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到高中,自學計畫申請書如何準備?資源怎麼找? - 翻轉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也可以多認識兒童發展相關的理論,提供孩子適當的知識基礎與均衡學習。

2.國小高年級、國中:不只是學科學習,這個階段也要給學生多探索的機會,嘗試不同 ... 已複製連結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訂戶專屬功能 認識我們 分享 趨勢政策 全球觀點 台灣現場 深度專題 教學現場 課堂教學 班級經營 人物故事 教學資源 多元觀點 深度專題 專家專欄 所有專欄作家 讀者投稿 我要投稿 教育創新 產業動態 年度教育創新活動 教育創新支持夥伴 教育新創20+ 翻轉教育學院 訂閱服務 訂閱服務 認識翻轉教育 登入註冊 訂閱電子報 趨勢政策 全球觀點 台灣現場 深度專題 教學現場 課堂教學 班級經營 人物故事 教學資源 多元觀點 深度專題 專家專欄 所有專欄作家 讀者投稿 我要投稿 教育創新 產業動態 年度教育創新活動 教育創新支持夥伴 教育新創20+ 翻轉教育學院 訂閱服務 訂閱服務 認識翻轉教育 教學現場 課堂教學 國小到高中,自學申請書如何準備?資源怎麼找?第一個要問自己的問題是什麼? 每年4月底和10月底是自學生繳交自學計畫申請書的期限。

許多自學家庭雖然有意自學,卻在第一關提出自學申請就卡關,不知道自學申請書該怎麼寫?學習資源又在哪裡? Shutterstock 文 許家齊 、 張益勤 媒體中心 1 2019-03-0410:55 更新:2022-07-0514:08 本文重點摘要 一、為什麼要自學? 二、孩子是什麼樣的學習風格? 三、不去學校,想做什麼? 四、了解自學是什麼?哪裡有資源? 五、自學申請書首重邏輯、一致性 正在思考如何寫自學計劃書嗎?《親子天下》採訪輔導自學家庭的專家,從心理層面的準備到法規規定,解析自學申請書該怎麼寫,並且提出分齡、適性建議。

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陳怡光認為,有意自學的家庭在開始動手寫申請書前,應該要先思考幾個問題: 一、為什麼要自學? 自學的原因很多,陳怡光表示,很多人自學是父母或學生對體制內教育的不滿意、有其他想法或是想做的事,或是孩子在學校遇到困難,譬如霸凌,決定自學。

長期提供自學家庭相關諮詢的自主學習促進會常務理事蔡伊婷也在實務上遇過學生因著身心狀況,有拒學、憂鬱等狀況,可是為了保留學籍,不願意休學,改用自學當做調養身心的時間;或是有些特殊生被學校排斥,被迫自學。

陳怡光認為,自學雖然是相對於體制內教育比較有彈性的做法,但是並不能當做所有問題的解方。

他建議,決定自學前,家長一定要跟孩子先面對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釐清問題,不能將自學做為逃離學校的做法。

蔡伊婷也建議,不論何種原因開始自學,家長都要體認到學習的主體是孩子,不是個人教育理念的延伸,因此如何為孩子設計適合的教育方式與內容,都要不斷反思孩子的需求。

「尤其國小階段的自學多為家長主導,更要提醒家長不斷回到孩子身上,看見孩子的需求」,她說。

曾在實驗教育機構任教、陪伴自學生做生涯探索的魏子翔則建議,自學家長要成為孩子的學習夥伴,而不是成為「孩子的鬧鐘」。

「(家長)成為鬧鐘就只會告訴孩子這時候應該要做什麼事、怎麼沒做?像是現在要學測了,怎麼還沒準備?」魏子翔表示,相較於多一個鬧鐘,孩子更需要的是能一起討論如何解決問題的人、需要的是被支持的感覺,「沒有被支持的感覺,自學走下去會很辛苦。

」魏子翔說。

二、孩子是什麼樣的學習風格? 每個孩子有天生下來的學習風格與氣質,因此在學習上也會有不同的學習方法,陳怡光建議自學家庭一定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學習風格,才能用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學習。

陳怡光以自己的孩子為例,大女兒明秀擅長主題式、長期且深入的專題研究,且願意花費1個月至10週的時間鑽研一個題目;相較之下,兒子明哲就是個不易專注的小孩,只願意學習有興趣的內容,「所以我們為了引起他學習,得給他嘗試與探索的機會,但同時得多留意他的基本能力。

意味著,有時候即使是他不喜歡的學習內容也要想辦法讓他接受」。

類似這樣深入認識自己的小孩,才有辦法在自學的階段給予協助。

他建議家長,在自學前就要花時間陪伴孩子、了解孩子。

「譬如有些愛看漫畫的小孩,可能會有系統的收集相同作者、主題、風格等漫畫,並且專精的往下看;或是因為愛看灌籃高手等運動類型的漫畫而開始涉獵NBA等,都是父母觀察的重點。

」陳怡光建議家長除了簽連絡簿,也可以陪著小孩做功課;或是在休閒、沒有壓力的情形下,給孩子任務並且觀察小孩面對問題會如何解決,像是做家事、烘焙、打掃等,是感到焦慮?或是感到好奇? 常有家長詢問「如何選擇自學團體、實驗教育機構」或評論自學團的好壞,陳怡光認為評估自學團與機構時,除了多了解其教學理念,課程架構等,家長也需思考孩子本身的特質,例如有些單位採勤教嚴管、控制度較強,對於自主性較低的孩子來說,也許在學習上比較有效、不過不一定比較快樂。

家長還是要回到孩子的特質、並對焦自身對於孩子學習的想法。

三、不去學校,想做什麼? 蔡伊婷表示,很多人在規劃自學時都有很多擔心,像是能不能考大學?會不會有畢業證書?去哪裡找老師?「如果不去想升學,不去想可不可以、能不能做到。

只要單純的想:『想做什麼都可以!孩子想做什麼?』」 蔡伊婷強調,自學貴在彈性和自主,但是很多家長會放不下,有很多擔心。

而他認為,「不要預設太多,邊做邊看,走了就有路!相對的,如果不上路,就永遠不知道答案」。

蔡伊婷舉例,過去有學生喜歡與人聊天,幫忙朋友解決情感問題,延伸對心理學有興趣,想要自學。

蔡伊婷便會建議學生先去閱讀心理學的書,了解心理學的相關課程,「從有興趣的地方開始並且不設限的想像學習的可能」。

一些家長也會擔心孩子自學後的人際社交或是適應社會的問題,陳怡光表示,一來這與孩子本身的個性特質有關,另也涉及家庭能提供的人際網絡與文化刺激。

他表示,家庭本身若缺乏社交網絡,可以透過一些單位舉辦的活動,經營的交流空間等,讓孩子建立社交網絡。

四、了解自學是什麼?哪裡有資源? 蔡伊婷表示,對自學有興趣的人非常多,但是經常有人不知道從何開始。

她建議大家在諮詢前可以先做功課。

譬如透過網路的關鍵字搜尋,或是臉書的自學生社團都有熱心的家長互相交流,譬如在家自學社群、高中自學生等。

其它像是中華民國自主學習促進會、自主學習共享平台、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等,都可以協助家長和學生認識什麼是自學。

此外,近年來中央與地方政府陸續成立辦理實驗教育業務的中心,也有相關資源能利用,如由教育部指導成立的「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整理了自學常用的學習資源與自學生故事,供有意申請自學的學生、家庭參考;北市、台中市、宜蘭市等縣市也設立實驗教育中心受理相關業務與推廣,如台北市的「實驗教育創新發展中心」,除了提供自學相關系列講座與實驗教育學生及家長的諮詢服務,也提供團體討論室、閱讀空間等供自學生使用。

另外,蔡伊婷也建議,家長和學生也可以先查詢相關行政流程,包括自學的法規、流程,也對申請表有初步的認識。

譬如各縣市網站上也有針對自學申請的範例格式,可以做為參考(如:台北市範例),「但是不要因此被侷限」,蔡伊婷強調,範例格式很多是用體制內的學校思維來設計表格,譬如要有課程進度表、課表等,「自學最大的價值就是彈性,因此自學生的課表不用每堂課50分鐘,學習不限定在學科,進度也不一定要照學校模式每週都規劃」。

陳怡光也說,除非各縣市有硬性規定自學申請書的內容,否則自學的精神就是開放,申請書當然也是格式不拘,除了文字,他也見過有人用心智圖、表格、散文等形式繳交申請書。

五、自學申請書首重邏輯、一致性 要下筆寫自學申請書,首先必須先知道申請書的內容要寫什麼。

陳怡光以過去審議自學計畫的經驗表示,填寫自學申請書最重要的是一致性,也就是教學內容、評量方式與預期成效必須一致。

意思是說,如果小孩要用專題式的方式學習,那麼評量方式就必須呼應他的學習方式,可能是交報告而不會是紙筆測驗。

他舉例,有些人會在學習方式時採用體驗式學習、動手做、主題式學習等,但是最後的評量卻是回到設籍學校參加段考,「這就是犯了前後不一致的問題」。

根據《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自學申請書應包括兩個部分: 申請書:申請人、聯絡方式、實驗教育之對象及期程。

實驗教育計畫:實驗教育之名稱、目的、方式、內容(包括課程所屬類型與教學、學習評量及預定使用學校設施、設備項目;身心障礙學生使用設施之需求,應予載明)、預期成效、計畫主持人及參與實驗教育人員之相關資料。

針對「實驗教育計劃」的細項,陳怡光和蔡伊婷建議可以這樣想: 1.名稱:計畫名稱 2.目的:為什麼要自學?想在自學期間做到什麼?完成什麼? 3.方式:主要的學習想法與規劃。

用什麼方法自學?譬如動手做?主題式學習?體驗式學習?會不會使用教科書? 4.內容:自學的課程、教學為何?想要做些什麼?學什麼?找誰學?用什麼材料學?(書、老師、網路、旁聽教科書、自編教材......) 5.學習評量:用什麼方式評估孩子有學習且有學會? 6.是否需要用到學校設施:有沒有想要和學校合作或是配合的課程?或是回學校健康檢查?回學校考試?需要跟學校借實驗室?鋼琴室?建議要在提申請書前先和設籍學校溝通。

7.預期成效:預計利用一季、一學期或是一年,具體做到的幾件事。

建議要具體,譬如,與其寫「學好英文」,不如寫「英檢達470分」或是「能自在的與外國人溝通」更為具體。

8.參與人員資料:參與人員(老師)的畢業證書、證照、相關工作證明。

此欄目主要是讓審議委員明白自學家庭所擁有的資源,若是參與人員的學經歷與他要參與的學生學習無關,則可以提供相關經驗的工作證明,或是媒體報導等,不一定要給學歷證明。

六、寫自學申請書的分齡建議 除了申請書的細項,陳怡光和蔡伊婷也建議,不同年齡層的自學應著重不同重點,家長也要面對不同的挑戰。

以下是他們針對不同年齡提出的建議: 1.國小低年級、中年級:這個年段的課程彈性大,著重在生活教育,可以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玩耍或是建立生活常規。

給家長的建議:由於國小的自學多由家長主導,建議家長要時時反思,並且保持向外學習的習慣。

也可以多認識兒童發展相關的理論,提供孩子適當的知識基礎與均衡學習。

2.國小高年級、國中:不只是學科學習,這個階段也要給學生多探索的機會,嘗試不同領域的生活經驗,為的是未來高中階段能夠決定要走學術路線或是技術導向的學習。

給家長的建議:這個階段的小孩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仍然需要大人的陪伴,建議家長可以適度傾聽小孩對自學的想法,與孩子討論學習的內容,也適度讓孩子負擔學習的責任。

自學生家長張嘉芬也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家長,國高中階段的自學生多半有自己想法,若是家長有擔心,可以先向學校請假,嘗試每週一天或兩天的自學,自己安排課程也和孩子一起試水溫。

3.高中:高中階段要開始專精學習,若是要發展學術路線,也要開始思考往哪個領域發展,又要如何跟大學、社會做連結?若是要走技術路線,則可以到實際工作現場認識真實的工作狀態,與未來工作連結。

這個階段的重要思考是,自學生能做到什麼是學校上課的同學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替孩子打造升大學的優勢。

給家長的建議:這個階段的自學多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若不是從小自學到高中的家長,有時候反而是家長的衝擊比較大。

建議家長在驚訝之餘,也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擔心,譬如升學管道、畢業證書等。

同時也要自己收集資料,了解自學之後的挑戰以及陪伴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延伸閱讀 自學生陳明秀:我18歲,大學不是唯一選項 陳怡光:暑假難得,多嘗試學校裡面做不到的事 許家齊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

一次山上學校訪問,被提醒著對世界保持好奇的重要,期許自己做個謙虛學習,永保好奇的記者/人。

覺得人生中能當過記者是很棒的事。

張益勤 親子天下記者 一個相信用心感受就能成就大事的小小記者。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試閱 立即訂閱 您可能有興趣 勞動,是通往孩子內心的橋樑 嚴長壽X老ㄙㄨ老師教育對談:別用後照鏡計劃孩子的未來 陪伴孩子志願選填—家長教戰指南 念實驗學校的風險與學習!TMS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的辦學啟示錄 老師都曾問過自己的問題:「關於教育,我最想改變的是什麼?」 安心在家學|讓爸媽超前部署、不抓狂的分齡學習指南 教學現場 班級經營 陪伴孩子志願選填—家長教戰指南 很多家長現在這個階段,到處問朋友、同事,或上網查資料,深怕孩子一沒選好,這輩子毀了!根本比當初自己決定要娶誰、嫁給誰還緊張。

首先,可以檢視和孩子是否有出現以下對話⋯⋯ ▲吳俊叡提供 文 吳俊叡 - 2 2019-05-2416:26 更新:2022-07-0514:08 會考考完了,對學生、家長而言,大概只有鬆了一口氣,就那麼一小口,接下來就得努力想著要如何喘下一口氣,因為一個壓力結束又是另一個壓力開始——如何選填志願?身為一個專業的考生家長該如何協助孩子,心中想著要避免幫孩子做決定,又擔心孩子亂做決定,該如何拿捏?畢竟這是孩子人生第一個重大決定! 選志願前,更重要的提醒 很多家長現在這個階段,到處問朋友、同事,或上網查資料,深怕孩子一沒選好,這輩子毀了!根本比當初自己決定要娶誰、嫁給誰還緊張。

首先,可以檢視和孩子是否有出現以下對話: 「你怎麼一副不緊張?這到底是你的事還是我的事啊?」 「萬一沒選好,選錯了,會影響一輩子的!」 「你給我念OO(學校or科)就對了,那個是未來趨勢!」 「我是為你好,怎麼會害你!」 「你看,就是當初不好好念書,只在那邊玩,現在沒得選!」 如果這些句子常出現在親子對話裡,保證會成功把孩子愈推愈遠,疏離你們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要先提醒大家,因為每年這時候,總是不斷上演類似劇情,孩子到學校會大吐苦水,表示許多家長不僅沒幫上孩子,還賠上了家庭關係,絕對划不來。

畢竟緊張跟焦急是會感染的,這樣只會讓孩子成為我們情緒不穩定的出口,或被迫承接了我們的擔心,到最後,不僅責任也被我們擔走,幸福也被我們擔心擔掉了,所以在此要提醒家長謹記「四不一沒有」: 不莫名緊張 不強制決定 不過度負責 不怪罪否定 沒有用不到的經驗 除了這「四不」提醒自己不要犯,還要提醒自己帶著孩子學習用正向態度看待「沒有用不到的經驗」,不管考得好不好,都可以從中學習,與其懊悔,不如聚焦現在可以如何選擇。

對孩子長遠的人生來講,這階段比會考前還重要,因為學習「如何做選擇」是人生必備的能力,家長們可以用「四不一沒有」先幫自己定向,利用陪伴孩子「進行第一次重大選擇」的過程,建構這一輩子都用得到的能力,並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起他們該負的責任。

扮演孩子的最佳小天使 做到了「四不一沒有」還不算是專業的考生家長,只是基本功,進一步能夠協助到孩子做決定,才是我們最在意的,提供以下幾點給大家參考: 一、善用資源 「我怎麼知道孩子的興趣?」 「我的孩子適合念高中還是高職?」 「現在到底有哪些升學管道?」 「現在還有五專嗎?」 面對以上疑問,家長不用太擔心,也不要過度苛責自己,因為以上問題對大多數家長都不容易完全掌握,其實也不用完全掌握,畢竟孩子待在學校的時間比家裡多太多,很多事情孩子也未必跟你說;況且現在升學、教育制度已經跟家長念書時候大不相同了。

那怎麼辦?記得尋求資源,不要自己嚇自己! 1、書面資源 這些年各個國中的升學輔導其實都花很多心力,從國一開始,學校就會帶學生填寫一些資料,協助認識自己和升學資訊,如:人格特質、休閒興趣、興趣測驗、性向測驗,還有高中(職)學校特色跟群科特色介紹的學習記錄。

另外,動態活動心得也會記錄在手冊裡,如:安排學生去高中及高職實地參訪、技藝班課程等,這厲害的本子就叫「生涯輔導記錄手冊」。

你沒聽過?嗯,可能你的孩子都體諒你工作繁忙,自己當代理人幫你簽名了(就不要怪孩子了^^),因為學校每學期都會發給家長簽名並給孩子回應,從中可以瞭解,孩子在生涯方面試探的軌跡,其中可以進一步瞭解幾個部分: 興趣測驗:學校一定會有正式的興趣測驗,從測驗結果了解孩子的興趣類型,比如興趣在研究、操作、創造、分析⋯⋯等等不同面向,而且從中可延伸對應的可能有興趣的科系和職業。

性向測驗:測驗結果可以瞭解孩子在各方面的能(潛)力,如:擅長語文、機械、推理、空間等等,也可以從這些項目對應出職業類別,再倒推來思考選擇高中還是高職,或哪些科別?做為我們繼續延伸學習的參考。

手冊後頭會用表格統整自己曾填寫的資訊,試填一些學校及科系,也透過不同表格協助分析。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用「生涯規劃書」來統整所有的資訊,裡頭會協助引導從各個面向客觀分析學校科系,透過分數統計做為順序參考,相信這些都可以做為了解孩子及陪伴孩子做選擇很重要的工具,一定要好好使用這本手冊,因為國中3年輔導老師和導師花了許多時間來建構這個人生涯資料庫。

至於這本手冊的使用法,建議可以請孩子說明給你聽,家長帶著好奇心詢問孩子填寫背後的想法跟動機,每個詢問的過程都是在幫孩子做價值釐清跟探討。

如果孩子講不清楚,那就要尋找下一個資源了。

2、人的資源 輔導老師:在學校的升學資訊,如「生涯輔導記錄手冊」、升學管道、學制、學校特色介紹等相關升學資訊,大部分都是由輔導處的輔導老師協助帶領孩子了解,包括試填志願的過程,輔導老師也會做很多的協助。

但因為輔導老師要協助全年級學生,通常時間卡比較緊,可以叫孩子多利用上課時間把握機會和輔導老師討論。

導師:導師陪伴孩子3年,了解孩子的學習習慣、人格特質,面對下個階段的學習,究竟是比較適合要花很多時間念書的高中,還是會有動手操作或實習的技職路線? 另外每所高中職特色不太一樣,透過多跟導師討論,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樣子,對照家中的狀態,都可拿來當選擇參考用。

若下個階段適應不良,可是很大的代價,因為一選就是3年。

資料組:輔導處的資料組統籌了所有學生資料,還有各高中(職)、五專資訊,若高中(職)、五專有任何學校介紹或招生資訊都會轉交給學校資料組。

另外會考結束到填志願間也會和高中(職)端接洽辦理升學博覽會、參訪等活動,對於了解新學校,非常有幫助,提醒孩子要多注意訊息公告,避免錯過。

高中(職)、五專:因為少子化,所以各個高中(職)、五專都很積極的做出特色,除了可以上網看學校特色,有問題都可以直接打電話到招生專線,他們會非常樂意向大家說明,這個是很棒的資源,因為可以最直接解答對學校的疑惑。

關於以上介紹的資源運用,除了和導師的聯絡之外,其他部分強烈建議家長讓孩子自己來蒐集這方面的資訊,不要越位代為處理,否則孩子就喪失學習「如何做選擇」的寶貴機會了。

家長可以透過引導、好奇、提問,讓孩子多思考不同選擇間的差異和擴充孩子思考的廣度、深度,間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孩子自己經歷了這過程,如此未來再做其他選擇時,就會有一套方法系統了,這可是課本沒教的。

二、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這裡的「己」指的是孩子的特性,「彼」是高中(職)學校,就像植物要在適合自己的環境才會長得好,寒帶植物放到熱帶雨林肯定無法生存,適合別人不一定適合自己,所以了解孩子特性,尋找到適合的環境,這過程就是我們說的「適性發展」。

以下是過去會和學生討論的一些面向: 個性特質:到底是要當雞首還是牛後?當在兩所學校間做挑選時,除了看學校排名,更要看看孩子的特性: 【狀況一】喜歡挑戰的孩子,吊車尾去到一個列強環伺的學校,別人都比他厲害,若他的心理素質夠強,搭配不服輸的個性,會遇強則強,就會一步步提升實力,慢慢爬上來;相反的,這樣特質的孩子,若讓他去了到一所比較安逸的環境,反而會讓自己怠惰。

【狀況二】若是孩子本身對自己比較沒有信心,需要多一點鼓勵,或靠小成就、小進步引發自己繼續努力,可能就比較不適合吊車尾上到一所學校,不然他可能不斷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較,然後每天鞭打自己,當無法面對高壓,反而連原本的實力都發揮不出來;或許寧願退一個志願,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氛圍。

這部分也有人會考慮到未來的繁星計畫,如何讓自己在校內有好的排名?也是可以思考的。

地理位置:學校位置關係到要花多少時間通車,高中跟國中有個不同,就是通常學校離家比較遠,不像國中可能離家不遠,每天可以多睡幾小時,但很多高中生必須五、六點出門上學,不然會遲到,晚上如果又補習,就很晚回到家。

通車移動不僅花錢、花時間外,還會影響到念書、玩社團時間,每天累積下來,對體力是很大的挑戰,真的也要了解一下身體狀況,如果孩子是很需要睡眠的,學校的距離可要好好思考。

曾經有個學生當初因為要念夢想中的公立學校,結果每天要花一個半小時通車,每天五點多就要起床,每天回到家也比別人晚,念的是設計科,畫作業又畫到很晚,結果念了一學期,身體負荷不了,只好休學,隔年重念離家近一點的學校。

也有就是學校比較遠,需要住宿舍或是外宿,也要思考一下關於群體生活適應力和自制力,或許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思考。

除了以上兩點,影響孩子選擇的因素可能還包括學校的風氣、補習是否方便、是否有學長姊就讀、制服好不好看、有哪些社團、學長姊顏質高不高⋯⋯等等,什麼理由都有,其實不用去否定孩子的想法,但是要協助孩子列出判斷的順序,依重要性做排列,再來評估選擇。

親子意見不同怎麼辦? 很多孩子會來問我:老師,我喜歡表演,我要念表演藝術科,但是我爸媽不給我念,然後又僵持不下。

這裡對孩子和父母分別有不同提醒: 一、擴充資料庫,歷程比結果重要 對孩子:我就會說,好棒喔,老師也超喜歡表演,要不是來當老師,搞不好就是偶像派演員(誤),好啦,可以讓我了解,你喜歡表演的哪部分?戲劇還是舞蹈?幕前還是幕後?喜歡哪一位偶像或是明星?是興趣還是以後想要從事這個行業? 我會先同理支持,因為面對未來,孩子肯定會有擔心跟不確定,這時我的支持會讓他安心,接著再用問題來幫忙孩子建構問題地圖,幫他釐清,了解他選擇的原因。

此時,大人提供的建議,孩子才聽得進去,曾經就有孩子和我討論之後,放棄去念高職表演藝術科,改念一般高中,然後加入學校戲劇社,努力往藝術大學的戲劇系邁進。

對家長:如果不去理解孩子,或孩子講到一半就先否決,那孩子肯定閉起嘴巴,關係就對立起來,接著孩子就會覺得被孤立,這就是我最不願看到的,因為家長最後不是用情緒勒索,不然就是武力逼孩子就範。

其實有個建議,通常家長會習慣只把結論拋出來,孩子當然會錯愕和反彈,建議父母把自己的擔心跟孩子說明,讓孩子解決你的疑惑,練習成熟的面對問題,例如:孩子呀!爸爸也很想支持你念表演藝術科,但因為爸爸對表演藝術科不了解,就會擔心這個出路好不好?或找不找得到工作?我想你應該也會想到以後工作問題,不然你幫爸爸了解一下,表演藝術科畢業的學長姊大概都做什麼工作?這些工作你喜歡嗎? 當老師跟家長能夠這樣帶著孩子一起找答案,其實都可以幫孩子增加看待選擇的深度和廣度,而我們也會變成孩子信賴的大人,一起走在選擇的路上。

二、108課綱實行後,選適合高中也會幫助上大學 生涯選擇只有兩種,不是升學就是就業,了解學校畢業生的升學榜單或就業力,可以做為我們選擇的參考,因為大家在乎的是,現在的選擇,能否幫助到下個階段的選擇。

如果要升學,現在多了一個108課綱的要素,因為108課綱實行,高中3年接下來會多一個「學習歷程檔案」,有點像是國中的生涯檔案加上生涯輔導記錄手冊。

這個「學習歷程檔案」記錄了高中3年的修課過程、社團參與、比賽紀錄等等,大學端會將此「學習歷程檔案」做為招生選擇參考,所以大學要念電機系或是企管系,在「學習歷程檔案」中,放進的資料就會不一樣,也就是說,高中生必須根據未來想念的科系,好好安排高中3年的學習歷程。

高中端也因應108課綱,課程規劃做了很多的調整,高中各校裡規劃了彈性課程、特色課程讓學生選修,各校間特色課程未必一樣,所以現階段了解高中特色時,也要蒐集課程方面的訊息,因為除了符合自己的學習興趣,也進一步規劃到「學習歷程檔案」中,間接往理想大學科系邁進。

聽起來有點複雜,關於這點家長不要擔心,因為高中端已經花了很多時間準備,高中除了跟國中一樣有輔導老師外,高中另外還增設「課程諮詢教師」,就是協助學生來選課。

所以「學習如何選擇」是很重要的,只要現階段透過選填志願,陪伴孩子好好釐清興趣志向,一起「學習如何選擇」,也是間接幫助孩子儘早面對高中會碰到的情境,減少進到高中所需的適應時間。

真的不要因為自己的擔心,剝奪孩子學習的權利。

做選擇的不敗祕笈 會考後,面對志願選擇會有壓力,是因為擔心它是否是個好選擇?萬一做錯決定,就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

但事實是,我們無法在選擇之前,完全保證這個選擇是對或錯,或這個選擇是最好的選擇。

真正會影響選擇成敗的,是選擇之後的努力。

好好陪伴孩子做選擇,而這個陪伴過程會引發孩子對選擇的「擁有感」,「擁有感」的產生,端看孩子在決策過程參與了多少,當孩子覺得這是自己選的,就會願意為這個決定付出最大的努力,這個選擇變成好選擇的機率就會變高,在另外一個3年後,會感謝今天做的這個決定。

否則,當他遇到困難,他只會回過頭來怪罪父母,都是父母幫他選的,這根本不是他要的。

選填志願除了為下階段做準備,其實也是國中學習過程的總盤點,若能用正面的角度看待,好好結束,肯定會成為下一個學習階段很棒的基礎。

生命是由一連串的選擇集合而成,期待每位孩子都能透過家長、師長的陪伴,擇己所愛,愛己所擇,一步步邁向屬於自己、可以讓自己發光發熱的舞台。

登入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使用LIN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Apple登入 翻轉教育帳號登入 延伸閱讀 108課綱首屆大學甄選6志願怎麼選填?全攻略一次看懂 教師經驗談:110國中會考選填志願的心態與原則 吳俊叡 新北市立安溪國中輔導主任 期待用行政的力量翻轉學校,讓學校還原他應該有的樣子。

曾經為了學生下海當沒人要當的學務主任,只因為希望讓一些被拒絕的孩子可以重回校園,和團隊一同推動淨塑、服務學習、冒險教育、寧靜運動、志工社區共學等,將教育落實在每個生活的小細節。

對我而言,學校就是學習的地方!師生享受成長的喜悅!學校應該是充滿夢想的地方!學生、家長、老師的夢想在此交織、激盪著!如果教育能因為我有一點點的不同,那麼才不枉費被稱作一聲「老師~」。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試閱 立即訂閱 您可能有興趣 專訪KIPP創辦人麥克•芬伯格:不只成績,我們教孩子面對人生 勞動,是通往孩子內心的橋樑 解析107課綱:翻轉教育最後一哩路 老師的17封期望 別再只用成績選志願!6個方法協助孩子選出理想大學校系 國中會考選填志願的心態與原則:教師經驗談 分享 收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