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咖啡歷史介紹 - 初めての珈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02年,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開始在臺灣的雲林、嘉義、東部等地試種咖啡。

當時種植的咖啡有阿拉比卡、羅布斯塔以及利伯利卡三大品種,從此臺灣開始成為咖啡產區。

十年後 ... 台灣咖啡歷史紹介 19世紀是臺灣咖啡的第一個黃金年代。

1902年,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開始在臺灣的雲林、嘉義、東部等地試種咖啡。

當時種植的咖啡有阿拉比卡、羅布斯塔以及利伯利卡三大品種,從此臺灣開始成為咖啡產區。

十年後,臺北新公園開設了第一家咖啡廳「公園獅咖啡館」,你可以想像,坐在咖啡廳內,點一杯臺灣生產咖啡豆所製成的咖啡,是多時尚的享受。

到了1945年臺灣咖啡生產量達到967公頃,這是臺灣史上咖啡生產的最高的紀錄,也是臺灣咖啡的全盛時期。

隨著二戰結束,臺灣的咖啡進入黑暗期,到了1981年雲林古坑咖啡的種植面積只剩下1.7公頃。

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重創中臺灣,但也為臺灣咖啡帶來一線生機。

為了讓土地恢復生機,水保局開始整治當地水土,與地方政府聯手,努力推廣咖啡豆的種植,輔導農民轉業,並發展觀光咖啡莊園。

雲林古坑居民加入這一波咖啡復振潮,努力找回「臺灣咖啡」的驕傲,要讓大家一提到古坑,就想到咖啡。

而嘉義阿里山也是臺灣咖啡的另一個重要產區。

日治時期,咖啡產地一度擴及到嘉義與臺東等地區。

由於阿里山種植海拔位於900-1800公尺之間,海拔高,氣候溫差大,咖啡豆的風味更醇厚,由於產量少,採精緻烘培,多生產精品咖啡,成為市場上炙手可熱的珍品。

除了雲林跟嘉義,2000年前後,臺灣各地開始紛紛投入咖啡的栽植。

在臺灣的南投國姓惠蓀、屏東泰武、花蓮舞鶴等地,到處都可見到這鮮豔小巧的紅色果子。

到了2003年,政府與咖啡農的努力有了回報。

雲林古坑的咖啡種植面積達到54公頃,水保局也與古坑鄉共同舉辦了第一屆臺灣咖啡節,吸引了十五萬的人潮。

在那之後,臺灣咖啡農便持續走向國際,在國內外大小賽事中獲獎不斷。

2021年,臺灣咖啡將與您一起迎來第二個黃金時期。

" 回上一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