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篡位者不在少數,為何後人很少責怪篡位的趙匡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趙匡胤篡位之前,大一統王朝有名的篡位者有胡亥,王莽,曹丕,司馬炎,楊堅等人,除了楊堅外,其他人名聲都不算很好,而他們的王朝國袏也算不上長久。

標籤:宋朝歷史趙匡胤 歷史上篡位者不在少數,為何後人很少責怪篡位的趙匡胤? 08-09 野草閑花遍地愁,龍爭虎鬥幾時休。

抬頭吳越楚,再看梁唐晉漢周。

短短五十三年的五代十國,風起雲湧,最終由趙氏兄弟坐穩江山,而篡位的趙匡胤卻沒有留下千古罵名,這值得我們深思。

在趙匡胤篡位之前,大一統王朝有名的篡位者有胡亥,王莽,曹丕,司馬炎,楊堅等人,除了楊堅外,其他人名聲都不算很好,而他們的王朝國袏也算不上長久。

我們拿王莽來說明,王莽父親早逝,雖然身為外戚,但王莽早年過的十分清苦,他的姑母王政君(漢成帝的生母)覺得他可憐,便處處照顧他。

王莽為人謙恭,不像其他兄弟一樣擺世家子弟的架子,王莽平易近人,飽讀詩書,甚至以殺子來捍衛法律,使得天下歸心,人人都說王莽是真君子。

然而西漢末年朝綱不振,王莽憑藉名聲逐步進入權利中心,漢成帝無嗣,在他死後,王莽選定年弱的皇室來繼承皇位,以便控制,使得王莽得以在朝堂上呼風喚雨,哀平二帝均未壯年而崩,王莽取而代之的野心也顯露出來,他廢黜了小皇帝,建立王氏新朝。

王莽篡權前後反差這麼大,導致世人無法接受這樣一個謙謙君子會成為竊國大盜,之前的一切都是王莽在作秀。

雖然王莽看到了西漢的腐敗,一上台便大興改革,但天下未穩,王莽又過於心急,步子太大,理想與現實不匹配,一石激起千層浪,導致整個王朝分崩離析,劉秀才有機會光武中興。

如果說王莽不選擇篡位,仍是以小皇帝劉嬰的名義治理天下,實施新政,相信嬰兒皇帝是無法翻出大浪的,(還在襁褓,年齡不允許)王莽依舊會是西漢的實際統治者。

假如王莽學學曹操,司馬氏,讓子孫代替他上位,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必定不會像現在如此不堪。

即便王莽篡漢後不急於求成,學習漢文漢景,好學黃老,社會矛盾也無法激化,新朝也不會一世而亡,那後世的史官也不會把王莽罵得狗血噴頭,畢竟成王敗寇,就算王莽的後代幫他粉飾太平,我們也無可奈何。

反觀趙匡胤就比王莽更富政治智慧。

王莽篡的漢,是國袏200年的漢,群眾基礎甚廣。

趙匡胤代的周,是十幾年的周,朝代更替在那時如同家常便飯。

王莽主動篡漢,趙匡胤代周卻是部下攛掇他黃袍加身,雖說趙匡胤有表演的嫌疑,但明面上並不是他自願的,不會落下口舌。

而趙匡胤帶兵折返開封城後,軍紀嚴明,勒令士兵不得燒殺搶掠,更不能傷害後周大小官吏,也因此得到了後周官僚的支持,使得皇權和平交接,沒有出現大的流血事件。

趙匡胤代周之後,也沒有像胡亥一樣殺盡秦始皇的子嗣,不僅周恭帝得以善終,後周皇族後裔也得以保全,連水滸傳里小旋風柴進在宋徽宗時期都能生活的瀟洒自在,可見趙匡胤對後周皇族的寬待。

北宋建國一年後,便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件,雖然有證據表明此事的細節和實際略有出入,但趙匡胤弱化軍權,加強皇權確為事實,晚唐以來藩鎮割據,使得皇帝如同流水作業的產品,皇帝們不得不對武將加以防備,趙匡胤這一舉措巧妙的化解了這個問題,也開創了皇帝不殺開國功臣的先河,使得開國時期的不穩定因素大大下降。

趙匡胤坐穩江山後,便採取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此後十幾年便消滅了盤踞南方各地的大小政權,並派兵攻打北漢以及石敬塘割讓出去的幽雲十六州,雖然他生前並未統一天下,但在他的基本戰略下,他的弟弟趙光義完成了統一大業,為兩宋三百年基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趙光義因為炷影斧聲一直讓人詬病,也因為這一點,轉嫁了人們對趙匡胤篡位的注意力。

兄弟二人在位四十餘年,對於一個新生王朝而言,沒有了主少國疑的擔憂,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而兩宋時期又是中國經濟的巔峰,趙家王朝在中國古代進程中變得無比耀眼,所以人們也就忽略了它是靠篡位建立的,因此趙匡胤才不被後人罵做竊國大盜。

歡迎大家關注並閱讀小編其他文章,臨表涕零,感激不盡! 對篡位者的評價,是多方面的一個綜合評定,我們不能只看他「篡」這個行為。

篡位前,王朝運轉如何?王朝君主如何?趙匡胤篡的是後周,柴榮去世後,柴宗訓孤兒寡母臨朝持政,主少國疑,朝中門閥林立,朝外藩鎮割據,整個國家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局面。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國家不一定有時間等到柴宗訓長大了,朝中迫切需要一個能人站出來穩定局面,趙匡胤站出來,是符合當時的人望的。

取代前朝,趙匡胤都做了些什麼事?王朝更替,前朝皇帝能活下來的其實都不多,正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在屠殺前代皇族這個事情上,大家都不手軟。

項羽入咸陽,殺秦王子嬰;劉裕代東晉,晉恭帝被棉被悶死;隋滅,楊廣崩於兵變,隋恭帝楊侑十五歲終,死因不明;唐滅,唐昭宗被弒,唐哀帝遭鴆殺……至於五代十國的更替,皇族被殺的就更多了。

但是趙匡胤代後周,作為前朝皇帝的柴宗訓竟然好好的活了下來,而且,待遇還不錯。

趙匡胤這個人仁慈,而且體現也不止於皇族,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搞了一個「杯酒釋兵權」,大將們兵權被卸除之後,他也沒有大肆株連。

大趙厚賜眾將,眾人安度餘生,這種相安無事的情況,整個中國歷史上都不多見。

很多人說,如果能穿越,他們希望穿越回北宋,為什麼?趙匡胤厚養士人,而且這種傳統一直在兩宋沿襲。

知識分子很幸福,待遇都不錯,有人統計過包拯的工資,他是有名的廉臣,不貪腐、不受賄,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年收入折算到今天都有1300萬,這個數字遠不是今天的公務員可以比擬的。

(當然,如果今天的官員有其他收入,那超過包拯是不在話下。

)這是對內,對外趙匡胤又怎麼樣呢?趙匡胤創設北宋之後,通過不斷用兵,結束了唐代中後期以來的割據局面,完成了一統,這個功業一掃多年靡態,民心有了,士氣振了,國家也強了。

趙匡胤是有功勞的,除了篡位,你很難在他身上找到什麼黑點。

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人,那一點黑料還有什麼好抖的呢?隋文帝楊堅跟趙匡胤的情況倒是有些類似,楊堅也篡位了,也結束了分裂、完成了一統。

而且,他也很少遇到口誅筆伐,楊堅的「開皇之治」讓國家走向強盛,百姓安居樂業,隋之府庫,甚至澤及初唐。

趙匡胤頗有些「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的意味。

北宋是結束了分裂局面,但它的疆域比起唐代則要小了太多,藩鎮割據、切割領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石敬瑭獻出了幽雲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的喪失使中原王朝失去了天然的地理屏障,他們不得不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鐵蹄之下,在戰略地位上而言,中原政權極為被動。

這塊地方不收回,就談不上真正的一統天下,趙匡胤當然也想,而且他也在積極布置,只是二趙提前登場,把這一切都給葬送了。

一場「燭影斧聲」,北宋的路子開始走偏,二趙不懂「太祖長拳」,也不如大趙那麼有謀略,親征遼國後,他差點沒把命丟在北方。

然後怕了,不敢輕提戰事。

如果趙匡胤在,也許情況會有些不一樣吧,他算得上是壯志未酬。

說起來這類事情還真的不少,想好好打拚,求發展吧,偏偏家裡起了內訌。

大家同情趙匡胤,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對他的聲討。

感謝邀請。

史書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更是由文人書寫的。

宋太祖善待文人,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宋朝士大夫的地位最高,文人寫的史書裡面趙匡胤的評價能低?《宋史》花了很大的篇幅讚美趙匡胤:「昔者堯、舜以禪代,湯、武以征伐,皆南面而有天下。

四聖人者往,世道升降,否泰推移。

當斯民塗炭之秋,皇天眷求民主,亦惟責其濟斯世而已。

使其必得四聖人之才,而後以其行事畀之,則生民賓士之期,殆無日也。

五季亂極,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踐九五之位,原其得國,視晉、漢、周亦豈甚相絕哉?及其發號施令,名藩大將,俯首聽命,四方列國,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

建隆以來,釋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

州郡司牧,下至令錄、幕職,躬自引對。

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迄於丕平。

治定功成,制禮作樂。

在位十有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

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

烏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已矣!」一句話總結,《宋史》把趙匡胤提升到了可以與堯、舜、湯、周武王四位古代聖君相提並論的地位。

為何一個篡位者竟然有如搞得評價呢?這叫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全方位和大家聊聊了。

第一,宋太祖道德水平不低,篡位之後做的很仁義曹丕篡漢以後,善待了漢獻帝,封其為山陰公,漢獻帝最後善終。

自曹丕以後,歷代開國皇帝都是把前朝皇帝幹掉,以絕後患。

960年,趙匡胤在趙普、趙光義、石守信等人的擁戴下於陳橋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建立了宋朝。

趙匡胤善待了周恭帝柴宗訓,封他做了鄭王;周世宗的遺孀符太后仍然尊為皇太后,供養在宮中。

據傳,趙匡胤留下遺訓「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第二,宋太祖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社會重新安定,百姓生命得到保證唐朝末年,朱溫篡位建立後梁,整個中原大地處處硝煙,走馬燈似的換了幾十個大大小小的政權。

五代十國的分裂不僅造成了社會經濟的崩潰,更是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

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期間,先後消滅了各地的割據政權,基本統一了漢家故土。

第三,宋太祖善待士大夫,很受文人歡迎,文人的史書上自然給他高評價宋太祖有鑒於五代十國武將當權,給國家和民族帶來巨大的災難,因此重視科舉,確立了宋朝文官當政的規矩,留下「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祖訓。

發展到最高峰的時候,大臣文彥博甚至對宋神宗說「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與百姓共治天下」。

宋太祖如此重視士大夫,贏得了士大夫的好感,自宋以後歷代文人都會宋太祖褒獎有加。

明末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評價宋太祖,「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

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

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

」宋朝達到了中國古代經濟和文化上的最高峰 第四,考慮到元朝編撰《宋史》的時代背景,推崇趙匡胤也屬必然中國自古有重視歷史的傳統,每一個朝代滅亡,新建立起來的朝代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編撰前朝史書。

例如,唐朝編撰了《隋書》,宋朝編撰了《舊唐書》與《新唐書》。

到了元朝,剛剛從草原跑過來的蒙古族兄弟文化水平有限,不太重視文化工作。

直到1343年,宋朝已經滅亡了60多年,才編撰了《宋史》。

要知道,元朝在1251年爆發紅巾起義,1368年滅亡。

1343年元朝統治已經搖搖欲墜,為了爭取漢族文人階層的支持,推崇在文人階層中口碑最好的宋太祖,也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行為。

最後老規矩,打油詩一首頌太祖千古文治稱第一,萬里江山皆仁義。

汴梁處處是繁華,東京聲聲作詞曲。

趙匡胤開啟的是宋朝,宋朝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是一個可愛的朝代。

雖然它國土面積不大,但他重文輕武,藏富於民,據後世的估計當時宋朝的GDP佔到了全世界的70%,真正的中華民族最高峰。

趙匡胤臨死之前給子孫立了三條規矩:一是保全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二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三是子孫不得背棄上述誓言,否則即遭天罰。

為確保萬無一失,趙匡胤還給柴家發了「丹書鐵券」,憑此券柴家子孫犯罪永遠免死。

從後世的情況看,這三條執行得還是蠻到位。

宋朝重文輕武,宋朝的武將地位很低,當兵者臉上要刺字,岳飛背上刺字也是有一定淵源的,宋朝士兵本來就有刺字的傳統。

而且精銳兵力都集中在京城,為皇上所控制,這也是為什麼外族侵略宋朝時,一般都是兵臨首都城下。

另外文官地位很高,貪污腐敗都不能治罪。

宋神宗當年要殺一個犯罪的小官,被大臣以祖制要求不得殺害士大夫為由懟了回去,之後,宋神宗又要求臉上刺字流放,被大臣以「士可殺不可辱」又懟了回去。

宋神宗嘆息道:朕快意事一件也不得做!大臣又懟:如此快意事,不做也罷!整的皇上很沒面子。

另外,宋朝的皇陵都很小。

其他朝代都是皇帝,一登基就開始修陵,而宋朝是皇帝駕崩以後才開始修陵,宋朝的皇帝還是很克制的。

至於生產力的發展,因為政府對社會的控制慾望比較低,所以生產力的發展很好,貿易網路四通八達。

科技文化經濟都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峰。

這一切都是趙匡胤開的頭,所以從這一方面講,趙匡胤還是為人們所稱道的。

歷史上篡位的人有很多,基本上篡位者都會被史學家給批得體無完膚,但是也有例外的,比如說像是趙匡胤、劉裕等南朝開國皇帝,貌似這些人的篡位並沒有激起多大的民怨,史學家也沒有給這些人很差的評價。

簡單的分析一下,這幾個沒有被責怪的篡位者,其實不難發現他們身上的有著許多共同點。

身處亂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趙匡胤主要活躍在五代十國那個戰爭紛擾的年代,戰亂之中,老百姓對於誰當皇帝早已沒有多大的興趣,只要能夠給百姓帶來和平安寧,就算是一個乞丐當皇帝,也沒人會反對。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匡胤的篡權雖然不合法理,但是卻沒有失掉民心。

此外在五代十國那個年代,已經發生了有太多的武將篡位的事情,下層老百姓早已司空見慣了,今天我篡奪你的位置,明天他篡奪我的位置。

所以後人很少會責怪趙匡胤篡位,其實我們再簡單分析一下那些篡位被批判的亂臣賊子,不難發現這些被批判的篡位者幾乎都是在相對和平的年代。

王莽,身處強漢而篡奪皇位,所以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幾乎都是負面的。

屢建奇功,善待前朝皇族趙匡胤能夠「黃袍加身」這離不開的他自身的能力、功勞。

本身趙匡胤就為後周的南征北戰建立了卓越的功勛,對於這樣的一位功臣,取代前朝似乎也說得過去。

再加上趙匡胤對待後周皇族,並沒有像之前的篡位者那樣趕盡殺絕。

所以後人對趙匡胤的篡位也就沒有過多的批判。

前朝聲微,後世繁榮不同於王莽篡漢時的西漢,趙匡胤篡位的後周如果不是對歷史有研究的人,幾乎都不清楚。

趙匡胤篡奪這麼一個影響低微的地方割據政權,建立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權。

本身前朝的聲微,加上自己建立的宋朝國祚長,經濟文化繁榮,後世影響深遠。

自然而然,對這樣一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不會有太大的負面評價了。

假如王莽建立的新朝能夠存活數百年,現在對他的歷史評價肯定也不一樣。

相同的例子還有楊堅,楊堅篡奪北周的皇位建立大一統的隋朝。

在這種情況下,更有甚者對於這樣一個篡位者的評價竟然達到「千古一帝」的高度。

所以在古代你如果篡位不想被後人批評,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麼你爭氣、要麼你的後人爭氣,把你篡位建立的這個王朝經營好,這樣一來歷史對你的評價自然不會差。

謝邀,我是雪峰居士,專門解答歷史文化類問題。

如果喜歡就請關注、評論、點贊吧!如果不喜歡請評論吧,雪峰居士期待你的批評! 雪峰居士認為有三個原因:第一: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以來開啟的五代十國的亂象,完成了國家初步的統一,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眾所周知,自唐安史之亂以來,唐各地藩鎮擁兵自重。

至唐末,黃巢起義將唐朝肢解,朱溫乘機廢唐自立,史稱「後梁」。

「後梁」於907年建國,到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短短五世幾年,光中原地區歷經五朝,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都說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總理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換的非常頻繁。

而五代十國時期的中原政權也是頻繁更換,平均每個國家享國10年。

這……,簡直難以形容當時的場景。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一個兵患連年的國家,人們怎麼安居樂業?怎麼從事生產?多年來的戰爭已經讓人們思穩,不再想被戰爭搞得顛破流離、妻離子散。

而趙匡胤篡位後,勵精圖治,搞起了全國統一的戰爭,逐步將中原地區意外的割據政權納入版圖,讓全國趨於穩定,百姓不再流離失所。

因此,天下百姓感其恩、戴其德,當然不會怪他篡位,反而高興是他篡位,不然換個人能否取得這樣的成就還未可知?以上,說這麼多,簡單來說就是趙匡胤篡位沒有把國家搞砸,反而把國家搞好了,讓國家穩定下來了,統一了,是為大功。

第二:趙匡胤能夠善待後周柴氏孤兒寡母。

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篡位之人善待前朝「餘孽」之君,基本上都說一朝得世就行趕盡殺絕之事,如項羽殺秦王室、朱溫殺唐朝皇室就可以足見。

然,趙匡胤不僅善待,還立下祖訓,凡柴氏子孫犯罪都不予以處置。

還擔心後世之人不遵守,竟然頒布了免死得「丹書鐵券」。

這就是趙匡胤篡位篡的高明、仁義,事柴氏子孫想復仇也沒理由、想口誅筆伐也沒理由,為什麼?因為趙匡胤該做的都做了。

何況人家的能力卻是比柴氏幼主要好的多、強的多。

當時天下亂世,也非趙匡胤般人物才能力挽狂瀾,結束天下亂世,還天下百姓一個和平盛世!第三:宋朝善待文人士太夫,很少殺文人士太夫。

而史書的撰寫是由文人去完成的,那麼對宋太祖的記載當然是洋溢之詞、歌頌之詞。

這是顯而易見的,既然宋朝善待文人士太夫,那麼文人士太夫能做的也就只能歌頌當朝皇帝,以表心意。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會批評宋太祖趙匡胤篡位呢?誰還在乎前朝後周的柴氏孤兒寡母呢?綜上,趙匡胤歷經五代十國亂世,篡位建立統一皇朝,之所以很少被人詬病篡位之舉。

就在於其重新統一(雖然領土遠不及漢唐)的功業,但至少結束了幾十年的戰亂,給了人們安寧的生活;另外趙匡胤的善後政策比較得當,從各個方面都堵住了人家的嘴,堪稱奇招! 原創不易。

喜歡就請關注、評論、點贊吧。

不喜歡也請評論吧,期待你的批評! 歷史上的篡位的確不少,說到竊國篡位的留下歷史罵名的,一般都列舉王莽、曹丕、司馬炎、朱溫等,而象趙匡胤這樣「黃袍加身」,欺負後周柴家孤兒寡母的篡位者,在歷史上留下的評價大都是正面,這的確值得分析分析。

個中原由,我想這要是有這幾個方面。

一是沒有流血而取得政權。

趙匡胤通過和平不流血的方式取得了政權,這估計是人類史上最順利的以很少的流血代價換來的成功政變!對前朝皇族和官員集體都沒加害,還立下「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的誓碑,保障柴氏後代的絕對安全。

這一點一般帝王還真難得做到。

二是不濫殺武將和文臣。

特別是對一起打江山的開國武將,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就解決了,並且給予他們優厚的退休金,實現了雙贏,充分展現了趙匡胤的政治智慧和仁愛之心。

另外對文臣士大夫階級也給予很高的待遇,主動讓渡了一部分控制權利給他們,讓他們積極參政議政,並規定了子孫「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許多文臣敢「逆龍顏」,一般治罪也只是外放,基本上沒有被殺的,可以說宋朝估計是歷史上文臣們最幸福的朝代。

憑這一點文人寫史肯定是積極點贊了。

三是文治武功的確做得好。

趙匡胤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使國家逐步走向統一,除了燕雲十六州外,在短短的十五年內消滅了除北漢外所有的割據政權,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長達200年的諸侯割據和軍閥戰亂局面,開創了319年的大宋王朝。

建國後,趙匡胤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尊孔崇儒,完善科舉,澄清吏治,厚祿養廉,減輕徭役,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勸獎農桑等一系列英明決策,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使宋代的經濟、政治、文化空前繁盛。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其富庶與繁榮實遠超過盛唐,並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開創了又一個中華盛世。

四是其本人自身素質過硬。

趙匡胤的私德也是非常之好的,他寬仁厚愛,勤政愛民,特別是嚴於律己,崇尚節儉,對聲色之事也是有頗節制的,並且懂得節儉不講排場,這點在歷代帝王中並不多見,對他這樣一個純武人出身的帝王,尤為難得,改變了五代以來的奢靡風氣,深為後世史學家所稱道。

王朝的更替多伴有血腥的暴力衝突,篡位者也是殺伐無數因此遭到後世的譴責。

為什麼對於趙匡胤很少有人譴責他呢?主要是因為他與很多的篡位者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黃袍加身」少了很多的血腥暴力。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能夠成功不僅是準備充分,更重要的原因是後周世宗病故,幼主七歲即位遭到很多人的懷疑。

許多大臣對於幼主能否主政抱有很大懷疑,趙匡胤在後周舉足輕重,口碑很好。

因此趙匡胤篡位雖然是欺後周幼主不當事,但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二是善待文人與士大夫共天下。

宋朝是古代對文人最為優待的王朝,宋朝皇帝認為文官即使再貪也不會誤及國家根本,而武官手中有了權力很有可能再次上演「黃袍加身」。

因此重用文人成了國策,宋朝也幾乎沒有殺過文人。

我們要知道筆杆子都是掌握在這幫人手裡的,如此厚待「吃人嘴短」哪能還詆毀人家。

三是善待柴氏後人取得民心。

不管怎麼說趙匡胤都是篡奪了柴家的天下,還是有一幫人對柴家有感情的。

趙匡胤即位後,便下旨善待柴家後人。

除非有謀逆罪名,否則不得降罪。

《水滸傳》中小旋風柴進就是這樣,仗著自己鐵卷丹書肆意享樂。

這一舉動也讓很多大臣釋然。

趙匡胤篡位相比於其它歷朝歷代都和平的多,各方面準備都很充分,顧及很多人的性命甚至給足了優待,因此責怪的人很少。

歷史上篡位者不少,但趙匡胤沒有承載太多罵名,這是有諸多原因的。

一個先決條件,權臣篡位這種事兒,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是抨擊,畢竟端著人家的碗,卻換了人家的招牌。

但在這個先決條件之下,諸多主客觀因素,會令大家對篡位者的評價不同。

(1)被篡的王朝本身是否強盛、穩定?一個王朝越強盛越穩定,那麼在當時人和後人心中的分量就越重,對篡位者的反感就會越深。

注意這裡的強盛穩定指的是王朝整體,不是王朝末期(王朝末期一般都會很混亂)。

東西漢各有二百年,所以篡漢的王莽、曹丕這方面是遭到了鄙視的。

趙匡胤篡的後周,本身歷史極短,只有十年,而且後周郭威本身就是靠篡位奪取的江山,後來又傳給義子柴氏。

而整個五代十國,本身就是很分裂混亂的一個時期,五代的疆域不到半個中國。

這樣一來,後周本身的法統就極為衰弱,趙匡胤依樣畫葫蘆篡奪這樣一個國家,沒人覺得多憤怒的。

(2)篡位的過程中,手段如何,有沒有屠殺和虐待忠於前朝的文武軍民,以及前朝君王?朝廷鬥爭就是你死我活,但是具體到篡位過程中,篡位者有沒有大肆揮舞屠刀,卻足以影響後人的評價。

比如曹魏篡漢,曹操為了剪除漢朝忠臣,手上沾血不少。

司馬篡魏更是殺人無數,連皇帝曹髦都殺了。

後來劉裕篡晉,連末代皇帝都逼死了。

這些自然受人唾罵。

相反,趙匡胤黃袍加身陳橋兵變,幾乎是兵不血刃拿下江山,給人們的心理衝擊沒那麼慘烈。

而且以後優待後周柴氏,也比較令人滿意。

(3)篡位者本身的才能和功勞如何?如果篡位者本身給前朝立下功勞較多,那麼篡位的行為可能被認為合理性更強。

例如曹魏篡漢,因為曹操前期平定漢朝亂世功勞不小,得到很多人同情。

但司馬篡魏,由於司馬懿對北方統一功勞微乎其微,抵禦諸葛亮北伐和平定遼東的功績完全無法和曹操相比,因此很多人對曹操和司馬懿給予截然不同的目光。

趙匡胤本人文武雙全,在後周立下很大功勞,開疆拓土,他掌握大權不是靠陰謀詭計和政治鬥爭,純粹是靠功勞打出來,這方面也是站得住腳的。

(4)篡位後開創的國家如何?篡位本身是一個先期行為,但對這個行為的評價,有時候卻要看後來的效果,所謂成敗論英雄。

比如王莽篡漢建立的新朝轉瞬即滅,曹魏篡漢後數十年就滅亡而且早早陷入皇權旁落的窘境,司馬篡魏後更是把原本較為穩定的北方國家很快變成昏君當道八王之亂五胡入侵的修羅場,這些篡位最後建立糟糕的國家,難免被人譏諷。

相對來說,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前後立國三百年,雖然也曾遭遇遼、西夏、金、蒙古的不斷猛攻,兵連禍結,乃至喪失半壁江山,最終王國,但整體來說,宋朝是在五代十國大分裂之後實現重新統一(大部分華夏疆域),統一後長期民生穩定,經濟發達,文化蓬勃,政治鬥爭也相對溫和,是歷史上一個比較不錯的朝代。

既然大家認為篡位後的朝代還挺不錯,那也就不多罵篡位者了。

因為趙匡胤之前是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亂世,在那個時代,中國始終處于軍閥割據狀態,各地戰亂不斷,人民生活朝不保夕,政權更換頻繁,城頭變換大王旗,民不聊生。

趙匡胤最終結束了這一亂世並開創了盛世,所以人們比較感激趙匡胤。

雖然趙匡胤在奪取皇位的過程中手段不是那麼光彩。

事實上每一個大亂世之後的皇帝都是比較受人尊祟的。

例如隋文帝楊堅結束南北朝400年的戰亂,雖然在取代政權的過程中殺了很多人,但是也是被史書所認可的。

朱元璋將統治中國近百年的異族蒙古趕出中原,重新恢復中華民族,更是受到後世人所稱道,雖然殺了不少的功臣。

而且趙匡胤比起楊堅和朱元璋來更加仁慈寬厚,沒有濫殺功臣,只是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武將的威脅。

對前朝皇族也是善待,對人民也比較好,所以人們比較感激他,這也是趙匡胤雖然用不光彩的手段篡位而很少受責怪的原因。

推薦閱讀: ※燕雲十六州為什麼會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為什麼會有人給秦檜翻案,說他是不得已而為之,到底殺岳的罪名該不該他來擔?※為什麼五代宋時「以漢法治蕃人」會引起蕃眾的抗拒?※秦檜是什麼官職?※宋代江浙地區為何信仰張巡? TAG:宋朝|趙匡胤|歷史| 一點新知 GetIt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