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戰國七雄之一) - 中文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趙國(戰國七雄之一)歷史,起源,分封趙城,智氏覆亡,胡服騎射,武靈王死,秦趙爭霸,錯失良機,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短暫中興,王翦滅趙,疆域,國都,政治,三家分晉,遷都邯鄲, ... 趙國(戰國七雄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0個義項 更多義項▼ 收起列表▲ 戰國七雄之一五代十國割據政權西漢封國江西省林業局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東漢封國西晉封國曹魏封國北魏官員十六國政權動畫《秦時明月》系列中的國家 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原為趙侯。

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趙夙,趙夙孫趙衰事晉獻公之子重耳。

趙衰隨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國為晉文公,趙衰任國政。

趙衰卒,其子趙盾嗣;趙盾卒,其子朔嗣。

朔子趙武於晉平公十二年(前546年)為晉國正卿,趙武傳趙景叔,趙景叔傳趙鞅,即趙簡子(前518年—前458年),趙簡子傳趙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趙烈侯六年(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

至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稱王,至王遷,前222年,滅於秦國。

趙國全境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

國都在晉陽(今太原),前425年遷中牟(今鶴壁),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

基本介紹 中文名:趙國別稱:趙時間: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帝王:趙籍、趙武公、趙章、趙種等都城:晉陽、中牟、邯鄲主要城市:武城、武安、柏人語言:上古漢語貨幣:布幣所屬時期:春秋戰國人口數量:約300萬—350萬主要民族:華夏族開創者:趙烈侯國姓:嬴姓趙氏 歷史,起源,分封趙城,智氏覆亡,胡服騎射,武靈王死,秦趙爭霸,錯失良機,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短暫中興,王翦滅趙,疆域,國都,政治,三家分晉,遷都邯鄲,別立信都,諸侯會盟,文臣武將,公子,其他,軍事,概述,對外戰爭,修築長城,經濟,文化,文化系統,趙國遺址,社會,外交,世系,立國前,立國後, 歷史起源趙國貴族出自商朝名門嬴姓部族,為商紂王手下大將嬴飛廉(蜚廉)的直系子孫。

始祖造父為飛廉的四世孫。

趙國國君為黃帝五世孫伯益(大費)之後,與秦王族本是同一祖先。

伯益因輔助大禹治水而被舜帝賜為嬴姓,其部族為嬴姓部族。

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孫費昌棄夏投商,為商湯駕車,輔助商湯滅夏立商,成為商朝的功臣。

嬴姓部族成為商朝貴族,世代輔佐商朝。

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嬴姓部族的惡來與父親蜚廉一起為紂王效力,惡來後被周武王所殺。

周武王去世後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商紂王之子武庚趁機挑唆發動三監之亂,嬴姓部族捲入。

蜚廉還有一個兒子叫季勝。

季勝生孟增。

孟增有寵於周成王,他就是宅皋狼。

宅皋狼生衡父。

衡父生造父。

分封趙城造父為周穆王駕車,並在周穆王平定徐國徐偃王造反時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賞趙城(今山西洪洞)。

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為趙國始族。

趙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都中牟邑(今鶴壁),又遷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成侯時期又立邢為信都(邢台),秦末漢初,趙氏復國後仍以信都(邢台)為都,地處四戰之地,疆土主要有當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隅。

西有秦國,南有魏國,東有齊國,東北燕國,北方則是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的地域。

另外趙國附近還有小國中山國。

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為二。

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章,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誌。

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始的。

《漢書地理志注》和《說文解字》記少昊氏為嬴姓。

嬴即燕的異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

少昊氏初以燕(玄鳥)為圖騰,故成為嬴姓的始祖。

趙人的先祖即嬴姓(少昊氏之後),趙氏(趙城叔帶之後),世代輔佐殷商。

武王伐紂,諸姬並起。

與殷商屬於近枝的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於紂王而被周王室所厭棄。

惡來戰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惡來之弟季勝擔任蜚廉族的宗主。

季勝曾孫造父善御戎,相傳造父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亂,封於趙城,其後以趙為氏。

造父善於御戎,侄子大駱(惡來之後)善於繁衍馬匹。

受造父之薦,周王室不計前嫌,啟用罪臣惡來之後大駱,封於汧(qiān,千)河、渭河之間管理馬匹。

大駱孫秦仲封大夫,秦仲之子趙其是為秦莊公,故秦趙同宗。

後造父六世孫奄父救周宣王於千畝之戰,其子叔帶為周朝卿士,因不滿周幽王的昏庸,離開周王,侍奉晉文侯。

從此趙氏便在晉國落腳,漸成望族。

在前403年,叔帶之後趙烈侯與韓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

趙國生存於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8年,領土大致為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

智氏覆亡前454年,智伯率韓、魏二家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襄趙襄子堅守城池,並聯合韓、魏二家滅智伯。

前453年,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領地。

趙襄子死後,其弟趙桓子自立為君。

桓子死後襄子之兄趙伯魯之孫趙浣,是為趙獻子。

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趙烈侯,是趙國的開國國君。

胡服騎射參見:胡服騎射趙武靈王時期由於受到與中山之戰失敗的恥辱,信宮(今邢台)大朝五日,發布胡服騎射的國策,在全國開始了影響深遠的“胡服騎射”,全國士兵改變傳統的寬大戰服改為緊小為特徵的胡服,改變傳統的步兵為主體的軍隊結構改為騎兵和弓弩兵為主體的軍隊構成。

胡服騎射“胡服騎射”政策,放棄中原人的寬衣博帶和戰車戰術,換以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和單人騎兵戰術,國力大強。

趙於東北攻滅了中山國(請參看趙滅中山之戰。

),西北打敗了林胡、樓煩。

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定了雲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雁門(今山西忻州市代縣)、代(今河北蔚縣)三郡,並從今天的河北張家口到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五原縣修築“趙長城”。

武靈王死趙武靈王先立小兒子趙何為王,但後來封長子為代城君,後代城君密謀奪位。

前295年,伏殺趙何丞相肥義,代城君逃往武靈王沙丘行宮(今邢台)中,王叔趙成和李兌包圍行宮,殺代城君,武靈王被圍困在行宮中苦苦堅持三個多月後餓死。

雖然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任用廉頗、藺相如等能臣,然而秦國變法革新,逐漸超過趙國。

信期、李兌和公子成圍主父宮。

李兌想向趙王何請示如何處置,被公子成制止。

李兌與信期派兵攻入主父宮,誅殺公子章及其黨羽。

秦趙爭霸前284年齊國吞併宋國後遭到列國一直反對,燕、趙、秦、魏、韓五國拜樂毅為將,大破齊國。

齊國遭到五國伐齊的沉重打擊雖然勉強復國但實力極大衰落,從此一蹶不振,趙國在東方挫敗了最大的競爭對手齊國,同時趙武靈王進行的胡服騎射改革使趙國建立起中國第一支制式騎兵部隊,使趙國一躍成為關東六國之首,趙武靈王更親自喬裝使者入秦,考察秦國地形,意圖於九原出擊繞開函谷關攻滅秦國。

沙丘宮變之後,趙武靈王薨,趙惠文王繼位。

期間趙國名將名相輩出,數敗秦軍。

於澠池與秦盟會後,趁秦攻楚的機會出擊關東,奪取齊的高唐,又遍擊關東諸國,奪取土地。

一時在關東聲威無兩,直至因上黨郡歸屬問題導致的長平之戰。

錯失良機戰國時期,北方的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進行了相當徹底的軍事改革。

趙武靈王志向遠大,眼光不凡、意志堅定、立排眾議大膽的推行移風易俗,並選練精銳弩弓騎兵。

趙國在六國中率先組建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

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間,趙國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餘里。

閼與之戰示意圖趙國君臣睦、將相和。

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良相名將輩出。

趙國民風剽悍、崇尚氣力、慷慨悲涼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

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國為之側目。

在戰國中後期,東方三強(魏、齊、楚)相繼衰落,秦國之威獨步天下之時,趙國時為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

趙國對秦國而言可謂是東出的最大的阻礙,秦趙兩國統治集團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外交伐謀是越演越烈。

武靈王使秦、完璧歸趙與澠池相會等重大外交事件的發生,就是秦趙雙方相互試探、暗中較勁的真實體現。

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卻受辱於趙國大臣藺相如並非其心甘情願,實是迫於趙國實力,不敢造次發難、迫不得已耳。

這一輪政治外交上的較量,秦國外厲內荏,趙國爭鋒相對,秦國沒有討得任何便宜。

前269年秦派大將胡陽率精兵數萬越韓境上黨進攻趙國的閼與,反被趙奢所統領的趙軍精銳突騎所擊敗。

悲壯慘烈的秦趙長平大戰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拉開序幕。

長平之戰公元前262年,秦國出兵攻伐韓國的野王(古地名)。

野王投降秦國。

韓國上黨郡與本國的聯繫被切斷。

韓桓惠王懼怕秦軍兵鋒,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

上黨郡守卻不願降秦。

韓桓惠王於是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遂行降秦的相關事宜。

馮亭也不願降秦,為避免加強秦國,同時利用趙國力量抗秦,他獻郡於趙國,趙孝成王接受,封馮亭為華陽君同時仍任上黨郡守,派平原君趙勝領五萬趙軍接收上黨。

公元前261年,秦國進攻韓國,斷絕了韓國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繫。

長平之戰示意圖公元前261年4月,秦國派王齕領兵進攻上黨,意欲一舉兼併之。

廉頗領兵二十萬救援上黨。

其時,上黨大部分土地已被秦軍攻陷。

馮亭率殘部歸附於廉頗軍中。

秦軍(王齕)與趙軍(廉頗)的首次遭遇戰中,秦軍前鋒斬趙裨將茄。

初戰不利後,趙軍據守空倉嶺防線。

秦軍攻擊前進突破防線,占領趙軍堅固堡壘。

趙軍被迫往長平方向退卻,於石長城以西的丹河一線構築長壘防禦。

秦軍再次強攻趙軍陣地。

趙軍戰敗,堅守百里石長城。

石長城建築于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分水嶺上,面向秦軍的南坡形勢陡峻。

石長城底寬4米,隔段築有堡壘,依山勢綿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為故關,為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築有城門與長城渾然一體。

趙軍於百里石長城全線布防,以故關為重點防禦地段。

居高臨下抵禦秦軍。

秦軍進攻受挫,約趙軍出長城決戰。

趙軍拒不出戰。

在廉頗的統御下,趙軍堅壁以戰成功的遏制了秦軍的攻勢。

秦軍攻戰數月毫無進展,因補給線漫長後勤壓力太大。

為扭轉局勢,秦利用趙國派使者入鹹陽和談的機會,示好於趙,其他諸侯國懼怕秦趙媾和於己不利不敢支援趙國;同時使用反間計,在邯鄲散布謠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

”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本自惱怒廉頗軍隊傷亡很多,屢次戰敗卻堅守營壘不敢出戰,謠言四起,不啻於火上澆油。

於是趙王力排眾議,臨陣換將,以自己喜愛的年輕將領趙括(趙國著名將領馬服君趙奢之子)替代廉頗為長平前線最高統帥。

公元前260年夏,趙括接管長平前線四十五萬趙軍。

秦國得知訊息後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抵達長平接替王齕指揮秦軍。

趙括到達前線後,立即改變原有的軍事部署和防守戰略並撤換大批中下級軍官,收縮兵力準備主動出擊,企圖一戰殲滅秦軍,收復上黨。

胡服騎射白起針對趙軍的動態,以丹河東岸的長平為依託,沿丹河東岸的天然髙崗構築起長達18公里的主陣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倉東河北岸,以抵禦趙軍主力的進攻。

另安排25000人在決戰開始後切斷從石長城出擊的趙軍退路;另5000騎兵遮絕留守石長城的趙軍與趙軍主力之間的聯繫。

趙括在對秦軍所知甚少的情況下,指揮主力出擊屯紮在故關前的秦軍部隊。

秦軍按照白起的將令,接戰不久後便詐敗,沿直通長平的大道逃跑,把追擊的趙軍主力引誘到預設戰場。

趙括不知中計,指揮全軍猛攻秦軍陣地,給予秦軍重大殺傷,但秦軍頑強抵抗,趙軍無法攻破。

此時趙軍主力已經遠離故關12公里。

預伏在小東倉河北岸的兩萬五千名秦軍突然出擊占領韓王山,切斷了趙軍的退路。

五千騎兵也兵臨故關前,使留守故關的趙軍不敢支援。

趙軍被完全分為兩段。

趙軍出擊主力失去後勤保障,秦軍抓住有利態勢,從兩翼攻擊趙軍。

趙軍分兵作戰,不能取勝,被秦軍壓縮在了秦軍防禦壁壘所在的將軍嶺與韓王山所夾挾的一片低凹的山谷。

面對險惡戰局,趙括命令部隊原地築壘防禦等待援兵。

秦軍乘勢合圍趙軍於谷地。

趙軍被圍的訊息報到邯鄲。

趙孝成王意欲合縱抗秦,遣使求救於臨近的楚、魏等國。

但由於之前趙國使者入鹹陽和談得秦昭襄王厚遇,諸侯國不願救趙。

趙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國的部隊趕往長平前線救援。

秦國方面,得知趙軍主力已被合圍,昭襄王親自趕到河內郡,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命郡內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征支援長平前線,阻擊趙國援軍,被圍的趙軍無法得到援助。

9月,在被困46天后,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

趙軍傷病餓殍無法再戰,只得全體投降。

秦軍俘虜趙軍近40萬人,己方傷亡過半。

秦軍對近40萬降卒心有餘悸。

白起假意許諾說準備把降兵中身體強健的帶回秦國,而年老體弱傷殘幼小的會放歸趙國。

趙人不疑。

白起又以酒肉安撫降卒,後令秦兵以白布裹頭,吩咐說“凡首無白布者,即系趙人,當盡殺之。

”趙國降卒不曾準備,又無器械,束手就戮。

40萬趙軍,一夜俱盡。

史載當時“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

唯有240名年紀幼小的趙兵被秦軍放歸趙國以散布恐慌,震懾山東六國。

坑殺趙卒的訊息傳入趙國,整個國家中“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

邯鄲之戰秦雖然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但士卒死傷過半,糧草消耗巨大,秦無力繼續攻邯鄲滅趙。

且士卒連年征戰,士氣低靡,戰線太長補給困難。

加上新占之地民心不固,隨時都有可能叛亂。

韓魏楚蠢蠢欲動,其側翼相當不安全(其後秦正是因此而敗)。

故秦接受了趙國的割地求和。

然而,趙在割地上卻分歧擴大。

最終趙王決定不履行和約,轉而備戰。

秦昭襄王大怒,遂以舉國之兵攻趙,邯鄲之戰爆發。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趙孝成王六年元月,秦聚兵約五十萬人,分兵三路,左路司馬梗率軍進攻趙之太原,取之,以牽制趙北方主力使不得南下;右路約十萬增兵南陽,以拒魏楚聯軍;中路軍約三十萬人,直取趙之邯鄲。

七、八月間,趙之武安、皮牢,兩座趙都唯一可依賴的戰略禁止被秦攻破。

次年十月秦圍邯鄲。

邯鄲之戰示意圖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間,趙國採取堅壁清野的戰略,放棄野戰和衛星城,集中各地的守軍及糧食全力保衛都城邯鄲。

而此時趙國的精銳士兵早已於長平之戰中損失殆盡,邯鄲城內士卒多為剛徵集的下民,約三四十萬人,且多為40歲左右的老人(古40歲即為老)或13到18歲的弱童。

而年輕力壯的士卒不超過十萬,其中包括趙王的宮衛步兵和少量騎兵,大約一二萬人,這些構成了趙日夜突襲秦兵的主力。

守將為大將軍廉頗、宮衛統領樂乘,而平原君趙勝成為邯鄲之戰實際的最高指揮官。

但是,邯鄲的下民因長平之戰,幾乎每家皆有喪子、喪夫、喪父,故同仇敵愾,誓衛趙都。

秦軍以五大夫王陵為將,軍眾在三十萬左右,以武安為據,包圍邯鄲。

秦軍構成以步弓兵為主,且攻城器頗多。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秋,十月,五大夫王陵率軍急攻邯鄲城,秦弓弩手,將數十萬支箭射向邯鄲城上,掩護步兵攻城,而步兵分兩隊,一隊肩扛雲梯,強登邯鄲城牆,一隊推衝車直攻城門,且秦分三軍不分晝夜輪攻趙都。

但是一個月下來,秦軍僅校官就戰死五名,傷亡近兩萬人,而且不得停下休整,邯鄲城卻並未攻下,遂轉為小規模進攻以奪趙志。

然而,趙軍卻一再出精銳步兵甚至少量騎兵突襲秦軍營柵,竟使秦累有傷亡,反使秦軍日夜防備,士兵多有懈怠。

邯鄲前線的戰況飛快的傳到秦昭襄王的手中,秦昭襄王十分的生氣,而是時武安君病重,不得行,只好一面書信督促王陵,一面組織援軍。

收到信的王陵軍於十二月間,在寒風中向趙都邯鄲發起第二次大規模的攻擊,但疲憊的秦軍,在趙軍弓弩下,多有傷亡,士卒戰皆不利。

趙出兵擊之,卻秦數十里,秦折兵數千人。

邯鄲城內,天寒地凍,傷員遍城,但士兵依舊士氣高昂。

平原君趙勝將府內積糧存衣,散布趙民,並令其家人搶救傷員,大將軍廉頗帶甲上城親自督戰,平原君亦往之。

趙兵多弱,廉頗命弱者立城,強者於城內休養,逢戰而輪換,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

期間趙之精銳常出城,多有不回,但秦亦傷亡慘重。

秦昭襄王五十年正月,將軍王齕率兵十萬及大量的兵備糧草到達邯鄲。

五大夫王陵即調整兵力準備向邯鄲發動第三次,也是攻趙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可以相信王陵已經知道秦王的不滿及以王齕代之的先兆,可以肯定的是王陵軍第三次的進攻相當猛烈。

此時邯鄲被圍將近四個月,城內兵員損耗和糧食供給已顯危機,人心在冬季更顯得脆弱。

但在廉頗、樂乘諸位良將的率領下趙軍依然士氣高昂。

同時秦軍在受到增援後士氣也開始高漲。

戰事進行月余,趙兵拚死抵禦秦軍進攻並取得勝利。

秦軍傷亡慘重,士卒多怨。

秦王以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

其後王齕率軍連續攻打邯鄲近五個月,依然沒有攻下。

十月,秦王殺了白起後又命鄭安平率軍五萬支援王齕。

此時邯鄲城處於最危急的時候,糧草早已斷絕,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載:“楚使春申君將兵赴救趙,魏信陵君亦矯奪晉鄙軍往救趙,皆未至。

秦急圍邯鄲,邯鄲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趙軍依舊不屈的抵抗著。

同時平原君趙勝的外交戰開始起作用,至十二月初,終於,魏軍八萬楚軍十萬均已趕到邯鄲外圍,秦國也不斷的增兵汾城(河東之地)以為聲援,雙方大戰一觸即發。

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揮魏楚聯軍,對秦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魏軍擊於西,楚軍擊於東,趙軍應於內,秦軍三面受敵,全線崩潰。

王齕率秦軍主力向西急退數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

在邯鄲城南駐防的秦軍鄭安平部約兩萬人,被趙軍重重圍困。

鄭安平部遠離主力,糧草斷絕,突圍無望,只得全軍降趙。

三國聯軍乘勝進攻汾城,秦軍大敗,被迫撤至河西,夾河對峙。

聯軍乘勢收復河東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長平邯鄲之戰後,趙國實力迅速下滑,再也無力同秦國爭霸天下。

東方六國從此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抗衡秦國。

戰國進入了諸侯合縱抗秦的時代。

短暫中興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後,趙國實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

廉頗在趙國之敗後,被趙王重新任用相國並封為信平君,於趙孝成王十五年破燕軍;十六年圍燕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陽。

其後因事逃奔魏,後轉至楚為將,率軍作戰因楚兵不如趙兵,戰不得志,在壽春抑鬱而終,臨死思報趙國。

龐煖在廉頗出走後,面對秦國、燕國的進攻毅然挑起了趙國的大梁。

趙悼襄王三年,燕犯趙,龐煖率軍抵。

於常山東垣戰燕軍。

此戰,趙兵多用強弓勁弩,其傷亡甚重。

燕軍皆不利。

後撤,遇李牧。

又撤,遇龐煖。

大敗。

此戰死燕兵二萬餘人,其餘的奔潰或投降了趙軍。

其後與李牧合兵下燕,武遂、方城。

趙王贊其曰:“將軍武勇,廉頗還趙”。

趙悼襄王四年,龐煖統率趙、楚、魏、燕之銳師五十萬攻秦。

趙悼襄王六年秦長安君及大將軍蒙驁率軍十萬攻趙,龐煖領軍十萬御之,殺秦軍三萬,射殺蒙驁。

趙國頓時國威大震。

戰國後期形勢圖趙幽繆王三年,秦將桓齮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深入趙國後方,攻占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對趙都邯鄲構成嚴重威脅。

李牧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抗擊秦軍。

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

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

遂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

桓齮認為,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今天李牧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

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

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

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

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

李牧遂乘機一舉襲占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

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

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

經激烈戰鬥,10萬餘秦軍,全部被殲。

桓齮僅率少量親兵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率五國聯軍大破秦國於河外,趙也有參與。

其後,燕國派遣當年與樂毅攻齊的劇辛為帥,率軍攻趙,趙將李牧、龐暖抵抗,大破燕軍,劇辛自殺而死。

龐暖擊敗燕後,組織聯軍攻秦,舉春申君為帥。

五國聯軍與秦軍於潼關附近與呂不韋決戰,秦將王翦建議先襲最遠來的楚軍,楚軍聞知而逃,四國聯軍也退。

其後一直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的戰鬥,直到前229年王翦滅趙前229年,秦攻趙國,趙幽繆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

秦將使用反間計使幽繆王殺李牧、司馬尚。

秦將王翦於是率大軍攻趙,突破井陘口,攻陷邯鄲,俘虜了趙幽繆王。

趙嘉逃到代城稱代王,前226年曾與燕軍合兵於易水之西會戰秦軍,戰敗後迫使燕王交出太子丹。

前222年秦軍滅代,俘虜趙嘉,趙國亡。

而秦終於在滅趙之後已無國可抗秦,遂統一中原。

趙國形勢圖疆域戰國時期趙國疆域非常遼闊,極盛時期版圖跨越了河北、山西、陝西、內蒙四個省區以及河南、山東兩省的部分地區。

趙氏立國之初,趙襄子甫一即位便實施北進戰略,並逐漸將大部分代戎之地兼併,開始了對該地區的經營。

國都趙國三選都地: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遷中牟(今河南鶴壁西),再遷邯鄲(今河北邯鄲)。

政治三家分晉參見:三家分晉遷都邯鄲參見:趙敬侯、趙王城遺址、趙邯鄲故城趙敬侯即位之初,以其遠見卓識,力主遷都邯鄲(今河北邯鄲),為實現趙國北進的戰略打下基礎。

之後,趙敬侯通過對衛國、魏國的一系列戰爭積極向外擴展,進一步鞏固都城邯鄲的地位。

別立信都趙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趙成候立邢(今邢台)為信都,築有檀台和信宮。

作為雙都制的趙國,信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趙魏之戰,邯鄲失守三年,趙國以信都為根據,使得趙國不割地而收復國都,與魏國簽訂漳水之盟。

李公緒《趙記》云:“趙孝成王造檀台,有宮,為趙別都,以朝諸侯,故曰信都。

(註:趙孝成王是進一步加強信都地位,起始當為趙成侯所建)。

趙武靈王曾多次在信宮與群臣商議國家大事,《史記》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胡服騎射的的國策源於此。

諸侯會盟趙成侯十七年(公元前358年),趙成侯與魏惠王在葛孽會盟。

趙成侯十九年(公元前356年),趙成侯與齊國、宋國在平陸會盟,與燕國在阿地會盟。

文臣武將武將趙奢龐暖廉頗李牧樂乘司馬尚賈偃趙括蘇射王容傅豹趙茄扈輒趙蔥顏聚文臣肥義許歷虞卿藺相如蘇代毛遂韓倉公孫龍仇液姚賈鄭朱魏加樓昌 公子平原君趙勝長安君安陽君趙章平陽君趙豹其他筍況郭開李同張耳陳余軍事概述戰國時期,趙國推行郡縣徵兵制,此外,趙國還極力推行募兵制。

兵役的年齡限於十六七歲至60歲之間。

戰國時期,趙國的兵種按出現的早晚可以依次排列為:車兵、步兵、騎兵和舟兵。

趙國的步兵,稱為“帶甲”,為趙國軍事實力的象徵。

趙國的騎兵是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而建立起來的。

趙國騎兵的來源:從趙國本土招募及變車為騎、三胡的騎兵、趙國代地的騎兵。

騎兵的武器有弓箭與劍。

代地的馬匹是趙國戰馬的主要來源。

對外戰爭齊國1、公元前283年,廉頗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河南省鄲城縣西,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

2、公元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

3、公元前276年,廉頗伐齊,攻陷九城。

3、公元前280年,趙將趙奢攻占齊國麥丘。

4、公元前241年,趙將龐煖攻占齊國饒安。

5、公元前274年,趙將燕周攻占齊國昌城、高唐(齊國五都之一)。

6、公元前271年,趙藺相如攻至齊平邑。

7、公元前287年,趙梁將攻齊。

8、公元前286年,韓徐為將攻齊。

魏國1、公元前282年,趙將樂毅拔魏伯陽。

2、公元前276年,廉頗攻魏幾,拔之。

3、公元前275年,攻魏房陵、安陽拔之。

4、公元前245年,廉頗帶兵攻取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

韓國公元前265年,趙將田單攻韓拔注人。

中山國1、趙武靈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寧葭。

2、趙武靈王二十一年,攻中山。

趙袑為右軍,許鈞為左軍,公子章為中軍,王並將之。

翦將車騎,趙希並將胡、代。

趙與之陘,合軍曲陽,攻取丹丘、華陽、鴟之塞。

軍取鄗、石邑、封龍、東垣。

中山獻四邑和,王許之,罷兵。

3、趙武靈王二十三年,攻中山。

4、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

5、趙惠文王三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

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燕國1、公元前265年,趙將田單攻燕拔三城。

2、公元前265年,趙將田單攻燕拔中陽。

3、公元前251年—250年,燕王喜派栗腹為將,兵分兩路大舉進攻趙國。

趙孝成王令上卿廉頗、樂乘前往抗擊。

大敗燕軍,斬殺其主將栗腹。

樂乘俘慶秦。

兩路燕軍敗退。

廉頗率軍追擊500里,直入燕境,燕王只好割讓五座城邑求和。

4、公元前249年,假相國大將武襄君攻燕,圍其國都,燕國再次割讓五座城邑求和。

5、公元前243年,趙將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6、公元前242年,燕軍十萬犯趙,龐煖率軍抵之。

於常山東垣,深溝高壘以待燕軍。

此戰中,趙兵多用強弓勁弩射燕,其傷亡甚重。

無論攻城戰、野戰燕軍皆不利。

後撤,遭遇李牧軍。

又撤,遇龐鍰軍,戰大敗。

此戰殺死燕兵二萬餘人,其餘的奔潰或投降了趙軍。

7、公元前236年,趙攻燕,拔狸、陽城。

8、趙悼襄王時,趙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城。

秦國1、公元前269年,秦攻趙閼與,趙將趙奢領兵大破秦軍。

2、公元前269年,秦又攻趙幾,趙將廉頗擊敗秦軍。

3、公元前257年,秦乘長平之戰的勝利,進圍趙都邯鄲,趙聯合魏、楚大破秦軍。

4、公元前241年,趙龐煖組織合縱攻秦,拔壽陵。

5、公元前233年,秦攻趙,趙將李牧率師與秦軍戰於肥,秦軍大敗。

6、公元前232年,秦又攻趙,趙將李牧迎戰秦軍,擊破秦軍於番吾。

匈奴1、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西略胡地,至榆中。

林胡王獻馬。

先後平定三胡,闢地千里。

設定雁門,雲中二郡。

2、趙惠文王二十六年,趙軍大敗東胡取歐代地。

3、趙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趙邊將李牧率軍大規模反擊匈奴,斬殺匈奴10餘萬騎兵。

修築長城趙長城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戰國時期趙在邯鄲境內沿漳、滏之濱修築的南長城,邯鄲境內遺蹟尚未發現。

保留比較好的一段在內蒙古包頭至石拐公路10公里處。

大約在趙武靈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築。

站在土築長城之上眺望,可隱約看到這段從大廟起,東向邊牆壕村,西向昆都侖區的古蹟。

經濟趙國有豐富的土地資源:河套平原、華北平原、大同平原、太原盆地比較適宜農業生產,尤其是由黃河沖積而成的華北平原,地勢平坦,沃野千里,水源豐富,趙國領土南北跨度較大,氣溫差比較明顯,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

受複雜多樣的土地資源和氣候條件的共同影響,因而趙國經濟發展呈現多樣化的特徵,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在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都占據有重要地位。

趙簡子時期,趙簡子便進行了擴大畝制、減輕賦稅以刺激農業生產的改革,為三家分晉、趙氏建國奠定了基礎。

趙國的農業採用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進行生產,重視深耕、中鋤、積肥、施肥等技術。

趙國統治者已經採用一年兩熟制。

到戰國中期,趙國已成為重要的農業地區。

趙孝成王在位時期,實行貨幣改革,在石邑(今河北鹿泉境內)鑄造“石邑”三孔布貨幣。

由於趙國尚武重利,長期輕視農業和內政的發展,而間接導致趙國後期長年戰爭中糧草和兵員的問題。

文化文化系統趙國文化繼承了較多的姬周因素。

戰國時各地諸侯相爭,使原本周文化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本地化”的改變趨勢。

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但趙文化還是保留了較多的周文化因子。

戰國時各地文字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晉系和西方秦系文字,趙國文字則屬於北方晉系。

由於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異。

因此趙國文書與其他諸侯國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趙國與林胡、樓煩、東胡、義渠、空同、中山等遊牧民族國家接壤,國民中有大量的胡人和胡人後裔,胡人文化在趙國也是根深蒂固的。

趙國遺址趙邯鄲故城 邯鄲故城包括趙王城及大北城兩部分。

趙王城為趙都宮城遺址,分東、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

城內地面上有布局嚴整的龍台、南北將台等夯土台,地下有面積寬廣的夯土基址,顯示了中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市建築的基本面貌。

大北城發現了作坊、煉鐵、陶窯遺址。

趙王陵趙王陵位於河北邯鄲縣與永年縣西北交界處,紫山東麓的丘陵地帶,距邯鄲市區20公里,屬三陵鄉境內,有5座較為集中的陵丘,它們相距不過2至3公里,其中,在邯鄲縣境內共三大墓丘,從東至西編號為1、2、3號;另兩座在永年縣,編號為4、5號,它們是中國戰國時期七雄之一趙國的帝王陵寢,稱其為趙王陵,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河北省乃至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王陵。

此陵墓依山而建,氣勢恢宏,雖經230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社會人為損壞,地面建築只存遺址和碎磚爛瓦,但其整個陵台、陵墓封土、墓台、神道等保存十分完整。

邯鄲道邯鄲道(俗稱串城街),位於邯鄲市叢台區。

是古代邯鄲城的中心大道,是秦始皇的故里。

武靈閣、玉皇閣、秦始皇誕生地紀念館(朱家巷、秦始皇故里)、荀子故里、藺相如回車巷、藺相如府、將軍府、學步橋、慈禧行宮、邯山書院、張國彥宗廟、王琴堂故居、趙闕、清真寺、河北銀行舊址、騎兵雕像群等人文景觀薈萃。

武靈叢台武靈叢台是古城邯鄲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

位於市中心叢台公園內。

武靈叢台重建於清代,傳說為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趙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古稱"武靈叢台"。

顏師古《漢書注》稱,因樓榭台閣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台"台上原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諸景,結構嚴謹,裝飾美妙,曾名揚列國。

現存古台雄偉壯觀,是明清以來的修復建築,雖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獨特風格。

它是趙都歷史的見證,成為古城邯鄲的象徵。

信宮檀台檀台,也稱邢台,在今邢台市內,戰國時期,趙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裴駰《集解》云:“徐廣曰‘襄國縣有檀台’”。

司馬貞《索隱》云:“劉氏雲‘榮椽蓋地名,其中有一高處,可以為台’。

非也。

按榮椽是良材,可為椽斫飾有光榮,所以魏獻之,故趙因用之以為檀台。

”趙成侯把魏國進獻之木,擴修為檀台,“檀台”是一種台閣式的華麗建築。

其巍峨高峻,氣魄宏偉,每登台遠眺,旭日東升,晨曦茫茫,日出自天涯海角;夕陽西墜,太行山群峰爭輝,惟檀台高峻,陽光燦燦,氣勢甚為壯觀。

這種豪邁景象,激發了趙成侯稱雄立業的壯志,為表示其言必信、行必果的決心和信心。

趙武靈王時曾多次在檀台信宮大會天下諸侯,並於此發布胡服騎射的重大國策。

宋代時,以邢州龍崗縣有檀台之故,將龍岡縣改名為邢台縣,此系今邢台縣名之由來。

檀台(古邢台)建於公元前355年,比邯鄲叢台(建於公元前187年)早168年,歷史上邢台縣檀台與邯鄲縣叢台齊名,他們共同見證了趙國的輝煌。

檀台碑原在順德府署大堂西東倉巷旁邊,即現在的順德路,原有“古邢台”碑刻遺蹟。

後來由於順德路拓寬,“古邢台”遺址被平。

檀台煙雨”隋唐時即成勝景,明清時是順德府十二景之一。

沙丘平台沙丘宮平台遺址位於今河北省邢台市廣宗縣大平台村南,是一個長一百五十米,寬七十米的沙丘。

廣宗縣境內地勢平衍,土壤概系沙質,到處堆積成丘,故古名沙丘。

沙丘宮也得名於此。

據史書記載,這片看似不起眼的土地,就是著名的“困龍之地”,威武不可一世的皇帝在此紛紛落馬,不甘心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秦漢以來,此地成為一方名勝。

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不少了詩文--“武靈遺恨滿沙丘,趙氏英名從此休”; 戰國時期,沙丘為趙國屬地,趙王又在這裡設離官。

公元前二九八年,雄才大略、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傳位於少子趙惠文王,自號為主父。

此後,趙主父,閒居信宮(今邢台)和沙丘宮(今邢台廣宗)。

他的長子公子章與惠文王爭奪王位,興兵作亂,兵敗,逃到趙主父所住的沙丘宮。

惠文王派公子成和李兌率兵包圍沙丘宮,殺死公子章,並將趙武靈王餓死在沙丘宮。

柏人城遺址柏人城址位於河北邢台市隆堯縣城正西12.5公里的雙碑鄉亦城、城角二村周圍。

該城始建於春秋,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戰國時期趙國第二大城市,是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柏人城址是我國保存較好的古代大城池之一,據舊志記載:“春秋周襄王17年,衛侯毀滅邢、並於衛,遂屬衛。

28年晉文公伐衛取邢,又屬晉邑,乃為柏人。

”由此,柏人城似晉文公時所建。

到戰國,趙王遷元年又予以重修。

當時趙國只有邯鄲和柏人兩個地方鑄銅錢。

這是戰國時柏人城經濟繁榮、商業發達的重要標誌。

豫讓橋遺址位於邢台古城北5里,為春秋時期豫讓刺殺趙襄子處。

春秋末期,邢台歸屬晉國。

豫讓是晉國人,晉國大臣智伯非常尊寵他,稱他為國士。

智伯伐趙襄子沒有成功,被趙襄子戰敗身亡。

豫讓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我一定要為智伯報仇。

"他就改名換姓、漆身吞炭,幾次躲在趙襄子分封的邢邑(即今邢台市)刺殺趙襄子,最後一次藏在豫讓橋下仍被趙襄子發現。

趙襄子念其中心為主,脫下衣傳給豫讓,讓豫連砍幾下,以滿足其中心報主的願望,然後自殺。

後人將這座石板橋改叫豫讓橋。

歷代皆有紀念,萬曆十八年,邢台縣知事朱誥修建了豫讓祠,把豫讓作為鄉賢,四時祭祀,文人墨客經常吟誦豫讓的故事。

豫讓橋也就成為邢台的名勝而聞名四方。

清代詩人陳維崧路經邢州時寫了一首《南鄉子·邢州道上》道:“秋色冷並刀,一派酸風卷怒濤。

並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櫟林中醉射鵰。

殘酒憶荊高,燕趙悲歌事未消。

憶昨車聲寒易水,今朝,慷慨還過豫讓橋。

”社會趙國歷經戰亂,首都幾遭侵擾,四周諸國虎視眈眈。

這一切迫使趙人分外的團結、耐苦、善戰,也只有如此才能生存。

相反,齊國偏安膠東,無外患之憂,國人怯戰。

外交戰國中期,趙國為了對付楚、齊、魏三國的聯合,採取了“結秦,連趙、宋之交”的外交策略。



戰國後秦趙關係由外交修好轉換到直接決戰。

世系立國前次序諡號姓名在位時間年數備註1趙成子趙衰?─前622年被晉文公封為大夫2趙宣子趙盾前621年─前601年213趙莊子趙朔前600年—?趙朔並未受誅,《史記》記載有誤4趙文子趙武前581年—前541年41楊寬考證其立年,《史記》記載有誤5趙景子趙成前540年─前527年14又作趙景叔6趙簡子趙鞅前526年—前476年51又名志父,亦稱趙孟7趙襄子趙毋恤前475年—前425年51 趙襄子封於邢台,故改邢台為襄國。

8趙桓子趙嘉前424年19趙獻子趙浣前423年—前409年15趙烈侯追謚其為趙獻侯10趙烈侯趙籍前408年—前400年9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稱趙侯立國後次序諡號姓名在位時間年數備註1趙烈侯趙籍前408年—前400年9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稱趙侯2趙武侯?前399年—前387年13又作趙武公,並未真正稱侯,亦未更元3趙敬侯趙章前386年—前375年12 遷都邯鄲。

4趙成侯趙種前374年—前350年25 趙成侯立邢台為信都,為趙國別都。

5趙肅侯趙語前349年—前326年246趙武靈王趙雍前325年—前298年28前323年稱王,不久去王號,一生不再稱王7趙惠文王趙何前298年—前266年33即位當年改元8趙孝成王趙丹前265年—前245年219趙悼襄王趙偃前244年—前236年910趙幽繆王趙遷前235年—前228年8前228年秦滅趙,兄公子嘉自立為代王11代王嘉趙嘉前227年—前222年6前222年,王賁攻代,擄代王嘉(秦治14年)12武臣前209年8月—前208年1前209年,自立為趙王13趙王歇(趙歇)前208年—前204年4前208年,張耳、陳余立其為趙王,都信都(今邢台) 註:趙襄子在位時間從楊寬戰國史。

相關詞條 趙國(戰國七雄之一)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原為趙侯。

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趙國(西漢封國)趙國,又名常山國。

西漢封國。

秦朝為邯鄲郡和巨鹿郡。

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為趙國。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國除為邯鄲郡和清河郡。

漢景帝五年復置趙國。

莽...趙國(五代十國割據政權)趙國(公元907-921年)五代十國時期王鎔建立的割據政權。

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封王鎔為趙王,建立趙國。

921年,張文禮發動政變,王鎔被殺,國滅。

...趙長城(古代趙國長城遺址)(古代趙國長城遺址)編輯鎖定趙長城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戰國時期趙在邯鄲境內沿漳、滏之濱修築的南長城,邯鄲境內遺蹟尚未發現。

保留...趙國(江西省林業局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趙國,男,漢族,1961年10月出生,江西安福人,1979年12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大學學歷,1984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現任江西省林業局黨組成員、省紀律檢查委員會省監察委員...中牟(趙國首都)中牟(zhōngmù),趙國首都。

歷經桓子、獻侯、烈侯、武公、敬侯等國君,趙國於公元前423年由都城山西晉陽遷至河南中牟(今河南鶴壁山城區一帶),後於公元前386...趙國祝趙國祝,1956年生於北京,中國共產黨黨員,知名快板專家。

中國第一位運用快板形式成功的挑戰世界吉尼斯的藝人,世界水上吉尼斯紀錄獲得者,有“中國花板第一人”和“花...郭開(戰國末年趙國大臣)建信君郭開在趙國為官二十餘年,歷任兩朝相國,在位其間曾利用職權搜颳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埋藏在相國府宅的地下。

他在秦國為官後,一直惦念著這筆財富。

後來他經...代國(戰國趙國滅後公子趙嘉創立政權)代,是趙國的公子趙嘉(趙悼襄王之子)所創。

趙國被秦滅了以後,趙嘉奔入代郡,自封為王。

是為代王。

公元前二二二年,秦將王賁攻代國,代王趙嘉兵敗,想投靠匈奴,...趙括(戰國時期趙國將領)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

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

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趙國(曹魏封國)趙國是魏明帝太和六年(231年)所建,曹操第二十五子巨鹿王曹乾改封趙王。

青龍二年,私通賓客,為有司所奏,賜乾璽書誡誨之。

.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並...趙勝(戰國時期趙國宗室大臣)趙勝(?-前251年),戰國四公子之一(注:戰國四公子又稱戰國四君),趙國貴族。

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

因賢能而聞名。

封於東武(今山東諸城),號平原君。

他...趙國君主趙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都中牟(今河南鄭州),又遷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

本詞條列出趙氏宗主與趙國君主。

...趙國達(著名作家)趙國達,筆名:藍天,生於雲南省騰衝縣。

江蘇鹽城響水縣人......趙國達,筆名:藍天,生於雲南省騰衝縣。

江蘇鹽城響水縣人.中文名趙國達國籍中國民族漢族性...李兌(戰國時期趙國權臣)李兌(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權臣,在趙惠文王時擔任相邦。

公元前295年,與安平君趙成合謀擊殺趙武靈王的長子趙章與代相田不禮,平定了“沙丘之亂”;後為...趙國水(弋陽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趙國水,男,1974年4月出生,江西鉛山人,中共黨員,在職研究生學歷,現任弋陽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廉頗(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廉頗,生卒年不詳,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國苦陘(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嬴姓,廉氏,名頗,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公元前283年,...李兌(戰國時趙國大臣)李兌,中國戰國時期趙國政治人物,趙惠文王時期的相國。

於前295年,與安平君趙成合謀擊殺趙武靈王的長子安陽君趙章與其宰相田不禮,史稱“沙丘之亂”。

後為司寇,...趙國鈞(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趙國鈞,男,漢族,中共黨員,中將,1943年4月生,遼寧瀋陽人。

任海軍副參謀長,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

曾任海軍副參謀長,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海軍東海...荀子(戰國末期趙國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

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趙國吧趙國吧是百度歷史類貼吧之一。

以交流趙國歷史與文化、學習中國傳統國學、發揚華夏文化、了解民族歷史,關注民族發展為主。

兼容經濟、軍事、民生、政治、科技等話題。

...扈輒(戰國時期趙國將領)扈輒,趙國將領。

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將桓齮進攻趙國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今河北磁縣西南),扈輒率軍救援,兵敗被殺,秦軍攻占平陽、武城,十萬趙軍戰...趙王遷趙王遷(?—前222年之前),亦稱趙幽繆王,嬴姓,趙氏,名遷,邯鄲(今河北邯鄲市)人。

戰國時期趙國最後一位國君(公元前235-前228年在位),趙悼襄王之子,母為趙...戰國四大名將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

代表了戰國...白起(戰國名將)趙國接受上黨,為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點燃了導火索。

白起長平之戰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國大將王齕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

...戰國(中國歷史時期)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引起了城市的發展,有代表性的是齊國的臨淄、燕下都、楚國的郢、定陶、趙國的邯鄲...春秋戰國(中國歷史時期)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

伴隨著私田制和鐵器的廣泛運用,社會新興階層的崛起,戰國時期的中國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上迎來變革...李牧(戰國名將)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 熱門詞條 王紹偉 桔梗花 黑色素瘤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dear親愛的 Kiesair LGOptimus2X 雙魚座的男生 拿出妹控氣概吧 SFSH 交朋友的方法 蒜香藤 殭屍遊戲 甜蜜樂章 BLAST 磯釣 英語直通車 麵包工廠 侏羅紀世界2 SnagIt average 胸腺癌 間之楔 黃小潔 英國留學 辛棄疾 翻譯文獻 其實還愛你 趙國@中文百科全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