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為何投江難道是因為和楚懷王的一段情? | 信傳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總結來說,我們所知道的屈原投江的主因,是因為「有志難伸」和「國家滅亡」,但在1944年有位古典文學家孫次舟,在《中央日報》發表了《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 ...
屈原為何投江難道是因為和楚懷王的一段情?家喻戶曉的詩人屈原,其實有斷袖之癖?(製圖/蔡云瑄)生活品味信傳媒編輯部2017-05-2910:00小中大家喻戶曉的詩人屈原,其實有斷袖之癖?(製圖/蔡云瑄)端午節有許多應景的活動,插艾草、立雞蛋和吃粽子等等,而我們也知道吃粽子的由來是源自於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的故事,當時的居民們為了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江裡的魚啃食,包了許多的粽子丟入江內,最後就演變成要在屈原投江的這天吃粽子的習俗,然而你知道屈原自殺的原因其實有另一個版本嗎?這個版本竟然指出,屈原其實是「同性戀」!
我們所知道的「屈原」
在楚懷王25年時,當時的敵國秦國提出了盟約,史稱「黃棘之盟」,屈原對此盟約存疑,因此極力反對簽署盟約,然而楚王卻聽不進屈原的諫言,一氣之下將他流放,爾後,楚王便對屈原留下不好的印象,再加上聽信弄臣之言,便逐漸疏遠了屈原。
後來楚王果真被秦王在秦國殺掉了,屈原一聽到了這個消息十分難過,便抱著石頭跳入汨羅江自殺了,而當地的居民們被屈原的愛國情操所感動,於是就用竹葉包著糯米投進江中給魚吃,希望魚不要吃屈原的屍體,進而衍化成在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也就是屈原投江自盡的這一天,有了包粽子的習俗。
總結來說,我們所知道的屈原投江的主因,是因為「有志難伸」和「國家滅亡」,但在1944年有位古典文學家孫次舟,在《中央日報》發表了《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一文,表示屈原其實是「同性戀」,投江自殺還有別的原因。
其實屈原和楚懷王之間有著「斷袖之癖」的關係?
提出這個全新觀點的孫次舟教授,在《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中聲稱屈原其實是楚王的弄臣,而其中一位支持孫教授的文學專家聞一多便進一步說明了「斷袖」說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他表示,在科舉尚未施行的戰國時代,文學家沒有經濟能力,他們只能依附於國君或貴族才能生存,「文學弄臣」就這樣誕生了,而屈原就是以這個身分待在楚懷王的身邊。
其實從屈原作品的中可以揣測出他對楚懷王的愛戀之情。
舉例來說,《少司命》一詩,據說是屈原獻給他所愛戀的楚懷王,辭中提到「滿堂惜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滿堂都是美人啊,可是你卻唯獨跟我眉來眼去。
再舉一個例子,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全文有對過去種種的懷念和對青春逝去的惋惜,也有對心上人移情別戀的悲傷,在離騷的後半段,寫的主要是屈原幻想和楚懷王南遊的情景。
除此以外,《九歌》、《九思》、《遠遊》、《卜居》、《漁父》等詩,都可以揣摩出他與楚懷王之間的愛情,由親密到疏遠的描寫,因此《離騷》可以說是屈原抒發楚懷王移情別戀(一般人認為是被疏遠)的作品。
所以我們又能做出一個結論,難道屈原自殺的原因除了「有志難伸」和「國家滅亡」外,是不是還多了一個「心愛之人死去」而想不開的原因呢?
如果屈原活在現世是否有自殺以外的選擇?
前幾日大法官釋憲後,讓台灣可能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的國家,婚姻平權成了最近熱門的新聞關鍵字之一,放眼世界,雖然持反對立場的人還是很多,但宣揚「在愛之前,人人平等」理念的人也越來越多,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同婚合法」是一種趨勢,對於那些喜歡「和自己同性別」的群眾,絕對是能從陰暗的角落走出來的好機會。
那麼,如果孫教授的推論是對的,如果屈原活在現代,是不是就不用走上抑鬱自殺的這條路了呢?雖然他可能依舊挽回不了心愛的楚王、國家依舊會滅亡、職場上依舊不得志,但他在這個更自由開放的時代,是不是會多了另尋伴侶的機會,這個伴侶能陪著他度過人生的難關,走出楚王移情別戀的陰影,和他攜手一生。
社群評論
延伸文章資訊
- 1屈原為什麼投江屈原投江三大原因解析 - iFuun
屈原為什麼投江屈原投江三大原因解析 · 1.為國而死。當時的秦國特彆強大,楚國的都城被秦攻陷後。屈原感到自己的國家就要滅亡了,作為一個對楚國有著濃烈情感的人來說,屈原 ...
- 2屈原為什麼投江屈原投江三大原因解析 - 每日頭條
屈原為什麼投江屈原投江三大原因解析 · 1.為國而死。當時的秦國特別強大,楚國的都城被秦攻陷後。屈原感到自己的國家就要滅亡了,作為一個對楚國有著濃烈 ...
- 3屈原投江的原因是这样的!并不是因为楚国灭亡,而是? - 搜狐
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投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 ...
- 4屈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5文化漫談|「富二代」屈原為何要投江? - 書人書事
端午節剛過,這個盛傳是紀念屈原投江的節日,歷來皆有爭議,但也反映出這位 ... 文化漫談|「富二代」屈原為何要投江? ... 他的自殺應該有政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