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父母難以解決的青春期親子衝突,只因忽視了這一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社會認知模型是由Smetana提出的親子衝突的理論模型,在當下的認可度極高。

這一理論下,親子衝突為青少年表達對獨立和 ... 首頁 小七的書芳齋 心理學家:父母難以解決的青春期親子衝突,只因忽視了這一點 2019-06-14  小七的書芳齋 文/慕小七01親子衝突指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由於某些原因而導致的觀點和行為的分歧或對立。

這種對立主要體現在情緒、言語、行為等方面。

青春期的孩子,個體正由不成熟向成熟過渡,個性不穩定,因此,親子衝突尤為明顯。

有關青春期親子關係的探討,如同鐘擺一樣,在兩個極端之間來回擺動。

一種極端觀點認為,青春期就是狂風暴雨,親子關係緊張而又令人抓狂,衝突與對抗是常態。

另一種極端觀點認為,青春期是童年時期的延續,雖然一部分青少年與父母的衝突會有所增加,但總體而言,親子關係是親密、溫暖、和諧的。

顯然,這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對有效解決親子衝突,意義不大。

只有站在更廣闊的理論高度,深入分析衝突雙方的作用機制,弄清楚親子衝突產生的前提和原因,才是解決親子衝突的關鍵。

02親子衝突的理論基礎社會認知模型是由Smetana提出的親子衝突的理論模型,在當下的認可度極高。

這一理論下,親子衝突為青少年表達對獨立和自主的需求提供了可能,使得在非衝突情境中隱藏起來的個體需求得以表現出來。

親子衝突的產生與親子間對不同事件的領域屬性及父母權威合法性的不同認知與理解有關。

心理學的社會認知領域包括道德領域、習俗領域和個人領域。

個人領域中的安全領域又常被作為獨立的領域探討。

道德領域側重於行為內在後果對他人產生的直接影響,如對他人福利、他人公平和權利的影響等。

習俗領域也叫社會習俗領域,受制於特定的社會情境。

在一定情境中,行為是否得當、是否符合一定的社會標準或權威期望。

如,與人打招呼的語氣方式、餐桌上的禮儀等。

個人領域則關注行為者自己,行為的後果只影響行為者本人,對他人與社會團體沒有影響。

如,個人的愛好、穿著習慣,隱私,朋友的選擇等。

安全領域是指給行為者本人帶來潛在或實際傷害的行為。

行為產生的後果不會因為規則的存在與否而改變,且只影響行為者本人。

當然,在實際情況中,各領域之間並不孤立,衝突的產生往往是各領域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只是因素的比例有所不同。

03青春期親子衝突的前提:青少年對父母權威認知存在領域差異西蒙指出,權威是一種屬於一個人並通過一種命令而得到實施的作用力,該作用力通過被另一個擁有自由意志的人看作是行為規則的實踐判斷而得到實施。

由此可知,權威具有一定的外在強迫性,但是得通過"擁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實踐來實現,是人的自願選擇。

只有當權威主體的控制得到權威客體的認可與接受,才能避免衝突產生。

對於親子關係而言,只有當父母實施的權威得到孩子的認可,孩子心甘情願地接受父母的權威指令,親子衝突才不會發生。

因此,青少年對父母權威認知存在領域差異,是發生親子衝突的前提。

具體來講:道德和習俗領域,青少年認同或基本認同父母權威研究數據表明,父母與青少年一致認為父母有合法權威監管,實施道德標準和家庭原則的權威。

如,誠實,不罵人,文明禮貌,不傷害家人等。

因此,家庭衝突的產生很少是因為道德領域的認同差異,即便是,也是由於道德原則運用的小分歧。

在父母看來,道德和習俗領域的權威不僅僅存在於青春期,而是貫穿整個生命歷程。

對於絕大部分的青少年而言,父母應該制定關於習俗事件的規則。

在青春期前,幾乎所有的青少年兒童,認同父母制定的習俗規則,隨著兒童的長大,到了青春期,對父母習俗領域規則的認同感會有所下降。

青少年對習俗規則的接受或拒絕還有賴於他們對這些規則、要求或期望的評價和判斷。

即便判斷合理,青少年還會積極評價父母傳遞這些規則的方法,看這些方法是否與事件的領域相契合。

如果父母的解釋與行為的領域一致,青少年接受這些規則和解釋的可能性更大;反之,拒絕的可能性就增大。

個人(安全)領域,青少年對父母權威的認可度不高青少年認為自己有做主與選擇的權利,父母對個人事件進行管控是不合理的。

如,青少年與父母不喜歡的人聯繫與交往,對父母適當撒謊是可以理解的。

青少年對個人領域的要求隨著年齡的的增長而日漸強烈。

父母也意識到要給青少年一定的自主選擇權,但是給予的範圍遠遠小於青少年的訴求範圍。

安全領域,青少年認為父母應該監管他們,但是由於安全事件影響的是個體的健康和舒適,因此,某些行為的決定最終選擇與決定還是看個人。

如,17歲的小張喜歡吃油炸食品,雖然小張的父母認為高熱量的油炸食品既不健康,還會導致肥胖,不希望小張吃。

但是,實際上,小張吃與不吃,最終的決定還是在他自己。

當然,有些事件的決定,只有在個體成熟之後才屬於個人選擇的範圍。

如,成年人有權決定是否喝酒與抽煙,但青少年不允許。

根據Smetana等人的研究結果,青少年認為父母應該制定相關的安全領域的規則,但認可程度不高。

並不認為必須遵守父母制定的安全規則,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遵守這種規則的意願進一步下降。

原因是,青少年把這類安全事件歸入個人領域,他們自己可以作主。

交叉領域,青少年對父母的權威認同模稜兩可交叉事件,包含習俗、安全、個人等多個領域的因素,被稱為談判空間的"灰色地帶",是青少年和父母發生衝突最多的領域。

父母往往對習俗和安全因素給予更多關注,認為自己對這類事件有監管的權利和義務。

但青少年一般對個人領域的因素更加看重,很大程度上認為自己有選擇的權利,而不是被父母死死管控。

因此,父母和青少年對交叉領域事情的不同理解是親子衝突的根源。

04青春期親子衝突的原因:父母和青少年的衝突辯護存在差異青少年對父母權威的認知是存在領域差異的,但這不是引發親子衝突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在於父母和青少年對發生在各個領域的衝突事件存在辯護差異。

父母對親子衝突的辯護傾向於習俗與安全父母在親子衝突的辯護中,往往會考慮社會期望的重要性,提及習俗方面的擔憂。

如,尊重他人,樹立父母威信,角色認同,聲譽影響等。

父母還會常常藉助安全和實用理由展開衝突辯護。

如,青少年的作息要規律,不能熬夜;要考取漂亮的成績,才能保證未來大有作為等。

與男孩子相比,父母對女孩的安全關注與管控更加嚴格。

青少年對親子衝突的辯護傾向於選擇與自主與父母相反,青少年傾向通過個人選擇與自主理由為自己辯護。

青少年看來,導致衝突的事件不會產生嚴重後果,之所以產生衝突就在於父母的嚴格管控束縛了自己的自主選擇,侵占了個人領域的選擇權。

父母眼中的社會習俗不過是權威人士的主張,具有可變性與隨意性,並非必須遵守。

父母與青少年在衝突辯護中互不相讓即使存在辯護衝突,如果青少年與父母能夠互相妥協,辯護衝突也能緩和很多。

有意思的是,雙方互不相讓。

而且,根據研究表明,青少年與父母都清楚對方的觀點。

青少年知道父母是出於社會習俗標準與要求的考量,行為後果的發生來展開辯護。

父母知道青少年希望有更多的私人空間與自主想法。

但,就是各不相讓。

這種"心知肚明"的想法,使得雙方更加堅信自己的"正確"與"理性",從而在衝突辯護中更加理直氣壯。

同時,由於大部分父母在教養活動中實施的是控制模式。

行為層面,父母通過向子女施加規則、限制,主動詢問、觀察等方式了解子女活動。

心理層面,父母會干擾子女的內心世界、破壞孩子的自主性發展。

父母在道德與習俗領域控制被大部分青少年認可與接受,屬於行為控制範疇,有助於預防青少年酗酒、抽煙等不良行為的發生。

父母對個人事件的控制則很難被青少年認可與接受,被認為是一種心理控制。

根據心理學研究,父母對青少年的心理控制不利於青少年的自主發展與社會交往,有損於心理健康。

05青春期親子衝突的解決之道:發展"親密有間"的健康親子關係"親密無間"是大部分人的理想關係狀態,大部分父母在親子關係有也持有相同的想法。

因此,父母放不下對子女的管控。

但"親密無間"很容易造成父母的"越界",導致親子衝突的產生,青春期特別明顯。

那麼,父母絕對尊重青少年的自主意願,賦予青少年更多的權利就能避免親子衝突,構建健康親子關係嗎?當然不是。

根據心理學家Hasebe與Nucci的研究,青少年在感受到的父母對其個人領域事件過度侵犯時,會對其心理健康產生潛在的不良影響。

也就是說,認為父母對個人領域管控過於嚴格青少年會出現心理問題,父母對道德和習俗領域的嚴格管控並不會導致這種心理症狀。

因此,"親密有間",對於避免青春期的親子衝突,構建和諧親子關係,十分必要。

在道德、習俗、安全領域,要"親密"在道德、習俗和安全領域,父母需要給孩子制定一定的規則、規定和限制,密切關注並積極引導。

以防異常行為與壞習慣的發生。

這樣的做法也正是順應心理學專家倡導的"青少年完全獨立自主是不利於心理適應與發展"的。

在個人領域和交叉領域,要"有間"在個人領域與交叉領域的事件上,父母應當逐步放手,把孩子還給孩子,給予青少年自主選擇的權利。

孩子不是任何人的私人物品,更不是父母的私人財產,替代孩子決定一切,孩子永遠站不起來,即便肉體瘋長,靈魂永不獨立。

除了向父母"等、靠、要",不會任何。

明智的父母會擔當起青少年引路人的責任,理解青少年的選擇,必要時給予恰當的引導與鼓勵。

不過度管控,也不過分放縱,適度給予選擇權與自主權,"親密有間",分寸有度。

—END.作者簡介:慕小七,自由撰稿人,多家平台原創作者,心理學研究者。

用心碼字,熱忱生活,以走心文字與您一路相隨。

文章來源:https://twgreatdaily.com/IrlfvGwBJleJMoPM2Qsa.html 心理學|"不合適"就分手背後:認清感情"過渡期"的這三點是關鍵 2019-09-11 《人間失格》|葉藏"失格"背後:關係的疏離與行為無能怎麼破? 2019-08-27 《百年孤獨》|如果你或你的伴侶"愛無能",這兩個辦法輕鬆拯救 2019-08-23 基於史料與心理學,再現林徽因的婚戀經歷,得出3點重要啟示 2019-07-26 學齡前視障兒童親子互動難題怎麼破?抓住這3點,輕鬆養娃 2019-07-16 拚命看書,使勁買課,深陷焦慮怪圈?這樣做,讓焦慮變得有價值 2019-06-28 心理學家:別急著打壓孩子的"壞"行為,背後是孩子實現自我的契機 2019-06-21 心理學家:父母難以解決的青春期親子衝突,只因忽視了這一點 2019-06-14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