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國軍 - 维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華民國國軍是中華民國的軍事組織,由總統統帥,國防部管轄,是目前臺澎金馬地區主要防衛組織。
背景為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軍與北洋政府時期的北洋軍,前身為孫中山與蔣 ...
中華民國國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条目的主題是中華民國行憲後的國家軍隊。
關於1925年至1947年間也是中華民國國軍前身的中國軍隊,請見「國民革命軍」。
國軍重新導向至此,關於其他稱為「國軍」的條目,詳見「國軍」。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9年9月13日)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page}}标签。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9月13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中華民國國軍"—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中華民國國軍中華民國國防部部旗建立1924年6月16日(建軍節)1947年12月25日(軍隊國家化)軍事部門
中華民國陸軍
中華民國海軍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
中華民國空軍
中華民國憲兵
全民防衛動員署
總司令部 中華民國臺北市中山區領導三軍統帥蔡英文總統國防部長邱國正部長參謀總長副參謀總長執行官陳寶餘陸軍二級上將梅家樹海軍二級上將陸軍司令海軍司令空軍司令徐衍璞陸軍二級上將劉志斌海軍二級上將劉任遠空軍二級上將海軍陸戰隊指揮官王瑞麟海軍陸戰隊中將憲兵指揮官周廣齊陸軍中將全動署後備指揮官傅正誠陸軍中將军力服役年齡18-64歲徵兵役期4個月可用人数12,196,809[1],15-40歲(2019年)適合服役人數10,001,383,15-40歲(2019年)每年可徵兵數80,000(2019年)現役人數215,000(第21位)備役人數2,380,000(2019年)[2]軍費預算3,663.04億元新臺幣(2021年)佔GDP百分比2%工業本國供應商中山科學研究院漢翔航空工業臺灣國際造船中信造船龍德造船外國供應商 美國 英国 法國 德國 義大利 奥地利 荷蘭 瑞典 西班牙 以色列 南非相關歷史國民革命軍東征六一六事變國民革命軍北伐四一二事件中山艦事件廣州張黃事變蔣桂戰爭中原大戰六一事變第一次國共內戰九一八事變
一二八事變西安事變盧溝橋事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抗日戰爭緬甸戰役滇緬路戰役同古戰役仁安羌戰役駝峰航線滇西緬北戰役密支那戰役瓦魯班戰役松山戰役畹町之戰太平洋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古寧頭戰役九三炮戰一江山島戰役大陳島撤退南日島戰役湄州島戰鬥東山島戰役八二三炮戰閩江口海戰九二海戰1958年臺海空戰九八澄海空戰九二四空戰六一九炮戰孟果大其力戰役薩爾溫江戰役中緬邊境作戰八六海戰東引海戰烏坵海戰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戰爭寮國內戰大漠計畫岩灣事件臺灣海峽飛彈危機軍階中華民國國軍軍階
系列条目中華民國軍事
臺灣軍事
臺灣軍事史
臺灣明鄭時期軍事
臺灣清治時期軍事
臺灣日治時期軍事
臺灣守備混成旅團
臺灣守備隊
臺灣軍
臺籍日本兵
中華民國軍事
德國軍事顧問團
駐臺美軍
美軍協防司令部
美軍顧問團
白團
榮譽國民
臺灣現行軍事編制
中華民國國防部
資通電軍指揮部
陸軍司令部
航空特戰指揮部
海軍司令部
海軍陸戰隊
空軍司令部
防空暨飛彈指揮部
憲兵指揮部
後備指揮部
政治作戰局
軍備局
主計局
軍醫局
後備軍人
國防醫學院
三軍總醫院
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國防大學-中正預校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
國家安全局
中華民國國軍
中華民國陸軍
航空特戰兵
中華民國海軍
海軍陸戰隊
中華民國空軍
防空飛彈砲兵
中華民國憲兵
中華民國資通電軍
後備救災作戰部隊
海洋委員會海巡署
內政部警政署
內政部消防署
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
相關軍事制度
中華民國國軍軍階
中華民國軍服
中華民國軍旗列表
中華民國三軍儀隊
中華民國政戰制度
軍訓教官
漢光演習
萬安演習
兵役法規
兵役法(維基文庫)
軍事審判法(維基文庫)
徵兵規則
軍官士官服役條例
替代役
國防役
研發替代役
另見
中華民國歷史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內政部役政署
臺灣主題
其他臺灣系列地理-經濟-交通歷史-政治-外交
查论编
中華民國國軍是中華民國的軍事組織,由總統統帥,國防部管轄,是目前臺澎金馬地區主要防衛組織。
背景為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軍與北洋政府時期的北洋軍,前身為孫中山與蔣中正等人於1924年6月16日所創立的「國民革命軍」,史稱黃埔建軍。
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將國民革命軍編入中華民國政府統領的“全國陸海空軍”,開始實行軍隊國家化並改為現名。
中華民國國軍主要由陸軍、海軍、空軍等三大軍種所組成,戰時可納入海巡、警察等執法機關為輔助戰力。
近年實施精實案、精進案、精粹案,並大規模裁軍,總兵力由60萬人精簡至21.5萬人;將海軍陸戰隊戍守之東沙島、南沙太平島交予海巡管理。
雖然海洋委員會海巡署不是國軍下轄單位,但少部分軍人會被分發或借調到海巡服務。
截至2018年,常備部隊18萬8千人,學生、入伍、受訓、住院調療及留職停薪1萬9千人,以及文職、聘雇8千人,共21萬5千人[3];列管後備軍人238萬人[2],在2017年世界50大軍事支出國家排名20名,也在2019年全球137個軍事力量中排行第22名,轄區面積(領土+領海)約96,187平方公里。
在此之前,中華民國是採用徵兵制,服役役期兩年。
而軍官採志願制為主,僅招收少部分義務役男子,國家辦有預官考試,招考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役男,通過考試錄取為預備軍官者,在受訓結束後,授予少尉軍官階級。
士官國家辦有預士考試,招考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役男,通過考試錄取為預備士官者,在受訓結束後,授予下士士官階級。
隨著時代演進,服役役期被縮短。
直至2017年,志願役與義務役併用制成為全體士官兵所依循的兵役制度,逐漸走向徵兵與募兵雙軌制[4]。
2018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募兵制,非志願役而達到役齡的常備役男性則改服4個月軍事訓練役(訓期改前5週新兵基本訓,後11週初級至中級專長訓,無須下部隊,可自願到外島受訓)[5]。
目录
1歷史
1.1背景
1.2國軍行动歷史
1.3國軍軍事組織及兵力調整規劃案
2軍種
2.1中華民國陸軍
2.2中華民國海軍
2.2.1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
2.3中華民國空軍
2.3.1中華民國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
2.4中華民國憲兵
2.5跨軍種兵科
3規劃、戰略
4相關法律
4.1誓詞
5軍階
6兵籍號碼
7军事活动
7.1演習
7.2閱兵
7.2.1大陸時期
7.2.2臺灣時期
7.3海外軍事行動
7.3.1敦睦遠航訓練支隊
7.3.2物資援助大韓民國
7.3.3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
7.3.4大漠計畫
8參考文獻
9备注
10外部連結
11參見
歷史[编辑]
主条目:國民革命軍、北洋軍、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和國軍十大王牌軍
参见: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和同盟國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
中華民國國軍的前身為國民革命軍,圖為國民革命軍之總司令印信
背景[编辑]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各地革命黨人與新軍紛紛起義響應宣布脫離清朝政府尋求獨立並承認中華民國政府。
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後,南京臨時政府作為當時領導民國的中央,革命軍紛紛歸附中華民國政府的統領,中華民國軍隊因此而誕生。
同年清帝遜位,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凯成為總統,北京臨時政府成立,由袁世凱所統領的北洋軍勢力因此也歸附中華民國軍隊的旗下。
經過選舉立憲後,北洋政府正式掌權中華民國,其治下軍隊成為當時中國武裝力量,即北洋軍。
1925年,中國國民黨師法苏联共产党的「以黨建校,以校領軍」模式,並參考苏联軍事制度創設國民革命軍。
早期,國民革命軍的將領和軍官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創設的黃埔軍校培養訓練,軍隊亦效忠中國國民黨,為北伐、對日抗戰、国共内战的國民政府軍事主力,亦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前身。
後來制憲國民大會於1946年通過之《中華民國憲法》第十三章規定,全國陸海空軍須超出個人,地域及黨派關係以外,效忠國家,愛護人民。
貫徹軍隊國家化之普世民主原則。
與此類似的名稱還有同樣簡稱為「國軍」(更多情况下簡稱為「革命軍」[6])的國民革命軍,因其為國民政府所屬軍隊(當時的國民政府是由中國國民黨執政領導),故在1947年行憲後改組為「中華民國國軍」。
1948年5月20日正式由總統兼任三軍統帥。
國軍行动歷史[编辑]
以下是与中华民国国军直接相关的战争与战役。
北伐战争
参见:北伐战争
抗日战争
参见:中國抗日戰爭主要戰役列表
国共内战
主条目:國共內戰戰役列表和第二次国共内战
1946年-1947年,临江战役,交战方中国共产党军队。
1947年,陕北战役、孟良崮战役、运城战役、东北1947年夏季战役、东北1947年秋季战役、东北1947年冬季战役、莱阳战役、北塔山事件。
1948年,豫东战役、长春围困战、济南战役、遼西會戰、徐蚌會戰、平津战役、太原战役。
1949年,渡江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厦门战役、古寧頭戰役、登步岛战役、南泉战役、成都战役。
1950年,海南岛战役、万山群岛战役、西北馬家軍。
1951年,泰緬孤軍反攻雲南。
1953年,東山島戰役。
1954年,九三炮战。
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大陳撤退。
1958年,金门炮战(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九二四空戰、九二海战。
1960年,六一九砲戰、江拉基地保衛戰,交战方泰緬孤軍對緬甸國防軍、中國人民解放軍。
1965年,八六海战、东引海战、烏坵海戰。
1960年-1975年,越南戰爭。
1979年-1990年,大漠計畫。
1995-1996年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國軍軍事組織及兵力調整規劃案[编辑]
中華民國陸軍步兵302旅新兵入伍
中華民國陸軍花東防衛指揮部士兵
中華民國三軍儀隊暨三軍軍樂隊
1956年,義務役役期陸軍2年,海軍、空軍3年。
1969年12月嘉禾案實行,陸軍廢團改旅。
1977年,義務役役期陸軍、海軍、空軍皆為3年。
1987年,義務役役期陸軍、海軍、空軍皆縮短為2年、唯海軍陸戰隊維持3年役期。
1990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防部宣佈國軍部隊義務役役期不分軍種,服役時間統一為兩年。
1997年7月1日,精實案正式實行。
精進案
2001年推動精實案第一階段
以徵兵年份縮短為主的第一階段精實案結束後,國軍部隊總兵力剩下38萬,與精實案正式推行前之60萬相差甚大,以海軍陸戰隊為例,其兵力即由3萬9千人裁減至1萬5千人。
2001年-2008年推動精實案第二階段
2000年1月1日起,實施義務役役期縮短1年10個月。
2000年8月1日起,除義務役外,首次徵集替代役。
2004年1月1日起,實施義務役役期縮短为1年8個月[7]
2005年7月1日起,實施義務役役期縮短为1年6個月[8]。
2006年1月1日起,實施義務役役期縮短为1年4個月[9][10]。
2007年7月1日起,實施義務役役期縮短為1年2個月[11],已經擴大實施志願役兵役招募制度。
2008年1月1日起至2018年底,實施義務役役期縮短為1年,持續擴大實施志願役兵役招募制度。
[12]
第二波精實案到,國軍部隊總兵力27萬5千人:軍官5萬5千人、士官11萬與士兵11萬,並擴大招募志願役士兵,後備司令降為中將階級。
各軍種編制:目前實施第二階段精實案國軍部隊總兵力27萬,陸軍部隊18萬、海軍部隊4萬、空軍部隊3.5萬、憲兵部隊1.5萬;後備軍人大約350萬人。
士官兵採行徵兵制、募兵制併行,士官長、軍官(除少部分考選義務役軍官外)則採募兵制。
19至36歲國民需服兵役1年,每年約徵兵174,173人(2008年)。
平時由陸軍(含特戰(傘兵)、憲兵)、海軍(含海軍陸戰隊)、空軍、組成,戰時可納入海岸巡防署、警政署等司法警力和後備軍人輔助戰力。
2009年-2013年推動精實案第三階段
2010年第三階段以幫助募兵國軍部隊要裁軍到21萬5千人,國家財力才能負擔:軍官4萬人、士官8萬人、士兵8萬人。
計畫裁撤7萬5千人的軍人,調整後國軍總兵力20萬,裁撤單位:聯合後勤司令部。
精粹案
2012年-2015年:計畫性裁併後備司令部、聯勤司令部、憲兵司令部,其中後備司令部與憲兵司令部改編為後備、憲兵指揮部,聯勤司令部整併為陸軍後勤指揮部。
2012年11月28日國防部組織法修法通過,國防部轄下局長副局長,武官(將軍)文職並用,未來高等公務人員也可擔任國防部轄下軍醫、主計主管。
2013年1月1日:出生於民國83年次(1994年)起的男性年輕人須受4個月常備兵役軍事訓練,結訓後以後備軍人納編。
[13]替代役體位者將只受15天的軍事訓練,猶如補充兵。
2014年,時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嚴明宣布海軍陸戰隊未來將併入陸軍,引發時任中華民國海軍司令陳永康上將與社會各界反對,更是爆發退伍軍人包圍國防部的抗議活動。
總統馬英九宣示不裁撤陸戰隊和憲兵單位,提出勇固案自21.5萬人繼續精簡至17萬-19萬人之間,約精簡三萬名左右的兵力,後於2015年停止實施勇固案。
馬英九前總統出席「推動募兵政策暨人才招募宣導活動」
勇固案替代方案
2017年統計,國軍部隊:軍官3萬6千人、士官7萬3千人、士兵7萬7千人,總兵力約18萬6千人。
2018年、含「末代義務役」陸軍第2225梯、海軍第735梯、空軍第892梯、海軍陸戰隊第811梯,1萬1千餘名在內,國軍部隊作戰兵力(不含文教職、軍校學生及聘僱員)將維持在17萬3千人。
2018年:開始實施全募兵制度,另行替代役及四個月軍事訓練役,國軍部隊作戰兵力(不含文教職、軍校學生及聘僱員)將維持在18萬8千人。
2018年、末代義務役於此年12月26日前,全數退伍。
各軍種末代義務役官兵及(梯次)分別為陸軍299人(第2225梯次)、海軍39人(第735梯次)、空軍33人(第892梯次)、海軍陸戰隊41人(第811梯次),共計412人;海軍陸戰隊第811梯次在12月26日最晚退伍,義務役於2018年12月26日正式告終。
2022年:國軍總員額包括軍官3萬6232人、士官8萬9706人、士兵4萬4127人。
4個月軍事訓練役男,每年約8萬餘人
軍種[编辑]
中華民國陸軍[编辑]
主条目:中華民國陸軍
参见:國防部陸軍司令部和中華民國陸軍司令
現任中華民國陸軍司令徐衍璞二級上將
陸軍司令部架構圖
中華民國陸軍始建於1924年,由孫中山於廣州建立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並建立屬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正規陸軍。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之後,陸軍軍官學校校本部遷往高雄市鳳山區黃埔校區。
陸軍部隊為捍衛國家領土及主權之完整,平時以戍守中華民國臺灣本島、外島要點,從事基本戰力與應變作戰能力訓練為主,及依狀況協力維護重要基地廠、庫設施安全,適切支援地區重大災害防救工作;戰時聯合海軍、空軍,遂行聯合作戰,擊滅進犯敵軍。
陸軍新訓所受的訓練為陸軍步槍兵,新訓中心有新竹關西、苗栗頭份斗煥坪、臺中成功嶺、嘉義中坑、臺南官田、臺南大內、新中、屏東龍泉、宜蘭金六結與花蓮北埔。
海巡署一些成員也是由陸軍出來的,但進入海巡署後仍然屬於軍人身份。
戰鬥官科、戰鬥兵科:步兵、砲兵、裝甲兵、航空。
戰鬥支援官科、戰鬥支援兵科:工兵、測量、通信、化學、政戰、運輸。
勤務支援官科、勤務支援兵科:兵工、軍醫、軍法、經理、行政、財務。
備註:陸軍儀隊為步兵兵科、陸軍樂隊為行政官科
士兵、將官不分兵科、官科,所以著迷彩服或軍服時均以階級顯示,士官、士官長、少尉至上校間的軍官均有兵科分別。
中華民國陸軍特戰六人小組
中華民國陸軍101兩棲偵察營(通稱:海龍蛙兵)
中華民國陸軍國造CM-11勇虎式戰車
中華民國海軍[编辑]
主条目:中華民國海軍
参见:國防部海軍司令部和中華民國海軍司令
現任中華民國海軍司令劉志斌二級上將
中華民國海軍司令部組織架構圖
中華民國海軍國造成功級巡防艦
清朝海軍在教育時期甚早吸收西方思想,因此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當時清廷海軍大多認同辛亥革命理念,並加入了中華民國海軍的行列。
但是在中華民國早期因軍閥割據的原因,海軍建軍腳步始終緩慢,加上海軍內部也因支持軍閥不同以及訓練來源差異衍生出多個派系(閩系、青島系、東北系、電雷系),其中馬尾海軍學校的閩系因成立歷史悠久,加上支持中國國民黨因此在抗日戰爭前始終為最大海軍派系,各系間彼此間因爭奪中國海軍的主導權始終明爭暗鬥;直到抗日戰爭日本將中國海軍近乎全滅,國民政府得以整頓既有勢力。
1946年,以「四海一家」為口號的海軍軍官學校於上海成立。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海軍軍官學校遷至高雄市左營區。
组织架构
主条目:國防部海軍司令部
國防部海軍司令部,負責辦理海軍軍事事務的規劃、督導及執行。
下轄政治作戰室、督察室、人事軍務處、軍事情報處、戰備訓練處、後勤處、計劃處、戰鬥系統處、主計處等幕僚部門。
[14]
海軍艦艇兵有自己專屬的新兵訓練中心,全名「海軍新兵訓練中心」,位於高雄市左營區,而海軍陸戰隊則由海軍陸戰隊新兵訓練中心受訓,位於臺灣省屏東縣內埔鄉的龍泉營區,是目前中華民國唯一的海軍陸戰隊新訓中心。
海軍陸戰隊的志願役軍官,如果是軍校畢業的,大都畢業於陸軍軍官學校,少數畢業於海軍軍官學校。
一些海軍艦艇兵和海軍陸戰隊成員會分發至海巡署服務,也與陸軍相同,分發後仍然屬於軍人身份。
海軍艦艇
主条目:中華民國海軍艦艇列表
兵科
中華民國海軍與大多數國家一樣,有分為海軍艦艇兵與海軍陸戰隊。
中華民國海軍分為海軍艦艇兵及海軍陸戰隊(簡稱陸戰隊),海軍艦艇兵平時執行海上偵巡、外島運補與護航等任務;戰時反制敵人海上封鎖與水面截擊,聯合陸、空軍遂行聯合作戰。
海軍陸戰隊平時執行海軍基地防衛、戍守指定外島;戰時依令遂行作戰。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通稱:陸戰蛙人)
戰鬥軍官兵科:海軍不分科、海軍陸戰隊
戰鬥支援軍官兵科:補給、軍醫、工程、電信、測量、政戰、軍法、行政、財務、航空
士官長兵科:補給、軍醫、工程、電信、測量、政戰、軍法、行政、財務、航空、陸戰隊
海軍艦艇士官、士兵兵科:
兵器兵科:魚雷、水雷、飛彈、砲械、聲納、射控
輪機兵科:油(汽)機、損管、鍋爐、油水管理、機械、水中機械、電機、工程
通信兵科:電子、譯電、無線電、有線電、信號、雷達
航海兵科:航海、帆纜、氣象、測量
行政兵科:行政、照相、駕駛、軍樂、印刷
補給兵科:補給、食勤、事務
其他兵科:政戰、醫務、航空、海軍陸戰隊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编辑]
主条目: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
中華民國空軍[编辑]
主条目:中華民國空軍
参见:國防部空軍司令部和中華民國空軍司令
現任中華民國空軍司令劉任遠二級上將
空軍司令部架構圖
中華民國空軍所使用的中華民國國造F-CK-1經國號戰鬥機
1920年,孫中山首先於廣州大沙頭成立航空局,但由於唐繼堯等西南軍閥分裂,後來瓦解。
1929年,蔣中正於南京陸軍軍官學校成立航空班。
1931年,遷至杭州筧橋擴編,次年成立航空學校。
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日本陸軍航空隊空襲杭州,在空軍攔截機第四與第五大隊的迎擊下痛擊日軍,此即八一四空戰的由來。
1950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空軍軍官學校遷往高雄市岡山區。
空軍在平時警戒監視臺灣週邊的空中區域,對進入領空內的飛行進行辨識與引導的工作,必要的時候採取對驅離的措施。
另有防空部下轄之防空飛彈營、連負責臺海一線之防空警備及防砲營負責空軍機場的防空任務,以外購的天兵系統搭配麻雀飛彈、歐瑞康GDF雙管高射炮等為主力。
空軍沒有兵科分別,只有專長區分。
軍官專長:人事行政、情報、氣象、補給、防空槍砲(飛彈)、化學、通訊、兵工、工兵、保修、電戰、飛行、領航、航空工程、行政、財務、軍法、軍醫、政戰。
士官專長:人事行政、情報、氣象、補給、防空槍砲(飛彈)、化學、通訊、兵工、工兵、保修、電戰、飛行、領航、航空工程、行政、財務、軍法、軍醫、政戰。
不同於陸軍、海軍以官科、兵科分別及官科、兵科領章肩章圖示辨識,空軍所有士兵、士官、軍官穿著禮服的領章統一圖示、以一對翅膀及三葉螺旋槳合體的徽章為主
組織架構
主条目:國防部空軍司令部
國防部空軍司令部,負責辦理空軍軍事事務的規劃、督導及執行。
下轄政治作戰室、督察長室、人事軍務處、軍事情報處、戰備訓練處、後勤處、計劃處、通信電子資訊處、主計處等幕僚部門。
[14]
空军軍備
主条目:中華民國空軍軍備
現役機隊「二代機」是中華民國空軍於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在美國技術支援下自行研製,或向美國、法國購買,以取代老舊戰機或提升空中預警能力的一批軍用航空器;其中構成當前中華民國空軍空中優勢作戰主力的F-CK-1(IDF)、F-16戰隼戰鬥機、幻象2000-5等三型戰鬥機,在噴射戰鬥機發展史的分類上屬於第四代戰機。
中華民國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编辑]
主条目: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
中華民國憲兵[编辑]
主条目:中華民國憲兵
現任指揮官周廣齊陸軍中將
中華民國憲兵於臺北街道協助巡邏治安中
中華民國憲兵肇建於1914年,孫中山於廣州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基於警衛及糾察軍紀需要而創設。
1932年,國民政府頒布《憲兵勤務令》,律定憲兵主掌軍事警察,兼任行政警察與司法警察;同日,軍政部公佈《憲兵服務章程》,確立憲兵制度,明定憲兵職掌。
1936年,創設憲兵學校於南京。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的1953年,憲兵學校在臺復校於臺灣省臺北縣三重鎮(今新北市三重區),後於1970年遷至臺灣省臺北縣五股鄉(今新北市五股區)至今,憲兵訓練中心則設於臺灣省臺北縣林口鄉(今新北市林口區)。
憲兵屬於陸軍之兵科,所以軍種為陸軍,但因擁有警察權,所以擁有自己的指揮部及編制等等,不受陸軍司令部管轄,直屬國防部。
憲兵身兼軍、司法警察身份,負責維護社會治安,執行軍法,維持軍隊紀律,維護正、副元首安全,衛戍首都、重要政府機關、機場及軍事基地,執行反恐任務,平時可支援中華民國警察維護治安,戰時亦可成為戰鬥及後勤支援部隊。
憲兵以軍種區分為陸軍之兵科(所有人員由陸軍受訓並撥交,但指揮獨立,不受陸軍管轄),憲兵司令部直屬中華民國國防部,是一個獨立的戰鬥及後勤支援部隊,其地位類似於古代之禁衛軍。
依國防部精粹案,憲兵司令部已改為指揮部,隸國防部直屬單位,總員額目前為1萬3,000多人[15]。
由於新兵進入陸軍新訓中心後由憲兵指揮部挑選合適人才,在陸軍新訓中心結訓後去憲兵訓練中心受訓專長教育,受訓完畢後分發至地區憲兵所屬單位。
2014年3月10日憲兵指揮部指揮官吳應平表示精粹案結束後,憲兵總兵力裁到剩5,502人[16]。
跨軍種兵科[编辑]
参见:中華民國政戰
有些兵科橫跨各軍種,例如政戰,陸軍裡有政戰,海軍裡也有政戰,空軍裡也有政戰,因此此處將這些兵科一併列出:通信兵、政戰、軍法、軍醫、行政、財務
規劃、戰略[编辑]
1949至1972年:攻勢作戰時期;以「反攻大陸」為主。
1972至1979年:攻守一體時期;以「自主防禦」為主,反攻大陸為輔。
1979至2001年:守勢防衛時期;以「防禦固守」為主,同時嚇阻共軍。
2001至2008年:攻勢防衛時期;以「防禦固守」為主,並以決戰境外為輔,選擇有利海、空域,逐次阻殲來犯敵軍,確保國土安全。
(第二次總統直選)
2008至2017年:守勢防衛時期;以「防禦固守,有效嚇阻」為主,採被動守勢嚇阻,不主動攻擊共軍。
2017年後:守勢防衛時期;以「防禦固守,重層嚇阻」為主,國軍開始加入主動防禦的策略,在敵軍攻擊前可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並將防禦圈外擴至1千公里甚至涵蓋中國大陸沿岸。
運用重層嚇阻與主動防禦手段,達成防衛固守之目的,並以不對稱作戰思維,嚇阻共軍不致輕啟戰端。
相關法律[编辑]
《國防法》
《國防部組織法》
《國防部參謀本部組織法》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組織法》
《國防部軍備局組織法》
《國防部軍醫局組織法》
《國防部主計局組織法》
《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組織法》
《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
《陸海空軍刑法》
《妨害兵役治罪條例》
《軍事審判法》
《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
《兵役法》
誓詞[编辑]
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施行細則第63條(民國107年06月28日):[17]
“
依本條例第五十八條所定服軍官、士官役者,應行效忠宣誓,其誓詞如下:余敬謹宣誓效忠中華民國,實行三民主義,遵守國家法令、捍衛國家,保護人民,服從長官命令,終身保守機密,克盡軍人天職,如違誓言,願受最嚴厲之處分,謹誓。
”
軍階[编辑]
主条目:中華民國國軍軍階
中華民國國軍的軍官、士官分別在其官階前冠以其所屬軍種,陸軍軍官(校官、尉官)、士官及海軍軍官(校官、尉官)、士官在軍種後需再加官科,例如:陸軍步兵上校、海軍財務少校、空軍中尉、陸軍裝甲兵上士、海軍氣象下士等[18]。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陸續取消了准尉、特級上將及增加士官長等級,沿用1949年之前的制度。
1956年制定《陸海空軍軍官任官條例》,統一三軍官制,廢除准將階級,不再區分軍官、軍佐,軍士改稱士官,增設士官長(軍士長)階級[19],也因為「士官」一詞係國民政府遷臺後才改用,故至今中國人民解放軍仍然使用「軍士」一詞。
另,日文「士官」一詞,即是中文「軍官」之意。
1980年制定《陸海空軍軍官士官任官條例》,廢除准尉階級[20]。
2000年廢除特級上將[21]。
國民政府遷臺後,只有下列幾種職位的將領晉任一級上將:為數最多的是職掌國軍軍令權責的參謀總長,1972年以後,只有擔任此職位的將領能晉升一級上將。
其次是位崇但無權責的總統府戰略顧問。
其他還有總統府參軍長、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等。
2013年起,因應《國防部參謀本部組織法》修正實施,參謀總長在承平時期無晉升一級上將,僅以二級上將任官。
兵籍號碼[编辑]
1966年起,以徵兵方式進入中華民國國軍服役的役男,均依照《兵籍規則》統編兵籍號碼。
該規則規定徵兵屆齡男子,由所在戶政機關,於役男身家調查時,即依《兵籍編號要領》規則,統編兵籍號碼以利編管。
該兵籍號碼第一碼,大部分依照戶籍地所在縣市,分為「天地玄黃宇宙」(引用自千字文)等六大區域(根據實務經驗,應為「天地玄黃宇金馬宙」,共八種)。
例如:兵籍編號為宇123456之中華民國國軍,該官士兵戶籍可推知設於臺北市;而兵籍編號為黃123456者,戶籍則可推知設於花蓮縣或臺東縣。
[22]
1999年,中華民國《兵籍號碼》取用國民身分證所列之編號號碼,不另設號。
至此,「天地玄黃宇宙」為首的兵籍號碼編號要領正式取消。
惟1999年前服役之中華民國後備軍人及特殊場所役男(如慈湖衛兵)仍沿用該兵籍號碼。
[23]
军事活动[编辑]
演習[编辑]
主条目:漢光演習
漢光演習為中華民國國軍以反登陸演練為主的中華民國全國性實兵防衛作戰軍事演習,假想敵一般認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
漢光演習於1984年(民國73年;總統蔣經國任內)首度舉行,代號為「漢光一號演習」,並由時任參謀總長郝柏村一級上將主持;之後年年舉行,僅號次有所更動。
閱兵[编辑]
大陸時期[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頭戴德国式军盔的國民革命軍官兵
1921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軍政府庆祝辛亥革命十周年时,在北校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孙文出席檢閱。
1931年1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首都南京举行元旦阅兵典礼,軍政部部長何應欽、行政院副院長宋子文等多名中國国民党军政要员參加觀禮。
1933年11月,福建事变爆发,12月下旬,國民政府主席蒋中正抽调嫡系部队十余万人讨伐福州,出征前,蒋中正校阅了部队。
1934年6月16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建校10周年纪念,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蒋中正检阅学生军,陪同他检阅的还有時任行政院院長汪精卫、立法院院長孙科、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罗家伦、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張治中
1936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了双十国庆25周年閱兵典禮,穿著講究整齊的部隊踢著正步,緊跟在後的是一排又一排的德國武器,蔣中正检閱了军队。
1941年10月10日,汪精衛政權於南京閱兵慶祝辛亥革命三十週年。
1945年的10月10日,是抗戰勝利後的第一個國慶,國民政府在首都南京舉行大閱兵。
1949年9月14日及12月3日分別為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於大陸的最後兩次閱兵,皆於成都的中央軍校舉行。
臺灣時期[编辑]
1966年10月10日,擔任大閱官的總統蔣中正於臺北主持雙十國慶閱兵大典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國慶日曾經年年閱兵,直到1964年因發生國軍戰機墜毀意外加上總統蔣中正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不如以往而取消[24],1975年恢復。
由於閱兵要求動作需整齊劃一,排練過程漫長且嚴酷,而被認為是威權獨裁及黷武的象徵,故在解除戒嚴後隨著政治情勢的改變,逐漸受到抗議或批評。
因此1991年為最後一次大型舉行,之後就因「自由主義者的反對」、「政治的民主化」而廢除(尽管法国等不少典型的民主国家也经常举行阅兵,但規模不大)。
现均轉型為國防展演的方式呈現,其規模均不如以往。
因此目前想要在臺灣,特別是在臺北見到正式的閱兵機會已經相當低。
[來源請求]
此外,中華民國不曾舉行過海上閱兵。
中華民國自1949年迄今歷次國慶閱兵一覽表
年份
代號
大閱官[a]
閱兵指揮官
備註
1949年
不詳
中華民國國防部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司令長官陳誠
不詳
慶祝建國三十八週年,中華民國國軍首度在臺灣舉行公開閱兵。
1951年
不詳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
艾靉中將
慶祝建國四十週年。
1952年
復華演習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
唐守治中將
慶祝建國四十一週年。
1953年
不詳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
周雨寰少將
慶祝建國四十二週年。
1954年
不詳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
徐汝誠中將
慶祝建國四十三週年,因九三砲戰爆發,徵調軍機協防臺海,取消空中分列式。
1955年
光華演習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
鄭為元少將
慶祝建國四十四週年。
1956年
光復演習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
劉鼎漢少將
慶祝建國四十五週年。
1957年
中興演習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
胡炘中將
慶祝建國四十六週年。
1960年
鼎興演習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
朱元琮中將
慶祝建國四十九週年。
1961年
復興演習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
鄭為元中將
慶祝建國五十週年。
1963年
復漢演習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
袁國徵中將
慶祝建國五十二週年
1964年
興漢演習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
郝柏村中將
慶祝建國五十三週年,參與空中分列式的兩架F-104星式戰鬥機擦撞墜毀,王乾宗與林鶴聲兩位飛官殉職。
此後取消年年閱兵的傳統。
1975年
大漢演習
中華民國總統嚴家淦
張家俊中將
慶祝建國六十四週年,恢復閱兵。
嚴家淦就任總統後首度閱兵。
1978年
漢威演習
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
蔣仲苓中將
慶祝建國六十七週年蔣經國就任總統後首度閱兵。
1981年
漢武演習
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
許歷農中將
慶祝建國七十週年。
1987年
僑泰演習
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
程邦治中將
慶祝建國七十六週年,於新竹湖口基地,也是總統蔣經國最後一次校閱國軍官兵。
1988年
光武演習
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
陳廷寵中將
慶祝建國七十七周年李登輝就任總統後首度閱兵。
1991年
華統演習
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
羅文山中將
慶祝建國八十周年,中華民國最後一次雙十節軍事閱兵典禮。
期間民主運動人士發起「反閱兵,廢惡法」運動進行抗議,數度與軍警發生衝突。
也是目前中華民國國軍最後一次在臺灣舉行大規模的閱兵
2007年
同慶操演
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
吳斯懷中將
慶祝建國九十六週年,陳水扁就任總統後首度閱兵,以國防展演呈現,非傳統式閱兵。
2011年
國防展演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
朱玉書中將
慶祝建國一百週年,馬英九就任總統後首度閱兵,以國防展演呈現,非傳統式閱兵。
2015年
漢光31號演習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
任季男中將
慶祝建國一百零四週年,並紀念八年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週年。
此次閱兵於新竹湖口基地舉行,又稱為「國防戰力展示」。
2016年
慶祥操演
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
任季男中將
慶祝建國一百零五週年,蔡英文就任總統後首度閱兵,以「國軍救災能量」為主題的國防展演,非傳統式閱兵,更創下首次「非武裝閱兵」的紀錄。
2017年
不詳
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
徐衍璞中將
慶祝建國一百零六週年,以國防展演呈現,非傳統式閱兵。
2021年
主題表演
不詳
不詳
慶祝建國一百一十年國慶大會,以「捍衛台灣」為主題。
海外軍事行動[编辑]
主条目:中華民國國軍海外軍事行動
敦睦遠航訓練支隊[编辑]
主条目:敦睦艦隊
中華民國海軍敦睦遠航訓練支隊,簡稱敦睦支隊,又稱敦睦艦隊,是中華民國海軍每年度例行性的任務性編組支隊,最主要目的是遠洋航行訓練,提供各軍校正期班學生於四年級下學期的實習課程開設,次要目的為軍事外交,由少將艦隊長代表中華民國總統與全體中華民國國軍官兵訪問各邦交國正副元首、且模擬於邦交國戰爭時協助撤離當地僑民。
物資援助大韓民國[编辑]
主条目:韓戰§ 影響與紀念
韓戰期間,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曾多次提議派中華民國國軍前往朝鮮半島參戰,獲得麥克阿瑟支持,但遭到聯合國、美國和韓國總統李承晚反對,然而中華民國仍有進行物資援助[25][26]。
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编辑]
主条目: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
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英語:RepublicofChinaMilitaryAdvisoryGroup,Vietnam),於1960年-1975年間,因應越南戰爭派駐在越南共和國(南越)的軍事支援團,屬於中華民國援越單位[27]其中之一。
軍援越南可概分為四階段:「奎山軍官團」、「軍事顧問團」、「駐越軍援團」及「建設顧問團」,對越軍事援助之內容,可概分為政戰布建與訓練、武裝配備與製造、海軍勤務支援、空軍勤務援助,以及特戰部隊。
大漠計畫[编辑]
主条目:大漠計畫
大漠計畫是中華民國空軍從1979年開始每年派遣近百名現役飛行員和地勤人員以沙烏地阿拉伯皇家空軍軍人的身份軍援葉門阿拉伯共和國(北葉門)的祕密計畫,直到1990年葉門統一才结束,中華民國空軍共在12年中派出700多位人員。
[28][29][30]沙烏地阿拉伯及葉門稱此案為和平鐘計畫(PeaceBellProgram)。
參考文獻[编辑]
^2019MilitaryStrengthRanking.GlobalFirepower.[2020-01-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英语).
^2.02.1國防部:國軍動員部隊32萬人.中時電子報.2019-10-16[2019-10-1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7)(中文(臺灣)).
^國防部:108年要募兵2.1萬人110年以後每年減為1萬人.中華民國國防部.2018年10月21日[2018-10-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5)(中文(臺灣)).
^84年起免當兵募兵經費何處籌?.[2012-01-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9).
^役男4個月軍事訓練107年起不用下部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通訊社2017年12月19日
^如1926年1月,在黄埔軍校,蔣中正制定《革命軍連坐法》
^總統宣布 義務役役期縮短2個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VBS2013年9月5日
^義務役役期自2005/7/1縮短為1年6個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灣商會聯合資訊網2004年11月12日
^明年起役期減為1年4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紀元2005年9月27日
^。
李傑:明年開始役男役期將再縮短兩個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紀元2005年9月26日
^七月一日起役男役期縮短為一年兩個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紀元2007年3月15日
^現行常備兵服役役期仍為一年.[2020-01-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自民國102年起,將改徵集接受四個月軍事訓練.[2012-08-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8).
^14.014.1100年國防報告書.中華民國國防部.[2012-06-2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9)(中文(臺灣)).
^國安局:裁減憲兵影響特勤任務.[2011-04-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0).
^憲兵裁剩5502人 憲指部:影響2016維安.[2016-07-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5).
^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施行細則第63條(民國107年6月28日)
^陸海空軍軍官士官任官條例,附表一:陸海空軍軍官士官官等官階與公務人員職等對照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立法院公報第十七會期第四期.臺北:立法院.1956年5月16日:頁8–20[2016年7月7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16日).
^立法院公報第六十九卷第五十期.臺北:立法院.1980年6月21日:頁12–34[2016年7月7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16日).
^廢止「特級上將授任條例」.臺北:總統府公報.2000年11月1日:頁2[2016年7月7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9月30日).
^國軍退除役人員資料校補表(榮民證申請表)範例.[2007-12-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2).
^國防法規資料庫,兵籍號碼[永久失效連結]。
^台灣閱兵戰機失事藏31年終曝光.文匯報.[2015-02-0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3).
^67国打韩战被列入世界金氏纪录.Dailynews.sina.com.2010-09-17[2017-05-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中華民國國旗飄揚首爾街頭.
^其他單位有農業團、電力團、醫療隊、空運隊等。
^劉忠武.大漠案揭密:中華民國兵援外交祕史.智庫文化.ISBN 9867264096.
^羅添斌.失落的大漠中隊:中華民國空軍的祕密任務.麥田出版.ISBN 9577087450.
^曾瓊葉.鐵翼雄鷹:大漠計畫口述歷史.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0.ISBN 9789860258073.
备注[编辑]
^中华民国称呼阅兵首长为大閱官。
外部連結[编辑]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國防法
國防部組織法
妨害兵役治罪條例(民國100年)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中華民國國軍
中華民國國防部
參見[编辑]
中华民国主题
台湾主题
军事主题
中華民國军事
中華民國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台湾军事
國民革命軍內戰戰鬥列表
潛伏於中華民國國軍中的中共間諜列表
美國對臺軍售列表
駐臺美軍
臺灣警備總司令部
軍教片
國軍克難英雄
國軍歷史文物館
國軍歷史文物館
臺灣兵役制度
中華民國募兵制
中華民國徵兵規則
中華民國國軍意外事件列表
中華民國國軍的醜聞與爭議
查论编中華民國軍事國防組織架構
總統(國家安全會議-國家安全局)-行政院-國防部(國軍)
國防機關國防部直屬機關
軍醫局
軍備局
主計局
政治作戰局
全民防衛動員署(後備指揮部)
資通電軍指揮部
研究機構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行政法人)
國防安全研究院(公設財團法人)
參謀本部直屬機構
軍事情報局
電訊發展室
國軍聯合作戰指揮中心
軍事機構
憲兵指揮部
資通電軍指揮部
軍事機關
陸軍司令部(陸軍
航空特戰指揮部)
海軍司令部(海軍
陸戰隊)
空軍司令部(空軍
防空暨飛彈指揮部)
軍事學校及訓練機構大專院校
國防大學(政戰學院、管理學院、理工學院)
國防醫學院
陸軍軍官學校
海軍軍官學校
空軍軍官學校
空軍航空技術學院
陸軍專科學校
中等學校
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
兵科訓練機構國防部
國防部政治作戰教育訓練中心
國防大學國防管理教育訓練中心
國防醫學院衛勤訓練中心
陸軍
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
陸軍砲兵訓練指揮部
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
陸軍化生放核訓練中心
陸軍工兵訓練中心
陸軍通信電子資訊訓練中心
陸軍後勤訓練中心
海軍
海軍陸戰隊學校
海軍技術學校
空軍
空軍軍官學校飛行訓練指揮部
憲兵
憲兵訓練中心
後備
後備動員幹部訓練中心
相關機關情報與特勤機關
國家安全局
執法機構
警政署(警察)
海巡署(海巡)
消防署(消防)
其他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內政部
空勤總隊
移民署
軍事制度軍事法規
軍事審判法
陸海空軍刑法
法律服務
北部地區法律服務中心
南部區法律服務中心
(戰時或戡亂時,由法服中心與法制官轉成立軍事法院)
兵役
徵兵規則
全募兵制
志願役與義務役併用制
替代役
一般替代役
國防役
研發替代役
產業訓儲替代役
人事
軍階
軍服
勳章
軍旗
中華民國軍旗列表
改革
精進士官制度
精實案
精進案
精粹案
勇固案(中止)
其他
國軍英雄館
三軍儀隊
國防報告書
四年期國防總檢討
中華民國公務人員服飾
軍事活動
演習(萬安演習
漢光演習
同心演習)
閱兵(國慶閱兵)
海外活動
敦睦艦隊
國防工業
中華民國國防工業
軍事史
民國軍閥
國民革命軍
國共內戰
中德合作
德國軍事顧問團
中國抗日戰爭
臺灣海峽危機
駐臺美軍(美軍顧問團、美軍協防臺灣司令部)
國光計畫
白團
榮譽國民
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
相關戰役
辛亥革命
二次革命
護國戰爭
張勳復辟
第一次世界大戰
護法戰爭
北伐戰爭
寧漢戰爭
第一次國共內戰
蔣桂戰爭
中東路戰爭
中原大戰
康藏邊界糾紛
哈密暴動
九一八事變
一·二八事變
柯爾克孜叛亂
熱河抗戰
長城抗戰
蘇聯入侵新疆
婼羌暴動
綏遠抗戰
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
伊寧事變
第二次國共內戰
韓戰
越南戰爭
相關議題
臺海現狀
中華民國防空識別區
海峽中線
臺灣問題
兩岸關係
臺海危機
臺海飛彈危機
臺美安全合作
美國對臺軍售(列表)
外軍協防(美、日)
參見:中華民國國軍 ·潛伏於中華民國國軍中的中共間諜列表 ·中華民國歷史 ·中國軍事史 ·中國戰爭列表 ·中華民國上將列表人物模板:中華民國一級上將 ·中華民國現役二級上將 ·中華民國現役陸軍中將 ·中華民國現役海軍中將 ·中華民國現役空軍中將三軍模板:中華民國陸軍 ·中華民國海軍 ·中華民國空軍
查论编中華民國主题历史大陸時期(年表)
護國戰爭
郑家屯事件
張勳復辟
府院之争
護法運動
五四运动
北京政变
第二次直奉戰爭
广州商团事变
六一六事变
第一次直奉戰爭
直皖戰爭
北伐
东北易帜
中原大戰
南京十年
抗日战争
国共内战
外蒙古独立
國府遷台
台湾时期(年表)
反共抗俄
古寧頭戰役
西昌戰役
四大改造
縣市選舉
中美協防
雲南反共救國軍
救濟大陸災胞
白色恐怖
榮民退役
復校
金门炮战
中科院
反攻
中華文化復興
九年義務教育
臺灣奇蹟
中美斷交
退出聯合國
自強救國
黨外運動
美麗島事件
民主化
解嚴
野百合學運
國會全面改選
總統全民直選
在台灣
南向
裁軍
首次政黨輪替
去蔣化
是台灣
世貿
志願役
倒扁運動
二次政黨輪替
潛艦國造
課綱微調
太陽花學運
三次政黨輪替
台灣
轉型正義
新南向
萊豬
政治政府
北洋政府
护法军政府
國民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
蔣中正政府
嚴家淦政府
蔣經國政府
李登輝政府
陳水扁政府
馬英九政府
蔡英文政府
外交
外交史
中俄蒙协约
中日民四条约
开罗宣言
2758號決議
邦交国
外交部
駐外機構
彈性外交
務實外交
活路外交
踏實外交
口罩外交
两岸
臺灣問題
歷史
臺灣光復
臺海危機
開放兩岸探親
辜汪會談
飛彈危機
ECFA
CSSTA
馬習會
臺海現狀
疆域
區劃
軍事
國防部
國軍
軍旗
勳章
憲法
增修條文
訴訟法
法律
審查制度
國民
身分證
護照
政党
列表经济
大陆时期经济
大陸時期鐵路
中央銀行
科技
臺灣經濟
台灣經濟史
黃金運臺
美援
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
農技援外
六期四年計畫
十大建設
勞動基準法
十二項建設
十四項建設
新十大建設
愛台十二建設
前瞻計畫
媒體
彩券
統一發票
货币
大陸時期
銀圓
法幣
金圓券
銀圓券
中储券
联银券
边币
銀毫
舊臺幣
东北券
藏币
四川藏洋
老滇票
台湾时期
新臺幣
新臺幣硬幣
海南銀行銀圓券
文化
教育
高等教育
國家考試
國語
新文學運動
國語運動
國語政策
國字標準字體
國寶
國樂
節日
國家公園
國家風景區
自然保護區
自然生態保護區
環境保育
人口
大陸時期
臺灣人口
五族共和
中华民族
國族認同
中國人
臺灣人
金門人
华人
原住民
新移民
宗教
悟善社
主徒会
非基督教运动
中國佛教會
中國回教協會
穆斯林叛乱
国家象征
稱號
國旗
國徽
國璽
國慶日
國歌
國旗歌
國花
國家元首
首都
分类
主题
查论编臺灣主题历史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考古遺址
荷治時期
西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治時期
牡丹社事件
日治時期
自治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首個政黨
首次選舉
戰後時期
二二八事件
戒嚴
國府遷臺
白色恐怖
臺灣奇蹟
美麗島事件
民主化
解嚴
野百合學運
修憲
國會全面改選
總統全民直選
首次政黨輪替
對外關係史亞太
中國大陸
兩岸三通
服貿協議
太陽花學運
福建
香港
澳門
日本
琉球
韓國
印尼
菲律賓
越南
歐美
英國
西班牙
荷蘭
法國
德國
瑞典
俄羅斯
美國
巴西
地理
城市
氣候
自然災害
地震
地形
島嶼
海岸
火山
百岳
山峰
河流
湖泊
瀑布
濕地
地質
斷層
溫泉
特有種/保育物種
國家公園
國家風景區
自然保護區
自然生態保護區
環境保育
政治內部
政府
總統
副總統
行政院院長
總統府
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
憲法
民主化
選舉
審查制度
國家安全會議
國安局
法律
警政署
國籍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軍事
國防部
國軍
空軍
海軍
陸軍
資通電軍
憲兵
後備兵
兵役
政黨
外部
外交
統獨議題
臺海現狀
中華民國在台灣
中華民國是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一邊一國
兩個中國
兩國論
特殊非兩國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
議題
中華意識/台灣主體意識
臺灣意識論戰
去中國化/去臺灣化
台灣本土化運動
中國史觀/臺灣島史觀
台灣民族主義/中華民族主義
中国统一
台灣獨立運動
白色恐怖
南北差距
轉型正義
不當黨產
軍公教爭議
年金改革
经济
銀行
中央銀行
新臺幣(貨幣)
統一發票
經濟史
美援
十大建設
十二項建設
六年國建
亞太營運中心
新十大建設
愛台十二建設
前瞻計畫
台灣農業
土地改革
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
科技
科學園區
半導體產業
能源
電力
礦業
都會區
證交所
期交所
櫃買中心
集保結算所
臺灣ETF
TAIEX
交通
公路
汽車客運
鐵路運輸
台鐵
高鐵
捷運系統
飛航
民航相關事業列表
航空公司列表
港口
漁港
社会概觀
台灣社會學會
公衆假期與國定假日
文化輸出
臺灣書院
國際排名
人權
LGBT
社會運動
台灣之最
台灣之光
文化
文化史
次文化
飲食
小吃
夜市
茶文化
公益彩券
電影(電影列表)
戲劇
布袋戲
歌仔戲
梨園戲
客家大戲
電視劇(列表)
音樂
流行文化
語言
文學
文學史
建築
列表
攝影
觀光景點
台灣八景
哲學
人口
臺灣人
族群
原住民
漢族
本省人
外省人
閩南人
客家人
臺灣新住民
在臺外國人
省籍情結
國語政策
日本情結
倭寇
皇民化運動
國語家庭
灣生
去日本化
族群械鬥
原漢衝突
閩客械鬥
漳泉械鬥
海外臺灣人
日本籍
越南籍
美國籍
加拿大籍
澳大利亞籍
媒體
媒體史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新聞記者協會
電視
電台
報業
報業史
雜誌
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
電玩
雜誌及期刊
地下電台
兩報三台
老三台
南臺灣三大報
媒體操縱
黨政軍退出媒體
乱象
財團化
統派
泛藍
親中
獨派
親綠
三民自
醫療
十大死因
國家衛生研究院
衛生福利部
全民健保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醫療機構
醫學中心
教育
教育史
發明與發現
體育
學術期刊
文獻資料庫
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政大機構典藏
華藝學術資料庫(英语:Airiti)
國家檔案館
環境
環境汙染
空氣汙染
垃圾焚化爐
分类
主题
查论编亚洲各国家和地區军事聯合國會員國
阿富汗
亞美尼亞
阿塞拜疆2
巴林
孟加拉国
不丹
文莱
缅甸
柬埔寨
中华人民共和国
蒙古国
塞浦路斯1
埃及3
格鲁吉亚2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
哈萨克斯坦2
朝鲜
韩国(军队)
科威特
吉尔吉斯斯坦
老挝
黎巴嫩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尼泊爾
阿曼
巴基斯坦
菲律賓
卡塔尔
俄罗斯联邦1
沙特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斯坦
泰國
東帝汶4
土耳其2
土库曼斯坦
阿联酋
乌兹别克斯坦
越南
也门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阿布哈兹
北塞浦路斯1
巴勒斯坦5
阿尔扎赫
南奥塞梯
中華民國(臺灣)4
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属地和其它特殊政区
阿克罗蒂里和泽凯利亚
英属印度洋领地
圣诞岛
科科斯(基林)群島
香港
澳門
1部分领土在欧洲且同為欧洲国家。
2部分领土在欧洲。
3部分领土在非洲且同為非洲國家。
4亦因地理位置或政治因素而稱為「臺灣」或「中華臺北」。
1971年后非聯合國會員國,目前不為联合国和大多数国家承认。
請參閱臺灣問題與臺海現狀。
5獲世界多數國家承認,聯合國承認為觀察員,但疆域未定且大部分领土由以色列占领。
请参阅以巴冲突。
先前機關:臺灣軍
驻台灣武装部队1945年至今驻台美军(1951年-1979年)
:'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華民國國軍&oldid=71775160”
分类:各国武装力量中華民國國軍中华民国军事组织1947年建立的军事组织隐藏分类:CS1英语来源(en)自2017年11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条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链接自2019年9月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自2019年9月需补充来源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使用过时图像语法的页面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含有英語的條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语录
其他语言
AsturianuCatalàMìng-dĕ̤ng-ngṳ̄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فارسیSuomiFrançaisעבריתहिन्दीMagyarBahasaIndonesia日本語한국어LietuviųNederlands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venska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戰備警戒分4級!作戰指揮中心罕見曝 - Yahoo奇摩新聞
中華民國空軍:「中共軍機注意,立即迴轉脫離!」 不過近來共機挑釁頻率大增,甚至跨越台海中線,當藍色燈號亮起就是我軍提高至「戰備整備」狀態,此 ...
- 2不公布戰備警戒等級邱國正:國軍正常運作| 政治| 中央社CNA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立委關注國防部是否公布戰備警戒及後備軍力。國防部長邱國正今天在立法院會答詢表示,不必動不動對外公布,目前國軍正常運作但有 ...
- 3南海風雲急!國軍戰備狀況是怎麼區分的! - Tvbs新聞
南海風雲急,不管海巡署將兩艘100噸巡防艇全數撤防調回台灣的決策考量為何? ... 及陳水扁執政初期,當時的戰備區分是所謂的「五狀況、三等級」。
- 4軍隊「一級戰備」是什麼樣?我國共出現6次 - 每日頭條
根據局勢的不同,各國軍隊會設定不同的戰備等級。就拿我們國家來說,我們的人民軍隊一共有4種戰備狀態,分別是一級戰備、二級戰備、三級戰備、四級 ...
- 5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备等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