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讀app:致熱愛知識的你 -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因此2015 年誕生的泛科學「微讀」APP 開始蛻變成「泛讀PanRead」,一個集結了泛科知識旗下眾優質內容的清爽派App。

歡迎你下載用看看! 4 4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4 4 1 學園都市必備 科快訊 泛讀app:致熱愛知識的你 PanSci ・2017/04/28 ・460字 ・閱讀時間少於1分鐘 ・SR值546 ・八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每天早上一打開手機,成千上百則內容透過社群與通訊軟體朝你湧來,要從混雜著偽科學、假消息、純八卦的資訊中過濾出一瓢知識解渴,在這時代似乎變得越來越難?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16年提出的報告中指出,知識長文在手機閱讀占了1/4以上,不但證明MOBILE×CONTENT是全世界不可擋的趨勢,更代表知識上癮者們始終存在,缺的是一個從資訊之海中萃取出優質內容的工具! 我們相信,好的知識內容,應該透過好的平台,創造好上加好的閱讀體驗。

因此2015年誕生的泛科學「微讀」APP開始蛻變成「泛讀PanRead」,一個集結了泛科知識旗下眾優質內容的清爽派App。

歡迎你下載用看看! 點選下方圖示 立刻下載       目前除了泛科學PanSci、娛樂重擊Punchline、泛科技PanX、公益交流站NPOst,未來泛讀將陸續增加值得訂閱的優質頻道。

敬請期待啦!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4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johnbear-tw 2021/02/02 回覆 你好 不好意思,我想反應一個問題,那就是我的泛讀app打開後,就一直無法看到所有內容,因為我先前使用iOS13時沒有這個問題,升上iOS14(14.4)才有這個問題,再麻煩確認一下,謝謝 #2 PanSci 2021/02/25 回覆 不好意思現在才看到留言,我們會盡快向工程端回報!感謝! #3 q0909539507 2021/12/11 回覆 #1 #4 amy830330 2022/07/24 回覆 我有一陣子沒有使用,今天想點開看裡面內容,卻告知我無法從appstore取得泛科學app,可是之前可以使用,目前是iOS15.6版本 PanSci 998篇文章 ・ 910位粉絲 +追蹤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雨後天空總是特別清澈,是什麼汙染了我們的天空?科學家化身「空污偵探」,把它們通通寫上名單! 1 23小時前 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背後的發現之旅——《科學月刊》 1 1天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4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4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消失的作者:如何在威權的陰影下成功出版一本「禁書」?──《不馴的異端》 雨後天空總是特別清澈,是什麼汙染了我們的天空?科學家化身「空污偵探」,把它們通通寫上名單! 活在神之時代下,仍敢質疑教會的哲學家:宗教的基礎不是理性,而是無知和情緒──《不馴的異端》 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背後的發現之旅——《科學月刊》 不屑成為世人追捧的「猶太商人」!少年寧願拋棄家業,也要去學哲學──《不馴的異端》 0 3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3 1 生態方舟出發!起航探索中研院標本館與國家生技研究園區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2/05/27 ・7195字 ・閱讀時間約14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中研院標本館(1) 動物標本(1) 植物標本(2) 生態方舟(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田偲妤美術設計/蔡宛潔 出發!拜訪中研院的自然生物朋友 漫步在中央研究院與鄰近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走著走著瞬間被大自然環繞,只見臺灣藍鵲在樹林間飛翔、紅冠水雞在生態池築巢。

蜿蜒而下的四分溪中,臺灣馬口魚、粗首馬口鱲、高體鰟鮍等原生魚種悠游其中。

然而,在這片生機盎然的景象之外,尚有許多生物正待發掘與研究,甚至瀕臨絕種亟需種原保育。

為此,院內特別設置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典藏上萬件珍貴的動、植物標本。

國家生技園區也採取多項生態保育措施,造就多樣的淺山森林生態系。

現在跟著研之有物搭上生態方舟,出發拜訪院內的自然生物朋友吧! 腳底有肥!一起栽進植物學家的秘密基地 植物標本館劉翠雅經理介紹坪林秋海棠臘葉標本,此為臺灣特有種,僅分布於新北市坪林區。

圖/研之有物 你是熱愛植物的「植青」嗎?近年的觀葉植物熱潮讓不少人一頭栽進植物的世界,其中種類眾多、花葉繽紛的秋海棠更是坐擁一票粉絲!中研院內就有一處會讓秋海棠迷陷入瘋狂的秘密基地。

喜歡涼爽濕潤、略為遮蔽且透氣良好環境的秋海棠,非常適合生長在臺灣的低海拔山林。

目前臺灣有記錄的秋海棠屬植物共有18種,其中14種為特有種,物種特有率高達75%以上,當中共有9種是由中研院彭鏡毅研究團隊發表。

已退休的彭鏡毅研究員個人更發表了105種秋海棠新種,是國際著名的亞洲秋海棠專家。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植物標本館,因此蒐藏許多質量兼具的秋海棠標本。

彭鏡毅研究團隊採集溪頭秋海棠。

圖/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植物標本館 每一件臘葉標本都是植物學家翻山越嶺、從大自然中採集到的瑰寶。

完整採集的植物需包含根、莖、葉、花、果等部位,新鮮的植物先擺放好展示特徵的姿態,夾在報紙內定形,再用採集夾壓製束緊,並經歷烘乾、冷凍除蟲等前置作業。

接著還要查閱植物誌、比對相似標本來鑑定植物種類,並將詳細的採集資訊輸入資料庫。

國內外植物學家使用的標本採集製作工具,由上而下依序為瓦楞紙板、木製採集夾、藤編採集夾。

圖/研之有物 處理好的標本需裝訂在「台紙」上,這是一種用棉花纖維製作的特殊用紙,不含酸性且相當堅韌,可維護標本品質與保存壽命。

一份標準的臘葉標本通常包含:植物材料、標本標籤、館號、碎片袋。

「標本標籤」見證了植物學家們跨時空的資訊更新。

我們可從原始標籤上得知最初的採集者、採集時間、植物生長環境等基本資訊。

如未來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爐,其他植物學家可以依序加貼訂正標籤,更新研究資訊、重新為標本定名。

南臺灣秋海棠臘葉標本。

圖/研之有物(來源|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植物標本館) 此外,黏貼於台紙一角的「碎片袋」則是一個神祕的小空間。

打開緊密包裹的封套,製作標本時掉落的花朵、果實、葉片與枝條重見天日,這些植物碎片可提供研究者進行更仔細的觀察、鑑定與分類判定,或做為分子生物實驗的材料。

打開碎片袋,製作標本時掉落的花朵、果實、葉片與枝條重見天日,當中還藏有謎樣的記錄紙片。

圖/研之有物 走進植物標本館,一排排巨大的典藏櫃收藏約14萬5千多件標本,全數依循APGIV(被子植物親緣樹狀圖)分類系統歸檔。

打開標本櫃,一股植物特有的青草香撲鼻而來,每一夾收藏臘葉標本的種套依照採集地點以不同顏色標示。

當中包含許多珍貴典藏,例如作為新種發表憑證的模式標本、與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交換來的百年標本,以及高雄醫學大學捐贈的日治時期島田彌市採集標本。

與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交換的杜鵑花標本,由著名植物獵人GeorgeForrest於1918年採集自中國西南部地區。

圖/研之有物 翻開一份特別以電子防潮櫃存放的正模式標本,這是彭鏡毅研究員於1988年發表的第一個新種秋海棠——岩生秋海棠,採集自嘉義縣竹崎鄉海拔約500公尺處的潮濕岩石山坡。

岩生秋海棠是臺灣特有種,其特色是細長的走莖及球莖,植株於冬季(旱季)凋萎後,地底富含養分的球莖會進入休眠狀態,等待隔年春季(雨季)復生。

岩生秋海棠正模式標本。

圖/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植物標本館 由於岩生秋海棠喜歡的岩壁棲地多被改建為水泥牆,再加上外來種小花蔓澤蘭的入侵,讓其面臨生存危機,因此植物學家除了保存臘葉標本,也會將活體帶回溫室繁殖。

目前中研院的溫室種植了從全球採集與交換、超過600種秋海棠,肩負起種原保育工作,也可進行微構造觀察、染色體細胞學、族群遺傳和化學天然物等多元研究。

中研院溫室種植超過600種秋海棠。

圖/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植物標本館 彭鏡毅研究員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腳底有肥(ka-de-wu-bui) 意在勉勵研究人員常在野外、標本館與溫室之間,多多走動、細心觀察、與植物培養感情。

這對照顧植物來說是最佳的養分,也彰顯植物學家勤於探索大自然、發掘未知物種的冒險精神! 生物方舟啟航!動物標本館延續物種新生命 動物乾製標本典藏室,薛孟旻經理正在介紹大冠鷲標本。

圖/研之有物 走進典藏室,放眼所見,架子上擺滿一罐罐魚類、無脊椎動物標本。

拉開櫃子,出現一件件製成棍棒狀的研究用鳥類皮毛標本,還有許多栩栩如生的生態標本。

這裡是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動物標本館,主要典藏研究人員為了研究而蒐集的憑證標本,包括魚類、鳥類、珊瑚、多毛類、軟體動物、昆蟲、甲殼類、棘皮動物等,也與臺北鳥會等救傷單位合作,將救治失敗的死亡個體製成標本。

其中魚類標本近4萬件,包含本土魚類2千餘種,是國內最完整的魚類標本典藏庫。

魚類標本典藏庫,黃世彬博士正在介紹大尾虎鯊標本。

圖/研之有物 魚類標本的製作依據其用途而不同,最常見的是「浸液標本」,製作方法是先用福馬林固定,讓肌肉不再被微生物消化,也可保有柔軟度,最後浸泡於75%酒精內長期保存。

之後須定期更換酒精,去除標本滲出的色素與油脂,以維護其最佳狀態。

另一種常見的是「透明染色標本」,其做法是先使用染劑為骨骼染上顏色,硬骨會呈現紅色、軟骨則呈現藍色。

隨後再使用酵素將表皮和肌肉組織消化、使之呈現透明狀,最後保存在甘油之中,這樣就能觀察魚類的骨骼形態。

透明染色標本,左為海馬、右為深海魚類線鰻。

圖/研之有物 為了教育展示或典藏空間考量,像花斑擬鱗魨(小丑砲彈)等長有硬皮的鱗魨科魚類,剝下的外皮可製成「乾燥標本」,外觀再塗上牠原本的顏色,可供教學展示使用。

體型較大的魚有時只會保存其部分身體,例如大型的鯊魚,常見以「骨骼標本」的型式來保存其別具特色的口部,可以觀察到鯊魚具有多排、脫落後可不斷替補的牙齒。

大青鯊的口部骨骼標本。

左下嘴角保有魚鉤,用於宣導鯊魚濫捕所造成的生態危機課題。

圖/研之有物 典藏庫內還藏有已在臺灣滅絕的珍稀魚類標本,管理魚類標本的黃世彬博士,拿出「中華棘鰍」的浸液標本。

早年廣泛分布在臺灣西部低海拔河川的中華棘鰍,因水質污染、棲地破壞等人為因素而絕跡於臺灣這塊土地上。

今日典藏在中研院的中華棘鰍標本,是在1964年採集,也是國內最後一筆正式的採集紀錄,極為珍貴! 中研院保存之中華棘鰍標本,是國內已知最後一筆採集紀錄。

圖/研之有物 為了保存這些珍稀動物的遺傳物質,供研究人員進行物種鑑定、新種發表、基因體或分子演化研究。

標本館收集了各類群野生動物的組織樣本,儲存在溫度介於-160℃至-196℃的大型液態氮儲存槽。

看似普通的銀色圓筒卻是攸關物種存續的「冷凍方舟」,目前已儲藏多達4千種、1萬5千多件的野生動物遺傳組織樣本。

這也是全國最大的野生動物冷凍遺傳物質典藏庫,是極為珍貴的研究資產。

當收集到一件標本,會取一塊肌肉組織保存在儲存管、編列標本號,統一收集在液態氮儲存槽內。

這類遺傳組織樣本會保存兩份,一份留在中研院,另一份是複份樣本,送往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種原中心做異地備份。

圖/研之有物 標本館除了典藏研究用的模式標本與憑證標本,許多標本背後還藏有一段故事。

走進動物乾製標本典藏室,映入眼簾的是多隻巨大的信天翁標本。

漂泊信天翁分布於南太平洋中高緯度海域,憑藉3米的巨大翼展動態翱翔,可以耗費很低的能量長距離飛行。

信天翁以魷魚、小魚為食,經常跟隨漁船撿拾魚餌、魚雜,因此常誤食魚餌,成為遠洋漁業延繩釣漁法的犧牲品。

這些標本由南太平洋進行鮪延繩釣作業的船隻所攜回,由博物館同仁及志工製成標本,用以宣導混獲造成海鳥族群下滑的保育議題,推廣「臺灣鮪延繩釣漁業減少意外捕獲海鳥國家行動計畫」。

漂泊信天翁標本。

製作標本時,剝下的毛皮經過浸泡鞣皮劑,讓蛋白質變性,不易遭受蟲蛀。

另用硬泡棉製作假體,並在假體與四肢穿入鐵線,形塑出飛行的姿勢。

圖/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行政室 此處還藏有許多在中研院拾獲的鳥類標本,管理乾製標本室的薛孟旻經理指著一隻臺灣藍鵲標本,談起當初收治到製成標本的過程。

現在很多建築外觀是玻璃帷幕,鳥類常將玻璃反射誤判成森林而撞上,或是在飛行途中被車子撞傷。

眼前這隻臺灣藍鵲被發現時翅膀嚴重開放性骨折,救治失敗後最終製成標本,透過研究和展示延續其生命價值。

臺灣藍鵲標本。

圖/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動物標本館 鳥類的羽毛如同其第二生命,對於研究人員來說也是珍貴的研究資料。

從羽毛卡可以觀察頭頂、胸部、翼下覆羽、尾部覆羽等不同部位的羽毛細節。

當飛機發生鳥擊事件,難以判斷事故物種時,飛安基金會人員便會帶著羽毛殘骸來比對羽毛卡,正確判斷鳥種有助於制定避免鳥擊事件的措施。

各種鳥類除了羽毛顏色、花紋不同,結構、質感也大不同,例如短耳鴞、領角鴞、黃嘴角鴞等夜行性貓頭鷹,有著如貓毛般細緻柔軟的羽毛,以及飛羽前緣的梳狀構造,讓他們得以在暗夜潛行,無聲無息接近獵物。

羽毛卡,保留鳥類各部位羽毛,用於比對及分類。

圖/研之有物 動物的世界還有許多未知等待我們探索,同時,自然棲地的破壞也導致許多生物瀕臨絕種。

動物標本館如同一艘生物方舟,持續蒐集各種野生動物標本,肩負起物種紀錄、基因保存、環境教育等重要工作! 【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動、植物標本館】 開館時間:週一至週五9:00-12:00、13:30-16:30,採預約參觀預約方式:主要開放國內外研究人員使用,不對一般民眾開放。

學校單位進行預約,需以正式公文申請參觀。

每年中研院「院區開放參觀活動」原則上開放一般民眾參觀。

更多資訊:官方網站 一秒走進大自然!拜訪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的生物朋友 圖/研之有物 在都市水泥叢林待久了,真想暫時拋下工作、課業,一秒走進大自然。

這樣人類與自然共存的願望,就在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實現了! 位於四分溪沿岸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現址原為202兵工廠火工部,在軍方長期的管制下,保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人工開鑿的滯洪池可追溯至18、19世紀,為發展農耕而開闢的三重埔埤,如今成為眾多淺山與濕地生物的棲息地。

佔地廣達25.31公頃的園區,實際建築面積只有3.2公頃,其餘土地留給生態環境,更特別施行多項保育措施,讓臺灣原生物種得以安心生長。

園區內的「環境教育中心」便記錄了多年來的復育成果,你可以透過互動壁畫、四維空間劇場、模擬溪流與濕地生態的水族缸,以及藏有各種動物的淺山生態系模型,了解園區多樣的生態、南港在地發展史,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的方法。

現在就跟著我們走進大自然,看看園區住了哪些生物、做了哪些努力吧! 模擬四分溪水域的濕地生態牆。

2011年四分溪沿岸的九如社區主動申請,成為臺北市第一條封溪護魚的溪流,如今可見臺灣馬口魚、粗首馬口鱲、日本絨螯蟹等原生物種。

圖/研之有物 淺山森林觀察家展區。

「淺山」意指人類在生活中可輕易到達的低海拔山域,當中住著穿山甲、麝香貓、領角鴞、大赤鼯鼠、鳳頭蒼鷹等野生動物。

圖/研之有物 園區內有兩處重要的水域,為環境的永續發展注入活水,一處是像臍帶般蜿蜒而下的四分溪;另一處是像心臟般、位於園區中心的生態滯洪池。

為了重現古三重埔埤的昔日風光,生態滯洪池特別擴大濕地空間,仿自然地貌設計泥岸、灘地、草澤、陸島等多元棲地。

走近一看,滯洪池邊緣的落差處怎麼垂掛著一條繩子?原來這是協助「日本絨螯蟹」溯溪返家的貼心小物。

日本絨螯蟹(俗稱毛蟹)會在秋冬順流而下至半淡鹹水區的河口產卵。

翌年春天,長大的年輕毛蟹會逆流而上,回到溪流水域生活。

滯洪池邊垂掛的繩子可供毛蟹攀爬,不讓人工地形阻礙返家之旅。

日本絨螯蟹。

圖/王星文 此外,這片水域還住著一對超級好麻吉——高體鰟鮍、圓蚌。

高體鰟鮍的雄魚會先占據圓蚌以吸引雌魚,雌魚會將產卵管伸入圓蚌的鰓瓣產卵,雄魚隨後排入精子。

圓蚌會扮演稱職的保母,保護受精卵直到幼魚孵化。

同時,圓蚌也會讓自家小孩鉤介幼蟲,附著在高體鰟鮍的魚體上,等到變態成幼蚌後,才會從魚體脫落,沉降到水底繼續生長。

圖/研之有物(來源|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 在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的外圍,有幾棵長相特別的樹,最中間的樹幹已被榕樹纏繞、瀕臨枯死,上頭還有一個個小洞,造成如此奇觀的主角就是「五色鳥」(又名臺灣擬啄木)。

每年春夏交接之際,進入繁殖期的五色鳥會開始建造愛的小窩,牠們會選擇質地較脆弱的樹木,啄樹洞築巢。

而榕樹之所以會纏繞在別棵樹上,很可能是五色鳥吃了榕樹果實後,種子隨著糞便掉落在樹周遭,因而形成樹木交纏的奇景,也為五色鳥營造合適的繁殖環境。

五色鳥。

圖/Pixabay 回到環境教育中心前方的草叢,隱身其中的蛙類正在開演唱會,鳴叫聲震撼地表的每個角落。

之所以吸引大量蛙類棲息,要歸功於「生態草溝」的設置。

不同於只重排水的水泥溝,生態草溝的底部是天然的泥土地,兼具排水、保水、綠化及營造生物棲地等功能。

走進這片生機盎然的綠地,緊鄰池畔種植了一排特殊的樹種「羅氏鹽膚木」,其果實含有的乳脂狀物質帶有鹹味,原住民族常用來替代食鹽調味,也會用其木材製作耳環或其他器具。

生態草溝。

圖/研之有物 羅氏鹽膚木。

圖/王星文 生態草溝所營造的自然棲地一路延伸到「樹木銀行」,與園區周遭的淺山森林接壤,建構出食物鏈穩定發展的生態系。

園區興建時盡量不傷害原棲地的動、植物,但不免因建設需要,必須移動一些樹木和表土,於是特別設置樹木銀行,作為樹木的新家。

移植時須選擇合適的季節,靜置約6個月讓根系有足夠的修復時間,才能種植到新的土地。

此外,因工程而挖除的表土也不能丟棄,裡頭富含營養的有機質、多樣的原生植物種子,可以鋪設在原生林帶和人工濕地復育區,期待種子發芽、造就永續長存的生態系。

生態滯洪池。

圖/研之有物 從百年前埤塘梯田綿延的農村聚落,到20世紀工業興起遺留的黑鄉印象。

今日的南港已摘掉黑鄉帽子,試圖在科技發展與生態保育之間取得平衡。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六9:00-12:00、13:30-16:30免費參觀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一段130巷99號F棟1樓更多資訊:環境教育中心介紹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45篇文章 ・ 1959位粉絲 +追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雨後天空總是特別清澈,是什麼汙染了我們的天空?科學家化身「空污偵探」,把它們通通寫上名單! 1 23小時前 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背後的發現之旅——《科學月刊》 1 1天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4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4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消失的作者:如何在威權的陰影下成功出版一本「禁書」?──《不馴的異端》 雨後天空總是特別清澈,是什麼汙染了我們的天空?科學家化身「空污偵探」,把它們通通寫上名單! 活在神之時代下,仍敢質疑教會的哲學家:宗教的基礎不是理性,而是無知和情緒──《不馴的異端》 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背後的發現之旅——《科學月刊》 不屑成為世人追捧的「猶太商人」!少年寧願拋棄家業,也要去學哲學──《不馴的異端》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0 0 消失的作者:如何在威權的陰影下成功出版一本「禁書」?──《不馴的異端》 麥田出版 ・2022/09/04 ・2899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出版(4) 哲學家(3) 威權(1) 斯賓諾莎(2) 無神論(2) 神學政治論(2) 聖經(6) 自由城市(1) 荷蘭(2)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在這種就像荷蘭天氣一樣變幻莫測的政治環境下,《神學政治論》的作者和出版者都絕對無法心存僥倖。

幸運的是,里烏爾茲很清楚如何安全行事──重點不在於他出版了什麼書,而在於他是用什麼方式出版。

1670年,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出版了《神學政治論》一書,然而,這是一本被教會視為「無神論」的瀆神之作。

圖/Wikipedia 捏造的作者、出版商 《神學政治論》的第一刷四開版於1670年1月初出版。

其出版來源或許是印刷商人彼得.阿倫特茲(PieterArentsz)的出版社,他們在1669年起開始與里烏爾茲合作。

為了避免罰款或更糟的處罰,同時避免給市政當局現成的藉口,《神學政治論》的封面上沒有署名。

當歸正教會領導階層喋喋不休施加壓力,只要政府知道責任方是誰就會起訴他們。

出版地點則故意誤植為漢堡,而不是阿姆斯特丹。

另外,書中印出的出版者名字是「亨利庫斯.昆拉特」(HenricusKünraht)。

此扉頁還引用了《約翰一書》(FirstLetterofJohn)的段落:「神將祂的靈賜給我們、從此就知道我們是住在他裡面、他也住在我們裡面。

」(4:13) 「昆拉特」或「海因里希.昆拉特」(HeinrichKünrath)是德國的鍊金術士,也是16世紀下半葉玫瑰十字會的成員。

雖然他在歷史上只是個小角色,但他的作品在17世紀時並非完全不為人所知。

甚至,他的作品隨著人們對鍊金術重新產生興趣而頗受歡迎。

在《神學政治論》的後期版本、尤其是那些與其他人的作品(譬如梅耶爾的《聖經之哲學詮釋》)作為合集出版的版本中,里烏爾茲用了其他不同的假名取代「昆拉特」,包括「雅各.保羅里」、「伊薩卡.赫拉克勒斯」以及「卡羅勒斯.葛勞提安尼」。

出版這種充滿爭議的書,在當時來說非常的不容易。

圖/elements.envato 出版攻防,各方查禁 當然,這一切都是為了擺脫政府的追查。

梅耶爾的書在1666年出版時,書籍上印出的出版地點是「自由城市」(Eleutheropolis),而大家都知道這是指阿姆斯特丹,此書也應該是由里烏爾茲出版。

後來里烏爾茲把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的出版地點放在漢堡,就是為了採取比以往更謹慎的預防措施。

因為他顯然意識到這是一本充滿煽動性的書籍。

這個花招奏效了一段時間。

然而,這似乎只是為出版商、作者和同情他們的執政官員提供一個貌似合理的推諉之詞,而不是為了長久地欺騙他人。

作者的身分逐漸被揭露 我們仍然不完全清楚斯賓諾莎的作者身分是什麼時候被首次揭露。

但最早的紀錄可追溯至1673年春天。

名為尚─巴蒂斯特.斯托普(Jean-BaptisteStouppe)的瑞士軍官在他出版的《荷蘭宗教》(LaReligiondesHollandois)一書中指出,斯賓諾莎是《神學政治論》的作者。

斯托普曾是在倫敦的法國歸正教會牧師,但後來在法國孔代親王占領荷蘭期間加入了軍隊。

在荷蘭期間的所見所聞令他感到震驚,他所寫的《荷蘭宗教》控訴了荷蘭人對宗教信仰的漠視以及對宗教差異的不合理容忍。

特別令他擔心的是,荷蘭神學家並未努力反駁斯賓諾莎的論點,但斯賓諾莎「生來是猶太人……他既沒有放棄猶太教,也沒有接受基督教,因此他是非常糟糕的猶太人,也無法成為好的基督徒」。

斯托普繼續說,斯賓諾莎「幾年前出版了一本拉丁文書籍,名為《神學政治論》。

在這本書中,他的主要目標似乎是摧毀所有宗教,尤其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等宗教。

此外,他引入無神論、自由主義和完全的宗教自由」。

不過,斯賓諾莎是《神學政治論》作者的消息,早在斯托普的書籍出版之前就流傳開來了。

1670年6月,海德堡大學的費德里希.米格(FriedrichLudwigMieg)教授提醒他的一位學術同事說,這本書是「斯賓諾莎,一位前猶太人」的作品,而「我還有一本他寫的笛卡兒哲學幾何方法詮釋」。

這也許是已知最早的消息揭露。

書籍出版了半年後,斯賓諾莎的作者身分已經逐漸曝光。

圖/Flickr 那年夏天,也就是1670年8月,約翰.梅爾基奧在一封寫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我將譴責一本名為《神學政治論》的書籍。

」他補充道,這本反宗教書籍的作者名字叫作「奇諾斯巴」或「辛諾斯巴」,他也就是幾年前寫了那本笛卡兒哲學書籍的作者。

我們仍不知道,米格或梅爾基奧在遙遠的德國是如何得知這些消息。

斯賓諾莎的名字很早就與《神學政治論》相連。

而且不僅是在國外,同樣是在1670年的夏天,荷蘭格羅寧根的一名教授塞繆爾.德斯馬雷茲便已經發現這本「殘暴之書」的作者是「斯賓諾莎,一位前猶太人、褻瀆者和真正的無神論者」。

大約在同一時期,在荷蘭旅行的德國人約翰.法布里丘斯寫了一封關於《神學政治論》的信給在梅因茲的約翰.范博因伯格男爵。

法布里丘斯在信中推測了這部作品的作者。

在他認為可能是作者的候選人名單中(這一定是法布里丘斯在荷蘭逗留的期間從當地人那裡聽到的),包含了斯賓諾莎的名字。

隔年,「作者是誰」成為了大家都知道的祕密 1671年4月,烏特勒支大學的修辭學教授、也是笛卡兒哲學的支持者約翰.格萊維烏斯(JohannGeorgGraevius)也寫了一封信給萊布尼茲,談到「這本名為《神學政治論》的書籍令人頭痛」。

此書的作者「追隨了霍布斯的腳步」,他是「一位名叫斯賓諾莎的猶太人,也因為書中荒謬的觀點,最近被逐出了教會」(這也表示,萊布尼茲在他批評為「不可容忍的放蕩之書」《神學政治論》出版幾個月後拿到此書,而他最晚是在1671年春天得知斯賓諾莎是這本書的作者)。

不管格萊維烏斯與其他人是怎麼將斯賓諾莎與那本匿名論文連結在一起,到了1671年11月時,「斯賓諾莎是此書的作者」已經成為普遍的共識。

這個時間點,也就是斯賓諾莎在與萊布尼茲的通信中(在斯賓諾莎回覆萊布尼茲的自我介紹信時)承認自己就是該書作者的時候。

斯賓諾莎通常是個非常謹慎的人(譬如他在印章戒指上刻的是「考特」〔Caute〕),但他在當時毫不猶豫地把這件事告訴了一位他根本不認識的人,甚至也沒有警告萊布尼茲不能將此事告訴他人。

然而,在1670年的頭幾個月,除了斯賓諾莎的密友之外,似乎還沒人知道誰是這部醜聞纏身之作的作者。

當然,市政當局也根本不知道這個無禮的作者是誰,竟然否認了《聖經》的神聖、排除了奇蹟的可能性、削弱了先知的啟示能力、將上帝的旨意與自然法則畫上等號,還將宗教化約成簡單的道德準則。

在該書出版後的幾個月,教會或民間都曾公開譴責《神學政治論》,但是譴責公告裡都沒有提到斯賓諾莎的名字。

——本文摘自《不馴的異端: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2022年8月,天下文化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麥田出版 18篇文章 ・ 12位粉絲 +追蹤 1992,麥田裡播下了種籽…… 耕耘多年,麥田在摸索中成長,然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以人文精神為主軸的出版體。

從第一本文學小說到人文、歷史、軍事、生活。

麥田繼續生存、繼續成長,希圖得到眾多讀者對麥田出版的堅持認同,並成為讀者閱讀生活裡的一個重要部分。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雨後天空總是特別清澈,是什麼汙染了我們的天空?科學家化身「空污偵探」,把它們通通寫上名單! 1 23小時前 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背後的發現之旅——《科學月刊》 1 1天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4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4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活在神之時代下,仍敢質疑教會的哲學家:宗教的基礎不是理性,而是無知和情緒──《不馴的異端》 雨後天空總是特別清澈,是什麼汙染了我們的天空?科學家化身「空污偵探」,把它們通通寫上名單! 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背後的發現之旅——《科學月刊》 不屑成為世人追捧的「猶太商人」!少年寧願拋棄家業,也要去學哲學──《不馴的異端》 全球熱浪災情頻傳!臺灣熱成這樣,竟然不符合「熱浪」的定義? 1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1 0 0 雨後天空總是特別清澈,是什麼汙染了我們的天空?科學家化身「空污偵探」,把它們通通寫上名單!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2/09/04 ・4755字 ・閱讀時間約9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科學家(47) 空氣汙染(16) 空氣污染排放清冊(1) 管制(1) 調查(2)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陳儀珈責任編輯|簡克志美術設計|蔡宛潔 空污從哪來?我們又要如何追查它的行蹤? 陽光、空氣和水是生存的三大要素,而空氣品質在工業快速發展過程中,逐漸受到世界各國重視。

空氣污染中的懸浮微粒(particulatematter,PM),已被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onCancer,IARC)列為第一級致癌物。

人體長期暴露在高污染的環境中,將可能增加罹患肺癌風險。

空污從哪來?如何追蹤污染流向?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兼空氣品質專題中心執行長周崇光,看科學家如何捕捉空氣污染物的行蹤。

把污染通通寫下來!每三年更新一次的「空氣污染排放清冊」 如果要瞭解並管制空氣污染,必須先知道:到底是什麼污染了空氣? 每隔三年,環境保護署會公布最新的「臺灣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清冊」(TaiwanEmissionDataSystem,TEDS),收錄全國各種來源的空氣污染物排放,而中研院環變中心的空氣品質專題中心任務之一,就是持續發展新的技術,獨立驗證這個排放清冊,進而提供環保署做為改善的基礎。

空氣污染排放清冊將排放量數據分為四大類。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空氣品質改善維護資訊網) 周崇光提到,空氣污染源在排放清冊中分為「點源」、「線源」、「面源」和「生物源」,這四類來源的監測、管制辦法都不同。

點源,例如工廠的煙囪、通風口等;線源,如道路交通工具的機車、汽車等;面源則像是火災、農業活動、河川揚塵、大陸沙塵暴等一整面的污染源;生物源,是指植物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例如大家很喜歡的芬多精,其實是反應性非常強的一大群化學物質,很容易在空氣中發生化學反應並衍生出臭氧或是懸浮微粒。

空氣要如何計算?空氣被污染了多少算的出來嗎? 以點源為例,若我們想知道點源的污染排放量,最精準可靠的方式就是「直接量」。

例如,研究人員可以直接在火力發電廠的煙囪上裝設偵測器,長期或定期監測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獲得最準確的排放量數據。

可惜的是,許多污染物的排放量沒辦法用儀器直接測,例如火力發電廠的煙囪中,明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都可以直接測,但我們卻無法準確測得細懸浮微粒(粒徑小於或等於2.5µm的懸浮微粒,又稱PM2.5)的數據。

周崇光說,電廠煙囪內部環境相當嚴苛,水氣高、溫度也高,礙於當前儀器的技術,PM2.5 的偵測器非常難以在攝氏溫度高達100多度的煙囪中穩定地運作,也因此造成PM2.5 監測資料的不足。

倘若沒有辦法直接監測,周崇光提到,研究人員可以算出「排放係數」,藉此推估多少的原料會產生多少的污染物,例如燃燒一公噸的煤,會產生多少公斤的懸浮微粒。

再退而求其次的話,則可以透過「質量平衡法」,以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為例,利用製程或化學反應式計算反應物的質量、能量進出,推估出污染物的大致排放量。

從直接的監測資料到質量平衡法,依照排放量的可靠度被列等為A級至D級,並將排放來源不明確的資料列為U級。

空氣污染排放清冊中,除了將排放分為點源、線源、面源和生物源以外,又可依照數據的可靠度,細分為A、B、C、D、U五類,A數據可靠度最高,B次之,以此類推。

圖為臺灣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清冊(TEDS)第11版的點源排放量分布。

圖/研之有物 在上圖第11版的臺灣空氣污染物排放數據中,屬於點源的總懸浮微粒(TSP)僅有極少的資料是直接且連續的監測數據,有43%左右的數據來自定期的管道檢測、56%來自質量平衡法的推估。

由此可知,總懸浮微粒的數據背後具有一定的誤差,而相對的,硫氧化物(SOx)有三分之一的數據來自直接量測,較為精準。

從排放量的計算和推估中,其實可以看得出來,礙於技術和環境條件,空氣污染排放清冊存在不小的誤差。

因此,當前科學家不斷致力改善儀器,或用其他可靠方式驗證這些排放量資料。

「看到了!」,用衛星捕捉污染物的流向! 空品專題中心的「臺灣中西部空氣污染之診斷與歸因研究」,為中央研究院110年度的關鍵突破研究計畫之一,在周崇光的帶領下,團隊致力破解中西部的空污謎題。

此計畫中的其中一項子計畫,即是透過人造衛星的遙測技術,來協助驗證排放量和推估關鍵污染源。

衛星數據為2021年臺灣上空的二氧化氮(NO2)年平均柱密度(columndensity),表示單位面積懸浮在臺灣上空的NO2 總量。

圖/研之有物 研究團隊使用歐洲太空總署(ESA)發射的哨兵5號衛星的儀器,藉由分子光譜的特徵描繪出二氧化氮在臺灣的空間分布。

過往衛星對這些污染物的解析度僅有20x20公里左右,在這樣的解析度下,根本難以確認如火力發電廠般污染源的影響程度,但哨兵5號上的大氣觀測儀器(TheTROPOsphericMonitoringInstrument,簡稱為TROPOMI)已經可以做到 7x3.5公里的高解析圖像,讓研究人員得以大致推估出這些關鍵污染源的影響力。

由於衛星是從太空望向地球,因此單靠分析分子光譜只能獲得垂直的、像是柱子一樣的濃度數據,研究人員必須透過大氣方程式並考量化學反應的狀況「回推」,一個一個網格計算出二氧化氮的分布。

歐洲太空總署的哨兵5號衛星與下方展開的大氣觀測儀器TROPOMI。

圖/ESA/ATGmedialab 排放清冊的排放量,是研究人員到各個污染源收資料、整理工廠申報資料,全部加總後,再算出空污排放量,是一種像是金字塔般的「bottom-up」(由下而上)作法。

而人造衛星與「到處收資料」的方式不同,衛星觀測是一種「top-down」(從上到下)作法,先從觀測了解某處增加了多少空氣污染物,再想辦法去回推污染源和各地參數的互動關係。

結合「top-down」和「bottom-up」,科學家可以將兩者相互搭配並驗證資料,確認空氣污染物的排放量與傳播途徑。

周崇光提到,以工業區或港口碼頭為例,柴油貨車每年進出的次數高達數萬趟,排放出大量的交通廢氣,但礙於技術,目前仍然沒有辦法精準定量這些污染並申報給環保署,推估排放量和真實污染量之間可能存在很大的誤差。

因此,若能搭配人造衛星這種獨立且不受影響的偵測技術,就能夠更公正、更準確的驗證排放資料是否有誤。

最快的了解就是融入!特務F混入電廠的煙囪,破解空污來源 除了檢視排放量,了解空氣污染物「怎麼飛」,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為了找出空氣污染物的傳輸路徑,周崇光帶領的團隊曾經在2018年的時候和德國布萊梅大學的EMeRGe-Asia團隊合作,透過研究飛機「HALO」和特殊追蹤劑,調查臺中火力發電廠污染物的傳播途徑。

在一般的大氣環境中,即使研究人員確定了某地點的污染物濃度非常高,他們也很難判斷當地污染物的來源,到底是來自隔壁A工廠?還是從B電廠飄過來? 再來,其實研究人員也很難隨時掌握空氣污染源的流向,例如火力發電廠煙囪排出的污染物到底飄去哪裡了? 因此,在這次的跨國合作中,研究團隊使用了「全氟甲基環己烷」(Perfluoromethylcyclohexane,PMCH)當作「追蹤劑」,就像是空氣污染物中的特務F,被放入臺中火力發電廠的煙囪中,隨著煙囪中的空氣污染物一起被噴向天空、隨風飄散。

由於PMCH無論在自然環境或是工業污染中均相當少見,環境的背景濃度非常低,加上全氟化合物有不容易和其它物質反應的化學惰性,又可以在實驗室進行極低濃度偵測,因此非常適合當追蹤劑。

當時研究團隊在臺中火力發電廠的煙囪中投入了10公斤的PMCH後,分別以研究飛機和地面採樣站進行觀測,並跟著煙流的可能路徑針對不同的污染物進行採樣,調查中火污染煙流的傳輸路徑。

圖為德國航太中心的大氣研究飛機「HALO」(HighAltitudeandLOngRangeResearchAircraft)。

圖/flickr 研究結果發現:當東北季風盛行時,由臺中火力發電廠煙囪排出的空氣污染物主要會向南飄散,空氣樣品中PMCH、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濃度同步的變化(見下圖),證實了大氣模式所描繪的污染路徑。

但可惜的是,這種研究方法只能當作一種「逼不得已的手段」,畢竟任何特殊的化學品都可以被視為一種污染,尤其全氟化合物吸收紅外線的能力非常強,是屬於國際公約列出的主要溫室氣體之一,因此只能在非常必要的時刻下使用。

周崇光表示,臺中火力發電廠的煙囪高達250公尺,加上排氣的動能和熱浮力,空氣污染物可以很快地上升到500公尺,甚至更高的空中,然後隨著大氣環流擴散和稀釋,傳統的高煙囪策略就是以此降低工業污染對鄰近地區空氣品質的衝擊。

然而在這次的調查中,研究團隊卻發現,臺灣附近的大氣環流非常不利於污染物擴散,以致於上午排出的污染物到下午還滯留在中南部的空中,許多原本預期會向外飄散的污染物最終仍然下沉,並對中南部的空氣品質造成衝擊。

這次的實驗結果讓周崇光團隊獲得啟發,更加投入對臺灣邊界層環流的調查研究。

同時周崇光也強調,中研院空品專題中心非常感謝臺中火力發電廠協助這次的實驗,這個空污滯留現象是整個西南部區域的大氣特性,只是在這次研究藉由臺中火力發電廠案例表現出來。

這表示臺灣西南部的大氣條件不利擴散,使得我們面對空氣污染的衝擊格外地脆弱。

2018年周崇光團隊和EMeRGe-Asia團隊合作,使用研究飛機和追蹤劑PMCH,調查臺中火力發電廠污染煙流的傳輸路徑,圖中可看到PMCH從臺中擴散到整個中南部的濃度趨勢,地點1為布袋附近,地點2為北港附近。

從地點2的污染物數據,可看到PMCH、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濃度有相同的變化趨勢。

圖/研之有物 以上,中研院空品專題中心致力解決臺灣空氣污染防制的瓶頸,首要第一步就是持續驗證空氣污染物排放清單。

由於技術和環境限制,排放清單資料有一定誤差;因此需要透過衛星觀測做交叉檢驗,確認污染物的排放量與傳播途徑。

有了排放清單的基礎之後,下一步就是研究造成臺灣西南部空氣擴散不佳的根本原因,以及深入探討都市區空污的主角「衍生型PM2.5」。

延伸閱讀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空氣污染排放清冊〉。

中央研究院空氣品質專題中心。

〈整合研究計畫〉。

陳儀珈(2022)。

〈臺灣整體空氣品質有變好嗎?有,但還需要解決臭氧這個隱藏角色〉,《研之有物》。

呂慧穎(2021)。

〈PM2.5 與熱危害在我家?用科學揪出看不見的健康風險〉,《研之有物》。

Lin,C.-A.,Chen,Y.-C.,Liu,C.-Y.,Chen,W.-T.,Seinfeld,J.H.,&Chou,C.C.-K.(2019). Satellite-derivedcorrelationofSO2,NO2,andaerosolopticaldepthwithmeteorologicalconditionsoverEastAsiafrom2005to2015. RemoteSensing, 11(15),1738. Salvador,C.M.,Chou,C.C.-K.,Cheung,H.-C.,Ho,T.-T.,Tsai,C.-Y.,Tsao,T.-M.,Tsai,M.-J.,&Su,T.-C.(2020). Measurementsofsubmicronorganonitrateparticles:Implicationsfortheimpactsofnoxpollutioninasubtropicalforest. AtmosphericResearch, 245,105080.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1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fierycloud 2022/09/04 回覆 最近看到多酚可能有影響氮循環的效果的敘述之後?在看到這些引用的芬多精相關,以及各種光化學煙霧之類的,就有一種,植物演化出來攔截氮等成分的機制的感覺?(包含各種酚跟異戊二烯?)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45篇文章 ・ 1959位粉絲 +追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雨後天空總是特別清澈,是什麼汙染了我們的天空?科學家化身「空污偵探」,把它們通通寫上名單! 1 23小時前 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背後的發現之旅——《科學月刊》 1 1天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4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4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相輔相成的數學與科學,誰才真的是「科學的起點」?或許,它們都不是最好的答案——《教出科學探究力》 研究的樂趣來自於「不知道答案」——專訪林淑端 「科學家也需要Art!」持續破解果蠅大腦神經迴路的李奇鴻 不只有經濟制裁!面對烏克蘭危機,國際科學界正展開行動 俄烏開戰!俄國科學家連署「要求國家和平」 繁 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