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此條目的主題是清朝同治帝。

關於其在位統治期間所使用的年號,請見「同治」。

同治帝(1856年4月27日- ... 同治帝 大清皇帝 語言 監視 編輯 此條目的主題是清朝同治帝。

關於其在位統治期間所使用的年號,請見「同治」。

同治帝(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姓愛新覺羅名載淳(滿語:ᡯᠠᡳᡧᡠᠨ,穆麟德:DzaiŠun),是清朝自清軍入關以來的第八位皇帝,亦是中國最後一位獲先帝認可並通過遺詔的正式合法途徑登基的皇帝。

1861年11月11日至1875年1月12日在位,年號「同治」。

為咸豐帝與慈禧太后所生長子,亦是咸豐帝唯一存活的兒子。

同治帝清穆宗毅皇帝朝服全身像大清第10位皇帝統治1861年11月11日-1875年1月12日(13年62天)前任清文宗奕詝繼任清德宗載湉(光緒帝)出生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1856年4月27日)北京紫禁城儲秀宮逝世同治十三年臘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1875歲-01-12)(18歲) 大清北京紫禁城養心殿安葬清惠陵王后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妃嬪皇貴妃淑慎皇貴妃富察氏恭肅皇貴妃阿魯特氏獻哲皇貴妃赫舍里氏榮惠皇貴妃西林覺羅氏全名愛新覺羅·載淳年號祺祥(未改元即廢除)同治(1862-1875)諡號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初諡)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德宗光緒三十四年加諡)[1]廟號穆宗父親文宗顯皇帝奕詝母親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首都北京皇宮紫禁城同治帝漢語名稱漢語同治帝標音蒙古語名稱傳統蒙文ᠪᠦᠷᠢᠨᠵᠠᠰᠠᠭᠴᠢᠬᠠᠭᠠᠨ西里爾蒙文Бүрэнзасагчхаан滿語名稱滿文ᠶᠣᠣᠨᡳᠩᡤᠠᡩᠠᠰᠠᠨ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轉寫YooninggadasanHūwangdi太清轉寫YouninggadasanHvwangdi 本頁面包含滿文字母,部分作業系統及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援才能正確顯示為滿文字母,否則可能出現未成連寫體的字母或其他符號。

同治帝於英法聯軍之役時隨父親咸豐帝北逃熱河行宮(承德避暑山莊),翌年於熱河即位,年僅六歲,原設年號為「祺祥」,並由兩宮太后和顧命八大臣共同輔政,但隨後幾個月兩宮太后與六叔奕訢等人發動辛酉政變,扳倒顧命八大臣,因此最終由兩宮太后即其嫡母慈安太后與生母慈禧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史稱「兩宮聽政」),並改設年號為「同治」。

一生並沒有獲得實權,並處處受慈禧太后打壓,使其心身不滿和極為壓抑,因此最終1875年不幸染上天花病逝駕崩,得年僅19週歲(虛歲20),成為整個清朝最短命的皇帝。

死後廟號穆宗(滿語:ᠮᡠᡯ᠊ᡠ᠊ᠩ,穆麟德:mudzung),諡號簡稱為毅皇帝(滿語:ᡶᡳᠯᡳᠩᡤᠠ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filinggahūwangdi),葬於清東陵中的惠陵。

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註1]。

目次 1生平 1.1幼年 1.2登基、大婚 1.3短暫的親政及「同治中興」 1.4逝世 1.5廟諡 1.6死因 2評價 3大事年表 4家族 4.1后妃 4.2嗣子 5影視形象 6注釋 7參考文獻 8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幼年編輯 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儲秀宮,生母葉赫那拉氏懿嬪,即後來的慈禧太后。

八年,其異母弟弟憫郡王早夭,其後載淳一直是咸豐帝唯一存活的兒子。

咸豐十一年,載淳開始上學,由編修李鴻藻授讀。

登基、大婚編輯 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彌留之際,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任命肅順等八人贊襄政務,稱顧命八大臣。

同時將「御賞」、「同道堂」兩方小璽分別賜給皇后鈕祜祿氏和載淳,並規定凡以後下發諭旨必須鈐用此二璽為憑。

據《熱河密札》記載:「兩璽均大行所賜,母后用『御賞』璽,上用『同道堂』璽,凡應硃筆處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由於載淳年幼,「同道堂」璽便被其生母控制。

皇子載淳繼位,皇后鈕祜祿氏當天成為皇太后,載淳生母懿貴妃先成為「懿貴太妃」,第二天被封為皇太后(即後來的慈禧太后): “ 敬事房日記檔:「十七日卯時,大行皇帝殯天,敬事房傳各等處摘纓子,隨傳自今日起皇后寫皇太后,皇太子寫皇上……隨伺候萬歲爺在大行皇帝前奠酒……【皇太后率琳貴太妃等】至靈前奠酒……。

」「十八日,敬事房首領丁傳:【懿貴妃】親封為皇太后。

」【按:原檔此處為「懿貴太妃」】 ” 咸豐帝死後,載淳成為繼任皇帝。

此時,顧命八大臣主政,他們為載淳選定年號——祺祥。

不久,兩宮皇太后與他的叔叔們——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等人共同發動辛酉政變,扳倒八大臣。

咸豐十一年九月,上兩宮太后徽號,稱慈安、慈禧。

冬十月庚申,下詔改年號祺祥為同治,以誌「同歸於治」、「君臣同治」、「同於順治」(出自《春秋》,或譯「母子同治天下」)的垂簾聽政。

甲子,載淳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登基,頒詔天下,以第二年為同治元年,故稱同治帝。

十一月乙酉朔,嫡母慈安太后、生母慈禧太后在養心殿正式垂簾聽政。

登基時,同治帝年僅五歲,故其後一直由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史稱兩宮聽政。

同治元年春正月,同治帝在慈寧宮率王公大臣向兩宮太后行禮,自己則在乾清宮受賀,此後每年亦如此。

二月乙卯,懿旨同治帝在弘德殿入學讀書,祁寯藻、翁心存授讀。

同治八年,清朝政府就已開始為同治帝大婚作準備。

三月己亥,懿旨,大婚典禮,力崇節儉。

此前,兩位幼年繼位的清帝——順治帝、康熙帝均在十四歲(虛歲)完成大婚,並親政。

此時的同治帝已到達他們的年齡,但完成婚禮則是三年後。

同治十一年(1872年)初,清宮選秀,從秀女中為同治帝選定一后四妃。

九月十五日(10月16日),舉行大婚典禮,正式迎娶皇后阿魯特氏。

短暫的親政及「同治中興」編輯 同治十二年春正月乙巳,兩宮太后以親政屆期,頒布懿旨,鼓勵同治帝「祇承家法,講求用人行政,毋荒典學」。

勉廷臣及中外臣工「公忠盡職,宏濟艱難」。

丙午,同治帝親政,下詔「恪遵慈訓,敬天法祖,勤政愛民」。

親政時,同治帝年方十八歲。

在位期間,歐洲列強未有入侵,而太平天國亦已經被消滅,清室亦興辦洋務,頗有發憤圖強之心。

此段時期被稱為同治中興。

逝世編輯 同治十三年十月己亥,因同治帝有病,命李鴻藻代閱奏章。

十一月,命恭親王奕訢處理批答清文摺件。

己酉,命內外奏摺呈兩宮太后披覽。

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崩於皇宮養心殿,年僅18歲,為清朝壽命最短的皇帝。

同治無後,慈禧即挑出咸豐之弟奕譞之子載湉入嗣大宗為帝,是為德宗(光緒帝)。

光緒帝亦無子而逝,以溥儀繼承帝位,兼祧兩房。

廟諡編輯 據清宮檔案《內閣奏付》記載,內閣及禮部為同治帝擬定六個備選廟號: 熙宗:敬德光輝曰熙。

德宗:生安允迪曰德。

哲宗:明周萬匯曰哲。

穆宗:德容靜深曰穆。

襄宗:功宏參贊曰襄。

順宗:樂天循理曰順。

以及六個備選諡號: 毅:英明有執曰毅。

質:真純一德曰質。

敬:齊莊中正曰敬。

惠:德威可懷曰惠。

武:保大定功曰武。

肅:法度修明曰肅。

《翁同龢日記》記載,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午奠後,內閣會議擬議廟號諡號。

軍機大臣起初中意熙宗廟號、毅皇帝諡號,但翁同龢認為「前朝止一熙宗,不正其終,止一明毅帝,又何如之也。

不如孝字、靖字為宜。

」當日內閣擬定六字備選諡號,為熙、肅、哲、順、穆,擬定廟號為穆宗。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兩宮皇太后硃筆選定「穆」字為廟號,「毅」字為諡號。

死因編輯 據正史記載,同治帝是死於天花。

相同紀錄亦出現於《翁同龢日記》,說同治帝得了天花,導致毒熱內陷,最終「走馬牙疳」而死。

 遊藝怡情圖 但民間傳說稱同治死於梅毒。

或說同治帝婚後獨宿乾清宮,在內監和寵臣載澂引導下經常微服私行,常到崇文門外的酒肆、戲館及花巷尋花問柳。

野史記載:「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鳳輩,皆邀幸。

」又有人推薦他「小說淫詞,祕戲圖冊,帝益沉迷」[2]。

據《清宮遺聞》記載,「同治到私娼處,致染梅毒」。

而《清朝野史大觀》卷一《清宮遺聞》中說:「孝哲後,崇綺之女,端莊貞靜,美而有德,帝甚愛之,以格於慈禧之威,不能相款洽,慈禧又強其愛所不愛之妃(指鳳秀之女淑慎皇貴妃),帝遂於家庭無樂趣矣,乃出而縱淫,……專覓內城之私賣淫者取樂焉。

……久之毒發,始猶不覺,繼而見於面,盎於背。

」「太醫知為淫毒,而不敢言,遂以治痘藥治之,不效」。

1923年,蕭一山《清代通史》再三強調同治帝是死於梅毒。

台灣作家高陽《慈禧全傳》認定是梅毒[3]。

御醫李德立的曾孫李鎮和李志綏分別撰文稱,祖上口傳秘聞,同治帝死於梅毒。

慈禧聽到李德立的診斷結果之後,強迫他宣布是天花。

李鎮表示「同治梅毒潰爛後,流膿不止,奇臭難聞,曾祖父(李德立)每日必須親自為他清洗敷藥,一個多月來受到強烈惡臭刺激,從此失去嗅覺」[4]。

因此目前以天花和梅毒這兩種說法最為大宗。

評價編輯 同治帝親政時間短暫,期間最大的事件是牡丹社事件,當時日本明治政府不滿琉球漁民遭生番殺害,因此藉口出兵幫琉球漁民報仇,引起清廷的注意,由於此事件發生在同治帝親政後,同治帝特別關注此一事件,並不定期向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匯報牡丹社事件的處理進度,一方面同治帝調度得宜,並派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以巡閱為名來台,主持台灣海防及對各國的外交事務。

另外派唐定奎率領的淮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赴台,安定台灣,使局勢發生變化,日本明治政府不得不請英國公使威妥瑪調停,並簽訂北京專約,牡丹社事件告一段落。

北京專約導致琉球國被日本明治政府納為日本領土,同治帝對於北京專約中的第一條:「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以為不是。

」默認,間接導致琉球國被日本併吞。

牡丹社事件後,同治帝對於台灣的治理轉為積極,增設府縣,並對台灣東部及生番地區以「開山撫番」進行開發、平定及台灣東西部越嶺古道,防止外國勢力以生番問題進犯台灣。

同治帝相較於其繼任者光緒帝,雖然身邊沒有自己的親信班底,不過同治帝用人唯才,不計較官員是兩宮太后任用的官員(在處理牡丹社事件時),與光緒帝急於培養身邊的班底,而導致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的失敗,形成強烈對比。

同治帝也是清朝自乾隆帝以來,首位接見外國使臣的大清皇帝。

同治帝親政期間,發生一件震驚中外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上海媒體《申報》還對此做詳細的報導。

同治帝親政後,為了展現對慈安、慈禧兩宮太后的孝心,開始進行圓明園的修復工程,希望讓兩宮太后能住進圓明園安享天年,但因為所修造的費用太高,遭到群臣的反對,最後在慈禧的干預下,圓明園的修復工程也就停止了。

同治帝親政後對於朝政興趣缺缺,國政大事並不有效處理,圓明園修復工程又遲遲被刁難,甚至因為不滿恭親王奕訢等王公大臣對他的節制,一度想免去這些王公大臣的職務,震動朝野,後來在慈禧的調停下,王公大臣才免於被罷官。

大事年表編輯 清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載淳在北京紫禁城儲秀宮出生。

清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去世,年僅六歲的載淳登基,依照咸豐帝遺詔,由肅順等八位大臣輔政。

九月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八大臣等被奕訢與慈禧奪權。

清同治三年六月,湘軍攻陷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後開始縱火殺掠,屠殺平民,史稱湘軍南京屠城[5]。

清同治四年四月,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為捻軍所殺。

清同治六年十二月,東捻軍被平定。

清同治七年七月,西捻軍主力被平定。

清同治九年七月,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殺。

清同治十一年九月,迎娶皇后阿魯特氏(孝哲毅皇后)。

清同治十二年正月,親政,同年同治陝甘回亂及雲南回亂大致平定。

清同治十三年六月,臺灣牡丹社事件爆發,與日本在北京訂立北京專約。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發生震驚中外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享年18歲。

家族編輯 先祖                   高祖父:高宗純皇帝弘曆       曾祖父:仁宗睿皇帝顒琰           高祖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祖父:宣宗成皇帝旻寧              外高祖父:承恩公和爾經額       曾祖母:孝淑睿皇后喜塔拉氏           外高祖母:王佳氏       父:文宗顯皇帝奕詝                 外高祖父:(追封)輕車都尉剛烈二等男穆克登布       外曾祖父:(追封)榮僖三等承恩公頤齡           祖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外曾祖母:烏雅氏           穆宗毅皇帝載淳                    外高祖父:刑部員外郎吉郎阿       外曾祖父:刑部河南司郎中景瑞           外高祖母:愛新覺羅氏宗室女       外祖父:山西歸綏道道員惠徵              外曾祖母:瓜爾佳氏           母: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杏貞                 外曾祖父:歸化城副都統惠顯           外祖母:富察氏              后妃編輯 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崇綺女,賽尚阿孫女,東太后表外甥女,愛新覺羅端華與鈕祜祿氏(東太后之姑)之外孫女。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冊為皇后。

同治帝死後封為嘉順皇后,不久崩。

淑慎皇貴妃,富察氏,員外郎鳳秀之女。

穆宗立皇后時,同日封其慧妃。

進皇貴妃。

德宗即位,以兩太后命,封為敦宜皇貴妃。

進敦宜榮慶皇貴妃。

光緒三十年,薨。

諡曰淑慎皇貴妃。

莊和皇貴妃,阿魯特氏,大學士賽尚阿之女,孝哲毅皇后姑也。

事穆宗,為珣嬪,進妃。

光緒間,進貴妃。

宣統皇帝尊為皇考珣皇貴妃。

公元1921年,妃薨。

諡曰恭肅皇貴妃。

獻哲皇貴妃,赫舍里氏,知府崇齡之女。

事穆宗,為瑜嬪,進妃。

光緒間,進貴妃。

宣統皇帝尊為皇考瑜皇貴妃。

西元1932年,妃薨。

諡曰獻哲皇貴妃。

榮惠皇貴妃,西林覺羅氏,主事羅霖之女。

事穆宗,為瑨貴人,進嬪。

光緒間,進妃。

宣統皇帝尊為皇考瑨皇貴妃。

西元1933年,妃薨。

諡曰敦惠皇貴妃。

嗣子編輯 溥儁,同治帝的堂侄,己亥年過繼,史稱己亥建儲,溥儁後回歸本家。

溥儀,同治帝的堂侄,過繼於同治帝,兼祧光緒帝[6]。

影視形象編輯 演員 影視作品 年份 備註 電影 陳道明 一代妖后 1987年 王志文 兩宮皇太后 宋本中 滿清禁宮奇案 黃一山 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 1994年 電視劇 梁思浩 滿清十三皇朝-血染紫禁城 1987年 鄧一君 狀王宋世傑(貳) 1998年 1998年無綫電視 李承泰藺達諾(童年) 戲說慈禧 1993年 谷洋萬昌浩(童年) 一生為奴 2006年 胡耀峰 清宮氣數錄 1993年 藍天 台灣1895 2008年 梁烈唯 大太監 2012年 2012年無綫電視 注釋編輯 ^藏傳佛教以文殊菩薩敬稱清朝皇帝。

參考文獻編輯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一五九 ^引自: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 ^《慈禧全傳》第二部《玉座珠廉》(下)的《惡疾初起》一節中 ^李鎮.《同治究竟死于何病》.山東大學《文史哲》雜誌.1989年,(第6期)(中文(簡體)).  ^FranzH.Michael,ed.TheTaipingRebellion:HistoryandDocuments(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1966). ^《清史稿·本紀二十五·宣統皇帝本紀》:「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德宗疾大漸,太皇太后命教養宮內。

癸酉,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時年三歲。

」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同治帝 同治帝清朝出生於:1856年4月27日逝世於:1875年1月12日 統治者頭銜 前任:清文宗奕詝(父)年號:咸豐 大清皇帝1861年11月11日—1875年1月12日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九-同治十三年臘月初五 繼任:清德宗載湉(堂弟)年號:光緒 西藏文殊皇帝1861年11月11日—1875年1月12日 蒙古大汗1861年11月11日—1875年1月12日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同治帝&oldid=7252127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