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歷史功績有哪些? - 劇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 ...
首頁>Club>裴紅義2021-03-0711:37
唐太宗歷史功績有哪些?
17
回覆列表
1#西瓜島主
豐富的閱歷和隋王的借鑑使得唐太宗善於體察民情,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明治地實行疏緩刑罰、寬政安民、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使社會日趨安定、生產逐漸恢復
他知道要使國家政策順利推行,關鍵在於廣招人才,知人善任,因而用人不論資歷出身,不計親疏恩怨,凡有治國安邦之術,皆委以重任
唐太宗還能居安思危,時時以長治久安為念,鼓勵臣下直言敢諫,指出皇帝的過錯,自己也虛心哪間,勇於改過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也為後人稱道,他既重視加強國防、平息邊患,又致力於改善民族關係,和少數民族頻繁往來,和平相處。
唐太宗的真誠相待,使邊地各族紛紛歸附,各族文化互相融合早就了唐文化的繁榮和恢弘,也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日臻鞏固
吸取隋亡教訓,勤於政事,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在西域設定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重視人才培養,擴充國學規模,增加學員。
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促進唐蕃友好。
2#英144793024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
在玄武門發動政變,取得了皇位繼承權,兩個月後李淵退位,唐太宗即位,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昇平景象,反腐敗反貪汙,促成了盛唐的燦爛文化。
3#書家集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最為傑出的封建皇帝,它是大唐盛世的建立者,對中華民族的壯大、強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也是推動中國歷史進步、促進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強國之位的重要歷史偉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歷史功績,主要體現在“貞觀之治”上。
“貞觀之治”是指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
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
當時年號為“貞觀”(627-649年),故史稱“貞觀之治”。
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強國之期,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由此開創了雄踞於世的大唐帝國。
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歷史功績:
文治方面
1.奠定國基:貞觀年間,唐太宗的各項善政,使官吏廉能,社會安定,人民豐衣足食,經濟發展迅速,造成中興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業。
2.確立制度:貞觀年間,經唐太宗的苦心經營,延續了隋代的多種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常平倉制等,堪稱完備,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3.政風沿襲:唐太宗施政有方,選賢問廉能,克己納諫,成為一種良好的政治風氣。
歷代有為的治國者,皆追慕“貞觀政風”而力圖仿效。
4.用人唯才:唐太宗用人唯才,不問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胄,科舉代門第,逐漸改變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門第的風氣,革除世家豪族輪流掌政的惡習,廣開平民高仕的機會,清除舊社會的觀念,緩和了社會矛盾。
5.文化傳播:唐太宗戮力復興文教,獎勵學術,大興國學,又下詔修諸經正義及史籍,外國君長如高句麗、日本、高昌、吐蕃等皆遣弟子來唐留學,使唐代學術文化傳播四方。
東亞各國尤以日本、高麗為甚,深受唐文化影響。
6.民族混成:唐太宗武功顯赫,卻少有鄙視邊族的行為,故東亞各民族逐漸混入,唐代名將和大臣,不少為同化了的外華人,原屬鮮卑族的元氏、宇文氏、長孫氏等,在太宗時已不被視為外華人。
武功方面
1.聲威遠播:唐太宗在位期間武功全盛,將唐帝國發展為當時東亞地區實力最強、文化最盛的國家,四方臣服,西北外夷共尊太宗為“天可汗”,並築“朝天可汗道”,以便向唐朝王室進貢。
2.領土擴大:唐代版圖遼闊,超漢宣帝在位時,至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達到鼎盛,是時領土東臨於海,西逾蔥嶺,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3.中外文流: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平定東突厥,貞觀九年(635年)平吐谷渾,貞觀十四年(640年)平高昌,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平定薛延陀,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平定龜茲和焉耆,貞觀十九年(645年)至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徵高句麗,大漠南北和天山南北兩路得以通行無阻,對外交通及貿易遂得以加強,從而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4#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詳細回答。
公元599年1月(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在陝西武功縣的一個官僚家庭,生下一個嬰兒,其父李淵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濟世安民”,故取名“世民”。
這就是後來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
李淵和隋煬帝楊廣是姨表兄弟,早年他作過幾任郡太守,後來被調到中央作殿內少監,管理皇室的衣食住行,後又改任衛尉少卿,負責宮廷保衛。
李淵長期周旋在皇帝的周圍,李世民自幼聰明能幹,頗得父親的喜愛。
李淵宦遊各地,李世民常常跟在身邊,使他有機會親眼目睹隋帝國興盛衰亡的現實。
公元616年(大業十二年)末,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
次年瓦崗軍佔領了洛口,上百萬大軍圍困洛陽。
隋煬帝逃往揚州再也不敢回去了。
各地農民幾乎全都參加了起義隊伍。
隋朝地方官見大勢已去,也紛紛自樹旗幟,宣佈獨立。
李世民積極地招兵買馬,收攬豪傑,再三督促父親早日掀起反隋大旗。
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李淵把他的軍隊分為兩部,一部由長子李建成統領,另一部由李世民統領,自太原出發,沿汾水而下,渡黃河,直撲長安。
沿途農民起義軍紛紛加入隊伍。
李世民的部下馬上發展到十三萬人。
這年11月,長安攻陷,煬帝之孫楊侑被李淵擁立為帝。
李淵自己以大丞相掌握國政。
次年,煬帝在揚州兵變被殺,李淵廢楊侑而自立國號為唐,改元武德。
中國進入一個新朝代。
唐政府第一個對手是西部近鄰。
金城豪族薛舉公元617年起兵反隋,攻佔周圍地區,士兵發展到三十萬人,其中有許多隋朝牧場的牧奴。
唐建國後,李世民以秦王身份,統兵征討薛舉。
經過兩次交戰,付出巨大代價,才把這一政權消滅。
唐政府解除後顧之憂。
但此後不久,東方形勢大變,唐帝國面臨的局面更加嚴峻起來。
公元618年突厥慫恿佔據馬邑(山西朔縣)的傀儡劉武周統兵南下,席捲今山西地區。
李淵見形勢嚴重,主張放棄河東堅守黃河,李世民卻極力反對這個意見,主動請戰要精兵三萬,保證收復太原,李淵同意了。
李世民率眾在11月份踏著堅冰渡過黃河,進駐柏壁,與劉武周主力宋金剛部相持。
次年四月,宋金剛糧盡撤退,李世民全力出擊,在介休雙方交戰,宋金剛大敗,與劉武周逃入突厥後被突厥處死。
唐帝國收復太原,轉危為安。
消滅劉武周後,唐帝國將兵鋒指向東方的鄭國,公元620年李世民統帥各路人馬進攻東都,河南郡縣相繼降服,洛陽被包圍。
佔據河北自稱夏王的竇建德為保全自己,接受佔據洛陽的隋將王世充的求援,親率大軍十萬援救東都。
李世民果斷分兵兩路:一路繼續圍攻東都,另一路進駐虎牢,把守要塞,擋住竇建德的路。
雙方相持兩個月左右,竇建德疲沓起來。
公元621年5月李世民利用竇建德召見群臣的間隙,發動猛烈的攻擊。
竇建德戰敗被俘,被牽至洛陽城下。
王世充絕望了,只好開門迎接李世民。
7月,李世民凱旋迴京。
李淵下令將竇建德和其他農民起義軍領袖綁赴刑場殺頭示眾,其他部屬發配邊疆,同時下令竇建德的部將限期到達長安報到。
這就迫使竇建德的部屬不得不重新拿起武器進行戰鬥。
他們推舉劉黑闥為首領,糾集一百多人突然佔領潭南縣城,竇建德散在各地的部屬也紛紛響應。
半年中,全部佔領原來的領土。
李淵無奈,再派李世民前去鎮壓。
經過幾次戰役,劉黑闥戰敗,逃入突厥。
等李世民撤軍後,劉黑闥依靠突厥的力量又打回老家來,並且再度佔領原來的地方。
最後李淵改派李建成去鎮壓,李建成採納魏徵的建議把俘虜全部放回。
這些俘虜回到劉黑闥營中散佈訊息:“你們的家眷都回去了,你們也回去吧!”劉黑闥計程車兵果然紛紛離去,甚至捆綁首領投降唐朝。
劉黑闥漸漸不能支援,只好向北逃竄,後終被部將所捕,送往唐營被殺。
全國雖實現了統一,但唐皇室卻醞釀著一場尖銳的鬥爭。
李世民兄弟四人,長兄建成即太子,李世民第二,三弟玄霸,少年早死,四弟元吉封齊王。
李世民是太原起兵的策劃者,進攻長安的先鋒,削平群雄、統一全國的主帥,因此深受父親的喜愛。
但在公元621年,父子之間出現了裂痕。
這一年李世民率大軍出征,一舉消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的兩支大的封建割據勢力,進入東都後,他採取的許多重大措施未能按李淵的意旨。
尤其見他把王世充和竇建德的部屬歸於麾下,使他的實力威信大大提高,李淵因此而悶悶不樂。
隨著天下大定,年近花甲的李淵沉緬於酒色,拒絕進諫,好聽一些嬪妃的話,在嬪妃的挑唆下,漸漸疏遠了李世民。
再加上624年全國已統一,做為軍事統帥的李世民已漸漸失去作用。
建成繼承帝位便確定無疑了。
但李世民的威望卓著,在他的周圍有一大群虎將,形成一個牢固的集團。
他像一顆根深蒂固的大樹,擋住了李建成通往帝位的道路。
李建成的親信魏徵勸建成早早除掉這顆大樹,李建成採取兩方面的措施:一是利用太子地位,積極擴張實力,培養親信;二是挖秦王的牆角,對秦王的幕僚,能拉則拉之,不能拉則剷除。
務必把秦王府的一班人瓦解,然後再除去秦王。
公元622年劉黑闥第二次起兵,李淵這次派李建成消滅叛匪。
建成不費吹灰之力,平定叛亂,並收羅一些爪牙。
公元624年,李建成廣招武士屯住東宮附近。
這年夏天,他利用李淵赴仁智宮避暑,自己留守長安的機會,企圖發動兵變,殺死李世民。
由於被人告發,李淵幾乎廢掉他的太子地位,李建成也收斂了些。
公元626年的一天夜裡,建成召世民飲酒,世民回家後突然心頭絞痛,吐出大口大口的鮮血。
李淵聞訊,親自到住所探望,這時他才覺察出他們兄弟之間的鬥爭十分尖銳。
於是決定讓李世民駐守洛陽。
建成知道洛陽是世民的老巢,李世民回洛陽無異於放虎歸山。
於是活動李淵的寵臣讓李淵改變主意。
這時突厥入侵,建成讓李元吉帶兵,統帥秦府官兵。
6月初的一天,秦王李世民的廳堂裡擠滿一些人,李世民正中坐,面色陰沉。
他的妻兄長孫無忌說:“太子率更丞王脛今天來了份密報:齊王元吉要出征突厥。
父皇旨意,把秦王府的將領一起撥歸齊王部下,太子和齊王約定,在昆明池舉行的歡送宴上將你殺死,假報暴病而亡,使人勸說父皇傳位太子,將秦府將帥一律斬殺。
”尉遲敬德說:“人雖不惜死,但如今正是天賜良機,全體官兵願誓死保衛殿下,大王禍在眼前,但無動無衷,縱大王不計個人生死,難道不為國家社稷著想?大王處事猶豫,算不上智;當斷不斷,算不上勇。
如今大王親信士兵八百多人都已進入王府待命,形勢如此還撒手不幹嗎?大王如不動手,我敬德只能逃往山野,不能坐等殺頭。
”於是李世民橫下一條心,決心大幹一場。
6月3日清晨,太白星穿過正空。
太史令傅奕奏稱“太白星出現在天空秦的分野,秦王當得天下。
”李淵乘機試探世民,就把這個奏報給李世民,李世民乘機把建成、元吉如何淫亂後宮,如何搞詭計,全部奏上去,李淵大驚,說“明天命人審訊,你可早來見我。
” 張嫣婕正好探知此事告之建成。
6月4日,建成和元吉深信李淵在自己這邊,一同入宮打探訊息。
行至離玄武門不遠的湖殿,發現守門計程車兵不是原來人馬,而是全副武裝的秦府人馬。
兩人撥馬而逃,元吉準備射殺李世民,倉皇三次拉弓卻拉不開弓。
李世民一箭將建成射死,元吉被部下射落馬下。
這時李世民也被樹枝所阻墜下馬來,元吉奪弓想掐死世民,卻被尉遲敬德追殺而死。
玄武門在決鬥時,李淵正在後宮划船取樂。
當尉遲敬德手持長矛,直奔他身邊,李淵才驚問道“今天是誰叛亂?你來幹什麼?”敬德說是來保衛聖駕。
大臣蕭蠫、陳叔達說:“建成、元吉嫉妒世民,陰謀害之,如今已被秦王殺死。
秦王功蓋天下,萬眾歸心,陛下立他為太子,託付他國家大事,天下便太平無事了。
”李淵無奈,當即答應,命大臣宇文士及在太極殿宣佈各府軍士歸秦王指揮,建成的部屬各個罷散。
建成、元吉死了,他們的十幾個兒子也被處死。
李淵深知如不讓位,父子間的矛盾會更加深。
因此他詔命天下,軍國大事一律由秦王處理。
這年八月皇位正式傳給李世民,從此唐帝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公元628年8月,李世民登上皇位寶座,次年改元“貞觀”,但他面臨的政治形勢卻並不是那麼美妙。
那時候,農民戰爭剛剛結束,政府對各地區的統治還不穩固,加之連年災荒,生產蕭條,人口流動,許多農民軍的頭目還隱匿在民間,仍然是革命風暴的沃土。
如何避免人民起來暴動,仍然是當務之急,這就牽涉到對人民的看法問題。
李世民即位後,一部隋朝的興亡史向他提示出:人民好比是水,國君好比是舟。
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這是一條真理。
李世民君臣總結隋朝滅亡的原因是:隋朝對人民“動之也”。
怎樣避免人民起來造反呢?關鍵是靜止。
李世民君臣反覆強調,“靜之則安,動之則死。
”
李世民目睹大規模的工程營造給人民帶來的危害。
於是他竭力避免過多的勞民傷財。
為了減輕物資運輸的壓力,下令不在洛陽修造宮室。
貞觀四年他下令修乾陽殿。
張玄素上奏說:“假如動工修乾陽殿,終究不過是大亂罷了。
”於是李世民下令所有工程一律停止。
李世民執政的二十年中,為避免大規模巡視給人民造成更大的負擔。
所以他的活動大都在長安、洛陽一帶。
李世民對隋煬帝的好大喜功的印象是深刻的。
所以他即位以後,對外關係採取十分謹慎的態度。
貞觀時代,周圍有許多強大的敵手,處置不當,就會引起極嚴重後果。
李世民君臣採取的總方針是“務靜方內而不求闢土”,行動上就是能談和就談和,能和親就和親,但決不屈服和投降,而且以堅強的武備為後盾。
李世民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
他選拔人才的總原則是“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
”
李世民身邊最著名的諫臣是魏徵。
“居安思危”、“善始克終”是魏徵要求李世民時刻不忘的座右銘。
凡是影響居安思危、善終克終的言行,魏徵總是盡力諫止。
唐制,男女十八歲成丁,開始服徭役和兵役。
李世民即位的當年,聽取封德彝的建議徵兵從十六歲以上身體健壯的人中徵集,但魏徵堅決反對,他連舉了一連串的例子說李世民說話不守信用。
李世民聽後不僅不惱反而獎賞金甕一個送給魏徵。
魏徵針對李世民怕亡國的心理,時時用隋煬帝的失敗教訓來提醒李世民,使他從奢縱的道路上猛醒過來。
唐太宗主張:“國家綱紀,唯賞與罰”。
李世民繼位後,根據武德時期的法律,刪繁就簡,將刑罰變重為輕,重新整理成新律。
到其子李治統治時代,又加以詳盡的解釋,這就是流傳到今天的《唐律疏義》。
制定法律是一回事,執行法律又是另一回事,李世民深知他的親族會鑽法律的空子,於是對自己的親族嚴加管制。
貞觀十七年,姐姐長廣公主的兒子趙節參與了謀反,公主的後夫楊師道是宰相,暗中為趙節活動。
李世民除將趙節按律處死,還將楊師道降為吏部尚書。
貞觀初年,國家經過十年的動亂,破壞慘重,急需一個安定的局面,讓人民休養生息,以緩和矛盾,恢復生產。
但專制主義的嚴刑峻法是與這種形勢不相容的,李世民懂得要把德治貫徹到法律的推行中,他常說:“人命至重,一死不能再生,用法務必要寬簡,要謹慎。
”他下命令:凡屬死罪,都要經過中書、門下兩省四品以上官員及尚書、九卿共同討論,才能決定,這開創了後代所謂的“九卿議罪”的先例。
他又主張,死刑在處決前,要經過五次呈報審議才能執行。
有案件,據法應判刑,但情有可原處,也要詳細上報,重新審理。
李世民又深信人心是善良的,是可以改惡從善的。
貞觀六年十二月他下令:全國死刑犯一律暫時釋放,迴歸家鄉,從事春耕,約定來年秋天到長安報到,第二年九月,全部囚犯二百九十人都如期到達,李世民下令全部赦免。
由於李世民執行“賞不避仇敵,罪不庇親戚”的原則,那些王公大臣皇親國戚,都不得不收斂手腳,不敢過分壓迫佃民。
曾經在貞觀六年皇帝的宴會上口罵國舅,拳打王爺的尉遲敬德,後來也關起大門,修飾樓臺,弄些歌兒舞女,靜享清福,不和外人來往達十六年之久,終於安然度過了他的晚年。
突厥是北方強大的遊牧汗國。
隋朝末年,全國陷入分裂狀態,突厥利用這個機會,縱橫捭闔,使北方的割據勢力無不向它稱臣。
李淵也不例外,唐建國後,突厥可汗求取無厭,他的使節在長安飛揚跋扈。
李世民即位後,可汗親率大軍十萬,直抵長安外圍,京師戒嚴,李世民被迫在渭水便橋訂立盟約,贈送大量財物,頡利可汗才返回塞外。
便橋結盟後,李世民臥薪嚐膽,立志消滅北方入侵的威脅。
貞觀四年,頡利可汗被唐軍俘虜,突厥宣佈滅亡。
這時投降唐朝的突厥人十萬,唐王如何處置?最後唐太宗採納中書令溫彥博的意見:
一、把大部分突厥降民安置在今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地帶,其餘部分散居在今北京直到寧夏一線的草原地區,任突厥首領來做都督,他們仍過著遊牧生活。
二、大量提拔突厥貴族到唐朝做官。
一方面來淡漠他們的亡國之痛,反抗情緒,一方面可以做為人質扣在長安。
三、醫治戰爭創傷。
突厥滅亡後,一些戰士屍骨未寒,李世民派人到邊境以酒肉致祭,一一掩埋,和家人悲歌哭泣,又用國庫錢帛贖回被搶去的漢族人口,使他們迴歸故里。
四、優待頡利可汗。
頡利到長安後,李世民把他們安置在太僕寺,厚加款待,但頡利仍鬱鬱不樂,和家人悲歌哭泣,以後改任幾次,但頡利終不願前往,於貞觀八年死於長安,太宗下旨按突厥風俗厚葬。
後又築大墳墓作為紀念。
突厥滅亡之後,北方各族君長都到長安來,稱李世民是“天可汗”,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公平。
李世民對突厥的妥善處理,大大加強了周邊各民族的向心力。
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面李世民採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對歸附或被征服的民族和地區設定羈縻州府。
府州的督都、刺史、縣令都由兄弟民族自己的首領擔任,並可世襲。
定期向朝廷納貢,但保持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組織結構,不腐故土。
二、大力推行和親政策。
唐朝以前,由於諸王朝虛弱往往被迫嫁女,但李世民卻不是這樣。
他深知“北狄風俗,政治是由后妃操縱。
公主出嫁,生了兒子,就是我的外孫。
外孫做可汗,可保證我三十年邊疆無事”,他曾將妹妹衡陽公主嫁於原突厥可汗處羅之子阿史那杜爾,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曹松贊干布。
三、開驛站,通市場、接納客使、兼收幷蓄。
649年,李世民去世,留居長安的各族使者和官員放聲大哭。
松贊干布來信說“先皇晏駕天子新立,臣子有不忠者,我帥兵赴難”。
將“中華”與“夷狄”等同看待,愛之如一是大唐帝國富強的原因之一。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出師高麗回來,身上長了一個瘡。
第二年又去靈武接受北方的降民,疲頓勞累,又受了些風寒。
公元647年又得了風病,病情加重。
公元649年聽說印度僧人會配長生不老藥,他信以為真,服藥後,拉痢不止。
五月,這個大唐帝國的皇帝,各族人民的“天可汗”與世長辭了,終年五十三歲。
5#葉子溫度
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他在位時期政治清明,經濟恢復並且發展比較快,社會秩序穩定,人民生活安定,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實行中央集權、君主專治制度。
設定了“三省六部制”,但在貞觀時期的三省職權劃分則體現了分權原則,中書省釋出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
而且唐太宗經常於大臣們討論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原因,經常以隋朝滅亡引以為戒,節制對人民的剝削壓迫。
可見唐太宗的智慧與胸襟。
唐太宗堅持任人唯賢,不會因為血緣、地區,不問出身,甚至不因是政敵而捨棄賢能人才,因此能夠從各階層任用許多人才。
唐太宗他求賢若渴,先後5次頒佈求賢詔令,增加科舉考試,擴大科舉考試的範圍和人數,以便召集更多的人才。
由於唐太宗對人才的重視,貞觀年間湧現出了很多的優秀人才。
並且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也相當嚴格。
他鼓勵大臣們直諫,是封建社會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風氣。
唐太宗對人才的重視和納諫是貞觀之治的重要表現之一。
唐朝初期賦稅徭役比隋朝有所減輕,節制力役的徵發,不爭奪農時.對受災區免除稅賦,開倉賑災。
另外還節省各省部開支,減輕人民的負擔。
透過"互市"來換取大批牲畜,用於農耕。
使之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
唐太宗十分重視官吏的清廉,增派以房玄齡為首的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吏治;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官員,將其地方官員的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獎懲升降的憑據。
使得百官自勵廉能,個安本分,一心為公。
貞觀時期,是歷史上貪官汙吏最少的時期。
唐太宗十分重視法制,他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真正做到了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雖然執法時鐵面無私,但是在量刑時唐太宗又反覆考慮,謹慎為之。
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
”在唐太宗的苦心經營下,貞觀年間社會治安情況非常好,犯法的人少了很多,被判處死刑的就更少。
據史書記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可見達到了當時集權制度的最高標準。
對於依附的各族,不改變其各族生活方式,風俗習慣。
任命各族首領管轄本部.還透過"和親"發展各民族之間的關係。
因而唐太宗被少數民族尊奉為"天可汗"。
唐太宗是中國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博大的胸懷治理的貞觀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6#快樂的囉嗦
,李世民雖不是李淵的嫡子,可他英勇無畏,有勇有謀。
促使一代明君李世民,登上皇位的一場戰爭,那便是玄武門之變。
在那場戰爭中,李世民殺掉了自己的兄長,也就是當時的唐朝太子——李建成,隨之,殺掉了自己四弟齊王李元吉後,被李淵立為唐朝儲君,李淵退位後,李世民登上王位。
李世民一生為國為民,在唐朝建立起後並沒有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帶兵出征塞外,那時候李世民還未是唐朝的王帝,在四方征戰那幾場,戰役中。
李世民都是親身參與的,在這四場戰役中,李世民為唐朝剷除了來自西方的威脅,鞏固了唐朝的北方統治。
還一舉殲滅了中原的兩大勢力,世德,唐朝取得了華北地方區的統治權,就連著名的太原起兵也是李世民的謀略。
像這樣的有謀有勇的李世民,果真是一代賢君啊。
要說起李世民最大的成就是什麼,那當屬貞觀之治了。
貞觀之治的開始為開元盛世的出現,打下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基礎。
所以奠定了唐朝兩百多年的百年基業。
李世民特別注重史治的清明,所以曾經還命李靖等人,去考察全國各地的風評,又親自選派地方官員,將功過,寫在宮內的屏風上,以作為升降獎罰的依據。
又查訪民間疾苦和政治的得與失,朝廷上百位官員各經其能,所以直接提高了唐朝政府的管理效益。
李世民不光在政治上做的非常的好,而且在軍事上,李世民也毫不遜色。
在唐朝,面對突厥的冒犯後,市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了,突厥,隨之,在把高昌,龜茲,吐谷渾等地方評定之後,唐朝名聲大,噪聲望遠播,四方都為之敬服,不敢造次。
唐朝經過23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百姓安康樂業,經濟發展得到了穩定。
那時唐朝的人口竟達到了380萬,多人。
所以為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等年間的大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個結實的基礎。
所以說李世民是多麼厲害,所以不虧為一代明君。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打為以後的大唐盛世,打下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基礎。
如果不是李世民的管理,可能以後都沒有大唐盛世的出現,李世民真是一代賢君。
7#歷史緣來有此
他唐太宗做了什麼功績?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漢族人,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即位為帝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
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據說他的名字世民就代表了“濟世救民”。
他的一生可以說是豐功偉績,是唐朝最偉大的一位皇帝,中國大唐的興衰他功不可沒的。
政治理念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他最有名的功績應該是“貞觀之治”了,貞觀二年,人口因隋末戰爭銳減,戶只有二百九十萬,經過主動消滅各地軍閥割據武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
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且以較快速度穩定發展,至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開疆擴土,征戰四方唐太宗還是位馬上皇帝,一生喜歡御駕親征,貞觀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削平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
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平定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各國尊為“天可汗”。
在位期間,唐廷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一生武功盛行,除對高句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東。
突。
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
文化科教興國,人才強國
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範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工書法、富文詞,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援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經濟發展方面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隋煬帝曾無休止地徵發徭役,導致人民怨聲載道,從而引發農民起義。
唐朝統治者吸取了隋亡的教訓,多次減免租稅,興修水利,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戒奢從簡,吸取隋煬帝的教訓,唐太宗力倡節儉,不準修建臺榭,還禁止地方官進貢珍奇寶物。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為以後的大唐盛世,打下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基礎。
如果不是李世民的管理,可能以後都沒有大唐盛世的出現,李世民真是一代賢君。
8#星火文娛天地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一生活了五十二年,在位的時間有二十三年。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
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
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唐太宗做過的貢獻:
1.不拘一格用人才,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在唐太宗繼位不久,就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
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
2.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地予以採納。
3.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個政府機構之間權力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釋出,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並糾正。
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
4.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複奏(外地五復奏)複審批准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年)全國判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年)全國死刑犯3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3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復刑,結果390人均準時到來、無一人逃亡。
5.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對高句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東。
突。
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鬥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將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名相中,貞觀朝佔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6.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
厥10萬精騎。
7.他胸懷大局,採取四海統一的外交政策,使得不僅是中國之內,四海之內都是一片祥和的局面,人們安居樂業,國家也繁榮富強。
8.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範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9.工書法、富文詞,太宗皇帝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援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縱觀中國的各個朝代,有些朝代民不聊生,有些卻能國泰民安,如果去探尋彼此不同的奧秘,會發現君主的統治佔了很重要的因素。
只有一個正直、體恤民心的君主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個優秀的君王,在他手下的唐朝人民不僅能安居樂業,唐朝更是一度達到了頂峰時期,他的功勞將永遠流芳百世。
9#小聿寶寶
公元599年1月(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在陝西武功縣的一個官僚家庭,生下一個嬰兒,其父李淵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濟世安民”,故取名“世民”。
這就是後來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最為傑出的封建皇帝,它是大唐盛世的建立者,對中華民族的壯大、強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也是推動中國歷史進步、促進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強國之位的重要歷史偉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歷史功績,主要體現在“貞觀之治”上。
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他在位時期政治清明,經濟恢復並且發展比較快,社會秩序穩定,人民生活安定,史稱"貞觀之治"。
豐富的閱歷和隋王的借鑑使得唐太宗善於體察民情,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明治地實行疏緩刑罰、寬政安民、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使社會日趨安定、生產逐漸恢復。
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政治上實行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三省六部制的實行,使宰相的人數比秦漢時期增多,便於皇帝控制;唐太宗時期加強了國內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聯絡,加強對西北等地區的管轄,另外還加強了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另外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這既是“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貞觀之治”的內容之一。
他重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長孫無忌等能臣;唐太宗更加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
“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
唐朝在經過23年的努力中,社會安定,百姓安康樂業,經濟發展得到了穩定。
那時唐朝的人口竟達到了380萬多人。
所以為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等年間的大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個結實的基礎。
所以說李世民是多麼厲害,所以不虧為一代明君。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為以後的大唐盛世,打下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基礎。
如果不是李世民的管理,可能以後都沒有大唐盛世的出現,李世民真是一代賢君。
10#Coco侃歷史
1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2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的予以採納;
3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釋出,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並糾正。
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4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複奏(外地五復奏)複審批准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全國判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全國死刑犯2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復刑,結果290人均準時到來、無一人逃亡。
5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鬥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將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名相中,貞觀朝佔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6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在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7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蓽何力乃至後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8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範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9工書法、富文詞,太宗皇帝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援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10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他並沒有像朱元璋一樣嚴懲貪官汙吏,而是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當時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貧困,溫彥博、戴胄、于志寧、魏徵、張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風氣的宣傳和行政監督,及時預防了官員犯錯,因此當時的官員相當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迴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11由於社會安定,商業經濟得到發展,全國新興了許多商業城市,城市業有相當的發展,廣州、杭州、揚州、成都、江陵、涼州等城市經濟發展相當迅猛,長安同洛陽作為世界經濟大都會就不言而喻了,這為封建經濟登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2對玄奘佛學的支援同西遊的肯定,打通並維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及東聯新羅、日本,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從奴隸制社會邁入封建社會,開發並促進了西藏的發展;
11#趣向雜談
剛開始看了問題描述就覺得怪怪的,現在弄明白了,提主的思路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
宏觀上的,因為李世民沒有制度創新,所以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小;
微觀上的,因為李世民在行政、民生、戰略眼光(與其他答主對話中提到)上我看不到比較出彩的地方,所以李世民沒有為政的功績,甚至可能只是歷史愛好者的狂歡。
這兩條,從邏輯上都是立不住的。
先說第一條:制度影響不等於歷史影響。
制度只是歷史的一部分,此外還有政治、軍事、經濟、民生、文化等多方位的影響,用“沒有制度創新”來得出“歷史影響小”的結論,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歷史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事件串聯而成的。
影響歷史的,是一個個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一件事的結果引來下一件事的起因,然後造成下一個結果……這樣日積月累一路走到了今天。
脫離具體事件去談什麼制度是十分空洞的,即便是同一個制度下,不同人不同時期也會產生天差地別的效果。
評價一個人的歷史貢獻,看的是他做事情的效果。
一個人,解決了許多困難的事情,做好了他所處時期的大多數事情,為後續事件向好處發展打下基礎,並讓這個時代成為凝聚後人精神力量的美好記憶,就是歷史的影響力。
首先,制度史是一項非常系統的研究。
很多看似“突變式”的制度創新,實際是漸進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質變,即便一定時期內大框架都叫一個名字,具體內涵也在不斷地調整。
不把這些來龍去脈都弄清楚,很難說哪項制度就是某一個人的功績,而通史史料的量嘛……作為愛好者我可能一輩子也讀不完,哪怕只讀現代史學家專著,所以不想張口就下這方面的定論。
其次,是制度去適應時代,不是時代來適應制度——制度是必須根據時代不斷調整的,不能把後人懶政的責任都推到開國一代身上。
李世民的時代沒有達到制度的瓶頸(當然漸進式改良是有的,比如完善三省六部和府兵制),那麼他自然不必為後世制定什麼“萬世之法”。
那些一成不變的祖宗之法,到頭來往往會體現出很強的負作用,比如冗官冗兵冗費、宗室養豬等等。
“制度”也不是鐵板一塊,它有很多個層面:有意識形態層面的,有組織結構層面的,有執行細則層面的。
當年管院專業考試,很多人分不清哪些理論適用於企業級管理,哪些是事業級管理,哪些是產品級管理……不客氣地說,許多“制度吹”連自己究竟吹的是什麼都不知道。
貞觀時期,除了“組織結構”這個層面沒有大的調整之外,在意識形態和具體執行層面的設計都有很多的建樹:意識形態上,建立了以唐帝國為中心的“天可汗”胡漢二元體系(這一點非常深刻地影響了整個唐朝,甚至直接奠定了後人對唐朝的印象),具體執行方面,貞觀律、史館制度、官員考課制度,都是後世君主執政的有力依據。
最後,都說中國古代是人治社會,制度只是國家機器執行的基本保障,在此之上,治理效果好壞,主要決定因素是人。
傳統史書描寫人物的《本紀》《列傳》比記載制度的《志》篇幅要長得多,不要以為史官都是愚昧未開化,在人治社會以制度論貢獻,就是在拿本朝的劍斬前朝的官。
至於第二條,題主看不到李世民在普通行政、民生、培養優秀的繼承人等方面的具體建樹,那就只有三個字:多讀書。
以下為正式回答:
李世民最大的功績,就是四個字:撥亂興治。
後人回顧歷史,總愛過度陷入“歷史規律定論”,忽視歷史是由無數動態細節組成的。
站在當時的角度來看:從東漢末年到唐朝建立,天下割據四百餘年,中間西晉和隋加起來統一了40年左右,卻馬上緊隨而來更大的分崩離析,為“大一統王朝”帶來的印象分有減無增。
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合”只是四百年前的一個傳說,“分”才是常態。
但就是在種承數百年分裂大勢、內有民生凋敝十室九空、外有北狄之盛控弦百萬的局面下,李世民不僅做到了統一中原,並且振興文治,開拓疆域——一個人完成了三代人的事業。
說到這忍不住插一段: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一件事,即為什麼球場上會盛行“假摔跳水戰術”——因為很多時候,如果你不摔,裁判會選擇視而不見;如果你不滿地打滾求關注,裁判會出於“不破壞比賽節奏”而拒絕吹哨掏牌;如果你不但不滿地打滾,反而頂著一臉抓痕滿身汙泥,帶球甩脫n人的貼身盯防,連過對方整個後防線,完成帽子戲法,那麼賽後報道不僅會認為你贏得很輕鬆,甚至還會有球迷(mang)覺得裁判在偏向你。
具體到李世民身上,就是:迅速統一天下,是因為李家出身高貴眾望所歸(完全不管門閥時代皇權來得快去得也快);達成貞觀之治,是因為隋朝把制度的風口都給鋪墊好了豬都能起飛(完全不管為啥這個風口沒把李淵給吹起來,甚至還把隋朝給吹死了);滅東突厥被尊為天可汗,那是東突厥遭遇雪災自爆的,目標達成得太快,就會給人一種“過程很容易”的錯覺。
就題主所謂“李世民在制度創新、內政民生、戰略眼光上都無特別的影響,僅僅因為符合儒家思想就被奉為明君”的邏輯實際上是根本無法自洽的——比李世民更不折騰、更保守偏安、更符合“儒家意義上的好皇帝”的君主有得是,但他們共同的名字卻是“庸主”——難不成李世民的身邊都是忠臣良民,其他時代個個都是亡國之臣?天災饑荒,官僚爭利,外敵入侵,對於執政者而言,天下之事從來都不是你不想去折騰它、它就不來折騰你的。
所謂“不折騰的聖君”,真正做到的,是“有能力讓其他因素都不來折騰你”。
第一條:統一中原因為問題是“為政功績”,這條就簡單講一下。
之所以要說這個,是因為統一是治世的基礎。
能夠在四百年亂世之後將王朝轉入正軌,本身就是對歷史極大的影響力。
唐朝開國的主要戰役:攻長安之戰,平薛舉、李軌、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之戰(北),平蕭銑、輔公祏之戰(南),共計九戰。
其中李世民直接滅國擒敵首的有四戰,作為主力重創敵軍的有兩戰(包括太原起兵入長安),此外還直接逼降了輔公祏舊主、江淮的杜伏威,佔據了絕對核心的地位。
再多說幾句:其實在李世民消滅了盤踞隴西如芒在背的薛氏之後,武德二年初,李淵並沒有想讓李世民一家獨大,而是啟動了一套“宗室子弟各領一面、自己居中制衡”的策略:太子李建成前往西涼接收李軌降部;秦王李世民以“陝東道行臺”之名出鎮長春宮,籌劃攻打洛陽;齊王李元吉繼續留守太原管理山西老家;淮安王李神通與李勣組合攻略河北;廬江王李瑗坐鎮荊襄抵抗蕭銑。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到了武德二年底,形勢變成了這樣:四月,李建成在原州接收降卒“時甚暑,而馳獵無度,士卒不堪其勞,逃者過半”;十月,李神通李勣面對河北竇建德節節敗退,直到黎陽失守被生俘;同月,劉武周宋金剛在山西一路勢如破竹,李元吉李仲文裴寂劉弘基輪番上演全軍覆沒,被俘的被俘逃命的逃命,太原淪陷臨汾失守,敵人同時站在龍門蒲津眺望關中;李瑗面對金州蠻賊數萬“討之,數為所敗”……於是以上這幾條戰線,除了最後一條,其餘皆被李世民接管,最後一條由李孝恭李靖組合接管:五月,李淵封李世民為涼州總管、使持節甘涼等九州諸軍事(不過最終涼州沒出事,李世民也就沒去);十一月,李世民主動請戰來到山西;次年四月,李世民平劉武周,收復太原;再次年五月,李世民一戰兩克,消滅王世充竇建德,定鼎中原。
就連後來平定南方的李靖,還是從李世民長春宮的幕府裡出去的(李靖,武德二年以秦王幕府從討王世充,以功授開府。
時蕭銑據荊州,遣靖安輯之。
輕騎至金州,遇蠻賊數萬聚山谷,靖與廬江王瑗擊之,多所克獲。
——《冊府元龜·將率部·立功第十》)有沒有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到了時間節點是個人都能統一”的?
具體戰役如果有興趣,可以參見以下文章:有哪些「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戰例?秋菊落英:白旄黃鉞定兩京之洛陽篇李世民的軍功是否被誇大?為什麼李世民唐太宗年輕時身體那麼好,卻51歲死了?柏壁之戰時,李世民晝夜轉戰,大將劉弘基執轡苦諫,理由是:方今草創,敵可盡乎?李世民給出的回答是: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第二條,振興文治作為愛好者,我自認為文治方面不是我的特長,但是鑑於題主說“李世民在普通行政方面似乎也看不到比較出彩的地方”……我決定還是舉幾個例子。
1.興修水利之所以要把“興修水利”單拿出來放在第一位,因為這是本文開頭那段話的最佳註解——某些回答中“貞觀年間自然災害較少”的結論是哪裡來呢?(貞觀)元年,關中飢,米鬥直絹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資治通鑑·唐紀九》總有人特別推崇突變式的革新,哪怕過把癮就死,都能號稱“為歷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而對於漸進式的、真正惠及民生的改變,卻被認為是“看不到比較出彩的地方”——這就是我說的“不假摔賣慘裁判看不見”。
***以下為史料原文:擢累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江南巡察大使,多所黜陟。
揚州,江、吳大都會,俗喜商賈,不事農;(李)襲譽為引雷陂水,築句城塘,溉田八百頃,以盡地利,民多歸本。
召為太府卿。
——《新唐書·列傳第十六·李襲譽傳》貞觀中,(薛大鼎)累轉鴻臚少卿、滄州刺史。
州界有無棣河,隋末填廢。
大鼎奏開之,引魚鹽於海。
百姓歌之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達滄海魚鹽至。
昔日徒行今騁駟,美哉薛公德滂被。
”時與瀛州刺史賈敦頤、曹州刺史鄭德本,俱有美政,河北稱為“鐺腳刺史”。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五·良吏上》陳留,縣,武德四年置。
有觀省陂,貞觀十年,令劉雅決水溉田百頃。
——《新唐書·志第二十八·地理二》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洪洞縣開南北霍渠,引霍泉水溉洪洞、趙城兩縣田數百頃(光緒版《山西通志·洪洞》、民國版《洪洞水利志補》)。
工程延續使用,即今霍泉灌區。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文水縣西北二十里開柵城渠,“民相率引文谷水(今文峪河),溉田數百頃”(《新唐書·地理志》)。
古渠不存,今歸於文峪河灌區。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太原井苦不可飲,“長史李勣架引晉水(今晉祠泉)入東城,以甘民食,謂之晉渠”(《新唐書·地理志》)。
此為省境內首座跨河引水工程(即渡槽),今已廢棄。
——以上三條引自太原市稅務局網站《山西古代水利工程》2.設立義倉義倉是貞觀年間效仿隋朝“社倉”而設定的備荒糧倉,以田畝為納糧標準,自王公以下每畝納糧兩升,逢災年則州縣開倉賑濟,是一種帶有民間自救性質的賑災制度。
可以說,義倉制度是貞觀時期“民本思想”的典型體現:貞觀二年,天下諸州並遭霜澇,太宗令蒲、虞等州百姓入鄧州就食。
鄧州刺史陳君賓安排當地住戶展開一對一幫扶,“逐糧戶到,遞相安養,回還之日,各有贏糧”,李世民下詔勞之曰“變澆薄之風,敦仁慈之俗,政化如此,朕復何憂!”——然而即便“民雖東西就食,未嘗嗟怨”,貞觀君臣依然認為水旱無常,應該從制度上形成更好的備荒方案,義倉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值得說明的是,隋朝間雖然設立了“社倉”,但開皇十五年就因疏於管理、盜用嚴重而被“收歸國有”(十五年二月,詔曰:本置義倉,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計,輕爾費捐,於後乏絕。
又北境諸州,異於餘處……所有義倉雜種,並納本州——《隋書·食貨志》),從此成為一種強制性賦稅,反而背離了抗災自救的初衷。
貞觀一朝的義倉始終都在有效運轉,這是貞觀時期地方行政水平高的體現。
***以下為史料原文:貞觀二年四月,尚書左丞戴胄上言曰:"水旱兇災,前聖之所不免。
國無九年儲畜,《禮經》之所明誡。
今喪亂之後,戶口凋殘,每歲納租,未實倉廩。
隨時出給,才供當年,若有兇災,將何賑恤?故隋開皇立制,天下之人,節級輸粟,多為社倉,終於文皇,得無饑饉。
及大業中年,國用不足,並貸社倉之物,以充官費,故至末塗,無以支給。
今請自王公已下,爰及眾庶,計所墾田稼穡頃畝,至秋熟,準其見在苗以理勸課,盡令出粟。
稻麥之鄉,亦同此稅。
各納所在,為言義倉。
若年穀不登,百姓饑饉,當所州縣,隨便取給。
"太宗曰:"既為百姓預作儲貯,官為舉掌,以備凶年,非朕所須,橫生賦斂。
利人之事,深是可嘉。
宜下所司,議立條制。
"戶部尚書韓仲良奏:"王公已下墾田,畝納二升。
其粟麥粳稻之屬,各依土地。
貯之州縣,以備凶年。
"可之。
自是天下州縣,始置義倉,每有饑饉,則開倉賑給。
以至高宗、則天,數十年間,義倉不許雜用。
——《舊唐書·志第二十九·食貨下》3.矯正“重中央輕地方”的吏治思路上《貞觀政要》原文: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夜恆思百姓間事,或至夜半不寐。
惟恐都督、刺史堪養百姓以否。
故於屏風上錄其姓名,坐臥恆看,在官如有善事,亦具列於名下。
朕居深宮之中,視聽不能及遠,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輩實治亂所繫,尤須得人。
”——《貞觀政要·卷三·論擇官》(忍不住吐槽一句:題主在討論中經常提起《貞觀政要》,可見是讀過的,對這段應該有印象吧?)大多數君王,包括官員本人,都有以朝廷之職為清要,輕視地方職務的傳統,而李世民認為地方官員才是“治亂之所繫”,尤其需要謹慎選任,這是一種非常明智的意識。
體現李世民重視地方吏治的例證有很多:比如上文提到的將諸州都督刺史的名字寫在屏風上,如有善事則加以備註,每次出入寢宮都能看到;比如貞觀元年因山河形勢分“天下十道”,設“觀風使”“黜陟使”等按道巡察——(貞觀元年九月)令中書侍郎溫彥博、尚書右丞魏徵、治書侍御史孫伏伽、檢校中書舍人辛諝等,分往諸州,馳驛檢行。
——《冊府元龜·帝王部·弭災》貞觀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諸州,水旱則遣使,有巡察、安撫、存撫之名。
——《新唐書·志第三十九下·百官四下》貞觀二十年,遣大理卿孫伏伽等二十一人,以六條巡察四方,多所舉刺。
太宗命褚遂良一其類以聞,乃親自臨決牧宰以下,以能官進擢者二十人,罪死者七人,流罪以下免黜數百人。
——《文獻通考·卷六十一·職官考十五》甚至貞觀八年,時任尚書右僕射的戰神李靖都充當了一把關內道黜陟使。
(《唐會要·卷七十八》其他的,關於唐代官員考課“四善二十七最”的研究論著亦有不少,此處就不展開了。
發表回復
相關內容唐太宗李世民的歷史功績有哪些呢?唐太宗的歷史功績是什麼?歷史上有哪些名人是近親結婚的?有關於美國西進運動的歷史著作有哪些?
∧請問服務是一種無形產品?∨在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身邊長大的孩子更有自信嗎?
熱門排行
如果自己的老婆總是自以為是,還特別的倔強,該怎麼辦呢?為什麼工作幾年總是會被人認為我剛畢業?鹿泉的海山公園以前是什麼樣的?電子商務裡的梅特長菲定律是指什麼?喬碧蘿被封殺後“露臉”,成功已勢不可擋,微博粉絲奔20萬,還有自己的經紀人,如何?以理解為話題的作文600字?乳腺癌一週放療幾次放療會難受嗎?黃磊山楂解膩茶做法?小企業會計準則下計提的各項準備?有沒有那一些細節讓你覺得你被世界溫柔以待?
延伸文章資訊
- 1唐太宗李世民的歷史功績有哪些呢? - 搜達奇普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最偉大的皇帝,大陸大唐的興衰唐太宗功不可沒。那麼唐太宗的歷史功績有哪些呢? 唐太宗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功績就是貞觀之治。
- 2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績有哪些是你最佩服的呢 - 每日頭條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績有哪些是你最佩服的呢 · 一、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最佩服可以重用前太子的心腹魏徵! · 二、他獨具 ...
- 3唐太宗歷史功績有哪些? - 互動頭條
他唐太宗做了什麼功績?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漢族人,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
- 4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績有什麼?他為何被後來的皇帝視為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績有什麼?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之子,也是唐朝第二個皇帝。他在位期間,主要功績是安定天下、貞觀之治、……
- 5唐太宗历史功绩有哪些? - 头条问答
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据说他的名字世民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