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市主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都市主義(英語:New urbanism)是一種城市設計的理念,該理念希望建設可以容納各種不同住房和工作崗位的步行社區,並改善環境。

... 新都市主義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 ... 新都市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佛羅里達的希賽德(英語:Seaside,Florida)市 新都市主義(英語:Newurbanism)是一種都市設計的理念,該理念希望建設可以容納各種不同住房和工作崗位的步行社區,並改善環境。

[1]新都市主義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美國,並逐漸影響了地產開發、都市計畫和市政土地利用戰略的許多方面。

新都市主義強烈地受到二戰前的的主流都市設計實踐影響,當時都市設計並不以汽車為主體。

它包含十個基本原則,如傳統鄰里社區設計(traditionalneighborhooddesign,TND)和公共運輸導向型開發(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TOD)。

[2]這些理念都可以歸結為兩個概念:建立社區意識和生態實踐的發展。

[3] 新都市主義主要推廣機構為成立於1993年的新都市主義協會(TheCongressfortheNewUrbanism,CNU)。

該協會編有《新都市主義憲章》(CharteroftheNewUrbanism)。

目次 1背景與歷史 2概念 3相近的名詞與概念 4批評 5參考文獻 6延伸閱讀 7外部連結 背景與歷史[編輯] 在1950年代之前,都市通常在可從市中心步行到的範圍內發展,而且商店比鄰住家。

隨著大眾運輸系統的演進,都市的範圍逐漸沿著系統線路向外延伸,發展出了有軌電車郊區(英語:Streetcar_suburb)等市郊社區。

然而在汽車普及以後,都市的設計發展開始專注於滿足汽車的需求。

[4]以美國而言,因為道路不斷地向郊外延伸,使得都市的發展也向郊區蔓延,低密度單戶獨立式的街區無序地擴張。

且因為都市計畫法規的制定與實施,分隔了住宅區與工商業發展區域,上班路途的遙遠和經濟活動的物理隔閡使得民眾不得不依賴小汽車,這更讓汽車的地位變得不可或缺,甚至產生了大眾運輸虧損、交通壅擠、侵蝕開放空間、汙染空氣等都市發展的問題。

[5] 在1960年代珍·雅各、文森特·史考利(英語:Vincent_Scully)等人開始探討都市過度現代化所產生的問題,珍·雅各在1961年於專書《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中提到,「步行」是人們最常使用的方式,應該注重土地的混合使用和人行步道的舒適性與安全性。

[6]同時,法國建築師索瓦·斯波里(法語:FrançoisSpoerry)也提出了「軟建築」的概念,並應用於法國的格里莫港(法語:Port_Grimaud),取得了相當的成功。

上述學者在1960年代各自提出了他們的理念後,新都市主義的概念在1970年代逐漸成型,其中包括萊昂·克里爾(英語:Léon_Krier)提出的「歐洲」都市重建的都市願景和理論模型,以及克里斯托佛·亞歷山大的模式語言理論(英語:Pattern_language)。

「新都市主義」一詞在1980年代中期出現。

[7][8] 但直到1990年代初期「新都市主義」才被當作普遍的學術名詞使用。

[9] 1991年,加州沙加緬度的一個非營利公民團體,地方政府委員會(英語:LocalGovernmentCommission(Sacramento,California)),邀請彼得·卡爾索普、安德魯·杜安尼等建築師制定一套社區規劃的原則,因為會議舉行地點位於阿赫瓦尼酒店,因此這套原則也被稱為「阿赫瓦尼原則」。

[10], 彼得·卡爾索普、安德魯·杜安尼、伊莉莎白·普雷特-茲伯格(英語:ElizabethPlater-Zyberk)、伊麗莎白·穆勒(ElizabethMoule)等建築師在1993年於芝加哥成立了新都市主義協會,希望能突破二戰以來都市無止境擴展的囹圄,創造多樣化、人性化、緊湊、混合的鄰里社區,[11]1996年的CNU第四次大會中提出了《新都市主義憲章》。

[12] 2009年CNU創始人其中的伊麗莎白·穆勒、漢克·迪特馬爾(HankDittmar)和StefanosPolyzoides提出了「可持續的建築和都市計劃」解釋新都市主義和永續發展的關係。

[13] 概念[編輯] 新都市主義希望能夠回復傳統的都市型態,並設想了一個以鐵路車站為中心沿周圍向外發展出商業區與住宅區的都市模型。

為了解決過度依賴小汽車的問題,都市構造以鐵路或公車等大眾運輸作為基礎。

在美國的波特蘭市等地,實施了包含「以鐵路車站為中心泊車轉乘」在內的許多計劃。

[14] 新都市主義者希望能改善與土地使用相關的各種方面,不僅影響各行政區的都市計劃,更能滲透到街區層級的都市計劃或設計。

透過都市開發、都市再開發或是都市再生等方法,冀望縮短都市內商業區與住宅區的距離到人們可方便到達的程度。

並且注重自行車與大眾運輸的發展。

[15] 相近的名詞與概念[編輯] 有許多的專有名詞或概念與新都市主義相近或與之重複。

新傳統發展(NeotraditionalDevelopment)[16]、傳統鄰里社區設計或新傳統設計(Neotraditionalneighborhooddesign)[17]的概念通常和新都市主義有關,這三種設計手法指的是以傳統建築風格與都市風貌建造完整的新城鎮或新社區,而不是規模較小的填入式發展或再開發。

而在美國發展新都市主義的同時,歐洲地區提倡的緊湊都市其概念也與新都市主義類似。

傳統都市主義(TraditionalUrbanism)這個術語也被反感「新」這個字的學者用來描述新都市主義的概念。

也有學者認為應使用人行都市主義(WalkableUrbanism)這個詞彙來取代新都市主義。

[18]空間工作者(Placemaking)則用來泛指研究新都市主義的群體。

公共運輸導向型開發(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有時也被認為由新都市主義提議者彼得·卡爾索普所提出。

[19] 批評[編輯] 美國的一名記者亞歷克斯·馬歇爾(英語:Alex_Marshall_(journalist))在1996年於大都會雜誌(英語:Metropolis_(architecture_magazine))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譴責新都市主義是「一場大騙局」,[20] 他認為新都市主義本質上是一個營銷計劃,以重新包裝傳統郊區蔓延背後的懷舊概念和空洞口號。

[21] 反對新都市主義的人認為,透過混合社區內居民的收入來解決都市問題的方法缺乏統計證據。

[22] 雖然有些研究指出混合社區內的收入發展可以解決貧困的問題,[23][24] 但也有部分研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

[25] 不同於上述的意見,有些人反對新都市主義的原因是因為新都市主義不夠激進,無法促進步行、自行車或大眾運輸的發展。

他們認為應該完全禁止汽車進入社區內,米高·亞瑟提出新徒步主義(NewPedestrianism),通過發展行人專用道路來進一步提升行人的地位。

史蒂芬·米莉亞(SteveMelia)則提出了街區滲透率(英語:Permeability_(spatial_and_transport_planning))的概念,限制汽車的方便性,並且提升行人和自行車路網的連通性,讓行人和自行車比汽車更具有時間和便利優勢,且保持了囊底路提升社區治安的能力。

[26] 參考文獻[編輯] ^Boeing;等.LEED-NDandLivabilityRevisited.BerkeleyPlanningJournal.2014,27:31–55[2015-04-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4).  ^Kelbaugh,DouglasS.2002.RepairingtheAmericanMetropolis:CommonPlaceRevisited.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161. ^UrbanismPrinciples.www.newurbanism.org.[2016-01-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  ^Kunstler,JamesHoward.Homefromnowhere:remakingoureverydayworldforthetwenty-firstCentury.ATouchstonebook.NewYork,NY:Simon&Schuster.1998:28(英語).  ^凌瑞賢.運輸規劃原理與實務.鼎漢.2015-03:16–2.ISBN 9786669735903.  ^凌瑞賢.運輸規劃原理與實務.鼎漢.2015-03:16–3.ISBN 9786669735903.  ^Reid,Barton.TheNewUrbanismasaWayofLife:TheRelationshipBetweenInnerCityRevitalizationinCanadaandtheRiseoftheNewMiddleClass..1985[2019-06-20](英語).  ^Meinig,Donald.TheShapingofAmerica:AGeographicalPerspectiveon500YearsofHistory,Volume2.YaleUniversity.1986:255.ISBN 9780300173949(英語).  ^UrbanDesignUpdate:NewsletteroftheInstituteforUrbanDesign,Volumes7–15.InstituteforUrbanDesign.1991[2019-06-20](英語).  ^Finalevaluationbyimma-san."Principles–LocalGovernmentCommission".LocalGovernmentCommission.LocalGovernmentCommission.[2019-06-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0).  ^凌瑞賢.運輸規劃原理與實務.鼎漢.2015-03:16–4.ISBN 9786669735903.  ^佐々木宏幸、齊木崇人.ニューアーバニズム理論の特徴と変容に関する研究(日語).  ^TheCanonsofSustainableArchitectureandUrbanismArchived(PDF).(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4-06-25)(英語).  ^足立麻衣、西山徳明.特集ニューアーバニズム最新事情(PDF).家とまちなみ.2007-03,55[2019-06-20].(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8-09-04)(日語).  ^ニューアーバニズム入門.家とまちなみ.2001,43(日語).  ^http://facweb.arch.ohio-state.edu/jnasar/crpinfo/research/NeoTradJPER2003.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永久失效連結] ^凌瑞賢.運輸規劃原理與實務.鼎漢.2015-03:16–9.ISBN 9786669735903.  ^Leinberger,Christopher.TheOptionofUrbanism..DistrictofColumbia:IslandPress.2009.ISBN 9781597261371(英語).  ^DoesChina'sUrbanizationSpellDoomorSalvation?PeterCalthorpeWeighsIn....ArchDaily.[2019-06-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0)(英語).  ^AlexMarshall.SuburbsinDisguise.Metropolis.1996-07:70[2019-06-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1)(英語).  ^AlexMarshall.BuildingNewUrbanism:LessFilling,ButNotSoTasty.BuilderMagazine.1999-11-30[2019-06-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1)(英語).  ^Popkin,S.;等.ADecadeofHOPEVI..TheUrbanInstitute.2004. 引文格式1維護:顯式使用等標籤(link) ^Goetz,EdwardG.ClearingtheWay:DeconcentratingthePoorinUrbanAmerica.ClearingtheWay:DeconcentratingthePoorinUrbanAmerica.2003(英語).  ^Chaskin,R.J.,Joseph,M.L.,Webber,H.S.TheTheoreticalBasisforAddressingPovertyThroughMixed-IncomeDevelopment..UrbanAffairsReview.2007,42(3):369–409(英語).  ^Grant,J.andK.Perrott.Producingdiversityinanewurbanismcommunity..TownPlanningReview.2009,80(3):267–289(英語).  ^SteveMelia.NeighbourhoodsShouldbeMadePermeableforWalkingandCyclingbutnotforCarsLocal.TransportToday(英語). 缺少或|url=為空(幫助);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幫助) 延伸閱讀[編輯] Bohl,CharlesC."NewUrbanismintheCity:PotentialApplicationsandImplicationsforDistressedInner-CityNeighborhoods."HousingPolicyDebate11.4(2000):761–801.(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611102029/http://www.botsfor.no/publikasjoner/litteratur/new%20urbanism/new%20urbanism%20and%20the%20city%20by%20charles%20bohl.pdf) Brooke,Steven(1995).Seaside.Gretna,La.:PelicanPublishingCompany.ISBN 0-88289-997-X Calthorpe,Peter(1993).TheNextAmericanMetropolis:Ecology,Community,andtheAmericanDream.NewYork: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ISBN 1-878271-68-7 Calthorpe,PeterandWilliamFulton(2001).TheRegionalCity:PlanningfortheEndofSprawl.Washington,DC:IslandPress.ISBN 1-55963-784-6 CongressfortheNewUrbanism.Leccese,Michael;McCormick,Kathleen,編.CharteroftheNewUrbanism.McGraw-HillProfessional.1999.ISBN 978-0-07-135553-7.  Duany,Andres;Plater-Zyberk,Elizabeth;Alminana,Robert.TheNewCivicArt:ElementsofTownPlanning.NewYork:RizzoliPublications.2003.ISBN 978-0-8478-2186-0.  Duany,Andres;Plater-Zyberk,Elizabeth;Speck,Jeff.SuburbanNation:TheRiseofSprawlandtheDeclineoftheAmericanDream.NorthPointPress.2000.ISBN 978-0-86547-557-1. 已忽略未知參數|url-access=(幫助) Dutton,JohnA.(2001).NewAmericanUrbanism:Re-formingtheSuburbanMetropolis.Milano:Skiraeditore.ISBN 88-8118-741-8 ElNasser,Haya.Miss.Wal-Martsmayapply'newurbanism'inrebuilding.USAToday.November14,2005[2019-12-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3).  Gallini,Jared.2010."DemographicsandTheirRelationshiptotheCharacteristicsofNewUrbanism:APreliminaryStudy".AppliedResearchProjects,TexasStateUniversity-SanMarcos.Paper340.http://ecommons.txstate.edu/arp/340 Jacobs,Jane(1992).TheDeathandLifeofGreatAmericanCities.NewYork:VintageBooks.ISBN 0-679-74195-X.Originallypublished:NewYork:RandomHouse,(1961). Katz,Peter(1994).TheNewUrbanism:TowardanArchitectureofCommunity.NewYork:McGraw-Hill.ISBN 0-07-033889-2 Kunstler,JamesHoward(1994).GeographyOfNowhere:TheRiseAndDeclineofAmerica'sMan-MadeLandscape.NewYork:Simon&Schuster.ISBN 0-671-88825-0 TheNewAmericanLandscape:ANewUrbanist'sPerspectiveonSildesha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alen,Emily.NewUrbanism&AmericanPlanning:TheConflictofCultures.NewYork:Routledge.2005.ISBN 978-0-415-70133-4. 已忽略未知參數|url-access=(幫助) Tagliaventi,Gabriele.NewUrbanism.Florence:Alinea.2002.ISBN 978-88-8125-602-0.  Steuteville,Robert(編).NewUrbanismBestPracticesGuide.Ithaca:NewUrbanNews.2009.ISBN 978-0-9745021-6-8.  Waugh,David.2004BuyingNewUrbanism:AStudyofNewUrbanCharacteristicsthatResidentsValue.AppliedResearchProject.TexasStateUniversity.http://ecommons.txstate.edu/arp/2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新都市主義 CongressfortheNewUrbanism AustralianCouncilforNewUrbanism CouncilforEuropeanUrban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ewUrbanism.or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Institu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NextGenerationofNewUrbanis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VisionofEurop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ustainableUrbanDevelopmentResourceGuid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olis:BuildingReallyCompac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都市與區域規劃基本概念都市-區域-區位-市區-市域-市中心-中心商業區(CBD)-郊區-遠郊-建成區-人口集中地區(日)-城市規劃區(中)-都市邊緣區-城鄉結合部-都會區-大都市帶(城市群)-都市體系-都市化-郊區都市化-逆都市化-再都市化-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研究方向都市計畫土地利用規劃(英語:Land-useplanning)-土地使用分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都市設計-敷地計畫-智慧城市-收縮都市-都市更新環境規劃環境設計-園林設計-景觀設計-都市開放空間-都市綠地-綠色建築-環境影響評價-都市承載力-生態都市-永續發展-低影響開發-海綿城市-韌性城市(英語:Urbanresilience)交通規劃公共運輸-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上蓋開發-生活化道路-交通寧靜化-共享空間-完整街道區域規劃(英語:Regionalplanning)中心地理論-增長極理論-核心-邊緣理論-點軸理論-都市階層-城鎮體系-國土空間規劃(中)-國土形成計畫(日)-國土三法(臺)規劃理念田園城市理論-線形都市-都市美化運動-300萬人口的現代都市-鄰里單位-光輝城市-《雅典憲章》-新城運動(英語:Newtownsmovement)-廣畝都市-有機疏散理論-《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馬丘比丘憲章》-緊密都市-15分鐘都市 -新都市主義-新徒步主義各類都市全球都市-巨型都市-門戶都市-組合都市(組團式城市群)-邊緣都市-衛星都市-新市鎮-公司市鎮-放射型都市-臥城-雙城-收縮都市-大學城(英語:Collegetown)-學園都市都市問題(日語:都市問題)都市蔓延-睡城-貧民窟-仕紳化-都市衰退-屏風樓-爛尾建築-鬼鎮-隔都-農村人口外流-交通堵塞-環境污染-內澇-熱島效應-汽車依賴量化指標容積率-建蔽率-建築間距-綠地率-都市化程度(各國都市化率)-首要性-都市人口密度人物理論家從業者安德魯·杜安尼-科拉倫斯·佩里-科林·布坎南-丹尼爾·伯納姆-埃比尼澤·霍華德-埃德蒙·N·培根(英語:EdmundBacon(architect))-紀·班佛尼斯特(英語:GuyBenveniste)-英·瑪哈-凱文·林區-勒·柯比意-彼得·卡爾索普-派屈克·格迪斯-雷蒙德·昂溫(英語:RaymondUnwin)批評家珍·雅各-詹姆斯·霍華德·孔斯特勒(英語:JamesHowardKunstler)-劉易斯·芒福德-蘭德爾·奧圖爾(英語:RandalO'Toole)交叉學科地理學-建築學-土木工程-土地開發(英語:Landdevelopment)-海洋空間規劃(英語:Marinespatialplanning)-都市工程學-都市地理學-人文地理學-都市社會學-都市人類學-人類群居學-都市經濟學(英語:Urbaneconomics)-發展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公共政策-社會科學-都市生態學-風水學-風景園林學-環境科學其他近現代都市計畫理論與實踐列表-都市史-都市計畫史(英語:Historyofurbanplanning)-都市計畫技師地方實踐巴黎改造-大上海都市計劃-臺灣市區改正-天津都市計畫-香港新市鎮-高雄都市計畫-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新都市主義&oldid=68706918」 分類:​環境主義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環境設計永續交通系統可持續都市計畫美學理論都市計畫新都市主義人類生態學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CS1日語來源(ja)引文格式1維護:顯式使用等標籤含有缺少網址的網站引用的頁面含有訪問日期但無網址的引用的頁面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未知參數的引用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Беларуская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añolEestiSuomiFrançaisעברית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한국어Македонски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loven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