐龍志標本NGD-13,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的巨角盤地的莫理遜(Morrison)形成層的恐龍牙齒化石,據提供者稱發掘日期:23/04/2002,標本編號:ms-3#345。

牙齒屬於一種出現於距今1億4千5百萬年前侏羅紀時代的恐龍, 牠比暴龍統治地球陸界早約1億年,這種恐龍在地球上稱霸一時, 牠是自然史上恐龍王者的始祖。

1877年古生物學者馬殊(Marsh)發現了牠的遺骸, 經研究後才悉牠的結構有別於當時其他已知的恐龍,并為牠命名為"Allosaurus",意思為"有別於其他的蜥蝪", 中文譯名為異龍,台灣多譯作"特異龍"。

1984年延陵成員初次從文藉中認識牠時按其外文名英語化訛譯為”全龍”。

躍龍(Allosaurusfragilis)為侏羅紀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龍。

體長約11米,估計體重1.5~2噸,為行動矯捷的凶猛捕獵者,狩獵時可能會躍進撲擊獵物, 故名。

推測牠會潛伏在植叢中發動突擊,強壯的前肢上長有3個指爪,為重要的武器,一般以中型至大型草食性恐龍為食物,無疑是侏羅紀恐龍最強的天敵,但到了白堊紀中期,躍龍突然消失在地球上, 取而代之的是自然歷史上最強的陸上捕獵動物~暴龍(Tyrannosaurus)。

TyrannosaurusrexOsborn, 1905 恐龍綱Class:Dinosauria(爬行綱Class:Reptilia);蜥盤目Order: Saurischia 獸腳亞目Suborder:Theropoda;暴龍科Family:Tyrannosauridae 暴龍屬Genus:Tyrannosaurus 1905年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享利.奧斯本(HenryOsborn)命名,暴龍於白堊紀末期稱霸一時, 被譽為"恐龍的君王"。

(左)暴龍的發現者~布朗;(右)暴龍的命名者~享利.奧斯本 學名Tyrannosaursrex的意思是﹝暴君蜥蜴﹞又名霸王龍,肉食性恐龍中出現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種。

暴龍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肉食動物,六千五百萬年前滅絕, 同時也結束了白堊紀。

暴龍的頭部非常的巨大(長約1.2公尺)。

強而有力的顎部上長有鋸齒邊緣的牙齒,龐大粗壯卻像鳥類的兩腳上,指頭長有強力爪子。

和粗壯的腳比較起來,暴龍的手臂小得很成頭骨的反比,比人類的手要短,根據古生物學家認為,這可能由於暴龍只用口捕臘,前肢絕少使用,因而漸漸變短變小,也因此演變成由後肢站立,前肢退化及後肢為武器,因而演化成這種奇異的身體結構,暴龍雖然身軀龐大,骨骼卻是空心的,而且頭顱中有一些大而中空的洞,因而使得體重減輕,便於行走和捕臘。

體長十四公尺,體高約五點五公尺,體重達七公噸,暴龍的尾巴長又粗,看來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攻防武器,大概常以後肢及尾巴為重心,因此推測後肢和尾部份肌肉相當較結實,破壞力比龍捲風更為之強大! (上)暴龍的骨架模型; (下)暴龍的復原模型(延陵自然歷史博物館藏) 相信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為殘暴的恐龍,出現的時間已經是恐龍時代的晚期,距離現在大約六千五萬年。

暴龍的身體高達十四米,體重大約十公噸,牠的後腳十分粗大強壯,甚至能各自撐起一隻具大的現生象。

從暴龍的化石發現,牠的每一顆牙齒大小不一,有的牙齒長度,比人類的手掌還要長,有的人類小如尾指一節,牙齒由尖頂到基部,都有斜旋鋸齒,其兇猛程度可見一斑,顎部強大驚人,是數十頭灣鱷顎頷力量的總和,暴龍的頭是所有恐龍中最大又最有力的,這種可怕的肉食性動物會用長著軍刀般利齒的巨顎,狠狠地一口咬死獵物,接著扭轉強壯的頸部,將嘴中的肉塊撕扯下來。

張開的血盆大口更是嚇人,裡面生著二排向內彎曲的銳利牙齒,每顆有二三十公分長,一但被咬住,即使是身上有著堅韌骨質甲冑的大型草食性恐龍也會承受不住。

(上)模式型暴龍頭骨(模型); (下左)Mr.Z頭骨模型(下:右上)Sue頭骨(模型);(下:右下):Stan頭骨模型 (模型由延陵自然歷史博物館製作) 暴龍眼睛有猛禽類似的相視法,視點因此極為寬闊,而嗅覺更為靈敏,因此有古生物學者,提出暴龍也是吃腐肉的理論。

另外暴龍需要強而有力的肌肉來牽動龐大的身軀,肌肉拉扯所附著的骨骼而產生動作,讓四肢彎曲或使尾巴擺動。

暴龍的腿綜合了象腿的力量、外形,以及鴕鳥可能達到的速度,但是暴龍是像類一樣用腳趾走路的,而不是用扁平的腳板。

據估計,展開攻擊的暴龍,速度可達五十公里,就像白犀牛一樣快。

原始模式的暴龍模型(1986年製作,WM) 暴龍的近親 現時已發現屬於暴龍科的恐龍數種,牠們都生活於白堊紀末期的北半球,6500萬年完全滅絕,全部都有暴龍(Tyrannosaurusrex)的基本特徵。

(上)亞伯托龍模型及(下)牙齒化石標本(NGD-04) 亞伯托龍[Albertosauruslibratus(Lambe), 1914]這種暴龍首先發現於加拿大的亞伯達省,故有此名,意譯"亞伯達蜥蝪"。

全長約8米,明顯較暴龍為小, 化石僅發現於北美洲西部。

其他暴龍科成員包括:中國和蒙古發現的特暴龍(Tarbosaurusbataar)意譯"危險的蜥蝪"。

北美的惡霸龍(Daspletosaurus)意譯"惡霸蜥蝪"。

巨大的草食恐龍~三角龍 Triceratorsp. 恐龍綱Class: Dinosauria(爬行綱Class: Reptilia);鳥盤目Order:Ornithischia 頭飾亞目Suborder: Marginocephaila;角龍科Family:Ceratopsidae 三角龍屬Genus:Tricerator 三角龍和暴龍完全不同,但牠們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 在弱肉強食的白堊紀中,牠們難免成為暴龍的食物,同樣地, 暴龍為捕獵如此健碩的巨龍,亦難免受到激抗,甚至把譽為"恐龍之王"的品種殺死,以保障種族的繁衍。

祗要這樣,三角龍才能維持了三百萬年穩定的族群。

三角龍模型(延陵自然歷史博物館藏) 三角龍屬於角龍下目(Ceratopsia)中最晚出現,為數最多的角龍,體長約9米,估計重達5400千克,成群活動的恐龍.身體笨重,以強壯四肢行走.頭部有堅硬的頸盾,兩根長眉角及單一的短鼻角,為最重要自衛武器。

嘴末端為無齒的鳥喙狀,齒為典型的素食型,長於顎骨上,白堊紀的未期出現的草食龍,可能以富含纖維的植物為食。

到了白堊紀未完成滅絕。

三角龍的局部化石(NGD-03/1及NGD-03/2) 化石發現於加拿大的亞伯達省,美國蒙大拿州,北達科他州,南達科州及懷俄明州。

化石資料:白堊紀時代,凱里克利克(HellCreek)形成層,1.眼眶骨碎片(顱骨右側眼眶左下角部分);2.頭部的頸盾碎片。

研究暴龍 NGD-12的定位研究結果 一九九七年下旬,對延陵科學綜合室而言,為古生物學研究中比較最重要的一年。

亞托伯龍,本室初時將之命名為"亞暴龍", 征雲君認為:亞伯托龍不足代表暴龍科,本室絕對應該擁有正名暴龍的物料, 遂開始了暴龍的"尋金熱"。

本室試途尋找暴龍化石的標本,而且還是具有研究價值的樣本,但看來相當困難至瀕於不可行之地步,當時恐龍熱潮在世界非常盛行,有規模的學術機構紛紛高價徵集,化石成為了美、加、英等多個國家博物館的專利收藏和研究,同時被譽為史上最完整的暴龍SUE,被美國芝加哥田野博物館和麥當勞聯手投得,賣價打破了化石拍賣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當然它是一整副化石骸骨,而本室只需要局部性的化石標本,就好像裴文中教授當年研究北京直立人化石標本的方式近似,因為化石發現程度不論多少,都可稱為一個整體。

自1900年至1997年間的紀錄,暴龍化石的完整性由13%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藏)至90%(美國芝加哥田野博物館)之間。

  尋找了數個月,仍是一片寂靜, 計劃己接近放棄階段,戲劇性的97年12月12月2日晚上,一封電郵帶來了這個研究的計劃曙光,在美國退休化石學者里茨.R.漢苗(Rich Hamell)先生的協助下,找到化石搜尋專家占.緯特(Jim Wyatt)先生, 一位具有豐富經驗化石搜尋專家,他是世界上暴龍第二大發現Z-Rex的物品擁有者之一, 過去曾因搜集到一件古猿化石頭骨而使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無緣藏納, 使該館妒忌而對他文誅筆伐,此外在他的化石收集架上存放著一副暴龍骸骨,是計SUE以後最完整的標本~Mr.Z(意即最後的暴龍")。

1997年12月12日,收到自美國寄來重達4千克的特快專遞郵包-內含暴龍化石標本,晚上7時許, 暴龍化石運抵延陵科學綜合室(臨時室址), 隨即蓋上天地衡旗,晚上7時30分,在本室室歌嚮起的同時,旗幟緩緩揚起且飄向室外的旗杆上, 象徵本室擁有此件標本, 遵照當時古生物學界慣用對發現命名之法,將之定名為"延陵暴君龍(Ng-rex)"。

由於JimWyatt並無對該樣本作出過子細部位研究,因此進一步分析的工作便落在本室格物組的身上,1998年1月26日凌晨2時03秒,化石樣本完成了確定部位研究,正式作了以下定案: 標本是屬於為龍盤目、獸腳亞目、猛龍下目、暴龍科、REX種,部位研究為右腿中蹠骨化石,標本編號NGD-12。

同時展開長達兩載的古生物學研究風潮,NGD-12是一件極具價值的學術標本,為當之無愧的延科綜鎮館珍寶之一。

也因為暴龍化石的研究成功,確定了日後研究古生物的方向,作為對進化論的有力佐證。

      NGD-12暴龍右足中蹠骨標本    (右) 動態展示     標本要述:長:28厘米; 闊:15.25厘米;重量:4千克。

發現於美國南達卡州(SouthDakota,USA),的HardingCounty,Hell Creek形成地層中。

NGD-12為暴龍的右足中蹠骨,標本的蹠骨頂部缺失, 化石的顏色乃被埋骨地點中以鐵為主礦物質侵入所致。

現在生物的肢體蹠部已經愈合,但恐龍的肢體則不然, 每蹠部由三個蹠骨組成,每組蹠骨有骨溝,骨質為典型的熱血動物模式, 故此,恐龍可能是溫血的而不屬於爬行類,本室亦對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NH)及新墨西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Spencer G.Lucas教授引用的主要恐龍族群系統關係(1994)深表認同,把恐龍從爬行網中分出而成一綱 ~恐龍綱(Dinosauria)。

悼念我們永恆的愛貓露娜絲 NGD-19~"暴龍亞Lue" 牙齒化石,牙尖缺失,根據修繕工作後推測長5厘米, 缺損部分約1.3厘米。

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東部, HellCreek形成地層中。

此標本為暴龍的牙齒化石,本室成員自文本資料對它進行研究之時,病入膏肓的貓露仍在我們研究桌上歇息, 當時化石正從美國付運中,可惜貓露等不及它的到臨, 便黯然與世長辭。

本室為紀念這位特別的研究伴侶, 決定把這個最新收集的暴龍牙齒化石命名為為暴龍亞Lue, 聊表追思! 主要參考文獻(參閱延陵動物志: 恐龍綱) 本網頁中所有圖片及文本受延陵科學綜合室版權保障 Allimagesandtextonthispageare copyrightprotected ©ActaScientriumNgensi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