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为大日本帝国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立的傀儡政权,由梁鸿志等人于1938年3月28日成立于南京。

管辖苏、浙、皖三省的日占区和京、沪两个特别市。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2月14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中華民國維新政府1938年-1940年 国旗格言:和平建国国歌:《卿云歌》[1]地位大日本帝国的傀儡政权首都南京常用语言汉语政府傀儡政权行政院长 • 1938-1940梁鸿志 历史时期抗日战争• 南京沦陷1937年• 建立1938年3月28日• 并入汪精卫国民政府1940年3月30日 货币华兴商业银行券(华兴券) 前身 继承 中华民国 上海市大道政府 中华民国(汪精卫)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为大日本帝国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立的傀儡政权,由梁鸿志等人于1938年3月28日成立于南京。

管辖苏、浙、皖三省的日占区和京、沪两个特别市。

其主要支持力量为日军的华中方面军。

维新政府以梁鸿志为行政院长兼交通部长,温宗尧为立法院长,陈群为内政部长,陈箓为外交部长,陈锦涛为财政部长,王子惠为实业部长,陈则民为教育部长,任援道为绥靖部长,胡礽泰为司法部长。

阁僚多为过去在北洋政府身居要职却在国民政府遭受冷遇的政客。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存在的意义除了以华制华与分割中国之外,最大的问题是在于日军华北方面军与华中方面军的利益冲突。

日本政府方面的立场是维新政府仍为一地方政权、应尽早与作为中央政府的华北临时政府合并。

汪精卫的国民政府成立后,维新政府于1940年3月30日与华北临时政府一同并入汪精卫的国民政府。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成立宣言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中华民国政府联合委员会成立宣言 目录 1行政区划 2人事 3军事体制 4参见 5注释 5.1引用 6参考文献 6.1来源 行政区划[编辑] 维新政府采用省、道、县三级制。

1938年5月28日,颁布《省政府组织条例》,规定省政府受维新政府命令、为管辖一省范围之最高行政机关;在维新政府法令规定的范围内,赋予其独立的立法权,但不能因此而限制国民自由或加重国民的负担。

同年6月28日,颁布《道组织条例》《县组织条例》、8月8日,颁布《普通纸组织条例》,于宁沪两地设立市政府。

江苏省:1938年4月5日开始准备设立省政府,4月9日任命陈则民为省长,5月23日于苏州正式成立省政府。

浙江省:1938年5月17日开始准备设立省政府,6月22日于杭州正式成立省政府。

省长为汪瑞闿。

安徽省:1938年7月2日开始准备设立省政府,10月28日于蚌埠正式成立省政府。

省长为倪道烺。

南京特别市:1938年4月1日,绥靖部长任援道兼任南京市政督办,4月24日成立南京市政督办公署。

1939年3月2日改组为南京特别市政府。

上海特别市:1938年4月1日任命苏锡文为上海市政督办,成立上海市政督办公署。

同年10月14日改组为上海特别市政府。

人事[编辑] 人 名 维新政府官职 原任国民政府官职 备考 梁鸿志 行政院长 北洋政府临时执政秘书长 至1938年7月止兼任交通部长 温宗尧 立法院长 护法军政府总裁兼外交部长 1939年8月起兼任官吏惩戒委员会委员长 朱履龢 最高法院院长 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政务次长 最高法院于1939年5月成立 陈群 内政部长 国民政府首都警察厅厅长 陈箓 外交部长 北洋政府外交总长代理 1939年2月19日遭暗杀后继者为廉隅→夏奇峯 陈锦涛 财政部长 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护法军政府财政部长 王子惠 实业部长 国民革命军第20军副军长兼政治部主任 江洪杰 交通部长 国民政府驻日代理大使 1938年7月就任 陈则民 教育部长 北洋政府大总统府顾问 任援道 绥靖部长 护法军政府北伐军第4军参谋长 绥靖部负责处理投诚者相关事务、以及维持新占领地区的治安。

许修直 司法行政部长 国民政府内政部常务次长 高冠吾 南京特别市长 国民革命军第10军副军长徐州警备司令 傅筱庵 上海特别市长 中国通商银行总经理、董事长 军事体制[编辑] 维新政府军队帽徽[2] 维新政府仅筹建了一支素质普遍较差的最低限度的武装力量,由绥靖部统一管理、掌握、指挥所属部队。

初期,在苏州、常熟、扬州、嘉兴、长兴等地成立了5个绥靖区,各绥靖区编有绥靖区队等武装。

1938年12月绥靖区队约有1万人[3]。

1939年4月,维新政府成立绥靖军官学校,招收了320名18岁至25岁的学员,目的是为建立一支没有在国民革命军中服过役的“污点”且忠于维新政府的新军官团。

起初计划训练课程时长一年,由日本军官授课[3]。

1939年5月,成立绥靖水巡学校,由30名日方教官、30名中方教官和150名学员组成。

1939年6月,成立水巡队,由原北洋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后任绥靖部水巡司司长)许建廷指挥,负责海岸线和内河航道的警戒。

然而,可供执行任务的船只很少[3]。

1939年7月,各绥靖区队进行扩编和改编,成立南京警备总队和苏州市、常熟、无锡、扬州、杭州、蚌埠、庐州7个区队;同时,绥靖部增设水巡司。

1939年11月,扩编后的军队已达3万人。

由于急需军官,军校的训练课程被迫缩减[3]。

1939年12月21日,接收日本海军移交的几艘小型快艇,1940年3月初建立长江水巡队司令部和水巡队南京基地部。

维新政府一度计划组建空军,并从日本购买了数架训练用滑翔机,但由于1940年维新政府并入国民政府,该计划没有实现[3]。

参见[编辑]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37年-1940年) 汪精卫政权 满洲国 注释[编辑] 引用[编辑] ^China1921-192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ationalanthems.info ^Jowett1997,第31页. ^3.03.13.23.33.4Jowett2004,第44–49页.sfnerror:notarget:CITEREFJowett2004(help) 参考文献[编辑] 来源[编辑] 书籍 (英文)Jowett,PhillipS.ChineseCivilWarArmies1911–49.Men-at-Arms.OspreyPublishing.1997年7月15日.ISBN 9781855326651.  (英文)Jowett,PhillipS.RaysofTheRisingSun,ArmedForcesofJapan’sAsianAllies1931–45,VolumeI:China&Manchuria.26WillowRd.,Solihull,WestMidlands,England:Helion&Co.Ltd.2004.ISBN 1874622213.  网页 (英文)nationalanthems.infoChina(1921-19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4).TheJapanesepuppetgovernmentof1935-1941alsousedthisanthem.  查论编中国抗日战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指挥者 蒋中正 何应钦 程潜 白崇禧 阎锡山 冯玉祥 李宗仁 陈绍宽 李济深 唐生智 宋哲元 熊式辉 卫立煌 万福麟 顾祝同 陈诚 张发奎 朱绍良 蒋鼎文 汤恩伯 薛岳 张灵甫 胡琏 李品仙 刘峙 余汉谋 孙连仲 傅作义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史迪威 魏德迈 陈纳德 军队 国民革命军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苏联航空志愿队 飞虎队 中国敌后游击队 中国远征军 韩国光复军 中华民国中国共产党指挥者 毛泽东 朱德 彭德怀 周恩来 潘汉年 王稼祥 刘少奇 陈毅 叶挺 项英 张云逸 军队 东北抗日联军 八路军 新四军 中国敌后游击队 朝鲜义勇军 大日本帝国及其傀儡政权指挥者 昭和天皇 近卫文麿 东条英机 杉山元 南次郎 寺内寿一 松井石根 冈村宁次 梅津美治郎 畑俊六 阿南惟几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德王 李守信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梁鸿志 温宗尧 陈群 汪精卫政权 汪精卫 陈公博 周佛海 齐燮元 满洲国 溥仪 张景惠 张海鹏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殷汝耕 华北临时政府 王克敏 王揖唐 军队 关东军 支那派遣军 北支那方面军 中支那方面军 南支那方面军 支那驻屯军 台湾军 上海派遣军 支那方面舰队 满洲国军 华北治安军 和平建国军 蒙疆军 驻蒙军 背景组织与意识形态 抗日战争时对国民党的政治诱降 宁汉分裂 统一战线 牺牲救国同盟会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日本法西斯主义 黑龙会 中日武装冲突 九一八事变 柳条湖事件 日本入侵满洲 东北抗战 黑龙江战役 江桥抗战 锦州轰炸 锦州行动 辽宁战役 哈尔滨保卫战 一·二八事变 长城战役 热河战役 绥远抗战 个别事件 第一次国共内战 中原大战 中东路事件 新疆独立运动 五三惨案 万宝山事件 中村事件 皇姑屯事件 西安事变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1937–1939年 七七事变 廊坊事件 广安门事件 平津作战 通州事件 平绥铁路沿线作战 南口战役 张家口战斗 大同战斗 集宁战斗 淞沪会战 轰炸上海 江阴海战 四行仓库保卫战 高校内迁 长沙临大 西南联大 西北联大 中央大学西迁 国立武汉大学西迁 国立中山大学西迁 京汉线作战 津浦线作战 太原会战 平型关战役 忻口会战 娘子关战役 太原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 雨花台战役 南京大轰炸 西安大轰炸 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 花园口决堤事件 松山空袭 兰封会战 厦门战役 重庆大轰炸 武汉会战 万家岭战役 文夕大火 德安战斗 广州战役 琼崖战斗 南昌会战 修水会战 随枣会战 潮汕战斗 第一次长沙战役 桂南会战 昆仑关战役 冬季攻势 晋西事变 绥西战役 五原战役 翁英作战 1940–1942年 枣宜会战 百团大战 黄桥战役 日军入侵法属印度支那 江南作战 汉水作战 皖南事变 豫南会战 湖北西部行动 上高会战 中条山战役 江北作战 第二次长沙战役 第三次长沙会战 滇湎路战役 奥敦之战 同古战役 仁安羌之战 冀中五一战役 浙赣战役 入侵重庆 1943–1945年 江北歼灭作战 鄂西会战 石牌保卫战 滇西缅北战役 密支那战役 松山战役 腾冲战役 龙陵战役 瓦鲁班战役 常德会战 豫湘桂会战 豫中会战 长衡会战 第四次长沙会战 衡阳战役 桂柳会战 独山战役 汉口大空袭 湘粤赣战役 豫西鄂北会战 湘西会战 桂柳反攻作战 伊宁事变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 苏日战争 日本投降 终战诏书 中日和约 其他 近卫声明 中德关系 德国军事顾问团 陶德曼调停 租借法案 驼峰航线 中缅印战区 日军战争罪行 南京大屠杀 大同煤矿万人坑 731部队 三光政策 化学武器 细菌战 空战 中日关系 知华派 开罗会议 张鼓峰事件 诺门罕战役 苏日战争 战后影响 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 审判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 伯力审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 以德报怨 山西残留日本军队 国共内战 抗战主力之争 外蒙古独立 反日 反中 中国遣返日本侨俘 东北日本侨俘遣返 遗华日侨 自虐史观 抵制日货 靖国神社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 台湾问题 日本政府开发援助 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 相关列表:人物 牺牲者 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战区 战役 战斗 战果 战争罪行 纪念建筑 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查论编大东亚共荣圈与其参与国家/政权和地区 大日本帝国内地 (南)桦太 桦太厅 千岛群岛 日本列岛 琉球群岛 外地 台湾 台湾总督府 朝鲜 朝鲜总督府 关东州(中国租借地) 南洋群岛(国际联盟托管地→南洋厅)  中华民国境内满洲和内蒙古地区  满洲国 察东特别自治区† 蒙古军政府† 蒙疆联合委员会† 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Template:Countrydata晋北自治政府 察南自治政府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汉地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Template:CountrydataDadaoGovernment†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Template:CountrydataWangJingweiregime 南亚及东南亚境内独立国家 暹罗 傀儡政权 缅甸国  菲律宾共和国 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越南帝国 柬埔寨王国  老挝王国 其他日军占领地 大宫岛(关岛)(日语:日本軍によるグアムの占領) 香港 大鸟岛 热田岛(阿图岛) 鸣神岛(基斯卡岛) 诺鲁(英语:JapaneseoccupationofNauru) 马来亚 (北)婆罗洲 昭南岛(新加坡) 圣诞岛(日语:日本軍のクリスマス島占領) 纳闽 东印度 独立准备委员会(日语:独立準備委員会) 东帝汶 新几内亚岛 所罗门群岛 印度支那 相关条目 满蒙问题(1920年代) 九一八事变(1931年) 华北五省自治(1935年) 七七事变(1937年) 中国抗日战争(1937年) 《东亚新秩序(日语:東亜新秩序)》(1938年) 《基本国策要纲(日语:基本国策要綱)》(1940年) 《日满华共同宣言》(1940年) 大东亚战争(1941年) 大东亚建设审议会(日语:大東亜建設審議会)(1942年) 大东亚会议(1943年) 《大东亚共同宣言(日语:大東亜共同宣言)》(1943年) 《小矶声明(日语:小磯声明)》(1944年) †在大东亚会议召开前已消失 查论编中华民国国家政权 军政时期中华民国军政府(1911年-1912年)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北京)(1912年-1913年)北洋政府(1913年-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1913年-1924年;1926年-1927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24年-1926年) ·中华民国军政府(1927年-1928年)护国军政府(1915年-1916年)(包含以下政权:云南军都督府 ·贵州军都督府 ·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 ·中华民国军务院)护法政府(1917年-1925年)中华民国军政府(1917年-1920年;1920年-1921年) ·护法各省联合会议(1918年) ·广州中华民国政府(1921年-1922年) ·建国军政制置府(1922年)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1923年-1925年) 训政时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25年-1948年)广州国民政府(1925年-1926年)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与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1926年-1927年) ·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1937年) ·重庆国民政府(1937年-1946年) ·南京国民政府(1946年-1948年)非正统国民政府北平国民政府(1930年) ·广州国民政府(1931年-1932年) ·南京国民政府(1940年-1945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37年-1940年)华北临时政府华北五省自治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1935年-1938年)中华民国维新政府(1938年-1940年)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宪政时期中华民国政府(1948年至今)中华民国政府参见:中国政府、中华民国割据政权。

注:中华帝国(1915年-1916年)于筹备期取消。

取自“https://wiki.kfd.me/w/index.php?title=中華民國維新政府&oldid=70658983” 分类:​1938年建立的国家或政权1940年终结的国家或政权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中央政府机构日伪政权南京民国时期政治隐藏分类:​含有哈佛参考文献格式系列模板链接指向错误的页面自2017年2月需补充来源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含有明确引用中文的条目在infoboxcountry或infoboxformercountry使用flagcaption或类型字段的页面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大陆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本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añolFrançais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NederlandsPortuguêsРусскийTiếngViệt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